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的策略

2024-06-25

股票投资的策略(共8篇)

1.股票投资的策略 篇一

周期型股票投资策略

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都难以摆脱宏观经济冷暖的影响。虽然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经济预计还要经历20年的工业化进程,在此期间经济高增长是主要特征,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或萧条的可能性很低,但周期性特征还是存在。中国的经济周期更多表现为GDP增速的加快和放缓,如GDP增速达到12%以上可以视为景气高涨期,GDP增速跌落到8%以下则为景气低迷,期间多数行业都会感到经营压力,一些行业和公司甚至会爆发亏损。

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大宗原材料,水泥等建筑材料,工程机械、机床、重型卡车、装备制造等资本性商品。当经济高增长时,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产品需求也高涨,业绩改善会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公司股票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当景气低迷时,各行各业都不再扩大生产,对其产品的需求及业绩和股价就会迅速回落。

此外,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也具有鲜明的周期特征,如轿车、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以及航空、酒店等旅游业,人们收入增长放缓及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都会直接减少对这类非必需商品的消费。金融服务业(保险除外)由于与工商业和居民消费密切相关,也有显著的周期特征。

2.股票投资的策略 篇二

人民币升值与股票投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经济的宏观面, 使股市的基本面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股票投资。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引起资本流动的变化、影响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而对股市产生直接的影响。投资者须认识人民币升值与股市的关系, 进行认真的行业分析, 才能正确把握投资机会, 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一、人民币升值对股市基本面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升值总体上利大于弊, 但毕竟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 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得·麦金农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时说的一段话, 准确地描述了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说, 出于压力, 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提高人民币汇率, 这就意味着,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很大影响, 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这就是人民币升值的代价。从理论上讲, 人民币升值造成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 加大国内商品市场供应量, 对国内总体价格水平必然产生冲击, 从而加大通货紧缩的压力。

(二) 人民币升值对资本流向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内资本对国外投资, 不利于外资流入, 从而改变资本跨国流动的格局。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 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后必然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导致外向型经济发展放慢, 汇率上调, 出口部门将首先受到损失, 外资对华的投资成本也会加大, 迫使我国经济从依赖出口与外资推动转向依赖内需的推动, 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伤害。

(三) 人民币升值加大就业压力

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 增大就业压力。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定价表现出来。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汇率的变动引起进口材料、外销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 从而必然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造成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外向型企业的出口利润下降, 影响出口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由于中国对外输出的产品主要是以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这类产品生产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劳动力密集程度高。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必然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加大就业压力。近些年出现的沿海企业用工收缩和农民工返乡现象从一定角度也反映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当然, 汇率机制的改革, 对出口企业会产生一些压力, 但另一方面对进口企业则比较有利。从总体来讲, 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对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国际竞争力, 起到促进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直接影响

汇率变动与股市涨跌之间虽然没有稳定的数量关系, 但是汇率变动通常伴随着股市价格的变动。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直接影响是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上市公司的进出口贸易来影响股市价格的变动。这种影响作用是双重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人民币升值形成对国际资本的吸引, 诱导资本流入

就短期而言, 货币升值促使投机资本流入, 诱发投机行为, 影响股市资金供给, 形成股票价格的升势。在形成升值预期的情况下, 货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 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国际资本一般热衷于投资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 这必然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上涨, 进而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 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 证券市场资金供应增加推动证券价格上涨。加上股票市场买涨不买跌的特点, 很容易推动股价迅速攀升, 造成股市繁荣。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变化, 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动力就难以减弱。它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可能大于经济增长与公司业绩。当然, 这种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 因为一旦国际资本退出, 尤其是大量游资的退出, 股票价格将发生逆转, 导致股市大幅波动。

(二) 人民币升值影响部分上市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及收益水平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结果是扩大进口、限制出口, 这对部分涉外的上市公司的进出口贸易和收益率产生不同影响。人民币升值抑制出口, 使外向型企业的出口减少, 出口转内销造成行业竞争压力加大。收入中外汇与人民币比重不同, 人民币升值对上市公司收益率的影响也不同。人民币占收入比重越多的企业, 正面影响越大, 因为升值可提高本币购买力, 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 还可以较低价格收购国外企业, 扩大对外投资。如果外向型企业外汇收入占总收入越多, 则负面影响越大。同时应看到, 国内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越高的企业, 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越大的企业, 受进口冲击的影响越大, 而那些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程度较高的企业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人民币升值与上市公司行业分析及投资策略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影响是不同的, 有些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 而有些行业却从中受益。进行行业分析, 才能帮助投资者进行科学投资。

(一) 人民币升值的受益行业

判断人民币升值受益行业的一个简单标准是, 原材料 (或消耗品) 主要依靠进口而产品销售 (或提供服务) 主要立足国内市场。这类行业是人民币升值最明显的受益者。主要包括:

1. 交通运输业。

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 但总的来说应该是增加进出口总额, 港口、机场、航空和高速公路等板块业绩会得到提升。交通运输业中的航空运输因进口燃油成本下降, 且消耗量大而受益明显。

2. 石化行业。

中国作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 进口石油在石化产品成本中占了很大比例, 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其进口原油成本。

3. 高科技产业。

高科技行业的关键设备或配件往往依靠进口,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这些公司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 公司盈利将上升。但部分以代加工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由于价格竞争力下降, 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4. 造纸业是我国原料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

由于我国优质纸浆大量依靠进口, 人民币升值能降低造纸成本, 使造纸和纸包装类企业受益匪浅。

5. 旅游业中的出境旅游因国内居民出境旅游变得更

加便宜, 有利于对外旅游业务的开展, 这对国际业务较多的旅行社类上市公司产生有利影响。当然, 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因人民币升值使旅游支出增加, 影响这类旅游公司业务的开展。同时对国内的旅游景点类公司也存在不利影响。

6. 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也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受益。

一旦贸易性商品出口减少, 国内竞争加剧, 国家为保持经济增长, 必然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激活房地产市场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力、供水和房地产等非贸易品将因国内需求扩张而出现价格上涨。

(二) 受人民币升值冲击的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冲击较明显的行业主要有:

