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现代散文

2024-08-12

无题现代散文(精选11篇)

1.现代散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一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体悟感情

中国分类号:I26

散文本身都很美,生动的描景,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肺府的情怀等等,无不让人感念深深。作为老师在上课时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悟到散文中的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现将自己的一些散文朗读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1.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1.1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

在朗读的技巧上,要注意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正确,这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朗读还必须确定朗读的重音,重音一般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感情及作品的精神实质来确定的。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尤其要求学生朗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朗读多种多样的形式变化

其次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分调动情绪,所以有时全班读,自由读;有时让几个学生先读,相互比较;有时学生读,然后老师来读等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一比较就知道谁读的更有情,使学生很容易的被调动情感了,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理念了。再次读要读文本中重要的关键的语句,老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针对性的朗读,研读、点读,而且一定要放到语境中磨这些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寓意之类。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方式的。

2.注重教师的范读作用

在朗读训练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录音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首先从教师或录音的范读中获得对课文朗读的第一印象,他们会模仿老师或录音中对课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教师对朗读的把握就要准确、规范、有感情,力求达到能丢开书本准确无误的朗读出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加一把劲儿力争朗读和背诵。

3.从朗读中体悟感情

3.1自读自悟,感受美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朗读方法,然后再分析课文。如: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为什么?怎样才能读出懊悔之意来?在反复的揣摩作者写作本意的前提下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再由调动激情的朗读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3.2指导赏读,悟情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去赏读,去体会,从这些细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写中,了解到作者对景物细致的观察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自己的情感体念。

譬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形象动人,它既不同于朔风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雾中伦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热带地区的“热”,它温暖明亮,真得算个宝地。而冬天的济南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看:老城、山水都“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如同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多么甜美的睡态!多么恰当的修辞!多么优美的语言!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描绘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蕴意深刻,耐人寻味,整个冬天的济南就像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一切无不细致、恰当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美好。

3.3反复朗读,获真切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诵美文

读能加深理解,读一遍理解就深一层;同时,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诵得更好,背得更快。这一环节其实是前两环的一个提高,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即做到“心中有文,胸中有文”。倘若教师把前两个环节都落实了,那么有感情的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来死记硬背之后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的学生两三天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背诵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忽略了,结果能背下来的文章他们却连中心意思,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不知。这种背诵只能说是肤浅的,没有实际意义。

5.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每个学生的语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位位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的状况也会参差不齐。对语言的感知力强,语文功底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领悟、体会得更快一些,反之则亦然。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散文教学中采用朗读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朗读感受和良好的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参考文献

1.《我怎么样教散文》,马中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2.高二抒情散文:无题 篇二

于是,奔驰的列车,顺流而下的客船,或者如燕子成形的摩托车队,或者逆流而上的帆船,日夜不停,仿如幸福的明天唾手可得。哪怕风餐露宿,哪怕跋山涉水,哪怕荒芜学业,哪怕远离爱情,哪怕别妻离子,哪怕面对亲人的泪眼,也不改顽固的初心。远方,召唤着你;远方,吸引着你;远方,刺激着你。远方,魔力无限;远方,五彩缤纷。

其实,得与失,有谁说的清楚。都市的繁华,勾引着外来者,也排斥着异乡客。能者,留下了;不能者,默然离去;那些在能与不能之间[徘徊者,依然继续着。即使寄人篱下,哪怕头破血流,仍然坚守着初心,为梦拼搏,为青春而战,也为未来而无悔着。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当事过境迁之后,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千言万语。只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前行,为爱,为情,为梦,为心。

异乡的日子,在时光里颠簸,有的磨光了棱角,有的削圆了尖牙,有的殆尽了热情,有的迷失了本真。心疲身倦之时,好在有情在燃烧,有愫在流动,梦回子

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说,也许随着年华的流逝,你会学到一点东西。这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我并不在意,我只想弄懂如何在其中生活。说不定假如你懂得了如何在世界上生活,你就会由此而懂得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如爱情,得之我幸,失之淡然;有如名利,得之淡然,失之无悔。曾经,努力过,奋斗过,享受过,坦然面对结果,不也是一种得到吗?

友人说,阳光不要人爱慕,也要温暖;天空不要人擦拭,也能湛蓝;大地不要人拥抱,也会深厚。我问她:你要什么?她笑了:我要爱生活。

假如,你曾经被生活欺骗过,或者你欺骗过生活,请相信:既然有冬天,肯定会有春天!有时,太残酷的残酷,你都注视过,还会在乎那些许的忧伤和孤独吗?

有些爱,只能深埋。有些人,只能远远地牵念。隔山,隔水,却隔不开一段前世因果。不是不爱,爱到时间忘记了转动,轮回不改最初模样,爱到生命停止了跳动。有情如此,有爱如此,即使尘封,也会暗香涌动,溢满心间。

3.无题散文 篇三

我坐在黑暗里,心里似一片荒芜的园,无数飞鸟掠过我的凄凉,走进我的悲伤……

依稀记得,习惯性在园里一圈一圈的走,仰着头,看着盖在头顶上的蓝天,让我觉得世界那么明亮,这个地方好大,我愿意一圈一圈的走……

回头,你安静而忧伤的`脸那么清晰,让人心疼……

不知不觉,眼睛迷了一层水雾……

或许什么都不是,抑或许什么都没有,有个少年路过了……

他停下,望着天,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没让我看见,可是,我看见了……

想知道你去哪……

我不敢问,我怕我忍不住跟去,就再也不回来……

那一天,你错过了我……

站在园里一圈一圈的走,可是怎么都不觉得累……

我想睡会儿,我想梦到那个少年……那个背影,我好清晰,可就是找不到……

那一天,你错过了我……我不再……

叶子还是一片接一片的落……

满满的落了一地,好像落了好几年……

4.无题随笔散文 篇四

小时候,我们是伙伴。记得吗?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岁月。那时候,我只是你的一个小兵。你则是我的将军,我的姐姐(我们是邻居)。但大多的进修,你都是我的上级。我对你,则也极为崇拜,你为你很了不起。那幼小的心灵,是对“大人”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童年。

