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2024-09-07

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精选8篇)

1.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篇一

树立良好的求职形象

在求职中求职者的求职形象可以影响到个人简历投递的效果。作为求职者都知道在编写优秀的个人简历要在每一个环节上做到最好,因此求职者的求职形象也包括在内,求职者在想招聘官投递个人简历时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求职形象才能引起招聘官的重视,如果求职者的个人形象并没有引起招聘官的.重视那么求职者的个人简历很可能石沉大海。 求职技巧:树立良好的求职形象 求职者在求职路上不仅要将个人简历制作的完美获得招聘官的信赖,更不要忽视了自身的求职形象。要知道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求职形象非常看重,求职者只有树立良好的求职形象才能更有可能获得招聘官的青睐。现在用人单位评判求职者是否能胜任所求职的岗位主要是看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打个比方:两位求职者是同样学历差不多的工作经验,一位衣衫不整而另一位大方得体,毫无疑问最后被录用的一定是衣着大方得体的求职者。很多高标准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求职形象都非常重视,求职者树立良好的求职形象不仅让招聘官看着舒服,也会让招聘官认为求职者是个会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设想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在工作中一定也会尽自己全力做到最好。 求职者不仅要打造一份完美的个人简历,在投递个人简历时一定也要打造好自身形象。

2.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篇二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追求人格完美, 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 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 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之一。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 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 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 既要“自然”、“文明”, 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要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 以身作则, 洁身自好, 以德服人, 以身立教, 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

当教师接一个新的班级时, 初次和学生或家长见面, 个人形象至关重要。不仅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仪表, 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语言要精炼, 语气要亲切, 语调要和蔼, 说话要利落。给人们一个精干、有气质、有魅力的崇高的教师形象、渊博的智者形象和高雅的美感形象, 让学生一看就能喜欢、接受教师, 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好开展了。教师还要有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善于交流, 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并要宽容、大度、热情, 有同情心, 等等, 这些都能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那么, 在今后的工作中, 学生和家长都会支持和帮助教师;反之, 如果不注重着装仪表, 他们从外表上就瞧不起教师, 那么这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学校的形象也要受到影响。当学生看不起教师时, 既不买教师的账, 也不会听教师的话, 那么教师就无法实施对他们的教育。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爱护学生, 师爱是基础, 是先决条件。在教育过程中, 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 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经常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遇事冷静, 不随便发怒, 不以威压人, 处事公平合理, 不抱偏见, 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 要尊重学生, 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追求人格完美, 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 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热爱学生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 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分外珍视和强烈地期盼教师的爱, 这是每个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求, 当他们从老师那里感受到这种真诚情谊时, 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老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敢于亲近教师, 敢跟教师说心里话, 那么教师的工作就好开展了。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让他们把教师当作朋友, 这样他们就会听教师的话, 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也有自尊心, 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如果恰当, 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 就会成为一种伤害, 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的语气, 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 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 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 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 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 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 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 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 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开始。由教学实践得知, 凡是良好教学成绩的取得, 都是与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形象分不开的, 这就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志红.现代教师形象透视——师德建设百例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3.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师形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历史的重任,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因此面对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面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需求等,都普遍受到市场机制及其利益机制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敬业精神又包括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因为这是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必须具备的。

1.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

教师的责任有三个方面。(1)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目前国家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就是要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2)对家长负责,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也是爱岗敬业和热爱教育的师德师风原则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负责,家长把子女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是希望学校老师能把小孩培养成才,帮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家长希望教师做到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3)对学生负责,学生来到学校应该是有所求,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他们的行为如何,在这一点上,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在知识、做人各方面得到发展。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怎么担当得了呢?所以说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因为强烈的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

2.职业感是师德师风的前提

社会上有许多种职业,其中教师职业最神圣最受人敬重。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必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职业中工作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怎么能够担当起社会的重托,怎么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怎么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有职业感的教师,他首先会把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而且是为国家培育新人。职业感让教师明确自己是一个接受社会重托、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职业感,才能发挥出人生价值,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因此,职业感是师德师风的前提。

3.事业心是师德师风的条件

事业心来源于职业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到伟大事业的高度来看待和追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信自己的选择。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这是热爱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一个教师要成为好的、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能使人有更高的境界,有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耐性,因此强烈的事业心是师德师风的重要条件。

