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

2024-09-04

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精选10篇)

1.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 篇一

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最能表现王维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他后期山水诗的创作。他的山水诗情景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具有“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令后人赞叹不已。

一、独特的绘声绘色、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这是王维山水诗一个显著的艺术风格。《桃源行》是王维十九岁时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艺术风格在早期作品中的集中体现。在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两句,使人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立现桃源的场景。“居人共住武陵源”之后的十二句,是全诗的重要部分,展现了“物外起田园”的画面:月光,松影,长栊沉寂,静谧之夜;太阳,云彩,鸡鸣犬吠,喧闹之晨。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取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诗情画意。其中的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态和心理所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其实所谓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指他在诗歌创作时,日然的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手法,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的融汇入诗中,在读者的脑海中,唤起生动逼真的意境。

二、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通过工巧的对仗与和美的音律,使作品铿锵上口,余音绕梁,是王维山水诗的又一个显著风格。“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王维《田园乐》中的诗句。如果说孟浩然的《春晓》,格律和音律自由自在,意脉一贯,似行云流水,那么,王维的这首《田园乐》则格律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作品中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词在词意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印记,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联关,而“花落”和“桃”来,“莺啼”就“柳生”,“家童未归”与“山客犹眠”也是应衬妥贴。这首诗表现出的是诗人独具艺术匠心。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这首《田园乐》可谓凤毛麟角了。

三、山水诗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意境

王维的山水诗大多专门描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的`色彩。但是,也不乏一些情趣高雅,美学色彩很浓的健康作品。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一首诗人初冬时分在山中行进时的所见所感。本诗开头上来就表明地点,荆溪,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诗中的荆溪、白石、红叶、山路、空翠等景色跟意境的结合搭配,描画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景致。诗中已经表明没有雨水,但还是打湿了衣服。所以“山路元无雨与空翠湿人衣”是矛盾的。人行走在空翠之中,被浓雾笼罩着,使整个心灵都受到了感染,恰巧又感觉到了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这是一种视觉、触觉、感觉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非常逼真的幻觉。一种心灵上的快感。试想诗人在初冬时节,独自一人游走在山林之中,把自己看见和感觉到的东西用唯美、静逸的描写手法表现出来,可见诗人本身的心灵就是一种独特的意境。

四、诗中寄情,意中托怀

王维也不乏风格恬淡、境隽永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一种坚执明朗的生活信念。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出了隐居者的思想。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诗人在静观中所听到和感受到的,诗人将静态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种表现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诗人本身就坚持明朗的生活信念,加上又用画家的眼光去客观的观察世界,并对大自然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同时诗中也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

五、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写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诗人去访香积寺,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穿行数里后,诗人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树参天的丛林里,杳无人迹,也没有可供人行的小路。突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钟声在深山里回响。泉水在嶙峋的石岩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阳光穿过青翠浓密的松林,似乎变冷了许多。诗人由于自身的修为,对佛教的思想有很深的理解和造诣。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到佛教和禅宗很深的影响,他有很多诗都包含的深远的禅意,但往往都是诗歌的意境当中,而不是描写出来。而这首《过香积寺》侧直接渗入禅语,直接把佛教的思想说出来。诗人把宗教的观念真正融入与诗歌当中,是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

六、意境隽永,美轮美奂

王维的山水诗,有些看似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但是写得生动真切,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籍之妙。“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首《归嵩山作》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的遇景之作。纵观整诗,虽没有惊人的词字和工稳的格律与精巧的音律,但写得非常有层次。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盛唐是山水诗的黄金时期,王维则是这个时期山水诗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投身山水。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而且笃信佛学,有浓厚的佛学修养。因此,在盛唐诗歌繁荣的大背景下,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开创了“诗中有画”,“意中托怀”、“音韵铿锵”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了空灵静逸,浑然天成,移形换步完美意境,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2.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 篇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在选景方面, 他似乎刻意又随意, 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 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 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 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 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 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 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 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 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

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 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 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 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 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 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 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 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 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 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 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 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 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 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

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 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 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 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 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 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 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 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 语淡而意远, 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

