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市场受众分析(通用4篇)
1.中国期刊市场受众分析 篇一
《海贼王》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的受众分析
作者简介:王泽兴(1991-),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摘要:《海贼王》是一部在日本国内十分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它都有着广泛的读者群。本文将对《海贼王》这部作品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受众分析,并对其受众的几个特殊分布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透过分析将对中国的动漫产业提出简单的建议。
关键词:《海贼王》;受众分析;动漫;心理学
《海贼王》原名《One piece》,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路飞”的少年与伙伴们在大海上冒险的故事。路飞的伙伴目前有8个,分别是卓洛、山治、娜美、乌索普、乔巴、罗宾、弗兰奇、布鲁克,并且还有增加的可能,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故事以及性格,他们冒险的区域从一开始的东海到伟大航道前半段再到新世界。故事中有很多战斗的画面,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与能力,有一个总的故事主线,每一节冒险也有自己的完整度。虽然《海贼王》的故事内容看似简单,但却在日本有着惊人的流行度。《海贼王》从1997年开始在日本漫画周刊《周刊少年JUMP》上开始连载,直至今日长达17年之久都还未连载完结。1997年12月《ONE PIECE》漫画单行本第1??发行,2005年漫画单行本(36卷)累计发行量史上最速达到1亿册,2010年漫画单行本(60卷)累计发行量史上首次突破2亿册,2013年漫画单行本(72卷)累计发行量在日本突破3亿册,是日本图书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的作品,可以直接说《海贼王》是日本的国民漫画。而《海贼王》漫画单行本的翻译版本在日本以外有3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相关周边商品在2012年度的市场规模约达1000亿日元(约60亿人民币)。可见,《海贼王》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而《海贼王》作为日本热血动漫乃至整个日本动漫的代表,也带动了其它动漫作品的发展。以下是《海贼王》在大学生范围内的受众的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随机抽样的300份调查问卷(男女各150份)之中,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有221人,约占74%;而看过《海贼王》的人数有47人,约占总数的16%;喜欢《海贼王》的人数有38人,约占看过《海贼王》人数的81%。在150份随机抽样的男性调查问卷中,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有136人,约占总数的91%;看过《海贼王》的人数有31人,约占总人数21%;而喜欢《海贼王》的人有28人,约占看过《海贼王》人数的90%。在150份随机抽样的女性调查问卷中,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有85人,约占总人数的57%;看过《海贼王》的人数有16人,约占总人数的11%;而喜欢《海贼王》的人有10人,约占看过《海贼王》人数的36%。可以看出《海贼王》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的受众还是较多的,男性受众明显多于女性受众,而看过《海贼王》的受众里也是男性受众的喜欢率大于女性受众的喜欢率。究竟这样的受众分布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一、知道《海贼王》的人数多的原因分析
可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知道有《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数十分之多。首先一个原因当然是这部动漫本身质量不错。其次,它在日本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被称为“国民动漫”。还有就是由于大家都会有一种心理: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我也应该知道(从众心理)。也许有人不看足球不喜欢足球,但这个人多少会知道一些足球相关的信息,比如贝克汉姆、世界杯等等。同理,就算有人不看动漫不喜欢动漫,多少也会知道一些在动漫里面比较有名的东西,《海贼王》就是其中一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存在的原因之一。好奇心也是趋势大家了解这部动漫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部动漫在日本乃至世界都那么流行呢?由于这种好奇心的趋势,多少会去了解一下《海贼王》这部动漫的存在,至于是否选择观看还需要其它的驱力。
二、男性受众多于女性受众的原因分析
《海贼王》既然是一部热血动漫,它的主要受众群体在于男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一部热血动漫,《海贼王》满足了男性的攻击需要,各种激烈精彩的打斗画面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满足感。当然同样也有从众心理的影响,当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看过《海贼王》,就觉得自己也应该看一看。男性比女性更有表现自己的冲动,看过《海贼王》也成为了表现自己很热血很有活力的一种形式,因而《海贼王》男性受众多于女性受众。
