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2024-08-06

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精选7篇)

1.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一

创新安全理念 强化安全监管 夯实安全基础

提升安全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建筑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2017年1-6月,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11起、死亡375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50起、死亡人数增加79人,同比分别上升19.16%和26.69%。2017年1-8月份安徽省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3起死亡37人,比去年同期(24起25人)事故起数增加9起,死亡人数增加12人,同比分别上升37.5%和48%。其中死亡人数较多的地区有合肥市(10人)、六安市(5人)、黄山市(4人)、安庆市(4人);死亡人数上升超过100%的地区有黄山市(300%)、芜湖市(200%)、宿州市(200%)、淮北市(200%)、淮南市(100%)、宣城市(100%)、安庆市(100%)。

结合全省在建筑领域事故类别划分分析,高空坠落发生频率

—1— 60.6%居高,其次是触电、机械伤害28.6%,然后是物体打击等其它偶然事件发生10.8%,这些事故都采取“亡羊补牢”补救措施,很难准确断定行业监管部门责任,不像煤炭行业很容易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主体。从这些事故可看出,在我国安全监管存在空白地带,真空地带,薄弱地带,交叉争执地带,没有做到安全全覆盖、全封闭。突出原因,管理体制人为分割和安全生产缺位造成的,没能按行业发展安全生产规律去构造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

二、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现状

(一)缺乏安全生产法制意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少数建设项目的业主方不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不能正确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忽视安全管理。个别建设方毫无法制观念,不能正确处理地质勘查与施工进度、工期与安全和设计、施工、监理相互关系。对建筑领域涉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其他如设备租赁、拆装、材料供应等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乏具体明确规定。大部份长期停工状态项目,建设、施工单位难以联系,现场安全防范措施难以落实,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导致在确认主体安全责任问题上相互推诿,不能及时解决,埋下事故隐患,甚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二)体制机制不顺畅,出现监管缺位。个别地区不能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安全监管的关系,对招商项目在安全监管上也开“绿灯”;有的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对“城中村”及农村建房缺乏有效监管,建房无

—2— 设计、施工无资质,导致其成为事故的多发点,且留下无穷隐患;有些特殊项目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工程和市政道路项目,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建设单位往往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未办理相关建设手续,先行开工建设,有的工程项目直至完工才完善建设手续;还有些地区,监管权力分散,同是一个建筑领域,分阶段不同部门管理,如:规划证之前由综合执法局主要管理其行为,之后属于城乡建委,分两段管理,存在安全缺位,再如挖掘煤气管网的施工、房屋拆迁也是如此,职责不清楚。

(三)管理方式粗放,施工现场混乱。部分施工企业不合理低价中标,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更有甚者,采用“一脚踢”承包方式,只抽取利润,不对项目实施有效监管;有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粗放,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不做技术交底,有章不循,冒险蛮干;有的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以罚代管,使得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有关法规、标准落实不到一线作业人员上,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加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存有缺陷,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重效益、轻安全、抢进度,“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四)忽视培训教育,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线作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基本操作技能较差,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

—3— 因素的危害性,不懂得紧急状态下的自防自救方法,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防自救能力亟待增强、提高;有的对关键工序未做到旁站监理,未能有效控制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安全监控不力。

三、做好建筑领域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并且能够解决的,建筑领域中问题的存在和事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规律,违背科学规律。要实现建筑领域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关键是要统一思想,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一尊重五统筹”作为指导,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1.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更新机制。要加快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重视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安全生产规律性、关联性特征分析,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突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制订出台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桥梁等工程建设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将生产经菅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列入刑法调整的范围。

2.积极探索安全监管市场化运作体制与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聚集专业人才的力量强化安全监

—4— 管;以项目风险管理为载体,探索建筑领域责任保险制度体系和安全监理中介机构运作新机制,构建由建设、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等组成的共同投保体,以保险公司和建设监理为共同承保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中介机构接受保险公司委托,负责施工现场灾害预防工作,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保险机构投入、中介现场服务”的安全预控监管新格局。

3.推行现场“安全体验”培训中心教育模式。将以往召开安全电视会议、现场会议、观摩会等形式,直接演变成现场体验,让每位一线工人直接感受模拟的安全事故,亲身体验,下大力气完善建筑领域从业者,尤其是农民工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使其人身安全健康、财产、保险等得到合法有效地保护。

(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监管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发展规律,依靠“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综合监督管理的科学体系。

1.认真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指导、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个岗位、每种行动(活动)等所应有的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职责。

2.深入开展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建筑领域各参建单位开展安全自查自改;要集中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风

—5— 险项目如隧道、桥梁和高边坡施工的现场进行专项检查;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切实加强建筑领域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加强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规范高效监管执法,试点推行施工现场“数字化”监控,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化”采集,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决策”,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三)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地抓好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一要强化建筑领域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实现属地化、动态化和全过程监管,建立建筑领域市场常规性巡查制度,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主体责任,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二要高度重视日常监管,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要将监管力量放在一线,重心放在基层,重点把住源头关和现场关;要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日常的适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并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建筑领域安全监管“双联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对建筑领域开展定期联合检查,及时发

—6— 现的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订措施、整合力量,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监管体系。四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细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必要的物资、设备储备保障,培训应急抢险人员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及时妥善处置事故,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要根据工程的危险特性,开展风险评估和事故灾难预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刻不容缓,生产警钟长鸣,要紧紧围绕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改革创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着力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大力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7—

2.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二

一、学术创新力——大学教师核心创新力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创新显然已成了社会的主流话语,诸多领域都在积极倡导创新,并且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梳理创新的知识史或观念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创新型大学教师到底需要何种创新力。

创新通常的英译词有creation和innovation。前者通常理解为创造,一般指全新的“无中生有”;后者通常理解为创新或改革(革新),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综观创新的观念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科和领域对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最早对创造的理解主要在宗教领域,例如基督教的创世论认为创造是上帝或神特有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现代人文主义的兴起与盛行和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强调,创造的主体开始从神降落到人身上。由此,创造的主体由神义论过渡到人义论,这是现代社会对创新的现代学科式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学科对创新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心理学方面。自从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J.P.)提出创新学以来,创新的心理学理解逐渐占据了主流。心理学往往从创新所具备的特定心理特征来理解和研究创新。例如吉尔福特认为创新型人才在人格上具有以下八个特点: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究理性和严格性;6.喜欢抽象思维;7.富有幽默感;8.意志品质出众,能长时间专注于感兴趣的问题当中。[1]心理学对创新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我们对创新心理方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创新的神秘面纱。

