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

2024-10-04

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共8篇)

1.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 篇一

*教育学专业见习总结

*级教育学专业见习总结

为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选题及撰写奠定坚实基础。在学校应用型大学定位的指导下,我院经过对培养方案和本学期所开课程的研究后,为*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期一周的专业实践。本次专业见习在学院领导及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班级同学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见习立足于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紧密结合所开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作用,实现同学们由理论向实践的良好转化,保证学以致用。

*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见习内容报告:

实践准备

学院领导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学生活动的实际操作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等角度考虑,专门安排了周一(5月5日)这一天,让我们学生做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5月4日我们专业从学院到每一位同学都做了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周一在w老师、z老师、w老师等的带领和指导下,同学们的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很早就起床聚在一起讨论、交流,并准备到&幼儿园所要验证的“三山”、“守恒”、“同伴交往”“形状知觉”等实验的器材,还为周四的“心理知识宣传活动”,周五的十九中之行所要进行的测评、班级活动等拟定了详细而又可行方案。同时,我们专业还成立了专门的“智囊团”来写传单内容和进行知识收集等工作;专门的“摄影小组”为整个见习

照相、摄影;专门的“别动队”负责借还及搬运展板、帐篷、桌子、凳子等;专门的“宣传队”通过贴吧、微博、空间、海报、板报、传单等,每天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和最新动态更新。晚上,我们集合了本专业的所有同学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监督与落实。结束后,班委还就每个见习版块的流程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安排、任务分工、所需实验道具、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及如何处理等做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确保见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学年论文

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此学期每人都必须写一篇学年论文。由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尝试,目前进度缓慢,针对此现象,学院给出周二(5月6日)一天的宝贵时间,全天开放基础心理学实验室,让同学们搜集文献、查找资料、确定论文内容和题目。不仅如此,r院长和w老师还亲自到现场指导大家,给大家提供咨询、建议等各种帮助。同学们也积极主动与导师联系,彼此间讨论交流如火如荼,大家都基本确立了学年论文的方向和大致的内容,各自心中的论文主线明确,还有部分同学当天就开始了论文的写作。

走进幼儿园

周三(5月7日),在r院长和z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幼儿园,开展“三山”、“守恒”、“同伴交往”“形状知觉”等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对儿童进行心理理解、分析能力的测试,并进行了准确、详细的记录。测试完后同学们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亲密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发展状况;还向幼儿园的老师虚心请教,学习经验。通过

实地观察及与老师、小朋友的交流,同学们认识到书本中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发现了各自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临走时,小朋友们对刚来不久就要离开的老师们很是不舍,表现出各种的不高兴,想说些什么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有的突然飞奔过来抱住你,有的就是默默的拉住你的手或者抱着你的大腿,更有个别的小朋友撅着嘴哭了,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还会再来吗?什么时候来?”。最后,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同学们离开了。回来后,大家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全面分析发现,小朋友们的实际心理发展与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出入不大,在误差范围内,可能是由于一些偶然误差导致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学校和家庭在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知识宣传活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心理学知识本身却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为了纠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也为了更好的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我们于周四(5月8日)在@学院x校区,开展了以“健康心灵,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学知识宣传活动。考虑到我们专业的设点和借还东西的分散性,不仅“别动队”,还有我们的班委和本专业的所有男生都早上07:00统一在&寝室楼下集合,按照事先与联通、电信、校学联、心理协会及其他年级专业等的预约和安排,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将桌子、凳子、展板、帐篷等准备到位,完成南北大道和行知大道的两个设点任务。

08:00宣传、测试小组同学就位,以趣味的图片、别样的展报、新颖的传单、专业的测试等方式,向广大师生介绍心理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认识到心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我们的重要性。刚一设点就有不少的同学们被我们特别的宣传吸引住,有的驻足在图片、展报旁边,有的主动与我们的同学进行咨询交流,有的则坐下来参与电脑的测评分析。尤其是下课期间,过来观看、咨询、测试的同学更是络绎不绝,本专业的同学们有的给一群人进行宣传、有的给几位咨询者进行指导、有的给有疑惑的同学进行解释,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在此期间,不仅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前来咨询或者测试等,更有学校领导yhh和我们院领导r院长及专业老师w/z/w等多位老师前来参与、体验我们的活动,并为我们的活动进行了指导,肯定了我们整个活动的表现和意义,同时也对我们在一些细节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宝贵建议。

