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2024-06-26

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共11篇)

1.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篇一

幼小衔接活动主动主题教育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如何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研究重点,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对象

(一)3 月—6月,活动时间为3个月。

(二)活动对象为幼儿园大班年级。

三、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幼儿方面

1.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 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 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等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看书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四月份开始学习时间、运动时间逐步增长,生活、游戏时间逐步缩短。如集体活动时间由每节 25 分钟可延长为 30—35 分钟,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教师方面

1.学习幼小衔接文章,精通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

2.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3.加强幼儿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4.与小学老师座谈,了解历届我园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幼儿园需要注意的幼小衔接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5.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幼儿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热爱上小学的情感培养,做好幼儿心理疏导。

6.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

(三)家长方面

8.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9.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10.在家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定时作息;如:有计划的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不迟到等等。

11.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四、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

(一)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小学阶段,主动适应小学生特点,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二)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建 立初步的规则、任务、安全意识。

(二)参观小学、体验生活,为了让大班的孩子们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我园将在6月份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和平小学,主要包括:

(1)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2)回园后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

(四)课间衔接、社会适应,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布置、玩具投放以及教师跟从的密切度等完全不同,孩子们在小学的课间活动与幼儿园“课间”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困难所引起的,甚至会导致孩子们在小学一日长达 40 分钟的课间活动中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 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为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教师充分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落实目标责任制。我园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五、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活动内容

1.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2.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3.逐步延长上课时间,每节课 30—35 分钟,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学记口述日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5.开展 “小值日生活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和为他人服务意识。6.让幼儿多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7.带领大班的幼儿参观和平小学。主要内容包括:(1)观看升国旗仪式和广播体操;

(2)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与幼儿园的不同;

(3)旁听一年级的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4)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

8.开展“快乐课间十分钟”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9.请家长为幼儿带简易书包,开展“小书包真整齐”活动,培养幼儿整理文具、爱护文具、保管文具、认清楚自己的文具的能力。

10.开展“离园倒计时”主题活动,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养成“自己的事自做”。

合肥瑶海和平幼儿园

2017.3

2.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大手牵小手,大班,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如果说幼儿从家庭到上幼儿园过群体生活要经历一个“心理断奶期”的话,那么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就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大班时期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如何使幼儿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多年来幼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两年我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动把家庭、社区教育融入课程,下面以我园在大班后期开展的“大手牵小手共同来学习”家、校、园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为例作介绍。

二、案例及说明

(一)活动目标。

1.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幼儿熟悉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感情。

2. 指导学龄前儿童家长进一步在家庭中为幼儿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 通过亲子参观、学习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4. 增强家长对社区小学的了解,使家长能够顺利地为孩子报名入学。

说明: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过程,个体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中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目标的制订上,我针对两种对象分别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知教育目标,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讲,本次活动第一目的是通过与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小学生、教师、家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的差异,形成对学校、小学生及其学习生活的认识。对家长来说,由于存在着“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园归老师管”的误区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认知与智力发展的现象,通过亲子参观、家校沙龙等活动,让家长们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共识,并把它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教育目标,在目标1和目标3中得到体现,情感不是“教”出来的,也不单单是“熏陶”出来的,更多是在亲身经历中主动“养”得的。本次活动家长和幼儿都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参与、体验,会萌发出美好的情感,这就是活动的又一目的。

活动目标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原则。

(二)活动组织。

1. 前期准备

(1)幼儿园事先与小学取得联系,征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并且在活动目标上与之达成共识,拟定活动方案。

(2)幼儿园发《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积极争取所有家长能够参加此项活动。通知家长收集整理自己关注的问题准备现场交流。

(3)各班幼儿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准备送给小学生哥哥姐姐的小礼物。

说明: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这是《纲要》的要求。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重要的教育任务,它更需要我们跨出园门,与小学牵手。因此我们主动与小学联系,使幼小衔接工作做到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又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课程。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为家校沙龙活动积极做好准备。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说,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的育儿经验不仅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经验来源,而且是家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知识来源,这是一次由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而引发的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分享与利用。

