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初探

2024-10-30

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初探(9篇)

1.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初探 篇一

小学生随文练笔四法

东港小学尹晓磊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难题。老师们花了不少精力,想尽办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可学生们还是一筹莫展,无从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内容单调,教师又一味地拔高要求。这样就使学生练笔次数少,没有真情实感,心生畏惧。从而也产生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逐渐脱节,弄成阅读、作文“两张皮”的情况。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得两者互而融之,相辅相成?又如何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我尝试在阅读教学的同时,为课文找到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精心设计随文练笔,力争让学生多动动笔,逐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还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少。

平时,我基本上选择四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交替使用,进行随文练笔的指导:

一、挖掘素材练笔

无材料可写,是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而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借助于教材,从课文中挖掘素材,进而使获得的素材变为练笔的内容,学生会兴趣剧增。这样既练了笔,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1、省写之处练补写

有些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的前提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因此,可以让学生们抓住“空白”处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练笔。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想象力。

例:《网上呼救》

练笔设计:这篇课文讲述了芬兰女孩苏珊利用互联网进行呼救,美国男孩麦克及时与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取得联系,使大洋彼岸的苏珊得救的故事。本文第五节用一句话带过了麦克与美国紧急救援中心通话的经过。为了使学生对这段关键的对话有更直观的感受,更了解课文的内容,我请同桌合作,先演一演,再以对话的形式把麦克与救援中心工作人员的通话写下来。

例:《智烧敌舰》

练笔设计:本文第一部分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希腊城情况的危急。在通过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指导后,我适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眼看驶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就要靠岸了,大家急得惊惶失措,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之后,再写下来,从而深入体会人们的恐惧心情,为引导学生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突出他的急中生智作铺垫。

2、略写之处练扩写

有些课文由于表现中心的需要,内容一笔带过,叙述简略概括。教学时,要有意把这些句、段单独提炼出来,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 象进行扩写。

例:《镇定的女主人》

练笔设计:这篇课文中开始并没有交代女主人对保姆低声吩咐了哪些话,在学完课文后,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当时女主人的话,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用“心”去思考、去体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作品:女主人低下头,轻轻地吩咐保姆:你听清楚我的话,不要慌张。我的脚上有一条蛇,你现在去端一碗热牛奶放到阳台上,等蛇出去后,赶紧把门关上。做得快些,不要让客人发现。

3、含蓄之处练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意不尽”,看似结尾,却意味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

例:《荒芜的花园.》

练笔设计:课文最后,美丽的花园荒芜了。贝尔太太孤独、寂寞,她会怎么想?怎么做?荒芜的花园还会恢复昔日的美丽吗?我请大家续编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写的作文充满人情味,他们都原谅了贝尔太太,都希望花园再次美丽起来。

例:《猫是老虎的先生》

练笔设计:自从猫逃过一劫后,老虎非常不甘心,它一直计划着要想个什么办法报复猫,它又没有得逞?你能用“过了些日子,猫在树林里遇到了老虎”为开头,把故事再讲下去。

4、提取信息练缩写

缩写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抓住要点,练习概括,又有利于学生对较长的课文全面了解,整体把握。练习时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准确概括。

例:《田忌赛马》

练笔设计:这一课,可以从两次比赛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知道第一次比赛齐威王赢了田忌;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赢了齐威王。重点是要讲清孙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转败为胜的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练习缩写。

二、模仿技法练笔

模仿是沟通读写迁移的桥梁,它顺应了儿童的写作心理。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立意深刻,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签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例:《鳄鱼的争斗》

练笔设计:教《鳄鱼的争斗》一文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鳄鱼争斗时动作的细节描写,如高高地跃出水面、拼命地拍溅和喷吐、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发出吼叫、穷追不舍等。在紧紧扣住这些词语练习朗读,感受鳄鱼争斗时场面的激烈。再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看到过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争斗。能不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把你看到的动物之间的争斗写下来。上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例:《信》

练笔设计:课文的2——4节:“……替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色已近黄昏。替花朵给蜜蜂写,轻快来采蜜,花儿以姹紫嫣红。替大海给小船写,快去航海吧,海面上风平浪静。……”

这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充满想象力,写了各种各样的信。而且课文的2——4小节,结构相似,便于学生模仿。于是,我让学生仿照这几节,来做做小诗人,写一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一首首语句虽还比较稚嫩,但充满想象的小诗诞生了。