3.浅析王维《使至塞上》 篇三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外战争中获得重大胜利,边境线往外推扩了许多。朝廷收到捷报后,就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名义来到河西节度使幕府。王维此行,带着朝廷的任务:第一,唐朝边塞离京城长安遥远,边将有时会虚报、妄报战绩邀赏请功。王维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查证捷报是否属实。第二,若实际战况与捷报内容出入不大,王维将代表朝廷慰问、奖赏获胜的将士。第三,作为朝廷的使者,王维将对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进行跟踪调查,作为朝廷任命边将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依据。显然,这是一次重要的使命,体现了朝廷对王维的信任。而且,王维有机会到边塞领略与中原大地迥然有别的奇异风景,心里应该是乐意的。有些文章认为,王维这次出使,是被朝廷权臣排挤的结果,所以心情黯淡。这种说法既无根据,也不合情理。从诗题看,《使至塞上》是王维已在塞上(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之后的诗作。

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关于“边”字,读者往往不能辨析它与“塞”字的不同含义,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边”与“塞”的区别在于,“塞”指我军长期定居之地,具体到这首诗而言,指河西节度使幕府的所在地一带。而“边”,则位于塞外,在战争发生时,指敌我两军交锋的最前线。既然崔希逸的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入犯敌人的地盘余里,那么诗中所谓的“边”与“塞”之间,就有相当一段距离了。细揆“问边”两字的语气,应该是王维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下来之后,正常履行使者的任务,即出塞到前线视察。关于“单车”,施蛰存《唐诗百话》指出:这是用1日典,《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这是有道理的。“单车”出征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多见,如《史记》《汉书》都已使用。发展到唐代,“单车”出征一词所标示的,主要是一种勇气。不过王维在这里用“单车”一词,似乎主要不是渲染自己的胆魄。诗句说自己简直想乘着一辆单车去前线,而不需要大部队护送。实际上,对于来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随从护卫的。王维这样写,侧重于宣扬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疆域拓展,即使“单车”出访也会平安无虞。

“属国”,应解释为“附属国”。“居延”即居延塞,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廷塞,称“遮虏障”,是象征大汉帝国版图雄阔的`地理标记。“过”,可以理解成超过。这句诗是在说,我们大唐武功之强盛,已经可以与雄汉媲美,至于版图之辽远,则远远超过大汉帝国。这句诗同时也是在表扬崔希逸及其军队战功赫赫,使不少原敌方的附属国归顺大唐王朝。而“单车欲问边”心理之能产生,就是以这一强盛的军事实力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些学者认为,首句的“问”字应理解为“向”。照我看,该诗若写于出使途中,可以这样理解。但既然这首诗写于诗人已使至塞上之后,则“问”字当理解为“视察”。

二、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在唐代以前,“征蓬”已经是古诗中的常用语,其渊源是曹植《吁嗟篇》《杂诗》(高台多悲风)等诗篇所用的“转蓬”一词。后世受曹植诗作的影响,多将“征蓬”用于描述客子孤游的场景:“征”宇明其远行在外的生活状态,“蓬”字取其飘忽不定、未有归宿的喻义。比如南朝江总《别袁昌州》诗云:“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再如声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诗云:“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又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诗云:“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有些读者就根据“征蓬”的这层意思,认为这句诗反映了王维受排挤而远赴边塞的孤独情怀。实际上,“征蓬”这一意象出现在边塞的地理环境中,还喻示着随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状态。比如,在唐代以前,王褒的《出塞》诗很著名,其中就有句云:“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说到“征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游之意:由于写作情境类似,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诗意。据此,我们不妨将“征蓬出汉塞”一句理解为: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诗人乘坐的车马无所顾忌,而可以像蓬草一样,离开塞上向前线自由自在地驰骋。

