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2024-09-2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12篇)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篇一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这门课进行了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采用了以任务为导向,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岗位的双重需要。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15-02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虽然该课程的开设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尚有不少探索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我们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情,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2009年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2007年版)》的要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即任务下达,以5人为小组,明确人员职责,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给出建议;实施,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即各组完成方案,由老师验收任务,同时提出建议。

2)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课时为64。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时与学生交流。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樱之.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 2008-12-10.[2] 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3] 赵智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4] 席先杰.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5] 陈霄.从就业形势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篇二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一)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二)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有:1)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存储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带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为:Ne t Ware网、Window s 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

件由服务器、工作站、计算机外部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及通信信道组成。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

根据网络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两大类。1)网络系统软件。网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提供网络通信,管理和维护共享资源的网络软件,它包括网络协议软件、网络服务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网络通信软件及网络操作系统。2)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是指为某种应用为目的而开发的网络软件,它为用户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网络应用软件既可用于管理和维护网络本身,也可用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三、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

(一)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其中共享数据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目的。

(二)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程数据交换等。

(三)分布处理

指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通过适当的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四)综合信息服务

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计算机网络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计算机网络的常用设备

1)网卡(NIC)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2)集线器(Hub)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端口共用一条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3)交换机(Switch)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4)线缆网络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络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5)公共电话网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28.8k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115.2kbps,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6)综合业务数字网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7)专线即Le as e d 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2.048Mbps。专线的好处是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8)X.25网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冗余纠错功能,可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9)帧中继即Frame Relay,是在X.25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新技术,速度一般选择为64kbps~2.048Mbps。帧中继的特点是灵活、弹性:可实现一点对多点的连接,并且在数据量大时可超越约定速率传送数据。10)异步传输模式即ATM(Asynchronous Trans fe r 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11)调制解调器(Modem)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X.25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

五、结语

计算机网络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4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衍珩,康辉,魏达,苏伟,梅芳.计算机网络[M].科学出版社,2004.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感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因人施教 因“课”制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条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合理选用教材,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普通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第四次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层次不同,就给教师制定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知識,必将导致“消化不了”和“吃不饱”两个极端,因此,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才是解决这两个极端的根本途径。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性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能安全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而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选教材必须广而全,既可以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得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又得兼顾那些对这些知识已经基本了解的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教育需要的是个性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而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完全可以适当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如何应用好这个有效平台,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够用、技能使用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熟记知识的要点,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切实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2 深入钻研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真正做到因“课”制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需要对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会贯通,将清晰的思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而情景案例的选择则是一把双刃剑,那些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资源无疑会更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例如,对于单个专题的讲解,可以在系统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结合有效案例,深入研究,创设出自己的使用方法。以Word教学为例,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学生会的名义出版一份四版的报纸。学生会出版的报纸,其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易于理清思路,而一份报纸的所需要素以及排版要求又可以真正考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包含的面也是比较广泛的,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板块的实践,更应注重多种知识的融合交汇。因此,在情景案例中,更多的应是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只有综合性强的案例,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案例规模方面,案例大小要适中,最好是在一节课内能够完成的案例。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实时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及时修正,看到效果。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强弱,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孩子,开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极致的自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渴望,认真的研习教材内容,才能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越跑越远。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必须要向前看,向远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在教材的改革中,仅仅是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档处理、Exce1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在对这些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常用工具软件等。创造力是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中的“生殖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操作,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学时比例,让学生在各种有针对性的综合案例的操作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真正以学为兴趣,以练为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施展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幸福.浅析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183.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篇四

高职院校之所以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供应社会的需求,将计算机专业放在首位。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端的社会,计算机成为了必备的专业技术之一,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成为了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够让众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同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发展中会获得较大的突破。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因为我国一直都在提倡计算机教育要从小抓起。

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直接能够投入社会应用的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有所成就。

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论文 篇五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的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学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教育教学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术能力也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不过,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1、缺乏实操课程建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对教学课程整合下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度相对比较低,对于一些实操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操开展不足,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效果得不到较好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但缺乏良好的应用技能。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且教学模式单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在如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计算机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在快速更新的趋势下,目前的课程教材比较落后,即使开展课程整合工作,但始终取得不了较好的发展成效。而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和听课效率,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加之在课程整合下,教学的内容和信息量日渐增多,留给学生们消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更需要对课上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课下学习压力的缓解,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发展。