学生作品:“替苹果给果农写,我已经长大了,快来采摘吧。”“替奥特曼给怪兽写,如果再出来,一定消灭你。”“替风儿给柳条写,我在轻轻吹,尽情舞蹈吧。”……

此外,还可对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外貌、动作进行仿写。但必须正确指导学生模仿,使学生仿而不套、仿而不呆,力求做到仿中求异,仿中有创新。

三、体裁变式练笔

通过体裁变式训练,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沉长拖沓为生动活泼,很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使学生的练笔兴趣顿生。

1、变诗词为记叙文

一般诗词语言精练,跳跃性大,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把诗词改为记叙文,就是要把意境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游子吟》

练笔设计:教学古诗时,可让学生借助图片,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说一说,再写下来。例:《别人的妈妈》

练笔设计:这是一首故事诗,可以让学生改写为一篇叙事的文章,增加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变课文为课本剧

改编课本剧既能促进课文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应指导学生充分想象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让学生设计好角色的语气、动作,、神态。

例:《“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

练笔设计: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文中角色性格鲜明,而且对话较多,适宜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对课文适当加工,如在保罗的哥哥出场时,给他准备适当的台词,把保罗的心理活动改为独白等。

另外像《班长的苦恼》《刮脸》等课文都可以改成课本剧。

四、有感而发练笔

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此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写下感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例:《天鹅的故事》

练笔设计:教学时,我想到一个问题:“看到老天鹅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冰面,此时,你想对它说什么?”一位学生说:“老天鹅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大家破冰,我想为它鼓掌!”顿时,在这位同学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为老天鹅鼓起了掌。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我让学生以《老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练笔,同学们马上挥毫,写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爱,体现出孩子们的善良纯真。

例:《看月食》

练笔设计:学习这篇文章后,学生懂得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也知道了不能盲目迷信。此时,我结合课后“语言直播厅”的训练,对“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是意味着祸事到……”等流传在民间的一些缺少科学依据的说法在小组里交流看法,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练笔,使学生一吐为快,直抒胸怀,收到良好的练笔效果。

另外,在教《家是什么》《“军神” 》等文章后也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

找准训练点及时进行有效的练笔,加上长期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写作水平发生质的变化,取得真正的大收获。

2.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初探 篇二

一、典型写作手法练笔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高年级的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而且仿写又是学生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因此,我依托文本,结合自己梳理出的训练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一面》一课,刻画了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鲁迅形象。作者阿累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从而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置自己身体于不顾,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的“战士”形象,以及坚强刚毅的性格特征。在突出这一特点时,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反复刻画的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写法并进行了练笔。具体做法为:第一次看到鲁迅,是远远的看,因此看得比较模糊,只能看到鲁迅的年龄及身材,教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粗线条勾勒法,并引导学生说说,在远处看,还可能会看到什么? 让学生采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最想写的一个人。再引导学生看第二处写鲁迅的句子,作者写了他黄里带白的面孔,瘦但是精神很好,头发直竖着。胡须好像隶体“一”字。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为突出他“坚毅刚强”这一性格特征, 选取了外貌上的头发、胡子进行了描写。教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形神兼备。此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练笔:同学们,刚才远处看到的那个人向你走来,他有什么特点?请你运用形神兼备的方法写一写他的外貌, 透过他的外貌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文中第三处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清晰地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后, 指导学生练笔:那个人就站在你的身边,运用“…的…”这样的句式写写他的外貌。然后,出示三处对鲁迅外貌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三处外貌描写都写到了瘦的特点,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反复刻画,引导学生交流这种反复刻画方法的好处。学生通过交流,感受到:这样写就把一个为了革命工作,全然置自己身体于不顾的“孺子牛”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所写的人有怎样的特点?好好读读刚才的三个片段,运用反复刻画的方法修改三个片段,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后,告诉学生,本单元作文为《写小伙伴的特点》,同学们就可以采用这种由远及近、形神兼备、反复刻画的方法。

二、延续文本处练笔

有些课文结尾的 语言戛然 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穷人》 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是怎么说的?他们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以后的生活中, 桑娜与渔夫又是怎么做的?教师提出要求:续写时,可以运用本课所学的对话描写或环境描写的方法。学生的片段练习中,有的采用对话描写,写出桑娜与渔夫把两个孩子视如己出, 格外疼爱;有的运用心理活动描写表现桑娜的爱丈夫、善良;有的采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生活的艰难,衬托桑娜与渔夫的善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反映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这样的练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本课所学的表达方法。