至于“归雁入胡天”,如果我们联系有关雁的历史掌故来理解,则这句似非纯然写景之句,而带有特殊含义。胡地有射雁的习俗,而唐代佛教流传,汉人一般不射雁。所以这句诗大致是说:由于唐军得胜,大雁可以平安飞入胡境了。另据《汉书》,汉使曾托言“雁足系帛书”,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传给武帝朝廷。那么,王维也有可能在化用这一故事入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大雁似乎有意跟随自己飞入胡天,以获取唐军战胜的具体情况,并早日传至玄宗朝廷。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联写景如画,是典型的秀句,向来为解读者所偏爱。比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录入《使至塞上》,批注云:“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至于其余几联,陆氏则不予置评。由于这两句一直被关注,出现了一些精彩的鉴赏文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向黛玉报告阅读《使至塞上》的心得体会:“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说:“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

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上述鉴赏文字,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一解读思路展开的。但是,解读者如果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写景艺术太过强调,便容易忽略诗句中所蕴涵的边塞精神。

关于“大漠孤烟直”一句的真正含义,莫砺锋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唐诗时,曾有过很好的解释。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边制对举烽火有这样的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所以“孤烟”,就是“平安烟”。这句诗虽然写景如画,但最重要的含义,应该是在称道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边境现在已经平安无事。孤烟,是相对于敌情紧急时多燃烽火报警而言的。直,未必~定指烟气形态直;中而上,而是相对于多燃烽火时烟气杂乱而言的。至于“长河落日圆”一句,也有边塞战事已息的含义。因为如果边塞有战事,就会战尘飞扬、“旌旗蔽日”,必然出现王昌龄《从军行》所谓的“大漠风尘日色昏”这样的场景,而日圆的景象也就不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使至塞上》颈联反映了大唐边塞的承平气象,是对盛世的讴歌。

四、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萧关”一词是虚用的。萧关在汉代处于中原进入西北或外族入侵关内的关键位置,属于塞上,因而战事频繁。典型例子如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侵犯汉地,即由萧关攻入;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西击匈奴,也由此出塞。据杜佑《通典》卷―九四,汉萧关在唐代属于平凉郡萧关县,并非处于国境紧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诗文用“萧关”一词言边塞事,多系援引汉代故事,如王维《送韦评事》云:“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据此,“萧关逢侯骑”以理解成援引汉朝故事,较为合适。不过,王维在写这句诗时,还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萧关”一词在诗中并非实际地名,而是代指远在塞外(而不是位于塞上)的屯兵之地,而“侯骑”指在屯兵之地与前线之间来往穿梭的通信兵。至于“都护在燕然”一句,如众所周知,是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意在赞扬崔希逸军击败敌人、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扩张的丰功伟绩。

4.《老子》的人生智慧 篇四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成书于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世易时移,书中的某些论述虽然已不太适应当今的时代现实,但老子深邃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永远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和人生智慧的丰富内涵,对我们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认识论、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的主要观点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的道,就不是道。从哲学的意义讲,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话,都只能是因时因地,适合某些情况,把它放大,就会出现谬误。道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老子强调“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遵从事物的规律办事,不施加外力。做到“无为”,才能“无不为”。“见素抱朴”,保持事物虚静、纯朴、天真的状态,要“ 致虚极守静笃。”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对于充满着选择、诱惑、竞争、痛苦的当今社会来说,老子的思想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副清肠、清心的良药。

孔子对老子给予极高评价。孔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最近又重读《老子》,感悟到老子的以下人生智慧。

一、获得的智慧 《老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释义:万物开始兴起而不施加外力,万物生长成熟而不据为己有,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自恃有恩,做成事而不居功自傲。正由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劳永不磨灭。

启示:对任何事不要总想去占有。拼命想占有,反而会失去。不要想着哪些事是我做的,有恩不思图报,有功劳而不去夸耀,这样反而能长久。

二、说话的智慧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话说得越多,越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

启示:话不在多,而在精。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别人不懂,滔滔不绝,这样给别人夸夸其谈的印象。聪明的人少说多做,反而显得有城府、有涵养,有功劳。所以有时沉默是金。

三、无私的智慧 《老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义:圣人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反而能居在人的前面;把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反而能成全他的私利。

启示:后天下之乐才能乐,谁笑到最后才是最好;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怕死反而不死。孔子也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以无畏、无私的态度处事,就能更好地生存,实现自己的愿望。

