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024-06-20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精选8篇)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命题说明

(课程代码:6612)

为了组织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统一命题考试的工作,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委托省考试院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程自学考试工作的通知》(川教函

[2008]第26号)的要求以及四川省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课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严肃认真,慎重对待,坚持质量标准,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应考核应考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广大中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3、考试工作应引导社会助学者全面系统地进行辅导,引导应考者认真、全面地学习指定教材,系统掌握本课程知识,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学风。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1、以四川省教育厅指定的教材《语文课程新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陆志平主编,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考试必读教材。

2、命题内容覆盖到各章。

三、命题要求

1、命题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2、本课程在试题中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容易40%,较易30%,较难20%,难10%。

3、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4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10%。

4、本课程答卷时间为150分钟。

5、评分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重点掌握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以及附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

四、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

A.学习工具B.交际工具C.实践工具D.交流工具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1.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 8分,共24 分)

1.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仔细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谈一谈这一堂语文课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2.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说写能力

在当前信息时代, 很多事情的成败都和人的说话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生活中若能练就一副好的口才, 说话很有艺术, 那就如虎添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主要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在现代汉语中, “语文”一词从其语源来说, 由“语”和“文”两个词组成, 《说文解字》对二者的解释是“语, 论也”, 即“语”为说的意思, “文, 错画也”, 错画, 也就是写的意思。从语文一词的语源可知, 语文本身就是说和写的统一, 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说写并重, 不可偏废, 既要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又要注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说写结合, 以说促写,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一、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把朗读训练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说话训练, 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加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和材料, 以提高其表情达意的能力。朗读训练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 诸如范读、领读、齐读、轮读、分读、选读、复读等, 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朗读后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评, 提高其朗读能力, 为说打好基础。

其次, 应加强课前说话训练。教师可利用每节课前的前3~5分钟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一次演讲,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次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 演讲稿必须自写, 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情等。让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 谈自己对身边及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的看法。与演讲相结合,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演讲与口才》、《说话艺术》等杂志或相关报刊, 让学生观看有关演讲内容、电视节目或书籍, 从中寻找演讲的技巧, 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锻炼自己的说话的艺术和魅力。

第三, 还可经常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争辩, 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说的欲望, 提高其说的能力。这种训练不仅有益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而且对其心理素质、勇气胆量、思维反应等也都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当然, 上述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由“要我说”步人“我要说”的阶段, 由“我学说”达到“我会说”的境界。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收集作文材料。写作能力的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延续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虽然能够抓住中心, 文章的结构也比较合理, 可就是文章不能展开, 语言也枯燥生涩。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事物多观察, 多了解, 多阅读, 随时增加感性认识, 收集作文材料, 胸中有竹, 则落笔竹成。

其次,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使之有愿意写或乐于写的欲望。让一个人去做他没兴趣的事, 是难以做好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可见, 兴趣爱好是成功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向学生强调提高写作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要通过课本范文的教学进行启发引导,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鼓励他们敢于写, 打消其怕写的恐惧心理, 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写作”, 化“要我写”为“我要写”。

第三, 还应注意写作过程中的修改、润色。有人说, “文从改中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写作的诀窍。写完了作文, 一定要进行修改、润色。在文章修改的过程中, 笔者采用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peer evaluation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交互批改。既交流了写作心得, 又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 一举两得。新课改中明确表示, 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书面的或口头的评价, 并以等第的或评语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建立学生的写作档案和阅读档案, 密切追踪学生的写作情况。笔者相信,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良好的语文基本功为基础, 教师密切关注, 必然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说写结合, 以说促写, 全面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写结合, 以说促写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首先,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说写结合最常见的结合方式是口头作文, 它是以“说”的方式进行“文”的训练, 所以与一般说话训练不同的是它必须有“文”的特点与结构, 不能只是只言片语, 更不能散乱无章。指导学生口头作文, 一是要求学生把要说的事情交代清楚, 即言之有物, 不要让人听了摸不着头脑, 不知所云, 或者是话说了一大堆, 却没有多少内容。二是要求说得有条理, 能运用恰当的表达顺序来述说。即做到言之有序。三是要求重点突出, 中心明确, 能处理好说话材料的详略主次, 思路清晰。四是要求语言流畅、准确、鲜明、生动, 表现力强, 不重复罗嗦。口头作文的内容范围可结合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进行, 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的安排训练内容。