让幼儿自制小礼物,既是亲情培育,又让幼儿知道在受到别人的关爱后学会感谢和感恩。

2. 方案实施

(1)亲子参观小学校。由小学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门口迎接小朋友们,分班带领家长和孩子参观学校操场、廊道、图书馆、电脑房等环境。组织幼儿观看小学生升旗、行队礼和做操活动。

(2)走进小学课堂。各班幼儿在老师有组织的安排下分别进入小学三年级教室,与小学生同坐一课桌,观察小学教室环境,感受上下课铃声、师生相互问好,等等,体验小学的上课形式,鼓励幼儿坚持45分钟内不处理自身生活问题(如喝水、上厕所、随便走动等)。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坐在教室后面观察孩子参与活动情况。

(3)课间活动体验。课间由一位小学生带领一名幼儿进行课间活动,或解决生活问题或进操场游戏。老师与家长于近处观察孩子与新朋友的沟通交往、生活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

(4)分组活动。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读书俱乐部”和小学生哥哥姐姐一起看书、讲故事,向小学生哥哥姐姐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家长由幼儿园和学校领导老师组织到多功能厅进行“幼小衔接家校沙龙”活动。

说明:半日活动共有四个内容,既有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又有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内容。虽然是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但是活动展开井然有序,小学生热情主动,幼儿积极投入,家长认真参与,真正体现了“牵手”“成长”的主题———小学与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园)、学生与幼儿、家长与孩子,在共同牵手中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亲子参观使陌生又神奇的校园变得亲切又美丽,孩子们细心地观察、家长耐心地解说,加深了幼儿对学校环境的认识,融洽了亲子关系。走进课堂让孩子试做一次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学习活动,使之对未来的学习活动充满了信心。课间活动、分享阅读给了幼儿与哥哥姐姐交往的机会。

家长在半日活动中能够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区别,幼儿园里有两位老师时时刻刻与小朋友在一起组织活动,随时满足孩子们的生活需求。而学校老师只是在上课时才跟学生在一起,课间由学生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让家长更加明确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气氛热烈的家、校、园幼小衔接沙龙活动是大家交流思想的好时机,有关“择校”问题、“打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独生子女的独立性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儿童认知与社会性的同步发展”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地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得到了家庭教育的现场指导,而且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与经验。由于活动准备充分、形式新颖、针对性强,家长参与率达100%。

三、效果与体会

(一)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的不同,学校(幼儿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大班后期,家长一方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注视着社区学校的动态,打听学校的教育质量。一部分家长也在默默地为孩子择校做着准备。为了指导家长为孩子顺利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同时也让他们对学校教育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改变了以往家长默默无闻听讲座的形式,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让家长在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小学,走进小学课堂,看孩子和小学生一起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在生活、学习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环境与心理适应等方面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在家校沙龙活动中,家长把自己关注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本次活动家长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是因为活动具有针对性,贴近现实,家长从中能得到启示。在活动中,家长既看到了孩子的发展,又体验到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感。相信在今后的活动中家长会更积极投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形成教育整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组织形式富有情境性,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组织形式是形象生动的。我们充分利用小学教育资源,将幼儿置身于一个生动真实又心驰神往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提供主动探索和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条件,增强生活能力和学习兴趣。整洁的校园环境、庄严的升旗仪式、新颖的课堂学习形式、精彩的主题班队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他们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与之互动,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三)课程更具开放性,幼小成为密切的合作者。

3.大班幼小衔接活动:整理小书包 篇三

1学会独自分类和整齐摆放主要学习用品,为入小学做好自理能力准备。

2学会看课程表,尝试按课程表整理书包,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3通过整理书包萌发做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幼儿带来自己的小书包,课前互相欣赏书包,了解书包的功用。