1. 汽车行业受人民币升值的冲击较大。

人民币升值会增加汽车进口, 对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形成比较大的压力。同时, 汽车行业的关税已经在大幅度下调, 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的价格已经非常接近, 人民币升值使国产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削弱。

2. 有色金属等资源类行业因其大宗商品定价一般要

紧盯国际市场, 加之国际上有色金属价格均以美元计价, 因此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将直接导致以人民币标价的国内有色金属价格单边下跌。同时, 人民币升值一定幅度, 原来资源类产品涨价的基础受到动摇, 相反会成为一个降价因素, 原油、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公司的业绩将面临较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 一些铁矿石、氧化铝、铜精矿、铅锌精矿等原材料相当部分依赖进口的重工业企业, 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原材料成本得到一定程度降低, 有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 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受益者。

3. 纺织与服装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实力的行业, 纺织品出口量大, 出口贡献率很高。

人民币升值将减少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 受出口额和价格的双重影响, 以出口为主导的纺织和服装企业效益降低较明显。那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纺织及服装企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4. 对家电行业而言, 我国是世界上低端家电的出口大

国, 国际市场竞争本身就很激烈, 基本上是薄利多销, 人民币升值将令其本来就不高的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国际竞争力因此而大大降低。

我们在对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行业影响进行分析时不能简单化, 上述的行业分析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作投资决策时还要结合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体上受益的企业应该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有效化解汇率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的企业;具有独立的民族品牌的企业;原材料可以进口, 但产成品受进口影响少的企业。同时, 投资者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汇率上升对股市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波动性。汇率对股市产生的波动作用表现为:预期本国货币升值—投机资金流入—股市上涨—吸引更多投机资金流入—加大货币升值压力—汇率上升—投机资金流出—股市下挫。投资者应在股指推升到相应高度的时候及时获利了结, 以避免股指波动带来的风险。

最后, 我们应该看到, 人民币升值虽然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有利于中国实现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出口企业改变产品结构, 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优化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 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因此, 人民币升值对部分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说是暂时的, 它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 从长远的角度思考,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宏观经济状况得以改善, 使上市企业发展的环境更加顺畅。股市投资者更应当关注汇率调整能否促进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改善股市的资金供给等因素, 而不仅仅是注意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短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田俊荣.从中国自身需要出发的重要决策[N].人民日报, 2005-07-26 (2) .

[2]罗伟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N].中国证券报, 2005-07-30 (10) .

3.制胜市场的本土股票投资策略 篇三

此外,在波动较大的中国市场,趋势投资策略近年也被广泛使用且非常实用。相比价值派基金,趋势派由于较好的资金管理及更天然的回撤控制属性,呈现出更好的收益风险比。

对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国无疑仍是一个初级市场:股指期货6年前才开启,私募基金自主发行两年前才获准,诸多策略仍然受到限制。不无掣肘的环境下,在中国做私募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步步向前的开放中,一大波优秀的投资者敏锐地嗅到机会,结合中国的市场结构、投资工具,繁衍出一系列本土化的绝对收益投资策略,中国的私募基金由此逐步开始在绝对收益投资领域施展拳脚,为投资者和自身创造出了崭新的价值。

从今年的“新财富中国最佳私募证券投资经理TOP50”(简称“新财富私募TOP50”)排名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探索和收获。在此,我们综合本次排名与尽调中的发现,分别对应在中国流行的五大类策略,对中国私募行业佼佼者的投资与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解析,以便更多投资者借鉴他们的经验与成果。

首先来看股票策略。今年的“新财富私募TOP50”榜单中,股票策略最多上榜者使用,这与中国市场结构产品、衍生产品种类还较少有关系。这一策略之下,又可细分为股票多头策略、股市多空策略。

股票多头策略

2011-2015年,中国股市既有熊市也有牛市,而且伴随巨幅波动。在这一背景下,无论5年期、3年期还是1年期股票多头策略组的“新财富私募TOP50”投资经理,在承担了与同行相似风险的情况下,都获取了高于同期市场和同行的收益,也表现出更好的控制下行风险和回撤的能力,其中,5年期股票多头策略组的投资经理平均年化收益更达到20%(表1-3)。他们使用了哪些子策略,其操作究竟有何独到之处?

成长股投资策略

成长股策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运用最为广泛,这与2012年之后创业板的结构性牛市相关:过去3年,大、小盘股的热点切换仅仅在2014年12月前后发生过,其余时间,中小盘股票远远跑赢大盘蓝筹股(附图)。

那么,上榜的投资经理如何选择成长股?

其实,无论以彼得·林奇为代表的海外基金经理,还是中国本土的基金经理,对成长股的分析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在处理细节上,会根据基金经理本身及团队的优势,衍生出一些独特的视角。比如,投行背景的基金经理会剥开上市公司的层层包装,直击企业本身成长的实质;而受家庭商业熏陶的基金经理,则对企业及企业家精神有着独特而近乎直觉的敏锐;出身行业研究员的公募派基金经理,往往擅长自上而下的宏观和行业分析与自下而上的选择个股相结合。

上榜者中,王小刚所在的上海鼎锋资产奉行成长股投资策略,其投资框架,即成长股分类+基本面分析+市场分析,颇具典型性。

首先,他将成长股分为三类:一是经典型的持续成长股;二是主题成长股,其特征是有好的空间、不错的商业逻辑,其中一部分真成长、一部分会陨落;三是转型成长股,包括向新领域开拓的传统行业公司,这一类股票往往伴随着重组,2013至2014年兴盛的并购市场,重组催生了大量的新标的,有超过1000家公司通过这种乌鸡变凤凰的方式重新出发。这三类成长股的操作手法不一,比如经典成长股跌了可以加仓,但是阶段性的主题成长股,如有产品提价逻辑时的上市公司一旦市场全面预知这一逻辑或其不能再提价时就不能恋战。

三类股中,鼎锋侧重于投资需要有商业逻辑和数据验证的第一类,其一系列产品线,如股权投资、定增、成长股的量化等,都源出于这一基石。同时,王小刚也总结出了一套基本面分析框架。其一是看商业模式,包括盈利模式,比如,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不是低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难不难。其二看治理结构、团队、财务状况、竞争优势。其三看业绩的落地情况,上年净利润增长、今年预期增长、明年方向,不光判断增速,也要判断增长质量、稳定性、持续性。其四是分析行业生态环境、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有些行业天然苦,有的行业如互联网在巨头垄断的环境下很难进步。

