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2024-09-28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共12篇)

1.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

——2014-2015年云浮市第一中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主题,以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孝亲、尊师、仁爱、报国等优良品格的教育。

自“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云浮市第一中学全校上下根据制定的活动方案,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传统文化的准备和做法。

1、为了加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实效性,确保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工作的落实。

2、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经典氛围,我们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导处统筹安排,由语文科组长组织全校语文老师在各班开展立德育树人的教学。每周1课时进行授课;授课教师撰写教案,并在每节课后要有教学心得。在这节课上,专职科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讲解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坚持开展德育常规系列活动。结合传统美德良好品格,根据年级特点,合理安排并扎实开展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德育培养体系。①2014年9-10月由团委及艺术科组长组织各班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书法、手抄报比赛。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②2014年11月由德育处组织全校各班召开一次以孝为主题的班会比赛,这个比赛各班至少有5个以上家长参加,通过家长和子女互动,让孝充分得到体现。班会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③2014年12月语文科组组织初一级全体学生开展读一篇以国学为主题文章,写一读后感的比赛。撰写内容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行文流畅;把国学知识结合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展开,反映真情实感。总之,通过抓礼仪、促良好习惯养成等常规活动,培养学生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良好风气,使优秀传统美德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墙壁挂画等地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气氛。

6、以每周国旗下讲话为平台,团委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演讲内容以国学故事为背景,由学生自行撰写稿件,以此启迪学生心灵之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7、开展诵国学,做优秀文化传承人主题的“每日一句”活动,组织学生撰写优秀警句活动。每周各级推选1个优秀作品到学校德育处,由学校进行评比奖励。

8、德育处联系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开展观看一次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片。使学生通过鲜明的案例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文化乃立校之本,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二

学生作为学生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其专业、兴趣爱好、思想观念这些要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能否在把专业和学生活动相结合并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 这是问题的关键。笔者将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文化管理系学生活动为例, 展开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学生活动的实施背景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文化管理系是2013年新成立的系部, “文化管理系是我校以日趋繁荣的文化产业及我国规模巨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需要为背景而设立的系部。” 在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趋势下, 系部成立了为会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艺术经纪三个专业, 如何开展和专业相关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素质成为了系部成立之初所思考的问题。而艺术经纪专业主要是依托日趋繁荣的艺术品市场, “培养具备艺术、文史哲等基本理论知识, 有着较强的公关交际、商务谈判、业务开发、经营策划与艺术品鉴赏能力,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掌握艺术鉴赏、市场营销、艺术经纪人管理、拍卖等理论与操作实务, 从事艺术品策划与开发、代理、拍卖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我系根据艺术经纪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特色组织策划了模拟仿真拍卖会。

二、模拟仿真拍卖会活动简介

模拟仿真拍卖会是完全模拟拍卖公司进行艺术作品的拍卖, 活动内容包括艺术作品的征集, 图录的制作, 拍卖预展, 为竞买人办理竞买登记手续等等, 全部流程严格按照实体拍卖公司进行, 最后拍卖所得善款将全部用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捐赠上。模拟拍卖会活动不仅充分结合了专业发展方向, 更具有实践教学意义,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能很好的发挥文化管理系学生专业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在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学生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 尤其在实践能力, 所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文化管理系在这方面努力寻找学生活动与专业之间的结合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社会调研、企业走访、问卷调查、学生访问等形式得出策划模拟仿真拍卖会, 举办模拟仿真拍卖会体现了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 丰富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学生参与度高, 让学生活动成为专业教学的另一种组成形式, 相互补充。模拟仿真拍卖会涉及艺术经纪、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两个专业, 筹备活动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能力, 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在拍卖活动的策划中无时无刻都体现着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如下:

1.认识行业工作内容

拍卖行是艺术市场的一级市场, 而艺术市场归属于文化产业大的范畴, 文化管理系毕业学生主要从事与文化产业市场相关的就业方向, 模拟仿真拍卖会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文化产业市场的相关工作, 而模拟仿真会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拍卖行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活动。艺术市场和文化市场的集约化专业了解和职场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效能化促进学生职业前瞻意愿的养成。行业实践与专业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行业融入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 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

2.认识职业道德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学生可从这项活动中认识到艺术经纪专业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技能, 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文化追求,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 具有艺术品市场走向的预判能力, 具有市场拓展能力,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等;通过模拟仿真拍卖会还可以培养学生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能力以及活动策划案的编写能力。

3.锻炼具体工作能力

在活动开展前, 锻炼学生书写活动策划案, 这项能力是作为艺术经纪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必备技能, 所以策划案的书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锻炼。此次活动锻炼最大的莫过于学生拍卖师, 学生拍卖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学习拍卖规则、 拍卖法等专业理论知识, 要熟悉拍卖竞价阶梯, 拍卖会现场要掌控全场把握气氛, 这些能力都促进学生个人的理论学生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 拍卖会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 与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活动注重的方面。在整场拍卖会中学生可以真正认识一般拍卖公司的工作内容和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如:征集书画作品;艺术品资料的日常收集和整理工作;作品扫描、分类整理、 装裱、图录与邀请函的制作;配合库房做好拍品的拍照、分类、 记录等工作以及图录的前期准备, 安排拍品的文字及出版情况; 拍卖结束后收款、提货、退货等, 这些工作内容都可以清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较早的让学生感受真实行业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来离不开专业, 根据专业特点, 开展和专业相关的学生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植入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 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文化管理系通过举办模拟仿真拍卖会, 做到了学生活动与专业结合的学生素质培养, 真正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学生活动, “注重结合专业特色, 将学生活动、专业教学、课外教育紧密结合, 形成具有专业优势的品牌特色活动, 有效补充了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 此活动不仅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及应具备岗位技能, 更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是一次将学生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创新性活动, 活动的举办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以及学校领导、师生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陈飞宇.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模式的现状与路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2]徐秀红, 张龙.试论“教育教学联动式”学生活动模式的构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 .