二、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在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爱心”就是前提。“以己之爱,启他心灵。”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爱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教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200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勉励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殷切希望教师要注意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师德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关爱学生与管理学生的关系,为人师表的关系,教书育人的关系,道德自律与规范他律的关系。教师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有爱才有未来,有爱才有希望,作为教师,得学生之心,必得学生之拥戴,让爱在平凡事业中升华。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纵观教育发展进程,“为人师表”可谓是师德话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师表”意思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了教育的多元化,教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直接。“为人师表”的内涵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师表”向多元化转变。为人师表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除了父母,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极大,尤其是行。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在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为人师。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为人师表”,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学风,过硬的学习能力。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教师不能只放电不充电,学会学习是教师“以素质育素质”的需要,更能以孜孜不倦的学风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好学之风,进而增强学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教师更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许多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中专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很有必要让他们多到现场参加锻炼,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并向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

3.广泛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任课教师必须尽早掌握、使用和开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使用校园网,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4.不断学习和进取,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学习。(1)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决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都是新时期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更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应该有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的意识,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所以说不断学习与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总之,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内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学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型教育的要求,愿我们的教师做师德的践行者,甘守清贫,敬业爱岗,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强国之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现实的责任是让学生成才,历史的责任是让中华民族长治久安,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教书给学生以知识,育人给学生以良知,教书育人的最佳成果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发展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把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着力塑造教师的新形象,以适应新时代和新要求。

4.如何树立外经部门的良好形象 篇四

当前,全区正在开展规范执法大讨论活动,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文本、执法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增强做好依法行政工作、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努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队伍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各执法部门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的执法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下面结合我在外经局执法岗位上工作的经历,谈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端正执法思想是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的前提

以民为本是执法部门履行党的宗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是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志。在外经局行政执法中,主要负责外商投资企业的核准、备案、立项,审核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分支机构及合同、章程的变更。这些工作,繁琐复杂,有些项目只有区区几万美元,但都切实关系着广大外商投资者的利益,也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我们一直秉承 “宁愿我们吃亏,决不让外商受气”的口号,用周到真诚的服务吸引了麦德龙、百

安居、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到我区投资。因此我们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必须以广大投资商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到执法为民。

二、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的关键 执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执法者素质的高低。外经局是雁塔区对外开发的第一窗口,执法人员在广大投资商中起着第一形象人的作用,而我们的服务合不合格、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区政府的形象。而国家有关外经外贸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调整,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服务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思想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公正执法的行政执法人员。我们一直坚持“只要外商来投资,一切手续我们办”的原则,在广大投资商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2003年以来,我区在外资企业投诉案件中始终做到“零投诉”。

三、创新执法模式是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是由于在外资企业的核准审批中,流程比较多,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而各个执法部门都有自己具体的职能,审批工作中衔接上难免有撞车、碰头现象发生,加之每名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只要有一个部门工作中出现失误,就有可能对整个审批过程不满,其他部门付出的努力也将白费。因此,我们必须形成统一执法的大格局,做到各执法部门的有序和统一协调。二是以帮扶为主,寓执法于服务之中。

外资企业的报批程序比较繁琐,要求提交的资料很多,也涉及到很多部门,因此我们要把帮扶作为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帮助投资商办理相关手续和协调有关部门,尽早使企业开工落户;并且充分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立网上服务、移动服务、热线服务、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实现良好的执法效果。

四、树立良好执法形象亦有赖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 一是要强化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我们外经局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始终热情服务,文明执法;在执法工作中不吃、拿、卡、要,不谋私利、不接受企业或投资商的宴请和赠送,多次受到投资商的好评,实际利用外资工作一直走在全市的第一排。二是要加大执法监察检查力度。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定期走访相关部门、企业、行政相对人,对执法人员廉洁自律和执行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监察检查,及时纠正偏差。三是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对严格执法、执法水平较高、服务水平好的要予以奖励,对不适应执法工作的执法人员应坚决调离执法岗位。通过激励、竞争,促使执法人员争先学习执法业务,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5.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篇五

龙王镇明德小学 邓俊

【摘 要】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师形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历史的重任,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因此面对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面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需求等,都普遍受到市场机制及其利益机制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敬业精神又包括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因为这是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必须具备的。

1.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

教师的责任有三个方面。(1)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目前国家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就是要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2)对家长负责,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是一,也是爱岗敬业和热爱教育的师德师风原则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负责,家长把子女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是希望学校老师能把小孩培养成才,帮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家长希望教师做到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3)对学生负责,学生来到学校应该是有所求,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他们的行为如何,在这一点上,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在知识、做人各方面得到发展。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怎么担当得了呢?所以说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因为强烈的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