四、成就大业的智慧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启示:做大事要学习水的品质:不争一时之长短,专心做事,能忍受各种委屈和责难,古人讲,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要有谦卑的精神,心态平和,“虚心平正,待物以正”,心怀善念,对人有爱心,说话诚信,做事富有才干,行动把握时机。不与人争名夺利,就不会犯错误。

五、简朴生活的智慧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释义:追求绚丽缤纷的色彩令人眼昏;追求美妙悦耳的音调让人失聪;追求山珍海味让人丧失味觉;追求珍贵难得的财货让人品德败坏。

启示:聪明:是耳聪目明,眼发昏、耳失聪就是不聪明。奢侈豪华的物质生活只能造成生理和精神的伤害。“甜美的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鲁迅说:“生活若是过于讲究,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巴黎高等政治专科学校是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的装修非常简陋,不向我们的实验室这么豪华、宽敞,这里产生了诸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说够用、能用就行。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和享受,是当下人们的一大诟病,他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贫乏。

六、人生成功的智慧 《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释义:委屈就能保全,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能盈满,破旧就会更新,少取反而多得,多求便会迷惑。不自我表现,所以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成功;不自尊自负,所以长久。

启示:过于刚强,就会折断,委屈才能保全,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经常反省自己,矫正自己的过失,才有好的发展方向;为人谦逊,处于低位,才能得到发展,所谓“谦受益”;有限的目标才能达到,过多的追求和选择反而让人迷惑,令人痛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发扬民主,多听意见,决策才能科学正确,固执己见,就会失败;有功劳不是自己吹嘘的,而是要靠别人说、别人承认的,自己的功劳要让别人说才是功劳;骄傲使人固步自封,满招损,不自负才能长久。

七、做人的智慧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认识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是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勉力行事的是有志向。不失做人的根本的能长久。死而不被人遗忘的是长寿。

启示: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更困难,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经常反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待别人,这才是明智之人。战胜自己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重要。知足者常乐,过分的追求只会令人更痛苦。人要有自强不息之志,同时不能失掉做人的底线。真正的长寿是活在人们心中的人,唯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努力去帮助人的人才能如此。

八、处事的智慧 《老子》:将欲歙(xi)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将要收敛它,必须姑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姑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姑且兴盛它;将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于它。这叫幽微而高明。国家的锐利武器,不能给人看。启示:这段话讲的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法,是高明的谋略。扩张和收敛是一对矛盾,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收敛,所以,想要收敛一个东西,就可先扩张它,到一定时候收敛它就很容易。同理,想要削弱一个东西,就可先增强它;想要废除一个东西,就可先兴盛它;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圣经上讲,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就是这个道理。收拳是为了出拳更有力;暂时的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给人以东西,想要的是达到什么目的、获取更多的东西,行贿者必有其利益的目的。所以要警惕别人的吹捧、送礼、吃请,是不是怀有图谋。

九、认识的智慧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上等士人听了“道”,努力去践行它;中等士人听了“道”,好像它似有似无;下等士人听了“道”,对它大笑。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古人立言说:明白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坎坷;崇高的“德”好像低谷;宽广的“德”好像狭隘;刚健的“德”好像懦弱;质朴纯真的好像混浊一样;洁白亮丽的好像垢黑一样;最方正的好像没有边角;最大的器具反而不知全貌;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最大的物象反而看不见。“道”隐晦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施与且使万物生成。

启示: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由它生成的万物,无不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当事物发展到极致时,所显示出来的形式、现象可能与其常态显现出对立的状态。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辨别真伪,不能只看表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为表象所惑,要静心鉴别分析,得出对事物本原的认识。有时,善人是伪善,君子是伪君子,坏人非坏,有人放荡形骸却是纯朴之人(如济颠)。不能以貌取人,以一时的表现看人,也不能按过去的印象看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凡事要多从反面看,反面想,正反对照,得出结论,认识本质。

