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读后感600

2024-10-07

老王读后感600(共10篇)

1.老王读后感600 篇一

“大爷,来包啤酒!我拿二十块钱还有一包空酒瓶……行!”一听这声音,就知道爸爸又在买酒了,还总是麻烦人家老王。

老王是东边一家小店的店主。

我们小区有两个部分,东边一部分是旧村改造的楼房,西边才是商业楼区。中间隔了一道铁栅栏。像老王那样的小店在东边还有很多。西边的人买东西得绕过长长的栅栏再到东边去,很不方便。

但是老王不同。

一个电话打过去,或者喊一声,他就提着东西从栅栏外给给你递过来了。

所以爸爸在得到了方便的同时,也时常照顾老王的生意。

那个老王我也见过几次。五十多岁,圆脸,红润。脸上的皱纹不多,但是很深。有点秃头,阳光一照亮堂堂的。老爷子挺开朗,整天笑呵呵的。

他还有一个小孙女,每天开店的同时,也顺便照顾孙女。看着小姑娘在店门前的空地上骑着小车滴溜溜的转。

去年,一次护校后,我骑车回家。到了家门口却发现没有带钥匙。按门铃也没有人回答。刚开始我还可以在草地上转悠着消磨时间等家人回来,可后来天渐渐黑了……

最后我跑进东边,看看老王那里有没有公共电话。

“公共电话?这个没有……”

“抱歉,打扰了……”我有些失落的准备回去。

“等等,你看用我的行吗?”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块有些旧的老年机。

用完后,我道了谢,还给他。然后摸着口袋里仅剩的几个硬币,小心的问他需要多少钱。他一听乐了:“小孩子打个电话用什么钱呀。忘带钥匙了吧?以后注意呀。”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回头看了看那家小店中映出的昏黄的灯光。

有些人总是长吁短叹着世态炎凉。我才不信呢。

有了这一盏盏的灯光,再冰冷的地方也会变的温暖呀。

2.《老王》读后感 篇二

老王使我想起了这张图。现实社会中,他们是一个缩影。时代变了,于是,有人闭上眼睛,对一切视而不见,假装看不见他们的辛酸或善良,甚至鄙视他们。同为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蓝天之下,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差异如此之大?不幸者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抱负,没有错,如果真正的有能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成功,但是,能力从何而来?没有知识何来能力?你有见过现在哪个成功的人没有文化吗?有个事业叫希望工程。某个希望工程那里,有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或许我们太幸福了,总是喜欢无病呻吟。于是,城市里,逃学、厌学、叛逆、网瘾。有位英语老师到希望小学,教给孩子的第一句是“iwanttoschool!”你听到了吗?他们在喊“iwanttoschool!”而我们,上学似乎成为一种折磨,人间地狱。当我们在抱怨作业多,痛恨考试的时候,却有那么多的人在因为上不了学而哭泣!当我们除夕一家团聚的时候,城市的街头正睡着孤苦伶仃的老人。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苦难时,正有人为了一粒米而奔波。

去商场的路上,碰见几个残疾人在卖艺。他们告诉人们,他们是安徽来的,因为是残疾人,所以没有生活物质来源,为了生存,最后不得不卖艺。有人上去给他们钱。然而,我听到有人说,那是骗子!为什么?为什么在他们眼里是骗子?难道弱势群体的所做的事情就是骗人的吗?还有大街上四处行乞的老人,我宁愿相信那是真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宁可错给,不愿错过”的温柔去对待他们?两块钱在我们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就不能发挥自己一点点的爱心吗?我们一点点的爱心还不值两块钱?我们的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好,可是我们的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了。于是,仅存的善良也渐渐麻木着……

同为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学会用善良的心去看待世界,关心那些需要我们的人,把心灵的灰尘擦掉,不要用有色的眼光看着不幸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3.《老王》读后感 篇三

当白光散去,她惊奇地发现,她“站”在水上。这就是死后的世界吗?她心想。眼前的世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湖面,湖是那么平静,没有一丝涟漪;就那么清澈,倒更像是一面明镜。这面明镜反射着同样蓝的单纯的天,甚至使人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云。