2小学生课本若干,课程表PPT课件。

3各类文具:文具盒、卷笔刀、铅笔、橡皮擦、尺子。

4其他用品:水壶、蜡笔、绳子、毽子、毛巾等。

5拍摄小学生整理书包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师:上次我们小朋友去参观了实验小学,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学校有教学楼,里面有教室、图书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学校里有老师和许多小学生,老师每天给小学生上课。

2师:小朋友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小学生每天上学必须带什么?(在问答中帮助幼儿归类,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教师小结:书包里要放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放书本和文具。

二、学看课程表

师: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

1播放课程表PPT课件。

2引导幼儿讨论:(1)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你能看懂吗?课程表上有什么?(2)小学生一天有几节课?上午几节?下午几节?都有什么课?(指导幼儿学看课程表)(3)你能看懂课程表吗?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课程表可以告诉我们每天有几节课,上什么课。有了课程表,我们就能按课程表来整理书包里的书。

三、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

1认识书包,了解书包的结构。

(1)师:书包是小学生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也即将成为小学生了,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个书包,那你们的书包是怎样的呢?请你拿出来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

(2)请1名-2名幼儿介绍自己的书包。认识书包的各个部分、颜色、图案。

2操作探索,幼儿第一次学习整理书包。

(1)师:书包有什么用?那你们会自己整理书包吗?我们来试一试。(幼儿自由整理书包,老师巡回观察,注意幼儿整理书包的不同方法。)

(2)请两位用不同方法整理书包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要求边整理边讲述并解释这样整理的理由。

(3)讨论:你觉得谁整理书包的方法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整理书包时,大书放下面,作业本放大书上面:各种文具有序整齐地放入文具盒中,文具盒放本子上面:晚上整理书包要按第二天的课程表来进行。

3幼儿第二次整理书包。

(1)播放小学生整理书包过程的录像。

(2)师:假如现在是星期日的晚上,请你们按课程表整理书包。想想该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整理呢?请你们按照正确方法再次整理书包。教师关注幼儿整理的过程!

教师小结:要学会看课程表,找出对应的课本和作业本,再将它们归类好,按大小整理摆放整齐。

四、学习整理其他用品

1(出示水壶、蜡笔、绳子、毽子、毛巾等)师:你觉得这些物品该如何整理?为什么?

2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次,看看谁会用刚才的好方法又轻又快地整理。

教师小结:水壶和毽子这些用品可以放在书包两侧的小袋子里,方便取放。

五、听《课间十分钟》音乐结束活动

4.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篇四

绘本PPT、小学生及小学老师的视频录像及录音、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入学前的准备与担心。

1、欣赏绘本故事第一部分,引发幼儿共鸣,表述自己对入小学的担忧。

2、关注幼儿入学前的心理状况,梳理孩子对入学前的担忧。

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准备好了吗?做了哪些准备哦?进小学前还有没有担心的事呢?

小结:大家都为入小学准备了很多,可是也有那么多的担忧。

二、解决担忧并交流分享

1、故事导入:《小阿力上学》

(1)老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引出阿力对入小学的三个担心。

(2)呈现3幅担忧的图片,过程中关幼儿对情景图片的观察及合理推断。提出问题:你能看出阿力在担心什么吗?

生活方面:找厕所

情感方面:交朋友

学习方面:做作业

2、尝试解决

请幼儿想办法尝试帮助阿力解决担心,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规则:后面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阿力担心的问题,每人选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有3分钟的时间,请把你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下来,然后贴到黑板上。(认识时钟,开始记录)

3、交流汇总

分别对这些“担忧”进行交流,各组表述出罗列的应对方法,教师加以梳理。

(1)生活方面――先请幼儿介绍记录,交流后以小学老师的录音来为幼儿进行小结。

(小学每一层楼都有男、女厕所,根据标志找到厕所,下课时分钟时能够去上厕所。)