3.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三

一、“问计于童”,构建源自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

少先队教育的目标是让队员当家作主,做自己成长的主人。作为少先队教育的载体,少先队活动课程自当从儿童立场出发,立足儿童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队员的活动课程自然要由队员自己设计,秉持这一理念,学校“问计于童”,让队员自己选择、设计活动课程内容。

学校少先队总部采用队会、队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队员喜爱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队员的建议,学校借助“少先队的节日我做主——我为学校设计节日”征集活动,让队员说出自己的愿望,自己选择自己的节日内容。队员们热情参与,以儿童的独特视角提出了种种奇思妙想,如颠倒节、旅行节、100分节、友谊节、百花节、心愿节等。少先队总部汇总整理队员的900多份设想,邀请德育专家会同德育室进行项目论证,最后确定了“读书节”“分享节”“夸奖节”“感恩节”“艺术节”“梦想节”6个少先队节日活动主题。之后,学校邀请队员做“少先队节日的设计师”,征集节日活动内容;并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目标,确定一学年的“校园节日”活动课程。如三月感恩节,四、五月艺术节,六月梦想节,九月读书节,十、十一月分享节,十二月夸奖节等。

在此基础上,各年级队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制定年级梯度目标和活动内容。以“少先队节日——三月感恩节”为例:

核心

价值年级核心目标

学习雷锋精神 争做感恩少年一年级1.知道雷锋,会讲述雷锋的故事,学唱雷锋歌曲。能与中队小伙伴友好相处,与中队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在社区和家庭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生活中做到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2.感恩父母,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3.感恩自然,爱护花木。

二年级1.学习雷锋叔叔的事迹,助人为乐,学会同伴谦让与互助。

2.感恩父母,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感恩自然,护绿行动。

三年级1.追寻雷锋的足迹,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精神,杜绝浪费,勤俭节约,关心父母。

2.感恩父母,用实际行动关爱父母,培养体贴和帮助父母的意识。

3.感恩自然,养护绿植净化空气。

四年级1.发扬团队精神,讲诚信讲礼仪,关心集体,学会分享,立足校园做好事,培养队员服务他人的意识。

2.感恩父母,明确一个家务劳动小岗位,学做一项家务活。

3.感恩自然,种下成长树,为家乡添一片绿。

五年级1.学习雷锋精神,明礼诚信,感受他关心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格。为社会、为家庭、为学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感恩父母,当一天家感受父母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

3.感恩自然,节水护水。

六年级1.学习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好学上进、善于钻研、勤奋刻苦,不断挑战自我。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2.感恩父母、师长,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培养,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增强感激老师的情感认同和感恩父母的爱心意识,传承知恩图报的中华美德。3.感恩自然,争做环保小卫士,实现蔚蓝色的梦想。

这样的活动课程,主题和内容源自儿童的日常生活,由儿童自己选择确定,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符合儿童的现实需要。“问计于童”,让少先队活动课程真正成为了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

二、“菜单式活动”,创设儿童生命舒展的课程形式

儿童是生活的主人,每一个儿童都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才能让每一个生命的种子拥有破土而出的力量。源自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自当赋予儿童主体权利,让儿童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基于队员的不同个性和发展需求,以中队为单位生成“活动菜单”,让队员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成长。

每学年,各中队根据校园节日活动课程主题和年级活动目标及内容,自主设计富有中队特色的活动形式。每一个活动都按照规章自定——计划共商——活动招标的流程,队员们在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生成中队“活动菜单”,即活动细则,每一个队员则从中选择符合自身能力和需求的项目,作为活动目标。例如,三月感恩节活动课程设计在学期初开展,501中队的队员们设计了“感恩节”雏鹰争章活动计划表。

规章自定。中队就是队员们的家,家里的规矩要由队员商议自定,才能发挥更强的约束性。学期初,501中队辅导员沈老师利用中队活动课,和队员们一起确定了中队行动口号、规章制度,实行“中队干部竞岗制”和“人人有岗制”,并通过爱心服务卡、雏鹰争章评价激发队员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这样,为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让队员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计划共商。感恩是三月校园节日主题,其后还有系列活动。凝聚集体的力量,梳理学期活动计划,才能做到有条不紊,让队员们从容体验,享受成长的快乐。沈老师采用“师生共商法”,在充分了解活动内容框架的基础上,让队员分小组制订、细化中队计划;之后,由中队委汇总各小组成果并进行交流;最后由全体队员投票筛选,确立本学期的主要活动内容细则。队员们争相建言献策,互动交流更是不断激发了队员的创意和智慧。

活动招标。确定中队活动内容后,队员们以小队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活动,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方法步骤、活动措施结果等,哪个小队构思新颖巧妙,这一活动的具体操作就“花落哪家”。这样的中队活动成为队员自主参与、自主创造的天地,队员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提高。做足了前期“功课”,队员们和辅导员一起设计了最终的活动菜单(见下表)。每一个队员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完成菜单任务。从每一天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体验亲情,学会感恩,自主成长。

501中队“感恩节”争章实践活动单

队员姓名:

活 动 内 容参与情况、完成时间

(自我评价)证明人意见、签名(队干部或家长老师评价)

1. 每天为父母、老师、同学至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 记录一日里你所要感激的人为你做了,什么或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3. 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或朋友等写一封感恩信。

4. 会唱一首感恩父母、老师或朋友的歌曲。

5. 撰写一句(段)感恩箴言,制作成一张感恩祝福卡。

6. 阅读感恩故事,会讲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

7. 参加一次关于“感恩”的主题班队会。

8. 制作一份感恩节手抄报。

9. 积极参加感恩校园之“弯腰工程”。

10. 开展一次感恩大自然环保行动。

注:前五项为必做项目,后五项为选做项目。做到前五项和后五项中的两项活动即可获“感恩节”活动章。

菜单式活动形式善待了儿童发展的差异和可能,允许儿童探寻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感受到自身小小的进步,不断收获成长的喜悦和自信,自由舒展地成长。

