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2024-11-18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共8篇)

1.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篇一

浅谈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作用

摘要:音乐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引起人的共鸣,它对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有明显的作用。本文从智障儿童的主要特征以及音乐对智障儿童的作用谈起,介绍了几种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就如何通过音乐引导、教育智障儿童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说明音乐对智障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呼吁广大教师重视音乐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学 智障儿童 智力开发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的创作需要灵感,它的释放也同样会给人带来灵感。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加入了小学校园教育中,它不仅让正常的儿童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也同样能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心灵的温暖。智障儿童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感受,有时反而比一些正常的儿童更能准确地领悟音乐的含义,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和灵感。教师应抓住智障儿童对音乐的这一特殊感受,利用音乐来感染他们,开发其智力。

一、智障儿童的主要特征

所谓智障儿童,一般是指大脑受到伤害且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与同龄儿童相比要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并且伴随着一定的行为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智障儿童与正常智力的儿童相比,感知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一般难以形成完整的表象,这极易导致他们出现认知水平低下、自我意识发展速度异常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发展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限制,智力障碍儿童的高级情感发展也存在障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情绪和情感问题。而音乐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其教学承载了情感培养、丰富感知和提高审美能力等内涵,对治疗智障儿童具有特殊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教学。

二、音乐对智障儿童所产生的作用

(一)产生共鸣,情感外化

智障儿童对自己的情感表达不擅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自己内心情感。加强音乐教育,通过欣赏音乐,可以让智障儿童在音乐中感受到某种特有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实现情感的外化,不仅提高了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实现情感交流

音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可在音乐中增加表演的环节,让智障儿童通过与音乐的合拍表演,掌握情感的交流方式,找到情感交流的出口,增强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三)开启了智障儿童的心智之门

智障儿童并不是没有感受的,他们只是比正常儿童反应慢了一些。通过音乐教育会让智障儿童唱出动听的音乐,运用动听的乐器演奏,表演流畅的舞蹈,让智障儿童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正常。所以说音乐是慢慢开启智障儿童的心智之门的一把钥匙,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方法

(一)个性教学法

个性教学法即为在音乐教学中依据每个智障儿童的个性差异来进行教学。每个智障儿童的兴趣与需求都不尽相同,其本身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密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凸显其强项。

(二)渗透教学法

渗透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非强制性的手段,潜移默化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引导、教育,以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强硬的、强制的教学方式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音乐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无意识中进行学习。

(三)音画结合法

音画结合法就是通过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为媒介,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现音乐画面,通过音画结合,丰富智障儿童的想象力,完善其情感世界,从而进一步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理解知识。

四、通过音乐教育引导智障儿童进步

(一)音乐节奏引导情感体会

智障儿童对音乐节奏的反应是最灵敏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得到的。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特有节奏,引导智障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生活中起床、吃饭、喝水、睡觉是否也有节奏、是什么样的节奏。另外,也可以在音乐响起的时候,让儿童配合拍手的动作,清晰地感受音乐节奏的存在感,从而让音乐节奏感引导智障儿童主动去想象和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

(二)律动引导创作能力

用音乐的律动,激发智障儿童的音乐才能,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听歌曲《洗手绢》,一边唱歌一边表演洗手绢、将洗好的手绢晾晒起来的动作,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表演,让智障儿童感受到生活的连续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语言、神态交流感染学生情感

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神态的交流感染智障儿童的情感。教师要用智障儿童能听懂的语言、能跟上的语速、能理解的内容,与他们交流,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距离很近,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四)音乐配合舞蹈,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

音乐中时常会伴有舞蹈。教师可让学生配合音乐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的力量。简单的舞蹈动作不仅能锻炼智障儿童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也能拓展智障儿童的思维和情感,从而让智障儿童在思想意志、身心协调、情感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五、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音乐引导、教育智障儿童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经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训练就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丰富他们的想象,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在音乐教育的殿堂里尽情地描绘灿烂的明天,歌唱美好的未来。我们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的特殊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探索,从智障儿童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的特殊作用,以促使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潇.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2]韩翠翠.浅谈培智学校的音乐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9).[3]陈菊.《小燕子》哆(口来)咪――一堂多媒体音乐课的教学与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06(4).[4]谭秀双.浅谈音乐课对智障儿童的重要作用[J].成才之路,2009(23).[5]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7).[6]王晔.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12).[7]贾磊.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音乐,儿童智力,训练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 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的活动, 并对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可调节大脑功能, 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 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增强和恢复记忆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音乐对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 人类的进化,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 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在此“人文进化”过程中, 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 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 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中在其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人出生时, 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的孩子是在某一时代的某一家庭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度过相当于其它动物在胎内发展的时期。在此, 子宫外的生长期, 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 “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 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 还将作用于儿童的生理发育, 并在“实体长入”的意义上“内化”于儿童的生理结构之中。

我们发现, 所谓“音乐神童”的出现, 并没有什么莫名的玄妙。换言之, 所谓 “音乐神童”, 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 接受包括“胎教”在内的“早期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乐才能, 并不仅仅是由先天赋予, 而是在其童年时期, 人类人文进化之“内化”与“外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们认为, 节奏有序、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以引起循环系统和呼吸的谐和律动, 调节人体内的生物节律, 从而影响孩童的成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音乐还可以帮助大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发展。音乐活动能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 协调发展。国外有人做过调查, 发现音乐课成绩优秀的学生, 往往数学课的成绩也非常好。音乐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从小就深受音乐的陶冶, 且终身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 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原理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使用音乐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训练

