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教案

2024-09-27

越南战争教案(通用8篇)

1.越南战争教案 篇一

材料三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

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 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有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

有何表现?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图提问:①材料体

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利益自我牺牲爱国精神。)

②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他指挥虎门

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精神,故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 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诉诸武力,因此有

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让学生

讨论、引入探究二。

【探究二】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多媒体显示】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

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

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1)直接原因→虎门销烟过渡、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本原因

【多媒体显示】 第一组图军机处、1741年的英国下议院,第二组图蒸汽机、古代

犁耕图,第三组图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对比表。引导学生归纳战争爆发必然性:根

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资料。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而中国全面

落后,综合国力弱,为战争提供可能性,而虎门销烟是借口,既使没有鸦片输入及

虎门销烟英国也会找其它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虎门销烟是导火线。

2.经过(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 《鸦片战争形势动态示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经过,然后提问:①清政府战争态度怎样?(战→和,抵抗→妥协)②你能说出多少作战英勇将领?从中学到哪些宝贵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敢,不怕困难,爱国等)通过这些教学互动,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过渡】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涌现了许多英勇的爱国将领,又处于天时、地利、

优势,但由于清政府腐朽、落后,妥协投降,结果争从清政府屈膝段降,中国败而

结束。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多媒体展示】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的图片

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中英双方的表情,尤其突出清政府官员的满足和自得的表情。学生对清政府的表情会产生疑问,教师可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清政府认为开放的通商口岸只有5个,且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已,道光帝还认为“上海其地既不产稻米,也不产丝绸,风水也不好,那些洋人傻乎乎的,就赏给他们去折腾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清晰地了解到了条约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 教师展示《南京条约》表格,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最后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影响】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多媒体显示)

【设计思路】 教师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概念、鸦片战争对领土、

主权的破坏以及战后中国经济的相关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

2.越南战争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就英国来说, 凭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依仗着资本主义发展200多年积累的经济、军事力量,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必然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就中国来说, 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包袱, 已是腐败不堪, 挨打是其历史宿命。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起点。战争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共三目, 第一目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 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重点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确定的理由: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 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2) 历史知识结构的因果性特点。在历史知识多种不同的构成中, 因果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3) 恩格斯说:“历史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前事而内省, 见前贤而思齐。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层次 (1)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2)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 外延要明确界定。 (3)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德育层次 (1)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2)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 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强国的伟大意义, 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3) 能力层次 (1) 通过多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评价林则徐, 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三、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 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 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 但不是一味的讲述,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层层启发,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维。

2、讲授新课。通过层层剥离导课设计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总结归纳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判断“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这一观点哪儿?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引进哲学理论,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另一方面也方便引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判断分析“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不能, 爆发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也就是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大概用20多分钟时间。采取不断设问, 层层剥离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示学生要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考察, 看看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与学生一起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完成工业革命

东经军方济事::殖世海民界上体工霸系厂主已建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再进一步比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诸如法国, 工业革命也在

进行, 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矛盾严重;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国内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德、俄、日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 英国率先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是由当时它处于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末世, 危机四伏

军闭备关废锁弛国政经治济腐落败后}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由此, 使学生明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已经腐朽衰败, 挨打的命运不可避免。

此外, 对“闭关锁国”要作深分析

这样就突破了教材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其次解决: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又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一问题, 只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得出它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时, 注意英国的鸦片走私, 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教师小结: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适应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而成为头号世界强国;因为资本主义开放扩张的本性, 因而它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由于请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中国落后, 必然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故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美的经济利益, 他们以此为借口把这场战争打起来。

最后:我们该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肯定禁烟运动是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对林则徐的评价要落实两点 (1)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2) 肯定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三步:整理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解决, 教师只通过板书提示。这样使课堂张驰有度、动静得宜。

鸦片战争的经过: (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40年) 封锁珠江口——天津

(2)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 侵占香港岛——南京

(3) 中国军民得抵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第四步:归纳总结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具体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生的资本主义。由此升华知识: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三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大战和邓世昌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复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请同学们速读第一目“黄海大战”,想一想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学生阅读课文……)

师:黄海大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在大战中邓世昌以身殉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大战的经过,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生: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师:回答得很好,(播放邓世昌与黄海大战的相关图片),同学们,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队袭击,战争中,丁汝昌身负重任伤,坚持指挥,邓世昌大义凛然,以身殉国,日军损失惨重,我军代价沉重。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的什么精神。生: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不畏强暴,英勇就义,以身殉国的民族精神。师:回答得很好,邓世昌英勇无畏、慷慨就义、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等一些战役,但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战争结束。师:(过渡)好了,同学们,通过第一目《黄海大战》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是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上面的图片,然后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来默读第二目《马关条约》的内容:

1、《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熟悉《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师: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很快就侵占了辽东半岛,接着又夹攻山东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京师震动,慈禧太后急忙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并且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谁,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生:《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师:回答得很正确,好了,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宁波、苏州、杭州、重庆)等。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请在下面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待会请几位同学来回答。(学生开始自由讨论……)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生:《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师:不错,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大家都知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面请大家看上面的表格比较一下《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谈谈《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学生开始讨论……)

师:好,现在请你们给一个代表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出来……请举手…… 生:《马关条约》割地相对多;赔款数额大;开发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经济侵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请举手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很好,《马关条约》割地相对多;赔款数额大;开发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经济侵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放出答案幻灯片……)

师: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在《马关条约》这一目里,我们主要学习了几个问题?

(学生归纳……)

生:我们学习了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三是《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我们就学完了,在这一课里我们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黄海大战,二是《马关条约》。黄海大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有代表性的战役。双方的实力,反映出的问题都是双方各自情况的一个缩影。《马关条约》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决定因素就在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同学们下去后,还是要通过《马关条约》的内容来领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句话的含义。

[布置作业]

1、连线 ①1842年

①《南京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等 ②1860年

②《马关条约》

②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③1895年

③《北京条约》

③割让香港岛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3.“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C.《马关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4.《解放战争》教案 篇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

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

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

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重庆谈判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 一6个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

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平与内战采取何种态度?

3、重庆谈判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派了哪些代表人物?

4、重庆谈判成果如何?

5、蒋介石是怎样破坏谈判成果的?

6、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要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知识,也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二)、三大战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1 948年9月一1 949年1月发生了哪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的领导人分别是哪些人?

3、三大战役的战况如何?分别取得什么战果?

4、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地图,以加深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和归纳纳分析能力。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三)、渡江战役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问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指的是什么部队,穷寇又指的是谁? 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解读资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反馈巩固 根据板书总结,按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随机确定一些简洁的小题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第四环节:引导综合,适当拓展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打败拥有美式装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5.甲午战争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三、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按学案进行预习

第2课时:合作交流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1.任务分工

2.重点点拨

(1)日本

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几次重大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3)人物事迹: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再利用挽联和环翠楼门前邓世昌的雕像进行情感教育升华。

旅顺大屠杀:学生看课本插图,感受日军凶残的本性(4)屈辱签约-----《马关条约》

(5)教师总结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补充说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的争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我们看教材小字部分台湾人民发出的愤怒之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体现。

二、合作探究

1.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

2.清政府和腐败无能,和统治集团妥协退让

三、达标检测

1――7题 8题

四、小结: 课堂延伸: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抗战争;而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是非正义的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避战求和----直接原因

专制主义——根本原因

五、板书设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黄海大战经过黄海大战结果

二《马关条约》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马关条约》的影响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6.越南战争教案 篇六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政治对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在了解了战争的本质后, 目的是为了指导战争, 在战争中发挥政治的巨大作用。并在正确认识了战争与政治关系的基础上, 利用和发挥政治力量, 对于指导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敌我双方的政治情况是指导战争的重要前提

既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那么战争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将符合政治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 将革命战争概括为4个特点。这4个特点, 主要就是在分析敌我双方的特殊政治情况得出的结论。分析敌我双方的政治情况, 据以分析战争的特点, 才能够制定科学的战略, 以指导战争。

具体来说, 分析敌人的政治特点,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一是分析其阶级成分。要剖析敌人统治下的各阶级的情况。二是分析敌人的政治目的。要从敌人目前的政治状况和其内外部的呼声来加以考量。三是分析敌人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可以分析敌人的内部的态度和观点。四是分析与政治相关的经济、外交、民生等情况。分析经济情况, 据以考察敌人的战争成本与消耗问题;分析外交情况, 看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民生状况, 包括敌人统治下的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 对战争的态度等等。