三、“校社联姻”,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资源

与学科课程相较,少先队活动课程更加注重儿童的自主实践和自我教育,将活动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在社会和家庭中才能为儿童开拓更为广阔的成长天地。这一个课时往往只能作为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准备过程和活动过程大都在课外和校外进行。近年来,学校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社会资源对接,不断拓展课程资源,为队员的自主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学校根据年段学生实际,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设计了系列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例如,一年级入队考核实践活动。学校带领新生徒步前往市档案局参观,队员须徒步来回四公里路程,并进行历时一个半小时的参观。让孩子们通过参观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历史,增强孩子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和加入少先队组织的强烈愿望,激发孩子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

二年级以东湖景区为实践基地,开展“金色秋天,拥抱自然”实践活动。在美丽的平湖东湖景区,队员们一起赏美景,拾落叶,沐暖阳;一起打几个滚儿,赛几趟跑,吹几声口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三年级是浸润乡土文化的“莫氏庄园”实践活动。队员们一起参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氏庄园,听讲解员阿姨解说其建筑的精妙布局和凝结着的平湖乡土文化之精华,从而了解平湖的历史,增长见识,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四年级则开展感悟民俗文化的“民俗馆”实践活动。平湖九彩龙、打莲湘、调马灯、荡湖船,平湖派琵琶等等,这些展现在队员眼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湖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队员们通过参观了解平湖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文化韵味。

五年级则以生命自护教育为主题,开展“民防基地”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民防设施,了解民防工程,参观防空地下室,了解如何逃生,知道空气的流通、衣服的换洗、应急供水、紧急出口等各种防空知识,及民防工程的重要性和设计原理,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六年级开展野外德育体验“澳多奇农庄”实践活动。行知文化园、科普馆、孝子洞、杂技表演、自助野炊、篝火晚会、露天电影、露营体验、真人CS等野外德育体验活动,让队员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培养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给小学毕业生活画上厚重的一笔,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观照儿童生命成长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让学校成为儿童快乐成长的家园,更找到了自身的文化根基。让教育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平湖市百花小学

4.中学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总结 篇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廉政文化“六进”工程示范点验收办法》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我校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认真谋划,全校动员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党总支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工作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并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廉政文化进学校领导小组”。

学校明确,开展青少年“敬廉崇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敬廉崇洁”不仅仅是不要贪污、不要受贿。它实际上包括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使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培养清正廉洁、为公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学校制订具体 “廉政文化进学校”的实施方案,并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由分管德育的校长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动员。

二、联系实际,挖掘内涵,明确内容,统筹部署

进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让全校师生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所谓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其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责任、公正、民主、正直、节俭、清廉、守法等。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为民为公

“为民为公”对于成人,特别是国家的公职人员而言就是要摆正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公无私、服从大局。

具体到中学的廉政文化教育,立足点就放在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多为别人考虑,胸怀宽广,不自私。

2、民主公正

民主,培养学生与父母、长辈平等对话,提建议和意见,评论社会事务。公正,简单地说就是“正直,不偏私”。培养孩子的公正观念不仅有助于发展 学生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他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竞争、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的根本。教会他们公正待人、公平处事,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3、自律守法

自律是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作为孩子,首先要教他们学会自省.经常能够自我检查,通过反思,认识自己,及时改正缺点。从小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守法,对法律规范有一种敬畏感。学习法律常识,培养法制观念,加强守法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义务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尊严感。

4、正直诚信

正直诚信即言行一致,待人真诚,有正义感。实事求是,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把正直诚信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5、清廉、节俭

清廉,即清正廉明。培养青少年的清廉意识,既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崇尚廉洁、打击腐败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白“俭以养德”的道理,学会珍惜物品,不浪费,知道吃、穿、用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社会财富来之不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悟劳动的艰辛。

三、讲究方法,开拓渠道,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找到特定的载体,利用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举行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等形式努力进行了实践。

(一)、从全局着眼,营造良好的敬廉崇洁氛围。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腐朽落后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和侵蚀,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良好氛围。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对全体党员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一年来,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在全校已形成良好的氛围,我们在确保共产党先进性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先进青年教职工接受党章和时政学习,带动全体教职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克服消极因素,树立敬业爱岗,拼搏奉献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

2、开设“阳光工程”,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学校领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做到办事公开,实行阳光作业,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在学校的建设工程以及物品采购方面,规定要进行招投标的按程序办,严格进行招投标。教师评先、评优、评定职称,实行量化考核,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决定,不搞一言堂。学校财务、教务、政务虚心接受教师和家长的监督。落实财产检查制度,切实做好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加强财务民主管理,接受经审组审查,教育收费检查、反商业贿赂治理、县五好班子评定、县工会考核结果显示中学校务公开制度取得良好成果。

3、开设校长信箱,拓宽沟通渠道

校长信箱的设立是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实在体现,充分体现了学校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它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与校长进行沟通的愿望,扩大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在社会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校长来聆听发自社会公众的真实声音,为社会公众们的“金点子”提出一个展现的平台;另一方面,广大同学、家长可以通过“校长信箱”来及时地反映和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同学、家长利益无小事。校长通过阅读教师、学生、家长的信件,可以收集有效信息,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另外在来信当中提出的一些好建议或意见,也给学校决策、制度的及时调整带来了有用的信息。

4、直面学生、教师、学校困难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校园。

学生困难包括经济困难和学习苦难,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并积极联系社会帮扶单位等多种形式给予救助。而对学困生,我们建立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关系,一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让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他们思想,关注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发自内心的爱让学生学会不放弃,学会要积极努力。

关于教师教学困难问题,我们采取新老挂钩制度,老教师以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年轻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

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学校提出建立节约型学校的目标,我们集中全校的力量尽可能杜绝教育浪费,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构建和谐校园。