其次, 指导学生先说后写。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觉得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但真的落笔写时, 又老半天写不出几句话。这种情形其实就是还没有想清楚的表现, 只是在心里头有个模糊笼统的“思想团块”。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让学生采取先说后写的办法, 在写前先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清楚了。即作文前先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试用口语说一遍, 理清思路, 琢磨话语是否说得通顺, 然后再正式动笔写, 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了。

第三, 指导学生说中写文。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 即一边吟诵, 一边写作。这是他自己的写作经验。这种写作方法正是让作者置身在语言行为内孕、外化的关口上, 先将思想感情化为可以捕捉的词句, 然后再用笔记录下来, 使之实在、明确, 这就成为文章了。这种口念手写的方法之所以是一条十分便捷有效的语言运用经验, 是因为口念手写可以使语言内孕进程加快, 迅速转向外化, 锻炼了思维的敏捷, 提高了写作的速度。我们不妨把这种写作方法搬进写作教学的课堂, 定会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活泼流畅起来, 更富有韵味。

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三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课程标准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能力,人必须与其他人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的畏惧心理等弊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一些高才生,不善言谈,不善交际, 不善表达情感,出现许多令人难堪的场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走入崭新的21世纪,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的交际越来越密切。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现代人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这样说的:能就适当的语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从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说话能力是相当重视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方法。

1 改变观念是前提

1.1引经据典,树立典范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泰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近有革命领袖宣传爱国救亡图存演讲风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口才,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1.2 引生活、就业实例,增强紧迫感

以主动收集信息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生活,结合就业面试情景对话片断,给同学讲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 剖析症结是必由之路

2.1 语言表达能力问题

(1)普通话水平较差。除了受方言影响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淡化拼音教学,加上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学生大都没有掌握普通话的技巧,发不准音,表述起来也很吃力。在听说读写方面时常出现语序混乱现象,别字连篇,文字里充斥着方言浓浓的腔味,由于对普通话不够重视,学生都以自己的方言为骄傲,表述起来也较方便,因而缺少一个很好地说普通话的习惯和氛围。

(2)造词造句的能力较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阅读量少,美词佳句积累少,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思维不敏捷,组词慢,缺乏固定的句式,常有病句,缺少训练的机会,因而口头表达有一定障碍。

2.2 心理因素:主要是不自信、缺乏强烈的表达欲望

目前中小学的学生说话能力不高,学生多数会怯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信心不强,上场往往不能正常发挥。有时,由于说话当中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下面同学反应后,就会再现“口将言而蹑嚅,足欲进而趔趄”的现象,产生自卑感,抑制思维的活跃,思维丧失弹性,使得语言平庸而不连续,呆滞而没有光彩。这种认为“不说为妙,少说为佳,说错了嘴,自讨苦吃”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3 教师对口语教学缺乏足够认识

虽然口语交际训练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但并非所有语文教师对此都引起重视。口语训练还只是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的样子而已。甚至是有的根本不予理睬,从未正视组织口语交际训练。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根本不会运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到了毕业时,还不敢大声地对别人说话,更不用说如可表达准确自己的想法了。

3 对症下药是关键所在

3.1 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

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每天听新闻联播,边听边练,提高讲普通话的意识,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氛围,要求同学之间必须说普通话,并互相监督,尤其要把经常指出错误作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3.2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穿插口语训练

学生在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文后,应当适时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给予竞赛优胜者适当的书籍奖励,当然奖励的面应当宽些。在讨论会上、集会上、读者座谈会上,学生们在自己的发言中,多引用他们熟背的内容。我国也有“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

总之,教学中,将复述、朗读、演讲、表演、辩论、点评、总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见缝插针,创造一些可以利用的时机,使得阅读和口语表达齐头并进。

3.3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是口头作文。利用课两分钟,要求他们就前一天发生的任何事情,随意讲几句;然后逐渐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叙事、抒情、议论;再就是准备一些话题,让他们抽签后准备三分钟,再围绕这个话题,即兴演讲。让学生自拟话题,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演讲、辩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增加作文写作内容的丰富、饱满性,可谓一举两得!

