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2024-07-30

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共10篇)

1.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篇一

参考文献

[1] GB 50009-2001(2006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2]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3] GB 50011-2001(2008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4] GB 50083-2002,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基本术语[S].[5] GB 50001-200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S].[6] GB/T 50105-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S].[7]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8] 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9] 吴培明.混凝土结构(上)(第二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 彭少民.混凝土结构(下)(第二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 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2] 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 董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房屋建筑工程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4] 周俐俐,陈小川.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5] 杨志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6] 沈蒲生.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董平.多高层框架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8] 沈蒲生.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王胜明.建筑结构实训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 田北平.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初探[J].四川工业学报,2002,z1期:61-63.

2.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篇二

科学概念: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 了解框架结构空心、用料少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 掌握将各种形状框架分解成若干个三角形来加固的方法, 能对加固框架的设计情况进行系统评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节约实用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并加固各种框架结构。

三、教学准备

预学单、导学单各1 张, 其他器材若干。

四、教学设计

1. 定向预学, 联系生活, 认识框架式结构

(1) 预学单入手, 认识框架结构建筑特点。

(2) 明确: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称作框架结构。

(3) 框架结构建筑物最小格子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它在框架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呢?今天, 我们就来制作框架并研究它的秘密。

(环节设计思路:从预学单入手, 定向预学, 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 对框架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2. 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 研究简单框架

活动一:

(1) 小组内合作, 每组分别制作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正方形框架, 有什么发现?

(2) 汇报自己的发现, 比较三角形和正方形框架的不同。

活动二:

(1) 有什么办法使正方形不容易变形吗?小组先讨论方案, 将设计方案记录在导学单上, 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做框架》导学单 (一)

(2) 将加固前正方形框架和加固后的正方形框架进行比较。

(环节设计思路:通过开放的合作探究, 简化环节, 合理优化课堂时间。加固后, 在学生对实验现象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适时抛出问题, 水到渠成。)

3. 设置梯度, 聚疑导学, 加固正方体框架

(1) 出示一个正方体框架, 不稳定。有什么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

(2) 根据《做框架》导学单 (二) , 学生讨论分析比赛规则。确定规则后, 小组讨论出自己的加固方案, 结合导学单, 快速合作, 加固正方体框架。

(3) 学生分组汇报, 教师在Excel表格中统计, 自动生成比赛名次。

(4) 根据实验数据, 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进行演示、汇报、分析因素。

(环节设计思路:本环节聚焦聚疑导学, 汇报交流多样呈现, 并合理利用导学单, 讲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优点和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自己组内, 还可以对自己的制作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 还可以说出自己的评判。)

4. 总结内容, 开展课外延伸, 拓展升华

(1) 框架结构建筑的这些特点有什么优点?

(2) 课外探讨, 设计加固一个能承受80 本书的重量的正方形框架:

(环节设计思路:课后, 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升华, 他们的思考还在延续———我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改进我的加固方式?假如我是设计师或者建筑师, 我会怎样设计或者建造我的框架结构建筑物?)

五、整体设计思路

《做框架》一课, 表面看上去是侧重动手制作和观察比较, 但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还能多带给孩子们一些什么?预学单的运用, 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提高课堂效率;导学单的运用, 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具体呈现, 便于梳理。把握课堂内容基本点, 以学生课堂自然生成为着眼点, 真正给学生思维呈现的空间, 这就是我们当下小学科学生命化课堂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3.对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思考 篇三

实践过程

学校确立了基本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思路,以一至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具体过程为:国内外教学设计现状检索分析——本地区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研分析(课堂观察与访谈,问题的提出部分已经简要阐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过程性实践研究。

国内外教学设计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纵观国外主要教学设计理论,虽然他们陈述的定义侧重点不同,但是教学设计的最终任务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由此,学校将其与传统的备课进行了比较,归纳了注重系统化(即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学习者的需求和科学性等几个主要特点,以“教”与“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特点为核心的(学生是接受者,更是建构者),结合施教者自身风格,最终达成社会要求的每个阶段的策划与实施、反思与完善的过程。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实质性实践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骨干引领的以教材知识教学为主的集体教学设计、分单元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二阶段骨干引领的以单元知识核心内容为主,兼顾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第三阶段以学科系统知识为载体,以学生阶段发展现状为基础,集体与个体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中央教科所李嘉骏研究员、北京教科所张熙博士所带领的整个团队、区科研等部门专家都给予了学校充分的肯定与深入的指导。如,学校重组了领导与技术指导小组,进行了全体动员及培训会;课题负责人对课题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以及参与教师分期进行了课题相关培训;对参与教师进行了基本功的前期测试;对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二次文献检索,并求助于专家进行了二次指导;进行了小学阶段学科知识的整体梳理与分析,基本完成知识技能结构图,并进行了此内容的培训;还进行了学科教学常规的梳理与学习、考核;对每个年级都进行了面对面的操作性全程指导;制定了更加严密的计划与制度,出台了课题管理办法;随时记录填充与调整内容、反思等,随时整理,以单元为单位装订或装袋;撰写成长叙事或案例等。

经过几年的实践,仅数学,学校就已经培养了2位市级骨干、3位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其他学科市区骨干一举从2002年初的4名上升为14名。并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把握教材的能力在增强,从以往的“就一说一”、走过场走向了有意识地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注意了架构知识的联系;他们真正注意了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研究意识与思考能力也日渐成为自觉行为。

对教学设计实践效果的反思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实践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形式适合新课改和教师需求,即课时设计与课程设计相得益彰,个体设计与集体设计相互补充,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第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内涵依据新课程理念有了增加,即以“教”与“学”理论为基础,从知识的系统性视角出发,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特点为核心,结合施教者自身风格,最终达成课程要求的每个阶段的策划与实施、反思与完善的过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原则定位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第四,注重挖掘与强化整体框架设计的多重作用,以求更加适应课程理念和弥补课程教材的不足(适应教师的基础需求)。

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注意事项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创新,是对教师过程性随时性培训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已经显现其优势,但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进行此单元教学框架设计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学科新手型教师的反思研究重点是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对于学科成熟型教师的反思研究重点是:针对预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根据课堂的发展情况作即时地调整,使老师的教更适应学生的发展,让老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对于学科专家型教师的反思研究重点是:实现外在压力与自我内在要求的有机结合,完善自我,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念。

未来,学校希望得到更多专家的帮助与关注,便于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为新基础教育改革继续注入新的气息,以使课堂更加精彩!

4.《做框架》教学设计 篇四

《做框架》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现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现斜杆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加固一个立体框架。六年级学生经过了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已经拥有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但缺乏完整性,在科学探究技能上水平不高,需要教师指导或与同伴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结构加固四边形立体框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过程:

一、认识框架结构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出示图片——埃菲尔铁塔)认识它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是吗?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正如同学们所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它建于1887年,由埃菲尔设计,并以此命名。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为什么这么出名吗?就是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最高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的建筑。(板书〈框架结构〉)

(设计意图: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因此,上课伊始,以美丽的图片切入,领着孩子们走进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进一步了解这一世界景观的神奇、壮丽,继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教师又重点强调埃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高的并且是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为后继的学习做了铺垫。)

2、认识框架结构

什么是框架结构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过山车,高架铁塔,鸟巢、电视塔等)它们都是框架结构的建筑,你们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吗?

总结:象埃菲尔铁塔,高架电塔等等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就叫做框架结构。

(设计意图:将“框架结构”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熟悉的采用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进行形象直观的认识,再提出:“在你的心目中框架结构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而不是把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较好地理解了“框架结构”这一科学概念。)

师:可是采用框架结构的埃菲尔铁塔开始动工时遭到了当地社会名流和居民的强烈反对,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人们觉得这样一个300多米高的建筑,只是用一根根钢铁和螺丝搭建而成,看起来太单薄,非常不结实。可一百多年过去了,埃菲尔铁塔依然屹立如初,并且成为法国标志性的建筑,闻名于世,其中的奥秘在哪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首先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它在结构上到底有什么特点。

二、研究简单的框架

1、动手做:简单的框架

(出示埃菲尔铁塔近距离图片)通过进一步观察,你们发现什么啦,请说一说。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发现了在这样的建筑里有许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那么是不是这些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让它变得非常结实呢?我们来试一试。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找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

总结(板书)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

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2、动脑思: 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奥秘

三角形框架结实的奥秘在哪儿吗?

动画演示(放动画: 边看边解释)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采用了一个阶梯式的学习方式:第一阶梯,让学生动手做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不同。第二阶梯: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奥秘,这是学生容易体会但对其原理从未深入想过的问题。教师采用“你认为三角形稳定性奥秘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第三阶梯,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这样,通过动手做、动脑想、留心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框架稳定性的奥秘。)

3、加固四边形框架 刚才我们通过做,想,看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四边形容易变形,那么,你们有办法加固四边形框架吗?把你的想法动手做出来,看看是否加固了,并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做?

小组合作,动手实验,上台交流。

总结:在四边形里加入小棒,使里面产生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我们把加入的小棒叫做斜杆。

问:加上这根斜杆产生的是什么力量呢?

产生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话很有哲理。当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框架结构稳定性的奥秘后,又通过设计加固四边形框架结构的活动,让学生来利用模拟实验分析加入的斜杆所产生的两种力。以上活动的设计,学生不仅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加固了四边形框架结构,还分析了受力情况,达到了做与思的完美结合。)

三、加固正方体框架

出示正方体框架,它是稳固还是容易变形呢?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在框架上放一本书,框架倒塌)

如果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框架结构,恐怕早就倒啦,你们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吗?