上学了,你比我高二级,你是的上级。但我们已经蔬远了,也不经常在一起玩了。我有了自己的新伙伴,你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但在毕业之际,你留了两级,我们又成了伙伴。但是,你仍是我的上级。你留级了,成绩较我要好,深得老师喜欢。我对你当然也言听计从。此时,我们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但我成绩也不错,你对我也很好。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仍然是好朋友的关系。这样,我们又一起迈进初中的大门。

初中阶段,你仍是我的姐姐。怎么说呢?你交际好,反正大多同学都不敢对你不尊,你总是护着我,一副大姐姐的样子。我们依然形影不离,我对你依然顺从如故。慢慢的,我的成绩直线上繁荣昌盛,引起老师的重视。老你对我的偏爱,已经是不言而喻。而我,依然视你为姐姐,有时还要同你撒娇,要你帮助我处理一些问题。此时,我对你的一些“旨意”,已不在是一味的服从了。但你,总是不会太计较这一切。那段时光,我们是好朋友。

命运之神对你或许是不公平的,中考之后,你被拒在高等学府的绿色大门之外。我走了,也便远离了你。从此后,我们的生活都已改变。后来,你订亲了。回到了家,你还给了我一些喜糖,但我们,却明显的有了距,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但基于对昔日老师同学的的一些询问,也能聊上几句。我们也在一起玩了几次,但我们的确是没有了共同的话题。

这次回家,我们都避免彼此见面,以免太尴尬,谁都不知道说什么,从何说起。今日见到你,亦然如此。天天没事干,到你家借一些小说,你正好在给你的他做衣服,房间里还挂了好几件他的衣服。同你昔日的这个我熟悉的房间相比,他的衣服是唯一的区别。然而,我们却依然是找不到共同的话题。该说些什么呢?又能说些什么呢?我为昔日伙伴的这种生活而难过。匆匆几分种,我拿了几本小说逃离了那方空间。

想一想我们昔日的关系,看一看现在的尴尬,我愕然。其实,我真的好想再同你开心畅谈,但不知该说什么。当我去还小说的那一天,我们又如何呢?而你,那一时那一刻,又想些什么?昔日的伙伴,你为自己的这种生活不满吗?你满足于这一切吗?

5.现代散文中的人生况味 篇五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也是一位被“流言”所笼罩的神秘才女。张爱玲以小说闻名,与同时代许多作家一样,她也是一位散文家。她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是英文散文“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刊登在1938年的《大美晚报》上,里面写的是自己的一点惊险的经验。有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成熟作品要早于她的小说,她的散文可与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鲁迅等作家的散文相提并论,自成一格。我之所以选择《童言无忌》,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题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是散文家笔下最常见的,借此可以对比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可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特别是她对自己所经历事件的态度、情感;也想由此对现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稍作讨论。

散文究竟是为谁而写?写作者心中有没有假想的读者?张爱玲说,用“童言无忌”这个题目并不是要说犯忌讳的话,也没有一吐为快之意,“不过打算说说自己的事罢了”。“说说自己的事”有两个连带的问题:一是有没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听,或许还有些回应,自然是一件乐事;无人愿意听,或者碍于情面装着听,在说者这里就会产生不安,在听者那里或许会有嫌烦。二是倘若没人愿意听,自说自话,就有自我炫耀以引起他人兴趣的嫌疑。但作者还是决定要“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她虽然以“免得压抑过甚”到年老“一发不可复制”来调侃自己,不过很显然,对散文来说,写比听更重要。

因此,散文是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为自己而写,是为满足自我倾诉的欲望。就像作者在《私语》开篇所说:“‘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那时候所说的,不是心腹话也是心腹话了罢?……所写的都是不必去想它,永远在那里的,可以说是下意识的一部分背景。就当它是在一个‘月落如金盆’的夜晚,有人嘁嘁切切絮絮叨叨告诉你听的罢!”为自己而写的散文,就是夜深人静时说的心腹话,不必去想就可以娓娓道来。也因此,散文的假想读者首先是自己。现代人特别重视自我,强调个性,每一个自我既相同又不同,人人都会有倾诉自我的欲望,人人也都会有倾听跟自我相同或不相同的人诉说的愿望,写作者其实不必为是否有人倾听而操心——一开始就决意为他人、为心中臆想的读者所写的散文,往往给人以指手画脚、盛气凌人之感,反遭人排斥;而那些抱定是为自己而写,写的也不过是自己的琐事与感悟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会“自动”寻找情投意合的读者,并在他们心中引起回应。

“童言无忌”这个题目,表明作者要写“无忌”的散文;童言之所以无忌,因为它往往是一种真言,虽不免使人难堪,却极可能道出了某种真实的存在。在本体意义上,散文正是一种童言,一种真言;或者说,是我们成年之后试图返回童言即真言状态的一种努力,散文这时就是最恰当的一种文体形式。“无忌”的散文意味着作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只有那些真实发生的、未经伪饰的、刻骨铭心的事物,才可以进入到散文的言说中去。它们是你生命中的一段历程,一个插曲;它们可能使你在一瞬间,恍然觉察到当年没有觉察到的意味,并帮助你看清现在的你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你。所以人们常说,散文最能见出作者的本我、真我。所谓散文不能虚构,也应当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在张爱玲这里,散文本质上不是为说而说,并且首先不是为别人而说。散文要与之对话与交流的第一对象是自我,是与写作者所描述的事件、场景中的“我”(过去的“我”)已然不同,或者依然相同的另一个“我”(现在的“我”)的对话与交流。因此,散文具有审视或反思自我的功能。而读者会跟随写作者的叙述作出相似的反应,他们在作者笔下看到或与自己相似,或与自己完全异样的人生,因此而亲切,而讶异,而慨叹。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写作者是为了呈现一个自我,不如说是为了追寻那个谜一般的自我;或者说,散文写作是为了求证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或者:“你看,从前的我是那个样子,现在的我为什么连我自己都感到陌生了呢?”散文的文学性也在这里表现出来:它与其他文学文体固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依然是以探索人与世界的本质存在,追问人与世界的生存状态为己任的。