对于我方情况的分析, 则应重点考虑:一是战争对我方的政治影响。在战略层面上决定是否发动战争, 必须考虑到战争带来的后果 (尤其是政治上的影响) 。在战术层面上决定发动战争甚至一场战斗的时机, 都要考虑当时我方的政治情况和后果。二是我方政权的综合实力。毛泽东指出, 不打无准备之战。打仗要做好准备, 就要调动和发挥我方的实力, 即政权的综合实力。在土地革命时期, 有人曾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分析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后, 以“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回答了这一问题。怀疑“能扛多久”就是对自己眼前的实力没有信心, 毛泽东则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是能够发展并最终打败反革命集团的, 指出了发展的道路是进行土地革命, 通过武装割据, 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走向胜利。

在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时, 要全面动态的考虑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后, 指出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还指出敌人的强大背后却有个不利的条件, 敌人没有农民的援助。而红军的弱小背后却有个有利的条件, 有共产党的领导和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并指出我们的弱小通过土地革命是能够变得强大的, 是能够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的。由此看出, 我们不能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待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二、采取科学合理的政治手段是指导战争的重要方法

战争将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如果能够以非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战争, 达到同样的效果, 将是最好的手段。要达到效果, 通常采用政治手段。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集团企图偷袭石家庄。毛泽东在报纸上发表了三篇电讯, 巧妙地利用政治舆论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 吓退了前来进犯的大军。运用政治手段, 应建立在正确分析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解决战争的主要矛盾, 使敌人在心理上不敢战或者在形势上不能战。即使不得已而战, 采取科学合理的政治手段可以在很大限度上减少战争的损失。

政权和军队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要稳固政权, 需要军队作为坚强的柱石;而军队要强大, 需要政权强有力的支撑。将政权和军队割裂开来, 将难以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完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同样, 运用政权和在军队内部进行的政治手段, 不能“独自为战”, 应相互支持、交叉运用。

毛泽东论证了,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 就是“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要求政权组织动员和号召人民参与和支持己方的战争, 进行国防动员和国防建设, 运用政府职能来增强以军队为主的国防军事力量。消灭敌人, 要根据所分析的敌人情况, 深挖敌人的弱点, 将其充分暴露;要利用敌人内部存在的矛盾, 扩大矛盾, 分散和减弱敌人战争的合力。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 指出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 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而要破坏其组织性, 靠的就是政治上的争取。从了解和顺从他们的自尊心, 从宽带俘虏的方法, 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侵略主义。并在其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在这里, 毛泽东分析了敌人的特点, 通过军队内部的政治工作, 瓦解敌人的军心。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手段更多地以“心理战”的形式表现出来。

毛泽东对于战争本质的有着深刻认识, 并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在新时期, 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战争观, 对于打赢局部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 以及指导军队的非军事行动, 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7.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七

1、知识与潜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

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资料。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其实,日本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但是他很快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不久就制定了一个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东北;第三步,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在我们这天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所以,当日本出兵侵占朝鲜后,很快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三、讲授新课:

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料: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2.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资料。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状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个性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构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齐,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四、小结: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8.最新北伐战争教案 篇八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第11课

北伐战争

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

2.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3.掌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4.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5.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下面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文第一段小字内容。看完后请先复述国民党一大的情况。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这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教师讲解]国共在当时为什么要合作呢?这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请同学们先看一组投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材料中概括出国共合作的原因。[学生概括]华盛顿会议后,中华民族灾难更加沉重;“二〃七”惨案给中国共产党提供的教训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单凭工人阶级无法战胜敌人;国民党符合同共产党合作的条件和愿意同共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产党合作;苏联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决定。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概括已经比较全面,我想说的就是华盛顿《九国公约》后,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中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所发展的中华民族工业,战后又重新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在帝国主义策动下,军阀混战不断,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大革命运动兴起了。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它的进行需要以武装力量为基础,而黄埔军校就是要为国民大革命培养军事干部。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黄埔军校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过程、结局怎样,这是我们这一节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大问题——北伐胜利进军。

[板书]

二、北伐胜利进军 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北伐胜利进军“一目”中的相关信息找出来,复述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

[学生寻找]……

[学生回答]北伐从1926年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北伐的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北伐的路线是从湖南进入湖北,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接着,沿江东下,直捣南京。另一路北伐军也从福建进入浙江、上海。1927年4月,又进攻张作霖的军队。

[板书]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北代的主战场: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我把北伐的过程讲述一下。我们先来看北伐的三个对象的情况。

同学们,北伐战争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入,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的主力,争取占据北方的张作霖和盘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的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强的张作霖部。

