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2024-07-19

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精选8篇)

1.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一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走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 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智能制造装备是在融合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 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将有效提升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 星等其它高端装备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其它制造行业的研发及生产制造水平。

近十年来,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额已突破4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批重点产品,如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 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等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其中高端立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采用了国产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长期的垄断;百万千 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 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也采用了国产数字控制系统(DCS);大型轴流式压缩机组、离心式压缩机组、施工机械等陆续实现了远程监控和维护 诊断,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

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其中,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将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的核心内容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2012年7月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智能制造装备将是国家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任务,而离散型工业以及各种装备制造中的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将成为未来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重点。2012年5月,国家工信部下发《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2012年实施指南》,其中,九大类发展专项都是围绕目前工业领域中重点行业制造过程优化及结构升 级。国家将继续围绕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研发、示范 应用及产业化,提高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带动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实现制造业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的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云南和陕西等地区。近年来,辽宁与陕西的发展令人瞩目。同时,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东、江 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此外,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产业在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

010-84983602

2.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二

进入21世纪以来, 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又是主要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行业, 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 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 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 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并在全球迅速崛起。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因

生产性服务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服务装备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则是装备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 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 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 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 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 还会使区域内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当然, 企业按照市场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要求, 适时将服务外置和提升, 可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突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特征, 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局限, 开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新领域, 即原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内容, 诸如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风险资本、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 实现独立化、外置化和专业化, 并交与专门的机构实施。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外部机构技术专、业务精、效率高的特点, 既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生产, 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 提高竞争能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1. 服务外包模式

“服务外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装备制造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 还伴随着制造业分工的继续深化, 并逐步发展和开始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 包括流程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急剧扩张和发展。服务外包可大大降低成本、优化制造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 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具备较强的装备制造业实力。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 几乎其他任何国家在制造业方面都很难和中国的比较优势相提并论, 具体表现在:我国有着比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开发力量、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 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 基础设施也较好。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 通过利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优势来壮大自身的竞争力, 已经陆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装备加工业、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从这些产业的退出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 要留住跨国公司设立的制造企业, 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 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基于我国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 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潜力巨大。

2. 利用外资推动模式

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 为装备制造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总体上看,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 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 使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采用外资推动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要继续开放生产性服务业市场,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 积极引进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新理念、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 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服务产品, 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二是要积极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离岸服务外包。这是我国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 提高接单能力, 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的高端业务。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 利用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为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 形成产业集聚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 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 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 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 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徐力行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 现代经济探讨[J], 2008, 12;

[2]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 商业经济与管理[J], 2010, 1;

3.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三

意见提出总体任务为,将与我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

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初见成效。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

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

构提出了新要求。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

(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推动新

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加快铁路、电力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大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重大战略。

(三)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热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投资合作,有利于深化我国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着眼全球经

济发展新格局,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向,将我国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与国外需求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创新对外合作机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五)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产能

和装备制造合作,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提高便利化水平,完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为企

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选择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为重点,近期以亚洲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要方向,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

坚持注重实效、互利共赢。推动我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践行正确义利观,充分考虑所在国国情和实际需求,注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互利合作,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积极稳妥、防控风险。根据国家经济外交整体战略,进一步强化我国比较优势,在充分掌握和论证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基础上,积极谋划、合理布

局,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而上、恶性竞争,切实防控风险,提高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效用和水平。

(六)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产能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批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体

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更加有效,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

一步提升,对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七)总体任务。

将与我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

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八)立足国内优势,推

动钢铁、有色行业对外产能合作。结合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国

家建设炼铁、炼钢、钢材等钢铁生产基地,带动钢铁装备对外输出。结合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延伸下游产业链,开展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带动

nlc202309041112

成套设备出口。

(九)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建材行业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挥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工程建设企业的

作用,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

材、新型房屋等生产线,提高所在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当地市场供应。

(十)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拓展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市场。以推动和实施

周边铁路互联互通、非洲铁路重点区域网络建设及高速铁路项目为重点,发挥我在铁路设计、施工、装备供应、运营维护及融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一揽子