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幻灯片出示比赛规则)

要求:

1、框架是承受教科书向下的压力,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2、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设计草图。

3、按照设计方案动手加固框架。

4、听到警示音后立刻停止,否则红牌罚下。评比规则:

1、以承重的多少定胜负。

2、如果同样多,以使用材料较少者为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拿着作品到前面来参加比赛。(前面有一排桌子,上面放着十二摞书)

评选出优胜组,师生共同分析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体味成功。本环节在学生完全理解了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明确了斜杆所起的作用后,设计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让学生从中体验框架结构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当学生们齐心合力完成这个设计,一边惊呼摞起书之多、一边不断小心翼翼地往框架上放书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和继续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

5.现代化5层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 篇五

摘 要:本次毕业设计是一幢5层框架结构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约4705㎡,总高度17.4m。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别为IV类场地,基本风压0.45KN/㎡,基本雪压0.35 KN/㎡。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内容包括建筑图设计和结构设计。建筑图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楼梯和卫生间详图。

本设计主要进行了结构方案中横向框架9轴框架的抗震设计,结构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框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计算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2、利用顶点位移法求出框架结构自震周期,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

3、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

4、计算竖向荷载(恒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5、内力组合,梁端剪力调整,柱端弯矩和剪力调整。

关键词: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 荷载计算 内力计算 计算配筋

目 录 摘 要·Ⅰ 引 言1 1 建筑设计方案说明·2 1.1工程概况·2 1.2设计依据·2 1.3建筑方案·2 1.4建筑施工图说明5 1.5其他设计方面·7 2 结构设计方案说明9 2.1工程概况·9

2.2设计主要依据与资料9 2.3荷载取值·9 2.4结构选型·9 2.5结构分析·10 2.6梁配筋及构造要求11 3结构计算书·13 3.1设计说明资料13 3.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的确定·14 3.3荷载设计计算·16

6.雷杰卢斯教学系统设计框架 篇六

一、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来讨论教学系统设计方法,教育技术专家从系统工程学那里借用了系统设计方法(或简称系统方法),并形成了一套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方法,通常简称为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

首先,系统方法把教学系统看作为一个能够制造教学产品的“机器”,暂时可以不考虑它内部的结构,从宏观上这个机器被看成一个黑箱子。它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这些输入在内部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提供教学结果作为其输出(图1)。

图1 教学的系统观

由上可见,条件、方法、结果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因此也成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根据雷杰卢斯(Reigeluth, 1983)提出的教学系统设计框架,条件变量包括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实际约束四个方面,方法变量包括组织策略、授递策略、管理策略三个方面,结果变量包括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系统吸引力三个方面。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介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有时又简称教学设计理论,与学习理论和一般教学理论都有明显的区别。

学习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一般的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的成果为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从本质上讲,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都属于描述性的理论。但是,单凭描述性的理论还不能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系统,因为它们没有能够为如何设计满足一定教学需求的系统提供方法性的说明,因此需要带有指令性的教学设计理论。

雷杰卢斯(Reigeluth, 1983)认为一个教学系统包含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习结果三类可变因素,描述性的教学理论是在给定条件和方法的情况下对出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或预报可能产生的结果,指令性理论是在给定条件和预期结果的情况下寻求适用的方法。图2显示了这两种理论在逻辑结构上的区别。

图2 教学设计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至少应该提供以下具体方法:

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  对教学条件的分析方法;

 对在给定教学条件下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包括媒体)的策略性建议与规则;

 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方法。

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理论大多是针对授导型教学系统的,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莫里尔教学系统组元设计理论、布卢姆(B.S.Bloom)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法。

三、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就是一种以训练有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的特点是:

 输入、过程、输出彼此相关,即其中任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

 系统地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方案并加以对比论证;  对每一决策都要根据预定的目标来判断;  利用系统模型来显示问题解决过程各阶段的前后关系与反馈修正路径;

 充分考虑环境约束条件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运用系统方法解决远不如像工程和其他领域那么成熟,但在设计授导型系统方面已经广泛采取了系统方法。

7.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篇七

关键词:学校建筑,抗震性能,梁式楼梯,SAP2000

0前言

中小学校是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基地,其人员密度高、活动频繁、流动量大,因而其肩负的公共职能不可小视,加之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比较差,若建筑的抗震性能不足,一旦遭遇到灾害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可估量。

本文以西安地区某学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查与计算,对是否考虑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的两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及反应谱分析,对比其结构固有特性及地震作用响应,为学校建筑概念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一栋4层框架结构教学楼,层高均为3.6 m(底层4.8 m)。结构平面如图1所示。

2结构反应谱对比分析

2.1 模型建立

为满足分析需要按照现行规范建立模型,建立模型基本结构参数见表1。

建模时,应用SAP2000自带的杆系单元模拟框架梁柱,用壳单元模拟楼板,除楼梯构件截面手算得出外,其余截面尺寸均采用pkpm计算出的合理尺寸。为实现分析目的,共建SAP2000模型2个,模型见图2~3。

2.2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使用SAP2000对模型1~2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见表2~3。因高阶振型对结构影响有限,只进行前六阶振型的对比,并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由表2~3我们可以看出(Y向为结构横向、X向为结构纵向):

模型2中由于楼梯参与了整体结构的工作,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增大,自振周期减小。对比质量参与系数对比表,我们可以看出:对结构影响较大的前三阶振型中,模型1第一阶振型为Y向平动;第二阶为X向平动;第三阶则为绕着Z周的扭转。模型2中,第一阶振型为绕Z周扭转振型;第二阶振型为X向平动,但伴随不小的绕Z轴扭转,绕Z周扭转的质量系数为0.22;第三阶振型为Y向平动。也可以看出:模型1的Y向平动振型和模型2的Y向平动振型周期相比,模型2的周期减少8.5%。

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与模型1相比,模型2中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一方面使得传统设计方法的刚性楼板在楼梯间处打断,造成局部的刚度突变,另一方面,梁式楼梯中,楼梯梁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在楼梯间处错层布置,对局部刚度影响较大,再加上基本结构在平面Y向结构布置不对称,质心与刚心偏离,引起扭转效应的产生;②在结构选型中,结构使用了如模型2所示的梁式楼梯,当其参与结构整体工作时,容易形成螺旋式的体系,促使了结构扭转效应的发展。综上所述的原因,虽然结构在有楼梯参与整体工作的情况下,各振型刚度均增加,周期变短,但正是楼梯的参与,使得结构的扭转效应增大,对结构设计不利。

2.3 两模型的整体结构反应对比分析

本部分中,定义了X向反应谱及Y向反应谱两个荷载工况,对比中只对比由于模型X、Y方向的反应谱分别在X、Y方向的水平位移,由于X、Y方向的反应谱在Y、X向水平位移较小,因此忽略其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1)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通过对两模型位移值的计算,得出两模型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数值对比如图4~7及表4。

由两模型的结构位移值的比较可以看出:①X向层位移模型1各层层位移均大于模型2,但差值较小,基本相同;②Y向层位移模型1各层层位移也均大于模型2,较X方向,Y向层高越高,差值越大;③X向层间位移模型1层间位移均大于模型2,但差值较小,最大差值为0.26mm,发生在二层;④Y向层间位移模型1各层层间位移均大于模型2,差值较X向大,最大差值为0.75mm,发生在二层;⑤对比表5,模型1、2的最大楼层位移角均发生在二层,且模型2的值均小于模型1,两模型Y向值均小于X向,模型1在X、Y向差值较大,模型2在X、Y向差值较小。

(2)地震作用力。

通过分析两模型的整体受力,得出两模型在X、Y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对比见图8~11。

由表4可以看出:①层间剪力在X、Y向,模型2均大于模型1,且最大差值均发生在底层,X向最大差值为199.15kN,Y向最大差值为341.73kN;②楼层的倾覆力矩在X、Y向,模型2均大于模型1,且最大值仍发生在底层,X向最大差值为2240.57kN·m,Y向最大差值为3414.25kN·m。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整体结构由于楼梯间的加入,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增大,周期减小,地震作用力则增大,且Y向增大值较X向大,说明楼梯间的加入,对Y向的影响大于X向;②地震作用力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2中Y向结构倾覆力矩较模型1增大显著。表明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对结构已受到很大的影响,已不符合传统设计方法假定的结构在不考虑楼梯参与整体工作的受力性能的情况。

3结语

本文为对比分析结构是否考虑梁式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建立模型1~2,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及反应谱分析,对比结构整体地震反应,可得以下结论:

(1)对于整体结构而言,模态分析表明:考虑梁式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对结构的前三阶振型影响较大,不考虑楼梯参与的模型1前三阶振型分别为:X向平动、Y向平动及绕Z轴扭转,但考虑楼梯参与的模型2,前三阶振型变为:绕Z轴扭转、X向平动(且伴随不小的绕Z轴扭转)及Y向平动,扭转变为第一振型,扭转效益增大。

从结构的地震作用里及变形可以看出:考虑梁式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使得结构周期变小,频率增大,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受地震作用增大,且结构沿梯段顺跑方向,刚度增大较多,影响较大,垂直于梯段顺跑方向也有影响,但影响有限。 [ID:6603]

参考文献

[1]姚谦峰,苏三庆.地震工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徐有邻.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发安全的反思[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杨俊,黄维.地震过程中楼梯震害分析及对设计的建议[J].低温建筑技术,2010,32(11):44-45.

[4]地震作用下楼梯参与结构空间整体计算的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10,(04):38-40.

[5]张竹庭,高吉龙.地震作用下楼梯构件刚度对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J].江苏建筑,2010,(4):33-35.

[6]沈靓,张瑜中,吴季柏,柳炳康.框架楼梯参与结构抗侧体系工作的有限元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0,(1):77-79.

8.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篇八

基于标准和学生认知心理框架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发展点,以激发学习胜任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逐步推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互动性学习过程. 在此过程中,应依据学的情况不断调整教的行为,使之不断适应学的行为,它是以推进成功的感受阈为目标,不断促进学习者自主和有效建构的过程,它是合作背景下的协作性学习.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心理,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在目标的导引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适合学习对象有效建构的学习目标,每一个目标对应确定的学习内容,每一个内容对应适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思维的深刻发展,以此增进体验性探究,真实洞悉认知对象的内涵.在促进认知建构的同时不断领悟承载的学科方法,促进学科能力的发展,并取得发展意向的提高,这就是基于标准和认知心理有效建构的教学设计.