3、缺乏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掌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原本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被整合到了这一本书中,因此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程度的考验比较大。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的储备上,因为受到了地域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差异性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再加上受到课程安排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因为课程内容比较综合,加之教师对整合下的教材的解读不到位,导致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针对于一些学习基础相对比较稳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问题愈演愈烈。

二、课程整合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下,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为了实现课程整合效果的提升,教师就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下面笔者就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几点问题,谈一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本节的论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打下理论研究基础。首先,作为高校的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融入如今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实现学习思想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并让学生逐渐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对于目前的两极化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与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从而尽可能地缩短两极分化的差距。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的多媒体控制台可以进行个别演示以及分组播演的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选择做好相应的教辅课件,然后通过控制台进行分层教学的实施,并随时随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在同步教学的同时进行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例如在Word、Excel、PowerPoint等课程的教学上,可以选择实验教学法;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进而实现学习和练习的同步发展。实验教学法加上教师的深入研究,设置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再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计算机教学之中。最后,在课程考核的改革上,教师可以设置分层测试、合作测试、技能测试等考核方法,转变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机制缺失的问题。对于分层测试,教师可以采取当堂考核或者课下线上答题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学习阶段上自己的提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合作测试而言,可以针对一些大型的设计类考核项目,如用VEP设计一个管理系统等等。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进而在考核学生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技能测试而言,主要是将测试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根据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技能需求情况,结合行业特点进行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三、小结

6.《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篇六

一、3月份考试基本情况

(一)考试题型和分数比例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试题分为客观题(为单选题)和操作题两大类,其中客观题占40%(每题1分,共40分),操作题占60%(共9题)。操作题中,操作系统应用2题,共10分;文字处理2题,共16分;电子表格2题,共12分;演示文稿1题8分;INTERNET应用1题8分;OUTLOOK1题6分。

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考试方式:联网机考,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考题内容分析

从3月份网考考试情况看,整个考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要求,无偏题和怪题。各章节知识点的考试难度不大,考题注重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应用。

但是考试知识面较广,考题灵活,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问题都会在考题中出现,例如,问超市收款台检查货物的条形码,这属于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什么技术?

从学生考试后反馈情况看,普遍感到客观题相对比操作题要难一些,反映出同学们在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灵活性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今后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从这次考试情况分析,由于考试难度不大,能认真到校参加复习的同学均反映考得不错。但从考后反馈情况看,由于许多学习中心普遍存在学生到课率不高情况,使得一些考试技巧和考试方法没有传授给学生,部分学生的考试受到一定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第一、二章)

例如,在计算数字转换时,多数学生都是用手算,没有用到本可以用计算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利方法,出现既花费了时间又可能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

又例如,在WINDOWS2000环境中,若应用程序出现故障或死机,这时按_____组合键,将弹出“任务管理器”窗口,通过“结束任务”结束出现故障的程序。A.ctrl+alt+del B.ctrl+alt+shif C.ctrl+alt+tab D.ctrl+alt+end

此题总共只有4个答案,学生完全可以一个一个答案进行测试,找出其中正确的答案,本章的内容,基本上不用死记硬背,完全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找到答案,问题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找答案。

2.Word文字处理部分(第三章)

这部分考试时主要是以操作题形式出现,学生普遍完成得比较好,但有以下两个问题应值得注意:

(1)图片的格式:

我们常用的版式有五种: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衬于文字下方、浮于文字上方,而忽视了“上下型”、和“穿越型”环绕。左对齐、右对齐、居中也是我们常用的对齐方式,指的是图片相对于版面的位置;而“只在左侧”和“只在右侧”,指的是文字与图片的环绕方式,“只在左侧”表明文字只出现在图片的左侧,与“左对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我们要求水平对齐方式为“居中”,环绕文字方式为“只在左侧”会出现以下效果:图片居中,附近的文字全在它的左侧。

具体操作:选中图片,设置图片格式,选择“版式”中的水平对齐方式或者[高级]按钮中的选项。

(2)行距的设置:

设置文字中的行距,这是大家都比较清楚的,但要求设置行距为1.25倍,可能有的同学就不知道了,如我们能做到举一反三,行距有“单倍行距”、“1.5倍行距”、“2倍行距”,我们也用过固定值及最小值,这些都不可能出现1.25倍,那我们就试试“多倍行距”,设置值设为1.25,这样就OK了。