走进X十九中

周五(5月9日)下午,在w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13:00集合一起来到x十九中。参与见习的同学分为两大组:测评组、活动组。考虑到同学们是第一次进入中学实践,w老师在进入学校前再次把测评的六个小组和做活动的十个小组分别聚在一起一一对每一组的任务环节进行了指导,实践意义进行了讲解,以确保见习最后一站的任务顺利完成。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与全面行,测评组与活动组分别

对应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平均分配。进入班级后,测评组的同学,将之前准备好的三份量表分发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中,并严格按照要求讲解指导语;活动组的同学则在其余班级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认识自我”、“记忆的加工、重组”等。虽然十九中只给我们提供了短短三十分钟的见习时间,但是同学们却从中受益匪浅。在大家体会着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也感叹着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艰辛与不易。

回到学校后,在w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实验室对测评量表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同时还要区分量表的有效性与无效性。大家团结协作、积极讨论对整个测评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各种误差进行分析、归纳,对我们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剖析与总结。这个过程中大家熟练地掌握了数据录入流程与统计分析方法,了解到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诞生,是需要很多人汗水的挥洒与艰辛的付出的。

结语

在学院领导、老师及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一周的专业见习终于圆满落下帷幕。在整个见习过程中,学院领导和老师认真负责、精心部署、全程参与;班委干部团结协作、不分你我、无私奉献;同学们彼此鼓励、相互学习,互帮互助,整个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次见习,对于同学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于班级而言,是整个团体的班风、学风展示的最佳时机;对于学院而言,是检验、改进学院教学建设方式方法的必备途径。通过这次见习,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性,进一步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专业针对见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积极归纳、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原因、列出解决方发,为今后再次开展好类似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将所学用于所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 篇二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必要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注重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培养, 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已成为国际包括本国教育的主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长。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 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 并规定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 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由于生活环境特殊性, 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是女性, 心理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幼儿的成长。据了解, 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幼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 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 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应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而且自身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品质。

然而,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 同时课程设置又过于单一且交叉重复, 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注重开设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等, 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以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课程为主, 而对于幼儿心理学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比例不多, 使得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

此外, 大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2+1模式, 所以, 在目前中职的教学计划中, 另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难较大, 并且效益不高, 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因此, 我们认为应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我们认为,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 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而在幼儿心理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不可能全面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为: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 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 以适应校园生活, 为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对于课时紧张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精讲、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结构的各方面, 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我们采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 即结合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章节教学, 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结合认知过程, 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技能”的教育,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情绪教学中, 学生了解觉察情绪的方法和理解“释放压力, 调节情绪”的方法技能,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压力;结合社会化教学, 讲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结合个性心理阐明, 重视“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强化“排除自卑, 树立自信”教育, 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在讲授婴幼儿心理健康时, 重点讲授心理健康的调节, 注重“适应社会, 职业心理”的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例如, 在《绪论》中学习心理的实质, 同时使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例如, 本校面积比较小且教学楼宿舍比较老旧, 外观不美, 新生到校后心理反差很大, 难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现状, 笔者结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从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质量高、艰苦的住宿环境可以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思考, 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 以尽快适应新环境。2) 结合幼儿的认知, 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通道感知, 学生学会使用多通道来学习技能和知识;以茱莉?安德鲁斯和罗琳等名人为例学习自我效能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增强学习动机, 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实验理解记忆的规律, 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学会学习。3) 结合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学习,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学生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合理宣泄消极情绪, 掌握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方法。4) 结合幼儿社会化的学习, 通过分析自身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学生懂得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 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 结合幼儿个性的学习, 通过问卷测验和案例分析学习性格和气质, 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 并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 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提高人格魅力, 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例如, 通过设置“一顶帽子”的问题情境和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影视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 尝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并谈今后该如何取长补短, 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6) 结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 通过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 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课外知识, 争做健康人,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规划职业人生道路。

四、小结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 我们用多媒体配合讲授和小组讨论, 展示各种图片资料, 既增加了说服力,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讲授、讨论的内容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结合, 学生接触和分析了许多实际问题, 学习劲头大, 锻炼了应用能力, 同时, 使教学内容充实生动, 应用性突出, 提高了学生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兴趣, 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雪, 刘学兰, 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振宇.幼儿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王玮.浅谈在幼儿心理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商品与质量, 2012.