三、喜欢《海贼王》的人比率高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喜欢《海贼王》的人数占看过《海贼王》的人数比例都偏高,可以说《海贼王》是一部受人喜爱的作品,而又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作品的优秀,一份作品足够优秀自然就会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也会让欣赏过它的人喜欢上它。至于心理原因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海贼王》这部动漫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移情需要),无论是对于男性或者女性,里面都有许多能够满足观众情感需要的部分。除了前面提到的精彩的战斗场面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攻击需要以外,《海贼王》当中还有许多细腻的情感,有许多感人的场面与触动人心的台词,还有伙伴之间的羁绊以及充满无限可能的冒险经历,这些丰富的元素为满足各类人的各种需要都提供了充足的资源,那大部分情感被满足的受众在看过这部作品之后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部作品。而且《海贼王》的剧情虽然都在情理之中,但总会有一些让观众意想不到的部分,这样的剧情满足了受众的新鲜感,如果都是陈词滥调且一层不变的内容,相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这部作品。
四、文科与工科学生看过《海贼王》人数不同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文科学生中看过《海贼王》的人数高于平均水平,主要因素之一是时间因素,文科相对于其它科系如医科、理科等,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致使文科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出爱看动漫这一爱好也不足为奇。其次文科学生对影视类作品、艺术作品等更有偏好,为了满足自己的认知需要,他们会选择更多的作品来观看。因而,文科学生中看过《海贼王》的人数高于平均水平。反之,工科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要重些,他们并不常能有那么多时间来看动漫之类的作品,尤其是像《海贼王》这种没有完结并且有很多集的动漫作品。再有,工科学生并不像文科学生那样偏好影视类作品与艺术作品,他们更倾向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非精神上的满足。一部作品应该明确自己的受众,并在保证了这一部分受众之后扩展出更多的受众,这是一部作品能够广泛受到人们喜欢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信只要找对了关键的地方,用对了方法,虚心接受他国的经验教训,有耐心有毅力,中国的动漫产业一定可以蒸蒸日上,满足广大中国人民的新的文化需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2.中国期刊市场受众分析 篇二
(一) “圆梦”热潮释放情感体验受众产生强烈自我共鸣
真人秀节目也称为真实电视, 它是以电视作为传媒介质, 对某一比赛进行现场直播的一种节目样式。而《中国梦想秀》引进了英国BBCW频道创收视第一的王牌综艺节目《就在今夜》, 并对其进行本土化调整之后的一档新兴真人秀节目, 在播出前几期之后引来受众的热烈拥护。这档节目是由明星给平民百姓制造惊喜, 帮助平民百姓圆梦的大型活动。普通百姓身上感人的故事和坚守的执著感动了他们, 因此他们成全了无数观众单纯而又美好的梦想。浙江卫视掀起的这股“圆梦”热潮, 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观众情感体验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 融入到电视情境中, 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由于节目中嘉宾的年龄、学历、工作、梦想、经历等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 不同层次的受众都能从节目中寻找到相似的经历, 努力和某个嘉宾人物产生高度的连接, 从而释放并加深情感体验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是推动观众持续关注该节目的根本因素。
“圆梦”,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了节目为受众提供的参考框架, 受众在这一基础上, 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在这类型的真人秀中, 受众会无意识的实践补偿原则和平衡原则, 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需求和认知体验加诸到嘉宾身上, 产生角色替代。受众高度持续的关注嘉宾的动态, 并借其个人经历和梦想来寻求相似或弥补不同。受众获得自我确认的方式更多体现在自我共鸣上, 而共鸣的根本方式是关注。因此, 真人秀节目的收视会持续飙高, 并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是人, 在节目中, 无处不流露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高尚人性的肯定。在收看《中国梦想秀》的过程中, 观众会为轮椅舞者的坚持不懈感动;会为保洁叔伟大的父爱动容;会为艾尚真的爱情落泪;为海翔对梦想的坚持而鼓掌……观众从节目中看到人性的闪光点, 真善美的落脚处, 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上, 深化了自身的认知需求, 加深了受众对节目的喜爱。
(二) 娱乐节目满足观众的消遣需要