作为现代社会主要学科之一的经济学,对创新也十分重视,把创新理解成经济的结构性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质的飞跃。约瑟夫·阿洛伊斯·熊皮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降低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企业家是这种经济创新的主体。[2]经济学对创新的理解,不像心理学那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创新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而是强调创新的经济价值。

此外,文化领域也有不少关于创新的研究。有学者对创新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创造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创造进取心的价值判断上,其次表现在文化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上。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化过程的自我建构方面: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以独立的方式建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群体的一个独立个体,愿意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生活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以一种互相依赖的方式建构自我,将自我看成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服从群体规则。不同文化对创造力本质的理解也不同。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产品导向、独创导向,而东方文化更多的是将创造力看成个体成长或自我实现的过程。[3]

现代经济学、文化学对创新的这些理解和研究都离不开现代主体哲学。现代主体哲学是人义论的哲学,它把人看作是创新的主体,追求的是人的创新价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也是一种主体哲学,它认为,人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人从自然的必然世界走向目的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的创造概念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创造活动理解成人类世界的自我构成原则的人学世界观。[4]西方现代主体哲学的演变影响着创新理解的演变。西方主体哲学经历着原子主体哲学到社会主体哲学的演变。与之相应的是,对创新的理解也经历着从强调创新的先验性、个体性到注重创新的经验性和社会性的演变。与传统单子式主体哲学强调创新主体的个人天赋和个人能动性相比,现代主体社会哲学更强调创新的社会因素。特别是后启蒙主义哲学下的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启蒙主体的创新性,把创新视为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的产物,而其中的批判社会学则把创新视为是权力的产物,创新离不开权力,创新需要赋权。

通过对创新观念史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它遵循着两条基本逻辑:主体逻辑和价值逻辑。创新的主体逻辑指创新的主体从传统的神义论到现代的人义论,再到后现代的社会论及批判论。神义论认为创造是上帝的特权;人义论认为创造或创新是人的天赋或特殊才能;社会论认为创造或创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批判论认为创造是权力的产物。创新的价值逻辑指创造的价值取向从上帝的创世价值取向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经济主导的全球化竞争时代,创造或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价值尤为突显。

大学创新同样遵循着创新这样两条基本逻辑:主体逻辑与价值逻辑。大学创新的主体逻辑表现为大学从最初传说布道到当代的科研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的综合。最初的大学多由一些宗教人士组成,为了传说布道而聚集到一起交流研讨。这时大学还不是创新的主体,大学也没有凸显它的创新功能。随着现代大学的建立,特别是洪堡大学理念的出现,大学的创新议程逐渐凸显,科研和学术创新成了大学的重心,学术成了大学的灵魂和生命。自真正意义的大学诞生以来,当代大学已由最初单纯地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进而发展为通过创造新知识为社会服务。[5]大学成了人类和社会创新的重要主体。大学的创新价值逻辑也实现了由最初的宗教价值到现代社会世俗价值的转变。大学从事的科学、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创新都主要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推进着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现代大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知识和文化发展的重镇。特别是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竞争的历史语境下,大学肩负着重大使命。创新成了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核心问题。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我们的大学到底需要何种创新力?何种创新力才是大学教师的核心创新力?大学创新的主体逻辑和价值逻辑决定了学术创新力是大学教师的核心创新力。

第一,学术创新力是实现现代大学职能创新的关键。离开了学术创新力,大学的创新职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大学的学术创新力主要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上,它以创新知识为首任。大学若无学术创新那就与其他教育组织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了。国内不少关于大学教师创新力的研究忽视这一点,他们往往从一般意义来谈大学教师创新,容易混淆基础教育的教师创新与大学教师创新的区别,从而没有足够重视大学教师的学术创新。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争议,有三种基本立场:人才培养本位观、科研本位观和“三位一体观”(把现代大学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统一于一体,例如统一于知识)。纵观大学的理念史,人才培养本位观曾长期占据着主流,纽曼的大学教学职能观是典型的人才培养观。洪堡的研究型大学理念的出现打破了人才培养单一职能的局面,为科研本位观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弗莱克斯纳把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社会服务本位观的形成则主要受美国“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的影响,社会服务本位观主要在社区学院和职业高校盛行。人才培养本位观认为,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大学人才培养职能的延伸。大学职能的三位一体知识观则往往把人才和社会服务统一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例如康奈尔大学前校长J·A·帕金斯196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讲演时,从知识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认为“知识之获得是研究的任务,知识之传递是教学的任务,而知识之应用则是公共服务的任务”。[6]大学的知识场域不同于社会其他知识场域,它有自身的独特性,学术性知识是它的显著特征。大学知识主要是一种学术性知识,学术性贯穿着大学的整个职能。大学教学主要是一种学术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服务也主要是一种学术性服务即运用学术性知识去服务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不仅统一于知识,而且统一于学术知识。学术创新力是实现现代大学三位一体职能的关键。只有学术创新力提升了,才会有大学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及质的飞跃。

第二,学术创新力是大学教师创新的生命线。大学教师作为特殊的教师群体,肩负着探索前沿知识,推动学术知识、创造和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试想一个没有学术创新力的教师,顶多也只能称其为一个好的“教书匠”,很难成为优秀的创新型大学教师。没有学术创新力,大学教师创新的源头活水也就枯竭了。学术创新力对大学教师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传统科研意义方面,学术创新力是实现大学教师科研创新最基本的能力保障。没有学术创新力,教师的科研创新是难以想象的。其次,学术创新力也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到大学教师创新性教学实践。学术创新力的缺乏直接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大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创新力体现为“教学学术”(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创新力。“教学学术”弥合了传统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割裂,整合了大学教师创新力。正是基于此,博耶(Boyer,Ernest L.)提出了“教学学术”这一颇有影响力的概念。教学学术作为学术的一种新范式,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整合,对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学术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的创新,有利于大学教师创新共同体的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7]再次,学术创新力也为大学教师实现学术性社会服务奠定了能力基础。没有学术创新,就难以实现大学教师学术性社会服务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它具有自身的学术性特点。大学教师的社会服务主要是一种基于学术创新的社会服务。