《电容器的电容》是高中物理基于器件讲述物理概念的课节,它也是基于探究形成物理概念的课节.如何形成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对教材怎样进行“加减法”,如何实施有效探究,学习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过程如何最优化,教学评价如何与学习目标呼应,基于该课节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下.

一、电容在不同教学模块“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形式与价值分析

电容器的电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先后在三个教学模块的五个教学单元中出现.分布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电容器的电容在高中物理不同教学单元、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目标呈现如下的递进关系.

(1)起始阶段是认识电容器,了解电容器充放电的特点,通过“电熔焊”认识电容器是储存能量的元器件.教学目标为认识这一层次要求;

(2)认识和分析含容电路的结构特征,理解“等电势法”分析含容电路,知道电容器在稳恒直流电路中起隔断直流的效果.教学要求属于应用层次,是认知目标的深化;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在“隔直流”的基础上深化“通交流,且随交流电频率的变化容抗减小”这一认识.它是深化认识电容器充放电的课节;

(4)综合运用电容器决定式C=分析实际电路,理解因电容变化导致非电学物理量改变,从而达到控制电路物理量分配的效果.是对第一层次目标深化理解的课节;

(5)通过电磁振荡实验的探究,感知通过电容器的充放电和电感线圈中电流的变化实现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进一步认识电荷与电场能对应,电磁波的频率是由电容和电感共同来决定,是对“通交流”学习目标深化性理解的课节;

(6)发展性目标.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在研发开设的校本课程中通过电子线路的介绍和操作性实验,认识电容器可以实现旁路、耦合、滤波、振荡、相移以及波形变换等特性.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无疑深化了对电容器充放电特性的理解.

从上述递进学习目标的要求看,学习方式上是从体验性实验探究到逻辑推理,层层递进,深化对电容器功能的认识.只有完成上述环节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电容器的电容有清晰而全面的理解.因此说有效教学的前提就是从系统的角度上解析“内容标准”,既要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诊断学生的已有认知.

二、生本化学习目标的制定

制定学习目标要从学段的视角审视该内容对应的“内容标准”在各教学模块的地位,分析它在各教学单元中的角色.分析“内容标准”形成课节学习目标,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有效解读教材,形成师本化理解的课程,从学段的角度对该认知的角色进行厘定,解构该课节中的结构,分析课节内在的逻辑关系,明晰编写的意图;其次要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从形成该认知需要的铺垫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视角分析,这样制定的学习目标才会真实地贴近学生,学习目标才会在课堂上真实地实践,这是形成生本化学习目标的前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电场”中的《电容器的电容》作了如下阐述:“观察常见的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从认知发展角度看这是学习电容器初始阶段内容标准的要求.对电容器元器件的认识需要经历如下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是认识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结构,知道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容器”,为此“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指出“使用闪光灯照相.查阅资料,了解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通过行为操作来体验和感受电容器的作用,体验电容器是通过充电和放电达到电能储存和释放的元器件,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始阶段学习目标表述为:

(1)通过对具体电容器实物的观察,认识各种类型电容器的用途和电容器的结构,知道电容器是由金属极板和中间绝缘的电介质组成;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容器充放电的特征,深化理解电容器的功能;

(3)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C=、单位C=,并学会用定义式进行简单地计算,理解Q-U函数图像的意义;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基于标准的教学是指如何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与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目标的表述才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与可评估性.

三、学习目标关照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部分环节的设计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环节是探究电容器充放电的特征,有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这是模拟性的实验,动画设计得再好也是作秀的实验演示而不是体验性的探究.它只是为追求课堂认知点学习高效,以认知学习为唯一目标的教学,远离了“以物究理”的学科特征,是无效的教学.

第二种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导的机械性探究.通过演示实验增强了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有效形成了表象,但它忽视了学生真实的体验性探究.学生的观察是基于教师操作而非学生真切感受到的体验,问题是外在加给的而非源于自我的追问.对充放电的机理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被动接受性质的“授导型”学习而非自主学习.endprint

第三种是基于体验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进入探究实验室,介绍电路结构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明确观察对象是灵敏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并根据这一情况实施分析.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对现象有意识观察和对具体细节的追问,以此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真实的发生,凸显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开放的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真切感受充放电这一现象,对现象的求解是自主学习的发端.当然对教材提供的实验电路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实施真实实验的重要方式,直接指出电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电路,防止充放电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源,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用发光二极管来替代电流表,即在电流表处采取并联一红一蓝的发光二极管来显示正向充电和逆向放电时有无电流这一现象.

第四种层次的教学是将传统的实验探究和教材“做一做”中的“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相结合,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对邻近探究实验小组进行分工,一组用操作性的实验器材,另一组采取电流传感器通过计算机观察来呈现,如图2所示.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用传统的电容器充放电实验进行体验性探究,而采取“用电流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用于佐证和检验,引发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机理的思考,真切把握电容器充放电只是电源上积累的电荷向电容器两个极板的转移,不像其他电源那样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实现电中和,这是深化理解充放电的必经阶段.

从实际教学后的访谈和教学成效的比对性分析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探究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易于有效形成认知,教师授导为主的演示性实验尽管节约教学时间,有利于问题的定向研究,实验过程有序且能递进性地形成实验结论,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都是教师包办,没有学生真实参与的教学只是教师实验的展示而非学习行为.尽管有“分析和论证”,但这种分析要么是教师基于实验直接讲述的,要么是在教师主导下对具体问题的师生问答,而不是基于学生眼中的物理现象对问题追根究源的任务驱动,是被动性的学习.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二个环节处理表现在对“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上.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形成电容器电容决定式C=的最佳方式,是本课节的教学重点.要注重探究教学的如下环节设计.

(1)“提出问题”.通过与容器容积的类比提出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尊重学科知识特性的前提下实施的类比性教学,这有助于猜想的目标集中.实验探究并不是在无序的状态下、散乱状态下的猜想.

(2)“猜想与假设”.能从类比的角度猜想出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有平行板正对面积和板间距,但对于极板之间介质的种类,由于容器容积大小的决定因素中没有这一对应量,学生在猜想时必定会缺失.教学的有效性是体现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形成“与介质种类有关”这一猜想.从教后反思看,对电容器极板间绝缘介质的作用、极板间的电场引发介质的极化从而形成电容器储存电荷这一事实必须给予必要的解释,才能形成“绝缘介质的种类决定了电容器耐压值的高度”,而耐压值的高低是由电容器储存的电量而形成的,由此形成“电容还与极板之间介质的种类”有关这一事实的认识,最终形成有效的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和“分析与评估”.该实验是在明晰的探究目的下,基于多变量必须事实控制变量法下的有序探究,为此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的介绍、实验变量及其控制方法,明确有序的因变量和谁为主导的自变量就成为事实有效探究的关键.具体教学中要强化如下环节的教学.

①静电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②实验条件的控制.探究的对象是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在不漏电的前提下保证两极板的电量不变这一前提.同时要指出实验要尽快实施,减小因空气漏电带来的偏差.

③有序探究.列表法突出实验控制的变量和研究的问题,突出物理现象与逻辑论证的关系,这是有效形成实验结论的关键,为此基于下列表格的探究是实践有效教学的重要设计:

为降低认知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多数据测量描点法作图,通过测绘图像的斜率来确定函数成立的关系式,而是采取不完全归纳的方式直接给出“理论分析表明,当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是真空时,电容C与极板的正对面积S、极板距离d的关系为C=,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从真空到介质过度,最终给出C=决定式.

除此之外,基于标准和认知心理有效建构的教学前预设还应体现在对学习评价的设计上.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审视该课节的学习目标,我们就应当定位在“学生能否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识别、辨认和初步说出这种电容器的用途”、“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的理解”“电容器充放电的理解”这三个学习目标上.这样目标先于设计,目标导引下对学习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通过有效的任务驱动推进学习进程的发展,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手段,评价镶嵌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才富有真实的效度,探究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实践方式.

9.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篇九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幂的运算性质,第二单元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除法,第三单元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除法,第四单元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除法。第一单元包括4个小节,分别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第二单元包括2个小节,分别是“单项式的乘法和单项式的除法”。第三单元包括2个小节,分别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四单元包括5个小节,分别是“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多项式除以多项式、余数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其中后三小节“多项式除以多项式、余数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系数”是带双星号的选学内容。

其中,第一单元“幂的运算性质”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第二单元“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除法”是学习第三、四单元的关键,是通向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多项式乘法的“桥梁”。它们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2.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1、幂的运算性质和整式乘除的运算公式、法则;

2、在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中,不断渗透类比、化归、换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人们认识与研究事物的一般方法;

3、正确运用幂的运算性质和整式乘除的运算公式、法则进行计算,注重“通法”,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及合理性。3.本章教材的难点:

正确选择乘法公式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及合理性; 4.本章教材的课时大致安排: 15.1 整式的加减 2课时

15.2 整式的乘法 3课时

15.3 乘法公式 2课时

15.4 整式的除法 2课时

15.5 因式分解 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5.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2)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添括号法则、整式的四则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根式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

全章共包括五节:

15.1 整式的加减

本节分为2个小节,教科书先讲单项式,后讲多项式,再归纳出整式概念。关于单项式,依次讲了单项式的意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关于多项式,依次讲了多项式的意义,多项式的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此后,由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出同类项,并在对同一个多项式的各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给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在引进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介绍了整式的加减法。

15.2 整式的乘法

本节分为4个小节,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整式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中,幂的运算性质,即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是学习整式乘法的前提条件,教科书把它们作为本节的预备知识依次安排在前3个小节中。教学时,应适当复习幂、指数、底数等概念,特别要弄清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在学生掌握了幂的运算性质后,作为它们的一个直接应用,教科书在第4小节的开始安排了单项式乘法。我们知道,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熟练地进行单项式乘法,对此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在学生掌握了单项式乘法的基础上,利用分配律等就能进一步引进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及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这样就使得整式乘法的运算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15.3 乘法公式

本节分为2个小节。乘法公式是在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上得到的,在第1小节的开始,教材以“探究”的形式安排了3个题目,这些题目,按照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并不困难。通过总结三个题目结果的共同点,我们选取上述形式的多项式乘法并直接写出结果,把它们作为公式,即平方差公式,今后遇到该形式的多项式乘法时,可以直接写出结果。