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说:“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中国梦想秀》的一大特色就是“秀”, 因此, 它的冲突性和游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接近真实、贴近生活的前提下, 节目既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 又缓和了受众的压力, 深得观众喜爱。
(三) 布景设计本土化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中国梦想秀》的舞美设计风格属于海派风格, 即以上海台为中心代表的舞台布置, 无论从布景设计、灯光效果、人物造型等都满足了江浙地区观众的视觉需求。在布景设计中, 突出了都市感、时尚感和现代感, 营造出一种轻盈、坚实、简洁的视觉形象, 流畅而又自然。上海和浙江同属于一个文化体系,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而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浓烈的时代气息、亦真亦幻的灯光效果、轻快艳丽的色彩, 这些元素都比北方派或者南方派更能吸引当地观众, 体现人文气息和本土特色。
(四) 主持人亲和力强使节目锦上添花
朱丹可谓是浙江卫视重金打造的“一姐”, 她从《我爱记歌词》等娱乐真人秀节目不断成长起来, 并通过接拍广告、出演电视剧增加曝光率, 给受众营造一种“熟人”的亲近感。笔者认为, 在《中国梦想秀》中, 主持人朱丹和花少身上均有一种强烈的娱乐感。无论是外景秘密采访还是演播室内的主持, 主持人们不仅能大方地接受各种搞怪的外形包装, 适应角色定位, 演绎人间百态。谢娜在作客《非常静距离》的时候曾说:“我能成功的关键是我豁得出去, 别人敢做不敢做的, 我都敢做。”笔者认为, 谢娜深得观众喜爱, 坐稳综艺一姐的根本原因是在内陆地区, 很少有主持人像谢娜一样搞怪而又敢拼, 很庆幸, 能看到朱丹的身上“娱乐潜质”, 这或许就是朱丹能迅速走红, 并得到受众认可的关键性因素。同时, 笔者认为, 朱丹的外景采访活泼轻松, 每当她展现笑容的时候, 总会给人一种邻家大姐姐的感觉, 知性而甜美, 自有一番味道。朱丹身上的这种气质, 于无形中拉近了电视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中国梦想秀》不同于《中国达人秀》, 曾有圈内人士戏称中国达人秀可以直接改名为中国残疾人秀了。的确, 《中国达人秀》过分强调对人性的追求, 秀出了太多的情感元素, 而忽视了正常的审美趋向和理性追求。
在近几年的选秀比赛中, 电视制片方较倾向于设置评委。固然评委有其专业之处, 但很大程度上, 有些评委也在经历一次“作秀”“炒作”之嫌。评分有失偏颇不说, 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完全表达观众的情感意愿。而《中国梦想秀》没有评委, 这可谓是其最大的一个闪光点。真正的电视评委是观众, 有谁能代替观众行使权力呢?况且, 每场秀秀的是梦想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而这些又需要谁来评判呢?
在节目中, 笔者认为其一个明显不足之处是:直播室中, 对于嘉宾的亲友团或者委托人的采访, 采访时间仓促、内容浮浅。节目中对于海翔父母的采访, 寥寥数语, 因此, 当海翔的父亲支持海翔的梦想时, 观众不免感到有些突兀而跳跃, 当然更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制片方或可以取消采访环节, 或延长节目时间, 以解决这一环节的尴尬境地。
总体来说, 《中国梦想秀》可以说是对西方真人秀节目中国化的成功典范。笔者希望这一节目在以后的播出过程中, 保持自己的特色, 不出现跟风现象, 帮助每个有梦之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摘要:近两年来, 情感类的真人秀节目一跃成为收视佼佼者, 例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贵州卫视的《人生》节目。众所周知, 收视率的高低显然离不开观众的支持, 也就是受众的关注度。因此, 各大卫视都在不断革新节目样式以求吸引更多受众, 持续抓住受众的眼球, 满足受众的需求。可见, 受众需求成为了影响节目收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 笔者将站在受众需求的角度, 针对真人秀节目《快乐蓝天下中国梦想秀》做简要的分析。
3.中国期刊市场窥探 篇三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迅猛增长后,我国期刊虽然呈缓慢增长之势,但已疲惫难行。不但我国人均年占有期刊量与发达国家指标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在总数即将登“万”的期刊中,市场化率不到1/3。可以说,我国期刊业新旧格局的转换才刚刚开始,更激烈的生死大战还在后头。随着国家对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的基本完成,对期刊来说,短暂的隆冬将不期而至。如何温暖前行?品牌也许是最好的火把。
搏击国际市场,烈火铸就品牌
中国期刊一直以来不但给人弱小之感,而且予人孤零之叹。尽管有《读者》等这样的期刊灿烂市场,也有《求是》《半月谈》这样的期刊影响政治,但只要对比中外整体期刊市场,中国期刊的“弱小之感”就油然而生。尽管早在2001年就诞生了中国最早成立的以党刊为核心的四川党建期刊集团,除16家报纸外,还拥有16家期刊(《四川党的建设》《四川劳动保障》《畅谈》《西部旅游》《汽车杂志》《都市丽人》《女刊》《明日·快一周》《生活之友》《今日人像》《格调》《川菜》《热道》《关爱明天》等),期刊数量众多,然而这样一个“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书报刊为一体的传媒集团”还属于“事业属性的期刊集团”。 “事业属性”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还没有很好地走向市场化。
由一本杂志起家的美国《读者文摘》如今成为世界知名的媒体集团。靠的是什么?1990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依靠其市场内容影响力,《读者文摘》已经进入世界阅读市场,55%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期刊的发展不但应该是集团化的,而且应该是市场化的,甚至是国际市场化的。这里面包含三个发展步骤:集团化、市场集团化、国际市场集团化。如果说这条道路具有普遍性,那么我国的期刊集团整体还处于初步的市场集团化。像四川党建期刊集团还处于从集团化向市场集团化的努力转变之中,而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则处于市场集团化的较成熟阶段。然而,即使是我国最成熟的期刊集团,离国际市场集团化也还有相当距离。