1.音感训练

目的:刺激孩子的听觉器官, 训练孩子音乐听觉的灵敏性。

参考方法: (1) 家里要常常放名曲、儿歌给孩子欣赏, 同一首乐曲要反复多听。 (2) 引导孩子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并注意比较它们的音高、长短、强弱 (大小) 、音色的异同, 如:公鸡的叫声与老黄牛的叫声 (一个声音高, 一个声音低) ;小孩说话的声音与老人说话的声音;小锣与大鼓等。 (3) 家长可以选择几首儿歌, 在孩子日常活动时固定播放, 如:起床时、吃饭时、睡觉前等, 让孩子一听到音乐就知道该干什么。 (4) 让孩子认识各种常见乐器, 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或演奏的乐曲, 使孩子能区别多种音色。 (5) 在我们生活周围找一些可以发声的, 能当乐器的物品, 让孩子自己动手, 可以敲敲打打、摇摇、晃晃, 听听好不好听。

注意事项:音感训练要越早越好, 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音乐听觉的灵敏性。

2.节奏律动训练

目的:让幼儿感受音乐, 并用身体来表现音乐。

参考方法: (1) 孩子听音乐时, 家长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做拍拍手、踏踏脚或摇动身体等动作。 (2) 家长有规律地打拍子, 让孩子合着节拍边听边走、跳或做别的动作, 还可以变换打不同长度的节拍, 如打四下停、打八下停、打十六下停, 训练孩子对节奏的反应能力。 (3) 放几首音乐性质不同的乐曲, 如:进行曲、摇篮曲、舞曲等, 让孩子用身体律动来表现, 看他能否感受到音乐的快慢、节奏的特点。 (4) 让孩子跟着音乐的旋律、节奏模仿他们熟悉的动物、人物或事物, 如小鸟飞、兔子跳、大象走、解放军走路、开枪等, 也可以照着歌词的意思, 边唱边表演动作。

注意事项:对音乐的感受应该发自内心, 家长引导孩子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即兴地做律动创作, 哪怕是十分简单的动作, 只要是孩子发自内心所表现出来的, 我们就一定要给予赞美与鼓励。

3.唱歌训练

目的:让孩子喜欢唱歌, 会用好听的声音唱歌。

参考方法: (1) 父母可以亲自教孩子唱, 也可以让孩子跟录音带或CD 唱片学, 变换多种形式激发孩子唱歌的兴趣, 并鼓励孩子多唱。如家庭成员每人轮流唱, 每人唱一句, 以接唱的方式完成全曲, 要接唱的紧凑, 完整;让孩子每唱完一句歌, 就想一个动作来表现;边唱歌边用拍手、弹指、拍腿或踏脚来和着节拍伴奏等。 (2) 家长要给孩子讲解歌词内容、大意, 引导孩子唱出歌曲的感情、风格等。 (3) 唱歌时, 还可利用代换歌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及创作能力。例如, 幼儿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原来的歌词是:小朋友想一想, 什么动物鼻子长?鼻子长是大象, 大象鼻子最最长。家长可以请孩子将歌词中的“鼻子长”换成多种多样的问题来唱, 如“小朋友想一想, 什么动物汪汪叫?汪汪叫是小狗, 小狗最爱汪汪叫。”

注意事项:选择孩子唱的歌, 音域不可太宽, 音调不可太高, 要适合孩子的嗓音;节奏要简单;歌词能为孩子所理解;曲子不要太长。唱歌在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唱歌是最自然的音乐表现, 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每个人天生就有歌唱的本能和欲望, 从小就给孩子创造较多的唱歌机会, 并进行适当地引导, 让孩子体验歌唱的乐趣, 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对他们的音乐能力与素养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总结

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只有坚持了音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本质, 也就是说, 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是作为教育而不是作为智育来实施的时候, 它才能够使学生的右脑兴奋起来, 并使左右脑保持协调发展;它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感性成长, 从而也才可能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 并使学生的感性成长和理性成长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我们以为就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 在音乐教育中并不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只是让学生接触、掌握了解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学生的智力就一定会提高, 从而把音乐教育完全纳入到智育的轨道, 把音乐仅仅是作为一门智育范畴里的知识而教给学生, 并且照搬科学知识教学的方法来教授音乐, 我们很可能除了增加学生在智育上的学习负担外, 再难有其它正面的收获。可能使得音乐教育既达不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也达不到发挥智育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3.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作用分析 篇三

关键词:美术活动;成长;儿童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帮助儿童提升其艺术气质和审美水平,能推动儿童的智力开发,塑造良好的性格习惯。但是美术活动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活动,我们应该多方面去开拓美术教育的新途径,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美术创作。