三、情节空白处练笔

3.随文练笔指导策略 篇三

一、指导模仿,进行练笔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1.单项模仿式

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如学习《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整體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后面一课时进行。

二、发挥想像,进行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常用方式有四种: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 :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2.情节扩展式

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如在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他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3.填补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牺牲后,“我们”如何走出草地,如何把鱼钩送达革命圣地,作者留下了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这一情节补上,把“鱼钩”在途中的鼓舞作用表达出来。

三、引导理解,进行练笔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周总理的生活多么简朴啊!”和“周总理的工作多么劳苦啊!”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

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

4.浅析随文练笔 篇四

有人说当今的小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每天几乎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因而作文不是干瘪空洞,言之无物,就是闭门造车,虚情假意。其实我认为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乏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网络中去寻找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将随文练笔这种作文教学方式渗透至语文教学中去,把文本的生成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课堂中训练随文练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尝试。

一、借助插图,填空式随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而往往图上的内容在文本中的表述不多。此时若运用练笔,给图配文,细致入微地情景再现,就可以让学生从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动态的场景,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充分感受画中的情。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幅榕树的插图。我在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后,启发学生重点观察插图中的榕树,并采用了填空式练笔写话:

这是一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榕树。你看,它的枝干多得不可计数,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有的(),还有的()。1

你瞧,它的绿叶如此茂盛,远看,();走近仔细一看,()。在阳光的照耀和微风的轻拂下,整株榕树()。看着如此枝繁叶茂的南国的树,我不禁想()。

这一填空式练笔,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泉涌,一段段生动传神的文字跃然纸上,把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形神兼备地展现出来。

二、依托文本,想象式随笔

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是随处可见的,也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而显现。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想象练笔,既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入情入境地体验和感受,还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在《风筝》一文的结尾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中,作者用省略号创设了文本的空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接着“续尾巴”。由于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解读,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通过我创造性地设置想象随笔,不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冲击,更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练习了写话。

三、凭借范例,模仿式随笔

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例子,文本中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的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循序渐进性和巩固性原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文本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文本为柺棍,尝试语言的练习;以文本为迁移,形成语言技能,并内化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如在学习完《鹅》

一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通过这种仿写训练,教师引导了学生积极去运用文本模式,学习文本语言,从而加深了对文本写作方法的理解,并及时使理解得到了迁移和巩固。

四、依据理解,抒情式随笔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抒情式随文练笔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需要教师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同身受,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设置了“抒发敬意”的教学环节,对这位在余震中仍然坚持骨髓捐献的台湾青年,让学生用笔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敬意。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深深地感受到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并通过随笔把这种敬意真诚地表达出来。

五、根据文意,拓展式随笔

练笔中的拓展提升,目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含义,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完《落花生》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据此提供了一次小练笔:我想做(),因为我认为()。这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表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这样的随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对文

本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感悟和语言的并用。

5.随文小练笔研修心得 篇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形式灵活的小练笔,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运用,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经常发现学生平时在写话的时候,常常一是愁没东西写,二是愁没词儿表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小练笔,仿写是一个好办法,既解决了写作内容,又解决了写作形式。如学习《颐和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叙,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可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搜集有关资料,写出非常出色的小练笔。

在平时教学中,应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养成一种勤写的好习惯,也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说,如学习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毁灭,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这时候就要求想象你此刻就站在废墟前,面对此情此景,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既可以对贪婪无耻的侵略者,也可以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说,还可以对如今生活幸福的人们说 ······这样既让学生学对课文内容更加了解,有了

更深入的感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6.随文小练笔 提高写作能力 篇六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巴邱小学

陈小红

作文教学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习作指导课上讲一些写作技巧是不给力的。由于习作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面愈广,其实收效愈微,甚至又会陷入那种千篇一律的尴尬境地。但是随文练笔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应该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能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与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适时练笔呢?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住典型构段,模仿小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些构段方式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模仿练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上)一课,这是典型的总分总构段方式。教学这一课后,我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按照总分总方式的写话训练。在模仿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把这种典型的构段方式内化于心,外用于文,边学边用,扎实高效。再如《燕子》(人教版四下)一课中,描写燕子外形一段,作者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有特点的几部分简洁明了地进行了描写。教学这一段后,我带领学生展开模仿练笔──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学生有“本”可参,有“法”可依,写起来自然流畅。人教版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许多构段方式十分典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领学生在这些典型构段处联系生活,模仿练笔,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二、巧用文本空白,想象小练笔