5、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廉政文化。

学校运用各种媒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设置廉政建设警示牌;在班级以及教学楼走廊、楼道张贴廉政宣传标语并定期更换;借 助班队活动课,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廉政文化在我们身边”教育;借助黑板报我们开展了“正直诚信”倡议活动;借助宣传窗布置廉政小故事,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廉政典型”教育;借助校园网站,我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此外我们还通过征文、故事会等有效形式,提高学生对戒奢节俭、敬廉崇洁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廉洁道德观念。下阶段,我校计划结合美术课,全校开展设计“反腐倡廉宣传画”比赛,并选择优秀作品布置廉政文化走廊。

6、深入社区,利用社会化的校外教育队伍进行氛围营造。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中学学区内生源来自80个行政村,但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全面家访,老师与家长进行更好的沟通,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实现了教育的最大效益。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们还认识到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还不够的,利用校外的时间、空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学校要让学生走向社区,参与社会实践,而敬廉崇洁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社区教育密切结合的德育,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习和锻炼。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关工委、街道社区、家长等对学生在社区的活动进行组织、策划,使廉政教育顺利实施并得到有效推进。例如开展“创卫生县城,我们一起来努力”活动、“远离毒品从我做起宣传展”、“爱国、爱家乡宣传展”;“知党、爱党、跟党走征文活动”、“平安寒假”系列活动等。

(二)挖掘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根据优化整合原则以及内隐学习原则,在进行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充分挖掘了现有的课程资源,通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

在廉政文化教育中,我们提倡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科统整,使各科教学成为敬廉崇洁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敬廉崇洁教育:

1、整合教学目标,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教学计划。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敬廉崇洁教育纳入有关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整合的前提,使教师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敬廉崇廉教育。因此,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依从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注意挖掘敬廉崇廉教育的切入点。

2、优化教学过程,使廉政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各学科教师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疏理和凸现廉洁教育的榜样和事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3、注重以身作则,让廉政文化在个人示范中得到强化。学校开展师德培训,组织“中学师德公约签名活动”,要求全体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将自己在敬廉崇廉教育中所学到的规范、原则不断内化。

(三)、精心确定主题,广泛开展廉政道德实践活动

我们结合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当中体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同,进而推动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体有:

针对教师,开展提升教师形象“八坚持八反对”中学教师师德公约签名活动,针对教师廉洁奉公为主题的暑期是的培训活动,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是的培训,广大教师“以德育人、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提高;可见,敬廉崇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与学生同步提升,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开展敬廉崇洁活动时,需要非常注重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反思与教育,这无形中也使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水平以及师德修养得到了强化与提高。

针对学生,开展“敬廉崇洁”为主题的班队课活动;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以“争做合格公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成人宣誓系列活动;以“知党、爱党、跟党走”为主题征文活动;以“人人献出一点爱”为主题爱心捐款活动;“创卫生县城,我们一起来努力”社区环保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学校还通过每周国旗下讲话,指导学生开展安全法律教育活动、“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为主题倡议活动;开展 “安全、卫生”、“法制、消防”知识讲座等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认识自我、批评与自我批评。

5.学校体育文化节活动总结 篇五

结束了清扫校园的活动后,我们团支部又带领另一组同学出发前往位于安吉站的明天小学,明天小学是广西的第一所孤儿学校。为了确保安全问题,我们把二十多个人分成了两批进行搭车,每批都有主要负责人,以致我们到达明天小学时,时间已经接近学校放学时候了。在取得校方的允许后我们进入学校,经过协商后,考虑到天气原因,也考虑到孩子们七点半还要上课,我们打算在教室里进行课后辅导,在其之后再与孩子们进行活动交流。

这次活动是在放学后并下雨的情况下进行,我本以为大家会有些许抱怨,没想到大家都很积极的配合我们团支部的工作,很认真很耐心地给孩子们辅导功课。看着大家真挚的表情,真让人感动不已。我们的到来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在完成作业后,和我们开心地聊了起来,询问我们的电话号码和地址,由于考虑到校方的意见,我们只给孩子们留下了学校地址。之后孩子们主动邀请我们到他们宿舍参观,与他们一起抬洗澡水。

这次活动也有一些小缺点,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孩子们的总人数,我们带过去的象棋数目不多,只能供一部分孩子玩。但是这次活动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到来不单单是给孩子们辅导了功课,也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并且通过交流给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让他们更乐观的面对生活。我们把雷锋的精神真正地传递下去。

6.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六

-----让孩子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作为学生要懂得感恩,感激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过你的师长,感激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感恩磨难磨砺了你的意志。成长中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不懂得为别人的难处考虑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在活动中,我校将“感恩”融合在“五爱”教育于之中,让学生感受大爱无声和身边周围平平凡凡的爱。我们都是这一些爱的受益者。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疼爱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亲人、朋友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包括太阳在内的自然界万物,谁给人类提供吃、穿、住、行,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都来之不易,要知恩感恩。即感激祖国的强大,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的帮助,感激社会的关爱;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集体,从而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

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先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感恩我们的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开始。因此,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1)“对父母的五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2)“对老师的七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标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3)“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4)“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恩教育活动”等。全校性的活动还有吟诵有关感恩的诗歌、听有关感恩的演讲、看有关感恩的电影、学唱感恩歌曲、出一张与感恩有关的手抄报,评选“感恩之星”等。

一、感恩氛围巧创造

1、课间铃声全部由感恩歌曲串成。有《感恩的心》《小乌鸦爱妈妈》《好妈妈》《只要妈妈露笑脸》《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

2、利用音乐课,教唱感恩的心的歌曲,同时教学生学会手语。师生共同学唱《感恩的心》,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真诚,在舞动的节奏中,感会世间的美好,体会感恩。每一个活动,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了感恩与感动。

二、活动异彩纷呈

1、“感恩信”汇亲情。学校组织三、四年级的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五、六年级学生围绕“父母恩重如山”这一主题,参加校内征文比赛。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将自己的心里话用书信向父母尽情表达;同时由父母反馈,孩子的信让他们很感动,也让他们意识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有的还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上有缺欠,及时与班主任取得了联系。这次活动,让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心更加贴近了,让同学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将心中的爱表达出来。