在TMT、医疗、消费服务、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中掘金,是大部分成长型基金经理的共同点,但在鼎锋看来,这些行业内部基本面也有天壤之别,投资关键在于选择高速增长的细分子行业。比如医药行业中,化学药、原料药、兽药、医疗器械、开医院、眼科服务,商业模式都不一样。“投医药还是医疗器械?偏向选择医疗器械。国外医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是1:1,中国后者只有前者的20%。化学药的增速是10%,医疗器械的增速还有20%+”。又比如,同样是服务业,“餐馆是消费的传统行业,没太大机会,更多机会在于体教文卫”。

除了基本面,还要考虑市场,参考很多指标,比如预期差。鼎锋定位精品项目的定增基金,因为需要1年的锁定期,必须奉行绝对的基本面投资,因此,其在2015年的市场环境下未投出一个项目,2016年后才投出第一个项目。

另一位成长股投资经理、中欧瑞博的吴伟志,把投资标的分为成长股、价值股、交易型股,并形成了自己的MAPER模型。其投资框架中,第一是看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用另一种语言就是定价权,其中,2C模式往往最好,企业强大的品牌、渠道、技术、客户体验优势,都会转化成定价权”,比如,微信的消费体验和网络效应、茅台酒的品牌优势都可以形成定价权,而工程类企业的定价权在甲方,竞争对手一压价就容易跑单。

第二看竞争优势。企业在行内的竞争优势和它的商业模式/定价权密不可分,来自品牌、销售渠道、技术领先优势等多个方面,选择时要看公司在行内是不是优势企业,份额是不是最高,如果目前不是最高,那么是不是有很明显的持续成长潜力。

nlc202309091050

第三看成长空间,至少应该在5年内有3-5倍的成长空间,如收入体量、利润规模。

第四看管理层。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环境不断在变化,好的管理团队非常重要,阿里巴巴超越了沃尔玛,而同期其他电子商务公司并未如此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云等管理层。投资时,吴伟志会研究公司的核心人物及其思想、成长经历、视野和格局。

第五看业绩是否明确。没有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就仅仅是玩概念,属于偏成长主题的投资,但非成长投资。投资时,中欧瑞博不仅会对标的公司未来一季度、一年、两年、三年的收入和利润作比较清晰的测算,对研究员的考核也包括业绩预测;并且,要求从上市公司端、供给商端、客户端、卖方端、销售端等渠道了解公司最新情况。其中,对公司商业模式和成长空间的考察在其整个体系中有一票否决权。

由于成长股投资多依赖深度调研和基本面分析,很多成长股基金经理都会将调研进行到极致。比如康得新(002450)曾因2013年有记者质疑其造假,广受质疑,但是,一位投资经理经过严格的精细化调研之后买入该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

首先,其调查了康得新的竞争对手,包括台湾友辉光电(每个月都有电话会议)、万顺、常州华威、乐凯、新纶、双星新材等。其次,对比分析了海外龙头企业如3M的产品结构和方向。第三,通过2013年北京证监局对其的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公司上市前的家底。第四,数次参加相关展会,只要是康得新参加的展会,公司就会参与,即使在印度也会跟过去,结果发现,康得新喜欢从展会上选购通用设备,选完就会把该设备团队挖过来,这种特殊的模式决定了招聘网站没有其信息。第五,拜访康得新主要的下游客户,包括京东方、联想、华星光电、创维、长虹等。第六,康得新在张家港的展厅,基本一个季度去一次。

这位基金经理所在的私募基金,研究体系的特点之一便是360度全产业链调研,强调研究一家公司需要把包括上下游、客户、竞争对手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挖掘透,并且践行全周期深度跟踪和全球视野。这在其对康得新的调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控制回撤?

在各类私募基金策略中,股票多头策略收益最高,但风险也最高。牛市中的高收益,以及牛熊切换时的高回撤,成了成长股投资硬币的正反面。控制回撤,规避系统性风险,也成为成长股基金经理们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总体上来说,有几种方法控制回撤。常见的一种是,在牛市中后期将成长股切换成价值股。有多位受访基金经理均表示使用过这种方法,但是遇到2015年股灾时,成长股、价值股泥沙俱下,倾巢之下也无完卵。

第二种是在牛市中降低仓位,采取这种方法的基金经理不多,因为泡沫顶端的利润最为丰厚,提前离场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2015年5月,有部分在4月提前离场的基金经理经不住客户和市场的诱惑而重新进场,最后导致产品的较大回撤。

第三种是非信托类、可以使用股指期货的阳光私募产品,在牛熊转换时,可以采取仓位控制+股指期货对冲的方法。中欧瑞博吴伟志便采用这一方法。一般而言,来不及现货控制或波动区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时,首先考虑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因为卖掉现货会有冲击成本或者有买不回来的窘境,可以加20%-30%的空头,调整结束或者调不动就平掉空头;在牛熊转换的拐点,提前减仓,现货卖不动则提前用套保再减仓。从经验来看,用股指期货更加有效率,半小时内能覆盖对冲仓位;而现货则做不到,一是有冲击成本,二是成长股的估值还处于合理区间时不主张离场。

第四种是事后的止损。其实对于止损,毁誉参半。止损在量化基金经理看来,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风控铁律,而对于股票多头策略来说,人为地设置一个止损线,是很难的一件事:10%、20%抑或30%止损合适,很难界定,而且,他们很少对个股进行止损。而非常被动的一种情形是,止损止到最低点,如果没有及时地加回仓位,那么净值的回撤很难修复。有一位受访的基金经理明言,很少去事后止损,主要是事前止盈,宁愿牺牲情绪高涨时的那部分利润,所以即使面临股灾,其产品周净值的最大回撤也可以控制在10%以内。

也有私募基金严格执行止损,但允许投资经理有一定权限加回一定的仓位。比如,一家私募基金的交易风控制度作如下设置。第一,触碰风控阈值先减仓,根据回撤大小(10%、20%)及净值(1元以上或以下)会有不同程度的减仓。第二,投资经理可以视市场情况及个人判断重新加仓,当然,对不同净值的产品,重新加上去的仓位也是有不同限制的。第三,最有执行力的是罚款,当产品触发第一档风控阈值,会执行第一次风控罚款,金额会根据产品规模大小有所不同;当产品触发第二档风控阈值时,会执行第二次风控罚款,金额是第一次罚款的两倍,如果再次触发,风控投委会考虑换人。

如何识别系统性风险?

