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2024-09-09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共8篇)

1.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篇一

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1]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

[2]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美德一词,希腊文为 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3]

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

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4]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大家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多方面替他想办法。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为他支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行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愿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而他要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美德即使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

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役和一次远征。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两次救战友脱离险境。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6]

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任何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7]

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的话,那就说明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这件事的善。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就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行善是自相矛盾甚至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所以,这也是他做出人生的最后选择的原因。[8]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恶的问题。”[9]

在他看来,每个人从个人主义的立场给出关于善、正义、美德和节制等的定义都是相对主义的,是对善、正义、美德和节制等的现象的表述,因而只能是意见。关于善、正义、美德和节制等到底是什么,它们本身是如何定义的,在他看来以人类及其个体的有限性是无法认识和掌握的。这些本真的真理知识只能属于神。[10]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使西方的伦理道德建立在知识论的基础上,从“是———不是”的事实判断走向了“该———不该”的价值判断

如果说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中儒家的道德还能通过抑制人的欲望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那么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刺激了人的欲望的苏醒和膨胀。道德和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抽去知识论基础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在现代社会中原则上已经成为一个无处着落的幽魂。重新解读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在知识论上引发的伦理思考不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去认识和反思。[11]

“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12]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命题在后来遭到其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如果只是一种认识的话,那么认识便不一定会导致行为。理论上对德行的认识不一定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对德行的践行。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是因为他忽视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做出不应只遵从人的理性,而应是理智和情感即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他的“美德即知识”命题也只能是片面的。笔者以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苏格拉底过于强调作为类概念的人,强调人的价值、理性,人与物的区别,忽视了人也是物中之一物。他将人的情感和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因为其在人身上的各各不同的表现而将其剔除出去。但却也忘记了,这些不同之中隐藏的大同,即情感、意志和个性都是人所普遍具有的。[13]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李佳.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剑南文学(经典教苑)[J],2012(02):273 [3] 贾廷秀.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湖北社会科学[J],2009(02):106-109 [4] 何仁富.通向至善之路——苏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论[J].宜宾师专报(社科版),1997(01)[5]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贾廷秀.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湖北社会科学[J],2009(02):106-109 [7]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李星蓉.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9]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10]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1)[11] 张秀娟.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之解读.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28(03):38~40 [12]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13] 边晨.浅析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法治社会,2007(02):605-606

2.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篇二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诞生的一种社会思潮,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代 (70年代) :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 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 被看作是“红色” (共产主义运动) 的“绿化”, 具体政治道路的典型特征是“从红到绿”。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期发展是苏联学者提出了“社会生态学”的概念和学科, 社会生态学不仅要求实现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相互作用, 而且要求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生态社会主义的第二代 (80年代) 代表人物, 是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 以及苏联的一些学者。第二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典型政治理论特征是“红绿交融”。第三代生态社会主义 (90年代) 的代表人物, 有拉比卡、格伦德曼、佩珀等。这一阶段生态社会主义的总体特征是“绿色红化”。

从总体上看,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红到绿”、“红绿交融”和“绿色红化”三个阶段, 最终从绿党主流中脱颖而出, 最终发展为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生态社会主义是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 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出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 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一种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危机的性质方面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环境问题, 而是全球规模上能够毁灭人类生存的巨大危险。生态社会主义将生态危机置于首要地位。格化德曼认为生态危机不是生态主义者所认可的一般环境危机, 而是全球性质的危机。他认为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人类危机。法国学者博德认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资本全球化令生态危机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因此, 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防止生态危机的恶化以及解决生态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2、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在保护自然环境问题上, 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反对把人同大自然的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索取关系;主张实行劳动闲暇一元论, 要人们在劳动中寻求欢乐或满足, 或者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 不仅要有物质生活, 而且更要着重精神生活等等。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自然界的地位高于一切, 提出要以生态中心主义来取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者坚持以“人类尺度”, 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 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 认为解决环境污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 而主要是一个社会过程,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3、生态危机的解决方式方面

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 生态危机的解决方式有两个途径, 首先从经济方面, 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模式, 希望实现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前西德绿党把“稳态经济”模式写进《联盟纲领》:“人以及我们的环境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包含在生态系统的生活循环之中;我们与我们的行动发生冲突, 反过来, 这种冲突又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 我们决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在政治方面, 提倡非暴力原则和实行基层直接民主, 视新中产阶级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生态社会主义者试图以生态的、社会公正的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原则, 通过议会活动谋求执政。

三、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当代价值

1、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无节制的纵容人们“异化”消费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他们倡导生态化的消费观念, 通过合理的生态消费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所说的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生态化的消费模式, 其具有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 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 可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这是一种理想的消费模式, 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适度消费原则的观念使人们放弃物质占有而向精神追求过渡。通过学习、娱乐、文化交往的形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将是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新风尚。

2、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奋斗, 成就了我国现在的经济高速增长, 我们在感受到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极大提高以及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由粗放型经济所带来的经济负面增长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长远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3、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可以指示资源的流向, 但不可以准确地指示社会和企业所需投入的资源量。由于具体的市场结构条件的存在, 往往使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 反而由于配置的失控而引起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考虑环境成本这一缺陷, 所以需要绿色GDP来来导向国家的决策。“绿色GDP”强调实施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是为了准确计算考虑到人和环境问题的成本后的经济增长数据。通过推行绿色GDP核算方式及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可以对经济达到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 用尽可能少的环境资源代价来获得更多的物质成果,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久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因此,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备受关注的左翼社会主义思潮。当下, 环境恶化导致西方环境政治势力崛起, 发达国家已将人权与环境作为对外关系的两大基石。而生态社会主义既活跃了欧美最激进的社会思潮——绿色运动, 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分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有利于把握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总趋向。本文通过论述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分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进而指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所彰显的当代价值。