中国期刊要塑造自己的国际品牌,必须走国际市场集团化道路。即使是最弱小的期刊管理者对此也确信无疑。如果说这已经成为中国期刊人目标选择的集体无意识,一个最现实而重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达到目标?在战略目标已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将是关键而基础的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的战略目标将坍塌无存。
创造柴捆效应,合力培育品牌
路径的选择永远依赖中国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排在世界第85位,这严重制约着中国消费者对期刊的阅读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数据,我国期刊出版平均印数为16767万册,期刊出版总印数为33.50亿册。我国公民平均期刊期购买量微超1册,年期刊购买总量不到3册。缺乏国内的经济基础和期刊文化的支撑,中国期刊要顺利走出国门存在较大困难。
中国期刊国际市场集团化面临的另外一个困扰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期刊管理制度。我们的宣传方针是在激烈的国内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有鲜明的利益倾向和战斗倾向。从1942年的“务使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政策”、1948年的“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到1959年的“要政治家办报”,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报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最后形成党的宣传工作的“喉舌论”。改革开放后,这些传统有的得到继承,有的得到修正,但报刊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始终一以贯之,这也许是中国在舆论宣传工作方面的重要经验。然而特色的成功经验,在中国报刊集团走向国际市场时,往往带来某种下意识的国际“抵制冲动”。中国传媒集团来了,往往被等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新华网2012年曾经报道,美国国会面对华为和中兴的进入,一直在质疑“私企为什么有党委”这样的问题,进而怀疑“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在这个基础上理解中国期刊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特殊困难就一目了然。
这些困难有的是一时克服不了的,如人均经济的制约、公民期刊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的是无法克服的,如政治宣传文化。有意思的是,这些障碍并没有阻滞中国期刊走出去的冲动。这种冲动像中国其他方面走出去的冲动一样,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强而来的。中国期刊人知道要强势走出去,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中国期刊人清醒地知道,中国缺乏一棵棵参天大树一样的期刊个体来支撑世界性的厚实天空。于是想出来一个新的办法:将一个个期刊集中一起来展示,像樵夫捆柴一样。柴捆能支撑的重量一定会超过一根根柴棒支撑的重量的总和。这就是柴捆效应。2013年9月在武汉举行的首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就是在这种柴捆效应的推动下举办的,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塑造了中国期刊的集体品牌形象。
有意思的是这次刊博会的组织方式:各省集体组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要求各省新闻出版局统一组团参加刊博会,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贯作风。在这种组团式的呈现中,原本并没有多少特别引起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期刊,几大地域性期刊板块却引起世界瞩目。湖北省作为东道主,12家报刊传媒集团首次集体亮相,除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党报集团,还有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传媒集团等两家核心期刊发行量居世界前列的期刊传媒集团。在传统报刊发行量持续下滑时,除总金额次于广东外,湖北全省期刊的总印张、总印数和平均期印数均雄踞全国第一,密集式地出现了几个百万级的期刊。引人注目的还有作为首次刊博会主宾省的“吉林期刊现象”。《演讲与口才》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致力于口语表达能力宣扬的期刊,每期发行量达40多万册。不但老牌《杂文选刊》《幽默与笑话》《做人与处世》,而且后来陆续创办的《意林》《儿童绘本》《作文与考试》等,都突破几十万册的发行量。吉林期刊已成为吉林的文化品牌名片。
如今,中国刊博会永久性落户武汉,将每年举行一届。这样,中国期刊将持续不断地通过刊博会的“柴捆效应”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未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柴捆效应”有效地孵化出自己的世界名刊?