一、儿童成长的特点

很多儿童从小就喜欢涂鸦,他们把涂鸦当作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胡乱涂鸦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美术活动,他们不用局限于老师给定的想象空间,可以随自己的心情绘画,这个时候,他们的世界是不受局限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社会,他们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此时,很多家长开始着重注意孩子在英语或者数学方面的培养,认为只有会算算术题、会讲英语的孩子,才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好孩子。但是,如果真想让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那么在德、智、體、美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美术活动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能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儿童的成长过程充满喜悦。

有资料表明,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好奇心是最强的,求知欲也是最旺盛的。这个时期,儿童对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有着好奇感和新鲜感,喜欢去探索和询问他们不知道的世界,如果根据孩子的这一发展规律,给予适合的教育模式,那么不仅能帮助孩子开发智力,还能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儿童时期,孩子认识事物主要依靠他的感官,比如说鸟,很多小孩在画鸟身体的时候,习惯将鸟的身体画成一个圆形或者一个椭圆形,鸟的脚,他们习惯用三角形或者几根线段来表示,对于儿童来说,这就是他们直接观察事物后作出的表达。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来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提升儿童的表达能力。我们要通过美术活动训练儿童去观察多个不同事物的共性,以及多个相同事物的个性,让儿童不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升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气息。

二、美术活动的作用

在美术活动中,儿童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形来学习对社会的认知。比如给小动物画耳朵,小兔子的耳朵比较修长;小猫的耳朵比较短小,偏向于三角形;大象的耳朵比较肥大,有点像蒲扇。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孩子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学到知识。儿童的智力还处于发展时期,观察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发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如果让儿童绘画出一个人的形象,那么这个人的形象一定是抽象的,因为在儿童的大脑中,没有形成对人的全面了解。

很多刚学习美术活动的孩子画汽车,最先画出来的一定是汽车的车轮,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汽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汽车的车轮,最好画的也是车轮,但是随着美术活动不断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绘画出一幅合理的汽车图形,那个时候,他们的汽车肯定不是单纯的四个圆圈上加一个长方形。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或者兴趣,他们的学习效果才能达到一个不错的状态。因此,要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就一定要让孩子用心投入进去,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帮助儿童学习美术活动的方法

要帮助儿童学习美术,首先要制订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由于自身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逻辑判断和理解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重点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创造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先让儿童了解一些浅层次的表达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艺术以及学习的兴趣。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比如局限儿童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把绘画当成一种比赛的手段、规定每个孩子必须绘画出相同的物体等。对儿童来说,太阳不一定是红色的,树木也不一定要是绿色的,老师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可以支配自己的绘画,避免他们丧失自由浪漫的想象空间。

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尽量避免教师的强行灌输观念,要保持与儿童身心发展、认知能力步伐一致的教学课程,不要盲目拔高孩子的教育。帮助儿童构建适合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并鼓励他们不断进行创新尝试,让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绘画器材的使用。教师要制订由浅入深的教学课程,并配置相关的学习情境,诱发儿童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要给儿童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尽量保持自由开放的画风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长时间安排儿童进行模仿画,那么这个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想象空间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摆脱思维定式,对儿童进行耐心引导。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创新,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刘士兵.儿童美术教学中运用“不教而教法”初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篇四

国际象棋是一项融科学、文化、艺术、竞技于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人们在竟技对弈的过程中,一方面尽情享受闲暇与快乐,另一方面也斗智斗勇,尽显自己的个性风貌。久远的历史和无数的事实证明,国际象棋不仅具有竞技性,且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学下国际象棋可以开发孩子的认识及判断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教会他们大胆而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革命导师列宁曾将国际象棋形象地比作为“智慧的体操”。著名棋手、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也将国际象棋形象比喻为“启智魔杖”。著名教育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在他1969年出版的、已被译成10多国文字的名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中,写道:“国际象棋——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的最好学校”。“下棋能使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但这儿最主要的是增强记忆力。……不借助于国际象棋,难以充分开发学生们的智能天赋和记忆力,国际象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在儿童的教育与培养中,智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国际象棋对于培养儿童的兴趣、性格、信念、陶冶情操、感情、坚强毅力、意志品质、发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均有突出重要作用,是一项“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手段。列宁将国际象棋称为“人类智慧的体操”。下棋可以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与失败中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认识自我、认识成功与失败,培养幼儿的纪律性和自我控制意识。在比赛中体验挫折,增强合作能力。棋弈运动能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5种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处在良好的统一体中,在智力各因素的组合作用下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聪明和才智。

国际象棋作为一门生动、直观的国际语言,兼具体育、艺术、科学数方面的特质,可以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思维科学,通过弈棋.可以学到生活的规则,诸如条理性,系统性等,从而增强应有的纪律性,忍耐心,判断力,此外,也是一种交流活动,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可以说,学国际象棋是开发儿童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谢军曾经这样体会:“下棋使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集中注意力,学会了细心,学会了……好多好多的优良品质。我仍清楚地记得当初习棋时的情景和不知不觉中学习成绩的提高。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那样小的年纪就开始下棋了。通过学习国际象棋而终生受益。”由此可见,国际象棋的儿童教育是举足轻重的一件事。从查阅资料看,目前有关儿童开展国际象棋教育的资料很少,有关教育方法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为此,我们将在适机针对际象棋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空白特开展了暑期培训班,旨在通过儿童国际