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经济学 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

论点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经济?如何评价现代西方学者关于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争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思维看待是否政府干预,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在当时根据近代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自动地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因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多余,而且有害,但是在存在的种种现象中并非如此,这种观念下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在当时有主张政府控制的凯恩斯主义。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论认为,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各种内在缺陷,因此,政府应当用“看得见的手”对经济予以适当干预;这样才能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

但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出发,凯恩斯得出了以下三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其一,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西方的经济体制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要減弱经济周期的影响,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其三,举债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新自由主义者的理论:

而新自由主义者则又通过许多新的论证来说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能够实现对经济的自动控制和调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还会导致经济的更大动荡。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消费者主权”的观念受到了多方面挑战:

一方面,新制度学派根据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在垄断公司占支配地位的条件下,是生产者自行设计和生产商品并制定价格,然后通过庞大的广告网、通讯网和推销机构,向消费者进行“劝说”,使消费者按照生产者设计好的销售计划和规定好的价格来购买。因此,消费者最终是听命于生产者的,是“生产者主权”而不是“消费者主权”。另一方面,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被合理化。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消费者主权受到了实际的限制。再一方面,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更是完全否定了消费者主权。在这种背景下,是否还坚持“消费者主权”,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3.二者面对经济危机的态度:

对政府干预论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本身缺乏有效的调节功能。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避免经济危机。

但是,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者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不是市场机制的无能,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哈耶克指出,既然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就是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由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也与政府积极的经济行为有关。消除经济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不应当是政府的任何干预,而应当是建立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使货币供应量以一种稳定的比例增长。

评价:

纵观政府干预论与经济自由论之间的种种争论,其核心是在于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评价。 政府干预论者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内在的缺陷,因而需要政府的干预。而经济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的均衡运行,政府干预不但多余,而且有害。

应当说,这场贯穿整个20世纪的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认识。政府干预论所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乘数和加数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揭示了市场机制的缺陷,使西方人从过去对市场机制的绝对迷信中清醒了过来。而经济自由主义针对政府干预主义所进行的种种反击,也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限度和可能产生的负作用,避免了人们对政府干预效果的不合理期望。

实际上,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干预,都不可能完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这两种方式本身都有自己发挥作用的范围,也都有自己功能上的缺陷和局限。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经济运行过程和千差万别的经济现象,能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的。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既克服它们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论点二:怎样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如何评价现代西方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在理解这个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西方经济文献中有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是效率优先。一是认为效率是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而市场竞争又与经济自由相联系。自由既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又是效率优先的结果。而是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取决于努力程度,按照个人的努力程度分配报酬是很公平的。

第二种是效率不代表公平,因为效率本身就来自于不公平。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财产占有、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的条件下,竞争就不在一条起跑线。

第三种是公平与效率交替优先。这种理论认为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样重要,没有先后之分,二者必须兼顾,也就是如何以高效率去获得公平,或者在实现公平的同时把效率损失降到最低。

评价:

平等与效率是评价一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的两种不同的尺度。

从这两种不同的尺度对一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是合理的,从效率的尺度来衡量则可能不合理;反之,从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是不合理的,从效率的尺度来衡量则是合理的。 抽象地看,平等与效率同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人们既不能为了平等的要求而牺牲所有效率上的考虑,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效率而听任不平等无限制的扩大。

因此,问题并不是在二者中选一,只要一个,排斥另一个;而是如何使二者以合理的方式达到妥协。从历史的角度看,对平等与效率的现实要求,总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经济的成功运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效率要求,制约着人们能够现实地提出和实现的平等要求。 例如,在狩猎采集时代,共同的经济生活使人们要求所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均等分配;

在农业时代,固定于土地的经济生活使人们要求享受等级内的同等待遇;而到了工商时代,交换经济使人们要求机会的均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要求在基本生活方面得到平等的保障。

因此,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具体回答,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方式。而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往往忽视对具体历史条件的研究,而企图得出一种普遍有效的公式。这正是他们的缺陷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宋承先.当代西方经济思潮[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4.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篇四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专业化分化和初步的交叉、融合之后,已大踏步地向杂交、综合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学科界限已经模糊;交叉、横断、边缘性的学科分支、研究领域和理论流派大量出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的产生途径以及理论的应用方式得到了更新。简言之,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和整体化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趋势。在人类即将迈向新世纪的时候,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表现、成就和问题作简要的回顾、检讨与展望,对于我们跟踪国外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及新成就,加强跨学科研究,更新我国21世纪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分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整体化(古代)到专业化(近现代)再回到整体化(当代)的发展过程。近代各门实验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是以自然哲学这一整体化的形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的;而近现代各门经验社会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则以道德哲学或人文知识的方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可以说,在文艺复兴以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其研究与教学事业是整体化的。