2.职业感是师德师风的前提

社会上有许多种职业,其中教师职业最神圣最受人敬重。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必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职业中工作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怎么能够担当起社会的重托,怎么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怎么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有职业感的教师,他首先会把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而且是为国家培育新人。职业感让教师明确自己是一个接受社会重托、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职业感,才能发挥出人生价值,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因此,职业感是师德师风的前提。

3.事业心是师德师风的条件

事业心来源于职业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到伟大事业的高度来看待和追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信自己的选择。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这是热爱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一个教师要成为好的、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能使人有更高的境界,有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耐性,因此强烈的事业心是师德师风的重要条件。

二、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在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爱心”就是前提。“以己之爱,启他心灵。”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爱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

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教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200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勉励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殷切希望教师要注意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师德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关爱学生与管理学生的关系,为人师表的关系,教书育人的关系,道德自律与规范他律的关系。教师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有爱才有未来,有爱才有希望,作为教师,得学生之心,必得学生之拥戴,让爱在平凡事业中升华。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纵观教育发展进程,“为人师表”可谓是师德话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师表”意思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了教育的多元化,教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直接。“为人师表”的内涵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师表”向多元化转变。为人师表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除了父母,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极大,尤其是行。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在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为人师。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为人师表”,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学风,过硬的学习能力。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教师不能只放电不充电,学会学习是教师“以素质育素质”的需要,更能以孜孜不倦的学风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好学之风,进而增强学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教师更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许多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中专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很有必要让他们多到现场参加锻炼,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并向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

3.广泛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任课教师必须尽早掌握、使用和开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使用校园网,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4.不断学习和进取,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学习。(1)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决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都是新时期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更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应该有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的意识,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所以说不断学习与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总之,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内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

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学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型教育的要求,愿我们的教师做师德的践行者,甘守清贫,敬业爱岗,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6.浅谈如何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篇六

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是通过每个党员和干部的具体形象体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自身形象是作为其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一旦成为共产党员,既是党的人,也是党的形象的代表。形象好,就能使群众对党产生亲切感、敬重感、信赖感,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也关系到党的形象,关

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具有很强的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这个观念和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着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党员要有党的意识,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无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都不能例外。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过一些共产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近来,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经不起考验,在作风纪律和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根源就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出了毛病,忘记了自己共产党员的特殊身份,淡漠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许多事实证明,党员有了强烈的党员意识,就会珍惜党员称号,履行党员义务,自觉用党员的标准和条件约束规范自己,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良好良好的形象,必须用最新理论实现最优武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加强思想武装,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先决条件。****同志指出:“作为共产党人,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进入学习是进入工作的前提,学习理解是实现武装的基础。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但要努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创新。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思辩之,笃行之”,自觉塑造治学严谨、有勇有谋的素质人才形象,抛弃浅尝辄止、浮躁应付的“懒汉”形象。

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把心思凝聚到党的事业上来。选择了党就是选择了奋斗和奉献。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为党的事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新形势下,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表现在哪里?就是表现自觉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带领群众创造一流业绩,树立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形象。党员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坚持*改革求发展,*创新找出路,不断解决本行业、本业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本职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地说,就是要有“奉献为本,牺牲为荣”的崇高追求,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自勉;就是要有“亏了我一个,幸福贫困人”的思想境界,以“人民幸福我幸福,人民满意我高兴”自慰;就是要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警;就是要有“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的坚强毅力,以“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励。

树立良好形象,必须勤奋实干,创一流业绩。党员先进性能否得到保持,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必须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努力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必须防止“说功硬,做功差”的不良作风,以埋头苦干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干求作为,以实绩赢人心。必须克服“重工作过程,轻实际效果”的现象,自觉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使自己所做过的事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为了赢一时的“好形象”,而搞形式主义,制造“假象”,只会给党的形象抹黑。