象棋培训,一方面使儿童掌握这一人类古老的智慧游戏,另一方面锻炼提高其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儿童国际象棋训练的目的不仅仅是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思考能力。另外,通过国际象棋训练,能够使参加者更好的认知自己的能力,调节并控制情绪的变化,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国际象棋在儿童教育中作为显著

国际象棋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棋种,也是开展得最广泛、拥有爱好者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世界性组织——国际象棋联合会,目前已有一百二十个成员国(地区),仅次于国际足球联合会。在地球上,各种世界性、国际性的国际象棋比赛,几乎是一年到头连接不断。这些比赛吸引着大量观众,他们坐在大厅里,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上的大棋盘,就像在看一幕精彩的戏剧一样。还有许多买不到门票的人,则聚集在赛场的外边不肯离去。对他们来说,能听到赛场里边麦克风报告的着法,也是一种享受。在有些国家里,还有一年一度的由人扮演棋子的国际象棋比赛。在这种比赛的日子里,对于当地人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5.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篇五

事实上,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的各门学科都具有矫正和补偿学生缺陷的教学功能。每门学科任课老师除了完成传播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之外,还应该借助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促进智障儿童缺陷的克服及矫正,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智障学生在文化学科和非文化学科方面的每一个进步,也应该是他们在缺陷补偿方面的一个进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就美工课程对矫正和补偿智障儿童缺陷所起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智障儿童的心理活动等各方面都比正常儿童迟缓,在思维发展方面尤为落后。所以在教育上,就需要改变正常规律的教学计划,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几年的美工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图案的欣赏是唤起智障儿童学习兴趣的有益方式。

根据智障儿童教育直观性的原则,色彩鲜艳而形象的图案可以唤起智障儿童的兴趣,并进而引起思维活动。但一开始智障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不是这样丰富而活跃的。他们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我注意收集的图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水果、动物、花卉,甚至是自己亲人、朋友的照片,在组 织看图案时用最简单的问题,“这是什么?”,“他是谁?”,学生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由老师告诉他们。慢慢地,他们觉得自己认识这些图案了,就百看不厌了。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问他们“见过没有?”,“在哪里见过?”,“吃过没有?”,“谁给你吃的?”,“这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愉快地接受了美的熏陶。图案激发了他们的欣赏兴趣,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记忆思维等发面的缺陷也得到了补偿。

二、填色训练是提高智障儿童识别色彩的重要手段。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就难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就不能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智障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态度和主动性,而我发现绝大多数的智障儿童对事物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简单入手,美工课也是如此。在填色的教学中我开始用一组简单的图案,让学生找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一样的图案,等到他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之后,就让他们从一组彩色笔中找出和老师出示的图案的颜色一样的彩色笔,进而要求他们对简单图案进行填色,变得和老师的一样。随着学生的进步,我们的图案也可以越来越复杂,从正方形、三角形到苹果、梨子,从单色图案到多色图案。通过长期的教学,不仅使智障儿童对色彩的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美工的教育教学渗透到图案的认识,数的认识等综合知识的教学。

三、装饰图案和花纹是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良好举措。

审美对智障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以训练和培养的能力,他们各方面都需要老师更多的启发和诱导。在美工教学中,我经常画一些生活用品和服装的平面轮廓图,启发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花纹进行装饰,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好的装饰品及时的给予表扬,他们都会努力做漂亮的,每个孩子都无拘无束的创造着自己心中的“世界”,感受和体验着生活之美。

四、精细动作训练是协调学生手指机能,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领域。

俗话说,心灵手巧,心灵手巧,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密切。在美工课上,让学生跟着老师捏橡皮泥、折小船、折小鸟、小飞机等都是协调学生手指机能很好的方法。平时,我喜欢让学生用小剪刀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形,贴到一个事物上,例如让学生先给自己的小花填上漂亮的颜色然后用剪刀剪下来,贴到老师的大树上,还可以让学生任意的剪下一些图案,例如动物、人物、蔬菜、水果等,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图案与老师的分类贴在一起。这些方法简单实用,通过对学生长期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孩子们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描摹图案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及强化手指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描摹图案就是让学生将一张较为透明的纸放在一幅图案上,让学生蒙着底下的图案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尽可能的按照下面的图案画,而下面的图案也可以由开始的简单直线 图案逐步发展到复杂一些的曲线图案,并要求学生给他们自己画的图案填上颜色。随着图案越来越复杂,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手对笔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好。

6.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篇六

摘要:根据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有直接性、无意识的特点,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被幼儿教师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篇幅和资源的限制,本文主要介绍英语故事在学前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英语故事因其具有可理解性、趣味性和足够的语言输入量被认为符合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从而成为幼儿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作用上,英语故事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为幼儿提供了良好语言训练的机会、建立语感的同时也树立了幼儿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故事的选择应符合讲授的主题,故事的呈现形式也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讲授方法,需注意的是故事教学的整个活动设计决定这个故事教学的成功与否,其中铺垫、讲授、巩固这三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英语故事学前儿童第二语言

