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2024-10-20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8篇)

1.《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一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平平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

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白老师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做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4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5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6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一、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画角。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这里我认为林老师做得也比较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规律,先是让学生说想怎样画,接着老师指导正确画法,边说边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同时让学生在画的角上标出个部分名称,这个“标名称”的环节做得好,“标”也能发现角画得对不对,一箭双雕,效果极好。

四、林老师的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林老师的板书设计规范,科学;老师的激励和对学生的表扬、肯定;林老师的课堂小结做得实效,不是一句话代替;我认为林老师这节课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练习的设计富有坡度、广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对认识角获得直接的经验;还有就是“割角”“数角”的挖掘,虽然是挖得深了点(这个得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但是不难看出老师对这节课的备课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7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8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9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0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1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2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3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4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二

【片断一】提供情境, 三次找角

一、根据提示找角

师: 学生, 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根据红线的提示快找找吧!

学生说到一个, 就用课件演示把这个角拖到空白的一边来, 并及时表扬!

师: 小朋友一下子找到这么多角, 真了不起! 仔细看, 这些美丽的形状就是角.

分析: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 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 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对它感到乐趣, 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 是因为它的美丽……学生最初思维里不知道角是什么样子, 在这里, 学生根据提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经历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印象,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美丽图形角的兴趣.

二、没有提示找角

师: 这三个实物中也有角的存在, 没有提示你能找出角来吗?

……

分析: 学生刚刚建立了角的大致模型, 现在没有提示找角,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在这采取优生引领的方法, 建立多维学习模式.

三、全班人人找角

师: 刚才的三位学生找得非常准, 请大家拿出1个三角板, 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几个角? ( 3个) , 现在把你找到的三个角指给同桌看.

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学生在引领下跃跃欲试, 教师创造时机, 提供平台, 满足学生的心理,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片断二】认识顶点, 感知特征

师: 摸一摸每个角的中间部分, 说说有什么感觉? ( 尖尖的)

师: 用这个尖尖部分扎一下你的手心, 你们发现什么? ( 有个小圆点)

师: 对了, 这个小圆点就是角的中间部分留下的, 我们把它叫作顶点. 顶点必须是…… ( 板书出示“顶点”)

……

分析: 基于学生以往对“顶点”认识不深刻, 在判断图形“∠”时, 认为这不是角, 因为没有顶点.“两条线相交于一点”这以后才会学习, 怎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顶点”的存在呢? 教育家说,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基于此理念, 决定用“扎”的方法, 在手心里会实实在在的留下“顶点”, 让学生有迹可寻, 欣然接受.

【片断三】提供辅垫, 创新折角

师: 生活中有很多角, 可这条直的线上有角吗? ( 出示准备的细纸条) 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角?

师: ( 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这张纸上有角吗? 为什么没有角?

师: 开动小脑筋, 能动手折一个角吗? 你准备怎样折? ( 先折出一条直线, 然后再折成角)

分析: 皮亚杰曾经指出: 动作性的活动对于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 以往教学此环节时, 直接用圆形纸片折角, 对折, 再对折, 有的学生不会, 盲目模仿. 学生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对折, 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不高. 本课上, 先用“直直的线”作铺垫,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 学生茅塞顿开, 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角, 开拓了思维, 培养了创新精神.

【片断四】游戏贯穿, 感知大小

1. 师: 咱们先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

师: ( 把两边张开, 跟教师一起做) 刚才你是怎样变的? 这个角的什么变了?

师: 张口变大, 我们就说这个角变大.

师: 你会把这个角变小吗? 你又是怎样做的? ( 把边合拢. )

小结: 想一想, 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 师: 大家玩得这么开心, 电脑上的角也想玩, 注意看, 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 是变大了, 还是变小了? 为什么? ( 课件演示: 角的两条边逐渐变长)

学生分成两组辩论, 各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先请认为角变大的代表说.

师: 听了第二位学生的回答,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 课件接着演示: 角的两条边分别变短)

师: 现在角的大小变化没有呢? ( 学生回答一致了, 没变) ( 试着点了两位平时不那么积极举手的学生, 回答正确, 并说出了理由. )

最后小组合作思考: 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跟什么无关?

教学反思: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 我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图和日常用品中,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1. 充分利用主题图, 立足学生起点. 学生以往对角的认识, 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 是模糊, 没有数学意义的. 单个角是什么形状, 学生头脑里没有具体的形象, 根据红线提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来, 学生明确任务, 也初步认识到这样的形状就是角, 为建立丰富的表象奠定基础.