(2)情感方面――请幼儿解读记录卡。

小结:交朋友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都能够去试一试,一定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3)作业方面

a观看小学生做作业的视频,幼儿从中观察梳理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视频中包括的学习方法:抓紧时间,先做作业后玩,做完后自己检查,完成后整理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

b幼儿的记录中是否有视频中没有提到的学习方法,请幼儿进行补充。

三、延伸活动

1、告诉幼儿如果有其它的担忧能够记录下来,然后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2、欣赏故事的结尾部分,感受小阿力鼓气勇气面对担心,引发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5.幼小衔接实践活动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小学读书后往往不适应小学的生活,许多孩子在开学时高高兴兴地上学,几个星期后,身体明显消瘦,病假率上升,有的害怕上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做好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尝试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此次活动为走进校园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1)以幼儿园为主,通过幼小衔接活动,宣传学校工作和发展方向,让各位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谋求幼儿园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认同;

(2)通过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教认识,实现小学与幼儿园的有效对接。

(3)通过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幼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标尺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衔接方案:

(一)、成员:

组长:徐丹 副组长:汪倩倩 组员:全体一二年级教师

(二)、衔接重点:

(1)兴趣激发;(2)习惯规则培养;(3)语文学习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方面;(4)数学学习能力---加减运算、思维及操作能力方面(蒙氏数学);(5)适应能力方面---个性,心理,独立性等。

(三)、具体措施:

A、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培训,B、参与幼儿园家长会幼小衔接专题讲座 C、组织幼儿园参观小学,与小学联谊活动 D、进行教师座谈,组织教研活动 E、组织各类评比或展示活动

(四)、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加强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1)、学会准备上课需要的学具和物品。

(2)、各种姿势训练及达标--坐姿,书写姿势,举手姿势。(3)、学会认真独立地做事,懂得追求良好的结果。(4)、学习时爱动脑筋,独立思考,并愿意寻求问题的答案。

(5)、喜欢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6)、听读识字教学以100个会认的字为主(见图)要求会认、会读、会用,期末100个达标要求100%。

注重计算能力的训练(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计算)(10以内加减运算要求达标)(7)、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5、家长方面

1、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准备一个闹钟,让孩子自己用。

2、实行生活环节”限时制”:规定时间限制,刷牙洗脸等。

3、花时间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签字:认真对待并坚持。

6.大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方案 篇六

1、通过参观小学,初小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熟悉校园环境、教师和学生,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激发幼儿入学的向往之情,不断加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

二、活动时间:2016年6月18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大班幼儿、大班老师、保育员及行政后勤、保教处成员

四、活动地点: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

五、活动准备:

1、对幼儿进行参观前的谈话活动。

2、返园路上各路口安排后勤人员值守。

3、与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联系参观事项。

六、活动流程:

1、7:30—7:50 全体人员准时在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大门口集合,分班列队

2、7:50 排队进入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

3、8:00—8:10 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校长给小朋友讲话

4、8:10—8:20 分班上厕所

5、8:20 观看升旗仪式和广播体操。

6、8:35—9:15 (第一节课)幼儿分班进入一年级教室旁听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7、9:15—9:25 (课间十分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

8、9:35 在小学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分班参观小学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电视台、厕所、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食堂等地,了解各设施的功能以及学生应遵守的公共规则,知道这些地方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9、10:50 与小学老师、哥哥姐姐们告别,请小朋友向小学老师说表示感谢的话,

10、11:00 全体人员集中,安全返园。

(返园路线: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幼儿园)

11、延伸活动:回园后,各班组织幼儿围绕“我向往的小学生活”展开讨论,讲讲自己在小学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七、注意事项:

1、请家长在7:50前准时将孩子送到良小门口本班老师手中。

2、各班做好拍照存档工作。

3、在小学老师带领下进行参观。

4、在参观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安全,遵守活动规则,听从老师安排。

(2)有礼貌,专心听老师解说。

(3)排好队,上下楼梯靠右边。

(4)参观时不拥挤,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

(5)爱护花草树木,不摘花,不踩草坪。

(6)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7)跟随班集体,不个别行动。

5、全体人员一起返园,返园时一定要清点好人数,教育幼儿过马路要注意安全,跟好老师和伙伴不掉队、不擅自离队,路上不喧哗不吵闹等。后勤人员在各个路口值守。

八、应急备注

1、活动中安全第一,如遇安全情况,一切以幼儿为先,注意相关协调工作。

2、如遇下雨天气,参观活动时间顺延。

3、参观活动的有效性,注意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整合相关经验,达成发展目标,实现教育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1.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2.2016幼儿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方案

3.2016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4.2016年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5.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6.幼儿园大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方案

7.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8.(幼儿园)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7.幼小衔接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方法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部分的连接,连接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衔接的目的是使幼儿在适应小学环境的同时,其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有所转化、提升和发展。那么,如何让幼儿愉悦并且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呢?笔者认为,从幼儿园及早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多方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孩子参与活动的动力源泉,孩子们到了大班,常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幼儿虽然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有一定爱好,但不持久、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为此,可通过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兴趣,注重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幼儿每次看书时,教师应提出要求:看书时,要安安静静,逐页翻看,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记下来分享给大家听,如果看书时遇到不懂的要及时轻声问老师或同伴,看完书要将书放回原处等。

另外,可安排丰富有趣的晨间活动吸引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参加晨练活动,自己整理学习用具、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通过轮流当“小班长”提醒同伴遵守常规,规范其行为,并且要从坐姿、站姿等入手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在画画时,握笔方式要正确,一尺一寸一拳头,还可以通知大班幼儿家长在家中制订与小学相符的作息时间表,训练幼儿逐渐能静坐一段时间,做一些与学习有关的事。如听故事、进行绘画等,不能随便离开座位走动,不能交头接耳,使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的上课模式,为即将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二、循序渐进,将幼儿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幼儿园中,教师较多使用“无意注意组织教育活动”,如:常以游戏或形形色色的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其学习得比较轻松愉快。而进入小学后,每节课长达40分钟,并且一早上上三四节课,需要集中注意力听课,这对刚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提前做好将“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的准备。

如,在语言方面,可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续编故事、看图讲述等来培养“有意注意”,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然后回答问题;在科学方面,多以操作和观察为主,可在游戏中逐渐提高难度。如,(1)可先在桌面上放4~5个玩具,让幼儿闪电记忆,利用增添个数和样数调换位置等方法,让孩子们说出其中的变化;(2)按照物品的数字、大小、形状等进行排序、按数取物,这对孩子们养成持久的“有意注意”,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用学习取代游戏,让认知成为主要内容

儿童进入小学就进入了符号世界,要逐步学习一些规则,有许多规则要幼儿熟悉和遵守。因此,在大班的教学中,就不能像中小班一样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习,而是要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探索,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有广度。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幼儿识字、阅读的习惯,培养他们认读汉字的兴趣。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幼儿完整讲述,给他们拓展想象和表达个人认字的机会,进而理解作品,归纳主题,从而渐渐与小学40分钟的上课接轨。在上课时,教幼儿获得知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教会幼儿学会观察,善于思考,让幼儿感觉到学习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可通过背诵诗歌、儿歌、欣赏散文,初步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四、准确切入,实现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完美对接

8.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幼小衔接 必要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251523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4-01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使儿童适应学校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将教育生态学运用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利用其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实践更需假以时日。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协同进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深入研究教育系统与自然、社会、心理、生理等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机制,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这种生态环境有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方面,这四个系统从里到外呈现柱状同心结构,形成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互动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角色、活动、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幼小衔接教育,意味着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这一阶段置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考察。

