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2024-08-16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精选5篇)

1.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一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一庹

2.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二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从内心里升起对写作的极大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本习作技巧。然而,从当前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奉命而作,缺乏主动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写作动机不足造成的。一旦缺乏写作动机,学生的思维单一固定,漫无目的,所写出的文章就丧失了生动性与真实性。

2.作文情感空缺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种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情感空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学生的作文个性不足,甚至陷入某种固定模式,千篇一律,丧失了作文本身的情感魅力。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作文增添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的作文教学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对作文的基本要素、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将会降低,影响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策略研究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宽泛性,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够信手拈来当作写作的素材,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无内容可写,或者三言两语就无从下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中缺少观察与思考,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主题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本单元均为该类型的文章,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学生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对该事物印象深刻?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在进行本章的习作教学时,可以引入《银杏》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分析,借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以该事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融入丰富的内心情感

作文实际上是对心灵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密切相关,要想在作文中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全面丰富的表达,除了大量阅读、积累知识,还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感悟、多观察、多思考。新课改下,作文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学会选材立意,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章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后,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对家乡产品的介绍,无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它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对这些价值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可以融入自己与这些产品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情感表现力,使文章更富生命力。

3.加强作文分享与交流

作文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文学功底,而且体现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完成作文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这不仅是作文学习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改,对于作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标注,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提升习作水平。在本章节的习作练习中,每位学生就家乡的某种事物进行描写,通过作文互改,能够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人文风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写作充满兴趣,逐渐提升习作水平。

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意识的表达,更是学生价值观、内生力的彰显,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出发,多进行引导、启发,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策略,兴趣不高,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3.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三

元集体备课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乘整数

标、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内容分析

重点

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难点

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谈话: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讨论: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教学“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指导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集体交流、纠正。

提问:刚才计算的四道题中,有哪些题目的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教科书上填一填,指名交流。

3、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十第1题。

4、完成练习十第2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5、完成练习十第3题。

提问:这道题中雷声在空气中传播了几秒钟?每秒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想一想,要求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就是求什么?

6、完成练习十第4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内容分析

重点

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难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新、口算。

5×10

50×10

5×100

50×100

2、比较每组两个小数的大小。

4.53○45.3

0.7○0.07

3、导入新课:比较一下,刚才每组的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每组里的数字相同,数字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数的大小却不同呢?

揭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3)引导观察比较: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504和5.04比,小数点像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乘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乘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乘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2、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是适当介绍“蛋白质”的含义。

(2)提出“每千颗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千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

(3)提问:你会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可以把0.351乘1000,可以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教学试一试和练一练

(1)完成第57页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样想的?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完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把36看成小数,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

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5-7题。

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内容分析

重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引入课题。、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讨价还价,下面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的事情:

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一斤”

“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3斤卖不卖?”

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例题。

、创设情境。

(1)出示:例4情境及表格,师:从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三种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求出妈妈买的这苹果的单价吗?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竖式计算时,追问:为什么要把上的小数电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香蕉和橘子的单价会求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2÷5得出商2后,组织讨论:除的余数2以后要不要继续往下除?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后面添0再除?

提示:商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5.7÷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2、你能根据“单价×数量=总价”验算上面各题吗?

3、总结法则,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求出商,再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

三、课堂练习。

、完成第60页练一练。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说说: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2、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

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4、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内容分析

重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新

、口算。

90÷10

900÷10

900÷10

900÷100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

(1)出示例5: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3)引导观察比较:21.5和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21.5和50.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2、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2)提出“长颈鹿的体重是多少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500千克改写成以“吨”做单位的数。

板书:500千克=()吨

(3)提问:你会把500千克改写成以“吨”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500千克改写成以“吨”做单位的数,可以用500除以1000。计算500除以1000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三、课堂练习

、完成第61页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样想的?把“4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可它的整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完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0.8除以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把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完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怎样想的。

4、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说说表格中用到的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

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重点

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口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先心算,在指名口算。

二、计算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十一第11题

指名回答,说说是如何进行比较的。

4、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一第13题

思考:“1千克小麦能加工成多少千克面粉”运用的数量关系是什么?1吨小麦呢?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14题。

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进行单位转换?

3、练习十一第15题

读题后指名说说算式以及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两种方法:864÷12÷30

864÷30÷12

如果出现:864÷(12×30)也请学生说说想法。

指出:这种做法不妥当,还是用前面两种为好。

4、练习十一第16题

说说如何求平均体重?平均体重应该在哪个范围内?为什么?

5、练习十一思考题

说说读题后你有什么想法?

明确: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说明甲数和乙数是10倍的关系,一共是11倍。16.5÷11=1.5,甲数是1.5,乙数是15。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内容分析

重点

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

0.52+0.48=

0.17+0.33=

3.6+6.4=

0.8×3=

3.7×5=

46×0.3=

二、新授:

、教学例7。

(1)出示例7

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15米

3.6米

3.2米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6×3.2≈

()

让学生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情况。

(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3.8

×10

×3.2

×10

×3

2.1

÷100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师生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2.16。

2、第65页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

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解释算理,得出: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68。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桌互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小结: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然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

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

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出: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说说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指名回答估计得数,再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

(二)教

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内容分析

重点

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难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

指名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例8。

出示例8。

(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2)学生试做。

0.28

×

0.28

提出: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

上小数点?