3.4 培养收集积累的习惯

要求学生收集优秀的词语、句子,我们可以从语文课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茶余饭后积累,只要做有心人,持之以恒,便能运用自如。作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当积极收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料。从剪辑、播放一些名家的表演片断、演讲作品入手,让学生学习一些名人名家的口语方法和技,把握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

3.5 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近来学生对各式各样的模仿秀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个特点,可以经常搞一些此类活动,如上《山米与白鹤》、《公输》、《空城计》等文章时,让学生编排一些课本剧,从确定剧目到选定角色、服装设计、舞台编排、台词训练全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本身也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观察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挖掘智能潜力。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一系列的辩论活动,评选出交际中的“铁齿铜牙”。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是样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只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物现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平时的教学单元着手,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多给他们希望,多让他们有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在此方面肯定有长足的发展。

说话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交际手段,它不仅可以开发智力,丰富知识,锻炼技能,还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有益活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持之以恒,人人都成为演说家并不是一句戏言。

参考文献

[1] 任庆梅.语域理论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0.

[2] 宋元祁.口语交际的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 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李丽丽.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02.

4.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四

学业质量评价“写作”部分标准的解读

与实施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 坪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作文教学的普遍状态: 盲目、无序、低效 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对的全体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需要的是实用、有效、有序、科学的训练。作文教学起码要做到三个有效: 对学生今天的学习有效; 对学生明天的考试有效; 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效。现行教材的课文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堪称经典的阅读范文,但它弱化了写作训练的特点和规律,没有形成一个序列明显的写作体系,七~九年级的作文话题(题目)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层级梯度,不符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教材也没能给师生提供可操作的作文训练目标与流程,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不能淡化文体意识,不能忽视常见文体规范的训练,而人教版新教材在强化了主题(话题)写作意识的同时,却淡化了文体写作意识。其结果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文体意识”淡化了,许多作文写出来没有章法,成了“四不像”。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没有系统化,没有相关的有效的能成系统的作文教材,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一线教师普遍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整个初中学阶段作文到底要教哪些内容呢?每一个阶段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落实到每一次作文课教学又教什么呢?学生作文训练应该怎样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呢? 大多一线教师只能根据每次作文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指导,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系统,没有章法,当然教学效果不好。其实很多一线教师心中没有一个总谱,每次布置学生做作文是随意的没有总的计划,而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科书单元要求和教学检查标准布置指导学生做作文。其实教科书各个单元的作文要求根本就不成系统,没有递度亦不是根据学生情况,只是附会单元阅读课文来要求,以此作为系统来指导学生写作,也只是属随意的,没有良好的效果。写作部分的评价标准主要由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样例等部分构成,整体框架与现行人教版初中课标实验教材的安排基本一致,便于老师们将本标准与教材配合使用。评价标准对每个单元都提出了明确的作文评价要求,老师们应根据这一评价要求进行作文教学设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一基本的要求。为了方便老师们使用,本评价标准还为每个单元提供了详细地评价样例,此样例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测评的作文题。(以后还要补充相对应的样文和点评)一个依据:《课程标准》

一、评价基准 1.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及常见的文体文章; 2.提高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综合学习的实践能力。

二、评价内容:(各册要求)

(一)总体要求 1.七年级: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完整、连贯、具体、有波澜;写人能通过人物的各种描写、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景状物能抓住特征描摹准确、细致、有序。2.八年级:记叙文写作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在原有基础上能情景交融。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抓住特征,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有顺序地说明事物或事理。3.九年级:记叙文写作训练: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掌握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等构思方法,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能通过议论抒情升华文章;写景状物的文章能做到以理观物。学写简单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实,摆事实讲道理。两条主线:

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渗透 二、三种文体类型(叙述、说明、论述)的写作 以初中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作文教学意见为例:

5.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q 篇五

一、考试类型与赋分值

1、判断题: 10 小题 20%

2、选择题: 10 小题 20%

3、填空题: 5 小题 10%(提供首字母)