因此若考试中遇见以前没见过的题,首先要临阵不慌,仔细思考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试一下其它选项,正如前面所述,不知道“穿越型”但知道“四周型”是通过图片的格式中的版式设置的,就进入“高级”中去试一下,行距也是如此的。这些考题都是在常用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不常用的操作而已,只要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就可以作到举一反三。

3.Excel电子表格部分(第四章)本次考试Excel部分没有超出考试用书的例题、自测题的难度,未见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题目。操作题的类型有限、难度较低。本次考试考察考生的操作技能集中在求和、求平均、筛选、排序、填充、制作统计图表、数据列的移动等知识方面。

例如,excel 广泛用于()答案为A

A 统计分析,财务管理分析,股票分析和经济、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 B 工业设计、机械制造、建筑工程 C 多媒体制作

D 美术设计、装潢、图片制作等各个方面

此类客观题基本属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甚至凭常识就能作出正确回答。又例如,打开考生文件夹(d:exam张振斌)下的EXCEL考题56B.XLS,完成以下操作;

1)计算所以学生的总分: 2)筛选数学<60的记录;

3)按筛选后的结果将学生姓名和数学成绩用蔟状柱型图表示出来存放到student1中。

完成后用原文件名保存。

对于这种操作题,首先切忌采用手工计算得结果,手工汇总即使结果正确,肯定会判错而不得分,其次要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若表中错1个数据,最后结果就都是错的,这是Excel的特性所决定的,千万要特别仔细。

从考后反馈情况看,相对于其他知识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用的少,对Excel部分的知识较为生疏、体现在操作题不熟练,个别题计算有误。其原因与部分分校的辅导质量和辅导时间少有一定关系。今后要在这部分知识上多下工夫,充实完善。

4.PowerPoint演示文稿部分(第五章)

本次PPT考试部分没有超大纲的考试试题,考试内容比较简单,与平时练习题目吻合。学生考试反映掌握情况较好。这部分考察考生的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

(1)PPT的版式设置;

(2)幻灯片之间的移动与复制;(3)插入操作(插入声音,图片等操作);

(4)文字等对象的格式设置;(字体、字号、阴影等格式);(5)文字等对象的动画设置;(6)幻灯片的切换;

(7)放映方式的设置(自动、手动)等知识点。

因此,只要在复习时牢牢掌握以上知识点,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5.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部分(第六、七章)

本部分整个考试知识点都没有超过考试大纲要求,整个网络部分内容都考得较为简单。

(1)选择题部分:所有内容全部在复习讲解范围,并且也都在复习强调的范围内,符合预先理解与估计。难度评价:容易。

(2)实践题部分:这个部分内容只考核了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应用。①浏览器部分:考试所涉及到范围在预料之中,考核了浏览器的打开(使用模拟环境)、访问网站、网页保存、使用收藏夹、使用历史记录、历史记录的搜寻。

例如,进入清华网站,清华网站的网址为,单击历史工具按钮,在历史记录中的搜索中输入工程学,进行相关查询。

虽然这个内容在教材上并没有专门介绍,但是内容本身相当基础,属于很实用的功能。从考后反馈情况来看,同学们一般能根据题意进行操作,不存在问题。

②电子邮件部分:考试所涉及到范围在预料之中,考核了OE的打开(模拟环境)、给指定人发邮件、使用抄送、使用附件。考核的内容都非常简单,但从考后反馈情况来看,对于这个部分还有很多同学不熟悉,有部分同学根本不会使用。有一个代表性问题就是模拟软件和真实软件有一点差异,比如附件功能,真正OE默认的搜索类型是所有文件,所以只要找对位置就可以添加了,但是模拟环境下默认类型不是所有文件,但是可以更改这个类型。学生因为对这个软件不熟悉,就不知道如何找到附件了。

从上面分析可知,对于应用性强的知识点,在教学中要强调软件实用性的把握,注重一些简单实用功能的挖掘。

6.网络安全与多媒体部分(第八、九章)本次网考所涉及这部分的知识只有客观题型,无操作题。客观题涉及到了计算机病毒、病毒类型、病毒预防、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数据保密、网络道德、防火墙、多媒体数据类型、多媒体软件工具等知识点,考察内容范围与教材练习题相吻合,学生考试反映情况良好。