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0.07

怎么办?

(3)强调: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二、巩固练习、完成第66页练一练:独立完成,说说:要注意什么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集体校对。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求积的近似值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内容分析

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计算下列各算式。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3、准备题:练习十二第8题

指名回答结果,选取几个结果,说说是如何取近似值的?

二、、新授: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说说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第66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第9、10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的练习

使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学会比较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大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难点

比较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练习十二

、第12题:

先让学生心算,再指名口答。

2、第6题:

指名说说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第7题:

说说数量关系,再解答。

4、第11题: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5、第13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6、第14题:

先让学生计算每组中的三道题,集体交流计算结果。

观察:把每题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思考: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比大小,有什么规律?

小结:当一个因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因数小。

当一个因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因数大。

7、第15题:

观察题目的特征,问:能不能不计算,直接比较出大小关系呢?

用什么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第16题:

指名回答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列式后,指名说说如何进行估算?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是怎样保留近似值的?

9、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保留整数的?

0、第18题:

先让学生读读称盘上的刻度,知道每种水果的重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交流时,说说数量关系和取近似值的方法?

指出:人民币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即使本题不要求保留两位小数,我们在计算出结果后,也要自动的保留两位小数。

1、课堂小结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小数除法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内容分析

重点

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懂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

、口算:

42÷21

20÷12

96÷48

250÷50

374÷34

92÷16

25÷25

050÷5

2、计算:2250÷18

说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要多看一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小数除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2、列式。

7.98÷4.2=

()

3、讨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学生试做。

可以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

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同的倍数,商怎么样?(不变)怎样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把7.98和4.2都乘10,变成79.8÷42。

4、你能把这道题做完吗?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

5、小结:

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注意做题之前审题: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有几位小数?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

三、巩固练习、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交流:结合例5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3、练习十三第1题

指名口答。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十三第2题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5、练习十三第3题

指出: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一个数除以小数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内容分析

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难点

被除数是整数时的小数除法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

出示练习十三第4题。

想:用什么数量关系来解题?

自主完成,再集体交流。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新授。

、出示例11

(1)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出问题:妈妈买了多少千克萝卜?

(3)指名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1.5÷0.75=

(4)提出:要想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被除数呢?

(5)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

(6)学生尝试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第70页试一试。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3、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70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下面各题应该怎样移动小数点。

再让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2、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3、练习十三第6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交流:你是怎样移动小数点的?

4、练习十三第7题

学生读题后,想:已知长方形面积和长,求高的方法。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十三第8题

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商的近似值

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内容分析

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难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483

5.347

4.003

3.996

3、计算下面各题:

7.3×0.315(保留两位小数)

0.27×0.45(保留三位小数)

4、说说小数乘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要先计算出整个积的值,然后看要求保留位数下一位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二、新授

(一)教学例12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

动物名称

海狮

海豚

飞鱼

速度(千米/时)

海狮的最高游速大约是多少千米/分?

学生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千米/分”的意义。

指名列式,师板书:

40÷60=

学生尝试计算,遇到困难的时候相机提问:

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和商有什么特点?

说明:像0.666……这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40÷60≈0.67(千米)

小结: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算出比需要的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们的商,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写出结果。

(二)完成第71页试一试。

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各是多少千米/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0÷60≈

64÷60≈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交流:你是如何求出商的近似值的?

2、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先说说数量关系,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一组一组地比较计算,比较每题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小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4、练习十三第13题。

指导学生利用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再适当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

能按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来取商的近似值,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内容分析

重点

按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来取商的近似值

难点

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准备

、展台

二次备课

一、复习

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说说:如何取商的近似值的?

二、新授

学习例8、出示例8,学生读题。

2、学生列式,尝试计算。

3、问:最多可以买几个?商应该如何取近似值?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适当进行辨别,取哪个近似值更合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根据生活实际,最多只能买到6个足球。

4、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小数除法的商都是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取商的近似值的,有时候在实际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取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完成第72页练一练。

学生尝试计算,集体交流。

交流:如何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理?两道题的商的近似值,你是如何考虑的?

2、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学生读题,审题。

想一想:这两道题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交流:如何取商的近似值?除到商的小数点后面第几位就可以了?

3、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十三第16题。

(1)想一想: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多少倍?应该如何解答?

思考:这题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

(2)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指名回答后,分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解答。

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十三第17题

先让学生计算第(3)、(4)两小题。

观察第(1)-(4)小题,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规律,完成(5)-(9)小题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4.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二、自主探索

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片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3、自学效果检测

(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

四、当堂检测

1、基础训练

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

(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

(2)房门的高2米()2厘米()

(3)钥匙的长5米()5厘米()

(4)旗杆的高8米()8厘米()

C、3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2、运用拓展

小马身高约1()

蜜蜂身长约2()

铅笔长约20()

字典厚约5()

3、学生自编题

预设:门高约2()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5.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五

第1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第2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5.回顾反思收获。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一)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二)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上一篇:教师挂职学习个人总结下一篇:写给雷锋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