张爱玲的这篇散文,确证自我与探寻迷失的自我这两种意图同时存在,有时是交替推进,用她的话说,“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优秀的散文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充满矛盾的个体,生活在一个同样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比如《钱》,从“抓周”写到时下上街买菜,作者坦诚自己是“拜金主义者”,也不再为“小市民”的称呼而局促。这固然是因为“从前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一种因现时的自食其力而从内心涌出的愉悦。可是,作者又从苏青的一切靠自己的“至理名言”中品味到了“苍凉”,那是一种在自食其力中才能感受到的生活的磨折和艰辛。这是以前从未体会到的。文中提到囤货的事,也见出她在生活中的精打细算,有着小市民一般的精明。当时正值上海沦陷,纸币不值钱,家家户户都囤积物品。除了乔琪绒衣料,张爱玲还囤积过白报纸,她的第一部散文集《流言》就是用这些纸印制的。据她自己说,那段日子,晚上睡觉她就睡在白报纸上,感觉有一种空前的实在。《钱》的结尾写买菜和拎网袋绊子的细节,尤为生动:

我拎着那湿濡的绊子,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自己发现与前不同的地方,心里很高兴——好像是一点踏实的进步,也说不出是为什么。

从富家娇女到“落难公子”,世事难料,作者的身份、处境大为不同,她也忽而发现自己的心性、脾气有了“一点踏实的进步”,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过,她不会因此在钱的面前像母亲一样自视清高,或者像昂然挺胸的女子以能养活自己而负气,她依然会喜欢钱,依然会斤斤计较,不改自己“拜金主义者”、“小市民”的“本色”。在日常生活中,张爱玲哪怕是与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饭,也是AA制,财钱清爽。她的姑姑当初为了搭救她,曾经被她的父亲、也就是自己兄长打伤住院;张爱玲避乱来到上海,姑姑又把她接到自己家住。即便这样,张爱玲与姑姑也是“亲兄弟,明算账”,以至姑姑说她是“财迷”。但张爱玲毫不介意,还笑着到处学给别人听。张爱玲不喜欢sentimental,从不悲天悯人,而是实实在在地享用自己的所得,从不顾忌他人的评说,我行我素。如果说我们从散文中看到了一个真我,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极具个性的真我。

再比如《穿》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我”,同样是率性的“真我”:“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张爱玲对服饰的喜爱和考究,因学过绘画而对颜色搭配的精到见解,是构成她的传奇性的重要部分。当然,这篇短章的主旨是在由此引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的观点,进而过渡到谈论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的难解难分。因此,最引人注意的是收尾两段场景、语言描写。这两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作者现在回想起来都带有浓厚的戏剧化色彩,却又不是戏剧。在两处场景中,“我”都说了真话,并无曲意逢迎之意,是童言也是真言,但为何一个令他人感动也令自己感动,一个却让现在的“我”“想起来更觉耿耿于心了”呢?这里面是否可以用道德是非来评判呢?作者不知道,我们也无从得知,甚至无法替她作出判断。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深切感受到“真我”的存在:一个矛盾的、困惑的,连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我”,伫立在我们的眼前。

就这篇散文而言,张爱玲眼中的真我或本我是什么样的?她看清楚了吗?她让我们这些有意倾听的读者弄清楚了吗?似乎很鲜明,但细想之下不免又含混。所以,真我并非预先存在于写作者的脑海,然后用语言文字写下来,让读者一览无余。真我之真的含义,除了这个“我”是矛盾的、变化的,还在于写作者希望通过语言文字来追寻和确证自我的复杂性、多面性,但这依然是困难重重的。“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哲言正好可以用以概括散文的初衷和目的。浅薄的散文与厚重的散文在此分野:前者是为了呈现一个“完美”的自我,“叫人家也来瞪眼看”;后者苦于自我的日渐迷失或弥散,于是将自我细细解剖,给自己看的同时,也给别人看。

书写“我”的散文自然会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不论是在散文还是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都是一种回顾性叙述,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真实作者,一个是真实作者虚构的人物。这种叙述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起作用:一是作为叙述者的“我”追忆往事的眼光,一是被追忆的“我”当时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形成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视角,叙事学分别称为“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双重视角可以体现出同一个“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人物的不同看法或认识。我们来看《钱》中的两段文字:

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应当为我所有的,因为我较别人更会享受它,因为它给我无比的喜悦。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考虑着,那考虑的工程,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第一段文字基本上出自“经验自我”的眼光,只是最末一句叠合了“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双重目光;也就是说,在对待钱的态度上,“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是肯定的,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第二段才看到,当美好岁月一去不复返,“我”为何会为买一件衣裳而再三思量。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我”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那个有着小资产阶级“拘拘束束的苦乐”的“我”,活生生地再现了那时的“我”的“局促”和窘迫,但却依然不想改变这似乎与生俱来的“财迷”的秉性。

在几篇短章中,《弟弟》最接近小说笔法,仿佛一篇精妙的笔记体小说:叙事的简洁,活灵活现的细节和语言描写,简笔勾勒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头一尾的强烈反差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同时,这一篇所写的人和事,也几乎全部出自“经验自我”的目光,“叙述自我”没有作任何干预。但很显然,隐身的“叙述自我”讲述这个故事的用意并不在写弟弟的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在写“我”从中感到的“寒冷的悲哀”,以及对于这个家庭的长久仇恨心理的由来;正是这个家庭毁灭了美丽纯真的弟弟,甚至使他在“我”面前不再有妒忌之心和压迫之感,形同槁木,心如死灰。“我”的痛苦不仅为他,也为自己。“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双重视角,使张爱玲的散文充满了小说叙事的张力;而“叙述自我”具有的反思和自省的特征,又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为可信的自我。