2、爱心家庭作业传真情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b)给父母妈妈沏一杯茶(c)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d)给父母洗一洗脚;(e)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举行中队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a)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b)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c)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4、举办“中外伟人、名人尊师故事会”,让学生向伟人学习,对老师应该要充满感激之心,做一个懂得报恩的文明人。

5、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

学生当面表达或通过一封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手段表达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感激心情。让学生懂得了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知恩图报的道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现在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悟体验,学会学习和做人。

一年级杨扬给辛苦的妈妈捧来一杯热水:

一年级梁果馨为生病的爸爸喂药:

三年级学生程淑慧给老师送来药片:

二年级程心仪为老师送贺卡:

二年级帮妈妈洗脚:

五年级赵少蕊为老师献花:

四年级张敏为老师送花:

五年级张朝阳为妈妈捧来一杯热茶:

感恩节贺卡展:

感恩手抄报:

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让孩子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上郭店中心小学

7.技工学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篇七

一、要拥有市场, 首先就要了解市场

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每一年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到处都是, 结果企业家、领导说人才不多, 问题出在哪里呢?请问企业家希望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1995年, 英国的巴林银行, 两百多年的基业, 因为一个新加坡的期货员挪用公款炒期货, 严重亏损, 结果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2001年, 美国第七大企业安然集团, 一年营业额几千亿美金, 因为两个领导人挪用公款, 在会计帐里面动手脚, 跨了。企业家发现, 员工不是把工作做好就好, 不是把服务做好就好, 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品德,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久发展。未来所有的企业, 需用的是真正有品德, 能担当的员工。重视品德, 重视责任, 重视诚信, 不仅是中国, 乃至全球的大企业都在省思。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国有一个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 通过他几十年的哲学生涯, 斩钉截铁地说:“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 只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孔孟学说, 一种是大乘佛法。”一1988年, 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法国巴黎, 他们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 宣言里面提到了一段很重要的话:“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 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现在人与人的关系, 团体与团体的关系, 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到处充满着冲突!真正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只有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仁爱和谐的态度。中国渴望和谐, 世界渴望和谐。目前, 全世界很多国家建立孔子学院, 学习孔孟儒家学说,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纵观世界历史, 四大文明古国中, 为什么只有中国还存在?关键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构成。儒家的根本是《弟子规》;释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

二、要拥有市场, 其次是教育

技工学校教育的重心是什么呢?技工学校招收的学生, 以农村居多。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行为习惯千差万别。总而言之,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吃不了苦, 贪玩, 厌学, 傲慢, 懒惰, 没有责任心, 自我约束能力差, 经不起丝毫刺激……教师们的精力, 大多耗费在学生的管理上。与其被动管理, 不如主动预防。教会学生一辈子有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重要呢?还是让他把九十分变成一百分重要呢?社会上“专业的高材生, 生活的低能儿”比比皆是。什么是教育呢?在《说文解字》当中, “教”, 叫“上所施下所效”, 就是上行下效, 一句话就把教育的核心讲出来了, 就是以身作则!“育”, 不是给学生一大堆知识和技能, 而是以做人为根本, 让他们心善、语善、行善。教育, 就是父母老师要做出善人的榜样, 要教出圣贤的道理, 让学生成为一个善人, 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人。教育里面有两大主轴:第一个“长善”。“人之初, 性本善”, 善要靠教育把它引导出来, 把它发挥出来, 这是第一个重点。传统教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长善”。第二个重点“救失”。救他的习性, 救他的坏习惯。古代人也提醒我们孩子有四点坏习惯要谨慎, 叫做“骄、奢、淫、逸”。“骄”是骄傲, 傲慢。为什么学生会傲慢?其实根本原因在我们的教育顺序错误。德才兼备, 德在前面, 才在后面。不长德行, 先长知识技能, 学生会觉得别人不如他。教的顺序错了, 学生的品德就扎不下去。“奢”就是奢侈。也就是超出自己的收入能力消费。“淫”除了好色之外, 还有过分沉迷的意思;延伸开来, 就是玩物丧志, 对异性, 对很多玩乐的东西很痴迷, 很难自拔。“逸”就是放纵。学生从小就游手好闲, 无所事事。现在很多学生都经常感到无聊、郁闷。学生的精神生活匮乏, 是因为他没有责任心, 没有对别人付出, 没有劳动体验。古人说:“习劳知感恩。”一个人真正去劳动, 才能对别人的体贴关怀表示感恩。曾国藩当了四个省的总督, 权贵一时。他规定他的子孙, 所有自己份内的事, 房间也好, 衣物也好, 要自己整理。所以要让学生多劳动、做家务, 多体验, 才能培养勤奋精神。常常动手, 习惯了就很勤劳, 勤劳的人事情做多了他的肩膀就硬, 就能承担责任。改掉学生的坏习惯, 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不仅是技工学校教育的重心, 而且是所有教育的重心。

三、落实《弟子规》, 培养好习惯

医生是救治人的生命, 老师和父母是救治学生的慧命, 所以教师也是“医生”, 是孩子心灵的医生。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师资,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信誉。《弟子规》是儒家经典的精华, 是矫正学生不良习惯的金钥匙。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 身教大于言教。“做到了再说到, 是圣人;说到了再做到, 是贤人;说到了做不到, 是骗人”。孔子的教育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是圣人。我们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 为什么?问题在教师本身, 说到做不到。2008年5月以来, 我校教务处首先在教师中学习推广《弟子规》, 要求老师们以实际行动做学生的榜样, ”按我做的去做“, 可能是一句话, 一个故事, 一本书, 一件事就改变了学生的命运。新学期开学, 家长们说, 以前孩子在家里不干家务活, 自从上了技校, 孩子们回家能干活了;以前和父母犟嘴, 现在不犟了……企业来招人, 我们询问, 为什么到我们学校来招人?他们回答说, 其实各个学校的学生水平差不多, 但你们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好, 劳动态度好……思想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能否改掉坏习惯, 培养好习惯, 就是能否获取人生幸福的关键。传统教育的核心是仁爱!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根本也是仁爱!