二、学术创新力基础的要素构成

既然学术创新力对现代大学职能的实现和大学教师职能的实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学教师的学术创新力?学术创新力基础由哪些因素构成呢?这一问题成了大学创新和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学术创新的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社会学、文化政治学等理论基础,初步尝试建构一个学术创新力基础的三维六要素模型。三维指心理能力(psychological capacity)、知识(knowledgeable)能力和社会(social)能力,即“PKSC”。六要素(factors)包括:洞察想象能力(ability of insight and imagination)、综合交叉能力(ability to synthesize and cross)、知识谱系能力(ability of knowledge genealogy)、反思批判能力(ability of reflection and critique)、学术自主能力(autonomy of scholarship)和合作分享能力(ability to cooperate and share)。

现代性哲学下的人是创新的主体,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在于人的意识,在于意识的创造性。创新归根到底离不开个体的意识,创新依赖一定的心理基础。洞察想象力和综合交叉能力是创新关键的心理能力。洞察想象力包括两个方面:洞察力和想象力。洞察力涉及到对事物和问题的观察及分析的深刻度。它主要是一种分析能力,是一种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能力,是一种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思维类型来看,洞察力主要是一种聚合性思维能力。想象力涉及到对事物和问题把握的宽广度、灵活度与新颖度。它主要是一种变通更新能力,是一种由此及彼、由无及有的能力,是一种打破边界的扩张能力。从思维类型来看,想象力主要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发散的丰富性——是指在同一思维方向上能够产生大量念头的一种属性,有人也称为思维的流畅性……;思维发散的灵活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属性……;思维发散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同于寻常新念头的思维属性”。[8]美国著名的创造学家吉尔福特也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这样基本特征:观念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和观念的独创性。[9]想象力不仅是发散思维的集中体现,也是创新力关键心理能力之一。“康德认为想象力具有联想、再生、复现、复制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10]想象力在康德那里之所以具有创新力,在于它的自由性,它既不是感性和知性的范畴,也不是理性的必然性范畴,而是连接感性和知性的自由中介。洞察想象力由聚合性、确定性的洞察力和发散性、自由性的想象力组成,但不等同于两者简单相加。它是聚合性和发散性的有机结合,确定性与自由可能性的有机结合。洞察想象力之所以是学术创新的关键心理能力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洞察力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深刻度,想象力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新颖度。学术创新不同于一般的非学术创新,不同于日常生活实践创新,它是探索事物本质性的工作,相对于其他创新,深刻性是显著特点之一。因此,从心理能力上来讲,洞察力是学术创新力基础。没有洞察力的创新,是没有深刻度的创新,也难以谈得上真正的学术创新。没有想象力的洞察力,也难以推进学术创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即洞察想象力才能为学术创新奠定心理基础。

综合交叉能力是学术创新力基础的第二大基本心理能力。综合交叉能力也包括两个方面:综合能力和交叉能力。与洞察力相对,综合能力侧重的不是分析,而是对分析过的对象进行统整,因此洞察能力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术创新力。综合能力侧重对分析对象的统一与联合,交叉能力侧重不同脉路、不同领域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沟通,以打通相互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知识间的横向发展。交叉能力往往能为学术创新提供新契机。20世纪下半叶,各类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兴起,在当代学术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人的交叉能力是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能力基础,也是当代学术创新的生长点。

洞察想象能力和综合交叉能力作为学术创新力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心理能力上来谈的。它们为学术创新力基础奠定了心理基础。学术创新不仅是心理能力运用的结果,而且是知识探索和运用的结果。学术创新力基础并不局限于心理能力,它还包括知识谱系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知识谱系能力主要指对特定知识的产生、发展图谱式的把握。知识谱系能力之所以是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知识谱系能力为学术创新力基础奠定了知识论基础。学术创新主要是一种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知识的积淀。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知识管理和运用能力、知识的深广度等都是知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知识谱系能力为知识的反思批判和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谱系能力既要求对知识的纵向梳理,也要求把握知识横向的网络勾连,更注重考察知识背后的权力基础,从而为知识创新建构新的研究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论述了“范式”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现代编史学的眼界来审视过去的研究纪录,科学史家可能会惊呼: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科学家由一个新范式指引,去采用新工具,注意新领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用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注意过的地方时,他们会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11]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也意蕴了知识创新的权力基础。“谱系学作为福柯方法论的一个方面……它的关注中心在于真理诸体系与权力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从真理生产的‘政治体制’着手”。[12]知识谱系能力就是要发现已有的知识范式的局限,考察知识发展的权力基础,从而为构建新的知识范式和获得知识创新奠定权力基础。

与知识谱系能力内在关联的是反思批判能力。知识谱系能力侧重对知识史的考察。反思批判能力则侧重对知识的现实问题的考察。波谱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以“证伪”的方式批判已有的科学命题的真理性,以推进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他认为“科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它是由大胆的猜想组成的,以批判精神来发挥这些猜想,正因为这样才可以把科学描述为革命的”。[13]科学的革命性,其本质也就是创新性。科学的创新性离不开批判和猜想。虽然学术不能简单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它们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内在一致,那就是不断反思已有的学术。学术批判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学术内部批判能力和学术外部批判能力。内部反思批判是指对学术体系(主要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部分)进行逻辑批判,它涉及逻辑起点的前提反思批判、逻辑取向的价值反思批判、逻辑论证的过程反思批判和逻辑结论的反思批判。外部反思批判指学术范式的解释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内部反思批判主要就学术内部的逻辑性和完满性进行反思批判来发现新问题,以推进其不断完善或重大创新突破。外部反思批判主要就学术的现实效能进行反思批判来发现新问题,以推进学术的现实效能。

洞察想象能力与交叉综合能力侧重的是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心理能力,知识谱系能力与反思批判能力侧重的是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知识能力,学术自主能力与合作分享能力侧重的是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社会能力。学术社会能力其内涵十分丰富,但本研究主要是从批判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学术社会能力。因为创新不仅仅是心理与知识的过程,更是社会权力的运作过程。基于此,学术自主能力和合作分享能力就成了批判社会学视角下的学术创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自主能力,主要指学术研究主体能够独立其学术人格,自由其学术精神,并有合法的学术话语权,有良好的学术自主权利作保障。合作分享能力主要指学术研究主体建构良好学术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 of academy)的能力。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倡重建社会的公共领域,倡导主体间性的自由平等的交往精神。学术公共空间与此精神是内在一致的,它是建构良好学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分享能力对当代的学术创新意义逐渐凸显,这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研究的批判取向的凸显揭示了权力是创新不可避免的因素。只有倡导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才能充分发挥真正的学术创新精神和潜力。其次,当代的学术越来越向纵深发展,综合学科和跨科学等交叉研究也日益盛行,学术团队精神和学术交流、合作和共享能力越来越重要。学术已进入到一个“合作时代”,古典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学术时代已经终结。合作分享能力就是指学术研究主体有建立良好的学术权利机制能力,既反对外部不正当的非法和不合理的权力干涉,也反对学术场域内部的非正义、不合理的学术霸权,反对各种形式的学霸、学阀等不正当的权力。