用类似的方式,第2小节引进了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在引进完全平方公式后,适时引进添括号法则,以满足整式运算的需要。

15.4 整式的除法

本节也分为2个小节。同底数幂的除法是学习整式除法的基础,因此教科书在第1小节中首先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熟练地进行单项式除法是学好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关键,在第2小节,教科书根据乘、除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并以分配律、同底数幂的除法为依据,由计算具体的实例得到单项式除法的法则。

对于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教科书是从计算

来导出运算法则的,根据是乘、除法互为逆运算及分配律。可以看出,法则的基本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而单项式除法是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的。

15.5 因式分解

10.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 篇十

1.1 编制依据

1.1.1 招标文件:小学教学实验大楼工程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文件。1.1.2 设计图纸:漯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施工图。1.1.3 有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各种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及现行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

2.国家颁发的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及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及要求。1.1.4 本工程所需的主要标准、规范、规程如下:

1.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

4.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8-83)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50204-92)

6.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7.地面与楼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9-95)

8.屋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7-94)

9.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3-91)

10.钢管脚手架扣件(JGJ22-55)

11.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84)

13.钢筋焊接头试验方法(JGJ27-86)

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

1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1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

1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19.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1.2 指导思想 1.2.1 确保工期

本工程施工工期建设单位要求为 400 个日历天,我们拟定为390 个日历天,比建设单位要求的施工工期提前10d。我们将本着重合同、守信用的准则,确保在390 个日历天内完成施工任务。1.2.2 确保工程质量

该工程的质量目标为确保“省级优良”工程。我们将围绕该目标,充分发挥技术及装备优势,发扬我单位善创优质的优良传统,严格按照ISO9002体系的要求执行程序文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1.2.3 大力推进技术革新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这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求发展的战略手段。我们在工程施工中将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1.2.4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努力搞好文明施工,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秀级项目,为我单位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1.2.5 优质服务

严格遵守合同,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为建设单位分忧解难,认真履行承包方职责,做好施工配合协调工作,虚心接受建设单位、监理、质监部门及社会各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竣工后,认真按要求搞好工程回访、保修及维修服务。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小学教学楼,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638.72m2,建筑面积2554.92m2,总高度15.45m,建筑耐久年限50年,耐火等级2级,设防烈度8度。外向厚度300mm,内墙厚度200mm,均为砌块;屋面为普通不上人屋面,防水等级三级,采用4mm厚SBS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刷着色保护层,75mm厚聚苯板保温。基础采用桩基础,给水系统由市政管网直供,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合流制。采暖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单管跨越式系统。2.1 建筑简况

该工程平面形状为矩形,平面轴线尺寸为 45.30m³14.10m。一层层高3.6m,四个47 人教室,一个书库,一个管理室,男女卫生间,一个饮水间,一个体育器材室;二层层高3.6m 五个47人教室,两个教师休息室,一个综合办公室,一个教具室,男女卫生间;三层层高3.6m,五个47人教室,一个行政办公室,一个财政办公室,一个校长办公室,一个教研办公室,男女卫生间;四层层高3,6m 四个47 人教室,一个科教活动室,一个学生阅览室,一个教师阅览室,一个教师休息室,男女卫生间。

该工程外墙面0.900以下为干挂石材,0.900 以上为刷橘黄色外墙涂料和乳白色外墙涂料。门为镶板门、夹板门、玻璃门和塑钢门,窗为塑钢推拉窗。屋面防水层一道设防,一道为水泥砂浆找平层上的SBS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其他施工做法见表。2.2 结构简况

该工程基础采用桩基础,共182根桩,桩身400,桩顶标高为-2.450m。承台截面积为5600mm³4000mm和2400mm³2400mm,厚度为1500mm。该工程框架柱截面为 500mm³500mm,框架梁最大截面为350mm³550mm,有梁板的板厚为120mm、100mm,楼梯为板式楼梯.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垫层C10,基础C30,框架柱C30,框架和梁楼梯C25,板C25,其他为C30;该工程墙体为填充墙,±0.00 以上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重度不大于7.5kN/m),±0.00 以下用MU10机砖,M5水泥砂浆。2.3现场施工条件

1.建设用地面积985m2

2.场地拆迁及平整情况:场地已平整;

3.施工用水、电、开工前通至施工现场;

4.有关勘探资料:拟建场地已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2.5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本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为1.5m~2.0m,上层滞水赋存于①层杂填土,受大气降水补给明显,第四系孔隙潜水浮存于③层一粉细砂层及⑥层一粗砂中,水量较丰富,对基坑开挖有影响。2.6 工程要求

1.工程质量:本工程建设单位要求工程质量必须达到“省级优良”。

2.工期要求:本工程建设单位要求工期 400 日历天。

第三章施工组织部署

3.1 工程特点分析

1.该项目规模较大,且涉及专业较多,因此施工组织及各专业的协调配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强有力的施工组织及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

2.该工程施工场地较紧,这给施工带来一定不便。因此在施工平面布置时应该作全盘周密考虑,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减少二次搬运且便于施工。

3.该工程工作量较大且工期也较紧,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投入大,因此在施工前应做好详细的资源计划。并根据计划落实到位,确保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4.该项目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因此施工时应针对项目特点编制详细的质量计划和创优措施,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5.该项目施工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施工可能遇到恶劣的气候环境,施工时应采取可靠的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求。

6.该工程场地地下水位较浅,因此在基础地下室施工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降排水措施,以确保基础施工顺利进行。3.2 施工组织机构

根据该项目规模和工作量较大的特点,我们拟针对该工程成立一级项目经理部,实施项目法施工管理。主要管理人员配备如下:项目经理1 名,项目副经理1 名,项目总工(技术负责人)1 名,施工员2 名,质检员2 名,安全员1 名,材料员2 名,预算员1 名,财务人员1 名。3.3 施工组织措施

1.把该工程列为我单位的重点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优先予以确

保,保证对该工程的全部承诺。

2.为了加大管理力度,我们将派出我单位最优秀的项目经理之一出任该工程项

目经理,派一名高级工程师出任项目总工程师。

3.为了保证项目管理班子的战斗力,我们将挑选政治素质好,施工经验丰富,业务能力拔尖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到该项目部担任管理工作;抽调技术素质好,善打硬仗的作业班组前往该工程施工作业。从人员素质方面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4.针对本工程特点,专门制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使工程的施工管理始终保持有条不紊。运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采用微机进行生产计划、工程成本等方面的辅助管理。从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

5.配备先进而又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从机械配备和施工技术方面予以保证。

6.在质量管理方面,严格按照ISO9002 质量体系的要求编制施工质量计划,并认真实施。该工程的质量目标为确保“省级优良”工程,但施工时我们将严格按“鲁班奖”的标准要求进行管理,争取创造“鲁班奖”工程。

7.严格财务管理制度,针对该工程专门设立帐户,对该项目工程款确保专款专

用,从资金方面提供有力保证。3.4 协调配合措施

该项目规模较大,牵涉专业较多,且为多家施工,因此作为总包单位,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显得尢为重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协调,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协作各方主动支持、配合承包方的工作,提高运转效率,保证项目施工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地实现项目目标。

3.4.1 施工现场协调

理顺整个施工现场的关系,定期(每周一次)召开协调会,分包施工单位和临理单位参加,必要时请建设方听取有关意见,讨论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落实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好会议纪要,有关单位会签后及时发放。必要时以发函的形式向建设方汇报工程的质量、工期、文明施工等有关内容。3.4.2 与分包单位协调

认真履行总包的管理职责,在对分包方进行总体安排、调配、监督控制的同时,还应尽力为其提供服务,帮助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技术环境,以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3.4.3 与建设单位方协调 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接受建设单位方的总体协调,参加建设单位主持的双方协调会,及时将项目施工中的各种主要信息反馈给建设单位。另外还应处处为建设单位着想,为建设单位分忧解难,为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3.4.4 与设计方协调

深刻理解设计意图,保证工程施工能符合设计的构思及国家规范要求。详细熟悉图纸,定期向设计递交深化设计图纸,介绍施工情况及采用的施工工艺,听取设计方意见,交流我们对设计的理解,用我们丰富的施工经验深化设计,争取达到预期最佳效果。3.4.5 与质监站及监理单位合作

在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控制上共同努力,对施工全过程共同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在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听取质监站和监理方的意见,诚恳地接受他们的检查、监督,严格按程序办事,为实施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提供必要的方便,共同把工程搞好。3.5 部署安排

3.5.1 任务划分:根据专业划分任务,土建任务由土建队伍承担,桩基、安装、防水、装璜等由相应各专业队伍承担,在项目经理部的统一管理下,各专业之间做到互相协调、密切配合 3.5.2 施工组织计划

1.基础施工前,应先进行降水,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基础施工时先进行地下室土方开挖。再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地下室土方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挖孔桩采取全面铺开跳挖方法组织施工。

2.主体结构施工时,在平面上以后浇带为界划分四个施工段组织流水施工。在竖向上每层均分为柱和楼盖二个施工层组织施工。主体结构完成四层后,开始插入墙体砌筑,并组织分段结构验收,分段验收后即可进行室内粗装修,组织立体交叉作业。

3.外墙装饰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组织施工。室内装饰按先顶棚、墙面再地面的顺序以楼层为段组织流水施工。因该工程楼面大面积采用水磨石,在进行室内装饰时应先进行粗装修,待水磨石施工完成后再进行面层装饰。

3.5.3 混凝土供应和浇筑:本工程混凝土采取现场拌制,现场设一自动化集中搅拌台,配2 台JS-500 型混凝土搅拌机,后台配料采用2 台电子自动计量的喂料机,上料采用装载机,此搅拌系统混凝土的生产能力可达25 m3/h ~30m3/h,可充分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本工程混凝土浇筑主要采用泵送工艺。

3.5.4 钢筋施工:本工程钢筋加工制作拟安排在现场进行。柱主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工艺,梁钢筋连接采用闪光对焊。