7.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自建党之初,我们党就非常重视通过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来推进自身建设。早在井冈山时期,为了克服红军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建立一支真正的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也是加强红军时期党性修养的纲领性文件。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针对党内一些新党员缺乏严格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专门制订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并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提高了党的战斗力。这个时期刘少奇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加强党性修养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针对党内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开展了一系列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工作,对于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又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教育活动。回顾党90余年的光辉历程,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始终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纯洁队伍、保持先进性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我党从创立之初只有53名党员的地下小党,发展到今天拥有82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重要政治保证。反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难看出,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正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内部出了问题,丧失了党的先进性,自毁了形象、失去了民心,才给了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重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形象,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党性修养是纠治问题纯洁队伍的有效举措。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性质的直接体现者。应当说,当前我们军队党员队伍在党性修养上,总体是不错的,绝大多数党员政治坚定,严于律己,乐于敬业,甘于奉献,在推进部队建设中做出了应有贡献,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赖和重托。然而具体来看,在这方面,少数党员不同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其一,党性观念不强。少数党员自我降低标准,有的不重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了解党的最新指示要求,不按时交纳党费,在工作中起不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汇报思想不主动;有的相信个人不相信组织,遇到事情首先托关系、找门子,把个人看得比组织还重。其二,工作作风不实。少数党员工作作风漂浮,有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忽视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结果一边出成绩一边出问题;有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一讲贯彻上级指示就开会发文件,一强调抓基层就层层派工作组,一发生问题就搞教育整顿;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把工作过程当成终端效果;有的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想问题因循守旧,干工作四平八稳,缺乏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工作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其三,廉政标准不高。少数党员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有的在处理涉及官兵切身利益问题上照顾关系、插手干预;有的无视组织原则乱交往,甚至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侵占部属和战士利益;有的发扬民主不够,在重大问题上大包大揽。对此,如不引起高度警觉,切实加以解决,就会损害党和军队的形象,涣散军心士气,削弱部队凝聚力战斗力。

8.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篇八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是时代的新要求

媒体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过去,信息传播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报纸进行传播的,传播的方式也是单向的,政府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编辑,最终为民众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其实是盲目地接受从媒体当中传递过来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种局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传播的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向互动化演变。特别是微信用户这两年更是飞速发展,腾讯2015年第一季度末统计,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现在如果我们有一部功能稍微齐全一点的手机,这些手机就像一个电视转播车,它既可以把这个世界上刚刚发生的声像图片及时地接受下来,又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通过手机传播。

正是因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互动性都在加速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一般性、阶段性、局部性,甚至是一个单位发生的个别问题,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转发者,小事件在短时间可很快会聚并迅速放大,演变为牵动全局、影响稳定和难以控制的危机事件。而且,媒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使分散问题聚集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因此,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媒体的力量,已经成为摆在各位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媒体观是提高媒体素养的重要前提

媒体有着工作特点和社会责任,它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具有独立的立场和观点,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它可代表公众发声,也可以是党和政府的“扩音器”,但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对待媒体有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一是怕媒体,躲媒体。“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一旦出了负面问题,领导干部就胆战心惊,怕说错话让媒体逮个正着,为自己带来麻烦。因此,一些领导干部一提到记者采访,能躲就躲。一些领导干部平时对自己负责的领域不上心、不熟悉,心里没有底气,无法在镜头面前做到信手拈来,生怕上了镜头出丑,尽量不接受采访。

二是采取堵、盖、封的做法。一些突发事件中,部分领导干部试图试压媒体报道。在个别官员的思维中,负面报道就是抹黑,抹黑就应该用公权力消除“影响”。实际上,现在的媒体不仅仅只有官方媒体,更多的是新资本媒体和自媒体,不可能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正面报道”,领导干部要消除认识上的偏差,就应该科学地、积极地了解这些新兴媒体的特性和功能。

三是藐视媒体。这几年,一些领导干部不注意媒体形象,对待记者时,尽显藐视的态度,特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头、过激的话,被记者原封不动地报道出来,很多雷言雷语都横空出世,让领导干部出尽洋相。

以上种种躲避、害怕、压制、藐视媒体的做法,最终抹黑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导致事态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只有真正认识领导干部和媒体的关系,才能拥有科学对待媒体的态度。

实际上,领导干部和媒体是内在利益完全一致的同志关系。媒体从本质上说,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不仅不矛盾,反而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对待媒体和记者,要摆脱“非敌即友”或“零和博弈”的错误观念。因此,领导干部要以坦诚的态度,直面媒体,尊重媒体,让媒体合法合理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对于善意的、客观的负面报道,要虚心接受,及时纠正自身错误;对于部分失实、无恶意的报道,要切忌先入为主地反感、排斥或急于撇清自己,并及时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通知他们予以纠正;对于完全失实、恶意的负面报道,要据理力争,不要让传播谎言的媒体为所欲为,要适当给予制裁。

三、提高领导干部媒体素养要注意的方面

当前,领导干部既是媒体的使用者、管理者,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对象,只有直面媒体,提高个人素质,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镜头下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学会科学发布信息

任何一次事件都从一条条消息发酵起来的,无论是哪种媒体平台,政府的应对方式虽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要认真把握三字诀:快、准、动。