合作。积极开发和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国际合作。在有条件的重点国家建立装配、维修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整合,提

升骨干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

(十一)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电力“走出去”力度,积极开拓有关国家火

电和水电市场,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扩大国产火电、水电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积极与有关国家开展核电领域交流与磋商,推进重点项目合作,

带动核电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积极参与有关国家风电、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带动风电、光伏发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开展境外电网项目投

资、建设和运营,带动输变电设备出口。

(十二)加强境外资源开发,推动化工重点领域境外投资。充分发挥国内技术和产能优势,在市场需求大、资

源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建设石化、化肥、农药、轮胎、煤化工等生产线。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重点,开展化工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产

业链,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带动国内成套设备出口。

(十三)发挥竞争优势,提高轻工纺织行业国际合作水平。发挥轻纺行业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在

有条件的国家,依托当地农产品、畜牧业资源建立加工厂,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靠近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建设棉纺、化纤、家电、食品加工等轻纺行业

项目,带动相关行业装备出口。在境外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形成上下游配套、集群式发展的轻纺产品加工基地。把握好合作节奏和尺度,推动国际合作与国内产业

转型升级良性互动。

(十四)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推动国产大型客车、载重汽车、

小型客车、轻型客车出口。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汽车生产厂和组装厂,建立当地分销网络和维修维护中心,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

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汽车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汽车技术和工程研发中心,同国外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开展合作,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

(十五)推动创新升级,提高信息通信行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大型通信和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巩固传统优势市场,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用户为核

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当地运营商、集团用户的合作,强化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维护、信息安全的体系建设,提高在全球通信和网络设备市场的竞争力。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投资建设、设施运营等方式“走出去”,在海外建设运营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通信和网络制造企业合

作。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

(十六)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工程机械等制造企业完善全球业务

网络。加大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制造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结合境外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扩大出口。鼓励企业

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完善运营维护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支持企业同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国外企业合作,鼓励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

心,提高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水平。

(十七)加强对外合作,推动航空航天装备对外输出。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航空市场,在亚洲、

非洲条件较好的国家探索设立合资航空运营企业,建设后勤保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航空运输网,打造若干个辐射周边国家的区域航空中心,加快与有关国家开展航

空合作,带动国产飞机出口。积极开拓发达国家航空市场,推动通用飞机出口。支持优势航空企业投资国际先进制造和研发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提高国产飞机

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航天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发射服务。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卫星设计、零部件制造、有效载荷研制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

资国外特色优势企业。

(十八)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开拓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市场。发挥船舶产能优势,在巩固中低端船舶市场的同时,大力开

拓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厂、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及销售服务基地,提高船舶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升深海半潜式钻井平

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船舶、液化天然气船等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走出去”能力和水平

(十九)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我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作出积极贡献。

(二十)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我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

nlc202309041112

作,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BOT、PPP等方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装备制造合作。与具备条件的国家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国际产能合

作要根据所在国的实际和特点,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技术援助等多种方式,与所在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

(二十一)创新商业运作

模式。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

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借船出海,借助互联网企业境外市场、营销网络平台,开辟新的商业渠道。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

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二十二)提高境外经营能力和水

平。认真做好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的分析和评估,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立效益风险评估机制,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完善内部投资决策程

序,落实各方面配套条件,精心组织实施。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妥善防范和化解项目执行中的各类风险。鼓励扎根当地、致力于长期发展,在企业用工、采购等方面

努力提高本地化水平,加强当地员工培训,积极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十三)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企业要认真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

当地文化、宗教和习俗,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坚持诚信经营,抵制商业贿赂。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经济和

社会发展积极作贡献,实现与所在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企业境外经营活动考核机制,推动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

秩序,坚决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

(二十四)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明确重点方向,指导企业有重点、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对外工作。

(二十五)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的作用,与重点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交流协调以及与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

作,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完善与有关国家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人员往来等方面合作机制,为国