有效控制回撤的前提,其实是识别系统性风险。对此,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框架,大部分使用大类资产配置的框架,综合宏观、情绪、估值水平等方面进行判断。有位受访基金经理团队采取的方法很有特色。

假设市场是牛市,那么,牛市一般采取高仓位策略,因此,对上涨中的下跌会很审慎地研判定性,并给出三种不同的应对方案。一是对于牛市中的小波动(调整时间2周以内+调整幅度10%以内),不予应对(小波动误判成中级调整,一周后股价创新高,则及时买回)。二是对于牛市中的中级调整(调整时间2周到3个月+调整幅度10%-20%),调整初期从满仓减到7成,如果符合预期,调整20%-30%结束,会把减去的仓位加回来(牛市中减仓的最大价值不在做差价,有时是没有差价/负差价,而在于避免犯错误,因为调整到15%-20%时,净值回撤可能会很大,调整到最后被迫减仓,也会使整个节奏错误)。三是如果属于牛熊转换,误判成小波动,则首先降仓位到5成(即使有冲击成本,也要立即执行,股灾初期不会有反弹,牛市初期不会有调整);如果预判成中级调整,则从7成降到5成。

那么,预判小波动、中级调整、牛熊转换又考察什么呢?指标体系、市场情绪、政策导向。指标体系包括一些常用的技术分析工具,加上一些独到的参数设计,起到过滤小波动的作用。指标体系给出确信的卖出信号后,再结合市场情绪进行判断:如果同行谨慎担心,说明指标体系的准确度不高;市场情绪很高涨,则强化了指标体系的可靠性;指标体系给出买入信号,结合市场情绪(不敢买),则可靠性很高。

nlc202309091050

少数股票仍然具有穿越牛熊的能力,这是不择时或轻择时的基金经理的逻辑基础。这个市场上,总有一部分投资经理特立独行,永远在高仓位的有几位,即使在股灾期间,其产品的仓位也可能高达80%以上,比如理成资产的程义全。其策略是通过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私人投资公开股票)切入,向后可延伸至二级市场,向前可延伸至PE和VC,形成相互支持的投资形态;同时聚焦医药、新能源、IC设计和智能硬件等领域,投前、投中、投后有机结合,整合多种资源挖掘企业价值。

价值股投资策略

价值股投资经理与成长股投资经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属价值投资者,都强调公司本身的商业逻辑,对公司和产业的分析框架非常类似,只不过在具体投资标的上,会更青睐于二、三线蓝筹股、估值低或者股息率高的标的。

趋势投资策略

趋势投资策略最近几年也被广泛使用,且在波动较大的中国资本市场,非常实用。趋势派由于较好的资金管理,具有更天然的回撤控制属性,相对价值派来说,其收益并不会低,而回撤相对来说会低很多,呈现出更好的收益风险比。

与成长股和价值股投资经理不同的是,不少趋势派基金经理的持股集中度不会太高,有的甚至会分散到100-200只,不过也有趋势派基金经理表示,其在不同市况下的持股数量变化非常大,牛市在20只以内,但在熊市会相对集中,选3-5只热点龙头,不过板块或行业上的权重可能会比较高,比如市场热炒互联网金额时,仓位可能达到50%。相比之下,价值派可能持股会在10只以内,一般不会超过20-30只。有些强调深度调研的价值派,持股往往控制在10只以内,单只个股占总仓位的比例可能就达到20%,而行业集中度也可能高达40%-50%。

与动辄持股3-5年或者半年到1年的价值派不同,趋势派的调仓频率也会相对高很多,他们倾向于中短期趋势择时,有的甚至以日计算,一般不会超过半年。

与注重自下而上选股的价值派不同,趋势派多自上而下地选股。有一位专注中短线趋势择时的基金经理表示,他会从产业角度把握个股,比如在从经济转型中受益的行业—互联网金融、VR、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寻找投资机会,而几乎没有覆盖传统产业;自下而上的选股会比较少,研究也会偏案头,而少实地调研,更不用提价值派所坚持的360度全产业链调研等,只有定增的案例会现场去看。趋势派普遍认为,熊市或者特别低迷的市场里寻找强势的个股意义不大。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擅长于分析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对行为金融学应用得炉火纯青。比如,下跌市道,会先看已经扛了这么多天的公募不是仓位特别低(公募对市场的影响是风格配置,其抛弃什么、追逐什么会带来市场结构的变化);其次,分三类看私募的情况,一部分在清仓线附近的,可能仓位非常轻;另一部分没有清盘压力的,可能仓位比较高了,想打个翻身仗;还有一部分可能跟随市场做一些频繁交易。还有一股力量是政府,一直在补仓,不影响市场节奏,想逆转大的方向特别难。

对于趋势投资者来说,资金管理相当重要,即使是在下跌空间似乎不太大的市场里,也并不准备承受下跌,“出现浮亏,会影响我,让我变得不客观”。他们总会根据仓位做出判断,不过也不会清仓,“保持一点仓位的作用是会关注它,不至于在市场上涨时空仓”,其目标是上涨有股票,下跌有钱。止损在趋势派看来,就相当重要了,他们一般都会严格地设置止损线,比如5%或10%。

具体到交易策略,价值派偏向左侧交易,趋势派倾于右侧交易,等待趋势形成了再进行交易,但是退出时以左侧交易偏多。对于目前热点存续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趋势投资者会采取降仓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股市多空策略