3.5.5 模板选择:本工程模板主要采用新型竹胶模板,楼板模板采用早拆支撑体系新工艺。

3.5.6 垂直运输:①地下室结构施工时,先行安装塔吊负责垂直运输,塔吊选用1 台QT80A 型塔式起重机,该塔机(固定式)起升高度可达45.5m,起重力矩为1000kN²m,最大幅度50m。②主体结构施工,塔吊作主要垂直运输工具,再设1 座双笼电梯和1 座附墙井架,辅助模板、材料、工具运输和人员上下,并用作装饰阶段的主要运输工具;另外装饰阶段再增设2 座附墙井架。③设1 台HBT-60 型混凝土输送泵负责混凝土的水平和垂直运输,并配1 台混凝土布料机。

3.5.7 外脚手架:本工程外脚手架十层部分采用钢管悬挑外架,六层部分采用钢管双排外架。

3.5.8 高层建筑施工中垂直度控制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本工程垂直度控制采用比较先进可靠的内控法,以确保建筑的整体垂直度。

3.5.9 本工程地下室为防水混凝土,施工时应予充分重视。从原材料、施工工艺

和施工操作等几方面严格把关。

3.5.10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些质量通病(比如外墙、卫生间、地下室、屋面渗漏水、垂直度偏差较大等)采取可靠措施,尽力避免质量通病的出现。3.6 劳动力用量计划

根据预算提供的主要工作量、用工量和进度安排时间进行计算得出定额劳动力用量,再根据我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和实际施工经验综合调整得出计划劳动力用量,3.7 施工平面布置 3.7.1 临时设施布置

为便于管理,施工现场四周均设置围墙,主入口设于北面。根据该工程场地条件,主要生产及办公设施置于东面和北面,生活设施主要置于西南面。具体布置详见附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3.7.2 施工道路

施工现场内主路沿设计永久道路布置,路宽按6m 考虑,支路围绕施工设施及建筑物布置,路宽按4m 考虑。先做出路床,上面垫以20cm 厚级配砂石或炉渣,路边应设置排水沟。另外考虑到整个场地排水,施工现场做5‰排水坡,将水排进路边排水沟,再排至现场下水道。

3.7.3 施工用水、用电

根据计算,该项目施工用电总容量大约为220KVA,施工布线考虑3 个回路,生产用电2 个回路,均选用BLX3³75/2³50 橡皮绝缘铝线,生活办公及照明用电选用BLX3³35/1³16 橡皮绝缘铝线,电线考虑架空敷设。另外考虑配备1 台120kW 发电机备用。经过计算,施工用水主管选用Φ50 钢管,支管选用Φ25 钢管,围绕建筑物环形布置。另外还应配高压泵加压。

第四章施工方案

4.1 详细测量方案 4.1.1 施工测量

工程开工前,对场区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查,复查结果报建设单位、监理批准认可方可开工。

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由专职测量员负责,并上报阶段测量成果。以保证整体工程施工准确。

1.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首先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桩建立矩形控制网,利用仪器将控制桩引测到基坑周围的地面或原有建筑物上,并对控制桩加以保护以防破坏。

高程控制点引测:根据市测绘院提供的标准高程点在场区内引测于3 个控制点,埋深1.5m,用混凝土浇筑并以钢柱标记,并测定高程作为工程定位放线的依据。

平面控制网布设:依据场内导线控制点,沿距建筑物开挖线约6m 远位置测设各轴线方向控制基准点,将主控轴线外引埋设基准点,埋深0.5m,并浇筑混凝土稳固,或将基准点引测到原有建筑物上。详见测量控制轴线图。

2.高程测量和垂直度控制

(1)标高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均经鉴定合格)传递至底板及各层楼板上来控制层高。±0.000 以上的标高传递,主要是沿结构外墙、边柱或楼梯间等向上竖直进行。(2)本工程按外控法埋设轴线控制桩及加密控制桩。当本工程施工到±0.000 以后,随着结构层的升高,将轴线逐层向上投测,用以作为各层施工依据。轴线控制桩应布置在不易被破坏的地点。竖向轴线投测:用特制线坠悬吊。

以±0.000 首层地面上、靠近结构四周的轴线点为准,逐层向上悬吊引测轴线。

(3)对场内设水准点,每间隔一个月联测一次,以做相互检校。对检测后的数据分析,以保证水准点使用的准确性。(4)误差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轴线位移<3mm,混凝土桩垂直度允许偏差<3mm。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5)仪器:

日本产 GTS301D 全站仪。

测角精度 20〃,测距精度2mm+2ppm。天津产莱特自动安平水准仪 LETAL3200。测量精度为 1mm/km。4.1.2 沉降观测

由于本工程造型复杂,所以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我方将密切配合建设单位委托的观测单位,把此项工作做好。4.2 基础工程

4.2.1 打桩方法和挖方施工 本工程基础为桩基础,局部采用联合基础,根据施工图放出定位轴线,按照定位轴线放出基础轮廓,抄好水平线,用步履式螺旋钻孔机钻孔,然后利用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技术浇筑桩基础,以满足施工的要求。根据施工图放出定位轴线,按照定位轴线放出基础轮廓,抄好水平线,然后根据根据现场狭小的实际情况开始机械挖土,因现场土质情况较好,坡体略微放一点坡,基础采用人工挖土,其他部分人工修整。4.2.2 施工注意事项

1.保证混凝土的供应量应大于导管内混凝土必须保持的高度和开始浇筑时导管埋入混凝土内必须的埋置深度所要求的混凝土量。2.严格控制导管的提升高度,且只能上下升降,不能左右移动,以避免造成管内反水事故。

3.且基础深浅不一,在其相邻处一定要特别注意其标高变化。4.2.3 基础钎探

机械开挖时测量工程师跟踪测量基底标高,基底标高达到预留范围内(25 ㎝厚预留土层厚度)然后人工清槽至基底标高,及时进行钎探。钎探之前应绘好钎探点平面布置图,钎探过程中应加强旁站监督,确保钎探数据真实、可靠且符合交底要求,钎探数据整理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分析,对于数据不均匀点应做好记录,待验槽时做进一步分析。钎探点按梅花形布置,间距1.5m,深度1.6m。钎探完毕后,进行灌水试验,确认无误后用中砂将钎眼灌死,请设计、监理、勘察单位进行验槽,确认基底土质及地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垫层施工。4.2.4 土方回填 防水工程完成后,木块、碎砖、松散土等均应清理干净,积水抽干。经监理验收完毕,符合要求后,开始回填。1.材料要求

粉质黏土:土料应过筛,其粒径不应大于50mm。2.机械设备

蛙式打夯机,翻斗汽车,手推车。3.分层厚度

做好标高及分层厚度的控制,在基坑的边坡上及防水保护层上做好水平分层厚度控制点,在室内和散水的边墙上弹上水平线。4.含水率控制

现场以手握成团,两指轻捏即散为宜,如含水分过多或过少时,应稍晾干或洒水湿润,如有球团应打碎,要求随拌随用。5.分层厚度及夯实遍数

铺土应分段分层夯筑,每层虚铺厚度为25 ㎝。夯打遍数,不少于4 遍。6.接缝控制

土方回填分段施工时,不得在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接缝间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并留为直槎。室外回填时,同时注意接缝质量,每层虚土应从留缝处往前延伸500mm,夯实时应夯过接缝300mm 以上接缝时,用铁锹在留缝处垂直切齐,再铺下段夯实。7.打夯工艺

打夯要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行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向中间,室外回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同步进行回填与夯实。回填土应每填完一层,按要求及时取土样试验。土样组数、试验数据等应符合规范规定。

5.3 结构工程 5.3.1 模板工程

先进的模板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结合本工程特点和以往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我们设计出适合本工程特点的适用而科学的模板支撑体系,满足该工程质量要求。1.独立基础模、剪力墙、柱模板 独立基础:组合式钢模板

地下室墙体:外模采用组合钢模板、内模采用镜面覆膜竹胶板。洞口模板: 50mm 厚木方,表面钉12mm 厚竹胶板作为洞口模板,角模采用角钢连接固定,洞口内支撑采用在洞口内加设脚手管支撑,为保证洞口支撑的牢固,脚手管支撑应加设可调螺栓。

柱模:独立柱采用12 ㎝厚的竹胶板组拼,支撑采用5 ㎝³10 ㎝的木方,间距150,外面用10 号槽钢做柱抱箍,竖向间距500m。2.楼板模板、楼梯模板(1)楼板模板

顶板模板采用12mm 厚竹胶板,木方采用5 ㎝³10 ㎝,间距30 ㎝,支撑采用扣件式脚手架,立杆间距1200³1200。模板拼缝采用硬拼缝,拼缝允许宽度1 ㎜,拼缝处用油性腻子找补平整。

楼板与墙体交接处:在木方上粘贴海绵条,木方海绵条侧紧贴墙体。弹钢筋位置线,隔墙板线,保证钢筋及隔墙预埋铁位置正确。起拱:粱大于4m、楼板大于4m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2/1000,起拱位置为跨中;悬臂粱、悬臂板起拱高度为L/300。

(2)楼梯模板采用竹胶板做为楼梯的底模,5 ㎝厚的木模板做为侧模。支撑应支大下层楼梯的支座部位,靠近墙边。3.梁模板

梁模安装顺序:复核轴线、底标高位置—→支梁底模(按规范规定起拱)→绑扎钢筋→支梁侧模→复核梁模尺寸及位置→与相邻梁板连接固定。当梁高小于700mm 时,梁侧可用支撑板模的水平钢管顶撑,同时用一部分短钢管斜撑。模板材料:采用12 ㎜厚的竹胶板

模板加工:应按周转原则加工,同截面模板应按类别堆放。侧模支撑:竹胶板外侧加设木方,间距300 ㎜。梁高小于700 做脚手顶撑。梁高大于700mm 时采用对拉螺栓进行加固。