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综合保障。

(二十六)改革对外合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取消

境外投资审批,除敏感类投资外,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全部实行告知性备案,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完善对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从注重

事前管理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完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为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二十七)做好外交服务工作。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领馆要进一步做好驻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工作,加强对我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提供国别情况、有关国家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等有效信息,做好风险防范和领事保护工作。

(二十八)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指导相关机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政府、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

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全面准确的国外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支持和

服务。

(二十九)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产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指导和鼓励本地区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十)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实现重点国家全覆盖。

(三十一)发挥优惠贷款作用。根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要,支持企业参与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工程承包和大型投资项目。

(三十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原则,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

构开展PPP项目贷款业务,提升我国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和产能“走出去”的综合竞争力。鼓励国内金融机构提高对境外资产或权益的处置能力,支持“走出

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监管协调,降低和消除准入壁垒,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境外分支

机构和服务网点布局,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协调,共同开展境外重大项目合作。

(三十三)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作用。

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在境外使用,取消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便利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合作和投资。鼓励在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大宗商品贸易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

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走出去”的货币错配风险。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用,有序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三十四)扩大融资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境内外市场募集资金,用于“走出去”项目。实行境外发债备案制,募集低成本外汇资金,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

nlc202309041112

(三十五)增加股权投资来源。发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用,设立业务覆盖全球的股权投资公司(即中投海外直接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中非基

金、东盟基金、中投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等作用,以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鼓励境内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走出

去”,充分发挥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的作用。

(三十六)加强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大型成套设备的长期制度性安排,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发挥好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扩大保险覆盖面,以有效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七、强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

(三十七)加快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认证认可国际互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制定,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

互认。尽早完成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技术标准外文版翻译,加大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力度,推动相关产品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

(三十八)强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法律、会计、税务、

投资、咨询、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认证等服务。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执业规则与管理制度,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强化中

介服务机构的责任。

(三十九)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坚持企业自我培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培养一批复合型跨国经营

管理人才。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先导,加快重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

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四十)做好政策阐释工作。积极发挥国内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及时准确通报信息。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交流合作,做好与所在国当地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工作,阐释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积极推介我国装备产品、技术、标准和优势产业。

(四十一)加强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定期发布重大国别风险评估报告,及时警示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

社会重大风险,提出应对预案和防范措施,妥善应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大风险。综合运用外交、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维护我国企业境外合法权益。充分

发挥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完善境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妥善解决和处置各类安全问题,切

实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境外安全。

国务院

2015年5月13日

4.装备制造质量大检查自查报告 篇四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备分公司

我公司属机械装备制造型企业,主要生产以装配为主。产品有卸料车、挡渣棒投放车及轧钢生产线等。

公司根据中冶集安监【2012】18号文件《关于开展装备制造质量大检查》的通知要求,并依据《装备制造质量检查大纲》,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现将具体工作以及发现的不足做一汇报:

一、组织学习集团文件,贯彻落实集团质量工作要求。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以质量求安全、求市场、求效益,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2.明确质量目标为:常规产品成品检验合格率达98 %,出厂合格率达100 %;做好用户服务,保证顾客满意,对不满意项及时整改。

二、对质量管理检查要点进行了抽查。

对《装备制造质量检查大纲》中1.1、1.2.1、1.2.2、1.4等要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全部符合。结果表明公司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有质量管理专职部门和专职质检人员,职责明确。生产管理制度及质量管理制度齐全。外委加工严格执行公司《外协件入厂检验规则》。

三、使用设备及工装量具的管理符合基本要求。

1、生产设备完好,性能符合要求;

2、工装、量具适应生产需要,并能按要求进行计量检定;

3、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严格执行设备“三级保养”规定,定期检查并评分,设备维修记录保存完整;

4、设备及量器具台账规范齐全。

四、对产品制作质量要点进行了检查。

依据《装备制造质量检查大纲》中3.1、3.2、3.4、3.6要求,对生产现场进行了检查,其中3.1、3.2、3.4均符合规定要求,但3.6项不合格,工件油漆后外观不合格,表面有悬浮小颗粒,分析原因为环境清洁度不达标,油漆场地与铆焊、机械加工区域不能有效分割,需整改。