十、对待名利的智慧 《老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启示:人要正确对待名利和得失。“舍”然后能“得”,故曰舍得。过分地爱惜名声,必然受名受累;过分追求利益,必然导致惨重的失败。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在于想多得。所以,知足就不会受到伤害,凡事要适可而止,把握度,就不至于遭受危险和灾难。人生在世,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才有快意人生、潇洒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十一、成就的智慧 《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克服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做大事要从细微的方面着力。轻易许诺,一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圣人重视困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难的事,一点点从容易处做,总会成功,成功在于锲而不舍,在于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小事做不好,大事成不了,所以要重视细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比如:蝴蝶效应,它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再如“一马失社稷”的故事:英国国王理查三世1485年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莎士比亚的名句“马,马,一马失社稷!”使这一战役永载史册。“少了一个铁钉,掉了一个马掌;掉了一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失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匹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为人处事,不能轻易答应别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做轻诺寡信之人。对事情,要宁可想得复杂些,遇到困难就有心理准备。法拉第:做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管理借鉴:做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好环节,重视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没做好,可能会影响整个大局,如音响不响、话筒没声、国歌不能放,会影响整个会议。要大事细办,轻事重办,熟事生办,缓事急办,急事稳办,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为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十二、赠与的智慧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真实的言辞往往不华美,华美的言辞往往虚伪不实。善良的人不喜炫耀,而喜欢炫耀的人往往不善良。有真知的人知识不必广博,看似知识广博的人其实无真知。圣人不积累财富,帮助别人自己反而富有,给于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规律,有利于万物而无害处;圣人的准则是有所奉献而不争名逐利。

启示:真理、真话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品行善良的人往往没有豪言壮语。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亦仁”。社会和自然的知识林林总总,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可能对各种知识都了解;而对若干知识只是浮光掠影涉猎的,不可能有真知灼见,这样的人往往一事无成。所谓专家,就是专门学问家,长时间做一件事情,持之以恒,才能有大成功。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5.心经的人生智慧 篇五

解脱痛苦的原理

有空不二

诸法真实相

不住世间

超越生死

烦恼即菩提

解脱自在的人生

成佛的唯一途径

无上法门

劝勉

《心经》者何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通前与通后之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在阿含经典中,佛陀对存在现象进行透视,指出其苦、无常、无我的本质。当然也谈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才在阿含基础上将空的内涵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盘》、《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经典多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组成。而《心经》却与其它经典不同,仅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关于这个问题,当代佛学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作了说明。印老认为,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6.智慧教育:智慧人生 篇六

一、何谓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接受智慧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个人意识, 不盲目迷信于书本中的知识, 对于新的知识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接受新的知识前, 对新的知识具有怀疑的态度, 课堂上的质疑声音不少。

2) 进行智慧教育的教师不过分重视所谓的知识灌输方法, 也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记忆的时间, 对于教学手法为上的教学观念也不再过分重视, 而是充分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充分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来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学生有没有充分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3) 智慧教育中的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记忆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 开始重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思维, 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4) 智慧教育中的课外活动不过分强调所谓的“起跑线”的作用和功能, 不再强迫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技能或者知识进行学习, 而是强调学生的兴趣, 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5) 智慧教育不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方向, 不以企业或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例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智慧教育中, 不会过分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 鼓励不同答案不同观点的存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和理想来进行学习, 不过分把就业和工作作为学习的动力。

二、智慧教育对智慧人生的意义

1) 智慧教育能够让人始终保持真我个性。就如我国著名歌手童安格在《把根留住》中所唱的“留住我们的根”一样, 在大家茫然随波逐流的过程中, 保持自我真性情能够让人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始终有远大的理想和生存目的, 而不是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在进行智慧教育的过程中, 每个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特点的, 个人的观点和理念不会遭到打击或者嘲笑;每个教育的对象都是被鼓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来提升自己的。这样, 在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 同样也是自己的特长和知识爱好得到提高的过程。

2) 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背景下, 我们强调的是人的价值, 而实际上更多地实现了的并非是人而是“教育”的价值。从入学率的提高到就业率的提高, 传统的知识教育实际上是以数量而非质量取胜了。这是十分错误的标准。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莫泊桑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 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但是某一天中国某个人写了400多篇短篇, 他就可以代替莫泊桑成为新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了。可想而知,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根本就很难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但是, 在只会教育中, 个人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鼓励, 个人的发展方向也是遵照个人的而不是社会的意志的, 这样更有利于从思想层面上而非物质层面上鼓励个人进行学习和实践, 老师也真正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 智慧教育能够大大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智慧教育的实践下, 才有可能产生百花齐放和百花争鸣的局面, 这是一个国家任何领域得以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稀少, 那么这一领域的发展必然很慢, 但是一个领域的人才非常多, 那么这一领域的很多问题就会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那么这一领域的发展自然是非常迅速的。实现这种局面的基础就是具有个性针对的智慧教育。