股票多空策略(Equity Long/Short,或 ESL)是历史最悠久的对冲基金策略,从1949年Alfred Winslow Jones 设立第一只对冲基金开始,股票多空策略已经过近70年的发展,现在也仍然是对冲基金的主流策略。如果股票净多头在60%-70%以上,我们仍然认为是股票多头策略,敞口在20%以内是市场中性策略,敞口水平居于中间的是股市多空策略。与股票多头策略不同,股市多空策略还有空头头寸,空头仓位主要是融券卖空股票,也可以是卖空股指期货或者股票期权。而市场中性策略的空头仓位主要是股指期货。

股市多空策略的收益来源在于多头与空头的相对业绩,如果空头来自融券卖空的股票,收益还包括卖空抵押物的利息收入。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低成本借入股票卖出的能力,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融券受到一定限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股市多空策略的发挥。如果未来融券源增大、成本降低,则有利于该策略的发展。

随着各类金融工具的进一步丰富,该策略在国内也将获得快速的发展。因为海外的股市多空策略应用环境成熟,多家本土私募基金发行的海外基金大多采取股市多空策略,最典型的有景林的金色中国、淡水泉的淡水泉中国机会等。

4.广告媒体的投资与选择策略 篇四

广告媒体林林总总,数量繁多,哪种媒体最适合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如何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广告收益?这是每一位广告主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为决策意味着成败,恰当的媒体选择,不但能将企业和产品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产品销售,实现广告目标和经济效益。

广告媒体的投资与选择需要遵从以下几个策略。

(一)广告预算策略

简单地说,广告预算就是企业准备在广告中投入多少资金。这是影响媒体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资金保证就谈不上广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安排好媒体的优先顺序和资金分配比重。总的原则应该是,以最小的投入,购买最有效的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1、预算多

企业广告预算多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立体组合的方法,并且可以拉长广告时间。许多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广告预算以千万元、上亿元计,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且广告期很长,有的一年四季都在做广告。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如海尔、TCL、长虹等,每年的广告投放量都很大。国外的强势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丰田、松下等,广告的投放量更是惊人。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排名前20位的品牌,每个品牌平均每年的广告投入是2.3亿美元;排名前50位的品牌,平均每年的广告投入是1.58亿美元;一些顶尖公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每年为其品牌宣传的费用达4亿美元。

2、预算少

企业广告预算少时,可以优选一两种媒体,在一个时段内集中投放。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如果资金不多,在多种媒体上分散投入,就会像撒胡椒面一样,见不到效果。

(二)目标受众策略

目标受众也叫目标对象,研究目标受众是为了确定消费群——谁最可能购买。这常常需要在若干个市场的人口统计特性上来确定。确定目标受众的依据主要有:社会人口统计学——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收入等,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心理特征、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

目标受众确定之后,通过调查分析和统计变项分析,区隔出重度消费群、中度消费群和轻度消费群。其中重度消费群是媒体投资关照的核心群体,要调查摸清他们的媒体接触取向。然后要考虑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谁是品类消费的决定者,谁是购买者,谁是使用者,谁是影响者。广告诉求和媒体投放要看准目标,进行有效传播。

不过在广告投放的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对目标受众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它们是依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这样做可以节省一部分调查研究费用,但投放的准确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选择可依据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来进行。

每个人一生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体,但由于自身习惯、兴趣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每个人接触媒体的机会会有很大差别。例如青年男子看体育报刊的机会较多,年轻女性对时尚杂志情有独衷,行政机关的人看报纸的机会较多,少年儿童则对电视少儿节目兴趣盎然,等等。企业在选择媒体时,就需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例如飞利浦公司在为其音响产品做广告时,就曾根据其产品消费者大多是音响发烧友的情况,在他们阅读最多的专业音响杂志上大做广告,而且在各种大的音响商场做精美的POP广告,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产品特征策略

各种各样的产品数以千万计,特征千差万别。不同产品在不同的媒体投放广告,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产品选择同一种媒体,效果也会差别很大。因此,企业在选择广告媒体时,必须考虑产品自身的特点。

1、功能多

产品功能多,需要用较多的文字表达时,应以平面媒体为主。特别是功能复杂,且不为消费者所熟知的新产品,需要向消费者详细介绍产品特点和功能,使消费者对产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报纸和杂志就具有这方面的媒体优势。

2、功能少

产品功能单一,为公众所熟知,不需要大段解说文字,而需要以画面和音响进行形象描绘时,宜选择电视。电视媒体在这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许多日常用品,如洗涤用品、化妆用品等常常选择电视媒体。许多儿童用品一般也采用电视媒体,电视广告的形象性、直观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如果儿童用品选择平面媒体,采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说明,就不合儿童口味,效果就不会好。

(四)营销时机策略

产品营销,不可能总是旺季,也不可能总有那么多机遇。所以,企业应根据产品销售的淡旺季以及销售机遇之不同,选择适当的媒体。

1、产品销售的淡旺季

许多产品销售都有季节性,如饮料、服装、风扇、空调、一些农业生产资料等,企业应该在销售旺季展开宣传攻势,在销售淡季则减少广告投入和数量,使广告宣传有针对性,以避免浪费资金。

2、媒体受注目的时机

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受注目的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日报等传播速度快的媒体会吸引众多的观众和读者,其他一些媒体如杂志受注目的程度就大大下降了。集会、体育赛事则使户外辅助媒体受注目的程度得以提高。所以广告应抓住各种时机,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媒体和播放时间。

(五)营销地理性策略

营销地理性策略就是指媒体投资要考虑产品营销市场的地理分布。其实质就是根据各区域市场的获得空间来评估各区域市场的媒体投资价值。营销地理性策略要求企业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各区域市场的品类发展指数与品牌发展指数,各区域的目标受众、经济水平及竞争状况,本品牌在各区域的市场占有率与获利经验,品类及本品牌在各区域的销售成长趋势,等等。

一般来说,区域性商品或以区域性销售为主时,可考虑区域性媒体或辅助媒体,更具针对性。如果采用全国性媒体,会浪费广告费用。销售渠道狭窄或直销的产品,则不宜采用大众媒体。另外,目标市场区分明确、目标受众特征明显时,宜选择杂志媒体来适应目标受众。例如,一些专业性的生产工具和检测仪器,它们都有特定的消费者,目标受众很明确。而这些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一些专业性杂志,因此在这些杂志上刊登广告效果就会比较好。