五、资料检查要点

依据《装备制造质量检查大纲》,对4.1、4.3、4.6、4.7、4.8、4.10、4.13等项进行了抽查,全部符合。购入的原材料均有合格证及质量证明书;特殊工种岗位做到持证上岗,如焊工、电工、行车工等;所用计量器具均按时经相关检定部门检验;加工工艺、技术方案做到可信、可行,对重点产品或工艺复杂以及新产品开发,技术人员跟班指导以及质量把关,及时解决问题;工序检查按规定进行检验质量控制,并有质量记录。在生产现场检验,状态予以标识,并能保护好,上、下工序是操作者自检和检验员巡检相结合进行的,工序合格者才能进入下工序;对热处理情况控制,公司产品的热处理是委托外协单位进行的,公司对其进行了调查选择和评价,并与其鉴定外协协议,为了保证热处理控制质量,每批热处理产品均有热处理质量检报告;产品出厂,根据过程控制各项记录出具产品合格证,并存档出厂资料;对用户意见,质量随访该项工作已经常化,并有用户回访记录,公司对用户反馈的意见能及时处理。

此次装备制造质量大检查自查虽然较为顺利,但也存在不合格项,我们将积极努力,完善整改方案,在生产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保证装备制造产品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誉。我们相信明天我们会更好。

设备分公司

5.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五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2、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

2、创新能力不足

3、产业基础薄弱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二)集成化

(三)信息化

(四)绿色化

六、智能制造装备未来重点应用领域

(一)电力领域

(二)节能环保领域

(三)农业装备领域

(四)资源开采领域

(五)国防军工领域

(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统筹,推进资源集中

(二)提升配套服务,推广产业集聚

(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置、关键基础零部件、重大集成智能装备。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2011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约3600亿元,其中机床工具产业销售收入3922亿元,其中高档数控机床约占30%;仪器仪表产业销售收入3945亿元,其中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等约18%;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150亿元;通用基础件行业销售收入4600亿元,高端部分约占5%;施工机械3100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纺织机械600亿元,高端部分约占20%;印刷机械160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石化装备1896亿元,高端部分占约30%;国防工业专用制造装备超过120亿元。

2、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如精密、高速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用于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国产控制系统,高精度压力/差压变送器、原子荧光光谱仪、油井多相流检测设备;直径为6.34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直径为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1600吨级加氢裂化反应器、百万吨级乙烯工程三大离心压缩机组、百万吨级乙烯冷箱。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现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涌现出重庆川仪、京仪集团、浙江中控、和利时、新松机器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威尔泰等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行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床工具行业销售收入中,国有、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3%、67%和14.7%;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中,国营、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9%、45.2%和35.9%,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

重大技术装备用仪器仪表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70%。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高档数控系统的 95% 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

2、创新能力不足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创新投入不足,仪器仪表行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队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有5%,与工业发达国家的20%相比有较大差距。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不掌握,自主品牌缺乏。

3、产业基础薄弱

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市场全部被国外产品垄断;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大型装载机进口部件占整机价值量的50~60%。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云南和陕西等地区。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邳州可以依托产业布局的优势,引进和发展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企业,来提升邳州的产业层次)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智能制造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提出,其后各发达国家紧紧跟随,纷纷将智能制造系统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我国在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进入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速度明显落后。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及降低碳排放的承诺,对智能制造装备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

(二)集成化

智能制造装备正向技术集、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的集成及设备的成套,同时还体现在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学科高技术的集成,从而使装备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甚至发生深刻变化。

(三)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装备中,实现装备的性能提升和“智能”。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开发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大型复杂产品一次开发成功。