底模支撑:采用脚手管支撑,小横杆间距600 ㎜,木方间距为300 ㎜。4.基础底板外侧砖模及墙板吊模

地下室墙板内模板采用竹胶板,外侧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固定采用先在底板钢筋上绑扎一根附加钢筋,支模后,用斜筋点焊固定吊模。因地下室为聚氨酯涂膜防水层,底板四周砌筑120mm 砖模,每四米砌筑240mm 砖垛,高度高于底板上平面100mm,内侧面抹1∶2 水泥砂浆压光,转角处抹成圆弧,以满足防水对找平层的要求。5.模板拆模 强度控制:现场留置同条件试块,要求同条件试块按时间试压,墙体为浇筑完混凝土后10d 左右,楼板为浇筑完混凝土7d 左右,根据同条件试块的试压情况来判断是否可以拆。梁模:跨度小于8m强度要达到75%,大于8m时强度达到100%。板模:跨度小于2m要达到50%,大于2m小于8m时要达到75%,大于8m时达到100%.悬挑梁:要达到100%强度。

管理控制:项目应制定拆模申请制度,拆模应有专人负责。拆模标准:(1)墙体

拆模时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被损坏方可拆除,混凝土强度应达到1.2MPa。不得提前松动对拉螺栓。拆模严禁早拆和迟拆,拆模时,不得使用大锤。(2)楼板

先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剪刀撑和两侧模板,然后拆除梁与楼板模板的连接。拆除梁底模板支柱时,应从跨中到两端作业 6.模板施工要点

顶板模板应弹顶板板底的模板边线、楼层建筑50 ㎝控制线。梁柱应弹轴线,以便检查梁柱的施工质量情况。顶板支模在跨度大于4m 时应起拱,按2/1000~3/1000 起拱,但板的四边严禁起拱,必须在同一标高。顶板支模保证刚度,支架的间距、木方的间距严格按交底施工。木方必须两面刨平使用,四边阳角处必须严密,标高一致。支架立杆下方应垫架板,立杆不得直接落在混凝土面。顶板模板应编号、周转重复使用。顶板模板应使用水质脱模剂。7.施工缝处理

梁板施工缝处用钢板网封堵。注意施工缝留置必须与梁、板和墙的轴线垂直,不得留斜茬。在下次混凝土浇筑前,应将施工缝处的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不得留有浮浆和松动的石子,并浇水湿润。后浇带处采用钢板网封堵,利用钢筋进行加固。底板后浇带顶部采用木板,抹灰作保护。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竖向施工缝均用400 宽3mm 厚止水钢板。施工缝、后浇带两端的支撑,应保留至该处膨胀混凝土补浇完成并达到拆除强度时,方可拆掉。楼层后浇带上覆盖10cm 厚木板保护,剪力墙后浇带砌筑240mm 砖墙封闭保护。

4.3.2 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主体工程的特点是: 1.混凝土的施工顺序

墙、柱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混凝土布料杆进行施工。主体结构部分按 后浇带划分为小流水施工,每个施工段内混凝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审核

本工程所用配合比由潍坊市建委,质监站认可的质检站试验室预配,提前选用优质原材料,掺加高效减水剂,以免由于几种骨料比重相差较大而引起骨料不均匀下落,达到施工时万无一失。试配结果报送建设单位和监理。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泵车泵送,严格混凝土入场质量。混凝土泵送时坍落度控制在14~16cm,采用5~31.5mm 连续级配石子;砂子采用中砂,砂率40%左右。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采用 报送监理工程师认可。3.混凝土的泵送

本工程混凝土浇筑采用一台混凝土地泵。4.混凝土的振捣

柱、墙、梁、板混凝土均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厚度不能大于振动棒长度。楼板混凝土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和振捣手的设置,按每一次混凝土的施工方案进行。6.混凝土的养护

柱、墙拆模后用塑料布包裹养护。楼板要覆盖塑料布及草袋子并洒水保证在浇筑后7 昼夜内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防水混凝土要覆盖塑料布及草袋子并洒水保证湿润养护14 昼夜。7.试块留置原则

每一施工段的每一施工层,每一班组,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每100m3(包括不足1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组标养抗压试块。并根据实际需要留置适量同条件试块,并放置在结构件边进行自然养护。抗渗试块的留置:浇筑量为500m3,应留两组抗渗试块,每增加250~500m3留两组。其中一组标养,另一组同条件下养护。5.3.3 钢筋工程 1.原材料要求

进场钢筋应有出场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每捆钢筋应有标牌。对进场钢筋按规范的标准抽样做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钢筋加工过程中如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机械性能不正常时,应进行化学成份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2.钢筋的下料绑扎

(1)认真熟悉图纸,准确放样并填写料单。

(2)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尺寸和数量等是否与料单相符。(3)先绑扎主要钢筋,然后绑扎次要钢筋及板筋。

(4)绑扎前在模板或垫层上放线标出板筋位置,在柱梁及墙筋上画出箍筋及分布筋位置线,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5)在混凝土浇筑前,将柱墙主筋在楼面处同箍筋及水平筋用电焊点牢,以防柱墙筋移位。

(6)梁、板内通长钢筋需接长时,上筋接点布置在跨中,下筋布置在支座。底板筋相反。

(7)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部分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施工时严格按技术规程施工。3.钢筋验收

(1)根据设计图纸检查钢筋的钢号、直径、根数、间距是否正确。特别是要检查支座负筋的位置。

(2)检查钢筋接头的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规定。(3)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4)检查钢筋绑扎是否牢固,有无松动现象。(5)检查钢筋是否清洁。4.接头质量控制(1)闪光对焊 质量检查:

观感质量:接头处1m 高度处,水平位移不大于7mm。接头具有适当的镦粗和均匀的金属毛刺。钢筋横向没有裂缝和烧伤。接头轴线位移不于0.1d,且不大于2mm。

接头实验:按同类型(钢种直径相同)分批,每100 个为一批,每批取6 个试件,3 个做抗拉试件、3 个做冷弯试验。三个试件抗拉强度值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

施工注意事项:避免工程质量通病:对焊焊接时出现表面烧伤、接头轴线偏移和弯折,接头结合不良、接头氧化缺陷、接头过烧缺陷、热影响区淬火脆裂以及接头区域有裂纹等现象。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对焊前应清理钢筋与电极表面污泥、铁锈。使电极接触良好,以免出现“打火”现象。对焊完毕不要过早松开夹具,连接头处高温时不要抛掷钢筋接头,不准往高温接头上浇水,较长钢筋对接应安置台架上。对焊机选择参数,包括功率和二次电压应与对焊钢筋时相匹配,电极冷却水的温度,不得超过40,机身应接地良好。闪光火花飞溅的方向要良好的防护安全措施。

成品保护:钢筋焊接半成品按规格型号分类堆放整齐,堆放场所应有遮盖,防止日晒雨淋。转运钢筋对焊半成品不得随意抛掷,以免钢筋变形。

5.施工程序是:

(1)钢筋预加工在钢筋加工棚进行,其施工程序是:钢筋除锈、调直→钢筋端头切平(与钢筋轴线垂直)→下料→磨光毛刺、缝边→端头预压→将钢筋端头送入套丝卡盘开口内→车出锥形丝头→测量和检验丝头质量→合格的按规定力矩值拧上锥螺纹连接套,在两端分别拧上塑料保护盖和帽→编号、成捆分类、堆放备用。

(2)施工现场钢筋安装连接程序是:钢筋就位→回收待连接钢筋上的密封盖和保护帽用手拧上钢筋,使首尾对接拧入连接套→按锥螺纹连接的力矩值扭紧钢筋接头,直到力矩扳手发出响声为止→用油漆在接好的钢筋上标记→质检人员按规定力矩值检查钢筋连接质量,力矩扳手发出响声为合格接头→做钢筋接头的抽检记录。

4.4 脚手架工程

本工程地处潍坊市人民医院院内,环保及隔声要求高。故地下室外脚手架使用φ48 钢管和铸铁扣件搭设,采用传统的双排落地脚手架全高封闭施工,接地处垫木板以防下沉。脚手架立杆横距1m,纵距1.6 m,小横杆间距1m,大横杆间距1.8m,内排立杆距墙0.5m,小横杆里端距墙0.2m,沿脚手架纵向两端和拐角处起,每隔 10m 设一组剪力撑,斜杆与地面夹角60°。一层开始设置悬挑脚手架,以满足地下室回填需要。

4.4.1 搭设注意事项

脚手管中有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损伤和裂纹者应剔除,只用φ48³3.5一种规格的钢管。脚手板采用宽度300³50 的厚木板,材质不低于国家二等的衫木和松木板,两端使用10~14 号镀锌钢丝捆紧。脚手架应用-40³4 扁钢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Ω。脚手架搭设允许误差:主杆的垂直偏差不大于架高的 1/300,并同时控制其绝对偏差不大于75 ㎜。相邻两根立杆接头应错开500mm并尽量避免在同一步内,同一排大横杆的水平偏差不大于该片脚手架总长度的1/250,并不大于50 ㎜。所有脚手架搭设完毕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4.2 脚手架的拆除

划出工作区标志,禁止行人进入;

严格遵守拆除顺序,由上而下,后搭设的先拆,先搭设的后拆,先拆脚手板、剪刀撑,后拆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等;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防止倾覆和坠落;拆下的钢管和扣件等材料集中向下运输,严禁向下乱扔;将弯曲的钢管调直,损坏的扣件更换,作防锈处理后集中存放。

4.5 砌筑工程

地上部分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M5 混合砂浆砌筑。地下部分用粘土砖。本工程为 8 度抗震设防,所有砌体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拉接筋与框架有可靠连接,在施工框架柱时,按拉接筋高度在柱内留设预埋铁件,铁件尺寸50³2/3 墙厚x5mm,施工时严格按“

三、一”砌砖法砌筑,保证砂浆饱满。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做法: 1.材料要求

加气混凝土砌块:600×250×175、600×250×240。水泥:42.5R 矿渣硅酸盐水泥,新鲜无结块。砂:用中砂,含泥量不超过 5%,使用前5mm 孔径的筛。胶粘剂:用聚乙烯醇缩甲醛(即 108 胶)。