(六)媒体目标策略

媒体目标是指企业投资媒体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效果,一般有两种:

1、营销产品

企业的广告投资主要是为了营销产品,那么其媒体传播目标就要与产品的市场销售目标和营销策略相对应。

(1)维持既有市场:媒体受众以产品的既有消费者为主,媒体以传播量为目标,传播量要达到足以让消费者能维护对品牌的认识和记忆。

(2)开发市场:媒体应以扩大地区的传播覆盖面,加大媒体传播到达率为目标。

(3)产品促销:当有力的促销手段如降价与电视等强大媒体的吸引力相结合时,广告效果就会非常好。

(4)争取竞争品牌的消费者:媒体诉求对象不仅要照顾本品牌的消费者,还要兼顾竞争品牌的消费者,加大品牌冲击力。这就要求在媒体传播量、广告时间和安排密度上都具有优势。

(5)挑战其他品牌:媒体目标往往设定在竞争的压倒性优势上,在对象设定、区域覆盖、到达率与接触频率、媒体密度等方面的力度,都要压倒对手。

2、树立品牌

(1)如果媒体传播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为主,则媒体传播要尽量覆盖目标受众可能接触到的媒体,使目标受众至少达到最低的有效接触频次。

5.供电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策略论文 篇五

1.1平衡企业内部矛盾

供电企业投资项目计划管理的进行能够在事实上平衡企业内部矛盾。在项目计划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项目的确立和选择来有效的平衡企业内部的矛盾。因此这也意味着企业管理层在项目选择上需要在考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对于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筛选。另外,供电企业在试图平衡企业内部平衡时应当对于现有电网资源的稳定运行和用户急剧增长的用电需求之间的矛盾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并且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核心利益进行适当的平衡,才能够在此基础上选择出最为合适的项目来进一步避免企业内部不合的出现。

1.2增强工程控制力度

增强工程控制力度应当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工作人员在增强工程控制力度时应当对于企业的发展理念进行合理的贯彻。例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于整个工程进行控制,最终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除此之外,在增强工程控制力度的过程中供电企业应当注重一项目书和建议书等不同的方式来对于项目建设的现状进行细致的评价,从而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于工程整体的控制力度。

1.3有效识别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的识别的进行首先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和材料的支持,才能够得到精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的工作。由于项目选择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因此供电企业在投资项目的计划管理时应当注重及早识别项目工作中的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和其他类型的风险。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进一步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电力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工程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或者是在此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投资方案。

1.4提升项目全面性

6.股票投资的策略 篇六

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的策略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 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 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 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 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6] 赵学军。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7.股票投资的策略 篇七

有效市场假设 (Efficient-Markets Hypothesis, EMH) 是对市场反应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说, 由尤金·法玛 (Eugene Fama) 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所谓“有效市场”, 是指资产的现有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有关信息和可用信息的市场。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和理论上的验证, 将有效市场划分为程度不等的三类, 即弱式 (weak-form) 有效市场、次强式 (semistrong-from) 有效市场和强式 (strong-from) 有效市场。三者分别如下表所示:

根据国外学者对外国金融市场的实证检验, 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总体而言都达到次强式有效。对于弱式有效市场, 检验方法包括序列自相关分析、串检验、滤嘴法则等;对于次强式有效市场, 检验方法包括交易策略、专业投资者业绩、市场过度反应等;而对于强式有效市场, 目前的检验方法还不成熟。

2 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研究, 诸多学者做出了充分的实证研究和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步入弱有效市场阶段。例如张兵和李晓明 (2003) 选取从综合指数开始设立到2001年9月28日的数据为样本, 采用序列相关和随机游程检验等检验方法, 对日收盘价的对数收益率进行分析, 最终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从1997年开始就到达弱式有效。

而另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 中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例如胡昌生和刘宏 (2004) 对1992年5月21日至2003年9月20日的股票市场使用AR-GARCH-M模型进行检验, 采用收益率及其平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最终发现沪深股市都不具备弱式有效的特征。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究竟为弱有效性还是为非有效性, 双方学者各执一词, 且研究证据充分, 对此本文不作研究, 将分别在两种情况下比较三种长期投资策略的优劣差异。

3 长期投资策略

长期投资策略, 也称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 (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SAA) 或者长期资产配置策略 (Long-term Allocation) , 是指着眼较长投资期限, 追求收益与风险最佳匹配的投资策略。因其着眼长期, 故不会随市场行情的短期变化而轻易变动。三种常见的长期投资策略为买入持有策略 (Buy-and-hold) 、固定比例策略 (Constant Mix Strategy)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Portfolio Insurance) 。

3.1 买入持有策略

确定适宜的资产组合, 并在数年乃至更长适当时间内保持这种组合而不进行交易。买入持有策略虽然不能反映环境的变化, 但其具有最小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 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型投资策略, 通常与价值型投资相联系。

3.2 固定比例策略

保持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占总市值的比例固定不变。在各类资产的市场表现出现变化时应进行相应调整, 买入下跌的资产, 卖出上涨的资产。

3.3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一大类投资策略的总称, 这些策略的共性是强调投资人对最大风险损失的保障。其中,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Constant Proportion Portfolio Insurance, CPPI) 最具代表性。其基本做法是将资产分为风险较高和较低 (通常采用无风险资产) 两种, 首先确定投资者所能承受的整个资产组合的市值底线, 然后以总市值减去市值底线得到安全边际, 将这个安全边际乘以事先确定的乘数, 就得到风险性资产的投资额。市场情况变化时, 需要相应调整风险资产的权重。其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 Et表示t期投资于风险资产的仓位 (Exposure) , 也称为风险暴露, M为风险乘数 (Mutiplier) , 且一般M>1, At代表t期资产总值 (Asset) , Ft为t期最低保险金额 (Floor) , 而 (At-F) 为Ct, t期的缓冲头寸 (Cushion) 。