她惊叹地向周围环顾,她惊喜地望向湖面中正直青春的自己,那是她最满意的模样。此生无愧啊!她想,除了一点,那个记忆深处的,蹬三轮的老王。她想起了一年夏天,老王为她代送冰,要车费减半;想起了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想起了自己因为老王临终时的神态可怖,在他为自己送来香油鸡蛋后,自己竟没好好招待他……

她用脚轻轻触碰湖面,湖水顿时以她的脚尖为中心,荡开了水波,向四周广阔的.湖面散开,形成一个个同心圆。水波向天际散去,而一朵白云像是应了召唤,自天际飞来,并在杨绛身前停下。白云下坐着一个青年,笑着看向她,像是在说:“你还认得我吗?”在青年的眉宇间,杨绛感到了一种熟悉的气息,她一下想起来这位故人――这个蹬三轮的老王。

曾经单纯的世界一下复杂了。那个直僵僵的老王、那个滞笨的老王,那个濒死的老王似乎一下子又附在了眼前的青年身上。而那破败的三轮,又似乎与那朵洁白的白云形成了重影。此时此刻,纯正的天透出了恐惧的黑,紧张的紫,变得波诡云谲;平静的湖面翻起巨浪,卷起漩涡。杨绛与老王就在湖与天之间对望着。

老王说话了:“钱先生和钱小姐都向前去了。他们是有大学识的人,耐不住虚度光阴的寂寞。定要有人等您啊!我也没什么宏图大志,就在此等您是了,算我对您的一份报答吧!”

说着,他伸出手,像是要扶杨绛到云上来。

出于人最本能的恐惧,望着老王像僵尸一样可怖的重影,她向后退了半步;接着,出于人性善的一面,出于对老王的愧怍,出于对老王的感激,她迈上了一步。当她的指尖与他的指尖相触,一切波诡云谲,一切巨浪与重影都在顷刻消散,世界重归美好单纯。

4.老王杨绛读后感 篇四

老王,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特别在默存去医院时他坚决不肯拿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钱吗?一个“悄悄”,一个“哑”写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丢了杨绛面子。可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对老王这种心态,有点像现在的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建筑工人一样。他们感激建筑工人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他们从来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下层人民,甚至时时刻刻提防他们,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

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而杨绛付出的顶多是怜悯。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时间积攒下一桶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只是因为在那荒凉的年代,在那势利的年代,他没有知音,没有亲情,他在这人世间唯一觉得给他温暖记忆的是杨绛一家人。他觉得杨绛尊重他,理解他,以至他要在生命的回光返照的时候,去感谢她。去和他这一辈子最亲的人告别,或许他希望得到心里安慰,或许他希望得到临终关怀。

当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的,杨绛解释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她并不知道,在那一瞬间她只知道用物质交换精神,她把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太狭隘,太复杂。老王需要的只是一点临终关怀就那么简单,她却本能地拒绝了,几年过后,她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托尔斯泰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杨绛不理解这种大爱,她本能地拒绝了和他不是同一阶层的底层人。知识分子的清高让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辉。

因为字里行间让人看不到杨绛温暖的心肠,“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棚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面对如此虚弱的老王,他没有一句问候,没有请他进屋,没有送他下楼,她不知什么疾病,也不了解用什么药,老王去世十多天后竟然才从老李那里顺便知道,竟也不问葬在哪里。

杨绛对自己的冷漠仅仅用“我不懂,没多问”来为自己开脱。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冷冰冰的俯视,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纪伯伦说过:“别人请求,我们给予,这是美好的;别人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这是更美好的事。”但杨绛在此时做的,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美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她不主动示好,她仅仅站在心灵的高处,偶尔以一种怜悯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没有做到以心换心,用平等心、真诚心、关爱心去交换一颗老实心、善良心、厚道心。