根据这个战略方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湖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先后攻占株洲、醴陵等地,长沙守敌闻讯弃城逃跑。湖南工团联合会组织工人维持秩序,收缴溃散敌军的枪械,迎接北伐军。7月11日,北伐军进入长沙。8月中旬,北伐军总司令部迁往长沙,开始两湖战场的第二阶段。这时,集中到湖南的北伐军分成左、中、右三路,东路监视江西之敌,西路封锁长江上游,中路直趋武汉。中路军于8月中下旬连克平江、岳州等地,接着进入湖北。这时正在北方指挥直军同国民军作战的吴佩孚星夜南下,命令2万多主力部队死守“汀泗桥”。“汀泗桥”是粤汉路上的军事要隘,三面环水,一面高山矗立,易守难攻。8月27日,独立团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穿过高山抄小路绕到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猛冲,突破了敌人的阵地。北伐军其他部队一起猛攻,敌人仓皇溃退。北伐军占领了“汀泗桥”。接着,独立团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精神,很快占领咸宁城,并在其他部队配合下,于8月30日攻占了鄂南另一战略要地贺胜桥,打开了通往武汉的大门。这时,吴佩孚退守武汉,沿城挖掘战壕,在高地构筑炮兵阵地,表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9月初,北伐军总攻武汉三镇。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罢工。9月6日,北伐军攻克汉阳,7日占汉口,吴佩孚逃往郑州,10日占武昌,歼敌2万,两湖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叶挺独立团及其所在的第四军屡立战功,被称为“铁军”。

当北伐军在两湖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后,原来抱中立态度的孙传芳改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变态度,在8月底派重兵从江西向两湖侧翼进攻,企图拆断北伐军后路。9月间,原来担负监视孙部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六军和第一军一师进入江西作战,一度占领南昌。孙传芳调集主力猛烈反扑,重新夺回南昌,使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一军第一师遭受惨重损失。于是,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汇合其他各军,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江西战局根本改观。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在12月下旬不战而下福州。冯玉祥在五原誓师,挥戈南下,控制陕西、甘肃等省。

这样,国民军誓师北伐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到1926年底,已先后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1927年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了武汉。

[教师过渡]同学们,只有半年时间,北伐军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下面,我们来对此作一个分析。

[板书]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我们看到了工农运动的发展状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看来,工农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群众的大力支援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总结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大致说来也就是这些,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五是军阀之间的矛盾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板书]①“北伐”方针正确 ②两党齐心协力 ③将士浴血奋战 ④工农大力支援 ⑤军阀内部矛盾

[教师过渡]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南方革命阵营的分裂趋势也在不断增加。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这种趋势日趋明朗并最终导致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板书]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教师讲述]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准备把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之机,蒋突然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北伐军总司令部大本营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控制之下。1927年2月21日,他在南昌总部的讲演公开反共,并开始镇压工农革命力量。3月6日,他使国民革命军驻赣新一师诱杀赣州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16日,他从南昌到九江,指使“青红帮”流氓捣毁左派占优势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和九江总工会,在市党部打死3人,在总工会打死1人,打伤6人。23日,他指使暴徒在安庆捣毁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安徽省党部和总工会、农民协会,并打伤多人。事实表明,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蒋介石右派集团的公开叛变只是时间问题了。

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当天凌晨,早就做好准备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工人纠察队立刻奋起抵抗。这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开来,声称进行调解,将武装流氓的枪械先行收缴。工人纠察队轻信了他们的欺骗,打开了大门,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强迫缴械。一部分工人纠察队员进行抵抗,但因众寡悬殊,遭到失败。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汪寿华已在前一天被杜月笙骗去,遭到秘密杀害。13日上午,上海工人和市民召开十万人的群众大会,会后整队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工友,交还纠察队被缴枪械。队伍进行到宝山路时,第二十六军突然从埋伏处冲出,用枪向密集的人扫射,当场打死一百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课本上有一组数字是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同学们,继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单广东一地,被捕杀的就达二千多人。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刘湘在四川也纷纷举行“清党”,并表示拥护南京政府。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大钊就是在这时被杀害的。大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

同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并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的大革命失败了。

那么,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板书]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引导]同学们,“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从咱们课本上所提供的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可以看出,国共关系已经完全破裂。下面,我们根据一些材料来分析一下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及我们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简单地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从客观上来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从主观上来看,一是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二是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师过渡]同学们,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同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那么,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着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局势怎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前景怎样?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中的一些知识要点找出来。[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后来统治了全国。

[教师强调]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退往东北,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旧军阀在北伐中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板书设计

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的主战场: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江→上海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客观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

上一篇: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下一篇:东风发动机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