小结

从观念史分析,创新遵循着主体逻辑和价值逻辑,大学和教师的创新同样有其主体逻辑和价值逻辑。大学教师是大学创新的主体,学术创新是大学创新的主要价值取向。大学教师的学术创新力是其核心创新力。本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心理能力、知识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学术创新力基础中的三大基础能力,初步建构了学术创新力基础的三维六要素模型即“3PKSC——6F”模型:洞察想象能力与综合交叉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谱系能力与反思批判能力(知识能力),学术自主能力与合作分享能力(社会能力),并以此希望能推进大学教师创新力内涵研究,为创新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逻辑起点和前提性研究。

摘要:大学教师在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教师创新力有其自身特定内涵,学术创新力是大学教师的核心创新力。学术创新力基础主要包括洞察想象能力、综合交叉能力、知识谱系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学术自主能力、合作分享能力。

3.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三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败。高校“法律基础”课是当下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应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法律部分的最新修订内容,领会其“知、信、行”的逻辑思路新变化;吃透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精准把握培养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教育方向;吃透学生,寻找适应学情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教育之力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学;大学生;法治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50-03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当下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切实提高“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良好法治素质是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拟围绕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育,结合2015年修订版教材的新变化,谈谈“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完善。

一、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法律部分的修订内容,领会其逻辑思路新变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做了顶层设计。为及时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2015年修订版对原版教材“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1]。2015年版教材将“法律基础”扩展为三章,即第六、七、八章。各章具体修订内容主要表现在:

一是修订原教材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内容,设置为新教材第六章“学习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体系”。该章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充分吸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突出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将“法律体系”转变成“法治体系”。具体变化为:简化关于“法律的历史发展”的论述,完善关于法律的本质、特征的论述,整合“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内容,简化关于“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论述,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形成“我国的宪法和法律部门”一节,增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节,重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格局。该章通过介绍宪法法律、法律体系、法治体系的内容和特点,旨在解决学生“知晓法律”的基本认知问题。

二是修订原教材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的内容,设置为新教材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治权威”。本章最大的亮点在于更加凸显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具体修订点有:将第一节“法治理念”的内容更为“法治观念”的内容,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宪政的不同,揭示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将第二节“法律思维”的内容转变为“法治思维”的内容,揭示法治思维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树立法治思维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路径;修订原教材第三节“法律权威”的相关内容,增加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的内容。本章通过介绍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旨在对大学生形成良好法治观念产生积极乃至重大影响,解决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法律情感和法律意识问题。

三是独立设置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本章最大亮点在于突出权利行使与义务履行的法治实践性规定。具体修订点主要有:删除了原教材第七章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生活等领域的具体法律规范的阐述;增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节,阐述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基本内涵及其两者相互关系,让学生对权利与义务有准确的认知与判断;吸纳原教材宪法的相关内容,增补“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一节,具体介绍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内容;增加“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一节,指明了大学生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该设置通过介绍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问题。

通过对上述修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新版教材对于“法律基础”部分的论述较之前更为系统和科学。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增补了很多法治建设思想的内容,增加了提升法律能力的内容,删除了原教材一些具体的硬性的法律规范知识的内容,从而使“法律”部分的教材内容更具有思想性和针对性。一个突出的逻辑思路的改变是对“法律基础”的内容安排体现了“知、信、行”的逻辑思路,符合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发展规律。新教材的变化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任务时不仅应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应包括对学生情感、意志、能力、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2]。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2015年版教材体系的逻辑思路、内容结构、重点难点,明确各章教学内容在培育大学生法治素质中的功能与作用,及时将教材体系的变化积极有效地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话语体系。

二、吃透课程性质,把握“法律基础”课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中共中央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3],这为“法律基础”课教学再次确认了教育方向。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法治素质至少包含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和法治践行能力四个方面,“法律基础”教学也应该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宪法法律的基本认知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必须首先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宪法法律对于自身行为选择的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作用和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社会价值;要让大学生知晓宪法法律的基本规定,让大学生了解可以做些什么、不得做些什么,事先对自己的行为理性判断;要让大学生了解我国法律运行的大体过程,感知法治状态。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育者应当从法治教育的性质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建立科学、实用的大学法治教育内容体系,既把法的本质、价值、功能等方面的法理作为法律基础知识的重点,又要注重传授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性的法律规定,为大学生在校生活以及今后走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法治观念的基本培育

“法律基础”课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多,面宽,在10多个学时里能根本无法完成法律知识的全面讲授。教育者应该把握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上,一是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的自信。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大学生应当摒弃特权观念,树立现代平等观念。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义务的履行是为了权利的更好地行使。大学生在行使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应当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三)法治思维的基本形成

法治思维是大学生法治素质生成的基本路径。真正的法治思维至少包括以下四大要素:第一是法律至上的法治思维。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第二是权力制约的法治思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需要制约。第三是人权保障的法治思维。法律的重要使命便是保障人权。丧失了人权,人便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第四是程序正当的法治思维。程序正当是实体公正的前提,程序正当还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有效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人权。在“法律基础”教学中,教育者应突出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方式,建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生活习惯。

(四)法治践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生活在法治社会中,大学生应当具有的法治能力主要有:第一,预见能力。大学生能够依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初步判断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从而保证行为的合法性。第二,评价能力。大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合法与否的初步判断,及时地纠正自己行为使之回归法治的轨道上。第三,行使权利的能力。行使权利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不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救济权利的能力。当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合法渠道来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权益,而不是简单地“以恶制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始自力救济。第五,履行义务的能力。学会严格依照法律的要求及时地妥善地履行自己的行为,有效避免因义务履行不能而导致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第六,尊重他人权利的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权利、不侵犯他人的权利的基本能力。