5.老王读后感作文 篇五

你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好的那只还有夜盲症。他人孤立你,侮辱你,你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哥哥,死了,侄儿们,没有出息。你有的不过是一件塌败的房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你面对这阴暗的一切,只是轻轻说“住那儿多年了”“可以凑合”,此外再没有任何的抱怨。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你已经习以为常了。

你像黑夜里一朵微弱的火苗,在寒风中颤抖着,却竭力为点亮自己的人送去一丝微光。杨绛先生便是这点亮你的人。你朴实,看不透他们是好欺负的人,给他们送双份的冰,减一半的价。面对自己理所当然的报酬和艰苦的处境,你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自己该得的收入会不会加重他人的负担。你是朴实的,朴实得令人心酸。

即便善良如杨绛先生一家,也未能全然体会你不善言辞背后的善良与朴实。你病入膏肓了,僵着自己“棺材里倒出来”一样的身体,将自己家所有的好东西全部送给这位你最敬重的人。如果说之前的送冰、送医是生意上的往来,那么这最后一次送,是你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还想再见一次生命中最大的恩人。这次送,你是断没有要钱的心的。一收钱,情谊就变成了交易。或许你只是想对方愉快地收下,甚至都不需要他们说谢谢,你只想进屋坐一坐,喝上一口茶,在另外一个别人的家里能分享到此生再难寻觅的温情与善意。在心里和他们作最后的告别。

即便聪慧如杨先生,依然没在意你赶忙的阻止“我不是要钱”。你拿着钱默默地挪下楼,你的来意,你内心的孤苦无人能知晓了。死前,来回报世间把自己当人看的大恩人,可是这个心愿也因为手里拿了她给的钱而未能了。你或许死不瞑目了吧!

6.老王读后感700字作文 篇六

杨绛,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一个出身高贵的教授,一个遭受迫害的名人,命运的恶略残忍让她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却仍未摧残她尊重他人的本性。

命运,让两个人见面,他们看似没有什么交集。但交往中的每一个言行都透露了老王对杨绛的关心。对于杨绛来说,老王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夫,她只不过是处于同情和一颗怜悯之心去看待他。殊不知,对于老王来说,被人理解是如此宝贵。

重读《老王》,老王与杨绛的形象跃然纸上。似乎两人的见面是一种天意,想使杨绛在被批斗中有个安慰,或许也是想让老王在乱世中交个他自认为的朋友。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且只有这一个。

老王,给杨绛家主动代送水,并且价格减半。在钱先生病时,骑车送到了医院,还体贴的为杨先生着想,怕他没有钱。如果说这是对杨绛的一种可怜,但老王自己已经穷的只剩下一辆破板车赖以糊口。啊!这是一种何等付出,不求回报,不记得失。我一直觉得老王很悲惨,这么好的人竟然遭受如此折磨,如此不幸。是纯粹的不走运?还是做了一件恶事遭到了报应?我想都不是,这是命运对他的考验,在逆境中生活,又受到冷嘲热讽,终究会有一个尊重者来到,这个人就是杨绛。

杨绛,为老王买了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一个知名学者,在中遭到批斗。同老王一样,她已经没有勇气坐三轮车,不被人尊重,政治地位极低。但她面对老王朋友般的对待却始终麻木不仁,没有体会到,一次又一次地拿钱给他。殊不知,老王并不是为了钱,只是想维护这不易的平等,哪怕到临死前……

她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物,却是老王积攒多年所换得的。所以,当我在读到杨绛对老王愧怍时,就想到如果一个人挣扎在贫穷的底层,却尽全力的帮我,我也会感到愧怍。

7.小说老王读后感优秀作文 篇七

老王的生活就像枯叶残枝,一把快散架的老骨头靠着蹬车活命。相比于年轻力壮的祥子,祥子同样靠着拉车活命,他本应该活得比老王好的。

老王的三轮车被取缔了,他开始给别人运货。祥子的车没了,他想尽办法买不了一辆新车。杨绛的帮助,曹先生的扶持,使二人的生活有了起色。

活着,只要不死就是活着,但生命是有期限的,生命需要一颗“活”着的心灵。战争、孙侦探、虎妞,尽数着摧残着祥子,使他的心变得空洞而轻浮。直到最后,祥子没了人心,不分善恶,不辨是非,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在打压着祥子。