散文的自我表达与表达自我,与语言和结构是分不开的。读者面对的是文本,是语言及其结构的实体。时间关系,我们不展开了。

不论散文怎么写,它最终的目的都不是要呈现生活本身的样貌——那样我们不必看散文——而是表达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不过,所谓感悟不是抒几句情、发几点议论或卒章显志、来点升华那样简单。张爱玲的散文至少显示了感悟的两方面含义:第一是新颖。新颖与否取决于两点:(1)是来自写作者的体验还是鹦鹉学舌、移花接木。这需要眼界,也依赖慧心,绝非一日之功可以达成。没有感悟硬充感悟固然不好,鹦鹉学舌者以他人体悟冒充自我经验,因此之故往往要竭力掩饰学舌的痕迹,这样的散文只能让人退避三舍。(2)是否能给读者以启迪。写作者出于自身的体验如果与读者并无不同,自然难以触动读者。这类散文是我们见得最多的。第二是自省。感悟的新颖性和启迪性,很大程度上来自自省意识;自我的本真与否,与是否自觉地解剖自己有着密切关联。张爱玲所说的“我我我”的身边文学之所以挨骂,恐怕不在文学尽写“我”的身边事,而在于它以此来自鸣得意。她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我们,打动我们,与感悟中的自省意识分不开。有自省的感悟不仅让作者感到了“一点踏实的进步”,而且也会引起阅读者相应的心理活动,从而与作者形成交流;缺乏自省的感悟,往往缺乏深度,并且极易沦为说教或训诫。从一个更高的视野看,自省意识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今天,许多人谈论着张爱玲,特别是青年学生,喜欢她的传奇故事,迷恋她的黑白照片上奇装异服透出的时髦、前卫,羡慕她对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慨叹她的惝恍迷离、凄切动人的爱情故事,却不愿也无意去了解这一切背后的人的真实境遇,以及由此而历练的对自我、对他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张爱玲喜欢谈论文艺作品的现代性、世界性,认为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她自己作品中的现代性,则体现在她从自身的境遇中,咀嚼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敏锐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衰败与颓丧,并由此上升为对现代人荒谬与无聊的生存状态的悲悯。这在她的散文中有更直接、更明了的体现。她是因了人生的悲凉,所以才追慕安稳、踏实的实际生活;她是因了人生的虚无,所以才盘桓留恋于眼前可触可感的物质世界。张爱玲用华丽、艳异的文字创造了一座花园迷宫,被魅惑的年轻读者却往往难以一睹她的真面目。或许真我、真心、真情的散文,是我们接近她、理解她的最合适的途径。

魏天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本演讲稿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探索创新项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文本研究》(项目编号:2010T

6.无题生活散文 篇六

时间,总是这样,不知不觉从你身边溜走,你还没来得及欣赏她的容颜,便是匆匆离去的背影逐渐模糊,就像四月满地散落的花瓣,芳菲殆尽……

春天即将离我们而去,马上便是葱郁的夏季。不由的想起前些日子含苞待放的花蕾,那种娇美,那种生机盎然,那种随风飘逸的清香、将你置身于最梦幻的国度,闭上眼舍不得睁开……

一丝惆怅,总在不经意间刹那升起,这一段阑珊的春光,带走的很多东西,其实我都想留下,其实什么也留不下。

透过洁净的窗棂,放眼远眺,楼前便是还没有被开发商践踏的一片可爱的农田,绿油油的麦子,黄橙橙的油菜,还有那四处飞舞的萤火虫是那么的自由惬意,还能享受属于他们的自然!而我,压抑的如身陷牢笼。

我是一个从黄土地上爬起来的孩子,我喜欢一望无垠的田野,喜欢清新纯净的自然,喜欢光着脚丫坐在田埂上清闲,喜欢那蓝天,那天蓝!

十几年的都市生活,没有觉得住进高楼大厦里是多么的舒坦,没有感受美食醇酒是多么的值得青睐,只是深有感触,这紧张忙碌下血拼出来的荣华,我早已身心疲倦,苟延残喘!

总是有一种情感,是你在你心中最神圣的空间里蔓延,总会有这么一个人,触及你无尽的温柔,想她总是细腻的感受你的心扉,想她总会心疼你暗自流泪,想她总想给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想她总想给你幸福的.港湾!你永远猜不透她的笑容是由多少个心酸的夜晚磨砺而来,举手投足间都怀着对这世间领悟的通彻,再多的烦恼都化作风轻云淡的微笑。如一缕清音,淡淡的回响,却偏偏绕梁三日而不停息……

如果彼此出现的再早一些,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如果彼此出现的再晚一些,也早已泯灭了这深深的遗憾!可偏偏就是这样的岁月,将它的凄美婉转升腾弥漫!痛并幸福着!苦却沉醉着……

有时候,面对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什么话来,有时候,你精心营造和谐的气氛一夜之间便面目全非,有时候有人突然对你说你变了然后自己开始百感交集!有时候觉得自己拥有很多,又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很感激懂我的人,也很感激不懂的人,让我在放纵和约束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很珍惜懂我的人,也很珍惜不懂的人,让我深深体味了温暖与凄凉的滋味!没有尝过苦痛,就不会珍惜幸福的拥有!

7.月挂无题的散文 篇七

黎晨旧梦,历历辗转!四下冉约愀然,只因夜太漫,勾不尽万缕惆怅!猛回首,貌似你挑灯浅笑,而奢望!自寥落,回身把箫调唱!寄一曲,纵然曲折人散,曾与共!孰是非,归结人愿,嘘嗟叹,又是寻常!

思转年华,问青春稍纵?如若流砂一指,天抚砂,而人憔悴!归盼流水,问情为何物?叶落浮生,停不住,却是一世凄离!倚树而坐,再望月,心更茫!转下里,眸落墙角,似有颓圮,折影微靠!析闻远方,怎不有琴声?又撩睛,空走天马,也不见烟火!八月十五夜,清秋锁静!冷!或许,甚晚!不过,难得!

只好默然空数!风再续,情依旧,心渐如止水!恍惚明白,我更喜安静!世间太过繁华,空门太过冷落!唯午夜之静谧,予我些许安慰!人生如梦,不过匆匆来去!花开世界,妩媚不过一阵!叶下菩提,知秋不过恨晚!青春太过奢华,老迈几近黄昏!月因阴晴而圆缺,人因聚散而悲欢!而月本圆,浮云不过虚设!但人本不圆,何必因残缺而限制美丽!只因年青虚浮!