三、吃透学生,寻找适应学情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分析法的恰当运用

理论分析法是“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法律基础”教学中,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是必需的。在讲授第七章“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时,需要从理论的角度澄清法治思维与道德思维的不同。法治思维是以法律法规为基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理性思维,它具有逻辑性、规范性。道德思维是从道德的视角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一种思维方式。“父债子偿”、“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是中国百姓典型的道德思维方式,但是它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这时学生可能会迷惑,法律为何不保护倡导诚信的道德思维。教育者需进一步阐释法律背后的法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这种道德思维在追求诚信的路上却不自觉地丧失了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法治社会里,权利人应当依据现行法治要求,及时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道德思维本身虽然无所谓好坏,但是面对法律问题,个体仅用道德思维去分析处理问题往往会陷入“不合法”的行为尴尬。要有效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教师自己要搞清楚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讲出理论自信。

(二)案例教学法的适当选用

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件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4]。“法律基础”课选用的教学案例与法学专业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有所不同。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在坚持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思想教育性,以提高大学生思想观念水平、规范学生行为为主要目标。比如在讲授第六章“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问题时,我们选用2014年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的“福建念斌投毒案”和“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奸杀案”。教育者通过对这两起较为熟知的冤假案件平反过程的描述和结果介绍,让学生真实感受公平正义的可贵和我国法治的艰难,理解深刻司法公正对于法治的生命线意义,反思自己生活中影响法治实现的违法或不妥行为,同时借助案件激发大学生的正义情感,激励他们以行动厉行法治。

(三)实践教学法的充分使用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题中之义,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5]。实践教学就其形式来说,主要有:课内的辩论、讨论、主题演讲、审判录像观摩等;课外的庭审旁听、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社会调研、法律志愿者活动等等。

旁听庭审是教师事先与法院取得联系,在确定庭审案件、旁听人数、具体庭审时间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们到法庭旁听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旁听庭审实现了学生与法律“零距离对话”,有助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知识,切实感受法律的严肃和权威,往往起到“庭审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教育效果。模拟法庭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通过扮演案件检察官、法官、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比照法庭审判的程序要求,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可以在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中推广,因为现在很多本科院校都设有法学专业,各高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院完全可以与所在学校的法学院协同合作,拓宽学生的法律实践教学的该种渠道和形式。社会调研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法律纠纷事实的调查与分析来深化获得法治认识、法治情感、法治意识与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校深入城市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社群,如劳教人员、服刑人员、吸毒人员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该种实践活动方式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警示广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树立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在实际教学中,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具体地依情而定。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高校“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的巨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教育之力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握好教材修订内容 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6.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47.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

〔4〕周静.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维度[J].江苏高教,2012(11):34.

4.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四

——xx街道社会服务与管理调研报告

(2011年x月)

一、基本情况

xx街道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xx城区西部,因xxx而得名,境内xxx是城区唯一现存的千年古迹,“xx酒馆”、“xxx”被列入“xx八景”。辖区国土面积11.3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有xx个社区、x个村,驻市、区直单位xx个。xx个社区共有干部xx名,其中党员42人,占总数的93%;中专(含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3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xxx”目标,创新思路,坚持高起点谋划经济发展,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范社会管理,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xx年,全街xxxxxx。街道综合实力在全市xxx个乡镇中连续两年保持“20强”称号,去年在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中排名第二位。街道防灾减灾、全员人口信息化管理、无邪教社区创建、民族宗教、党建等5项工作先后被列为省级示范或试点单位。

二、做法及成效

(一)推进老城改造,改善辖区环境面貌。一是实施片区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实施xxx等改造项目30多个,总投资近40亿元。经济适用房建设被列为市政府重

大民生工程;xxx被列为全市城中村改造重点工程。片区改造覆盖10个社区,建成xxx等一批高档居住小区,新增居住面积80余万平米。二是实施道路建设。配合实施了xxx2个市政重点工程,改造硬化街、巷、路40多条、1万多米,有效解决了辖区居民出行难问题。三是实施环境治理。协调推动了xxx综合治理工程。积极争取市、区有关部门支持和其他投资,修建改造下水道10000余米,修建无公害化厕所28座,改造电网线路3000余米,治理臭水沟6条共1500余米。狠抓市容市貌和环卫管理工作,成立专班配合城管部门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消除“十乱”行为,xx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环卫工作网络,落实了包片责任制和清扫保洁制度,不留环卫死角。

(二)加强平台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近年来,街道先后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新建了xxx3个社区办公场所和xx社区多功能综合服务大厅,迁建了xx社区办公场所,改造了xx等社区服务设施。在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基础上,完善平台功能设臵,设立“五室两站两栏一厅一校一市一场所”。五室即党组织和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党员活动、居民代表议事室)、图书阅览室、资料档案室;两站即居家养老服务站、计生卫生服务站;两栏即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厅即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一校即居民学校或社区家长学校;一市即爱心超市;一场所即健身活动场所,确保每个社区均有一个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服务平台,为辖区社会服务与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创新社区工作机制。修订和完善便民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党建议事、居民自治、妇女儿童维权等10余项制度,规范社区服务与管理。二是落实目标责任机制。按照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街道领导干部责任包保制、“一岗双责”制和社区总支书记负责制、社会事务专干工作责任制。创新考核办法,从2010年起,社区考核必须请15-20名居民代表参与评议,作为街道党工委评价社区工作的重要依据,促进了社区工作责任的落实。三是完善事务运行机制。社区各项事务由街道包保领导负责指导和督查,社区总支书记负责协调,专班负责具体落实,街道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了“一项工作、一套制度、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积极推行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内容上,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公共交通管理、门前四包管理七个方面的工作全部纳入管理的范畴。在做法上,首先成立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办公室,按照“九个一”标准进行平台建设,即配臵一个管理室、一名社区管理员、一个公示牌、一套办公桌椅、一张联系卡、一套法律法规宣传材料、一本社区基本概况、一个意见监督举报箱、一本工作台帐记录簿。其次是组建队伍:成立社区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社区负责人任网格长,社区干部、城市执法员、公管管理员、环卫工作人员、规划管理员、社区警长、社区交警为成员,并配备信息员6名、城管巡查员2名、垃圾清运工4名、保洁员6名、清扫工11名、治安和交通协警2名、门前四包员7名。再次是规范管理:将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社区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人员、同包保、同考核、同奖惩;将人员及保障下沉到社区,并将职能责任、信息收集、问题排解、执法处臵等落实到个人;安装了城市管理诉求举报电话,发放便民联系卡和群众公开信,开辟管理岗位和考评考核监督栏;与驻区单位、企业及门店签定管理责任书。目前,我街已实现了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辖区市容市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五是健全共驻共建机制。社区与驻区单位、警卫室、商家、居民签订“门前四包”、安全生产、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等工作责任书,形成了广泛合作、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社会事务管理效果明显增强。