儿童教育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教育过程既发生在学校里,又存在于除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环境中。在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特殊阶段,教育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教育环境产生的教育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互补的,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但对儿童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教育生态学的主旨就在于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从而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与方法,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二、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实施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要

幼小衔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经被教师广泛接受,但他们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培训。幼儿教师和小学老师虽然认识到各种环境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影响,也认同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自理能力、规则与任务意识、心理与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很难践行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多数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幼小衔接意识,他们与幼儿老师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只是运用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对幼儿园的情况根本不了解。

学者们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责任方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应由教师和学校负责幼小衔接工作,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负责。可以看出,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幼小衔接只研究了学校、家庭与幼儿园三个微观系统,比较少涉及教育生态的宏观系统、外层系统、中观系统。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育生态学在幼小衔接中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影响了幼小衔接的质量。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始终是基础教育重要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课程改革要秉持包括建立在教育生态学基础上的多种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分处不同的教学单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导致了教学方式、目标的脱节,部分儿童进入小学后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教育生态学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受广泛制约的过程,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密切联系,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育生态学的出发点就是关注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帮助儿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三、教育生态学理论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视为其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认为全面、开放地思考是做好幼小衔接的正确思想方法。

首先,教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全面地思考问题。将幼小衔接工作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联系起来,将培养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大班或小学阶段,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不能忽视儿童个性的培养,应该依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全面的培养方案,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活动与学校、社会、家庭等环境紧密联系,幼小衔接工作既要重视单个因素的作用,又要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更要重视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衔接工作产生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综合把握儿童的发展趋势,掌握儿童的发展脉络。

其次,教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协作,教育部门要构建有利于幼小衔接的体制和机制,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幼小衔接教育指南;社会机构可以举行各种宣讲活动,增进人们对教育生态学以及幼小衔接的科学认识;家长、幼儿园、小学要为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做全方位准备,保证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加强配合,才能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进行幼小衔接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教育生态学理论纳入到幼小衔接的知识体系中,科学地实施幼小衔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2]郑立华.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7(03)

[3]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05)

[4]秦振飙,候莉敏.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5)

作者简介:

9.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方案 篇九

活动时间:2016年5月 25日

13:30—14:20 活动地点:小二班教室

主持人:曾理红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寻找一些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策略的资料

2、自学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参加人员:全部老师

活动背景:学前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为了孩子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由呼吸,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孩子家长的共识。现在已经是大班下学期了,再过两个月大班的孩子就要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最关键的任务。活动目标:

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幼小衔接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2、加强幼儿园、家长、小学等多方面的沟通、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活动过程:

一、引出研讨话题:谁来说说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变化,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中心发言人:李佳)

主持人小结: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习方式到生活习惯都有本质的改变。可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孩子们顺利地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孩子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

三、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呢?有哪些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策略?(分小组讨论)

四、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主持人总结: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幼小衔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要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有效结合就能做好衔接工作,就能尽量消除幼儿上小学后的恐惧、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环节上顺利渡过。

10.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

转眼间,孩子们在星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了!很快将步入小学的大门,做一名小学生!我园为了激发孩子们入小学的欲望,缓解孩子和家长入小学的心理压力,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园教研组根据《上海市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2016年6月、7月作为幼小衔接月。从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小学生礼仪等方面制定了《星晨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相关工作,从而,为孩子们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一、物质准备系列(文具标准仅供参考)

1、书包:适合小学生的书包。

2、铅笔盒:结构简单、方便使用。尽量不要准备卡通、好玩的铅笔盒,以免上课时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3、铅笔:准备2只HB六棱形的铅笔,方便孩子握笔。1只自动铅笔。

4、卷笔刀:简单、方便。

5、橡皮:颜色单一、无味的,质地较软的。

6、水壶:样式自定!