老王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同祥子的不幸,老王被社会所抛弃,他是个活得卑微的人。他活得微、活得不幸,活在世上,他看透了生活。

人的生与死,高尚的灵魂与堕落的灵魂,总是在生命失去意义时,不留情面的崩坏。他们是旧世的牺牲品,今世的可怜人。老王去世前,回报了比血脉之情更深重的“亲人”,表达了他对世界最后一点深情留恋,他是个拥有高尚灵魂的不幸之人。北平的大街上,有多少人知道祥子的生平,理解祥子的伤痛。

一具无心的干尸走在路上,失去了心神,也没有灵魂,在北平苟延残喘,遭人唾弃。

生命的期限,生命的意义,这黑暗的社会同着一切打压着他们。

8.大老王剃头快板 篇八

快板书练习《大老王剃头》

说的是剃头师傅大老王,家住济南王家庄,自幼学徒是当了理发匠,每天挑着担子走四方,在乡下剃头一年一算帐,到年底给上三斗红高粱。这一天,大老王来到周家岗,给财主剃头难了大老王,这脑袋跟猪头一个样,七楞八瓣是硬邦邦,又是沟来又是坎,左剃右剃就是剃不光。财主对着老王讲:给我剃头你要小心,假如你要给我割上一个口,我就扣你一斗红高粱;假如你要给我割上两个口,我就扣你二斗红高粱;假如你要给我割上三个口,我就把你全年的粮都扣光。大老王一边剃头一边想,这家伙哪来的这些鬼名堂,剃头还要不给钱,我真得小心多提防。财主说完故意把那脑袋晃,晃得老王直发慌,没留神“咔”割了一个口,财主说:嘿嘿,我扣你一斗红高粱,大老王心里又一慌,又割了一个口,财主说:嘿嘿,我扣你二斗红高粱。扣得大老王直冒火,啊!去你的吧,干脆让你都扣光。一刀子把财主头皮削下一大块,痛得财主抱着脑袋叫亲娘“妈呀”。

9.《老王》文本解读(定稿) 篇九

读《老王》,我们不能用简单感人的道德故事来遮蔽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反思与对道德现状的忧虑。老王的“不幸”究竟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不幸”,值得我们深思。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散文《老王》,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这也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从作者身上学习的珍贵品质。

一、“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尽管有些时候“拿钱”,但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老王是知道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不愿接受的。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出于一种自然反应,面对“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杨绛“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老王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病体,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弥留之际要向“我”一家做最终的告别。然而,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杨绛所误解(或者说是拒绝),使其成为一场简单的经济交易。他与杨绛一家毕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隔膜显而易见,双方对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老王和其他车夫们——同行而不同道

老王的生存面临三大困难。职业危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情感孤独——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身体残缺——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和同行比,同是底层的老王显得孤单无助,处境艰难:同行们有“组织”,有亲人,有健康的身体,能看透主顾趁机弄点实惠;老王只有真诚和善良以及做人的准则。

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瞎眼不但让他没了乘客,而且招致了别人的诋毁——“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句话所有的根据都来自恶意的臆测:“大约”——乱猜疑,“什么恶病”——瞎估计。老王除了要忍受独眼、独身、独户的不幸之外,还要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码的做人尊严被欺侮、被凌辱、被践踏!老王的“田螺眼”竟然成为看客嘲笑的把柄,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心如此阴森!我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像老王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习惯地相信好人终有好报,杨绛先生以尖利的笔尖刺破温情脉脉的生活面纱,直指生活的疼痛和人性的黑暗,以老王身体、精神的双重不幸促人怵惕,催人反省。“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孔子、太史公以来一直提倡并恪守的写实作风,杨绛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坚定地实践着这一文学主张:“不虚美,不隐恶”,原原本本,据实写来。因此,老王的不幸,是一个时代底层劳动者受难的缩影,是时代的悲剧。