在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通过有形部分,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从而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这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人教版四上)一课,可紧紧扣住兵马俑的“气势宏伟”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对飞天的各种姿态进行“补白”,使兵马俑惟妙惟肖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气势宏伟”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13年,作者一笔带过,却让我们感慨万千,产生无限的遐想。13年的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漫长!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写一写:他把个人的耻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白天,________;夜晚,______。冬天,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在这样“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司马迁的发愤创作情境中去,并产生了无限敬佩的情感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司马迁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铭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并时刻激励着他们……

三、创设情感情境,拓展小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既有个性化解读,也有师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及时捕捉住这一“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笔诉心中的情,不仅可以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涌现,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得以尽情地表达,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合一的理想境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上)中,当学完课文时,我说假如台湾青年与大陆小钱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练笔后当堂交流。在这个练笔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一位,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小钱会说:“……”或大陆青年会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智慧与文本再次产生碰撞,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有效地统一。

四、延伸意犹未尽,尝试小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就会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生成无限的精彩。如学完《荷花》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欣赏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什么?仿佛又想做什么呢?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书的后面。

生:我是一朵从这些挨挨挤挤的大圆盘中冒出的白荷花,我想骄傲地说:“瞧!我们长得多美!” 生: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我更要感谢叶圣陶先生,把我们荷花写得这么美,当我们凋谢时,人们还能从文中欣赏到荷花。

生:我是一朵幸福的荷花,来到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看到了自由飞行的小鸟,听到了蝉美妙的歌声,我真想一直留在这个世界,欣赏夏天的美丽,也为夏天增添一些色彩。

生: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白荷花,从这些圆圆的碧玉盘里冒出来,风儿轻轻一吹,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身着洁白的衣裳,配上碧绿的裙子,与同伴们,在风中舞蹈!……

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当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初探 篇七

因其选材角度小, 内容简短, 贴近实际, 且紧随阅读教学, 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可谓是“作文快餐”, 简单而且实用。

下面谈谈, 如何有效地设计随文练笔呢?小练笔是与阅读教学配合进行的, 设计练笔时, 应针对课文内容的特点, 抓准训练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补白、凸现思想、显化情感等。

一、寻觅“空白”处, 补充“写”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文辞优美, 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的“空白”, 发掘教材的内在因子, 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去激活这些“空白”, 并予以生成, 从而挖掘文章的内涵, 升华对课文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材中,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写出来, 常常使人觉得意犹未尽, 令人浮想联翩。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续编课文。如第九册的课文《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 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不会吹, 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 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那么南郭先生的结局会怎么样呢?学生意犹未尽。教学至此, 教师再引导学生续编《滥竽充数》……

通过续编故事, 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 靠蒙混过关是行不通的。

二、抓住“概括”处, 拓展“写”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 多是经过锤炼的美文, 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地方, 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 或简练, 这就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抓住这些“概括”处, 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 把写得含蓄的地方拓展出来。

如第十册课文《灰椋鸟》, 灰椋鸟归林后不愿过早地安眠, “树林内外,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鸣叫, 它们在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灰椋鸟的世界, 去写一写鸟语吧。”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灰椋鸟, 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许多快乐的伙伴, 我们尽情地歌唱, 歌唱美好的生活。”

……

通过小练笔, 想象鸟的语言, 使学生体会到鸟儿欢乐的原因, 进一步感受到树林就是鸟的乐园。

三、发现“典型”处, 模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来看, 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针对名家名篇高超的表现方法, 随文练笔是最有效的方式, 它是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 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典型”之处,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小镇的早晨》一课, 教学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指导他们进行仿写训练。

(1) 仿写句子, 课文中的句子:“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河水清澈透明, 河面波光粼粼。”

出示填空练习:穿城而过的公路犹如______。路上______, 路两边______。

(2) 仿写段落, 模仿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 围绕“课外活动时, 校园真热闹”这一中心句写一段话, 把“热闹”写具体。

(3) 仿写篇章。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集贸市场、工厂、校园等, 要求学生模仿《小镇的早晨》的篇章结构写一篇文章。

透视以上的例子, 我们可以归纳出“随文练笔”的特性: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写促读, 学生通过练笔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在具体设计和实践操作时要注意:

1.练笔的内容要有张力

随文练笔设计的关键是选取的内容要有张力, 即有比较大的空间或空白, 可以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