(四)拓展便民服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一是建立便民服务网络。整合街道民政、劳动、综治、司法、信访、党建、三资清理、妇女儿童维权等各项工作职能,在街道和xx个社区分别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一个中心、十个网点”覆盖全街的便民服务网络。xxxx年,全街便民服务网络为群众服务达5000余人次,办理群众事务1000余件,发放城乡低保资金955万元、廉租住房补贴资金212万元、老年人津贴1万余元,推荐城镇就业1052人;街道信访服务窗口被市政府表彰为“文明接访窗口”。二是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完善xx个社区服务网络,组织党员和居民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为生活难以自理的居民提供服务;组织社区低保户、特困户成立志愿卫生服务队,搞好社区公共环境卫生;组织退休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成立矛盾纠纷调解队,调

解街坊邻里居民矛盾纠纷,促进辖区社会和谐。三是建立文明活动网络。依托社区妇女之家、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等文明活动设施平台,根据居民爱好,分别组织成立书画、腰鼓、戏剧、健康操等活动团队。依托社区市民学校,结合城市文明创建,对居民进行文明教育,开展“文明小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极大提高了居民文明素质。四是建立困难帮扶网络。组织党员干部,对辖区困难居民、困难党员和“四类”儿童实行包保,通过帮资金、帮技术、帮就业、帮学习等方式,帮助困难居民创业就业和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儿童解决学习困难。以社区“爱心超市”为依托,发动辖区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同时社区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在春节、元旦、三八、六一等节日组织慰问活动,帮助困难居民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为困难居民申请低保救助、生活救助、大病救助和养老保险;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如xxx3个社区,对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一定金额的养老补助金,充分实现了老有所养。

(五)发挥党建作用,创建社区工作特色。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结合每个社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按照“一个社区、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狠抓创建品牌示范街活动,形成了x个社区党建品牌。xx社区以xxx,创建了“安居型社区”;xx社区xxx,创建了“充分就业社区”;xx社区发xxx,创建了“创业型社区”;xx社区针对xxx,创建了“廉政文化社区”;xx社区对xxx,形成了“无邪教品牌”;xx社区对xxx,形成了“民主管理品

牌”;xxx社区对xxx,形成了“民族和谐品牌”;xx社区xxx,形成了“宜居型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社区工作压力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街道及市区职能部门各项工作都落脚在社区,导致社区面临挂牌机构多、台帐资料多、会议活动多、调查报表多、突击检查多等诸多压力。如我街往往一名干部要承担3至4项工作任务,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工作力量稍显不足。二是社区责权划分不清晰。少数职能部门把本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工作下派到社区,加重了社区工作任务,尤其在协助管理行政执法性工作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和话语权,往往事倍功半。同时,由于存在多头领导的现状,社区人力、物力资源重复消耗、浪费严重。三是社区办公经费存在缺口。随着企业改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改制、破产企业大量解除劳动关系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进入社区,实行归口管理,社区居委会工作面一年大于一年,相应的工作经费需要也越来越多。目前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不完善,而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加,原本没有经济收入的老社区仅仅靠街道划拨的固定经费,已经难以支付办公所用。四是社区办公场所建设困难。这几年,街道在社区办公场所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但由于土地和资金的制约,租房办公,袖珍社区等问题一时间我们还难以解决。五是社区干部身份待遇问题。主要集中在xxx3个村改社区,社区干部仍然是农业村干部身份,待遇比正式干部有较大差距。

5.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五

没搜到哦~

2. 单选题 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拉长投资的回收期

3. 单选题 创业计划书应该呈现的内容是()。(1.0分)

以上都是

4. 单选题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1.0分)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5. 单选题 关于领导者的行为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对待团队成员要有所倚重

6. 单选题 盖洛普优势定律指的是()。(1.0分)

找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再放大自己的长处。

7. 单选题 撰写创业计划书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是()。(1.0分)

以上都是

8. 单选题 商业机会评估需要考虑的事项不包括()。(1.0分)

国际环境评估

9. 单选题 税务筹划起源于()。(1.0分)

英国

10. 单选题 商业模式的特点不包括()。(1.0分)

灵活变通

11. 单选题 企业的三大经营策略不包括()。(1.0分)

市场垄断

12. 单选题 关于商务谈判中的议价,下列选项错误的是()。(1.0分)

没搜到哦~

13. 单选题 创新对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案例无法体现创新的是()。(1.0分)

零售业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传统营销模式

14. 单选题 企业风险不包括()。(1.0分)

投资风险

15. 单选题 初创企业不适合下列哪种策略?()(1.0分)

做价格领先者

16. 单选题 下列无法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项是()。(1.0分)

具有市场领先的低廉价格

17. 单选题 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五大技能不包括()。(1.0分)

理论能力

18. 单选题 关于创业计划书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创业计划书能够体现企业至少十年的发展规划

19. 单选题 关于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它是一个盈利性的创业孵化机构

20. 单选题 当产品生命周期快进入衰退期的时候不应该做的是()。(1.0分)

降低生产成本

21. 单选题 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误区是()。(1.0分)

没搜到哦~

22. 单选题 初创企业常见的财务风险有哪些?()(1.0分)

以上都是

23. 单选题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是()。(1.0分)

中国大学生缺乏创业指导

24.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应该出现在创业计划书的第一页?()(1.0分)

机会与目标市场

25. 单选题 创业行为的产生受()驱动。(1.0分)

创业者的动机

26. 单选题 关于创业与创业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创业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培养无关

27.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成功企业的要素?()(1.0分)

产业垄断

28. 单选题 关于商务谈判,下列选项错误的是()。(1.0分)

谈判时应该卸下自信心,保持谦卑

29. 单选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与下列哪一项内容有关?()(1.0分)

创业与自我认识

30. 单选题 机会是指那些可以建成企业并且创业成功的创意,下列选项中对创业机会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1.0分)