例如,为了预防计算机病毒,对于外来信息应采取。A.禁止使用 B.先查毒、后使用 C.使用后,就查毒 D.随便使用

这是一般常识性的计算机病毒预防的题,学生容易凭常识就能作出正确回答。答案B

又例如,以下两个题考察的知识点均是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语言表述不同,但考察的核心是一致的。

①计算机病毒是。答案是D A.通过计算机键盘传染的程序 B.计算机对环境的污染

C.既能够感染计算机,也能够传染生物体的病毒

D.非法占有计算机资源进行自身复制和干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的一种程序 ②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在计算机系统中潜伏传播破坏系统正常工作的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________。答案是B

A.指令 B.程序 C.设备 D.文件

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篇七

Moodle全称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模块化”主要是指平台提供的教学模块是可以组件化的, 可插拔进行, 可以增加或屏蔽活动模块。开源的Moodle平台提供了作业、聊天、投票、讨论区、词汇表、课、测验、问卷调查等基本的教学活动模块。

Moodle源代码开放, 且支持多国语言, 加上其较好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扩展性, 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教育本身的专业特性教学需求及多媒体教学场合多变, 将Moodle引入学校实际教学中, 并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场合。由于Moodle采用PHP脚本语言编写, 脚本语言的页面显示和逻辑代码往往结合紧密, 加大了开发难度。因此, 通过研究原有的Moodle模块代码, 在对平台源码充分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独立设计、二次开发。Moodle各个模块可以插拔, 但其插拔类似于插件, 采用插件式设计管理为平台开发提供复用资源。

2 国内外对Moodle的研究和使用情况

在国外, 1989年, 凤凰大学把E-Learning学校教学平台作为第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基础教育教学平台, 目前, 其已经遍布110个校园和学习中心, 分布在美国多个州, 是美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信息化教学平台。另外, 芬兰大约60%的学校正在使用开源软件进行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 同时, 在北欧的芬兰, 很多大学和工学院, 甚至高中都在使用开源的Moodle学习平台。统计数据显示, 覆盖率已达到75%。根据Moodle官方网站统计, 2009年以来, Moodle新增站点平均保持在2 200个/月左右。

国内Moodle技术刚刚起步, 正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对“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发现, 截至2012年底, 以“Moodle”为主题共检索到相关文章535篇, 其中, 学位论文94篇, 学术论文431篇, 相关会议论文10篇, 学术论文发表在近百种期刊上, 学位论文则主要出于师范大学, 其中, 以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最多。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国内积极开发、应用Moodle教学平台, 对Moodle开源社区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他的支持下, 我国国内对Moodle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

3 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3.1 支持多种类型课程

Moodle平台支持3种网络课程:自主式、引领式、讨论式, 这些网络课程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中, 如企事业单位, 大多是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的课程;在高校中,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课程, 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中小学, 则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 网络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学校的信息化精品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服务于教学和远程教育, 更好地引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3.2 灵活的课程管理

在课程平台中, 课程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创建多个课程目录, 随时对课程进行创建、移动、下载及修改。可以对课程设置激活或隐藏状态, 各门课程均可以设置各项权限, 包括设定课程的等级、是否允许学员退课等。

3.3 测试题库功能

Moodle平台还提供了测试功能, 主要包含测试活动设计、试题库管理, 支持Word、Excel等模板。可以编辑多种题型, 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等。

3.4 作业管理功能

学生可以进行的操作有:在线编辑作业、上传单个或多个文件、参与离线活动项目。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上传PPT, WORD等课程教学文档和材料, 上传后发送评分请求后, 不能再进行修改。允许学生在线编辑作业, 并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提交, 也可以让学生上传附件作业。

3.5 论坛功能

讨论区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开设的一个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 所有成员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起话题, 参与讨论, 该功能与论坛类似。

3.6 其他功能

Moodle平台还具有wiki、心得报告、投票等功能。

教师通过Moodle对自己的精品课程进行教学资源维护和教学管理维护,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网络辅助课堂教学、个性化网站展示等功能。

4 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4.1 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

Moodle平台可以在LAMP (Linux+Apache+My SQL+PHP) 环境下搭建完成, 也可以根据需要搭建WAMP (Windows+Apache+My SQL+PHP) 运行环境。具体过程如下步骤。