摘要:我国经济和社会要发展, 对技工学校、技能人才需求提出要求, 如何教育, 如何培养是关键问题所在。

8.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八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师生学校生活是精神文化存在的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载体。其中,教学作为师生学校生活最基本、最稳定的生活形式和过程,应是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活动和过程。

一、精神文化是教学的应有意蕴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的世界观奠定了精神文化存在于一定物质形式和活动的合理性,是教学活动中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在依据。

学校精神文化是以一种内化为潜形的、精神的规范和尺度去影响人的,它反映的是学校人、事、物的精神性存在。学校精神文化不可能离开学校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而单独存在。学校的人、事、物皆可能焕发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可能深深潜隐于学校的人、事、物中。精神文化是学校物质升华而绽放的最美的“花朵”,学校精神文化建构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例如,师生、学校建筑、物质设施以及制度、管理、学校活动(包括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手段)等学校时空的所有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行为倾向尤其是价值观念,起着核心的作用。教学活动是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最富集、最稳定、最基本、最为常见、最生动、最重要的学校活动,因此,教学是学校精神文化依托的主要载体。

其实,在教学中建构精神文化不仅是学校精神文化基于教学等物质载体存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活动本质的使然。

广义看,教育是一项文化事业,教学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同时对文化也具有改造、整理、创新功能。不仅课程知识,而且教师教学思想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都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我国的教育学教材中都多有论述。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它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纯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所折射出的深层的、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人。前者可谓文化知识,后者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唤醒生命”、“催发灵魂”、“陶冶性灵”,是“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可见,精神文化是教学中应有之义。

将教学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除上述精神文化与教学二者关系的理论诉求外,还有着以下几个现实因素。(1)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2)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学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活。(3)教师参与的面广,涉及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校领导。就学科教师而言,有长于逻辑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师,又有激情洋溢、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关怀备至的生活教师,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导主任甚至宏观决策的校长等。所有教师都有着共同的责任,却又各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如果他们能形成统一的合力,那么教学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教学是师生互动事实真相的表达,是师生学校生活中生命的真实栖居,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正彰显着学校精神文化广袤深刻的内涵。当我们以精神文化的视角看待教学时,自然会唤醒教学活动中精神文化建构的自觉。当然,笔者并不否定和反对其他形式和途径建构精神文化的作用。

二、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审视

教学永远具有精神文化的品性,是精神文化的存在。然而,在目前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中,存在着教学与精神文化相割裂的现象。精神文化建构似乎只是校长、团队、班主任或学生管理等某些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与广大教师的教学不甚相关。其做法也大多仅仅是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更有甚者,学校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建构,而是移植他校的校风、校训以及张贴名言警句外烁之。譬如,“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学校精神文化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学校,但在许多学校教学中却很少或从不关心师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等内涵的体验,似乎与教学毫不相干甚至相反。再例如,倡导“平等、博爱”,但在教学中却大量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此种种,不但无益于精神文化的建构,反而加重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危机。另外,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校精神文化或在班会上传授有关学校精神文化的知识以及提出规范性要求。

上述观点和做法可概述为精神文化的管理建构、移植建构和教学渗透建构,其中隐含着以下几种前提性假设。(1)认为精神文化仅是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责,而与教学无关或相关不大。(2)认为学校精神文化是外烁的,而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涵养培植的。(3)认为教学中没有精神文化因素,需要在教学中硬性加入精神文化内容。(4)认为精神文化是以理性知识“传授”和规范“约束”来建构的,且主要存在于外显的知识形态中。,显然这几种前提性假设有着预设谬误。首先,就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课程而言,人文学科课程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价值显而易见,不必赘述。自然科学知识经教育处理而转变为课程知识时,也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当课程知识在教师个体价值重赋和全面展开的师生互动碰撞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材)知识已成为独具师生个性、颇具精神文化意蕴的教学知识。

其次,学校精神文化不只存在于知识中,也存在于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所有因素以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包含着一定的精神文化。譬如,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能蕴含有“崇尚科学理性和尊重自主创造性”的文化特性;单向说教式教学可能蕴含有“尊重权威、严肃、纪律、服从”的文化特征;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能蕴含有“尊重、民主”的文化特性。当然,笔者并不否定知识之于精神文化的奠基作用。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知识能对学生精神文化的涵养、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可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以及良好的师生关

系等,对精神文化的生成亦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文化素养、人格品行,以及课堂时空的文化氛围等更具有榜样和激励作用。

再次,精神文化本质上是精神性的存在,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规范性要求,更深层的是个体实践性的、体验性的,以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呈现的、人格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能“超越一切浮世表象”而透过外在形态的物质焕发出来的精神实在。精神文化尽管内在于人的心灵,但不是人的自然秉赋,而是属于人社会f生存在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精神文化是人在长期社会生存中文化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精神文化的内在性和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精神文化只能用个体的体验去唤醒、建构,而不能搬运、移植。对师生而言,就是要以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为本,并内源于教学与学习生活建构。

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谬误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其一,精神文化简化为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责,而在学校管理的理论认识中,“工厂理论”占据着广大教育者认识观的制高点。在模式化的科层组织管理中,“重组织轻个人”、“重工具理性轻人文关怀”,师生情感、价值、需求等被淹没在同一化的、模式化的、规范化的刚性管理中,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被进一步强化为单一的“经济人”。正是由于精神文化被简化为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能,在学校实践中才会仅限于某些学校管理者或部门的活动,造成师生教学活动与精神文化建构的割裂,而由于学校管理理论的“工厂论”认识,又带来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沦落。

其二,传统课程中“学科中心论”自觉不自觉地掏空或弱化了精神文化的蕴涵。众所周知,课程设计的依据主要有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国传统的课程是学科中心倾向的,以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需要、价值等人文关怀不够,对社会时代发展的追寻有些落后,这直接带来了精神文化蕴涵的不足,致使教学中不得不依靠外在知识的硬性加入或渗透来建构精神文化,或干脆直接搬运和移植他校的精神文化。