其他:混凝土块、木砖、φ6 钢筋、锚固铁板(75mm³50mm³2mm),铁扒钉等。2.作业条件

砌筑前,墙基层应经验收合格;砌筑加气混凝土墙部位的楼地面、灰渣杂物及高出部分应清除干净。结构墙、柱上弹好+500mm 标高水平线、加气混凝土墙立边线、门口位置。做好地面垫层;在砌块墙底部,砌好踢脚板高度的黏土砖。砌筑前 1d,应将加气混凝土砌块及与原结构相接处,洒水湿润,以保证砌体良好粘结。按砌块每此高度制作皮数杆,并竖立于墙的两端,在两相对皮数杆之间拉准线。3.施工操作工艺

(1)砌筑前,按墙段实量尺寸和砌块规格尺寸进行排列摆块,不足整块的可锯截成需要尺寸,但不得小于砌块长度的1/3。最下一层如灰缝厚度大于20mm时,应用细石混凝土找平铺砌,应用不低M2.5 混合砂浆,采取满铺满挤法砌筑,上下皮错缝砌结,转角处相互咬砌搭接,每隔二皮砌块钉扒钉一个,梅花形设置。砌块墙的丁字交接处,应使横墙砌块隔皮露头。

(2)灰缝应横平竖直,砂浆饱满。水平灰缝厚度不得大于15mm。竖向灰缝宜用内外临时夹板住后灌缝,其宽度不得大于20mm。(3)砌到接近上层梁、板底部时,应用普通黏土砖斜砌挤紧,砖的倾斜度约为60。左右,砂浆应饱满密实。(4)砌块墙柱交接处,应在柱内预埋拉结筋,每500~1000mm 高设一道2φ6 钢筋。

(5)加气混凝土砌块墙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8m。4.质量标准(1)保证项目

使用的加气混凝土块及原材料的品种、强度等级(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加气混凝土块的质量应满足JC315-82 有关材料技术性能指标,并有出厂合格证。砂浆的品种、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砌体砂浆必须饱满密实,砂浆的平均强度不小于fm,k,其中任意一组试块的强度不小于0.75fm,k。转角处必须同时砌筑,交接处不能同时砌筑时必须留斜槎。(2)基本项目

砌体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 1/3;无四皮砌块及四皮砌块高度以上的通缝;每道墙三皮砌块的通缝不得超过三处。砌体接槎处砂浆密实,砌块平顺,灰缝标准厚度为10mm,过大或过小的灰缝缺陷不得大于五处。拉结筋(或拉结带)留设间距、位置、长度符合设计要求;留置位置、间距偏差不得超过一皮砌块。(3)允许偏差项目见规范。5.成品保护

砌块的装运过程中,轻装轻放,计算好每处用量,分别整齐码放。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上不得留脚手眼,搭拆脚手架时不得碰撞已砌墙体和门窗边角。落地砂浆及时清除干净,以免与地面粘结,影响地坪施工。在加气混凝土墙上剔凿设备孔洞、槽时,应轻凿,保持砌块完整,如有松动或损坏,应进行补强处理。6.施工注意事项

切锯加气混凝土砌块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得用斧或瓦刀随意砍劈。不同干密度和强度等级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应混砌。一般也不得与其他砖、砌块混砌,但在墙底、墙顶及门窗洞口处局部采用普通黏土或多孔砖砌筑,可不视为混砌。

4.6 防水工程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屋面和卫生间等不同部位,分别聚氨酯、SBS 卷材等防水材料。防水材料的采购与保管等均按我公司《物资控制程序》执行。防水层施工前,砂浆基层必须保持干燥,保温材料含水率必须符合规范规定。严禁在其上推车或堆放东西而破坏防水层。施工缝、管根等重点部位施工时绘制施工大样图,严格按照大样图进行施工。

本工程卫生间、屋面等部位工种交叉繁多是防水重点,故采用如下控制程序,程序为:安装、预留洞、管道就位正确→土建、堵洞→灌水试验→找平层→防水层→灌水试验→保护层→灌水试验。卫生间、屋面防水施工严格按此程序执行,职责分明,有可追溯性。下道工序拿 不到上道工序签字验收卡不得开始施工,否则责任自负。聚氨酯防水施工做法如下: 1.施工准备 材料:甲组分(异氰酸基含料),乙组分(羟基含料)。

辅助材料: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甲苯、乙酸乙酯、玻璃丝布、石渣(2mm)、水泥。

施工机具:电动搅拌器、拌料桶、油漆桶、塑料刮板、铁皮小刮板、橡胶刮板、弹簧称、油漆刷、滚动刷、小抹子、油工铲刀、苕帚、灭火器。作业条件:

(1)基层已做完,表面坚实平整、干净、无浮土沙砾,不起砂,当用两米靠尺检查时,直尺下平面与基层表面空隙不宜超过5mm,空隙只允许平稳过度,每米不得超过一处。

(2)基层应干燥,含水率小于9%。(检测方法:在基层表面铺一块1m2 的橡胶板,静置3~4h 后,橡胶板覆盖面无明显水印,即可施工)。(3)基层与墙交接处即转角均抹成小圆弧,凡是靠墙的管根处均抹成5%的坡度,避免此处存水。(4)操作温度保持5ºC 以上。

(5)操作工人经过专业培训,持上岗证,先做样板段,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现场备有防火设施,工人穿工作服,平底软鞋。2.操作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清扫基层→涂刷底胶→细部处理→第一层涂膜→第二层涂膜→第三层涂膜→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立面采用1∶3 水泥砂浆)

(2)清扫基层:用铲刀将粘在找平层上的灰皮产掉,用苕帚将尘灰清扫干净。表面必须平整,凹陷处要用1∶3 水泥砂浆找平。(3)涂刷底胶:将聚氨酯甲组分与乙组、二甲苯按比例准确称量并混合搅拌即成底胶。先用油漆刷沾上底胶,将阴阳角、排水口、预埋件等细部均匀细致的涂膜一遍,再用长把刷在大面积基层上均匀地涂上底胶。涂刷不得过薄也不得过厚,涂刷量以0.2kg/m2,涂刷后应干燥4h 以上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涂布第一道涂膜:将聚氨酯甲、乙两组分和二甲苯按1∶2.5∶0.2 的比例(重量比)配合后,倒入拌料桶中均匀搅拌约5min,用橡胶刮板刮涂一层涂料,施工时要厚度一致,刮涂量以0.8~1.0kg/m2 为宜,从内往外操作。进行该道工序时,一定要在底胶干燥后,经检查无残留的气泡,若有,侧用橡胶板将混合料压入气孔中填实,方可施工。

(5)涂布第二道涂膜:第一道涂膜后,涂膜固化到不沾手时,按第一道材料配比方法,进行第二道涂膜操作,刮涂方向与第一道方向垂直,刮涂量与第一道相同。

(6)涂布第三道涂膜:方法同一、二道。

(7)稀撒石渣:在第三道涂膜固化之前,在其表面撒粒径约为2mm 的石渣,增强涂膜与保护层的粘结能力。石渣要干净,撒时要均匀,撒石紧接涂膜后,先立面后底面。

(8)涂膜防水做完,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可进行保护层施工。(9)地下室底板平面采用3cmC10 混凝土保护层,立面采用2cm 1∶3 砂浆保护层,外墙外侧采用120mm M10 砖墙(M5砂浆)保护,3.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所有涂膜防水材料的品种、牌号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防水涂料技术性能四项指标必须经实验室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基本项目

涂膜层均匀涂刷,厚度满足要求,不露底。保护层和防水层粘结牢固,紧密结合。底胶和涂料附加层的涂刷方法、搭接收口,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验收规范。涂膜层不起泡、不流淌、平整无凹凸,颜色亮度一致,与管件、洁具、地脚螺栓、地漏、排水口等接缝严密,收头圆滑。4.成品保护

涂膜防水层做完之后,严格加以保护,在保护层未做之前,任何人员不得进入。

5.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涂膜防水层空鼓、有气泡:主要是基层清理不干净,底胶涂刷不均或由于基层潮湿,因此基层必须清理干净。防水层施工完成后,满铺油毡一层,避免石子等破坏防水层,然后浇筑C10混凝土保护层。6.质量记录

聚氨酯必须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颁发的材料使用认证书,施工单位的技术性能复试实验记录。防水涂层隐检记录。防水涂层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7.安全措施

施工现场要通风,严禁烟火,现场放置灭火器。施工人员应着工作服,平底工作鞋,戴手套和口罩。施工前认真仔细阅读技术交底,管理人员作好分工安排。操作时若皮肤上粘上涂膜材料,及时用沾有乙酸乙酯的棉纱擦除,再用肥皂和清水洗净。施工中注意环境卫生,泼洒的防水材料用分解溶液清洗。

4.7 成品保护

4.7.1 组织管理措施

成立以项目工程部经理为领导的成品保护小组,成员包括工程部、技术部、质量部和物资部的有关人员,设专职成品保护人员。并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健全成品保护工作体系,严格执行本公司的工程施工安装产品保护程序。在安排施工生产的同时明确成品保护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成品保护的宣传教育,使有关人员明白做好成品保护是满足施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和维护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各专业队或作业班组必须设认真负责的成品保护专管员。加大成品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一是现场操作人员的文明施工意识,二是制定必要的成品保护措施。因此应落实相应的奖罚制度和保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行使总包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各分包专业之间的交叉作业,周密计划合理安 排各专业工序的进入和完成时间,落实时间段内的成品保护责任。定期召开会议,解决产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纠纷。组织办理产品保护交接手续,签定产品保护经济责任书,对产品保护的责任方追究经济责任,对蓄意和严重破坏产品的责任方加重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4.7.2 岗位责任 1.技术负责人

对项目经理负责。负责安排各专业、工种作业时间计划,协调各分包专业之间的交叉作业。既要保证整体工期计划的落实,又要使产品不被交叉污染和破坏;

负责协调物资部做好物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保护; 负责协调技术部做物资检验、实验、验收;

负责组织各工种、各专业产品过程验收,办理产品保护交接手续; 负责专业产品保护队同各工种、专业之间的协调并处理产品保护纠纷。在每道工序施工前,由执行工长对操作人员就本道工序的产品保护进行交底,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2.物资部

