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质疑思辨

2024-08-02

阅读感悟质疑思辨(精选4篇)

1.阅读感悟质疑思辨 篇一

吴立刚先生指出:“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题和感悟积累的关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强调:“阅读教学策略说到底就是两条:一条是基于质疑的教学策略, 一条是基于感悟的教学策略, 两者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偏执于一端恐怕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由此可见, 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质疑与感悟, 认真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教学《责任》 (西师版第六册) 为例, 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 (3~4年级) 提出明确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课标要求, 结合课文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 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 你们都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生:看过。

师:喜欢吗?

生:非常喜欢。

师 (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 :那么动画片中喜羊羊的责任是什么?灰太狼的责任又是什么?

生:喜羊羊的任务是保卫羊村, 保护羊群;灰太狼的责任是给红太狼抓羊。

师 (出示爸妈、老师的照片和班上学生集体合影) :你的爸妈的责任是什么?老师的责任是什么?还有你们的责任是什么呢?

(通过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以及自己的照片入手, 让学生强化对“责任”一词的理解)

(生逐一回答)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看美国前总统里根是怎样理解责任的, 出示课题《责任》。

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轻轻地读, 再默默地读 (再次强化“责任”一词, 让它在孩子心目中打下烙印) 。

二、质疑,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感悟点的聚焦, 为学生把握课文奠定了基础。

1. 初读文本, 学会质疑

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然后通过学生提问、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梳理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

(1) 小男孩已经承认了错误, 为什么老太太不原谅他, 还要索赔12.5美元?

(2) 小男孩的父亲为什么也那么严厉, 只借钱给他赔?

(3) 当小男孩挣足钱还到父亲手中时, 心里感觉怎样?

这三个问题, 归纳起来也就是文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叫责任。

2. 精读课文, 引导释疑

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要抓住小男孩的感情从委屈—为难—欣慰这条线索进行 (1) 小男孩为什么感到委屈?

(1)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男孩无意闯了祸、认了错;宽恕, 不肯原谅, 索赔12.5美元, 所以让小男孩感到很委屈。让学生在重点词语下作记号。

(2) 凡事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

小组交流体会, 教师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 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 钱物的赔偿等。

(3) 师 (大屏幕出示) :读“可是, 老太太怎么也不肯原谅他, 并向小男孩索赔12.5美元。”

(2) 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

师:读第2、3自然段, 用勾画重点词语的方法,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小组汇报学习体会。 (半扶半放, 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1) 教师巡视, 抽小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重点词语:深思、为难、严肃。

(2)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这是父亲对儿子严厉的爱, 一种深沉的爱, 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3) 师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小男孩委屈而为难地说:“爸爸, 我知道自己错了, 可是我没有钱赔人家, 怎么办呢?”父亲掏出钱, 严肃地说:“这12.5美元我借给你赔人家, 不过一年以后你必须还我。”

(4) 让同桌两个学生模仿表演小男孩与父亲的对话。

(3) 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

生1:小男孩边刻苦读书, 边抽空到餐馆洗盘刷碗, 辛苦打工挣钱。

生2:不知洗了多少盘子和碗, 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 自豪地把钱交到父亲手里。

师 (大屏幕出示句子) :孩子们, 想象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 有感情地读, 看谁能读出他的艰辛, 体会出他的自豪。 (抽读)

同桌的两个学生用“边……边……”“不知……不知……终于……”句式说句话, 并互相交流体会。

师:为什么父亲感到欣慰?

生:因为看到了儿子凭自己辛苦劳动, 把12.5美元还上了。

师:父亲是怎么说的?

生: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的人, 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大屏幕出示, 要求学生齐读, 再读)

师:父亲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达到了。

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生:小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生:还有深有感触一词。

师:好, 孩子们学得很专心。我们来一起把总统说的话读读。

大屏幕出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 把它记在心里, 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三、感悟, 带领学生走出文本

师:读了这篇课文, 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小男孩的父亲对他很严厉, 怎么没有提到他母亲呢?他母亲的态度呢?

师:很好, 孩子们动脑筋, 我们一起来想想母亲的态度好吗?小组相互讨论讨论。

(课堂讨论热烈)

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父亲:严厉而冷酷, 要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借钱给儿子, 让儿子自己想办法还钱。

母亲:心疼儿子, 为儿子说情, 让父亲给小男孩赔钱。

师:还想到了什么?

生:有一次, 我们班上的同学也是把教室玻璃弄坏了, 他爸爸直接就赔了, 怎么不和小男孩的父亲一样教育他呢?