2. 想学生之所想, 立足学生情感.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和谐相处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教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情绪, 满足全班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宽松、愉快、融洽的氛围下共同探究新知. 在找角环节, 有三位学生上台来指角, 那其他学生是不是也想一试身手呢? 学生眼中的角可以说就是两根小棒挨在一起就形成了, 为什么中间还有“顶点”, 通过“摸一摸、扎一扎”活动, 从学生角度出发, 让他们亲身体验, 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帮助他们解除疑惑, 愉快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3. 培养动手能力, 立足学生发展. 对比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后发现, 数学操作方面的能力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需从学生实际从发, 怎样操作, 为什么这样操作, 以动辅思, 以思促动. 本节课上, 学生刚刚建立了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 为了巩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知识及各部分的特征, 设计了“创新折角”这一环节, 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去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 先辅垫, 然后创新,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还做到了知其所以然.

摘要:角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听过很多次“角的初步认识”的优质课, 自己也教了多次, 这次初到新疆, 准备再上一次.在备课过程中, 深入理解教材, 注重以生为本探寻教学教育的精髓,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立足学生实际, 俯下身来,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凸显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感知,创新,情感

参考文献

3.角的初步认识 篇三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性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到数学的图形王国里走一走。复习平面图形。

1.三角形有几条边?用小棒摆出三角形。

2.请你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再观察桌面上的图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活中的角

找一找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角。

1.学生汇报。

2.老师在三角板上也找到了角,那角到底是物体表面的哪一部分呢?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像老师这样把这本书封面上的角指出来。

三、数学中的角

1.现在老师把在三角板上找到的角描下来。猜!当三角板移开时,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什么样子的图形。嘘!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数学家们把像这样的图形称为数学中的角。

2.课件欣赏剪刀、闹钟、红领巾上的角。

3.折角:

请你想办法把桌面上的这张纸折成角的形状?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四、角的特点

1.结合课件摸一摸手中的角,有什么感觉?

认识角的顶点和边以及特点。

2.练习:找出角的家族成员。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

(2)说出你的答案,为什么是角?说说理由?

(3)为角爷爷庆祝生日。(烟花图片)

这美丽的图案其实是从同一点射出的无数光线组成的。观察每两条光线组成了什么图形?

五、画角

1.猜画角时,除了纸和笔,还需要什么工具?

2.画角时,应该把几个部分画出来?

3.画角有一个步骤,仔细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4.在练习卡上,试着画出你心目中的角?

5.解说一下你画角的过程。

把画角的方法用洪亮的声音读出来。用你的2个手指指出不同的方向。

6.拿起笔和尺与老师一起画出心目中最美的角。

7.哪位小画家想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展示你的作品,有几个地方可向大家介绍的。

六、话剧

1.红角和蓝角为什么事而争吵?红角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结果如何呢?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七、巧手魔术

听老师的口令,五指伸直、并拢。双手合拢。两手分开一点。

1.观察,两手组成了什么图形?指出点、边。能把角变大一点吗?你是怎样做到的?

2.那能再变小吗?和老师一起接着做。

3.连起来喊口令做4个8拍。思考一下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4.通过刚才的巧手魔术,你能说说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吗?

八、角的应用:(滑梯)

观察滑梯的形状,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这3个角代表3个滑梯,你想上那个滑梯?

九、剪角

1.数一数桌面上的正方形纸上有几个角?利用你手中的学具大胆地剪一剪。

2.说出你的答案。

3.揭晓答案,哪一种是你没想到的?

十、小结

1.此时,你能说一说你对角的了解吗?

在离开之前,角爷爷送给我们一份礼物。

2.在返回的路上,让我们再欣赏一下角的美丽世界。

3.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走出角的世界,课下找一找并摆一摆、画一画生活中的角。

4.角的认识评课稿 篇四

《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的有效利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薛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熟悉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这种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薛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点,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辩一辩,画一画等的活动。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薛老师利用课件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并说明理由;再通过教学材料演示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所产生的不同大小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大有小并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有了再认知的过程,这样做体现了教学材料的再次利用,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薛老师通过课件延长角的两条边,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角的大小与边长短的关系,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最后用课件来验证,从而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符合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薛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在课题引入部分,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上的角,找一找自己身边的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了解数学和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欣赏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图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注重细节

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孩子们能清楚的掌握知识点、明确概念;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如在“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找角共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什么叫做角--指一指不同角的各部分名)-辨别角”使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掌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了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薛老师比较注重细节,如在示范画角的时候,注重画法的指导,对于每个步骤都解释得比较清晰到位;不断地让孩子回顾角各部分名称,使这一知识得到巩固。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融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值得探讨的是:

第一、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尺子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手碰一碰,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避免把角的顶点误认为角的现象。