其三,在教学中渗透精神文化建构的观点还有着陈旧教学论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教学论中,教学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我国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下,教学最终沦落为“智育”,课堂成为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人的伦理、意识、价值观、情感等生活世界被遗忘在教学之外,只见学科知识条块,不见价值与精神。至于精神文化甚至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从别处搬来生硬的加入到教学中,即教学渗透。而这些材料或与教学任务相关不大或不相关,渗透得实在勉为其难,不但占用了教学时间,妨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使得原本圆润的学科教学变得生硬僵涩。

三、教师:做自觉的精神文化建构者

教学过程是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过程,精神文化建构应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精神文化建构者、追求者。教师不仅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精神文化的理性认识,还要以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精神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正如前所述,精神文化是教学蕴含的另一方面,是教学的一种品性,教学应关心精神文化的生成并以此激励学生、陶染学生、催发学生,这亦应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摆脱教学单面的价值立场,总体把握和思考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在价值的终极立场上,关怀教学、思考教学。

教学伦理的考量必然要求教师将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即教学生活。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包含师生价值、意识、伦理道德等精神因素的生活过程。教学成为生活,师生的精神和意义世界将不再被忽视和遗忘,且会加深对教育真谛或意义的理解,并以此建构教师自我意义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意义,必然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和理论的觉醒。其实,教学中师生以生活的态度去感悟、体验教学过程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时,精神文化也就开始自觉的生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精神文化的建构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知识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的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教师对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知识是自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信息,但这些精神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教学知识是课程(教材)知识的教师个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精神文化含量。首先,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材)知识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价值取向、伦理观等价值思考,以及教学技能、教学艺术风格等个体化倾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规律和教学资源条件等而再造新的知识(教案就是一种体现),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具有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次,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教学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和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譬如,平等的师生关系蕴含着民主的价值思想,等等。概言之,教学知识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建构开发了的课程知识,也可称为后课程(教材)知识。毋庸置疑,教学知识的精神文化信息是无比丰富的,是师生活动最具有个性化的部分,最能彰显师生精神文化特征,且最易为学生接受,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因此,教师在将课程(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课程(教材)知识的超越,提升对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这是教学建构精神文化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检视。

精神文化是教学的灵魂。失去精神文化滋润的知识和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缺乏灵性和活力的。譬如,数学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严谨、逻辑、理性等相应的精神文化,则数学教学仅仅是在学生头脑中堆积符号的训练。我们传统的应试教学就存在将课程(教材)知识中本已少得可怜的精神文化信息赶尽杀绝的现象。其实,教师不只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更在于让学生领悟和生成一种相应的精神文化,以学科的精神文化培育人。同时,教学活动的本身也不仅在于结果如何,而更在于让学生领悟和体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以教学过程的精神文化培育人。今天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为教学超越课程(教材)知识,提升教师对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28,

[2]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2):14,

[3]王培峰,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精神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2819,

[4]黄志诚,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2,

9.学校诚信教育活动总结 篇九

为加强对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我校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开展了诚信教育活动,现将诚信教育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认识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坚持讲“诚信”和“诚信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讲诚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教会学生做人的着力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处处离不开“诚信”,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读书做人,成就再大的事业也必须从学做人开始。

对于学生来说,讲“诚信”,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讲“诚信”,一是要求诚实守信,有错就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二是对待他人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认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做到的才答应。跟教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时处处离不开诚信,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

二、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2)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利用横幅、墙报、等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

(3)教师率先垂范。开展诚信教育,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关键。学校领导和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开展诚信教育首先要确立诚信立教意识、确立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是服务者的观念,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及对家长、学生承诺等方式树立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

三、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校把诚信教育贯穿在各类教学及日常活动中,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中穿插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非常人性化的好课程!同时,学校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结合主题班会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个班出了一期“诚信”为主题的墙报。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考试前每个班级都要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每个同学都要在本班级的承诺书上签名,以加强每个同学对今后考试的诚信承诺,真正增强同学们的诚信观念,用诚信为校园添光彩。

驻马店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10.学校诚信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

一、活动开展情况

活动期间,我院通过诚信主题班会、“感恩、自强、责任”主题征文比赛、“诚信你我他”主题演讲比赛、诚信情况问卷调研等几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诚信专题活动,讨论了现今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的问题,对于提高诚信度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巩固诚信意识,引领各位同学做一名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且具备诚信美德的高素质大学生。

活动开展期间,院团委老师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我院同学同样以积极的态度,高昂的热情加入到参与活动的行列中去,以自身的实践来表明对诚信问题的重视,对争做诚信之人的信心。

二、活动开展成果

起初,我院部分同学存在着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观念偏失的现象,如考试存在作弊心理和作弊行为,虚构家庭情况骗取国家助学金或毕业后拒绝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等情况。但是,经过此次“诚信宣传教育月”的进行,广大学生的诚信思想有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积极进取的精神得到激发,文明和谐的院风和班风得到显著的巩固,各位同学都表明了做一个诚信的高素质大学生的决心。

11.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一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中职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职生认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对于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职生 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本文仅以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为例探讨如何加强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职生道德情感现状

目前,中职生的德育情感现状令人堪忧,首先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对于未来没有目标和规划,成天浑浑噩噩,生活迷惘。其次个人价值观缺失,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现状,早恋、沉迷网游者比比皆是。另外,个人素质方面,例如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传统道德缺失,待人冷漠,自私,敏感,缺乏自律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从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来看,中职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周围生活的环境中缺乏文化教育熏陶,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学生学习经历来看,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学校的“差生”,不仅学习习惯差,在学校往往也遭受歧视,常常成为班级忽略的对象。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中职生找回自信,树立人生的目标,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人文修养。

2、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优良文化的需要。

文化一旦形成,具有“化人”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中华儿女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巨大,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中职生不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却对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的很感兴趣,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人物,却对国外动漫文化反映的外国历史津津乐道,这种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让中职生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根,不要忘记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