(四)绿色化

资源、能源的压力,使装备必须考虑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

六、智能制造装备未来重点应用领域

(一)电力领域

重点推进在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中实现燃烧优化、设备预测维护功能,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实现安全控制和特种测量功能,在重型燃气轮机中实现快速启停和复合控制功能,3mw以上风电机组的主控功能,变桨控制功能,太阳能热电站实现追日控制功能,在智能电网中实现用电管理、用户互动、电能质量改进、设备智能维护功能。

(二)节能环保领域

重点推进在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智能化除尘装备、污水处理装备上推广应用,实现各种再生原料的高效智能化分选、除尘设 备和污水处理装备的自动调节与高效、稳定,在地热发电装备中实现地热高效发电建模与控制功能。

(三)农业装备领域

重点推进在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精密施肥、精准植保等配套机具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联合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的实时诊断、检测和控制,实现作业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资源开采领域

重点推进在煤炭综采设备、矿山机械上应用,实现综采工作面设备信息与环境信息的集成监控、安全环境预警、精确人员定位等功能,在天然气长距离集输设备中实现全线数据采集和监控、运行参数优化、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站场无人操作或无人值守以及中心远程遥控功能,在油田设备中实现井口关键参数检测、数据处理及集中监测功能。

(五)国防军工领域

重点推进专用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智能工控机在航天、航空、舰船、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的应用。

(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重点推进在挖掘机、盾构机、起重机、装载机、叉车、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上应用,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在机场和码头建设领域推广应用,实现机场行李和货物的自动装卸、输送、分拣、存取全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集装箱装卸的无人操作与数字化管理。

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统筹,推进资源集中

开展区域统筹规则。加强区域、省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由国家或省主管部门牵头,科学地编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设立产业准入标准,协调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二)提升配套服务,推广产业集聚

注重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等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联盟,从专业服务和集群发展角度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和技术输出重点机构,组织企业提供配套和转化服务。

(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抓好地区产业定位,全面考虑产业和项目的协作关联度,鼓励依托产业链环节开展专业分工。

6.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六

关于2013年宝鸡市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申请报告

宝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宝鸡市财政局: 陕西同创华亨汽车散热装置有限公司是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企业成立于2003年5月30日,注册地为陕西岐山县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蔡五路南段98号,注册资本1736万元,公司总资产8813.0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2%,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铝质硬钎焊散热器、中冷器、等产品和汽车、工程机械、农机等车辆主机用铜质软钎焊散热器,附带部分车用钣金、玻璃钢制件和机加工零部件。产品主要为陕汽集团内部装车配套,部分产品国内OEM配套和出口。

我公司为满足陕汽重卡市场发展的需要,壮大陕汽集团的产业链,提升技术能力和生产规模,于2008年开始实施铝热交换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本项目在宝鸡市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同创华亨汽车散热装置有限公司院内建设,项目总投资6134万元,其中设备投资4513万元,(含外汇135万欧元),计划新建生产车间、辅助用房及仓库8016平方米,进口高频制管机一台,采购包括氮气保护钎焊炉、焊接机器人、自动装配机、制带机、注

塑机在内的设备69台(套),项目建设期为:2008年5月—2010年12月,项目建成将形成年生产铝热交换器50万台,护风罩5万台的生产能力。项目资金来源为申请银行贷款3400万元,(已经到帐使用)企业自筹及其他资金1434万元。

目前此项目已取得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666号文件备案,在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专项贷款资金到位3100万元,项目实施已经建设完毕。2012年随着项目的完工,企业产销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我公司2012年末总资产为8813.0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为8786.56万元,2012年实现净利润507.51万元,比上年同期478.99万元增加了28.52万元。说明产品结构调整后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增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铝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已经显现。

按照宝鸡市2013年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条件,我公司项目符合“重点支持对构筑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保增长,促发展”有积极带动作用,且技术水平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重大技术装备和特色优势装备项目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项目,特以贷款贴息方式申请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恳请领导审查批准为盼!