[4]谢连英.试述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效果[J].教育论坛:读与算, 2014.

3.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幼儿教育 篇三

【关键词】职业中专 幼儿教育 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24-01

学前教育专业是较为特殊的专业,这一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以幼师为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幼促进儿的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学科的最终学习目标是让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及时做出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课程内容模块进行划分,不同模块采取不同模式进行学习

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着手,对当前幼儿心理学职业特点和幼儿园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要始终本着“面向就业、面向发展和实用、适度”的学习原则,以强化自我的实践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实践学习、经典案例分析,调动学习兴趣。此外,也要有目的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内容,将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化学习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提高在校内实训和校外教育实践能力做好铺垫,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工作既是实用又具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学习,将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我们一般会采用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学习,鉴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难通过用实物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鉴于此,则可借助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相关知识点,更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可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这样也会对形成更加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埋下伏笔,做好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三、通过角色表演,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其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很多名词术语抽象难懂,概括性强,作为学生的我们没有接触过幼儿,学习起来较为空洞,缺乏兴趣的同时又难以理解。为此,借助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带入到事件现场,用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案例的过程:选择一些对实际情境描述的案例,情境中可能包括很多疑难问题,或者包括解決问题的办法等等。在分析案例时,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置身到实际的情境当中,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这样也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心理学概念、原理。另外,教师再适当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调动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认知方面得到探索;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选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感悟探究的内涵,使学生“爱”探究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幼儿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幼儿心理学知识广泛且深刻地渗透并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教学、工作以及生活等多个方面。我们要对身边发生的现象积极探究,以此来培养自身善于思考、敢于猜想以及勇于求证之精神,真正明白“探究”并不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才能完成的看,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比如3-4岁的幼儿期反抗现象,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可主动去观察和收集这一时期幼儿反抗的特征,再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大家共同努力找出儿童反抗的内在原因。

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奋斗目标,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为此,需要广大学生多努力,教师要担负起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要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多掌握一些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也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学习理念、学习策略,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探究实践,为实现优质的幼儿心理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燕.试论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4,03:167+169.

[2]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教学例谈[J].淄博师专学报,2011(2).

[3]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篇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通过对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感想深刻。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

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5.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总结 篇五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又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它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

关键点:

课堂渗透是主渠道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较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如把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实验、设计等方面有机地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使教学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受教育者只有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及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和提高起着主导作用。丰富的校园生活、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质上有所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利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比赛,增强其参与意识;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培育优良的班风,增强凝聚力。通过开展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加深相互了解,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达到环境育心的目的。

多种形式加强辅导

建立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结合实际建立心理教育体系。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可心设立心理学教师,专职负责心理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亦可以语文、政治老师为主,担纲心理辅导任务,并扩大到政教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实行组合多元化,各人员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课。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学习竞争的压力、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开设“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选修课、讲座或报告会,帮助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

多途径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与承受能力。学生可以到咨询室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也可以打电话和老师交谈。咨询的同时,学校可为前来咨询的学生建立咨询辅导记录和个案分析,为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提供第一手材料。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还可建立起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心理测量结果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等。通过档案的建立,一方面既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向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据。参考这些数据,教师及管理者就可以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新学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背景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有过之,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一味的强调赏识教育,表扬声过多地充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要的批评缺乏,招致学生批评不起,受挫折心理能力底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恶性刺激”的方式训斥讽刺、挖苦等,让学生在怨恨“吸取教训”这种刺激的效果,往往铸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甚至造成很大的麻烦,批评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因此,批评需要方法,更需要艺术性。