8.Untlited 无题 篇八

I try to see but I'm blinded by the white light

I can't remember how

I can't remember why

I'm lying here tonight

And I can't stand the pain

And I can't make it go away

No I can't stand the pain

Chorus:

How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I've made my mistakes

Got no where to run

The night goes on

As I'm fading away

I'm sick of this life

I just wanna scream

How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Everybody's screaming

I try to make a sound but no one hears me

I'm slipping off the edge

I'm hanging by a thread

I wanna start this over again

So I try to hold onto a time when nothing mattered

And I can't explain what happened

And I can't erase the things that I've done

No I can't

How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I've made my mistakes

Got no where to run

The night goes on

As I'm fading away

I'm sick of this life

I just wanna scream

How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I've made my mistakes

Got no where to run

The night goes on

As I'm fading away

I'm sick of this life

I just wanna scream

How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我睁开双眼

试图看清一切却被白光遮蔽了视野

我记不得是如何

我记不得是为何

今晚我会躺在这里

我无法忍受这种痛楚

我无力摆脱它的折磨

不,我无法忍受这种痛楚

合唱:

这为何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犯了错

无处可逃

黑夜在继续蔓延

我随之渐渐消逝

我厌倦了这种生活

我只想咆哮

这为何发生在我的身上

每个人都在咆哮

我试图发出声音,但没有人能听见

我即将滑出边缘

我现在魂牵一线

我想从头再来

于是我试着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铭记在心

我无法解释所发生的一切

我无法抹去我的所作所为

不,我不能

这为何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犯了错

无处可逃

黑夜在继续蔓延

我随之渐渐消逝

我厌倦了这种生活

我只想咆哮

这为何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犯了错

无处可逃

黑夜在继续蔓延

我随之渐渐消逝

我厌倦了这种生活

我只想咆哮

这为何发生在我的身上

About the Band 关于乐队

Simple Plan

Montreal punk-pop group Simple Plan consists of schoolpals Pierre Bouvier (vocals), Chuck Comeau (drums), David Desrosiers (bass), Sebastien Lefebvre (guitar) and Jeff Stinco (guitar). Aged 13, Comeau and Bouvier founded Reset, achieving modest success in Canada. A debut album followed in 1997 but Comeau quit to attend college. Two years later, Comeau took a break from studies so he, Stinco, and Lefebvre could perform. Bouvier was still in Reset then, but grew tired of being both a frontman and guitarist. He and Comeau reconnected in 1999 and before long, Bouvier was back on board. Desrosiers was asked to join and Simple Plan was born.

简单计划乐队

来自蒙特利尔的流行朋克组合“简单计划乐队”,由皮埃尔·鲍威尔(主唱)、查克·克莫(鼓手)、大卫·迪罗西尔(贝斯手)、塞巴斯蒂安·勒菲弗(吉他手)和杰夫·斯汀科(吉他手)等同窗好友组成。克莫和鲍威尔在13岁时就成立了“重新组装乐队”,在加拿大小有名气。随后于1997年发行了首张专辑,但克莫却在此时离队去上大学。两年后,克莫暂停学业,从而使他可以与斯汀科和勒菲弗去参加演出。当时,鲍威尔虽然还在“重新组装乐队”,但对于既当主唱又兼吉他手产生了倦意。1999年,他与克莫再次取得联系,没过多久,鲍威尔就又回到集体之中。而迪罗西尔也应邀加入,“简单计划乐队”随之诞生。

《MTV学英语》全国主要大城市播出时间

Beijing北京CETV-38:30-8:58Mon.-Fri.周一~周五

Guangdong广东MTV音乐频道15:00-15:30Daily每日

Shanghai 上海文艺频道0:40-1:10Daily每日

No Fri.周五除外

Zhejiang浙江教育科技频道6:00-6:30Daily每日

Jiangsu江苏江苏综艺频道7:00-8:00Daily每日

Wuhan 武汉外语频道17:00-17:25Daily每日

Chongqing重庆CQTV-49:10-10:00Daily每日

Anhui安徽文化体育频道17:20-18:20Daily每日

Dali 大理影视频道12:30-13:30Daliy每日

Xi'an 西安音乐频道18:00-19:00Daily每日

Yuxi 玉溪红塔频道6:00-7:00Daily每日

9.六年级散文 :无题200字 篇九

是五彩斑斓的翅膀,承载着我们的所有的梦想;

人生,

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永远对前路的一切一无所知;

梦想,

是一个美好而又尴尬的理由,它带给了你希望,你又不一定会付出行动;

生活,

是无尽的探险,你永远不知道前路会遇见怎样的险阻。

青春,是美好的象征,是一场无怨无悔的冒险;亲情, 是最自然,最长久的感情,只有这种感情才不会背叛你;友谊,最单纯的感情,这种感情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爱,是最丰富,最奇妙的情感,你永远也猜不透它。

10.六年级散文 :无题900字 篇十

“明天见。”

我与同学分开了,独自走在小路上。

静,真的好静。小路上一个人没有,只有我自己。

“呼~呼~”冷冽的寒风吹在我的脸上,我不禁拉了拉围脖,让自己温暖一些。

路上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只有呼呼的风声。

我疑惑了,我是从何时变成这样了呢?在别人面前,我永远都是那个能够引起哄堂大笑的小丑,永远都是那个天真无知的逗比,永远不知道烦恼与悲伤,一点小事就笑逐颜开,什么都写在脸上。可是,谁又了解真正的我呢?于是,我只能带上虚伪的面具,锁上我自己的心,每天以虚伪的自己去面对别人,在没人的地方恢复自己的冷酷,甚至,会偷偷的流泪......

在不知不觉中,我到家了。放下了肩上沉重的书包,站在镜子前,静静地端详着镜子中的自己。有的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最了解我的是镜子。因为,每天我都会和镜子中的我对话。不要认为我精神有问题。因为,世上只有镜子中的我,不会嘲笑我,我如果哭,他也不会笑。所有,如果镜子是活物,那么他一定是最了解我的。

“叮咚~”门铃响了,我知道,那是妈妈回来了。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带上虚伪的面具,去迎接妈妈。看着妈妈被我逗笑的面容,我的心里没有开心与兴奋,只有苦涩与无奈。曾几何时,我认为世上最了解我的是妈妈,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发现妈妈也不了解我,认为带上虚伪面具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吃完晚饭后,我独自一人在床上看漫画,希望漫画中的情节能够感染我,不再悲伤,不再寂寞。可是我却做不到。我爬起来看着星空,星空中只有一颗星星。你一定也很孤单吧,就像我一样,没有人陪,没有人了解。我想。

我就像是一把锁,没有人能够打开,没有人能够撬开。就这么静静的等待,等待着那把钥匙来打开我,可是那把钥匙却一直没有到来。有时候,我都害怕那把钥匙永远都不会来,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只能虚伪的活着。我不希望这样!于是,我无时无刻都在期盼与害怕中度过,我真的厌烦了这种生活,那把钥匙,你究竟什么时候到来?