一是“快”。当舆情发生时,舆情处理者要在网上及时地公布,及时地和网民、和媒体进行沟通,澄清有关群众关心的问题,展示现实的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需要。因为舆情未起,假消息先蔓延,整个社会和网络就都充斥谣言,甚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只有真消息先到位,我们才能夺取舆论的阵地。预先声夺人,必须抢先发首条新闻。要释疑解惑、摆脱被动,唯有快报事实真相。

二是“准”。领导干部在媒体面前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你所在的机关、所在的组织,代表政府进行讲话,你所展示的是政府的信誉,因此我们在沟通当中应当把政府的政策表达得清清楚楚,这与新闻追求的客观性已无差别。从新闻发言人的讲话,到官方微博,任何一篇通稿都要做到信息准确、真实可靠、字字考究,不能为了夺取“快”而把“准”的程度降低,要尽量不让事件留下疑点,不引发二次舆情,力争不给公众带来困惑,方能做到公开透明,取信于民。

三是“动”。任何舆情都是变化的,当舆情汹涌、群情激愤之时,如果居高临下、自说自话,那么不但无济于事,相反会激起更多质疑,加剧矛盾对立。甚至在人群聚集、冲突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只顾动用警力、强行清场,虽可立竿见影,但问题终未解决,隐患依旧存在。因此,舆情处置者只有放下身段,根据事态的变化,积极跟进事件进展,主动与媒体沟通,及时与公众互动,用信息公开消除谣传猜测,用对话交流赢得理解支持,才能有效引导舆情,妥善处置事件,这是舆情应对的有效手段。

(二)要掌握说话技巧

“说话”是领导干部的“家常便饭”,或拿稿或脱稿,或事先有约或临时即兴,与公众打交道要说,接受媒体采访时要说。然而,对于不少干部来讲,说什么、怎么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统一说。在接受采访前,领导干部要准备充分,打有准备的战,这意味着发言者要与领导和上级保持一致,而且领导干部必须知道他的角色允许他说什么。领导干部代表的是政府的声音,发言时必须遵守政治纪律,把握政治底线,严守政治秘密,这是领导干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是简明说。我们国家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曾说:“大道至简。”也就是说话一定要简单而直入主题。领导干部对媒体讲话,要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对媒体讲话应该重要的先讲,不重要的后讲,否则太多信息反而使得讲话没有重点,无法有效回应公众所需。

三是引导说。大众传媒时代,舆论引导力对任何新闻时间本身有强大的推动力和作用力,政府要努力把舆情引导力这一服务行的工作变成一种硬的引导力量。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督;建立网上信息排查机制;积极疏通网络舆情;依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

四是巧妙说。政务公开并不是国家任何机密都没有了,领导干部未必任何时候都要有问必答,领导干部对一切记者“喊话”未都要立时回应,公众也应理解官方调查需一定时间,因此我们要巧妙地对媒体说“不”。领导干部在回答采访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说道什么程度,都需要有一个尺度和分寸,这是领导干部说话的一个基本功。

(三)要重视个人的公众形象

新的时代,领导干部进入了一个注重形象塑造的时代。我们的体态动作、面部表情、声量语调乃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能够显示我们的态度、情绪;它们是对语言文字的补充和诠释,是领导干部展现魅力的最有力的武器。

一是穿着形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30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构成55%来自于一个人的外貌,包括服装、妆容、发型;38%来自举止,包括姿态、眼神、表情;7%来自语言,包括讲话的音色、语调和内容。因此,在很多场合,领导干部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自己的着装进行调整。

二是姿态形象。老话叫“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就是强调我们无论是坐还是站,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体现自己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修养。从公众角度来看,他们从见到领导干部的第一眼就开始对其进行判断,领导干部的个性和感召力将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传递给公众,自然坦诚的风格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公众留下糟糕甚至反感的印象。

三是眼神形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展示心理活动、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媒介。在公务场合,领导干部要注视对方的公务凝视区,这个区域是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角形成的一个三角区。在公务交谈时,如果你看着对方的这个区域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觉得你有诚意。领导干部平时可进行眼神交流的练习,比如在每次握手的时候练习眼神交流;当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在每次交谈的过程中把你的目光锁住对方3至4秒;在受到对方质疑时要坚持住,不主动移开眼神,游走的眼神表明你不确定或缺乏信心。

参考文献:

[1]曾泉胜.舆论博弈,广东声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心.2011,02.

上一篇:lotusnotes常见问题下一篇: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