自文艺复兴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实验自然科学纷纷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从16世纪开始,人文社会研究也试图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从而发展出系统的世俗知识,即开始了社会研究的科学化的努力。但是,近代的经典科学观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笛卡儿的二元论,即物质与意识、人与自然、物理世界与社会及精神世界的分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分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663年托马斯・胡克为英国皇家学会草拟的章程宗旨中得到清楚的证明。胡克写道:皇家学会要“通过实验手段增进关于自然万物的知识,完善一切手工工艺、制造方法和机械技术,改进各种机器和发明”,学会“无涉于神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语法学、修辞学或逻辑学。”

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门实验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已经成熟,并且占据了人类知识领域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科学家并不把人文社会知识当作科学,而社会科学家则以自然科学为榜样,为社会知识的科学化(科学的客观性、可证实性、定量化、形式化和精确化等)而努力。

进入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大学改革和经验研究的成长,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逐步变成一种相对自主的、由自己特殊的程序或方法所指导的活动,并逐步建立在系统的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在19世纪,社会科学作为了解和控制日益复杂的社会的手段成长起来,先是以统计学和人口统计学的形式,后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形式确立起来。这一时期社会科学新的且最重要的东西,是理解社会及其问题的程序或方法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即想象的、神秘的、天启的东西让位给科学。这反映了经验的、定量的以及形式化科学方法的成长。这种方法论上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经验科学发展对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的.承诺,以及社会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研究方式的结果,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科学的最终目标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劳动分工的细化带来了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及管理问题,国家或政府需要更多、更精确可靠的知识和信息来制定与执行政策、管理社会。因此,新方法的应用不只是为了获得关于社会的客观知识或科学真理,更重要的是统治者要利用这种知识来控制和管理社会。此外,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大学的复兴与改造也是近现代社会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改造的大学成为知识创造的主要场所,神学院或被取消,或缩小为一个系;医学院和法学院仍有其重要地位,但局限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训练;哲学学院以及分离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系科成了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

19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

5.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篇五

1.报团: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报团的出现,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的趋势,是20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2.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3.默多克的沃平革命: 20世纪80年代,由于指责英国印刷工会效率低下,默多克和实力强大的英国印刷工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断绝了和英国印刷工会的往来,在离舰队街不远的沃平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引入了计算机管理。印刷工会决定将沃平变成他们的滑铁卢之战,在198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对默多克展开了各种围攻。沃平成了代表进步势力的默多克一方和代表传统势力的印刷工会一方的交战阵地。其结果是默多克和他务实的商业模式取得了胜利。沃平之战不仅对英国工会史,而且对世人对默多克的评价都是一个关键点。默多克在这次事件中表现为一个冷酷无情的商人,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其实,即使默多克不向印刷工会挑战,别人也会这样做。当然,沃平之战并没有阻碍技术进步,即使是在印刷行业。

4.西方新闻媒体的基本理论和流派: 理论:宏观理论包括关注社会稳定的结构功能理论,重视社会变化的社会冲突论和强调社会适应的社会进化论。媒介的规范理论即媒介的主导型理论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和客观性原则。自由报刊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形成的一种新闻理论系统,是西方各国新闻体制的基石和主导型理论。社会责任论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型理论。尽管它自身有着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但西方大多数国家仍把社会责任论作为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和构建新闻工作者道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客观性原理在西方新闻界的理论和实践中地位一项重要。它不仅体现了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而且包括一系列与日常新闻事件有关的方法和准则,这种承上启下联系主导理论与具体业务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成为西方新闻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基本原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客观性原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它经历了不断的批判和修正。在这个意义,它又是西方新闻界最具争议性的理论。

学派: 经典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是西方新闻学研究的三种学派。经典主义学派在西欧的法国、德国和英国以及亚洲的日本还有相当的影响。这些学者坚持以本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为依托开展新闻学研究,包括新闻理论探索。实证主义学派又称行为主义学派、经验学派,以美国为大本营,以定量调查为研究方法,有及时性、个体和可观察的三个特点。并恪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格言,占主导地位。批判学派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但派系众多。该学派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传播的长期影响来考察新闻媒介效果理论,着眼于宏观社会来研究媒介运作,并以强烈的主观意识切入研究过程。政治经济分析也称结构决定论、假意识形态与文化工业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分析三者在批判学派中影响较大。

5.美国电视节目<辛迪加>:在美国电视业中,辛迪加是指辛迪加经营者向多个用户,比如电视台、有线频道或全国广播电视网这样的节目播出机构出售电视节目播出权的发行活动。它是一种商业代理行为,辛迪加经营者从电视节目版权所有者手中得到其节目在辛迪加市场出售的代理权,然后从中赚取从事中介服务的代理费。辛迪加系统处于节目供应网络和节目播出网络之间,它既为节目播出网络输送“养料”(用以播出的节目),又同时接纳和处理其“废弃物”(完成首轮播出任务的节目),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为节目提供储存和交易空间的机制。这种机制以辛迪加经营者的代理发行活动为主体,在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电视节目供应和发行的动力机制。

6.西欧广播电视公司实行双轨制的目的?面临挑战?