7、跳绳:一根跳绳,请选择在跳绳时不易打结的类型。

二、参观小学系列活动

1、参观小学环境。

2、了解小学生一日生活安排。

3、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校园环境、班级环境、作息制度、上课时间等)

4、与小学生面对面。(请已从我园毕业现已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讲讲幼儿园与小学不同的地方并为孩子解答他们需要知道的问题)

三、小学生礼仪系列活动

1、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开展情景模拟小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如上课、值日生、户外活动等。

3、小学教师进课堂。届时邀请小学的英语老师、数学老师进课堂,为小朋友上实践课。

四、学习习惯系列活动

1、遵守上学的时间制度,不迟到、不早退!

2、能够认真完整的记录作业内容。

3、回家第一时间认真完成作业。

4、正确的握笔姿势、看书姿势及坐姿。

5、召开幼小衔接家长座谈会。

五、生活习惯系列活动

1、学会安排课间十分钟。

2、认识钟表。

3、学会整理书包、整理铅笔盒。

4、知道常备的自我保护常识(熟背家庭地址、家长联系电话、紧急电话110、120、119等)。

5、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沟通策略,如与同伴、教师、陌生人等。

6、改变作息时间:午睡时间的缩短、集体活动时间的延长、课间游戏让幼儿自由活动等。

六、知识储备系列活动

1、语文:

每周一本故事书,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容。旨在重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自信心。

2、数学:

11.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篇十一

一、学习方面

1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入学后,游戏活动减少,学习将成为以读、写、算为主导的主要活动。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走进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注重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形式的直观性、趣味性。同时注重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育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好奇感,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爱问“为什么”,为上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幼儿顺利进入遵守规则的轨道。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培养幼儿集中精力做事情,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适应小学上课的时间要求,逐步养成集中上课,认真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等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调整作息时间,使幼儿的活动向小学靠近。教育幼儿爱护学习用具,不撕书,看完后放回原处,听信号能迅速地进入活动室,进行学习和活动。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升入小学,书写成为一项每天都要进行,且非常重要的事情,上课时,要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对幼儿的成长尤其重要。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认真倾听,不仅要倾听老师的教学,还要倾听同伴的发言。升入小学后,每节课的内容和密度都增加了,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降低学习效率。同时,要教育幼儿不打搅别人学习,不依赖别人能独立完成作业。作业要认真,不潦草,不涂抹,爱护自己的作业,做到干净整洁。离园时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做到不装错、不遗漏。

二、生活、劳动方面

1在生活中强化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注重在幼儿园的培养。从生活细微入手,减少幼儿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充分信任幼儿,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自己管自己的好习惯,会独立的进餐,饭后会收拾残渣,在喝水时能取出并使用自己的水杯饮水.能辨别自己的家庭住址,能正确的说出父母的名字,知道简单的交通规则等等。其次,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协调,明确教育目标。树立家长的信心,鼓励家长放手,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自己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做幼儿的代言人,全职保姆,家庭保镖,形成健康的亲情关系,做好角色定位。

2在劳动中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劳动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劳动还可锻炼幼儿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树立团结意识,培养幼儿愿意为集体服务的意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习惯。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可行可用的资源,适时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进而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一是要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例如: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并指导幼儿饭前洗手,自己穿衣,睡觉时自己盖被子,整理床铺,自己穿鞋,离园前自己穿外衣等。幼儿在不断的教育指导和习惯培养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责任观。二是树立幼儿的集体意识。设值日生,平时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值日工作。如发作业本,扫地,擦桌椅,整理玩具,午睡上床前将幼儿的鞋摆放整齐,让小朋友在接受别人的劳动服务后,学会说“谢谢”等。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让他们都有为集体服务的机会。活动中,幼儿体验到当一名值日生、小老师的辛苦,也体验到为别人奉献、服务时的快乐。同时,幼儿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明白了集体的事情要由大家來做,逐渐形成了为集体做事光荣的观念,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这些都为上小学集体劳动方面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奠定了好的基础。

上一篇:自己的生日寄语下一篇:报名授权委托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