面对老王的死,老李的口气冷漠得如同鲁迅《祝福》中短工对祥林嫂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与老王有隔膜的不仅仅是杨绛一个人,与老王同处一个阶层的老李与老王也有隔膜,虽然这两类隔膜的意义可能不同。老李不仅是老王的“同院”,而且还代他传话给作者,大概是关系较为亲近的了,老李对他竟然如此态度,其他同行就更可想而知。同是底层人,与鲁迅《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对老妇人的态度大相径庭。

三、幸运者和不幸者---精神灵魂的拷问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以上是《老王》文末的结句,散文一般以卒章显志的笔法收束,杨绛的《老王》亦复如此。只不过,杨绛在“阴晴隐于其中”“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的语言里深沉而含蓄地透出自己的心志。显然“愧怍”是本句乃至全文的关键词,对他的细读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力,那么杨绛为什么“愧怍”?

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杨绛心中的老王与老王心中的杨绛,重量是不一样的。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更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而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这是杨绛一家在文革劫难中得到的最为真诚和珍贵的怜悯与崇敬。

她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在那样一个**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出于所谓的本能,他们不愿纯粹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同情和帮助,而是习惯于将这一切量化为金钱,并用金钱予以答谢。因此,在“附带送冰”可以“车费减半”时,“当然不要他减半”;送默存上医院老王“坚决不肯拿钱”而“我一定要给钱”;老王临终送来香油和鸡蛋,“我谢了好香油,谢了大鸡蛋”后“转身进屋去(拿钱)”„„知识分子那种“来而不往非礼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狭隘的“高贵”,使得她曲解了老王的真情怜悯与帮助。

她愧怍于迟到的“懂得”。老王这个不幸的人,他的高贵的灵魂,最应该得到尊敬,得到赞美,可是在他生前,杨绛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被充分感动。等到老王去世了,杨绛才一再追忆老王和她对答的话,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她“不安”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其高贵的品性——善良、真诚、崇高、圣洁。

杨绛的愧怍,是自我解剖,更是自我批判。精神灵魂的自我拷问,需要极大的勇气,杨绛先生的“愧怍”,让人敬畏。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10.老王读后感作文 篇十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个两个的疑问,一个在于全文的最后一段杨绛所说的那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究竟想表达什么?另一个就是杨绛和老王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互相是如何看待对方的?

首先来看下老王,老王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单纯”的人,谁对他好,他就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去感恩,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值运动期间,应该说是一个很乱的时间段,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的特殊年代里也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这些却没有影响老王对他们的态度,因为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来分辨是非而不是随波逐流,应该说他对杨绛是全心全意,毫无顾忌的。

而杨绛对老王的态度却稍有不同,当时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够看得起像老王这样的人,但杨绛对待老王却很好,很多事情都在帮助老王,老王对此也很感激,可以说杨绛对待老王的态度还是比较平等的,但也只能用比较一词来说,骨子里还是有一股隔离墙在保持着距离,并不是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劳动来感恩杨绛的时候,杨绛总是会把钱给他,和他划清界限,谁也不欠谁的,文中第8节的也也将老王比作了棺材里倒出的僵尸,也许是无心的,但不经意间还是透露出当时的她对老王还是有一点“看不起”的感觉,老王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也许这就是杨绛最后愧怍的导火索。

当老王最后快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尽自己最后的全部力量去感谢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较平等,对他帮助很大的杨绛,其实我个人的理解,老王还有一个最后的愿望,就是在自己死之前能够真正感到平等,而杨绛是他唯一的希望,这时候钱啊,鸡蛋啊,物质对一个即将离世的人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他想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他想没有遗憾地离开,而当他把鸡蛋给了杨绛时,杨绛却回头去拿钱,其实这时老王的心已经冷了,但他还存有一丝希望,对杨绛说我不要钱,但当时杨绛却认为这是一句客套话,并没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愿,所以老王才会“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精神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下,老王走了,但我觉得他是带着遗憾走的,而之后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用意时老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她才会觉得愧怍。

上一篇:预防校园欺凌班会教案5则范文下一篇:农资供应情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