综上所述,有必要开展有关批评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批评,是学校、家庭教育中一种必要的教育形式。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导致批评表扬的比例关系失衡。当前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不接受,家长不需要,教师不敢使用,这对受教育者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品质的培养。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研究批评,探索批评策论,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首先,批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素质教育在逐步推进,课程改革也在深入进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照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是理想的。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劳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双基”的形成和培养,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的。未成年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缺点,犯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没有教育,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教育目标就难以达成,素质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有过之,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一味的强调赏识教育,表扬声过多地充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要的批评缺乏,招致学生批评不起,受挫折心理能力底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取得成绩获得表扬,犯了错误受到批评,伸张正义,奖优罚劣,自古而然,天经地义;而其中,隐含着的是更加深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怕犯错误,是一直犯错误,是一辈子犯同一个错误;于是,批评乃至惩戒,对于学生成长显得非常必要。学生犯了错误,心理紧张,忐忑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给予适时和适当的批评,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跳加快,印象也就非常深刻,愧疚的压力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效果也就很好。

再次,批评,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并不是任何批评都能够收到教育效果的,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恶性刺激”的方式训斥讽刺、挖苦等,让学生在怨恨“吸取教训”这种刺激的效果,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人格尊严等,铸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批评的效果却适得其反。所以教育者需要在善意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准确的、适时的、适当的、适用的批评方式和策略。因此,批评需要方法,更需要艺术性。

最后,批评还是学生逐步社会化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总是在表扬与批评中逐步前进的。表彰好人好事,于是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批评坏人坏事,于是坏人坏事就会有所减少;社会的舆论和外界的压力对于个体成长至关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表扬中发展,在批评中进步的。学生在校学习,应该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有是非的辨别能力,而这些思想和能力,也应该是在表扬与批评的价值判断中获得的。不能接受批评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呢?因为表扬与批评是社会价值判断的主要方式。

学校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素质教育正方兴未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然而,通过素质教育的表层,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做表面文章只喊不做者有之;把素质教育导向艺术教育者有之;观望等待者亦有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有关,也与教育者没有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关。

素质教育尽管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

学会做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学会做人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应做到如下几点:

——高尚的理想。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成才的远大志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生与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优良的道德。针对社会上某些道德滑坡现象,应处变不惊,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倡导奉献精神。

——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应培养坚定、勇敢、自信、乐观、勤奋、朴实等优良性格,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因此,大学生应力求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文明的人文素养。文明的人文素养包括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外在的行为显现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人类应有的尊严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爱之心;后者要求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言谈举止文明高雅、文质彬彬,体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类需要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生存能力愈强,其发展空间亦愈大。因此,需要很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只有学会独立生存,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现代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群体的合作。大学生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善解人意,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且优化与他人的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产生积极互动的共生效应。

——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为心声。在这方面,大学生既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两种能力都是必备的,也是缺一不可的。

——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人应有的基本能力。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正确辨别美丑,学会欣赏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大学生力求宽基础、高素质、多能力,如数理化之间的互渗、文史哲之间的互渗,甚至文理之间的互渗,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结构。

——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在将来的人才流动中适才适所,大学生应具备职业迁移能力,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解决冲突的能力。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个体内部的身心矛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会构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应科学认识各种冲突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找出其“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及时对冲突进行调适,争取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

——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大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要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力求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6.教育心理学总结 篇六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二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汇总教育心理学十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 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 五 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十三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下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分为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二十五 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2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二十六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十七 如何人有效的进行知识的概括(怎样使学生掌握概念?)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学的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十八 遗忘的理论解释(人为什么会遗忘)? 1痕迹衰退说,遗忘是有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的灵活性

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六 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1归因.2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十四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对内疚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2-3岁)3主动感6-11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十五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其他三个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望感(成年晚期)。

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十六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者塞利格曼等人通过实验提出的(狗-电击)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3个表现:1动机降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低2 认知出现障碍3 情绪失调

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十七 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人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移的性质划分)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地,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划分)一般迁积极主动的过程。

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划分)同七 少年期心理的主要特点:1身体的发展2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认知的发展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4个性的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划分)发展

十八 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八 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独立性与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迁移是习得的依赖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的矛盾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 迁移规律对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是最近发展十九 现代迁移理论

区.(前苏联维果斯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个体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移理论,1人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定有迁移,2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九 认知方式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继奥苏伯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讨,有以下观点: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2强调外界十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为8类:1 信号学习2 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学习4 言语联结学习二十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2原有认5 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辨别学习二十一 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 合一步提出解决问题学习6 概念学习7 规则或原理学习5种学习结果.加涅在81 种学习的基础上进智慧技能 2 认知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策略 3 言语信息 4 动作技能 5 态度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十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二十二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是拥有相应的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元认知策略,这也是影响着迁移的产生。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障★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1 了解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 根据行为者当前的一个典型例证。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 归因训练二十三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十二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主要由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附属的内驱力三个内驱力组成.1认知内驱力知识的提取三阶段。其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题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二十四 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使学习的内部动机.2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复杂程度)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