目的:1.引入竞争机制2.保持政治多元化3.防止垄断、避免恶性竞争4.保护传承本国文化。挑战: 1.公营台观众流失及改革:BBC 的两个主要频道BBC1 和BBC2,目前分别占有30%和10%的观众份额。BBC 的改革。2.私营台商业化、娱乐化、美国化。

7.当今西方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西方媒体的私有化 西方媒体的私有化主要指西欧的广播电视业 1.意大利 2.法国 3.德国 4.葡萄牙 5.西班牙 6.英国

二、西方媒体的集中化 1.收购,兼并,联合,合资等方式 2.Viacom 个案 3.纵向,横向 4.西方六大传媒集团

三、西方媒体的商业化(一)私有化和商业化相伴相生 私有化—— 盈利—— 广告—— 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二)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 1.商业化运作的积极影响(1)广播电视的频道频率大大增加(2)西欧各国的电视频道数量发展(3)媒体内容更加贴近受众,形式生动活泼。(4)媒体收益大大提高(5)媒体实力提升,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创造条件2.商业化运作的负面影响(1)媒介的使命感逐渐淡化 ① 以受众的兴趣和广告收益为导向 ② 媒介服务对象的重点从受众转向广告商。(2)娱乐化的潮流席卷西方媒体(3)娱乐节目美国化。

四、西方媒体的全球化(一)西方媒体的全球化的动因:资本总是朝着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流动。(二)跨国经营主要区域还在欧美国家。(三)案例 1:新闻集团在英国: 1.先后收购《泰晤士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成为英国报界最大的一个报系.2.合资创办 SKY TV(天空电视台),之后成立天空广播公司,被认为是“英国第一家真正 的商业电视台”.3.新闻集团被称为“全球电视帝国”,其覆盖范围已包括 5 大洲,占全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四)其他案例:

1.BBC 走向世界: 2.澳大利亚,创办 UKTV(英国电视);3.欧洲,娱乐频道 BBC Prime;4.美国,电视剧和娱乐频道 BBC America;5.日本,网络公司,提供体育比赛节目内容.(五)美国:媒体资本和媒体产品的最大输出国(六)西方媒体全球化的影响。(七)西方强势煤体抢滩中国 1.进驻策略: 内容为王 扩展平台 推销品牌 印刷出版先行 2.巩固发展策略: 本土经营 与本土优势传媒或特色传媒合作 人才本土化 内容本土化 政府公关 踏足香港。

8.西方媒介集团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1.进驻策略: 内容为王 扩展平台 推销品牌 印刷出版先行 2.巩固发展策略:本土经营(与本土优势传媒或特色传媒合作)人才本土化、内容本土化、政府公关、踏足香港。

9.《今日美国》的传播策略?如何通过《今》的成功来借鉴?中国该如何应对?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全国策略:1.读者定位(1)商旅人士。商界人士在旅途中希望及时读到广泛全面的新闻信息,并追踪各自家乡运动队的比赛消息,《今日美国》正填补了这个空白。(2)发行策略:在机场和酒店大量发行。数据表明,目前《今日美国》的读者有 42%是在旅途当中阅读该报的。此外,《今日美国》的出现使许多“一城一报”地区的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2.栏目设置和内容选择(1)“美国各地”栏目(Across the USA)美国 50 个州按字母顺序排列,分别用百字以内的篇幅报道每个州的重要新闻(2)体育报道 报道美国各地前一天和当天的每一场比赛,每一项纪录,每一个统计数字,全面细致,是《今日美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内容之一。《今日美国》也因此多次获得“全国最佳体育报道”的殊荣。早期通过电话等方式,一局局一场场搜集了美国所有公园、体育场和俱乐部的比赛。如今已经与全美各主要体育组织电脑联网,更为迅捷、准确。⑶旅游新闻⑷气象服务。

版面特色:1.“电视化”的版面编排:快餐式的。2.报纸版面的主要因素:①栏,一般版面按几栏分是相对固定的,成为基本栏。②图片:西方新闻。

调查显示:1.七成以上的人更喜欢彩色的报纸。2.彩色并不会破坏报纸的可信度。3.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更喜欢看彩色。4.彩色报纸对于家庭订户吸引力更大。

3.报纸版面基本原则:①信息量。②美观原则:“眼球经济”。③易读原则。

成功的原因:1.全国性报纸的空白。2.读者的观念。3.处于流动状态的商旅人士。4.希望新闻迎和读者心里。5.管理和发行。

借鉴:《今日美国》报就是对信息时代“注意力稀缺”问题的一个回应。该报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顺应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大量使用图片、导读、图表、简讯和网页化的版面。21世纪初期以来,这种网络化的编排方法也被我国的都市报所采用。默多克建议报业抓住互联网长足发展的机遇,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他说:“报业的机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这一棵树上吊死,而要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新闻和意见。”他透露,《华尔街日报》正准备为读者提供三个层次的在线内容——可免费获取新闻、订阅服务与定制高端服务。这些应对措施对我国的报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0.主要国际媒介集团:时代华纳(美)、新闻集团(澳)、维亚康姆(美)、迪斯尼(美)、贝塔斯曼(德)、维旺迪(法)、皮尔森(英)、汤姆逊(加)

11.西方三大传媒集团给我们哪些启示?