(1) 到相应官网 (http://download.moodle.org/) 下载软件包; (2) 安装操作系统Cent OS5.5; (3) 安装PHP5.3.4; (4) 安装Mysql5.1; (5) 配置Moodle 2.0的数据库; (6) 运行Moodle的安装脚本。

安装完毕后, 打开以上网页就可以正常访问Moodle。

4.2 主要模块实现

4.2.1 课程设置

课程管理系统的作用是辅助教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Moodle平台中, 教师可以对指定的课程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4.2.2 网上答疑模块设置

为提高教学效率,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该系统提供了网上答疑功能, 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该功能及时得到解决。

本答疑功能包含自动答疑、异步答疑和同步答疑三个方面。

(1) 自动答疑子模块。自动答疑是通过访问历史答疑数据库实现的。具体功能是将学生的问题和教师的解答存放在相应数据库, 学生进入答疑系统后, 首先选择自动答疑功能, 在历史答疑数据库中查找自己需要的问题和答案, 如果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考虑使用异步答疑或同步答疑。

(2) 异步答疑子模块。学生通过自动答疑查找问题后, 若为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 可以输入需解决的问题, 向教师提问。学生可以设置提出问题的可见程度, 若设为“公开”, 则该门课程里的其他学生也能看到该问题, 并给予回答。如果设为“私人”, 就只有教师和学生选中的参与对象才能看到该问题。

(3) 同步答疑子模块。在同步答疑子模块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在线讨论, 具有很强的实时性, 学生在答疑聊天室可以相互讨论, 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理解。

4.3 题库设置

对中职学生来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并获得证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题库进行反复练习, 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5 结语

目前, 国内部分高校甚至中小学都已开始利用Moodle系统构建自己的课程管理系统。由于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成人的高等教育, 集中培养社会职业领域实用的专业人才, 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更应率先使用Moodle系统, 构建课程管理系统。

当前, Moodle平台在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广泛关注, 但是, 国内信息化教学在Moodle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只在部分简单课程中应用, 缺少对Moodle系统框架结构、模块开发和系统应用扩展的开发, 因此, 需要对Moodle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Moodle平台的研究和使用情况, 归纳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搭建Moodle课程管理平台, 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实现其在该平台的应用。此外, 根据Moodle平台的现状, 提出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Moodle平台,课程管理,计算机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维敏, 王陆.基于Moodle平台的分层教学活动组件关键技术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6) .

[2]杜震嵘.基于资源库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张伟.基于开源软件Moodle的虚拟学习环境创设及课程开发[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07.

8.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中职;教学现状;实例教学;实践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1.中职生基础不均衡

一部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感到上课太浅、枯燥、没有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学生随意性强,学生学的知识不系统,动手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学生起点不一,使得教师要尽可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给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菜单”式的教学为主

教法比较单一、死板,更多地强调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水平。以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例教学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例教学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例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是计算机基本应用上的扩展和提升。学生普遍认为,实例教学方法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教学实例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实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成就感

在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先向学生展示了以往好学生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后导入本节所学的内容:图片、图形、艺术字及文本框,知识点掌握后布置操作内容,制作“班级板报”,从而也把页面设置、分栏、字符及段落的格式化等知识贯穿起来。这样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学习了知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2)做到学以致用

在Excel中“数据管理”一节,通过“学生成绩单”的实例制作,学习了计算的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图表等基本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统一起来,学生比较感兴趣,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了到学以致用。

(3)陶冶情操

在PowerPoint中“超链接”一节,通过“中职生职业生涯”实例的制作,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通过图表的形成了解职业分类,让学生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后,增加了对职业的向往,正确认识了自己及坚定了为自己的目标而迈进的决心。这也是一堂受教育的人生之课。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4)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在PowerPoint中“交互式实例”一节,让学生充当了一把老师的角色,给自己出一张电子版考试题,包括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等。扩展了知识面,学生兴趣油然而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促使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去探究。而正是在这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他们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升华。

2.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學活动的实践主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实例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好处比较多,应该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不是单一的,应该配合互动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层次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就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师生双边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启发教学法,是从实例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启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层次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计多个实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情况来选择完成。

3.教学效果的保障

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实例完成的情况等。每次大型的实例完成后,为每个学生打出一个成绩,最后汇总占期末总成绩的40%。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体系。希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综合实例教学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2]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2009.