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同化说,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是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4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二十九 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使知识保持? 1块化编码深度加工材料4适当过度学习2有效运用记忆术5合理进行复习3进行租 三十 如何合理进行复习

1分散复习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好于及时及时复习,心理学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2 复习3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三十一 操作技能的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的结构而言具有展开性

三十二 心智技能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三十三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准确地师范与讲解4 2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必须要适当的练习3 三十四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三十五 安德森----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

三十六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部是关键。三十七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 适应培养的阶段2 注意原型的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 学习环境的设置3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 学习工具的利用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三十八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 5 内化性原则3 特定性原则4 生成性原则三十九有效的监控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6 个人自我效能感1指导教学模.式 2 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 4 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四十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形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4检验假设,有直接假设和间接假设.。

四十一 简述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解决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十二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十三 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惩罚方式,1给予某钟厌恶刺激,2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五十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五十三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想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五十四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症的表现: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3选择教学策略4 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学习结果。六十四 教学目标的作用表现在:1 指导学生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 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 指引学生学习

六十五 加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学生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六十六 布卢姆主要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

六十七 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 在布卢姆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价值内化程度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烈的好奇心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6具有独立性4喜欢幻想 5 具有强四十四 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格?1保护好奇心2立性和创新精神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鼓励独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四十五 创造性培养:一.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四十六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差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四十七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相同点,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不同点: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四十八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四十九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念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五十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式3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十一

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形成的.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研究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晰地认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两种

不振等.五十五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五十六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伴集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五十七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五十八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沃尔朴首创)3肯定性训练.★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指导唤起先前经验6展现学习行为4呈现教学内容7适时给予反馈5提供学习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五十九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群体动力的表现(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六十 有效自便测验的特征:1信度,增加实验真实性2效度,增加测验有效性3区分度,与测验目的有关系.★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桑代克的经典实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验-小猫迷箱——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吃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吃食盘的东西——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接棒吃香蕉—对立的桑代克是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布卢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建构主义 六十一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指开展心理辅导整个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指导思想。1与理解学生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4 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尊重5 因材施辅原则6 整体性发展原则

六十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 导容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3 在学科教学中2 将心理辅参透心理辅导4 个别辅导5 团体辅导

六十三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1 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分析2 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

六十八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 后学生在动作技能方面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哈罗和 辛普森等对动作技能目标作做了分析,认为动作技能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专家型教师和新型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六十九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3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4在教学是注重回顾先前知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5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6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7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在学生回答后,给出指导性反馈,专家型教师笔芯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能提出反馈.★程序教学的创始人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被称为直线式程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管理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组要通过课堂气氛和课堂纪律的管理来实现;

★课堂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绪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在 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 三个方面都从在差异。

七十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教材的呈现4 运用课堂练习

5家庭作业的检查6教学策略的★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七十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微格教学指已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象,课后在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重要途径。

7.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 篇七

一、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任务

高校一直担负着我国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生被誉为祖国的栋梁。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很重视高等教育,社会各界人民也非常关注高等教育。高校也被比喻为象牙塔和神圣的殿堂,毕业的大学生也被寄予很高的希望。

《纲要》中指出,高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紧接着,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接受知识、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促进。

二、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不断上升,据统计,2007年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7%[1]。

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将同室的4名同学杀害;2008年7月北京某大学已毕业的学生返校砍伤微积分老师;2010年3月19日毕业不到2年的某大学毕业生李宗熙杀死厂长白守川;2010年3月30日四川大学曾世杰杀害本校1名女生;2010年4月7日四川大学再次发生惨案,陈某杀害本寝室的同学1名。这几起典型的恶性犯罪案件中大学生杀害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值得尊敬的老师以及身边的领导。

以上几起严重的大学生杀人案例已经让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各种质疑,利用媒体、网络等展开了讨论,甚至有人担心“将来我们的孩子怎么办”。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的原因