维亚康姆(Viacom)

一、Viacom 概况 1.2002 年,股票市值超过 AOL Time Warner, 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传媒集团.2.同年,Fortune “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娱乐类企业中名列榜首.3.传奇人物:雷石东(Sumner Redstone)“在中国没有人能赢我.” “大家只要记住 Viacom,把其他公司都忘掉。”

二、Viacom 发展历程 1.起步:汽车影院连锁店(家族企业:国家娱乐公司)2.小公司收购大公司:收购 Viacom(古稀老人的大胆举动)3.Viacom 兼并 CBS:“近年少有的获得收益的成功合并”.三、Viacom 主要业务构成 1.电影: 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星球大战》(《阿甘正传》 《碟中碟》 Titanic)2.广播电视: CBS 电视网 MTV 有线音乐电视网 Nickelodeon 儿童频道 BET 等十余个有线电视频道 3.Blockbuster 音像租赁零售店

4.Infinity Outdoor 广告集团 5.5 家主题公园,互联网等

四、Viacom 经营理念与发展策略

1.ABC 三步曲: Acquire,Brand,Copyright 2.坚持以传统产业为核心 3.选择优秀产业进入,有效整合资源 4.内容为王 5.精确定位,细分市场 6.品牌经营 7.内容和渠道相结合,“全球化思考, 本土化实践” 8.中国市场策略。

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

一、80 年的并购之路 时代公司:一本杂志起家的全球出版业巨头 华纳公司:全球娱乐业巨头(电影电视)1989, Time + Warner 1996, Time Warner + TBS(特纳广播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传播娱乐集团 2001, AOL + Time Warner, “世纪联姻”,成为“第一家面向网络世纪的综合性大众传播 和通信公司”.二、主要业务构成 美国在线(AOL,ICQ,Netscape,Winamp,FM365)HBO 电影频道 特纳广播公司(CNN,TBS,TNT,华娱卫视)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哈利波特》《黑客帝国》《完美风暴》)华纳音乐集团 新线电影公司(《指环王》)时代杂志出版公司(《时代》《财富》《人物》等)时代华纳图书出版公司

三、陷入困境:网络泡沫破裂,AOL 股价暴跌;

9.11 事件影响;2002 年一季度,创美国季度亏损纪录-542.2 亿美元;2002 年,市值被 Viacom 超过;

四、重组 :2002 年起重组,分为两大事业群,“独立运营,联合作战”: 媒体及通讯集团(AOL,Time)娱乐及网络集团(HBO,Warner,TBS)

五、反思:AOL Time Warner 的教训 网络泡沫的破灭对 AOL 的打击只是其表面原因;AOL 与 Time Warner 合并后各自为政,资源整合不力才是问题根本.(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差异较大)

维旺迪(Vivendi Universal)

一、概况 总部:法国巴黎 巨型跨国集团,2600 个分公司遍布 60 多个国家,约 35 万雇员.40%收入来自美国,40%来 自法国本土.一度是世界第二大传媒集团.业务涉及 6 个行业:电视电影,音乐,出版,电信,互联网,环保.二、发展历程 1.前身:通用水务公司(Compagnie Generale des Eaux)150 年历史,法国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垃圾处理和环保设备制造公司.2.80 年代开始,向运输,建筑,地产以及电信和传媒领域扩张.3.进军传媒娱乐行业 1996 年,梅西耶升任水务公司总裁;1998 年,更名为维旺迪,正式进军电信,网络,娱乐和传媒产业.2000 年 1 月,合作成立 VivendiNet 互联网集团,意在建设欧洲最大的门户网站.2000 年 12 月,兼并西格拉姆(Seagram)公司.环球音乐集团和环球电影制片公司(世界第二大电影制片公司,《侏罗纪公园》《角斗士》).Cananl+集团,欧洲著名的付费电视运营商.4.大肆扩张,迅速崛起 2001 年一年间,耗资 500 亿美元在美国完成 5 次并购.Houghton Mifflin 出版公司 最大的在线音乐服务供应商 MP3.com 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公司 EchoStar 美国电视网(USA Networks)的影视业务 与 Sony 组建网络公司 5.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集团,覆盖出版,电影,电视,音乐,电信,网络等各个领域.6.负债累累,濒临崩溃 负债累累:大规模兼并,经营不善,大肆举债.2002 年 7 月 1 日,华尔街评级机构将其信用 评级降为“垃圾”级别.巨额亏损,假帐**:7 月 2 日,《世界报》头版报道,Vivendi 前一年亏损 136 亿欧元,且 涉嫌做假帐.公司股票应声而落,3 天跌落 1/3.7 月 3 日,总裁梅西耶被迫辞职.—--到 2002 年 8 月中旬,Vivendi 公司市值从两年多前的 1000 亿欧元至 101 欧元,缩水近90%.公司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和现金危机, 濒临崩溃.(当时现金量仅够维持到 2002 年 10 月.)7.新官上任,调整重组 2002 年 7 月 4 日,新任总裁让-雷恩佛尔多(Jean-Rene Fourtou)走马上任: 削减公司现金损耗,争取银行贷款;资产重组,出售部分资产,削减债务: 退出互联网和出版领域,将重点放在电影电视,电信和环境业务上.三、传奇人物梅西耶(Jean-Marie Messier)曾任法国财政部长巴拉迪尔的企业私有化顾问.39 岁升任通用水务公司总裁,开始大刀阔斧打造传媒业巨头.他的迅速兼并和大胆目标令人目瞪口呆,媒体评论他“有一个填不满的大胃口,每天要吃掉一 家公司.” 初期的成功赢得法国国内阵阵欢呼,被多家媒体称为“法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总裁”,并赢 得法国最高荣誉——荣誉军团骑士勋章.顶峰之时,出版名为 j6m.com 的自传,成为畅销书.(自称 J6M, “Jean-Marie Messier, moi-meme, matre du monde.”)与维旺迪环球一起从顶峰跌落.2002 年 7 月 3 日被迫辞职.鼎盛时期平均税后月收入 10 万美元.辞职费高达 1780 万美元.四、维旺迪的失误 没有处理好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平衡.没有处理好快速扩张与资源整合的关系.盲目扩张导致收购的媒体在集团中的位置和作用模糊不清.规模庞大,战线过长,运营无法兼顾.在业务发展上的决策错误.没有认识到优质产业――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在网络业务上投入过多,亏损严重.管理层的矛盾 保留被兼并产业原有管理层 ,但其在能力,配合上不尽人意.梅西耶独断专行的性格.总结:三大传媒集团的启示 :1,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并购可以通过资源整合,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从而达到 1+1>2 的“协同效应”.Viacom 并购 CBS, Time 与 Warner 及与 TBS 的并购都是成功的范例;2.传媒集团不仅要并购做大,更须整合做强: 人力资源的整合 业务资源的整合 管理模式的整合。