架设立体大桥,多向延伸品牌
在2014年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提出要在深化改革中开拓“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国期刊做大做强最终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需要,也是自身资本积累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期刊品牌只有在外部市场的“斗争激流”中才能形成。令人可喜的是,中国期刊在这方面发展非常迅速。这一方面是自我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带动国家形象提高的外溢性结果。
中国期刊走向国际,最便捷的一条道路就是使现有期刊走出去。2013年,我国有8000种期刊通过国图集团公司代理发行到海外。2012年中国期刊共出口220.31万册,金额达556万美元,虽然与我国同期进口国外期刊(490.33万册、14120.03万美元)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期刊出口的总数每年递减保持在5%—12%,呈持续性特征。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均大幅下降,2009年又都有大幅恢复性增长。总体上看,出口数量有隔年增长、隔年下降之趋势,而5年内总体增幅还是达到139%。5年间在我国期刊出口种数保持平均8%的速度递减时,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保持大幅增加,其中出口金额的增幅又比出口数量的增幅大。这说明,我国期刊出口获利正在大幅向一些期刊集中。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趋势,将使得一些期刊在国外遇到极强的寒流,而一些则是暖流。这样,在一些期刊的死亡之路中,国际市场将孕育中国期刊国际市场集团化的极大机会。
这些出口的中文杂志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是海外华人,包括早期海外华人移民和留学生,还有小部分的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因此,如果中国期刊要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还必须另寻他途:开办目标国语种的期刊。这有两种具体的操作办法,或者在中国办刊然后发行到目标国,或者干脆到目标国办刊。
第一种情况中,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外文局)的业绩值得一说。这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书刊、网络的对外宣传任务。其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外宣期刊有《人民画报》《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今日中国》等,已经成为海外受众瞭望中国的重要渠道。其中《中国文摘》在近两年的飞速发展中成为我国期刊走出去的缩影。2013年,《中国文摘》发布多语版,开始了新一轮世界范围性的扩大目标读者的努力,此次《中国文摘》发布的外文版产品包括日文版、西班牙文版、阿拉伯文版三种。日文版主要面向日本受众,西班牙文版主要面向拉美受众,阿拉伯文版主要面向中东受众。如果说一种语言就是一座巨大的传播之桥,那么《中国文摘》已经构筑起多层级的国际性立体传播之桥。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通过它的外宣期刊建构起巨无霸的国际传播之立交桥,中国梦将产生更加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
第二种情况是直接到目标国家开办外文刊物。其实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早在2004年就开始把期刊的策划、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地区),当前已有《人民中国》(日文)、《北京周报》(英文)、《中国》(俄文、韩文)等6种刊物实现了国际办刊。这种国际化的具体方式是通过本土化的方式实现的,在这种外宣的国际化中,力求做到中国精神与“本土口味”的结合。2013年,中国期刊的国际本土化节奏越来越快:6月,中国新闻类杂志首次进入英国,中国新闻社举办的《中国新闻周刊》在英国推出《中国报道》月刊;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亚地区广播中心创办的尼泊尔文《尼好》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出版,这是中国媒体开办的唯一尼泊尔文期刊。未来如何用国际目标国的“本土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待更多的期刊加入探索。
依靠传统资源,多元嫁接品牌
中国期刊走出国门的本土化策略,除了目标国的本土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中国本土化。这个话题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一个老内容。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期刊面向国际的时候办出自己的中国特色,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要进一步辨析的是什么是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国特色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政治上的“中国特色”主要是面向“当下实践”的,那么中国期刊国际化的“中国特色”主要是面向“过去传统”的。这不是简单需要理论来回答的问题,而是当下实践已经充分回答的问题。下面的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期刊走向国际化必然要向中国传统回归的事实。