三、如何进行智慧教育

1) 对传统的知识教育进行彻底的观念转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和成长,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想要的知识, 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方面, 有两点要求:a.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 并鼓励这样的发展;b.把教育的目标定成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的重点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制度改革, 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发表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 更加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数量。第二方面, 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各学校对学生进行录取的方法不单单是考试。

3) 课堂教学提倡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不再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作为教育手段, 而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2]靖国平, 张丽萍.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7.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 篇七

内容简介

50载人生沉浮,20年创业精髓,马云首度直面过往,直抒心路。

《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结合马云的传奇经历,首次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成就事业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全书文笔诚恳真挚,朴实无华,往往寥寥数语就让你豁然开朗,直达成功的本质。

书中涵盖马云的经营哲学、领导哲学、管理哲学、战略哲学、生活哲学等12个方面,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恍如与马云倾心面谈。

翻开《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这本书,体悟马云的成功之道;反复阅读,吸收马云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本书主角:马云,196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首位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的大陆企业家,曾当选世界经济论坛未来领袖。5月10日,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菜鸟网络董事长等职务。

目录

第一章 成长哲学: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_1

该出手时就出手_2

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_5

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_9

成功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做了什么_12

第二章 坚持哲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_17

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_18

非专注无以作为_22

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_25

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_29

第三章 创业哲学: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_35

一定要坚信自己在做什么_36

拥有持久的激情才可以赚钱_40

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_45

小聪明不如傻坚持_49

我们是教人钓鱼,而不是给人鱼_53

第四章 机会哲学: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_57

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状态_58

一个男人的才华往往与容貌成反比_62

从每个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_65

选择什么时候出手很重要_69

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有机会的_73

第五章 经营哲学: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_77

名人招牌制造吸引力_78

做生意不能凭关系,凭小聪明_82

使命感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_86

店不在多,而在精_89

第六章 领导哲学:别把飞机引擎装在拖拉机上_93

唐僧是个好领导_94

领导别当劳模_99

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_102

给年轻人一个机会_107

信任,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_111

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领导_115

第七章 管理哲学:责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_119

让员工笑着干活_120

掌握说话技巧,达到成功目标_124

对员工要说真话_128

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人心_132

员工的忠诚最重要_136

第八章 创新哲学:拥有持久的激情才可能赚钱_141

成功与读书多少没关系_142

多读社会这本书_145

倒立思维:一切皆有可能_149

抢在变化之前先变_153

让别人跟着鲸鱼跑吧_157

第九章 竞争哲学:商场如战场,但商场不是战场_163

要被狠狠PK过,才会有出息_164

先发制人,抢占先机_167

没有对手是一种危机_171

小不忍则乱大谋_175

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_179

第十章 战略哲学: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_183

小公司的战略就是活着_184

结盟,合作才是王道_188

退出也不是坏事_191

永远不要让资本说话,要让资本赚钱_196

第十一章 财富哲学:想赚钱要先把钱看轻_201

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富起来_202

自己的钱很珍惜,别人的钱很小心_206

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_209

帮助别人赚钱,然后才使自己赚钱_213

第十二章 生活哲学:不要沉溺于所谓的成功里_217

人生在世是做人,不是做事_218

工作不要太较真,快乐就行_221

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_225

太多的钱会坏事_229

把机会让给年轻人_233

附录

马云简历_238

阿里巴巴发展史_240

马云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演讲_244

马云在平安夜的演讲_247

马云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_254

马云在宁波的演讲_261

马云卸任CEO演讲:明天起生活将是我的工作_280

序言

他身形瘦小,长相奇特,数学成绩奇差,高考两次落榜,跌跌撞撞考进大学,却不肯安于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电脑,了解了互联网,便毅然辞职下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中国黄页”。他是一个电脑盲,却缔造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神话。他被全球赞誉,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被美国亚洲商业协会评为“年度商业领袖”;