4、简答题: 3 小题 30%

5、论述题: 1 小题 20%

二、考试复习范围与内容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人文性: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工具性: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

2、基本理念

①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②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③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④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⑤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3、设计思路

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必修课(英语1-英语5 达到英语7级要求)

选修课①顺序选修课程(英语6-英语11 6-8为英语8级要求 9-11为英语9级要求)

②任意选修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欣赏类)

4、课程目标

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名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内容标准

①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单方面技能以及其综合技能)②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③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④学习策略(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等)

⑤文化意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6、实施建议

(二)英语教材理解、教学设计与教学。

1、教材理解的三个层面:内容、结构与意义。理解教材的内容

理解教材的结构:① 主题结构系统; ② 图标结构系统; ③ 作业结构系统:理解-操练-应用-创新

意义:可学性与可教性

2、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

3、语篇的两大基本要素。概念要素;技能要素

4、课型与课时的关系。

①课型是抽象的、课时是具体的

②课型包含课时(一个课型通常由一个课时来完成,但是实际操作中可能不止一个课时)③课型是单元教学的结构,而课时是课型内涵的表达

5、单元教材编制的基本思想与意义。综合语言的运用

6、课型教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7、课时教学的基本步骤。

(三)问题与思考

1、课时教学应该分为几个步骤,并作说明。①presentation 呈现

这一步骤是静态的,主要是通过导入逐渐呈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②practice 语言操练

这一步骤主要是通过活动来达到目标的,让学生通过机械训练逐渐过渡到有意义训练 ③production 使用

这一步骤其实是语言体验的过程,通过语言的使用、体验,最终达到巩固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通过呈现知识形态、操练形成语言技能,最终达到一个较高层面的发展,即技能发展。

2、高中英语单元教学分为四个课型。每个课型主要涉及那些教学思想与方法。

每个课型对单元教学的形成都是有机的,每个课型是实现综合语言能力的不断递进过程,通过要素训练逐渐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①Warming up: a)通过听说训练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为语言的技能形成作铺垫

b)积累语言基本素材(知识铺垫)

c)情感铺垫

②Reading: a)该部分是把握意义,承载主题的发展过程

b)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动机、个性特点均不同,因此reading是一个个性化过程

③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主要包括重点词汇和重点语法)a)深化对词汇、语法的认识从而深化语言能力。

b)语法和词汇不仅是语言的结构,还是语言的功能。c)对语法的解释是一个超越语言功能的过程 d)语法教学方法: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

步骤:典例 — 体验语法规则 —操练 — 语篇应用 — 形成语法意识 ④Using language:

a)语言的使用性

b)在使用中体验 c)在体验中发展

Writing是一个积极的语言行为,实现了有意义训练。

3.为什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与“四会能力”同样重要? ①英语是在汉语背景下学习的,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过程与状态

②学习者以汉语的经验去学习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中介语

③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同时更深刻理解本国文化,深化对汉语和英语的理解,从而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4.Learning about language课型在单元教学中具有什么作用? ①是课型单元有机组合的一个课型

②深化对语言的了解与认识、深化对语言的使用与体验

5、英语单元教学中的课型与课时两者具有什么关系?

6、论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篇概念在教学中如何演绎为技能。

语篇概念是文章的主题内容,在教学过程,即知识传递过程中,逐渐把文章的内涵和内容授予学生。而演绎是一个转化生成的过程。

首先,文本是相同的,而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在思想上形成了不同的意义范畴。其次,在此基础上实施具体步骤,即语言的操练,从而达到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再次,通过不断地语言应用和语言体验,形成稳定的语言技能,最终达到从思想到技能的转化。语篇概念-活动-操练-体验-技能

7、论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意义建构。

①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达到自身意义的建构,这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教师赋予教材意义。

②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语言体验、语言应用等过程,使学生达到个性化理解,建立个别意义。

6.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篇六

浅析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于2003年5月向全国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是一份由我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并公开颁布全国各地,要求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实施的有关高中语文教育的高级文件。这也是第一份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名称进入全国所有高级中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督促所有高中教师按“标准”施教以求达到“课标”要求的“法规性”文件。

7.我读《语文课程标准》 篇七

我们常常困惑的是:教学, 到底有没有“法”?我想说, 教学既“有法”, 又“无法”。

一.教有法

教学, 是一门艺术。艺术, 就有其规律性。这个规律, 也就是我所说的“有法”。那么, 教学的规律是什么?