如果有一天你问我:“在这一生中你最希望什么?”那么我一定会回答“能了解我的人。”

夜,深了。星空中仍然只有那一颗星星,窗外仍然呼呼的吹着冷冽的寒风。我在期盼与孤单中睡了......

11.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篇十一

[关键词]传统散文文体;现代散文文体;嬗变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081-06

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处于主导地位,然而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涌入,情况大为改观,我国散文文体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时至今日,虽然不乏一些零星的研究之作,但一般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研究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就十分必要。

散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概念,也是一种十分棘手的“文学”文体。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像诗歌、小说、戏剧(戏曲)那样明晰。我国古代,将不押韵和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都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以与韵文、骈文相区别。

一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基本形态

中国古代应用性散文文体比较发达,文学性散文文体也比较发达,而且种类多样。历时地看,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包含哲学、政论文和史传文章在内。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孟子》《庄子》;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两汉散文成就斐然,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以来,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以拟古为主”的“七子”之作,后有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的唐宋文派。清代散文则不同,它把文学性散文与应用性散文融合在一起。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表现,其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进行了总结,他把散文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古代散文文体的源头是《易》、《书》、《诗》、《礼》、《春秋》。一般认为,论、说、辞、序发端于《易》,诏、策、章、奏发端于《书》,赋、颂、歌、赞发端于《诗》,铭、诔、箴、祝发端于《礼》,记、传、盟、檄、发端于《春秋》。我们对这些文体以及其他文体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古代文体可以分为应用性散文文体与文学性散文文体两大类。应用性散文文体主要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产生于封建帝王的各种政教活动,不同的政教活动需要使用不同的“文书”,不同的“文书”有不同的要求,因而产生不同的文体。其中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有的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铭、箴、诔、碑、封禅、颂等。文学性散文文体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诗文是中国传统公认的文学文体,其重要特点是叙事与抒情,而且抒情占上风。史传一般认为是历史文体,也是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叙事文体,由于其文学性很强,也往往看作文学文体。作为正史之余的小说到晚清之后才逐渐成为文学的正宗。从诗发展而来的赋体和戏曲,不像诗那样以抒情为主,而逐渐以叙事为主。文学性文体,从魏晋以来就有一个鲜明的传统,即以是否有韵来对它分类,有韵的为“文”,无韵的为“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这里对“文”与“笔”的区分,首先注重音韵,其次还与文体联系起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序中说,文选所选之文以清英为贵,不选尊经之文,不选宗意之文,不选载言之文,不选记史之文,而独选沉思翰藻之文。他抓住了文学注重沉思与辞藻的重要特征,这对李兆洛产生极大的影响。李兆洛提倡骈体文,编辑《骈体文钞》。在《骈体文钞·自序》中,他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躁剽,毗阴则沉腿,理所必至也,于相杂迭用之旨,均无当也。”骈体文形式上的特点是重比偶,内容上的特点是重抒情。

二中国散文文体新体系的产生

中国传统散文文体是以《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为根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体体系的,而现代散文文体是以现代知识为对象,以科学思想为根据,逐渐建立起新的文体体系。最明显的过渡性著作是龙志泽(字伯纯)1905年出版的《文字发凡》。在这部著作中,龙氏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法与西方现代文体分类法对文体进行分类。

首先,他对传统的分类加以改造,在《文法图说》部分的“体制”篇中,他把“文章”分为四类:叙事体、议论体、辞令和诗赋类。同时,龙志泽还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在《修辞学》部分的“构思”篇中,他以思想的性质为标准,把“文”分为四类: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和议论文。“记事文者,记人记物者也。记事文之目的,是记者欲将其人之面目精神,仿佛现于读者之眼前也。”记事文分为科学的记事文和美术的记事文两种。“科学的记事文者,其记载诸物,在能将诸物分析,详其部分,显其全体,明白了然。”它能将事物之“形状精神全盘托出,以益人之智识”。美术的记事文与科学的记事文不同,“科学的贵于明晰,美术的在于含蓄;科学的贵于条举,美术的举其著明之特点而已”。科学的记事文是以精细之笔描摹事物的真相,使人有所知;美术的记事文则用艺术之笔描摹事物的神情,使人有所感。龙志泽企图用西方的叙事观念来界定叙事文,“叙事文者,历叙连续之事实,行动之变化也。”他还把叙事文与记事文严格区分开来。“叙事文与记事文不同,记事者说其事而已,叙事文者,是依言语之性质,次第表出之。如对人说话,说话要有整然不紊之次第,叙事文亦然。”他囫囵吞枣地运用西方的叙事概念,尚欠准确。一般来说,叙事文叙述存在因果关系的连贯事件,但不一定是时间关系上的连续事件。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引进和白话文的流行,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大量涌现,许多书局都竞相编译、撰写,甚至请人翻译国外的理论著作或自撰著作。现代文法家基本采用西方的新文体分类法,如高语罕著的《国文作法》、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踉工编的《记叙文作法讲义》、夏丐尊与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章衣萍的《作文讲话》以及其他相关著作都是这样。他们首先对“文”进行分类,陈望道分为五类: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夏丐尊与刘薰宇也分为五类: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小品文;章

衣萍分为四类:记事文(Description)、叙事文(Narra-tion)、解说文、议论文。记载文就是记事文,一般记载人或物的形状与性质,它可以分为科学的记载文和文学的记载文两种。前者主传达知识,使人理解;后者主传达情意,使人感受。前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各部分的位置、形状、色彩;后者与其说是事物的报告,不如说是印象的表现。写出个性,使人感动。记叙文也称叙事文,它记叙人物与物体的动作变化,强调变化历程。叙事文包括四个要素,即人物、事迹、事件和地点。根据旨趣,叙事文可以分为三类:以给人知识为主的,如普通的历史、教科书之类;以动人观感为主的,如劝善惩恶的旧小说;以给人兴趣为主的,如滑稽小说之类。他们彼此之间大同小异。这里讨论的文体,不分应用性文体与文学性文体,但重点仍然在应用性文体。