在这个英语倍受重视的今天,学习英语的年龄大大提前了,从早前的初中开始接触英语到今天小学开始正式学习英语,甚至大部分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前几年,英语教育是作为特色教育成为幼儿园争夺生源的工具,而今天,英语教育却在幼儿园逐步广泛开设,逐渐成为幼儿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然而,根据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幼儿的英语教育与普通的英语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前英语教育者开始对幼儿英语的教法、学法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由于篇幅和资源的限制,本文将结合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着重阐述英语故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的问题。

一、英语故事应用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过程中的可行性

(一)学前儿童学习英语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种直接性的学习,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是一种直接理解。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直观动作和当时的情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一样,他们不需要成人那样需要经过母语思考,例如:在理解英文单词“table”时,幼儿不会将“table”和“桌子”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而是会与桌子的实物或是图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table”和“桌子”是桌子实物的两个名称而已。

同时,语言学研究表明,幼儿语言的习得,包括第二语言的习得都是无意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和环境的接触中自然地、不自觉的掌握的。而且,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沉默期,也就是说幼儿最先学会的是“听话”,把话听懂,然后才学会说话,听的技能的发展为幼儿开口说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英语故事教学的依据

首先,选择英语故事作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手段是因为英语故事符合有效输入语言的原则。第一,英语故事具有可理解性。根据克拉申语言输入的假设,学习者只有在接受易于理解的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1:103],听故事是一种有助于学习者理解的方式。幼儿英语故事具有重点词语重复的特点,在结合相关的教具的讲故事过程中,即使有些词汇学前儿童没有完全弄懂,在词语重复出现的过程中,幼儿也能理解意思。第二,英语故事具有趣味性和相关性。学习语言要想学得轻松,输入的语言材料就要有趣又要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1:103]。英语故事能够为学前儿童创造情境,故事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为幼儿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创造语言情境。第三,英语故事具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认为,只有语言输入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可能性。

其次,英语故事教学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直接性和无意识的特点。幼儿英语故事具有重点词汇重复、词汇易替换、易于向其他教学形式(表演、对话等)转换等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得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使用相关教具,例如图片,实物等,容易让幼儿将语言和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角色表演也容易让幼儿在环境中接触英语,不自觉的习得语言;大量词汇的重复和句子的重复,也为幼儿突破沉默区,开口说英语保证了输入量。所以说,英语故事应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是可行的。

二、英语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

研究学者表明,儿童具有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天性[2:149]。故事活动对儿童学习母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他们学习英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效用,英语故事在幼儿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种主要作用:

首先,英语故事能激发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3:16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幼儿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故事以字、词为载体描述的动人情节再加上教师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幼儿,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模仿故事内的字词和对话的兴趣。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不怕羞、乐于接受趣味性强的的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而故事的素材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利用故事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不容易厌烦,同时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英语故事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训练的机会,帮助建立语感。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学”与“用”综合在一起的。故事最开始是以语音的形式传递给幼儿的,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并不能够马上理解所有的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或是图片、实物等教具的辅助来猜测字义及故事内容。在模仿和复述故事中的片段时,幼儿往往积极地去参与活动,边“学”边“用”,尝试“用”的过程中学,从而对语言进行了训练,使幼儿熟悉各项语言内容和句子结构,帮助他们建立了英语语感,达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第三,英语故事为幼儿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幼儿具有好奇心重的特点,他们带着好奇心去听故事,有目的的去听,听懂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满足感,如果听不懂,通过教师提供的线索猜测出了故事大意,也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幼儿就会有信心,有兴趣的去进一步理解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或者创编故事。第四,英语故事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故事的素材来源于古今中外也涉及各个学科,幼儿在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更充分、形象生动的了解一些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等方面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渗透了文化意识教育。同时,在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听力和理解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演故事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有吸引力的活动中,幼儿都会积极地区参加,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如何应用英语故事

(一)英语故事的选择

故事的选择范围比较广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幼儿教师比较偏爱的故事类型,而主题可涉及友谊、勇敢、健康、机智、正义、家庭等。在诸多故事类型中,童话故事因为其有着清楚、简明的开头,能够直接切入问题冲突点以及故事发展中有动作、悬疑及高潮而受到幼儿和幼儿教师的喜爱[4:70]。

故事作为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在选择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教学的主题,根据教学的主题选择相关的故事。例如,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句型:it is a…就可选用故事Tiger or Cat。通过参与游戏“Guess,What is this?”及反复出现“It is a…”来初步了解所想要讲授的句型。其次,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应该要围绕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水平来选择,使用的语言在故事中要有规律并反复出现,而且是日常用语让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做尝试,观察幼儿的反应,多做总结,对故事不断修正。第三,选择的故事要有趣味性。选择能在一开始就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幼儿积极

性的故事。故事内容情节应比较简单,这样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故事,同时选择多角色的情境故事,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发挥想象,开展角色表演故事的活动。

(二)英语故事的讲授方法

英语故事选择好了,如何将故事呈现在幼儿面前也是非常重要的。讲授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三文治故事教学和直接侵入式故事教学。三文治故事教学是一种母语和英语同时使用的方法来讲述故事的教学方法,常常是以母语为主,在母语讲授故事的过程中夹着英语的英语教学法[5:115]。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英语单词、词组、句子随着故事的发展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的巧妙的夹杂在儿童喜欢听的故事中,从而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习得英语,从而逐渐向全英文的故事环境过度。直接侵入式故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用全英文讲述故事,不用汉语作为中介,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始终以英语面对儿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形象的教具和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让幼儿了解故事的大意,从而习得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故事讲授方法,两种讲授方法也可结合使用,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可在使用全英文环境的直接侵入式故事教学法前应用,给幼儿一个过渡的过程,让他们循序渐进的进入全英文语言环境。