首先, 教学应该有针对性, 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如果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 我们就不再讲授, 不再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 才是我们老师课堂上要合作解决的内容。

其次, 根据上面的观点, 我们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方法。把方法的传授有机地渗透和溶入到知识的教学中, 循序渐进, 最终达到“由教到扶、由扶而放”的效果, 则我们的课堂会因此变得轻松而愉悦。

再次,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原有知识组织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果不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温故而知新”的梳理、巩固和新授, 那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

第四,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认知提升的层次, 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历程。就语文教学而言, 跟小学生讲授“互文”的修辞、跟初中生讲授“拈连”的修辞, 就如同跟高中生讲授“比喻”的修辞一样可笑。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有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 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如此。对此, 不宜跨越式地传授, 也不宜倒退式地返还。《语文课程标准》中如此概括:“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最后, 语文教学因为是母语教学, 有其特殊的规律。那就是我们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地统一, 并且力求通过品味和学习课文的语言来感悟人文精神。事实上, 常常有老师违背了这一规律, 整堂课偏重于人文性的解读和领悟, 淡化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学习, 丢弃了双基训练, 这实际上也就违背了语文的本质属性。事实上, 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篇作品的精神、情感、观点、意志等, 总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以上规律, 就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记的“法”。语文教学,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二.教无法

“教无法”, 是指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借助丰富多样的讲授方式和互动形式, 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具体来讲, 不同体裁的文本, 可以采用不同的技巧讲授。即便是同一类文本, 其深浅度不同, 方法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比如说, 说明文中有平实的, 有生动的。那平实的就可以寻找出生动的切入点。小说里有字数多的, 有字数少的。那长篇的就可以尝试“长文短教”, 不必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去逐一解读。深的“化难为简、深入浅出”, 简单的不妨适当延伸和拓展。讲授《周总理, 你在哪里》, 我们可以泪流满面;讲授《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我们可以满腔悲愤;讲授《变色龙》, 我们又可以乐翻天。总之, 如同吃菜一样, 每顿都是一样的面孔, 千篇一律, 学生就会倒胃口。不停注入新鲜的血液, 我们的课堂就会活力无限。

不同时间的讲授, 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人的生物钟, 在一天当中会暗暗地调节我们的情绪。上午的第一节课和第四节课, 学生的生理反应是不一样的。上午的课和下午的课, 学生的情绪精力也是不一样的。时时刻刻为学生考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尊重他们的时令差异、节令差异和个体差异,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 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培养起来。

而讲授的方法, 其实也可以经常性地更换。孔子说:“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可见, 启发式教学是先贤就曾青睐的, 也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 我们理当发扬光大。讨论式教学, 有利于师生间的和谐,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自然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而以往被大多数老师采用过的某些方法, 比如“满堂灌”, 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 只是我们要把握好分寸, 过一段时间来一次接近“满堂灌”式的教学, 反而会让学生感觉新鲜。而且, 某些知识也不适宜讨论解决, 却适宜老师直接灌输的。其他的诸如“比较式教学”、“导读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等等, 我们都应该穿插应用, 而不是抓住一种方法“一教用终生”。

语文课上, 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本剧、小品、演讲、辩论赛、现场采访、播放短片、听歌唱歌、宣誓等等, 不一而足。不定期地搞一些活动, 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他们会发现, 原来语文课也是这么情趣无限。当然, 切忌只注重活动的娱乐性, 而忽视了语文的本位功能。所有的一切活动, 都应该是必要的, 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服务的。

总而言之,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伟人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重视敌人。”其中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借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教有法”, 可以说就是基于战略层面的整体考虑;“教无法”, 可以说是基于战术层面的具体运用。宏观上全局在胸, 微观上精雕细刻, 透过微观折射宏观, 于有法中取无法, 从无法中得有法, 两者有机结合, 融会贯通, 就一定是完美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01年版, 教育部。