2.练笔的时机要准确把握

有了好的练笔内容, 还得把握好练笔的时机, 即练在当练时。练笔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3.练笔的评价要开放

提倡开放性评价, 是由练笔本身决定的, 既然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 那么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 教师就应当有民主的胸怀, 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践证明, 有效的“随文练笔”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了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的目的。

摘要:随文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达到了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的目的。随文小练笔的内容要有张力, 时机要准确把握, 评价要开放。

8.巧用课文引导学生随文练笔 篇八

[关键词]作文练笔 情感体验 篇章段落 以读带写 抓住时机 观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20

新课程阅读教学要求:“阅读和写作训练应同步进行。”新课程作文教学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笔记、读书笔记。”因此,我们应当注重作文练笔,并且让练笔走进课文,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练笔根植于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孕育学生作文的一方沃土。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而作文练笔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像课文一样表达出来。那么,如何抓住阅读的契机,结合课文进行练笔呢?

一、发现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

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特别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以此引导学生练笔,以读带写。以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为例,笔者发现学生对《菜园小记》《夏之绝句》这两篇文章特别感兴趣。农村的学生大都有过田园劳动的经历和感受,并且有夏天听蝉声、捉蝉、玩蝉的美好回忆。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告诉学生,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品味,揣摩这些文章,经过一番含英咀华之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些味道了。因为确实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又有课文作为范例,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细致的好文段。下面两段话分别摘自我班徐小玉、陈熙两位学生的周记:

“我就脱去外套,挽起袖子,拿起锄头,狠狠地向地上锄去。脚踩在泥土上,感到凉凉的,软软的,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闻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望着绿油油的蔬菜,它们带着笑、发着光,我又一次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我挑着两个箩筐尖健步向茶山走去(摘茶子)。天是那么蓝,那么高,满山都是茶树,像一片绿海,清风吹过,绿波摇荡,着实壮观,给人一种心怀天地之感……”

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有一篇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这段话形象隽永,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它很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发生碰撞,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何不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也抒写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呢?下面是我班学生邱法强的一篇练笔:

“傍晚时分,运动完的我已是气喘吁吁,无尽的疲惫遇上舒适的被窝,产生的就是浓浓的倦意。我不顾满头的大汗直接躺了下去。‘嘭一个声音打破了房间的宁静。爸爸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毛巾,一边为我拭擦着汗水,一边问道:‘儿子,什么时候去吃饭呀?我这才想起,我和爸爸约定好今晚一起出去吃饭的。但实在是太累了,被窝的温暖舒适引诱着我,我下意识地回了一句:‘等一下,让我先睡一会再说。闻言,他说道:‘等下?等到店都关门再去?语气中带着些许愤怒。我更不耐烦了,说道:‘那我不吃了!说完,撩起被子倒头就睡。过了一会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又探出头来,忐忑地望着他。只见他皱着眉头,做出一副沉思的姿态,我的心不禁揪紧了几分,这是暴风雨的前奏么?许久,他缓缓地说道:‘那我帮你打包吧,好了,你继续睡觉吧。我听到后,愣住了。他的一席话,让我颇不平静,一种莫名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房门轻轻地关上了,我心中的大门却悄然打开:父子之间,矛盾是暂时的,爱是永恒的,幸福也就是永恒的。”

二、重视编者在课后设计的写作训练题

课后写作训练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后练习四: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的短文。

新课程作文教学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都告诉我们,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孕育作文的沃土。那么,平时练笔如何根植于生活呢?

首先,应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留心处处皆文章,只有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高尔基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过,他从16岁开始,就是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尚且这么热情地关注生活,我们身处和平、幸福的年代中,又怎能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熟视无睹呢?作文如做人,对生活漠不关心,是写不好作文的。

其次,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写作对象,使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对象大致有景物、人物、事件。而景物可以包括使你感兴趣的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人物可以是一些可敬、可亲、可歌甚至可恶、可怜的人,事件可以写真、善、美的,也可以写假、丑、恶的。

最后,教师应抓住人、事、景出现的机会,适时提醒,引导学生观察,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就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他曾设计过233个作文题,其中属于观察训练的就有116个,占总数的50%,例如“春天的第一朵花”“晚霞”“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除了提醒、引导学生观察,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既要练“眼”,也要练“耳”,还要练“心”,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去观察事物。例如观察一朵花,可以看它的形状、颜色,可以闻它的香味,可以触摸它的质地,还可以想象它的话语、情感、性格。