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即市场全球化,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的经营策略是西方大型传媒集团经营的成功之道,也是我们发展国内媒介集团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

一。全球性经营让西方大型传媒集团可以在许多方面受益,特别是可以降低成本。世界各个国家在观念、政策、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性很大,但是各大媒介集团在各国都有自己的公司,可以合理地对各国的资源进行配置,取长补短,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以购并实现媒介多元整合,以多元化凸显规模效应。购并是跨国媒介集团迅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主要的媒介集团无不是经过多次购并才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也正是由于跨媒介、跨国界的兼并收购,这些集团才能一方面通过产权交易、兼并和破产,把不良资产抛向市场,再把优良资产组合进来,达到迅速提高资产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共同使用机器设备、信息网络、交通工具、专业人员等,降低成本,提高产出。而多元化的产品结构更使得这些媒介集团既有效规避风险,又通过交叉促销等降低费用、扩大影响,凸显规模经济的优越性。

准确的市场定位。经营方针是媒介集团运作的首要问题。媒介的定位是媒介根据市场状况和受众需求对自己将要生产的媒介产品所作的规划。媒介前期的需求定位可以减少产品投放市场的盲目性;可以降低成本,媒介企业可根据产品的定位提前做好各部门的协调,精心准备,在产品投放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企业内部的磨合所耗费的时间而带来的成本损耗,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重视内容经营。媒介经营内容在媒介集团的经营中占据着尤其重要的地位,西方几大媒介集团都十分重视内容经营,它们大都信奉“内容为王”,他们投入资金最多的是“内容”,为他们赚取利润最多的也是“内容”。这里所指的内容主要就是媒介集团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不同种类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内容成了媒介企业的生命线。

重视品牌经营。西方大型媒介集团的成功与其品牌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个集团旗下都有众多驰名世界的品牌,品牌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多元化经营。媒介集团可以通过兼并或重组将自身的触角延伸到书籍出版、期刊、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有线电视网络以及体育俱乐部、零售商店、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公司、旅游、地产、咨询、会展等方面,使原来的集团业务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经营带来收入的多样化,同时也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有效规避了经营风险。

6.论当代西方戏剧中的“在场” 篇六

内容摘要:“在场”是戏剧的本质特征并和戏剧史上各种潮流变迁息息相关。现代主义的戏剧传统推崇文本的叙事建构,贬抑戏剧性和舞台形象。“在场”被界定为通过模拟的手段将不在场的“现实”展现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发生的现场。20世纪60年代,受阿尔托思想的影响,戏剧重新张扬演员的身体及视听意象,尝试自发性表演以及观众和戏剧之间随机互动。“在场”成为演员在戏剧当下自发地呈现内心精神以及戏剧和观众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和无预先设定的条件下真实地、共同地创造一种不可重复的戏剧经验。然而,德里达和鲍德里亚关于“延异”和“拟像”的理论否定了纯粹的自发性和即时性,任何“在场”都无法逃脱“再现”的命运。进入后现代之后的当代戏剧将严肃议题、传统的结构、后现代元素和先锋戏剧的舞台能量混合制成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戏剧糅合这种形式的“在场”并在呈现在场的同时,又揭示在场的幻觉。

关键词:在场 再现 残酷戏剧 解构

“在场”(presence)是20世纪文学艺术领域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它一直和戏剧紧密相连,并和“即时性”(immediacy)、“自发性”(spontaneity)、“现场感”(liveness)、“本真”(au-thenticity)、“偶发性”(contingency)和“亲密性”(intimacy)等相互重合的概念一道成为描述戏剧最根本特质的词汇。

在场是一个集合性的、相互交叉或冲突、并不断演变的概念。当人们谈及戏剧的“在场”时,他们可能在谈论不同时期戏剧的不同层面。一种解释是将“在场”等同于“即时性”。在戏剧的语境下,“即时性”意味着观众和舞台上的戏剧经验同步并行。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曾指出“戏剧永远展现的是当下”(qtd.in Power 4)。柯斯丁,斯切梅特(KerstinSchmidt)在《转换的戏剧:美国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在场’和戏剧密切相关,因为戏剧表演在本质上来讲是此时此刻发生在某一群体的观众面前的一种原创性艺术行为”(66)。瓦尔特·本雅明在描述“光晕”的概念时,强调机械复制的作品所缺乏的是其原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在场”。他解释说:“也就是唯一存在于原本存在的地方”(Benia-min 220)。在这个意义上,在场接近“本真”和“独创性”(authenticity)。罗格·科普兰(Rog-er Copedand)则强调“在场”的空间意义和交流功能。他的“媒介的在场”一文将“在场”界定为“推进演员和观众之间交互作用的舞台演出的建筑和技术空间层面”(copedand 30)。