[2].《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 奥苏伯尔著, 佘星南、宋钧译, 1994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吴式颖著, 1985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8.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标准初探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14-03

构建和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地“动”起来,自主学习新知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轻松、高效地学习,避免课堂教学的微效、无效和负效劳动,让学生凭兴趣选读想读的书,选学想学的科目,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也是家长期盼的理想课堂。然而,什么是有效课堂?构建有效课堂需要遵循什么理论要求?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些问题,许多教师只有模糊的认识。下面笔者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一、何谓“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相对于无效课堂而言,是指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发展其能力,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课堂。为此,课程论专家、国家新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二、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理论支撑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就要交往,要交往就要借助语文这个工具,所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工具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志。人和人的差别主要不是来自于外表,而是来自于人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谓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质是致力于学生心灵的健康、丰富和完善。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另一主要性质就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

(二)基于新生代的特点: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高张扬、低自信

当代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生活条件也较好,不缺食物,不缺营养,不缺科学的养育,因而智商都较高。但是很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他们从小丧失自理能力,滋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形成了高自尊、高脆弱的个性,容不得他人干预和侵犯,而且意志力不强,碰到困难就绕道走。而有些家长唯恐孩子“越雷池半步”,对他们平时的行为横加干涉,划框框定调调,任何事情都要按家长的指令去做。这种教育方式扭曲了孩子的性格,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遇事唯唯诺诺,缺乏自信,就连那些很优秀的学生也时常说:“我不行。”

(三)基于新课改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甚至只教不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往往是知识与能力不符,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贫乏。另外,传统的教学往往重教轻育,弱化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有的青少年爱心缺乏、感恩意识薄弱、合作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甚至对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以至于有不少青少年误入歧途,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基于新理论的三个实验: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生本教育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创立的成功教育实验始于1987年,90年代开始扩大实验,凡参加实验的学校,其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信心、意志力和学习动机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对成功教育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成功教育是对毁灭个性和特长的平均主义教育的批判;成功教育是对只着眼于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不能升学学生的教育的批判。”它把愉快教育、自主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它的原理是:学习愈成功,持续学习的动机愈强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此而调动,从而能走向新的成功。

赏识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巩固学生的好习惯和好行为,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魏书生曾经说过,他最尊重即将毕业的坐在班里最后一两排的初三学生!这些学生让教师头疼得不行,不少教师还严厉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他们,而过后他们还能真诚地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学生的缺失处寻找闪光点,赏识每一名学生,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因此乐意接受他的教导,做到乐于做事、勤于思考、积极上进。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8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与“师本教育”相对。它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三、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标准

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如基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扎实的语言训练等,但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高效的课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上文有效教学的定义以及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理论支撑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标准。

(一)课堂教学师生累不累

用师生累不累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一堂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与学习方法,更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权威专家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如果学生能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或讨论,在讨论争辩中达成共识,在表演中得到同学的认可,在自主阅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情感是满足的,40分钟对他们来说不累,更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教师也感觉上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享受,上完一节课就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那无疑就是一堂有效课堂。

(二)学生兴趣浓不浓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语文课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可读、可写、可思、可讲、可议,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多用几种方式进行教学,这个环节照顾不了喜欢表现自我的学生,下一个环节加以弥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在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能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参与,或很少一部分学生得到参与,或表面参与实质不能参与的课堂,无疑就是低效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因为少了自学、讨论和练习的环节,学生集体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仅仅是集体朗读,大部分学生在被动地听老师上课,或者听少数尖子生与教师对话。经常得不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很低,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懒于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学困生就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逐渐涌现了。最近听了两场演讲比赛,一场是初中选手,另一场是小学选手,明显感觉到小学生比中学生讲得好,七年级学生又比八年级、九年级学生讲得好,年级越高的学生表现得越差,年级越低的学生表情越自然,举止越大方,声音越洪亮,节奏越分明,自信心越足,感染力越强。与其他老师交流,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一致认为,这是教育不当造成的,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我们的语文课把学生教得不会说话、不善于表达了。