(联系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教育, 再次加深对“责任”一词的理解, 从而引入下文)

四、释疑,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

1. 学完课文, 说一说“责任”是什么意思

2.有效思辨感悟 活化品德课堂 篇二

一、提出问题引思辨

思辨的起点是问题,小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各种问题,它们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也是引发学生思辨感悟的重要素材。其一般做法是从生活实例中选取话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加以分析、判断,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资料、开拓思路等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所发展,然后再让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其基本思路是:提出话题——初次思辨——提供资料——再次思辨——深化认识。这种多次选择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又是学生分析、判断、选择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随着认识的深化可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

问题是思辨的起点,因而问题的设计与选择十分重要,一定要注重问题的价值,空泛的、笼统的、过于艰深或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都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思维水平相匹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探讨。

二、创设情境促思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视频、感人的音乐等,创设具体的情境,设置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力求情境的真实性,真正感染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达到领悟道理的目的。其基本教学思路是: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引发思考——领悟道理。这种以情境创设引发思辨感悟的做法,把学生对道理的认同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因而往往领悟更真切、更深入。

例如,上教版四年级《圆明园的控诉》一课,从美轮美奂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的遭劫,揭露了西方列强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从中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某教师在执教时,播放视频展示原来圆明园的美好和遭劫后圆明园的惨状,创设有震撼力的情境。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痛惜之情和急于了解原因的心情。接着,教师因势利导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用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野蛮,学生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强能肆无忌惮地毁坏和掠夺我们的国宝?由于情感激发有效,学生在讨论中就能发自肺腑地发言,用真情实感控诉侵略者的罪恶和晚清政府的腐败,也自然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发出了中国必须富强的呼声。这堂课的教学深深震撼学生心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辨离不开讨论,讨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它的真实性,真实的讨论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讨论要鼓励学生讲真话,讲真话才能获真知,才能用真情,才能真领悟。讲真话需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要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二是讨论时间要充分,否则讨论容易走过场,徒有形式,不会有真实的效果。三是讨论要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集大家的智慧,通过讨论使学生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认识升华。

三、组织活动强思辨

在教学中,抓住活动环节,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并从体验中引发思辨与感悟。一般的做法是先通过生活模拟、行为操练,或者小实验、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体验,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基本思路是:组织活动——学生参与——获得体验——引发思考——领悟道理。这样以活动引发思辨感悟的做法,符合先有实践后有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上教版一年级《这样玩才开心》,从游戏需要规则引入规则教育,而规则意识是公民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采用了从活动引发思辨感悟的办法:课伊始,先让全班学生自由选择玩具和玩法,按自己的方式玩游戏。结果场面混乱,大家玩得不开心,还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因为游戏缺少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玩得高兴。大家纷纷出主意,提出一些规定和要求,并进行了思辨讨论,其实这就是游戏规则的雏形。接着,学生再按规则游戏,从中体验到有规则的游戏安全有序、玩得开心。于是,学生从情感和道理上都认同了规则,使规则意识初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在思辨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应当对学生的发言有所判断,但这种判断不应匆忙进行,应当有所延缓,以利于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补充材料、现身说法等进行逐层引导,坚持主流价值观。

四、直面生成激思辨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出乎教师预设的情况。例如,学生对教师的观点产生质疑,或提出一些超乎想象的答案等。此时,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和引导,就可以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思辨感悟,为深化教学主题服务。其基本思路是:关注生成——把握价值——引导思辨——增强实效。這样做,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例如,上教版二年级《一起订公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订公约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并初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执教过程中,学生提出把“课间不奔跑”作为公约的内容之一。在表决时大多数学生同意提议,只有一个胖乎乎的同学反对。他声称:“我有一身肉,需要奔跑来减肥和健身,奔跑很快乐。”老师觉得他的想法虽然与大多数同学不一致,但也不无道理。于是,就以此生成资源引发学生思辨:课间奔跑是不是一定不安全。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说:“在操场上奔跑,可以健身,没什么不好。”有的同学认为,“若有急事,适当奔跑是可以的。但是在楼梯口和同学多的地方奔跑就不安全。”同学们发现原来的公约条文过于笼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讨论大家把公约改为了“课间不在不宜奔跑的地方奔跑”。结果,不仅这位胖同学同意了,而且公约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也得以提高。这样,一个不同的意见,不但没有干扰教学的主题,反而变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超过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思辨活动往往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的,因此多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教师在开展思辨活动时要设计好思辨的层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步步深入。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 200041)

3.思辨让阅读更加高效 篇三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品质;思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思辨让阅读更加高效,如何利用自己的课堂提高小学生思辨的阅读品质,让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更加高效,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思辨在品词析句中,让阅读走向更深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失去“触摸文字、品味语言”这一根基,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即使课堂的情境再诗意,即使学生的发言再精彩,课堂也会因缺少语文的味道而不值一提。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从看似平实的词句中读出丰富的内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四年级的学生能读出这个地方很繁华,但这种理解远远不够,因此我在“大不相同”上做文章。我先让学生说说“大不相同”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别处可能是什么样?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投影当时的中国别处情景的图片,配以凄凉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这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房屋破旧,凄苦冷清;这里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他们——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别处或行或站的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后文中还有这样一句“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我问学生:这个“亲人”可能是妇女的什么人? 学生说也许是她的父母、也许是她的丈夫、也许是她的孩子。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这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父母,她悲痛欲绝,原指望……谁知……;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肝肠寸断,原指望……谁知……;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原指望……谁知……。这样,在品词析句中引导学生质疑想象、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思辨在文章的空白处,把阅读引向更广处