[3]张健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2008(6).

[4]白丽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6).

(作者单位 东北特钢集团抚顺基地职业技术学校)

9.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九

学校要从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以“经理伦、多实践、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线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各专业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最基本的操作基础。同时,对于学生因为所处环境不同而造成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不但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更要满足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要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组织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要求年轻教师钻研本课程主要内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要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对去,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学校的师资队伍满足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和教学能力强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和价值。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教师要改革教学手段,使之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indows、Word、Excel等都是面向用户的图形界面,很难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进行展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2000的时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好一个末班、动画和声音优美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思考如何编辑才能到如此效果,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考证的培训内容。例如对Office办公软件,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要通过与该内容配套的是循环节,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微软举办的“ACT”考试,争取拿到“办公专家证书”。同时,在业余时间开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裕的上机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性。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和取证过关率等,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蓝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1(10).

[2]杨飞.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J].网络财富,2010(19).

10.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十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思维;与专业结合

1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除计算机专业外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不再是只学会办公软件的使用就可以,而应学会更多的计算使用技能。目前大多教学改革都在原有的以office为主的课程体系下一种调整,难以解决现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建立一种面向学生所学专业,有益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计算机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各学科研究和创新。面对现在大数据的形势,传统的实验手段比如观察预测和人工处理数据等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处理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提高。要想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需要从大学开始培养计算思维。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08-01

前言:在中学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概念早已普及,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对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方面会越来越细致,要求将会越来越严,这是社会科技以及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所决定的。在中学计算机教程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并非是失误和巧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而引起的,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计算机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在我国计算机的应用时间比较短,对计算机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较差,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讲实力也比较弱,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另外对相关科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选取不够合理。

1.从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问题探讨。

伴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相关部门进行了很多的调整,例如进行了大规模计算机教师培养计划,在中学计算机教师学历上没有很高很严格的要求,一般为大专学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教学路线较为传统,基本是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讲解之后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心中基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无限的进行重复和循环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是从内心讨厌计算机学习。

2.从教人员科研经验不足。

教学归根结底并不只是简单的只是传授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

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中学计算机教学而言,一味地进行原有的知识传授将会使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停滞不前,许多计算机的应用是不断发现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相关的思维意识,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将自身所掌握的有限的计算机知识教给自己的学生,没有真正领悟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核心。科研是将计算机教学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从中发现相关问题,将问题不断的完善,并将此过程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进行实际交流。计算机领域发展迟缓的大部分原因便是相关教师的教学更新意识不强,被禁锢的传统教师思想所束缚,导致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社会相关的全新应用脱节。

二、合理开展计算机教学的相关方案

1.组织相关从教人员进行课后培训。

现存的中学计算机教师培训选择多数为一些高学历的在职教育,其中包括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等,虽然说高等学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实力,但是不可逃避的事实就存在这里,中学计算机教学与这些在职培训显得有些高低不平,雄厚的师资力量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用。对于此现象相关部门应组织中学计算机教学人员进行职后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针对中学计算机教育过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让教师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题,将一系列教学活动引进课堂,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感兴趣。

2.计算机教材选取。

教材是教学工具的基本所在,好的计算机教材应实现全面的知识普及,随着外界信息

的不断更新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教材对于教师来讲是课程讲解的主要范围,一部好的教材会使教师的教学非常的顺利,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却更加的关键,课堂永远是满足不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标准的,全面系统的教材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优秀导师。因此教材选择是一件需要相关人员仔细斟酌的一部分,在系统、全面的基础上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2.计算机教学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定位是有效的辅助工具,他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

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的精准程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相关学科引入其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二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其它课程的处理和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根本所在就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技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计算机对相关课程进行学习便是模仿性的练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科与计算机应用结合,例如计算机Word与文字处理相结合,还有相关立体图的绘制等等。

3.计算机教学的及时更新。

计算机软件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它的更新换代频率极高,这也使得计算机教学具有很

大的困难。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面对计算机学科一定要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学会灵活运用。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结合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不能一味的进行原始知识讲解,不懂得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教学成果就不会明显,我国计算机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教师应具有非常丰富的相关教学经验,并组建相应课程更新的科研小组,定期的进行教材整改,在教学整改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目的便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计算机学科的特性所在,要学会适应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进行计算机更新教学探讨,以便于更加灵活的掌握以及运用计算机。

结论:计算机将是时代的主流工具,每个人都需要灵活掌握的一项技术。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讲,如果想更好的在未来社会取得更加优秀的发展,计算机学习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任务也变得十分艰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计算机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但是教师除此以外的任务便是要面向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科学探究,以便于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佳敏. “浅谈当前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 [ J ] .肖海师专学报, 2007.