3.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提升教学层次,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中职片面强调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较高,但是其他方面却并不重视。给人们造成中职教育仅仅是“学技能的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却包括,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而中职学校对于后四个方面却并不重视,而传统文化教育中例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口言之,必行之”,“道虽迩,不行不至的,事虽小,不为不成”等,有利于让中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并且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有利于提升职业能力,让学生脚踏实地,认清现实,让学生树立合适的就业意识。

三、加强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近几年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不仅注重传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道德素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中,成为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在教学中的渗透,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中职生的做法。

1、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常规中。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通过早读时间,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三字经》、《论语》等,每日通过一名学生领读的方式,其他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在口头,记在心头。通过学生会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每日一节晚自习,进行《新闻播报》,主要板块为时事新闻、传统文化、道德力量等栏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教育。

2、在相关科目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對于语文教学、美术教学等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学科,学校鼓励教师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视频、音频各种教学资料以及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中华文明的珍贵大气,如在学习杜甫的文章时候采用学生教师表演等方式,将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3、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展示。学校组织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比赛,要求师生根据中华文明的经典篇章,借助服装、道具等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表演,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展现了学生的才能,受到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

4、编写校本教材,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素材。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和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国学礼仪》校本教材,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法面面,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国学典故、经典诵读等组成,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寓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中,同时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孔子的教师项橐的故乡,夏朝尧的古城等有着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该方面的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 科教文汇 2011.(7)

[2]林燕.用传统的优秀的文化思想引导中职生就业创业[J]职业 2015(23)

[3]刘高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职生德育根基[J]现代语文2013(9)

1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 篇十二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即使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也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由兼容之学想到一则新闻:2005年举行的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暴露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传承的窘境。中学语文课改组组长、华师大博导巢宗祺教授透露,参赛者甚至当场向他表示自己最喜爱的经典是《哈里·波特》。复旦中文系副主任汪涌豪教授在论坛中郑重出题:用“兰”组词。当场参赛者一脸茫然,答曰:“AC米兰”,“兰带啤酒”。面对这些全国各省市的“语文之星”,来自15所重点高校的教授无言以对。透此现象使我们看到,对于居于显赫地位的汉语言文化,学校教育频遇尴尬。所暴露出的重要表象就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语言文化缺乏兴趣,了解较为浅薄,兴趣点归于新潮、流于简易。兼容并包本身确实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但就普及本土文化的层面而言,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本不应如此忽视与残酷。以上的现象提醒我们: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有必要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我们提倡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代文化的概括,不是与西方文化毫不相干的文化。不容置疑,传统文化包含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它的母体。不过若是在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之间划上等号,那便是南辕北辙了。我们面对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走向。历史辩证法反复昭示:发展不是简单地生长和增进。作为由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类创造的文化,生动展示着螺旋式的发展轨迹。全球化的劲风必将席卷世界,中国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应当走向世界。钱钟书先生曾幽默地说:“不‘走向’,难道要走出世界吗?”那么,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传承普及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无论从实用还是为了某种追求都是十分必要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需要发展、科技需要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来自于西方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可以解决这些,而《论语》、《诗经》、《孙子兵法》等似乎与此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最根本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系统荟萃先民智慧,诸多思想富于原创性,诸多的主题具有历史的恒久性,例如被儒家尊为经典的《论语》、《孟子》、《荀子》,还有《老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等,都享有“元典”之尊。这些元典文化有着立足于现实基础的超越性,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人生等普遍性的问题。而且,在回答这些普遍性问题时,所提供的也并非是实证性的结论,更多的是哲理式原型;并非僵固式的教条,而是开放性的框架,有着广阔的“不确定域”,从而为后来的阅读者和研究者保留了“具体化”和“重建”的无限空间,使之可以纵横驰骋,这就是所谓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以至于在两千余年间常释常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进程相依相伴,互为表里。单从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两者的态度就可窥其一二。因此自然科学等在学校教育中就占据了主要地位,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获得高校的加分甚至保送资格,而谙熟中国语言文化的学生基本没有施展的平台,很自然地影响了广大青年尤其在读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制约下,传统语言文化只能躲路让行,实在让人觉得痛心。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以自己女儿的切身体验坦陈了这一文化现象:“作为一名中学生,对于数理化,学与不学是零分与满分的区别;对于语文,学与不学是60分与接近满分的区别。”无论大众观念还是学校教育的实际走向,都大致依照着这样一种路子。西方先进文化固然对于中华民族复兴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不能成为选择一个就要丢弃另一个的理由。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继续传承呢?如果将庞大的传统文化传承任务全部加载于有限的课堂,那是天方夜谭,所以迫切需要采用一种更为智慧的方式来实践这一观念。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和启动学校教育的平台功能。引领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是美的;其二,指给学生一个方向。这是教育工作者要起到的核心作用。通过文学、艺术鉴赏,以及师生的交流,向学生渗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折射出的美学光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前提下,老师适时地由教材作为起点进行发散,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比如,学到李杜诗歌,可以开展专题探究;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延伸到《红楼梦》的研读。日积月累,一旦形成习惯,就立即升华成为一种学生的自主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获得了原动力。平台作用的发挥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提供给学生硬件设施,政府、基金会投资,校方着手,建起真正切合学生需要的图书馆、阅览室、琴房、棋馆等,并向学生开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其二,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升学的压力确实存在,但是不仅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而且付出时间提高学生修养是“功在学校,利在一生”的大事情。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其三,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平台。文学社、民乐团的建立一来可使学生体味到付出后的成功感,既有能力又有一个展示空间;二来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乐于作进一步探寻。

理论和设想终归是纸上谈兵,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善和完成。学的目的终究还是在于行,在于身体力行,在于每个人自觉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气节、情操和行为规范,使民族的灵魂不灭、生命永存,永远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棵生机勃勃、顶天立地、不惧四海风云的苍松。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牡丹江社区考试下一篇: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政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