从范围上讲,参与可以是个别参与、多人参与、小组参与,也可以是全班参与;就程度而言,参与有浅度和深度之别。在通常的情况下,学生个别、浅度参与课堂的时候居多。学生是弱势群体,要改变不能参与课堂学习的局面只能靠教师。教师备课、上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想方设法,如采取默读、小组讨论、当堂练习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把更多时间交给全体学生,对于那些重点、关键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自学的时间够不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如是说:“……我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学。”魏书生每学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与学生见面上课,其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却仍排全市前列,全国教育界为之惊叹,前往学习取经者、邀其讲学者很多。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因为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在他不在学校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学生也能把语文学好。

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上课时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满足于从上课到下课的精彩演讲,填满课堂的每一分钟,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从哪里来?中学生的字词量已能满足他们自主阅读的要求,碰到的生僻字词也能通过查阅字典、词典解决。查找关键语句,然后分析段落大意对于中学生来说也不算难事,教师只要稍加点拔,学生就能掌握知识,此时教师就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如果总是扶着、帮着学生,最终只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教师总是担心把时间让给学生多了,当堂教学任务就难完成,顾虑太多,不敢放开手脚去干。其实有这种想法的教师不是好老师,他们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了解最前沿的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洋思中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该校主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节课教师只能讲4—10分钟,剩余的三十多分钟全交给学生自学,所有科目都如此,学生的成绩反而突飞猛进,入学一年后各科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连入学时两科成绩之和不到100分的学生也不例外,令许多教育专家叹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关键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对此有个经典的阐述:“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理想。多讲甚至“一言堂”是教学上的低能、低效行为,而少讲精讲、启发式的讲则是具有很高的教学智慧的表现。用自学的时间够不够来衡量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高效,这不失为一条好的标准。

(五)学生讨论的机会多不多

除了少讲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好方法之一。

“生本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说:“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剥夺他们的学习天性——儿童一旦进入学校,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减法,是被动,是挫折和失败。这是因为假若老师所传授的是100,他们永远是100的一部分,永远不能超过——我们能不能转换一种思维,采用‘乘数思维和整体思维?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 000。”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生几乎天天讨论,堂堂讨论,人人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什么都放到课堂进行讨论。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想到一些平时想不到的知识和观点;可以交换很多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曾经积极的讨论会使学生终生难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凸显学生的个性;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昏昏欲睡的学生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可以解答教师也不能解答的问题……讨论富有层次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交流,这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要使课堂产生10倍甚至100倍的效果,教师不妨多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六)学生的成功体验有没有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心智还不是很成熟、意志还很不坚定的人。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他们的毅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够自信,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应以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在课堂中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心中装满“我能行”“我很棒”“我很特别”的感觉。没有得到过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课堂中从来没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他心中除了压抑、苦闷、失败,不会有什么良好的感觉。尖子生、优秀生经常收获老师欣赏的目光,他们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中等生、后进生收获更多的则是教师异样的目光,尖酸刻薄的批评、讽刺和挖苦,作业、试卷上的大红叉。不当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好学生变得更好,让学困生情况变得更差,两极分化到了毕业班尤其明显,学困生明显就是一副完全放弃的失败者心态。

不丢掉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层次的学生,相信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是有潜能的,都是能把学习搞好的。经常性的表扬和鼓励像在学生阴暗的心里注入阳光,赏识的目光就如在嫩苗上洒下甘露,而成功的体验就像在学生的面前铺开的金光大道。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更多的成功,让他们自信地走向新的成功。

(七)学生的课外负担重不重

中学生很辛苦。每天七节正课,在校时间甚至长达9个小时。学习的科目由小学的两个主科发展到七年级的五个主科,八年级的六个主科,九年级的七个主科,高一的八个主科。如果每一科都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外时间就只能在习题的海洋里挣扎。参与和组织文体活动的机会少了,学习感兴趣的科目的时间少了,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少了,沉重的课业负担违背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剥夺了学生的童心和乐趣,限制了学生全面、活泼、主动地发展。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倡导学在课堂、练在课堂,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对通过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上一篇:加强财务核算管理下一篇:合作社成员大会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