4 证券弱有效市场及非有效市场下的基本比较

根据三种常见的长期投资策略的操作方式及基本涵义, 其组合价值与资产价格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图1可知, 当明股票市场表现强上升或强下降趋势时, 买入持有策略的表现将优于固定比例策略;当风险资产权重因风险资产收益率上升而增加, 而风险资产价格又继续上升时 (亦或是当风险资产权重因风险资产收益率下降而减少, 而风险资产价格又继续下跌时) , 则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表现将优于买入持有策略。当股票市场处于震荡波动之中时, 固定比例策略和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表现均可能优于买入持有策略。前者是假定资产的收益情况和投资者偏好没有大的变化, 从而设定最优投资组合的配置比例不变, 即其对资产配置的调整并非基于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或者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变动。而后者在保证资产组合最低价值的前提下, 不放弃部分资产升值的潜力, 并随着市场的变动调整比例。

若中国股市为弱有效市场情况, 则符合如下数学公式:Pt=Pt-1+期望收益+随机误差i。可以理解为, 某种证券今天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 即“最近的观测价格”、“证券的期望收益值”和“随机收益值”。其中, 最近的观测价格取决于所确定的时间区间 (t-1, t) , 可以是昨天出现的价格、上周出现的价格甚至上月出现的价格。可以看出, t期的证券价格与t-1期的证券价格有很大关系。再加上由于中国股市T+1及涨跌幅限制的交易方式, 使得中国股市t期的证券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1期的证券价格。所以在此种情况下, 无论股票市场出现强趋势或处于震荡波动阶段时, 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较为合适。

若中国股市为非有效市场, 则必然存在定价偏差情况, 股票价格较其内在价值偏差较大, 其波动情况倾向于更为随机无序而脱离其内在价值。诸如供求关系变动、投资者情绪波动等因素更可能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 强趋势和剧烈波动都很可能出现。在此种情况下, 只能依靠此三种长期投资策略的特性判断优劣, 在强趋势时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在剧烈波动时应该选择固定比例策略较为合适。

中国股票市场虽历经二十余年发展, 但至今仍未趋向成熟, 诸多制度规则方面不完备而导致反市场情况存在。故无论处于非有效市场阶段, 还是已经步入弱有效市场阶段, 对于长期投资策略而言, 买入持有策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不同时期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和固定比例策略也许较为合适, 尤其前者应给予重点考虑。

参考文献

[1]何小锋, 黄嵩.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佳, 王晓.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方差比的检验方法[J].经济经纬, 2010 (01) .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8.股票投资的策略 篇八

一、中日两国在东盟的投资情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在世界经济发展道路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除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在增加,日本也没有停止对东盟的投资。

(一)中国对东盟的投资

自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双方之间的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也越来越紧密,具体来看,中国对东盟的实际投资额从2003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0亿美元。

截止2012年底,东盟接收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量达到了282.38亿美元,占到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319.4亿美元的5.3%。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为57.4亿美元,实现了29.9%的高速增长。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日本对东盟的投资

21世纪以来,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规模有较大的波动,2000年和2003年分别出现了两次投资的低谷,投资额分别为2.07亿美元和4.32亿美元,随后就很快出现了反弹,目前,日本已成为东盟最大投资来源国。2011年东盟与日本之间的贸易规模达到2479.89亿美元,东盟从日本进口值达到了1231.76亿美元,而对日本出口值为1248.25亿美元。2012年第二季度,东盟获得日本的投资额达到了3800亿日元,同比增长大约为四成以上。从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可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在不断扩大,2010年末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存量达到了143.5亿美元,占中国对亚洲地区投资存量的6.3%,占投资总量的4.5%。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的企业数达到了约2300家,雇用当地员工约7.2万人。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下降18%,仅为4701亿日元。日本对东盟投资额达对中国投资的2倍,这显示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在骤减,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在海外建厂等)正加速转向东盟国家。

二、中日两国对东盟的投资比较分析

(一)从时间上来看

从中长期来看,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起步相比日本较晚。21世纪后,中国和日本的国力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加上东盟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应的东盟对外资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导致了中国和日本在东盟的投资出现了波动。从目前东盟的发展大趋势来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在不断加大,相反日本在东盟的投资开始走下坡路。但目前日本在东盟的投资无论是在产业结构上,还是在投资的总量上来说都优于中国。

从时间角度看,从2001年到2006年的6年间,日本在东盟的投资规模在持续扩大,但是自2007年开始却出现了大幅的下滑趋势。大家知道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本的对外投资开始减少,但是当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日本经济又开始慢慢地恢复了正常,而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并且中国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时的日本开始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投入,减少了在东盟的投资。和日本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东盟的投资比重与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相比更少,同时东盟从中国吸收外资额度占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也比较低。2002年马来西亚首相就曾抱怨中国在东盟的投资额太少,中国从东盟这样吸引外资更是一个“威胁”。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2013年前10个月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25%。

(二)从地区上看

从2000年到2008年期间,中国在东盟的投资排名前三的国家依次是越南、柬埔寨和缅甸(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来看,中国在东盟投资总额的九成以上主要集中在新加坡、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国,中国对东盟其他五国的投资占总额还不到一成,其中在泰国的投资多一点,在其他四国的投资就要少很多了,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到2012年底,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额度先后排名依次是新加坡、柬埔寨、缅甸、印尼、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但是按照投资增幅情况来看,排前三位的是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分别增长了147.3%、131%和121.8%;按照投资下降排名前两位的是文莱和缅甸,分别下降69.2%和58.7%。

在2000年—2008年间,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变化较大,这主要表现在日本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连续性出现了高额的负值,这一直持续到2005年才有所好转,可能是因为印度尼西亚的投资环境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不断恶化,从而使日本大部分企业开始从印度尼西亚撤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六年之久。截止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六国。其中,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规模最大,总额达到了2440亿日元,增长为44%;其次为越南,增长62%,总额2306亿日元。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开始加大了投资,这也进一步引起了日本对东盟国家投资的关注。当然日本也有意与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市场进行竞争,近而开始增加对越南等新成员国的投资力度。