每到秋天,我校桂花树都会开花,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就是在教室上课,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吸着鼻子说:“嗯,好香,好香啊!”笔者往往会抓住时机,提醒学生:“是不是该写写我们可爱的桂花了?”学生大多表示乐意,课间还会跑到桂花树下一本正经地观察。下面是我班学生吴秀娟的周记片段:

“花朵虽小,只有四片嫩黄的花瓣,却一朵朵挤着、挨着,好不热闹!细细的花瓣簇拥着,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着身子,只探个小小的脑袋出来,让人忍不住要保护她……”

多细致的观察,多形象的描绘。

学生的练笔也许很稚嫩,但笔者很喜欢这些小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带着露珠、沐浴着阳光的嫩芽,是那么真实、鲜活、独特而富于灵性。

其实,课文就是这些“嫩芽”的阳光雨露,生活就是它们的沃土。就让学生的练笔走进课文,根植于生活吧。

学生练笔应走进课文,把课文当做学习写作的例子,又应根植于生活,因为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9.紧扣文体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但放眼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绝大多数老师在阅读课上,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上,花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上,往往忽视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探究,缺少了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眼高手低”,即阅读理解能力在与日俱增,而语言表达能力却得不到有效提高,有的学生甚至一直在原地踏步。

其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告诫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老先生的这番话,对现今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弊病真可谓“一语中的”。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和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改变阅读理解“一统天下”、表达运用“浅尝辄止”的局面,课堂上要适当减少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沉下心来,紧扣课文文体特点,深入研究教材这个“例子”在语言形式上的秘妙,仔细琢磨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抓住哪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综观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精选的课文,最常见的主要有这么几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诗歌。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实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紧扣文体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的。

一、记叙文

记叙文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主要有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两大类。写人与记事往往是分不开的,“人离事不活,事离人不转”,虽然这两种文章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会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文练笔,学习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教学《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体会父母之间那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最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一个爱的细节,再仿照着来写一写。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在体会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前几天班里举行大扫除的劳动场面,先用几句话概述一下全班同学齐动手的火热场景,然后选择其中干得最卖力、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让学生也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将大扫除的劳动场面写下来。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破败的古寺”“皎洁的月光”等景物描写来衬托李时珍 “不怕吃苦、一心为万民造福” 的感人形象,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以衬托人物形象……

写景状物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景物、浓郁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教学这类文章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写法将景物的特点立体、生动地展现出来的,然后进行随文练笔。

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三大奇松的独特姿态,来体会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和喜爱,然后出示其他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棵松树,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话。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的笔墨写家乡霸河边的柳树”,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打算用哪种植物来作对比以突出它的特点,再写下来。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表达上具有结构完整、语言精练、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等特点,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所以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知识外,更要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创设各种语用情境,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在学习植物的克隆时,让学生感受“许多”“几根”“一株株”等数量词的表达作用,然后说一说“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也能像柳树、马铃薯、仙人掌这样克隆自己”,注意用上合适的数量词把意思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再仿照着写几个分句来作介绍。

当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为了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往往在准确说明的前提下,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充满情趣,使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化、趣味化。这一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并进行迁移运用。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中“花岗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穿过”“爬”“带着一起走”等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的表达效果,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选择其中一种,尽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它介绍给同学听,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最有趣,再仿照着写成一个自然段。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作者观点的文章,也称说理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大多采用正面立论的方法,论证时也大多选用正面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教学时,除了要了解文章观点及作者选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进行证明外,更重要的是要探究作者为什么从众多的事例中选择这几个事例来写,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在学习了文中列举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后,让学生说说其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事例,再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人的事例来写,从而体会议论文所选事例的典型性。最后让学生选取一个名人事例写一写,证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个观点。学完《学与问》一课中的两个事例后,要进一步让学生探究:“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作者提出的观点,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能不能先写沈括的事例,再写哥白尼的事例呢?”然后让学生来交流“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最后让学生将其中的一次经历写下来,写成一个自然段。

四、诗歌

诗歌的特点在于它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它的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主要包括古诗和现代诗两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利用好诗歌这一文体,适当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文包诗”的形式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叙事的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展现出一个爱国者的美好形象。《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独特之美,然后说说祖国的壮丽山河还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最后再以“我们爱你――”起句,模仿着写一节,过一把当诗人的瘾。

上一篇:小学英语对话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光伏项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