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

20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未来100位领袖”之一;

入围25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

……

一路高唱凯歌,以无敌于天下之势纵横网络世界,却在鲜花与掌声最多的时刻,掩饰自己的辉煌,悄然褪下戎装,宣称要停止工作,去享受生活。一时间掀起众声哗然,众人不理解的背后,更多的是敬佩与仰慕。

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先生便是马云。马云行事一向自我,在互联网这个江湖世界中,他的招式出神入化、变幻莫测,从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到淘宝网,从B2B到C2C,马云的商业运作模式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激情创业,同时务实行事。他称要让商人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他不只为赚钱而工作,更愿为更多人能赚到钱而努力。他知人善用,看重能力。他说公司只要普通人,因为他要让阿里巴巴这个由普通人组成的团队,做不普通、不平凡的事情。他不为得到融资而降低身段,他在公司上市后越发低调。

马云的一言一行,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马云的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的东西。马云却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以身示范,教育旁人。他说:“现在外面有很多写阿里巴巴如何成功、如何不错的书,说实在的,没有一本我看过的。我觉得将来我要想写书,就写一本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我们犯的错误非常多,这些是我想跟创业者和准备创业的人共勉的。”

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女士曾经感慨地说:“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自嘲之列……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才华。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

《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将马云的风云历程真实详尽地记录下来,从中解读马云独特的人生智慧、成败感悟、创业心得、企业管理等。读者可以从书中读到马云身上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也许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生活上的改变、工作上的提升,却能从许多方面给予我们一个提醒、一个忠告,让我们在现实迷茫中记起曾经的梦想,让我们在残酷生活中执着前行。

8.智慧的人生哲理句子 篇八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在不同类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慧的人生哲理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慧的人生哲理句子1

1、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如战胜自己。

2、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3、快乐在满足中求,烦恼多从欲中来。

4、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

5、幸福不在得的多,而在计较的少。

6、人生多一份感恩,就多一份美化。

7、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

8、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9、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0、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1、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12、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1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4、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15、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渴求幸福,驱赶着人们去奋斗;享受幸福,就是在甜美之中品尝到奋斗的结果。

1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17、怕吃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阵子。

18、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9、突破心理障碍,才能超越自己。

20、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1、很多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但可以控制自己。

22、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23、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在生命的尽头,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着。

24、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25、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26、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27、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28、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最美好的日子。

29、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都不能抢走的,那就是智慧。

30、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智慧的人生哲理句子2

1、在一个聪明人满街乱窜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聪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掷,一条心,一根筋。——马云

2、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芥川龙之介

3、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马云

4、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尼采

5、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6、鹰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摄人噬人的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洪应明

7、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刘墉

8、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莎士比亚

9、聪明人并不是无论何时都聪明。——爱默生

10、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

11、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了自己的愚笨。——莎士比亚

12、聪明的男人视女人为猎物,愚笨的男人视女人为宠物。聪明的男人说一半留一半,聪明的女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3、现代科学表明,大脑回沟越多,人越聪明;人越聪明,就越容易做傻事。——马伯庸

14、并不是我很聪明,而只是我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爱因斯坦

15、聪明人嘲笑傻瓜,傻瓜也嘲笑聪明人,双方会感到同等的快乐。

9.启迪人生的智慧故事 篇九

这时候,一些爬地草悄悄地顶出污泥,肆意向四方伸展。它们看见空地就占,遇到缝隙就钻,妄想称霸整个花园。眼看着蕙草一棵棵地枯萎,鲜花一株株地凋残,爬地草洋洋得意,神气活现。可是,当它们爬到一棵参天大树底下的时候,却被那粗壮的树干顶住,任凭如何使劲,再也无法向前。

“喂,你是甚么东西,胆敢阻挡在我的面前”爬地草不可一世,厉声吆喝。

10.《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篇十

《人生的智慧》内容简介: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上一篇:企业股权质押申请书下一篇:周年庆客户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