7.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七

装备提升是新型墙材行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 随着我国新型墙材的迅猛发展, 与之相伴的新型墙材装备行业也得到壮大, 全国年产值过亿的新型墙材装备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0多家,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且逐步引领国际市场。但整体而言, 我国墙材装备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不够好, 装备的安全性与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 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尚须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方兴未艾的墙材市场发展需求,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千方百计的提升新型墙材装备的制造水平和应用推广范围。笔者就自身多年在墙材行业工作的点滴经验, 管窥墙材装备的发展特点, 提出以下推动行业发展的浅见, 供主管部门及业内同行参考。

1 提高对墙材装备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我们注意到, 2012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国内制造业普遍呈现低迷态势, 但新型墙材装备却是少有的几个逆势增涨的行业之一。这得益于国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对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进一步重视, 也得益于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计万计的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工建设, 传统落后工艺的墙材企业也在加紧改造步伐。但许多地区的墙材革新政策多倾向于对墙材生产企业的扶持, 缺乏对墙材装备企业应有的关注, 墙材装备企业又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 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有限, 从而影响了新型墙材行业发展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推动墙材行业的快速发展, 要优化政策扶持方向, 采取墙材生产企业和装备企业并举的方针, 让国家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也能惠及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型墙材装备企业, 使其有较多的资源用于研发创新;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设立创新专项基金, 鼓励国产墙材装备的技术创新;金融机构加大对效益好、经营规范的墙材装备企业信贷支持, 解决中小企业常见的融资难题, 鼓励其做大做强。

2 提高新型墙材标准, 从制品入手反推装备技术升级

墙材革新工作二十多年来, 已经出台了各类墙材国家标准, 这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新型墙材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气候差异明显, 各地新型墙材的原材料千差万别, 建筑结构形式多样, 建筑节能的要求迥异, 因此现有的新型墙材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 健全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围绕着各地墙材应用实情, 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强新型墙材标准体系建设, 不但对新型墙材的发展意义重大, 而且能倒逼墙材装备的技术升级, 因为合格的新型墙材制品必须有高质量的墙材装备满足之。

我国的新型墙材行业是在国内外各种新装备、新工艺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一些老牌的墙材装备企业顺应市场需求, 产品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涉足墙材装备领域,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有益促进了市场竞争。这两类企业都在实践中推动了新型墙材行业的发展, 也借势发展了自己, 成为现今行业内不可替代的创新力量。通过控制新型墙材制品的质量, 进而推动墙材装备提升质量水平, 不失为推动墙材装备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也最终为墙材行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可靠保障。

3 加强行业分工协作, 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专业分工带来高效率。当前, 墙材装备行业还处于各自为战、粗放经营的状态, 专业化分工的能力偏弱, 一些企业认为只要赚钱, 什么都可以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能做, 什么做的都不专业, 更无从奢谈如何去打造自己的品牌了。

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才能将产品做专做精, 专注墙材装备的某一个或相关联的业务领域, 才能真正成为行业的翘楚。墙材装备行业目前的情况亟待改善, 比如做墙材主机的就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首先把主机做好, 做辅机的集中精力首先把辅机做好, 引导客户需求, 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在专业专精的基础之上, 企业间可以开展分工协作, 共同致力于工艺流程的改善和配套设备的互补性生产, 从而达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总之, 墙材革新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但却是众擎易举。进入“十二五”时期, 墙材革新事业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 全体墙材人为墙材革新事业奋发有为, 抓住发展新型墙材的大好时机, 为人居环境的改善、构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和谐富足的美丽中国而付出切实的努力, 把业已开创的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8.装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篇八

关键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湖南省株洲市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也是闻名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之都”。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株洲立足原有轨道交通优势,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形成了南车株机、南车株洲所、联诚集团、南车电机、九方装备、中铁轨道等规模以上轨道交通企业的有机聚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到2013年末,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6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80亿元。其中南车株机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南车株洲所100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7家,1-10亿元企业17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13家,1500-5000万元企业17家;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7.8%。2013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品拥有专利7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74 %;拥有准高速动力分散电动车组交流传动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新产品,“韶山”系列产品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和谐”系列产品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国内第一个签订电力机车出口定单来自株洲轨道交通。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株洲轨道交通竞争力分析