(三)从行业和产业看

在行业上,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主要包括电力、煤气、水和批零售业等,中国在商务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也比较大。另外,从投资额度上看,中国似乎对金融服务业的投资比较大,但实际上中国在金融服务业的投资额度绝对值仍然比日本低很多,并且当前金融服务业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如2所示)。endprint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2008年为23.5%,2009年下降到了15.5%,其中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国;金融业的投资从2008年的2.56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6.66亿美元,投资的重点也集中在新加坡。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直接投资企业2600多家,其中雇用当地员工人数达到11.83万人,主要集中分布在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租赁业和商业服务业等。

目前,东盟的多数行业都有日本的投资,但相对比较集中,比如像电气、运输、化学和钢铁及有色金属等行业。除此以外,它还不断增加在金融保险业、通信业等非制造业的投资。2005年—2009年泰国吸收了日本在东盟制造业投资额的40%,此后因泰国国内政治动荡,日本在泰国制造业的投资开始下滑。2013年在日本对东盟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主要部分,其次是金融、零售等非制造业。日本学者 Daisuke Hiratsuka以前也担忧地认为,就日本这种只集中在东盟,而没有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会导致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增加在新兴产业的投资并最终超过日本。

三、东盟在中日经贸关系中的角色变化

(一)东盟在与中国经贸关系中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保持着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呈现以下特点:

1.中国—东盟贸易结构呈多元化、竞争性和互补性。目前,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也发展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除了双边贸易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外,在贸易结构上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加上资源禀赋条件上中国与东盟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在产业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互补性。如中国北方的苹果、梨、桃子、大枣等在东盟市场很受欢迎,中国的温带水果也逐渐进入东盟市场,它们可以和热带水果形成互补,但香蕉、芒果、龙眼、木瓜等许多热带水果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最近几年来,东盟国家的特色热带水果逐渐进入了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双方的贸易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既有互补又有竞争。

2.东盟为中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服务贸易市场。据新华网消息,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数迅速上升到831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8.4%。其中中国公民第一站前往东盟国家的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969万人次,同比增长21.7%。当前中国也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国际旅游服务的水平,大幅吸引来自东盟的游客。据相关部门统计,东盟来华旅游人数在逐年攀升,现已远超300万人次,约占中国入境外国游客的两成以上。在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量及所占的比重方面,中国与东盟之间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发展相对比较快的领域是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东盟十国目前已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国,双方之间最有可能突破的就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双方旅游业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在住宿、商务服务、饮食、运输、批零售、金融服务、健康卫生、教育培训和建筑装饰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与合作。

3.双方投资潜力巨大。2012年东盟在华的直接投资额为70.7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1%。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额达到了114.89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的占比已经提高到了38.5%。截至2012年底,按投资数额看,东盟十国在华投资排在前三位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投资额分别为63亿美元、3.18亿美元和1.51亿美元;按投资增幅比例排在前三的有越南、印尼和菲律宾,分别增长了145%、38.4%和18.2%。

(二)东盟在与日本贸易关系中的角色

近几年虽然东盟国家与日本的经贸关系有所变化,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依赖于日本的现状。尤其是1970年以后,东盟国家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日本在这些地区实施的政治战略,促使东盟各国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依赖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市场,尤其是属于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依赖更加明显,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改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东盟与日本密切的经贸关系仍将继续存在。目前日本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缅甸等7国。截止到2013年底,由于项目期满、项目取消等各类因素,日本企业真正在缅甸投资额仅为1.89亿美元。

四、中国进一步投资东盟的策略

(一)加大投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掌握地区贸易的主导权。当前的东盟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处在起步的发展阶段,很多市场还没有建设完成,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作为和东盟的合作伙伴,有比日本在地理位置的绝对优势,可以积极开发南海资源,扩大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通过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2013年4月中国外长王毅专访了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等国。泰国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协调国,文莱是2013年东盟东道主,迄今在南海问题上保持相对“中立”并且是东盟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仍然是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两国。目前在亚太地区的主流趋势仍是和平稳定与合作发展,当然在亚太地区目前也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稳定的因素。

(二)加快与东盟间的互联互通的投资

东盟各成员国在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制造业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中国要充分利用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通过工程承包和投资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入到这些领域。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进一步扩大,不单是总额的增加,同时在行业、领域、产业上也要有所突破,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中国要进一步打开东盟市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中国要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在东盟国家进行在交通运输、通信产业方面的投入,加快与东盟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并积极与相邻东盟成员国之建立起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枢纽渠道,以加快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endprint

(三)建立反制措施,强化中国在东盟的地位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要学会刚柔并举,尽量采用非直接对立的反制措施。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东盟国家非常规领域的投资范围和力度,树立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有力地位,同时积极制定中国以贸易为中心的战略方案,如中国在南海开发及在东盟的投资等,进一步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样可以促使一些国家消除非关税壁垒,可以从新加坡对美国全面开放服务市场中学习应对的经验。通过在东盟国家的投资,极大地影响东盟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影响力来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也可以消除在境外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

(四)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深度经济合作

加强中国企业与东盟各国当地企业的合作。这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在东盟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还可以作为东盟的资源整合、应对东盟部分国家在招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中标率的重要方式。当前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相对比较复杂,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在东盟国家中的风险管理意识。中国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与沟通,加强行业自律,为市场提供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当然还要进一步充分调动并发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在海外的纽带作用,这样可以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的加强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东盟将是中国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的最佳沃土之一,我们要不断去探索,尽量避免与发达国家去强行抢占市场。要利用我们的优势,而不是耗费很大的资源成本去开发市场。对于中国与东盟的问题研究,值得我们长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缑文学.加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32卷第1期.

[2]张志鹏.中日经贸合作浅析.商业经济. 2012年第9期(总第406 期).

[3]宋菁.中日贸易“负能量”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这一闹剧的升级,正在进一步伤害中日双边贸易.财经观察.2012年10月第38期.

[4]宁国玉,叶祥松.中日贸易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5]崔岩.日美高技术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关系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2 年第6 期(总第186 期).

[6]高兰.日本海洋战略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外交评论.2012年第6 期.

[7]赵金龙.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6 期总第104期.

[8]徐万胜,栗硕.论日本“西南防御”与中日关系.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6期总第104期.

[9]江瑞平,竺彩华.快速变化的东亚经济格局.东南亚纵横.2012,10.

上一篇:小学生写景作文500字 美丽的田野下一篇:周四早晨经典简短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