从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应用性散文文体的发展态势,由强而弱;文学性散文文体由弱而强。不过,各自的地位并不一致,传统诗文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中还伴随着骈文与散文的长期争锋。小说与戏曲一直被排除在正统文学行列之外。到晚清,中国海禁打开,西方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文学文体也逐渐蜕变,近现代散文文体观念逐渐产生。

三现代“逻辑文体”的产生及其反响

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新的散文文体逐渐萌生。作为时代战斗檄文的“逻辑文体”随着报刊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逻辑文体的代表人物有严复、章太炎和章士钊。严复的“先秦文”风格、章太炎的“魏晋文”风格、章士钊的“先秦文”与“魏晋文”融合风格,均作为逻辑文体,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罗家伦在《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指出,“这个时代普通出版品的倾向大大变了,鼓吹新政的空泛文章,进而为比较精密的法政议论,如《富国强兵策》一类的东西已经减少,出版最多的乃是《宪法古义》、《日本宪法解》、《日本法规大全》、《政治原理论》、《列国政要》一类的书。……所谓‘逻辑文学,原来不能算是十分确切的名词;不过当时文学的趋势,已确实的向着精密朴茂的方面,而渐渐合于逻辑的组织。如当时文学界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章太炎,是对于印度的‘因明学很有研究的;一个严几道,是译西洋名学的,章太炎的文章一方面有印度思想的条例,一方面带政治潮流的刺激……”严几道翻译的西方的政法著作,每种都是风行当时整个时代的书。后来章士钊先生“一方面崇拜‘吾家章太炎先生,一方面对‘侯官严先生也是很恭敬的;又加上民国元二年议政的潮流、制宪的背景,所以《甲寅》杂志出来,可谓‘逻辑文学的大成了!”罗家伦认为,《甲寅》杂志“在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实在是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杂志,政论的文章,到那时候趋于最完备的境界,即以文体而论,则其论调既无‘华夷文学(引者按:叶德辉、王任秋等人的政论文学)的自大心,又无‘策士文学(引者按: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人的政论文学)的泛泛气;而且文字的组织上又无形中受了西洋文法的影响,所以格外觉得精密。”严复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对先秦散文很有研究。他翻译西方的政论著作、社会学著作都具有古色古香的先秦文风。吴汝伦说,赫胥黎“欲侪其书于太史氏、扬氏之列,吾知其难也;即欲之唐宋作者,吾亦知其难也。”但是经过严复文体上的包装,其书乃“与晚周诸子相上下”。(P1318~1319)梁启超也说,严复“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效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

他们的评价诚不污也。严复的文体观念在其“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中得到鲜明体现。“信”是指译文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是指译文要语言流畅,“雅”是指翻译要讲究辞藻,注意遣词造句。严复提倡翻译不仅要传信,而且还要文字通达,语言雅洁。他“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中,采用意译的方式,把原文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按照汉语句法,主要是先秦文言的句法,把原文的复合长句拆开变为平列句式,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古雅而不刻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句系统。”不过,尽管在严密的逻辑上,他们具有共同点,但是他们讲究逻辑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即共性之中存在各自的个性。严复逻辑文体的传统资源是“先秦文”文体,章太炎的则是“魏晋文”文体,章士钊则兼而有之。

四现代“报章体”的产生及其反响

然而影响更大的还是报章体,或日新文体。作为晚清政治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胆进取,锐意改革,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更是对一切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用浅显平易的新体散文代替僵化的桐城派古文、八股文和骈文等传统文体,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称为“新文体”,或“时务体”、“报章体”、“新民体”。

晚清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报章体”。1897年,谭嗣同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报章文体》一文,认为“报章文体”在内容上无所不包,在形式上,打破传统的文章观念的束缚,以便于发表言论和宣传为标准。谭嗣同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在《三十自纪》中,他说:“嗣同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似矣。出示人,亦以为似。诵书偶多,广识当世淹通传壹之士,传稍稍自惭,即又无以自达。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耆之。由是上自秦汉,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所谓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谓,体例气息之谓也。”谭嗣同认为,总揽一切知识与学术的史家与选家,都不足以根据时代的急剧变化,知识的快速更新,而描述记载并囊括之;惟有报章能够担当如此重任。报章文体与旧式文体相比有巨大的优越性。往昔文章体例,除词赋之外,其他的可以分为三类十种,“名”类包括“纪”、“志”、“论说”和“子注”四种。“形”类包括“图”、“表”和“谱”三种。“法”类包括“叙例”、“章程”和“计”三种。这十种文体不能适应现代知识更新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报章文体不仅兼有传统十种文体的功利,而且还贴近社会现实,“其体裁之博硕,纲领之汇萃,断可识已。胪列古今中外之言与事,则纪体也;缕悉其名与器,则志体也;发挥引申其是非得失,则论说体也;事有未核,意有未曙,夹注于下,则子注体也;绘形式,明交限,若战守之界限,货物之标识,则图体也;纵之横之,方之斜之,事物之比较在焉,价值之低昂在焉,则表体也;究极一切品类,一切体性,则谱体也;宣撰述之致用,则叙例体也;径载章程,则章程体也;句稽繁琐,则计体也;编幅纡馀,又以及于诗赋、词曲、骈联、俪句、歌谣、戏剧、舆讼、农谚、里谈、儿语、告白、招帖之属,盖无不有焉。……斯事体大,未有如报章之备哉灿烂者