[2]文倩瑶. “浅谈中专计算机教学灵话多变的模式” [ J ] .教法研究, 2009.

[3]郭甲. 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04)

1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篇十二

近年来, 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应用于社会各个工作领域, 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特别是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办公软件已经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 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断提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大家都在不停地探索和实践中。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问题

目前, 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与学生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和使用的熟练程度较城市学生差距较大, 从而导致教学起点不同, 教师需要更好地因材施教。二是教学条件不完善。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 有些高职院校上课不能安排在机房, 甚至有些学生上过理论课后长时间没有实践的条件, 导致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三是教材选取不科学。目前高校计算机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 高职院校不能结合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四是考试方式不合理。据调查显示, 有些学校的有些专业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列为考试课, 有些专业将其列为考查课。考试课与考查课的考试方式不统一, 笔试还是上机完全由授课教师决定。还有的学校使用的上机考试题库过于陈旧, 不能与时俱进。一系列的问题造成部分毕业生连个人简历都不会设计, 更不用说毕业论文排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下面重点研究的内容。

了解新生计算机水平,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无论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计算机的一些知识, 但是对于计算机的使用, 即信息化能力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提前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涉及windows系统的基本设置、Office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网络的初步应用。可以设置的问题如下:学生的性别、家庭来源、对计算机的兴趣程度、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哪些操作技能 (如: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收发邮件、上网查找资料等) 、家里是否有电脑、最想学哪方面的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维护、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等等。对问卷整理汇总后, 分析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水平, 有所侧重地进行因材施教。对于起点较高的学生可以进行能力拓宽训练;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要立足教材, 选取难以适中的训练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另外, 还可以根据优势互补原则, 将学生进行分组实施教学。每组5-6人, 每个小组一名小组长, 组长组员互帮互助,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完善机房建设, 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 该门课程最好安排在机房上课, 老师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 实现理实一体化。如果仅仅安排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 学生没有电脑可以操作,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机房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 不但要硬件设备齐全, 还应具备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通常, 各学校都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本门课程, 学生对机房的使用不熟悉, 授课教师应该在第一次课带领学生学习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应该按照企业的“6S”管理理念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熟悉教学场地、掌握教学设备特别是服务器的使用, 例如服务期的登录和退出、文件上传、文件下载、教学广播、监控学生电脑、播放学生作品等。由于机房的使用率非常高, 使用人员非常广泛, 为防止学生剽窃他人的作业和学习成果, 学生机需要具备还原功能, 服务器的使用权限也需要按照登录身份做好分级设置。另外, 学生机的软件配置应齐全, 除正常教学使用到的Windows7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Office软件外, 还应安装打字软件、计算机等级考试练习软件、模拟考试系统软件等, 方便学生自行选择练习。

分析职业岗位, 选取合适教材

当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各式各样, 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必须体现出它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要从办公软件应用出发, 从分析职业岗位技能入手, 以现代化企业办公中设计的文件资料管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主线, 通过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最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化的办公能力。当前, 高职院校应该选取以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或Office2007办公软件为平台的教材, 要把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和新软件融入教材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力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采用任务驱动法, 实现“教、学、做”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现代教学中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建立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的方面强调的是任务驱动, 而对于学生学的方面则强调运用探究式学习法, 因此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设计。“任务”设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的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更应该以实际任务为驱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通过真实的工作内容构建教学情境, 老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教师可以将任务进行分解, 按照“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现”、“知识点精讲”、“技巧与提高”、“训练任务”六个步骤, 指导学生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新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及实际操作等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考核方式, 通过考证促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 各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英语合格证书越来越看重, 因此多一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就多了一份就业机会。当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有笔试、上机考试或者二者兼有。无论哪一种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围绕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 以考证促教学改革, 同时可以考虑用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代替考试, 这样学生不但在考证的动力下更好地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同时为就业增加了一份砝码, 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上一篇:部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下一篇:我喜欢的动物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