文章的空白处就是作者没有写出来的或者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地方,它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我们教师可以恰当地利用这些空白处,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与文本更加亲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去年的树》有这样两句:“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两处都是看,鸟儿为什么看了一次又一次?看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作者都没有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学生通过第一处的“看”,感受到鸟儿经过千辛万苦却只看到去年的好朋友大树已变成灯火,他非常伤心。学生通过第二处的“看”,体会到鸟儿信守诺言唱完了歌后舍不得离开灯火。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想象中体会鸟儿对大树真挚的情感。再如《梦想的力量》一文中写瑞恩为了筹集70元钱做了五件事:为地毯吸尘、擦两个小时窗子、给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捡树枝、取得好成绩。我问学生:瑞恩只做了这五件事吗?学生能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知道不止这五件,那瑞恩还做了哪些事呢?启发学生想象,学生说:哥哥弟弟做游戏的时候瑞恩可能在拖地;家人一起出去散步的时候瑞恩可能在洗碗;别人在睡午觉的时候,瑞恩可能在帮邻居照看孩子……从而体会到瑞恩为了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把阅读引向更广处。

三、思辨在文本的冲突点,将阅读推向更高处

在叙事性的文本之中,作者常常会通过故事情节的冲突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品质,教学时老师要利用这些冲突和矛盾,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冲突与矛盾的漩涡之中,亦思亦辨,进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其思维的效度。如《桥》一文对老汉和小伙子的两处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面要揪下小伙,后面又要推小伙上桥?让学生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从而明确他们是父子关系。在明确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后,再让学生读揪出小伙子的那一段,把小伙子改成儿子再读,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到这是个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老支书。再如教学《唯一的观众》一文,我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找到相矛盾的内容:课文开头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一个白痴,而我后来却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谁引领我在音乐的道路上前进的?她又是怎样指导我的呢?这样揭示出文章矛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效度,将阅读推向更高处。

让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利用文章的空白处适时拓展,抓住文本的冲突点对比训练,提高小学生思辨的阅读品质,让阅读更加高效吧!

4.立足英语阅读 培养思辨能力 篇四

【关键词】高中 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1-01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导向,也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英语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要求,突出阅读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依托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在传统单一、僵化的教学形体下,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基础面不足,教学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硬性传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在笔者看来,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关键在于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生敢于提问、质疑的课堂氛围

教与学是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强调学生为主体地位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构建。创设问题情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下,教与学的推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能够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而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之中,消除质疑、解决问题。教学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一人的工作,而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教与学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提出的“学的问题”,也有“教的问题”,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明确,是营造学生敢于质疑、提问课堂氛围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态之下,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不再是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而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思考问题的准确性等,都是问题导向下,学生思辨能力不断培养、形成的集中体现。例如,在“good friends”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阅读体验,提出自我理解中存在的疑问,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更多的是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形成决绝问题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二、着力于语境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良好的语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思维型教学形成的重要保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境作用,强化学生在不同的语境因素之中,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语境氛围互文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不同的语境要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知识的拓展、知识的转换等,都是学生思辨能力不断得到培养的重要体现。英语阅读是一种复杂心理的活动过程,不同层次下的阅读方式,其所形成的阅读思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所需带入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于单词的识记、固定搭配的应用等,而更多的是以鉴赏性的阅读情感,展开想象、联想,创造性思辨能力的形成,让学生思考:(1)这段文字阐述了什么?;(2)文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3)作者为何这样写,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思考,反复的思辨。

三、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形成性评估方式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英语阅读教学的测试更多地强调对短语、词汇等理解。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坚持以“生本”理念为导向,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形成性评价方式。首先,在测试中,应注重测试的科学合理性,转变过去单一的测评方式,而更多地采用灵活的测评方法,消除学生题海战术所带来的影响。如,测试分为笔试+口试等两部分,全面测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测试分为评价与反馈的形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及时反馈,进而更好地自我发展;再次,测试不再是“一考”定结果,而是基于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如,在期中、期末等阶段,测试以讨论、小组演示的方式开展。测试内容充分尊重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体现。通过主观测试强化学生对语言思想的输出;最后,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强化学生在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评,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对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关键在于:一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强化“生本”理念的践行;二是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寿香.立足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校园英语,2016(05)

[2]贺颖列.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5(07)

上一篇:伙伴作文600字下一篇:黑色星期五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