也。”谭氏试图从诸种不同的传统文体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创造出更有活力、更能适应报章的新文体,这一理想在梁启超那里化为现实。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改造文体,他认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的德富苏峰“善以欧西文思人日本文”,其文“雄放隽快”,使文界别开生面。“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他要使诗文具有西方现代民主政治思想,从而获得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文的崭新特质。梁启超创造的报章文体风行一时,这种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胡适指出其特点和影响,“梁启超最能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他不避排偶,不避长比,不避佛书的名词,不避诗词的典故,不避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因此,最不合古文义法。但他的应用的魔力也最大。”采用的措施,不是全部推倒传统诗文,而是借传统诗文以“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这种“新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果说谭嗣同侧重文体的融合,那么梁启超则侧重语言的融合。梁启超一反严复的渊雅文笔,使用浅近文言,提倡新式文体。他对严复的译笔提出严厉批评,“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文人结习,吾不能为贤者讳也。”梁启超的新文体受到康有为的重大影响,钱基博评论康有为的政论文说,“发为文章,则糅经语、子史语,旁及外国佛语、耶教语,以至声光化电诸科学语,而冶以一炉,利以排偶,桐城义法至有为乃残坏无余,恣纵不傥,厥为后来梁启超新民体之所由防。”报章体雅而不渊,畅而不俗,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晚清“新文体”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极力赞成者有之,肆意攻击者有之。1902年,黄遵宪致函《新民丛报》,反映这种文体产生的巨大影响,“乃至新译名词,杜撰之语言,大吏之奏折,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之。精神吾不知,形式既已大变矣;事实吾不知,议论既已大变矣。”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指出“新文体”魔力很大的原因: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线;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新文体”不拘一格,一切为“我”所用。它打破文体界限,打破文白疆界,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它犹如一股飓风席卷晚清各界,官场上,大吏的奏折借鉴它;科场上,试官的题目采用它;报刊界,大小报人竞相模仿它。这种巨大的威力,这种深刻的影响激起复古派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新文体”是对桐城派古文“雅洁”的反拨,古文家严复一向讲求语言“雅训”。他翻译的“信、达、雅”标准以及他的翻译实践都体现这个特点。语言驳杂不纯的“新文体”强烈地刺激着他敏感的神经,他痛斥“新文体”,谓“报馆之文章,亦大雅之所讳也”。不仅如此,他还对梁启超进行人身攻击,“大抵公操笔为文时,其实心救国之意浅,而俗谚所谓出风头之意多”,企图消解“新文体”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严复也不得不承认“任公文笔原自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他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巨大效应,“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故言破坏,则人人以破坏为天经。倡暗杀,则党党以暗杀为地义。”顽固派叶德辉面对急速发展的新文体所运用的新词语,激切地说:“观《湘报》所刻诸作,如热力、涨力、爱力、吸力、摄力、压力、支那、震旦、起点、成线、血轮、脑筋、灵魂、以太、黄种、白种、四万万人等字眼,摇笔即来,或者好为一切幽渺怪僻之言,阅不终篇,令人气逆。若不共惩此蔽,吾恐朱子欲废三十年科举之说,将行于今日。”还感慨地说:“而后有新学之猖狂,有桐城湘乡文派之格律谨严,而后有今之《时务报》文之藩籍溃裂!”批评也罢,赞成也罢,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毕竟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极力主张新文体,他们采用浅近的文言、新的语汇入文。这种语言形式与报章特有的传播载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文体。报章体不仅在散文文体方面影响甚大,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如此。

五现代“美文”“小品文”文体的产生及其反响

梁启超的“新文体”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报章体,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到五四时期,散文文体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文体正式确立。从五四时期开始的现代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新文学家对散文的界定是相对于韵文的,他们所指的散文一般指无韵的文章。而“所谓韵者,系文字音韵上的性质与规约,在中国极普通的说法,有平上去入或平仄之分,在国外极普通的有长音短音或高低抑扬之别。照这些平仄与抑扬排列起来,对偶起来,自然又有许多韵文的繁琐方式与体裁,但在散文里,这些就都可以不管了……”。当时,文坛一般把长一点的文字称作散文,把短一点的叫做小品。郁达夫声称:“我们的散文,只能约略的说,是Prose的译名,和Essays有些像,系除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文体;至于要想以一语来道破内容,或以一个名字来说尽特点,却是万万办不到的事情。”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包括序跋、奏议、辞赋、哀祭等,而现代散文则一般分为描写文、叙事文、说明文、论理文等。传统散文,崇尚古雅,模范六经;现代散文则注重表现个性,自由挥洒。“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一些文人学者大力提倡美文,周作人的《美文》(《晨报副刊》,1921年6月8日)、王统照的《纯散文》(《晨报·文学旬刊》第三号,1923年6月21日)、胡梦华的《絮语散文》(《小说月报》第17卷第3期,1926年3月)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所谓美文是指抒情性散文或特别讲究文字技巧的散文。周作人在文章里指出:“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针对当时封建复古派把白话散文作为俚俗粗鄙的街谈巷语,只有古典作品才能称为“美文”的谬论,周作人理直气壮地称具有文学性的白话散文为“美文”,他指

出:“文章的外形与内容,的确有点关系,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做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这种“美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它是近世自我的解放和扩大力的一种“不同凡响的美的文学”,它的特点除了“真实简明”而外,还在于突出作者的个性和真情。在一篇“絮语散文”(美文)里,“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这种“美文”可以使人产生美感。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也指出:“白话散文很进步了。……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保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周作人提倡美文,意在审美情趣;胡适盛赞美文,意在为白话文张目,尽管他们的意图有别,对美文的赞同是一致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品文”盛极一时。“小品文”又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使人发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遍布报纸副刊的大大小小专栏。《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语林》半月刊以及《文饭小品》月刊、《芒种》半月刊、《西北风》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为主的刊物竞相出现,同时出现了“科学小品”、“历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讽刺小品”等名目。正如朱自清1928年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里总结时指出的那样:“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1925)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去年《小说月报》的‘创造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人间世·发刊词》),小品散文的写作要“各依性灵天赋”《论小品文笔调》),“无关社会学意识形态鸟事,亦不关兴国亡国鸟事”(《小品文遗绪》),这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为中心的文学主张完全否定了小品散文的社会功能,把小品散文看作是一种闲适的“小摆设”。许多作家纷纷撰文探讨小品散文的内涵、特质和社会功能。代表作有钟敬文的《试谈小品文》、阿英的《(现代十六家小品>序》、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鲁迅的《小品文的危机》等。研究小品文的专著有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冯三昧的《小品文作法》、石苇的《小品文十讲》、钱谦吾的《语体小品文作法》等。郁达夫在《关于小品文》一文中,对小品文的偏颇提出批评,他指出,“我们以为应该提倡小品文,积极批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发展到光明灿烂的大路。我们应该创造新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摆脱名士气味,成为新时代的工具。”鲁迅也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写下了《小品文的危机》一文,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他有力地批评了林语堂等人的主张,指出“小摆设”之类的“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他探讨了小品散文的特性和社会功能,认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上一篇:怎样当好党代表下一篇: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