(三)英语故事教学活动的设计

故事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故事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教学活动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做好故事的铺垫工作。在这个阶段,应先将一些有关故事的词汇向学生解释,消除幼儿对故事的理解障碍。选择一个安静的故事场景也是必须的,这样幼儿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另外为了便于幼儿倾听和开展活动,教学道具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和故事有关的图片、拼图、木偶、玩具、多媒体等。其次,是对故事讲授过程的设计。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来选择讲授方法,但为了能更进一步的吸引幼儿注意力,促进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可让幼儿参与到故事讲授的过程中。例如,可让幼儿根据提供的与故事有关的连环画猜测故事内容;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做动作等。教师则应该辅以形象生动的身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通过激情的表演、夸张的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来感染幼儿。第三,巩固延伸活动设计[6:798]。在故事呈现给幼儿以后,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掌握故事,灵活运用从故事中学习到得知识,延伸活动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结合图片复述故事、创编故事或是续编故事等等,这些延伸活动都可较好的帮助幼儿巩固故事中学到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1]林赟.故事教学技能及其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2]林显丹.创设故事情境[J].促进有效教学.外语,2010(5).[3]孟红卫.浅论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总应用及其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08).[4]肖腊梅.漫谈英语故事教学[J].中美英语教学,2004(1)

7.学钢琴对儿童成长的益处与作用 篇七

总的来说, 学钢琴对儿童起到的作用归纳为:

1.学钢琴能陶冶孩子的性情:研究表明, 儿童可以做到十分专注地聆听适合于他们接受的乐曲, 并能大致分辨乐曲的性质, 通过长期的训练, 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于平和稳定, 而且对孩子的心里素质、道德品质, 以及个性张扬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2.学钢琴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通过这灿烂夺目的音乐世界, 就能唤起他们对生活、对朋友、对父母的深厚情感, 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开阔孩子的视野, 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乐趣, 使他们潜行默化地接受着真、善、美的文化教育。

3.学钢琴能锻炼孩子的心里素质:学钢琴是门技艺性很强的乐器, 从入门、掌握初步的演奏技能, 到能自如地演奏一定难度的乐曲, 并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感情, 可见这是个非常艰辛的学习过程, 如果孩子能克服一切干扰, 主动去索取真知, 这便是锻炼孩子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一、兴趣对学习钢琴的重要性

要学好钢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有时是十分枯燥而乏味的, 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所以,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音乐、对钢琴产生兴趣并能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硬要人们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 肯定是难以持久的。学琴也是这样, 一旦不感兴趣, 那么大脑中枢的抑制机制将不可避免的使其产生一种厌倦情绪, 以致不愿再坚持学习, 即使再强制学习, 也很难再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说兴趣对学习钢琴很重要呢?不仅因为这是人们学琴中首先接触到的问题, 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问题。有些人在学琴上有了兴趣, 在琴课上态度认真、主动、求知欲强、有充沛的精力, 这部分人也能自觉、认真地练琴, 钢琴入门学习阶段会显得比较顺利。反之, 不仅对学琴没兴趣, 還被家长强制学习, 那样還会影响效果, 所以, 兴趣对学习钢琴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的对象及其情况

研究主要针对我市各幼儿园、各小学的儿童中接触过钢琴的以及这些儿童的家长、音乐老师。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大家都对学习钢琴中“兴趣”这个因素很重视, 但说到有没有使用更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的兴趣, 或者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等等方面,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显得措手不及, 也不知道具体的方法途径。

首先, 在对我市各幼儿园、小学有接触钢琴的儿童进行的调查中, 发现:

1.60%是一开始就出于兴趣而学习钢琴的, 但最后在这60%中却只有15%能一直保持对钢琴的兴趣而学习下去, 其他的都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学习, 早已失去原本的兴趣;

2. 剩下的40%都是对钢琴本就没什么兴趣和感觉, 出于家长望子成龙强制性地要求, 他们自己对钢琴的兴趣, 家长这样的强制性反而弄巧成拙, 最后真正還对钢琴有兴趣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其次, 是对这些儿童家长的采访调查, 发现:

1.近80%的家长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对感情感兴趣这个问题, 都是觉得只要请好的老师, 坚持每天练习就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而当我问起他们的孩子学钢琴是否自己有兴趣、他们学得快乐么等等问题的时候, 他们都说完全没考虑也没注意到这些问题, 有些家长也都抱怨孩子进度慢, 练琴时不认真等等问题;

2.剩下的大约20%的家长就是一开始有按着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学钢琴, 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采用比较科学的方式, 不强制孩子的学习时间及方法, 注重孩子兴趣的保持和他们学习时是否心情愉快, 这样的方式效果反而日益见长。

最后, 是对这些儿童自己的钢琴老师进行采访调查, 发现:

1.大约50%的教师认为一开始要先培养孩子对钢琴的兴趣, 但真正有从培养孩子兴趣入手教学的却不多, 而且具体方法也并没有完全起到相应的效果, 只有一些老师懂得抓住孩子们的心里, 用现代比较科学和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结果不仅孩子们学得快乐, 效果也比较明显;

2.而大约50%的教师认为练琴的方法最应该得到重视, 所以一开始就直接教孩子怎么认钢琴上的琴键、注意正确的弹琴手型等等, 接着就布置作业、检查作业, 每次都只是反复这些程序, 这样一来, 就算是大人也会被这枯燥无味的练琴生活所烦恼, 更别说小孩。

三、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在小孩学琴过程中, 家长的辅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水平层次不同, 性格差异管教方式。有溺爱, 有严厉等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学琴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因素, 更会使孩子在学琴兴趣的保持上受阻, 从而直接导致不可能在培养孩子学琴兴趣上取得好的效果。整个家庭的重视和配合对孩子练琴兴趣有影响, 练琴环境的好坏也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整洁、明亮、安静、气氛愉快和谐的练琴环境能使孩子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 有利于激发练琴兴趣, 增强记忆力, 提高练琴的效率。反之, 孩子在声音嘈杂、杂乱无章的环境中练琴, 就有可能会心情烦躁, 效率也就会下降。若没有环境的熏陶和兴趣的培养, 是很难学好音乐的。

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生学习音乐成绩好坏的关键, 所以, 选择一名好教师, 是大多数琴童家长的愿望。家长们都希望为孩子选择那些具有渊博知识、又懂得教育、热爱孩子的优秀教师。其实, 好的教师指的是既懂儿童心理又懂钢琴教学还要尽心的教师。专业一点的教师能为孩子基础的牢固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又懂得儿童心理的更能让孩子乐意接受。

四、有效的解决方法

兴趣是孩子学琴最好的伙伴, 它可以减轻孩子对被迫学琴的反感, 将被动学琴变为主动学琴, 更有利于持之以恒地练琴。家长重视智力投资与启蒙教育固然是好现象, 但有些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并不高, 被动地在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学, 致使孩子学琴时间不长便半途而废。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练琴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后天培养的。

1. 营造快乐氛围, 注重能力培养

家长应尽量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首先, 房间应布置得干净整齐, 钢琴上最好有专供孩子练琴时用的灯光, 明亮而柔和的光线能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感受, 也有益于保护孩子的视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孩子练琴时用的琴凳、脚凳的高度要适当,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弹奏的姿势并导致错误的弹奏方法。孩子练琴时, 家长要为他创造安静的练琴环境, 应避免把钢琴放置于公用房间, 如果真没办法得放公用房间, 那家庭其他成员就得配合, 注意在孩子练琴时保持安静, 不要做一些跟练琴无关且影响孩子注意力的事情。安静美好的家庭环境, 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琴的兴趣, 陶冶了情操,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另外, 孩子学琴过程中, 应更多地注意孩子在学琴中收获了什么, 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 而不要把考级等功利需求当成学琴的唯一目的, 把孩子逼得太紧。

2. 帮助孩子制订周密、切实可行的练琴计划、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

在家的时候, 家长必须得给孩子们制订好练琴计划。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自觉、集中、严格、独立的练琴习惯, 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 如果严格要求做到坚持天天练、自觉练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孩子的练琴时间要基本固定下来, 可以从一开始每天练琴时间从十分钟左右逐渐增加, 但是最好控制在每次不超过一个小时, 也可以在这些时间中, 把孩子的其他爱好与练琴穿插起来, 比如唱歌、跳舞、绘画等等, 总之, 每天都需要有计划, 这样每天、每周、每月的坚持, 既会让孩子不厌烦, 学得快乐, 也可以提高练琴的效率和培养良好的练琴习惯。

3. 寻找兴趣的“添加剂”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给孩子听相关的音乐唱片, 讲讲著名音乐大师的故事、观看一些钢琴音乐会等, 比如, 吃饭时间可以聆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作品, 睡觉前安排优美安详的夜曲、小品等, 让孩子每天在愉快美好的音乐声中成长, 从中汲取可以激励他们热爱音乐的养分。另外, 家长应多参加孩子们自己的钢琴演奏会, 让孩子们听听其他伙伴的演奏, 从中可以学习别的小孩的优点, 找到努力奋斗的目标, 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等等都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提高修养。

4. 夸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有时候一些家长却总是忘记, 看到孩子弹错了, 总是控制不住而发脾气等等。其实, 只要家长从孩子的角度想想, 去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潜力, 抛开高眼光、高要求、错误的教育方法, 不断激励孩子的学习欲望, 在他们进步的时候, 应该给与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能喜欢并主动地练琴, 当孩子弹错时, 家长也不应打断和斥责, 而是应该适度地鼓励孩子。