目前,有很多学者撰文分析了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2,3,4]: (1) 扩招后资源欠缺。 (2) 社会不良风气熏染。 (3) 法制观念淡薄。 (4) 人格和心理缺陷。的确,我国高校扩招后,生师比从1998年的11∶61上升到2008年的17∶23,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教育产业化使贫富差距显著化,市场经济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不良风气,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扩招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是外因,不是大学生犯罪的根本原因,正如有枪并不一定就要杀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很多人总是喜欢在教育出了问题的时候归结于政府制度失误,把自己的责任推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建立在社会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环境一成不变,教育何需改革?大学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至于法制观念方面,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法律的公共课,并且现在接收法律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与过去相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应该要强得多,同时,四川大学在几天之内发生两起命案,难道后一起命案的主谋还不能从前起命案中获取法律意识?

马加爵事件之后,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到云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撰写了《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李教授认为马加爵犯罪的真正原因是心理问题,是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和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5]。这一结果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教育缺失是根本。

根据以上分析,大学生发生恶性案件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心理产生了某种变异,其他的因素并不是没有作用,而是对主体因素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主体因素更加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做过调研,发现93.5%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心理缺陷并苦于无法克服[6],这无疑说明了我国高校缺乏足够的心理教育和咨询的资源。事实上,在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专职专业的心理学教师。

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发展的大空间。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从严加管束的家庭挣脱出来,耳畔不再萦绕严厉老师的唠叨,挣脱中学的束缚,接受大学的自由,压抑的叛逆之心可以萌芽。他们渴望认知新鲜事物,渴望自己被外界接纳和认可,渴望情感交往,但是由于他们此前没有单独经受过挫折,心理比较脆弱,判断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一旦自己不被认可,就会产生情绪剧烈波动,产生心理障碍,如果此时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正确发泄,随着障碍的积累,就可能产生非常惨重的后果。

随着时代的推移,所谓“90后”逐渐占据高校的主舞台,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实他们也渴望被理解,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推动高校的心理学研究发展与教育工作。

心理教育就是要让心理障碍不致于产生或者产生了而不致于累积爆发。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将自己的学识才能发挥到极致。有观点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目前所暴露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而且高校开设的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已经非常多,作用并不明显。

尽管在2001年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7],但是由于教育措施不得力,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加快大学心理学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8],但是还缺乏相应的措施。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提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综合素质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学生社团经历等,随着社会发展,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三、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措施

(一)高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机构设置模式

高校心理学教育应该包括课堂心理教育、课后心理监测和心理咨询几个部分,因此,高校可以设立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分别执行课堂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心理健康评估与咨询,其中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可以下设在二级院系。

有观点认为应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9],但是不得不看到辅导员本身的工作量已经很大,往往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百个学生,同时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学教师,难以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因此,上述三个中心均应聘任有资质的专业教师。

通过点击高校网页发现,大多数学校首页或醒目位置都没有心理健康的链接或栏目,高校应该建设自己的心理咨询网站,并链接其他的心理学网站,如中国教育心理网,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等。

(二)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模式

目前高校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都是设置在文化素质限选课中,如我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而选课的学生很少,因为文化素质课学分有限制,更多的学生对艺术导论、影视鉴赏等更感兴趣。所谓当局者迷,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识是不足的,导致主动选修心理课程的人数偏少。甚至在课程设置讨论过程中也有老师提出该课程学时短,对学生起不到什么作用,建议不开设。

课程设置改革需要更好地整合其他课程,将心理教育进行交叉融合,例如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将《思想政治修养》《社交与礼仪》等课程进行融合,并且将心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类似于《形式与政策》一样,每学年至少安排32学时,实现心理教育不断线,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和管理的范围。

(三)高校心理学教学内容模式

据悉,马加爵杀人案后,已经发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论文200多篇[10],如果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是要把形成的相关成果实施到教育中去。目前有很多相关教材相继出版,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当然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更应该结合实际进行,在每个年级设计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展开教学。对仍然处于青春反叛期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但又要注意不引起学生的反感。通过心理学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多元化发展,突出在心理健康基础上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高校心理学教学形式模式