可以看出,这些对于“在场”的陈述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即便是看似相同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阐述,其实也是不同的概念。在怀尔德的观念中,戏剧的“现时感”更多地指向观众与戏剧故事铺展的虚拟时空所产生的契合。而斯切梅特的“在场”则发生在“第四面墙”之外,意指观众由于剧场、舞台背景及道具等物质存在以及演员的声音、动作而生发的“现时感”。这两种“现时感”在同一部戏剧中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也就是说观众对于剧场的真实时空的认同会削弱戏剧幻觉和文本的“即时性”。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在场”?在整个西方戏剧理论和实践当中,“在场”的观念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回到戏剧的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在场”的观念和戏剧史上各种潮流变迁的根源在于戏剧传统对于“真实”(real)与“非真实”(unreal)、“戏剧文本”(drama)和“戏剧舞台”(theater)的区分以及二者此消彼长的冲突和角力的过程。

一、“在场”与西方主流戏剧传统

戏剧(drama)和舞台(theater)对立的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当中,亚里士多德规定了悲剧的六种因素,其中,情节、性格、思想、语言都属于戏剧的内在本质属性,而舞台形象(spectacle)和歌曲是外在和表面的属性,是次要因素。他认为,“情节的建构应该是这样的:即便没有亲眼看见,(读者)也仿佛能听到令人恐惧的事件并对发生的一切感到痛惜”(Aristotle 13)。亚里士多德的这种VA“模拟”为主旨,以戏剧文本为重心的思想借着19世纪末期兴起的现代主义尤其是自然主义文化大潮走向了极致,从而形成了贯彻这些理念的镜框式舞台和“幻觉剧场”(illusional drama)。在这样的语境下,“在场”的含义也被界定为通过模拟的手段将不在场的“现实”真实地展现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这就是说,戏剧的“在场”是通过“模拟”的两方面作用来实现的:演员是发之于心而形之于外的整体性模仿,观众则是内模拟,他们身在观众席上,心灵中却重演着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产生各种情感上的反应。考麦克·鲍尔(cormac Power)将这种在场命名为“虚构的在场”(6cfional presence)(Power 15)。这种“在场”发生在“再现”的整体框架之内。

7.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篇七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在受到60年代学科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产生, 并在七八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艺术教学之中, 对美国当代的艺术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了解艺术与评价艺术的能力, 包含了解各种艺术理论和知识, 以及对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的反应能力;该理论将艺术视为是普通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未来成为艺术工作者的学习的基础;教学的内容基本来自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四门基础学科, 学习的内容取自古今中外广泛的视觉艺术领域, 包括民间艺术、应用艺术与美术;各年级的课程都是有顺序性的编排组织, 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而艺术作品是组织课程与融合四门学科内容的中心。” (1)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其教育思想均体现出了20世纪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对该理论的影响。

二、西方结构主义思潮对美国教育学领域产生的影响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 其中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对美国教育学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总起来说, “结构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 而是由一批社会科学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他首先出现于语言学领域, 并继而被应用于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化学、心理学、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 (2)

具体来说, 结构主义最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的研究原则, 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模式, 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先驱。其它领域的学者受到索绪尔的启发纷纷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比较突出的有:拉康对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

(1) GilbertA.Clark, MichaelD.Day, and W.Dwaine Greer,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Becoming Students of Art, Smith, RalphA., ed., Readings in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Virgini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0.P29)

(2) 常健.李国山.欧美哲学通史 (现代哲学卷) [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义分析, 福科对知识型的分析, 巴特对符号学的结构主义研究,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分析, 以及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研究等。

二十世纪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将其思想传播到了美国, 虽然在美国的传播有着一定的过程, 但其结构主义的思想以及其方法论对美国的各领域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包括教育领域。对“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要属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他的儿童认知理论对结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起了重大的作用, 而其追随者布鲁纳将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推向顶峰。布鲁纳 (J.S.Bruner)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 对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进行了悉心的研究, 认为知识乃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 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内总存在着基本学科的主要内容, 并制约着这门学科的探索活动。在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美国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掀起了全国性的规模浩大的教材、教法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出现了大量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书籍和文章, 较有影响的有布鲁纳的《教育的过程》 (The Process of Eduction) 、《论认知》 (Toward a Theroy of Instruction) 等。

三、西方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

布鲁纳的学科思想在两年之内开始对艺术教育界产生影响, 由一批艺术教育领域的学者将布鲁纳的观点应用到了艺术教育领域之中, 如1962年, 曼努埃尔·巴肯在康涅狄克州西部艺术教育协会举办的一次双年会上发表讲话上引用了布鲁纳的教育观点, 并且给予阐释“布鲁纳并没有否定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可以获得意义。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在强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让我们了解和认识我们适合教授的任何一门科目的基本结构, 当他的理论被应用于艺术教学时, 这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关于艺术学科的教学科目, 而且这一科目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1) 后来, 受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影响, 艾斯纳进一步归纳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强调了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并在巴肯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的课程观念。自此,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形成。