对采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负责;对采购物资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成品保护负责。3.技术部

对产品的检验、实验结果负责; 对产品现场验收负责; 对产品保护方案负责。4.专业分包

对专业内工程产品成品保护负责; 对专业施工区内其他专业的产品保护负责;

对本专业进入现场的材料、设备临时存放产品保护负责; 本专业施工后对其他专业下道工序施工的可行性负责。5. 成品保护队长

负责成品保护队的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对移交产品的日常保护;

负责监督、检查各工种、专业产品保护落实情况。6.专职成品保护员

具体负责落实产品保护工作,记录并汇报产品保护工作情况。

第五章各种措施

5.1 质量保证措施

(1)加强技术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及时收集和整理工程技术资料,做到资料与施工同步。

(2)严格执行质量工作“三检”制度,开展QC 小组活动,认真做好各分部项目工程的检查验收,对工程质量实行跟踪检查,尽量把质量问题控制在事前或事中,避免事后发现问题。

(3)认真听取建设单位、设计、质监和监理单位的意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指导,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及时进行各项申报。(4)认真做好施工测量工作,严格控制工程轴线、标高和垂直度,逐层进行检查核准,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

(5)加强检测和计量管理,施工现场设一小型试验室,配备专职试验人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所有检测和计量工作。检测计量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并认真做好维护、保养,定期检查。

(6)严把材料质量关。除钢筋、水泥、砖、防水材料等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或质保书;钢材、水泥、砖等材料必须按要求进行二次送样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砂石质量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禁止使用不合格砂、石。

(7)预留孔、预埋件在施工中必须按设计要求留置预埋,不得遗漏。

(8)必须按规范和配合比要求拌制混凝土、砂浆,施工时准确计量,严格控制水灰比。严格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砂浆试块。(9)浇捣混凝土前,应对轴线、标高、模板、支撑、钢筋等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始浇筑。

(10)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土厚度一次在20cm~30cm 左右,并应进行回填土密实度检测。

(11)浇筑新混凝土前宜用原浆(以混凝土配合比去石的砂浆)先接缝,厚度不宜超过50mm。

(12)窗台、卫生间等要求有流水坡度之处的地面要按要求留出坡度,并注意流水方向。

(13)混凝土振捣应密实,不得漏振,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现象,浇捣完混凝土应有专人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防水混凝土养护不少于14d。

(14)严格按规范要求留置施工缝,确保结构工程质量。(15)砌筑砂浆应饱满,并控制砂浆厚度,特别是北面,应严格按皮数杆砌筑,随时检查,不重缝,不透亮,以防渗水。

(16)严禁干砖上墙。气温正常时机砖使用前应提前4~12h 浇水湿润,天气炎热

时,还应临时再浇水湿润。

(17)加强水电暖通安装与土建施工的密切配合,按要求埋设水电线管,不得随意凿墙打洞。

(18)框架柱与砖墙的拉结筋不得漏放,埋入墙内长度应按设计要求、规范要求,且不少于500;钢筋端头应弯勾。

(19)水泥砂浆粉刷应视气温高低,适当洒水湿润基层,并养护水泥砂浆面。

(20)内外装饰(粉刷)时不得污染窗框,应及时将污染窗框的砂浆擦干净。

(21)装饰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有关工法进行,较高级的装修应先做出样板,经各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较高级的装饰应挑选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操作人员进行施工,装饰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产品保护条例做好成品保护工作。(22)施工中做好各项质量记录并整理成册。

5.2 冬雨期施工主要措施

(1)本工程施工需经历冬雨期,为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由项目技术负责制定详细的冬雨期施工措施,并严格遵照执行。冬雨期施工措施的检查监督由项目工程部负责。

(2)做好现场排水系统,将地面雨水排至城市排水系统,围墙内地面尽量用素混凝土封闭。

(3)地下室施工时,设排水沟及集水井,备水泵及时排除积水和上层渗水,把地下水位控制在垫层表面下30cm。

(4)现场机电设备要做好防雨、防漏电以及防雷措施。

(5)暑期施工梁板混凝土时,宜采用低水化热水泥,以防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

(6)由公司试验室或委托有资格的外单位试验室试配适合不同外界条件的混凝土配合比,以适应工程施工需要。

(7)冬期混凝土施工是应掺加防冻外加剂,以提高早期强度,混凝土浇筑时若遇暴雨,要用棚布将施工处加以覆盖,并按规范要求留设施工缝。

5.3 文明施工主要措施

(1)公司与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与各施工队、各施工队与各作业层层层签订文明施工协议,明确目标与责任。

(2)设置文明施工管理组,负责现场的文明施工,进场时就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凭身份证和计划生育证到当地治安部门办好暂住证,使他们遵纪守法,并与当地派出所联系,防止偷盗、斗殴、赌博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3)施工现场的各项临时设施严格按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进行布置。现场专设垃圾中转堆场、车辆冲洗处、消防栓等临时设施,以及在现场的出入口设置门卫和临时性建筑牌楼。

(4)施工现场的用水、用电线路统一按规划铺设,并尽可能暗埋,不得乱拉电线和随意接水管,围墙内施工场地地面用混凝土封闭。(5)现场的生产、生活污水应进行有组织排放,经沉淀过滤处理后通过临时暗沟或临时排水管道将污水排至城市排水管道内。(6)施工材料进场后,应及时将材料堆放在指定的堆放场地上,材料堆放时,应分门别类,堆码整齐,标识清楚。

(7)驶出现场的各类车辆,必须在现场出口冲洗处冲洗干净后,方可进入城市道路。车辆冲洗处设置水泥地面和高压泵等。(8)施工现场的垃圾每天都须及时清理,做到工完场清。建筑垃圾由产生垃圾的作业队伍负责清理,检查监督工作则由文明施工管理组负责。各楼层建筑垃圾清理后,用蛇皮袋装好,用垂直运输设备和手推车运到现场地面指定的垃圾堆场,晚上再由文明施工管理组负责将垃圾用汽车运出现场。在施工过程中,严禁作业人员往楼下和场外抛杂物和建筑垃圾。

(9)搞好生活区、食堂、厕所的文明卫生,食堂、澡堂、厕所均铺贴瓷块,保证工人热开水和暑天防暑药品的供应,定期对生活用品消毒处理,教育工人爱护周围的绿化和公共设施。

(10)对工地主要噪声源——搅拌站进行控制,搅拌站采用地下式全封闭布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对附近医科大学三医院医护人员及病人的影响。对散装水泥罐装卸过程中易产生灰尘的问题,现场设置专门的收尘室,杜绝水泥到处飞扬现象。

5.4保证安全主要措施

(1)根据本工程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定期组织和进行安全检查,每天进行班前安全活动,对作业层进行安全意识及纪律教育,加强操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2)建立严格的安全条例和奖罚制度,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3)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保证措施。(4)脚手架等使用的安全防护:脚手架与建筑物按规定的要求拉结牢固,设置围栏及挡板。

(5)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正确使用安全网、安全带和安全帽,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通道口等搭设防护栏杆,禁止往下丢物。(6)临时用电安全防护:施工区以埋置电缆为主,楼层设立电线、管线及通道,所有机电设备采用一机一闸保险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编制现场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该组织设计实施。

(7)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施工机械由专人操作,实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机械设备及电机工具要设置漏电保护器,塔吊等设备要有碍可靠接地。

(8)消防保卫管理:建立明火使用制度,加强管理,配备足够的消防用具及设施,易发火灾区挂灭火器。

(9)施工现场各项安全工作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平时检查与定时检查相结合,施工高峰与雨期施工阶段要组织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应围绕高空作业、电线电路、机械动力等方面进行,防止发生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人等事故,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必须限期改正,并由项目质安部跟踪检查。

(10)采取全封闭施工,搭设临时防护棚,确保场内作业人员及现场外行人和车辆安全。

(1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克服盲目蛮干,不准违反指挥和冒险作业。

(12)楼梯间、垃圾道、通风道、电梯井门口应设置牢靠的隔离防护栏。

(13)严禁女同志穿高跟鞋和裙子进入施工现场和上楼层。(14)施工现场要坚持使用“三宝”和“四口”设防,不准酒后施工,不准穿拖鞋上班,不准带病及专业限制病史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高空作业。

(15)加强治安教育,认真做好以防火、防盗为主的“四防”工作。(16)因本工程单层面积大,现场布置3 台塔吊,以保证工程进度,为确保吊装安全,中部塔吊必须始终高于两边塔吊,同时配备足够指挥人员进行协调指挥,做到专机专人指挥,专职安全员和各施工员组织协调。

(17)场内东向有高压线通过,为保证塔吊吊钩不因摆动而造成高压线安全威胁,场内东向搭设双排防护架140m。场内主要通道搭设人行防护架以防坠物伤人。

5.5 施工合理化建议和降低成本措施

(1)建议楼板钢筋采用冷轧带肋或冷轧扭钢筋。(2)建议卫生间和屋盖结构采用UEA 防水混凝土。

(3)建议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其掺量约为水泥用量的15%左右,既可节约水泥,又可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内部及表面裂缝的产生。

(4)在桩基和地下室土方开挖顺序安排时,我们建议先进行桩基施工,然后再进行地下室土方开挖。

(5)建议外墙增加一道勾缝工艺,墙面采用防水砂浆打底(特别是北墙),以增加外墙的防水能力。

(6)混凝土中掺高效减水剂,砂浆中掺塑化剂,节约水泥。(7)模板采用新型竹胶模板,可提高工效。楼板模板采用早拆支承体系,可加快模板周转。模板涂刷ZM-90 长效脱模剂,增加模板周转次数。

(8)柱主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焊接,梁主筋采用闪光对焊,节约钢材。

(9)安排好材料进场时间,减少二次搬运和积压翻仓工作。建立限额领料制度,把好现场计量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工料。(10)提高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避免返工。

(11)加强成品保护,尽力避免成品破坏。文档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上一篇:对新时期村官应具备的能力思路措施下一篇:医学院临床工作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