2013年9月16日发布的首部《中国期刊海外发行报告》,以及同时发布的“年度最受海外图书馆青睐期刊排行榜50强”“年度最受海外读者喜欢期刊排行榜50强”,集中展示了中国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果。这些内容是国图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的总代理,综合海外机构及读者的评价和发行数据而成的。报告显示:中国期刊的海外订户大部分集中在文史哲类期刊。主要份额构成是:历史地理类15.2%,文学类10.7%,社科总论类7.1%,生活科普类6.9%,政治法律类6.2%,语言文字类6.2%,经济类5%,其他类(文化、军事、体育、中医中药等)42.7%。综合来看,这些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如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中医中药等。统计2002年—2012年中文期刊海外的发行数据,最受海外机构客户喜欢的发行前10名的期刊是:《文物》《考古》《中国语文》《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历史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可见,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期刊要走自己的品牌之路,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大力发掘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发行前10名的海外机构客户最青睐的中国期刊明显地提示了这一点。
有一个分析对海外不同类型读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方面做了准确说明。从海外的客户群来看,以图书馆等为主的一些教学、科研单位主要对两类期刊感兴趣:一类是以文史哲为代表的学术类期刊,如考古、文物、哲学、民族、文学、艺术、教育期刊。这部分期刊代表了中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水平,是海外研究中国的重要数据和观点来源。另一类就是传统文化类期刊,如中医中药、针灸理疗、中华烹饪、武术健身、国画书法、传统戏曲、风土人情等期刊。这部分期刊为海外读者研究、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普通读者则对生活类期刊需求较多,尤其是海外华人对这些反映中国普通人生活与习俗的期刊感兴趣。为什么是这样?有没有进一步在理论上进行解释的可能?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期刊这种面向传统文化的国际战略,是不是也适用中国的报纸,甚至中国的网络?
从内容来说,报纸呈现的主要是时事新闻,讲求的是速度,而即使是时政类期刊,其更强调时事新闻的背景,追求的是解读。各种统计告诉我们,外国读者订阅最多的往往不是时政类期刊,因为如果仅仅是获知事实性新闻,那订报纸、看网络好了;如果是要获知对新闻的深层解读,往往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卯榫不合。在这种情形下,生长于深厚文化传统中的中国期刊,最值得发掘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这就是海外订户大多集中在中国文史哲类期刊的原因。可见,中国期刊塑造自己的品牌走本土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就是内容的传统化,本土化道路就是传统化道路。
4.中国期刊市场受众分析 篇四
1990~19美国《金属文摘》光盘数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
通过对被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源期刊的.统计,发现1990~年间,共有64种中国源期刊被该数据库收录。本文还统计了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期刊论文数,分析了这些期刊的学科的分布情况。另外,还检索了美国《工程索引》、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数据库,从中了解这64种源期刊被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情况。
作 者:鲍国海 Bao Guohai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市上大路99号 36 刊 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年,卷(期): 12(1) 分类号:N55 TP392 关键词:《金属文摘》 MA 中国科技期刊 数据库【中国期刊市场受众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法学期刊09-02
中国白酒礼盒市场开发分析09-03
分析一下中国浴池锅炉市场现状08-04
中国水产品市场分析09-03
中国电影院线市场分析10-22
上半年中国服装市场分析参考06-17
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分析报告08-15
中国成人情趣用品市场行业前景分析09-29
期刊导航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