发现问题

31. 单选题 调查和衡量顾客满意度方法,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1.0分)

采用薄利多销策略

32. 单选题 下列关于成功创业者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1.0分)

没搜到哦~

33. 单选题 产品生命周期对营销具有指导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提高利润

34. 单选题 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期是()。(1.0分)

开发阶段

35. 单选题 摩尔定律是指每隔(),硬件就要升级一次。(1.0分)

十八个月

36. 单选题 在《西游记》师徒五人的团队中,孙悟空的角色主要起什么作用?()(1.0分)

创新和推进作用

37. 单选题 关于组织创业团队的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一致的观点和兴趣

38. 单选题 成熟的特许经营的优势不包括()。(1.0分)

创新能力较强

39. 单选题 下列关于未来生活趋势的描述,错误的是()。(1.0分)

强调大众化

40. 单选题 按创业主体分类,创业的类型不包括()。(1.0分)

传统型

41. 多选题 适合于初创企业的策略有()。(2.0分)

做代工&做大企业的小伙伴&做市场补缺者

42. 多选题 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有()。(2.0分)

创新能力&渠道&资源

43. 多选题 创业者最基础的素质包括()。(2.0分)

知识&品质&综合能力

44. 多选题 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误区不包括()。(2.0分)

分析产品的优劣势&突出产品的差异化&用数据作为市场分析依据

45. 多选题 在做项目演示时,需要呈现()。(2.0分)

成本盈利分析&市场分析调研&经营管理模式

46. 多选题 关于商务谈判中的议价,下列选项正确的是()。(2.0分)

还价时,降低价格应该是有条件的降低。&永远不要接受对方的第一次开价。&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感觉占了便宜。

47. 多选题 初步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2.0分)

没搜到哦~

48. 多选题 能够弥补家族企业中亲戚带来的损失的措施有()。(2.0分)

明确分工,在公司明确责、权、利关系&招聘更合适的人才来承担管理职责&在企业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

49. 多选题

没搜到哦~

50. 多选题 调查和衡量顾客满意度的方法有()。(2.0分)

安排神秘顾客&做顾客满意度调查&建立投诉建议制度

51. 判断题 相对于自己摸索开店,加盟的方式让创业者入门曲线更短。()(1.0分)

true

52. 判断题 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1.0分)

true

53. 判断题 当企业面临选择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的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向。()(1.0分)

false

54. 判断题 创业者应关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重视现金流就是重视企业的生命线。()(1.0分)

true

55. 判断题 创业者唯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力。()(1.0分)

true

56. 判断题 在远古时期,领导者往往都是英雄。()(1.0分)

true

57. 判断题 在美国,失败过的创业者再创业的成功率高于首次创业的成功率。()(1.0分)

true

58. 判断题 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实训基地中,创业苗圃板块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支持。()(1.0分)

true

59. 判断题 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诚信最为重要。()(1.0分)

true

60. 判断题 创业者一定要关注产品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懂得进退。()(1.0分)

true

61. 判断题 在寻找商业伙伴的时候,应该以双赢为合作目标。()(1.0分)

true

62. 判断题 谈判的本质就是一场较量,谈判不仅是对智力的考验,也是对体力、对团队合作的考验。()(1.0分)

true

63. 判断题 学会用人是创业者的必修课,善于识人是创业者的基本功。()(1.0分)

true

64. 判断题 对于能够填补市场空白的商业计划,一定要考虑清楚“为什么市场上之前没有?”这个问题。()(1.0分)

true

65. 判断题 商机往往潜藏在书本之中。()(1.0分)

false

66. 判断题 当企业坚持特色就会面临死掉的风险,而随波逐流没有特色反而能够存活是,应该坚守特色。()(1.0分)

false

67. 判断题

没搜到哦~

68. 判断题 在产品在开发阶段时进入市场,定价会较高,但利润较低,原因是营销成本偏高。()(1.0分)

true

69. 判断题 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以创业实训、高技能人才培养两大功能为核心。()(1.0分)

true

70. 判断题 企业生命周期处在婴儿期的时候最容易陷入创业者陷阱。()(1.0分)

false

71. 判断题 创业者最基础的素质是知识、品质和综合能力。()(1.0分)

true

72. 判断题 初创企业利用血缘关系的管理模式,能够产生内聚功能,即员工与老板不是依赖薪酬而合作。()(1.0分)

true

73. 判断题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1.0分)

true

74. 判断题 资金流断裂是企业面临的最高风险。()(1.0分)

true

75. 判断题 创业资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知识和技术属于有形资源。()(1.0分)

false

76. 判断题 在许多家族企业的创业团队中,情感冲突有时会导致团队绩效降低。()(1.0分)

true

77. 判断题 沃尔玛的经营策略是市场补缺。()(1.0分)

false

78. 判断题 大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周围的人身上。()(1.0分)

false

79. 判断题 当有了成熟的商业计划之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资源的整合。()(1.0分)

true

80. 判断题 商业模式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更改或调整,因为这会导致利润下降。()(1.0分)

false

81. 判断题 任何一个团队都必须有团队核心人物,核心人物越多越好。()(1.0分)

false

82. 判断题 目前为止,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还没有达到十亿,还未曾出现过井喷式增长,因此创业潜力巨大。()(1.0分)

false

83. 判断题 孕妇手机的市场立足点是弥补市场空白。()(1.0分)

true

84. 判断题 在创业计划书中,应该阐明目标市场,并用调研数据来表示市场潜力和趋势。()(1.0分)

true

85. 判断题 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民办非企业、社会企业等。()(1.0分)

true

86. 判断题 创业之前的工作经历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1.0分)

true

87. 判断题 创业精神的本质是创新意识和主动精神。()(1.0分)

true

88. 判断题 谈判的最高境界是双赢,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1.0分)

true

89. 判断题 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1.0分)

true

90. 判断题 创业计划书在论证方案的时候尽量直观呈现,可以用图表、模型、动漫演示()。(1.0分)

6.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六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创新思维来自对问题的思考。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学习知识,鼓励学生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善于动脑思考,突破既定的学习套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电工基础教学效果的手段。具体而言,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思考的课堂环境,巧妙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学生在进入情境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巧妙提出问题和布置悬念,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要转变观念,摆脱对现成知识的依赖性,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并用自己总结的一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悬念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并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阻连接方式的时候,不能仅要求学生测量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数值,而是应当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组合不同的电阻,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给出几个相同数值的电阻,让学生通过自由的组合,得出多种电阻数值。设置这样的疑问,既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电阻之间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又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实验结果。再如:教师在讲授有关电压的课程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特定的电压数值,让学生设计出其他电压数值的电路,并引导学生将这个实验结果应用于家用电器的电路设计中。通过设置这类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锻炼多样思维