如果心理学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说教式教育,那效果肯定不尽人意,甚至很多学生会反感而逃课。心理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部分采用传统教育外,其他大部分都要体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因为大学生已经对对位戴帽的说教具有反感心理。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录像、互动游戏等教学形式,甚至可以将虚构的网络社区搬到教学中,或将学生拉出教室去上课,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学生真正感兴趣。总之,心理教育课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要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进去,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11]。在教学形式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吸引学生参与,并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五)高校心理学教学考核与心理档案建设模式

心理教学的考核一般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要采取让学生真正参与的互动模式。目前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对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档。心理档案一人一卡,记录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况、心理变化等信息,以及涉及到的学生社交、学习、生活等内容,记录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严密管理心理档案,保护学生隐私,定期分析,积极指导学生朝健康方向发展,帮助辅导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减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环境。心理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配合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做好建档工作。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纲要》的精神,是一个刚刚起步而难度较大的教学改革课题,需要在讨论和尝试中前行,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人才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摘要:培养知识丰富、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 随着学生主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校心理学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对高校心理教育的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档案建设提出了思考。

8.从幼儿心理学看幼儿全面发展 篇八

[关键词]关注;尊重;理解;重视

通过上级组织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还通过网络及跟老教师沟通,我发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幼儿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我将我感受到的分为三点来谈一谈观点: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萌芽期:18世纪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点其思想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和研究中。学者主要从幼儿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还未摆脱发展心理学的痕迹。

2.初创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特点各种幼儿教育方案层出不穷,幼儿教育心理学已转向幼儿学习心理学的关注。代表方案 认识主义方案 建构主义教育方案。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点:1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的认识;发展关键期 幼儿期脑发育最快。2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的个体差异。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形成科学世界观 提高幼儿教育效能 促进专业化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3.提高教师素质,有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优秀的学习者。

三、《指南》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指南》的发展历程: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知道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教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南》的重要性:《指南》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与发展的合理期望,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四、《教育心理学》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互相渗透

1.《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幼儿期的心理特征

(1)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是:①具体性②以自我为中心③一点论(例如将盛有相同谁的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小口径的圆筒中,五岁幼兒认为圆筒中的水比杯子里的多)④只注意事物的状态(现在、过去和将来)而不注重其转变过程)⑤没有反思和比较的能力(如将满满的一杯水倒入第二杯后,不能回答倒回时能否灌满第一杯)。无法理解两种或更多的现象之间的基本联系(甲〈乙,故乙〉甲)⑥至7岁后上述现象逐步纠正。记忆力加强,认知能力出现新的发展。3岁幼儿只能唱剪短歌谣,4岁幼儿能识别三种颜色,6-7岁幼儿能唱短歌,会用一些词类,说清许多实物用途,说话流利,句法正确。

(2)3-6岁是接受早教期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最佳时期,并又对终身产生深刻影响。早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和幼儿园系统的集体教育。这对培育使全的人格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学习基础和保障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3)模仿力迅速发展,好问,好奇心极强,有助于认识自我和认识周围事物。

(4)具有较强烈要求,寻找游戏和小伙伴合作交流,从中学习初步行为规范,充当一定社会角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5)开始形成一定的性格模式,并影响终生。

(6)情绪不稳定,活泼好的,天真单纯,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健康目标:①具有健康的体态②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④手的灵活协调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生活能力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⑦具备基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语言目标:①学会倾听②喜欢讲话并且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③喜欢听故事,看图书④能够听懂普通话并且会说普通话⑤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社会目标:①愿意与人交往②能与同伴友好相处③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④关心尊重他人⑤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⑥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科学目标:①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②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③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游泳和有趣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⑤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艺术目标:①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②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③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④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简单的从时间上观察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历程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历程要长,但从幼儿心理特征和指南教育目标来看,似乎有点傻傻分不清楚,因为指南的幼儿教育目标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来制定的,不同的年龄的幼儿大脑发育不同,记忆力不同肢体表现能力不同所以通过这个特征相对的指南中制定的教育目标也不同;例如艺术3-4岁幼儿教育重点目标是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4-5岁幼儿的教育目标重点就是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5-6岁的幼儿教育重点目标就是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所以说《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建立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而幼儿心理表现体现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在设计课件时通过幼儿的心理变化选择课件内容,抓住了幼儿的心理,让幼儿从心里喜欢学习,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目标版 教育部2012年9月.

[3]《学前教育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防意外伤害教案记录下一篇:下塘中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