根据钻石模型,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其中包括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下面笔者结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这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行业新进入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特殊工业领域,有相对特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些对潜在竞争者形成一个无形的行业准入限制;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倾向于把现有企业做大作强并且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产业定点生产许可证管理;在资本门槛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新进入者往往难以筹到能实现最低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所需要的巨额创始资本。这些形成了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目前,只有少数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但采取的是与和国内企业合作的方式,对目前国内几大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不会带来太大影响。目前可能对株洲该产业带来威胁行业进入者应该是中国北车内能够生产电力机车的企业,如中国北车的大连机车厂、大同机车厂等。

(二)替代产品。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准时、快捷、节能环保和运量大等特点,而城市道路容纳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的数量有限,私人飞机等新的运输工具票价高,载客量也很少,替代品的威胁可以忽略。

(三)现有竞争者。国内方面,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在国内形成并将长期维持双寡头竞争格局。在国内企业中,比如隶属于北车的长客股份和大连公司等都已具备生产整车地铁车辆。国外方面,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通用电气和川崎重工等跨国公司虽因我国政府准入的门槛还未在国内市场上与我市企业相竞争,但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劲敌。

(四)供应商。当前,该产业供应商由几家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国有及外资公司控制,如牵引系统主要以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以及三菱、东洋等日本企业为主;整车制动系统主要以德国克诺尔公司为主;车体铝合金型材主要由吉林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和山东丛林集团公司为主。供应商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车辆制造商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车辆制造商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五)购买者。城轨交通装备行业的购买者主要是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业务的地铁公司或轨道公司,购买者的总数有限,而每个购买者的采购量很大,购买者往往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三、加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竞争力策略分析

(一)全面落实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引进产业战略投资者。目前,政府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如增值税转型政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的政策等对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加快引进国内外拥有强大产业背景和雄厚产业实力的大公司、大财团给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注入发展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培育南车株洲所有限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型企业,培育南车株机公司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整车研制服务创新型企业;支持南车长江车辆公司株洲分公司在株洲成立独立法人的车辆制造创新型企业;培育南车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铁建重工株洲分公司和南车长江车辆株洲分公司等5家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产品研制和服务并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6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孵化培育100家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造基地、中国动力谷核心产业聚集区,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

(三)鼓励配套企业对接先进技术标准。株洲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形成集群优势,中小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是短板,阻碍其成为集群当中核心企业供应商。为实现本地集群效应要鼓励本地配套企业对接各类质量技术标准, 通过诸如 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OHSAS18000 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SA8000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等国际认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四)增强对关键零部件的专业化研究开发。关键零部件靠外购不是长久之计,应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城轨产品,充分发挥田心高科园这一平台,围绕干线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铁路工程机械等终端产品,大力发展机车电气控制装置、变流装置、传感器、车轴、转向架等机车车辆配件。支持南车电机、时代电子、时代新材、联诚集团、斯威铁路、九方装备、新通铁路、春华实业等核心配套企业与整车生产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建立技术联盟,依靠整车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平台,实现联合开发、联合试制,加快现有产品水平的提升和新产品的研发。引导鼓励机车整车企业稳定扩大本地配套产品的采购份额,进一步带动配套企业发展。

(五)鼓励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依托国内外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生产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学校进行合作,搭建“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实行研究与生产分离,研发机构要集团化、企业化,在云龙示范区建设时代研究院,把各家龙头企业及其子公司的研发工作进行集中、整合。积极支持时代电气、南车电机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九方装备、斯威铁路、科盟配件等企业创建省级技术中心。

(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干线轨道、地铁轻轨、城际交通、铁路货车等主要产品门类,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开发储备一批、引进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以国家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为指南,重点推进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城轨车项目、大尺寸半导体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

參考文献:

[1]何德军. 中国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战略改善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0

[2]葛继平.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6):45-47

上一篇:英语教师2012春季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广播稿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