第二、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薛老师可以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一开始学生会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接着教师再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第三、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比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总是担心学生能力不够,不懂不明白,于是放手太少,牵引过多,我认为应相信学生能力,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五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直角》的前提。在几何初步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效果。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要求,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

的大小,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

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

探索数学的兴趣。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实例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将重点确定为通过实例初步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还没发展完全,因此我将难点确定为学会用尺画角。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培养人的思维,因此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整个课时将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2、学法:充分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等学习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的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接着拿走一根小棒摆一摆;再拿走一根。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2、初步认识角:(1)在生活中发现角,出示课本主体图找一找校园里哪里藏着角。(2)摸三角板上的角,真切的感受角有一个尖尖的扎手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介绍各部分名称,

(3)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4)找出39页图中藏着的角,并说出各部分名称。(5)拿出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小组间讨论,怎样将园片折出一个角来。(6)展示学生的折角。

本领域的教学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找角”“指角”体会身边到处都有角的存在,通过“摸角”感受角的特点,通过“折角”体会角的形成过程。总之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进一步强化角的概念。

3、画角:(1)小组讨论尝试画角。(2)指名说说画法。(3)教师演示正确的画法。(4)学生用老师的方法再画角。(5)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6)集体批改。最后教师小结角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就画成了一个角。

画角这位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学生先自学,后师引导,再画再纠正等活动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4、比较角的大小:(1)集体游戏,学生拿出活动角各自做一个角。(2)教师要求如何使它变大变小。(3)教师介绍角的比较方法:两个角的顶点和其中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大。(4)同桌之间做比比谁的角大的游戏。(5)指名上台和老师长的活动角比较大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开口程度有关”。

这样的设计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5、闯关练习:数学游乐园第一关慧眼识角;第二关猜一猜哪个角大;第三关我会数角;第四关巧手摆角;

将练习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角的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理清思路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点。

7、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6.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六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五个部分进行说课:教学理念,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校园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节课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和与什么有关。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第四部分: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看过了,就忘记了。我听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

第五部分: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三角形和五角星,然后问,这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五角星?并让学生上来指出图形中的角,引出两个图形里都有角,从而揭示并板书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学习新知。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了五个活动。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39页例1中的三个实物,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我从这三个物体中抽取出数学中角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认识角。

接着我向学生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美丽的校园情景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摸角。

在学生看了很多的角之后,我让学生拿起三角板来摸摸角,说说是什么感觉,通过引导学生得出“尖尖的感觉”和“直直的边”,揭示并板书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我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活动三:体验感悟,画角。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我在旁边指导更正,让学生掌握画角的要领。

活动四:小组合作,折角。

在这一活动中,我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由于学生所折的角大小不同,我将引导学生对所折的角进行观察比较。

活动五:动手操作,做角。

首先我将出示自己制作的活动角,让学生利用我课前下发的材料(硬纸条和图钉)自己动手制作活动角。通过把活动角变大变小,把硬纸条剪掉一些,让学生发现并概括: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将难点分散到动手操作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3、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第一题,数一数有几个角。通过找角的练习,再次加深对角的认识。最后一幅图的出示,大角中夹着两个小角,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角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第二题,用小棒摆一摆。这一练习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感知角的组成。

4、课堂总结,学习收获。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与概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huxiaoy@hotmail.com;QQ:472275060

教学设计概述

设计思路概述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而角的知识又是几何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其他知识打下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知识。

本节课通过应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索、理解知识——运用网络、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利用课件中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把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简单化,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延伸,把几何知识生活化,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的大小,感悟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几何知识的建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几何知识的优越性。

2.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画标准的角。

3.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领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用动态网页对学生进行测评的功能)。

(2)学具:学生每人4根小棒、1个三角板、1个活动角、剪刀、彩色纸。

教学结构流程(如图)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有7个教学环节,详见表1。

教学评价

8.《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4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5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平平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6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7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8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9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0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1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一、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画角。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这里我认为林老师做得也比较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规律,先是让学生说想怎样画,接着老师指导正确画法,边说边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同时让学生在画的角上标出个部分名称,这个“标名称”的环节做得好,“标”也能发现角画得对不对,一箭双雕,效果极好。

四、林老师的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林老师的板书设计规范,科学;老师的激励和对学生的表扬、肯定;林老师的课堂小结做得实效,不是一句话代替;我认为林老师这节课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练习的设计富有坡度、广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对认识角获得直接的经验;还有就是“割角”“数角”的挖掘,虽然是挖得深了点(这个得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但是不难看出老师对这节课的备课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2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3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4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5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上一篇:资产转让合同集合下一篇:护理文件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