四、西方结构主义思潮对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影响

综上所述, 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方法论影响并渗透到了美国的艺术教育之中, 对美国当代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 自“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艺术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而在以前, 艺术是不被纳入学校的普通教育之中的, 也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授, 而是针对几个有

特长的学生进行辅导。随着该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础艺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艺术课程的地位终于在普通教育中得以确立。

其次, 艺术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计划, 学生获得了系统的艺术知识的学习。传统的艺术教学以艺术活动为主, 也没有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等的指导。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施后, 各年级的艺术教学均面向学生进行正规的艺术教学, 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第三、学习内容来自四门基础艺术学科, 既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用四门基础的艺术学科来提供给学生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技能以及理解力和判断分析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艺术知识、增强了想象力并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

结论

总之,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其中也包括教育学。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就是结构主义哲学思潮下的产物, 是其方法论在教育学领域中应用的结果。而“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则是结构主义教育学思想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结构主义思潮的更深层次的扩展。虽然二者在具体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中会有所差距, 但都具有结构主义的特征。因此, 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对美国的教育以及艺术教育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此, 艺术学科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在中小学校得以确立, 学生们的审美和鉴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摘要:结构主义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广为盛行的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到多门学科领域并形成一种思潮。而“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重要的艺术教育思想, 本文将通过“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思想的产生为个案来阐述结构主义思潮通过对教育学的影响以至渗透到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过程以及对美国艺术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8.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 篇八

【关键词】 曲伟国 社会思潮 消极影响 对策

一、曲伟国案件简述

"天之骄子"沦落为"囚犯"的案件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警车里的曲伟国留下了悔恨的泪水。曲伟国以年仅16岁进入名牌大学,获得无数人仰慕的目光。大学校园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想使曲伟国眼花缭乱,慢慢失去了胸怀大志的优越感走向自卑;失去了奋斗目标,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为了逃避这种空虚和迷茫的状态,他开始热衷于交际,讲究吃穿。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经常带着女友出去旅游,出入高级饭店。为了支付费用,他不仅花光家人给他的生活费还到处借钱,后来没有地方借钱了,他变身为"梁上君子",只是为了追求高水平,高档次的消费。当女友要与他分手时,他把罪恶的手伸向了女友,导致女友毁容。

这起事件给我们敲了警钟,在这里通过分析曲伟国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一些行为所折射出来的思想进行介绍以及如何面对和预防这些思想作了些有效性的措施。

二、对大学生影响较深的几种非主流西方社会思潮

从曲伟国的案件可以看出,这件事发生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充斥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非主流的思想和观念的渗透。在现阶段,主流思潮已深入人心,产生积极影响,全方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还有一些错误、消极的社会思潮影响着学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其中对曲伟国以及当代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思潮:

1.后现代主义

上述案例中,曲伟国的优越感消失,理想破灭,奋斗目标消失了,对未来感到迷茫等现象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思潮起于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传入中国,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后现代主义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但是过度的追求个体,使他们放弃了对人生、社会的积极关注和探索。大学生认为任何理想都是虚无缥缈的,任何美好信念都是不可捉摸的,反映出一种社会理想和信仰危机;大学生不再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放弃了对他们的责任,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一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平衡,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理想破灭,信念产生动摇,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政治意识淡化等问题。有些大学生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质疑,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不相信共产主义了。

2.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价值观念。简言之,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是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人民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采取非法手段。案子中的曲伟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偷窃他人财物,达到自己高消费的目的。在当代大学生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大学生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缺乏集体和团队意识;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关爱;过分注重自己,缺乏对他人、集体和团体的关注。有报告显示,各高校学生打架、斗殴、冷漠对待眼前发生的偷窃行为等现象严重,探究实质,就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集体对立了起来,造成了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起于美国,90年代进入中国,冲击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当作生活的目的,严重冲击着中国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成为人们新的信仰。大部分人把高消费视为财富、地位、身份、品味的象征,这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和生活发方式的确立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在高校,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严重扭曲,生活中只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生活消费却极度的奢侈和浪费,为了获得同学认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把学费和生活费用于买奢侈品,甚至向同学借钱。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这样的生活,不知不觉走上犯罪的道路。曲伟国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经常带女友出入高档的地方,当他的经济入不敷出时,他开始偷窃维持现状。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的面对西方社会思潮

为了预防大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各个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积极的面对西方社会思潮。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个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认识和运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从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着手,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道德、理想、生活、学习、就业、恋爱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即讲道理又摆事实,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各个高校应从宏观方面努力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其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和素质等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说教,真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讲座,分析西方社会思潮

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对当代西方社會思潮进行介绍、分析和评价,揭露西方社会思潮真正目的和本质。以往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一知半解,看到大部分人追求学习模仿其中的东西,感觉很时髦,没有自我判断能力,人云亦云的跟着走。为了消除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误读和曲解,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通过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剖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和评价西方社会思潮,从理论认识根源上消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3.开展社会实践,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

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之重,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少,理想主义较浓,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认识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实践,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切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体察到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勇敢的面对现实生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认识我国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参与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面对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我们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和面对这些思潮,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与我国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相融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预防曲伟国这类案子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XXX董事长在公司改革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窦娥冤》教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