要实现电工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研究问题。发散思维,指的是从一种信息中发散出多种角度的新信息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不遵循既定的方向,其范围比较广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具备发散性,那么学生也就难以用独创的方法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挑选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来思考,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入手,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维模式。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功率的课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家用电路中,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设备数量越多,通过总线的电流就会越大吗?”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如从并联电路的电阻数值出发、从电功率总和出发、从并联电路上通过的电流总量出发,等等。教师应当注意,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并引导学生检验自己的思考结果。

逆向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反向思考一个问题,从常规套路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模式不同于常规模式,它突破了思维的既定框架,因此可以得到多种结果。

例如:按照通常理论,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如果反过来,磁场存在的地方也会有电流吗?再如:如果不同时应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能否准确测量出给定的电阻数值?在讲授交流电路中如何强化谐振现象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如果将一个电容和电感连接在电路中,这两个设备上都有电流通过,但是为什么总电路上没有电流数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从常规性思路的反面思考,结合所学的谐振电路特征和图示,探究问题答案。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三、教学结合现实

许多中职学生觉得电工基础课程十分枯燥,因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现象应当比较熟悉,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观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思考教学问题,从而透过现象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光线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在晚上用电高峰时期,教室内灯光比较弱,而过了用电高峰期,光线又会明亮起来。再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当家里的日光灯无法启动时,用手碰一碰灯管端口处,或者动一下灯管的起辉器,灯管就能正常工作?”“家中常用的冰箱、电饭锅等设备,为什么设置成三孔的插头,插头下面的标志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电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积极从多角度思考,提高处理实践应用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透彻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在和谐的气氛中协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介绍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学生能够适应技术性强的生产经营活动。创新能力,是综合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之一。电工基础教学是专门研究电路和各种电磁现象的教学,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工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操作实践的理论依据。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中职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7.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 篇七

关键词: 创新;教学改革;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270—02

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基础差的状况。由于扩招,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人均交流减少,课堂互动受到限制。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课堂实践创新教学的实施,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机会。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永恒的主题。近几年的就业数据显示,许多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向不明确,就业较难,不能很快适应企业需求,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很大,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大学学习造成的。鉴于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一直思考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以及创新型教育应有怎样的教学模式。我窃以为自己现在正是我从事大学教育的黄金时代,通过在校的这几年实践后,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脱下学袍不久的年轻教师,我很能体会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一些思想。我们之间可以像同龄人像朋友一样轻松交谈与沟通。这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契机。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概括起来有三个:(1)知识目标:一堂课需掌握的知识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基础;(2)能力目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拓展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教”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都是在讲解知识性内容,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教师“独角戏”的状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教育家办学”,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第一重要的还是要爱教育,爱学生。渗透着爱的教育感情的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作为一位代课老师,我以自身在课堂上的反映来看,在大学课堂上,学生缺乏的并不是理解与接受能力,缺乏的是对学科的情感,如何培养这种感情呢?让学生对任课老师产生好感就是个不错的方法,有时恰到好处的幽默一下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令学生昏昏欲睡的理论课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很多,驱走学生睡意不说,还可使学生感觉“这个老师挺幽默的嘛,跟他学这门课一定不会乏味”。这样的举动在刚开课时尤为有效,当代大学生大多喜欢实践而轻理论,喜欢实验而讨厌空泛的理论课,可以试想一门诸如《液压与气压传动》这样文字繁多,整篇整段的,学生看了自然感觉烦琐。上这样的课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容易走神或困乏,然如你在此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讲解的话,他们不仅会绝耳目一新,也会因此而对这门课有所期待。每当看见学生们充满期待和好奇的眼神,认真思考,积极求知,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认为,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前提是能够丢到师者的姿态,从心底树立和同学公平,平等的信念,主动和同学交流,互相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虚心接受同学善意的建议,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能主动关心学习以外的生活,给学生合适的建议或帮助。

讲了这么多,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气氛,从来都不是衡量其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这两方面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

就我所教的《理论力学》来讲吧,根据课堂内外的反映,我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1.基础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我个人认为,它是所有专业课程的核心,它几乎是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性、专业性都较强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让使学生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理论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力学主要研究牛顿经典力学条件下的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因此这门课需要严密的理论体系,任一个问题的求解都需要严谨的推理,并和实际相结合。同时,理论力学也是现代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它兼有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双重性,是现代工程人员的必备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力学的建设和改革。

2.基础学科目前遇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谋求自己的办学特色。不同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与课程学时安排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总的趋势是大幅度减少课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或方法。这些改革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学校对教育部公布的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时数缩减过多,出现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为减缓这种矛盾,每节课都被迫增加很多信息量,学生没有充分时间思考,来不及消化,新的内容就又讲完啦。日积月累,问题不断。在同学们的交谈中得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理论力学充满畏惧同时不感兴趣,加之对知识的不深入了解,教学质量偏低。

有的高校则采取删除合并的手段,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并成一门学科,改变了原有模块的组合,动摇了基础,使得专业知识不全面。弱化和降低了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3.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认为适当合理的布置作业尤为重要,我本人并不提倡题海战术,应按个人实际学习情况精选习题。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就我而言,在授课方法上,有以下感言:

采用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口授与板书相结合,这些经典的授课方式,自有他存在的理由。能够以自身的启发,点播,讲授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体会到这门课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严谨与细致双飞。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其思维积极性。我认为,这门课对学生思维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但对于理论力学这门课来说口授又有不直观,抽象的缺陷。而采用PPT的教学方式,则可以直观详细地把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量大,动态效果好。

关于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还有一点:不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也很重要。我希望我的學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能学有所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经验尚且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机会向资质深厚的老师学习,共同为教学事业奋斗。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有主.现代远程教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程耿东.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4]唐纪良,尹建国.地方化、多样化、现代化——我国跨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1999,(1).

[5]王兰.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3).

[6]张震中.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Z].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与教育.

[7]申家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6).

[8]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

[9]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上一篇:学习成本管理心得体会下一篇:儿童比赛时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