五、儿童学钢琴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建议

有位先哲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 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其实这句话并不夸张, 兴趣属于我们的精神需要, 它是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的结果。所以, 当人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会比较积极, 效果也会比较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我们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琴也是如此, 它本身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 只有让琴童对学琴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和保持, 才能实现从被动学琴到主动学琴的动机飞跃, 从而进入一种快乐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境界。所以兴趣对儿童学钢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琴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任务, 家长必须参与到孩子的练琴过程中, 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多像老师请教, 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对孩子联系进行具体的指导, 课余时间也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练琴环境, 而在给孩子选老师的时候也要注意其专业水平、责任心和具体的教学方法, 学习成为老师的助手, 共同配合保持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摘要:钢琴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主题注重人的思维、动手、动口能力的协调发展, 但有些家长和老师只求进度的强制性教学方式会使其产生一种厌倦情绪, 以致不愿再坚持学习, 即使再强制学习, 也很难再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 对其学习钢琴兴趣的引发, 是学好钢琴的首要条件, 练琴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后天培养的, 所以要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 以培养儿童学钢琴的兴趣为主,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儿童的学琴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钢琴教学,儿童学钢琴的兴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著.少儿钢琴学习辅导[J].中国音乐出版社.1992.5.起止页码:8-9.39-49

[2]魏廷格著.钢琴学习指南[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起止页码:32-43

[3]徐丹丹著.怎样当好学童家长[M].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2010.5.起止页码:1-8.89-94.

[4][美]玛德琳娜·布鲁瑟尔著.练琴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5.起止页码:105-115.

[5]周作新、卢洁贞、李洪珊编著.让幼儿与艺术结缘[M].金盾出版社.2010.3.起止页码:87-92.

[6]但昭义著.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起止页码;1-5.

[7]杨立梅编著.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起止页码:1-7.

[8]王懿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起止页码:1-38.

[9]铃木镇一著.儿童早期音乐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1.

8.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2

前言: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受众多为身处启蒙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所以其在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感受艺术魅力的第一扇门,它融入了孩子的思想,感动了孩子的心灵,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使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而受儿童文学影响最深的就是小学语文教育,因此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对其合理利用是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1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1对儿童文化素质的提升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特殊的门类与成人文学一样,也是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是以提升孩子的文化知识为目的,以使其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便利,以便于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二者的目的是和谐与统一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少年儿童对语文的定义并不明确,他们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儿童文学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让孩子融入到语文学习的世界中去,使其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而完善儿童心中语文的概念。以儿童文学为切入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儿童对字,词,句,段,篇的深入挖掘与领悟,强化知识的实践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完成小学语文的学习。

1.2对儿童道德素质的影响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传道”的作用远高于“授业”,相对于其他的教育时期,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德”的培养,而儿童文学中蕴含着教育要传导的知识文化思想精神,别林斯基曾指出,儿童读物的宗旨应当说不单是让儿童有事可做和防止儿童沾染上某种恶习和不良的倾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因此儿童文学中含有许多有助于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要素,比如诚实,勇敢,善良,坚持等,这对塑造儿童的人格有很大作用,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

1.3提升儿童的阅读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踏上这阶梯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呢?答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秀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如何培养呢?对于小学生而言,最佳的方式就是增加其阅读量,而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不能直接接受一些过于深奥的文章,这就显示出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了,儿童文学相对而言较为淺显易懂,趣味性较高,这正适合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少年儿童,可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从读课本到阅读文学作品的一段重要过度桥梁,起到了引导儿童走向文学之路的重要作用。

2如何更好的提升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2.1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儿童文学的主要形式多为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场景内容与对话,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能够更好的吸引小学生的目光,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故事世界。除此之外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对故事情节进行场景再现,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日趋成熟,有一些不适合现场表演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形式,诸如视频、图片、音乐等媒体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进行学习。除此之外,也可由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进行适当改编,通过教学处理,让儿童文学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使其蕴含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两得!

2.2合理选择素材,加强素质培养

儿童文学主要在于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素材的内容、素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对文学创作者、教育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文学创作者而言其在创作时也应当顺应时代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创作,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对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严格把关,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文章的结构的严谨,措辞的合理,以提升其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者在作品的选材上及内容编排上要更加用心,在选材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首要的就是内容的健康,其次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为了加大教学效果,其素材更需要具有趣味性;在内容的排版上面,也应该注意,比如素材的难易程度、插画的编排位置等都有重要的讲究,

2.3发挥学生创造力

学生不单单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他们也有创作的能力。就学生而言,传统儿童教育形式近乎传教模式,教学方式古板,不注重学生本身的创造能力,要知道儿童的创新能力是极高的,对此我们应当报以支持而非扼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们的想法正在枯竭,小学教育方面能够利用的素材越来越少,新创办的儿童文学在内容或思想上都有可能存在弊端与不足!此外,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课程教学的课时急速减少,儿童文学教育很难完整落实,进而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可以说儿童之间交流是不存在代沟的,因此应当鼓励少年儿童自主创作儿童文学,而教育工作者负责作品质量的把关,择优选入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内容的新颖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结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单单的体现在语文成绩上,也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是采取枯燥片面的“填鸭式”教学,不考虑学生本身的感受,应新课改的要求,儿童文学的比重在小学语文中的比重逐年加大,但仅仅这样是完全不够的,要合理选材合理利用才能提高儿童文学的积极作用,增加其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教师,2012(12)

上一篇:photoshop基础教程填充工具下一篇: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