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共8篇)
1.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__〕1号)精神,加快体教融合步伐,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就加快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体育全面融合的优势资源,科学合理地做好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和体育训练项目布局,推进体育“一县一特”、中小学“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创建工作进程,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体质提升,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体育强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任务目标
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成梯队。市体育学校形成体育专业训练竞赛水平与文化教育质量双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体育工作“一县一特”、中小学体育“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新格局。省运会、市运会、中小学生运动会、市锦标赛、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等竞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运动会蓬勃发展,青少年赛事体系日趋丰富完善。中小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初见成效,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布局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挖掘、培养、输送和储备机制基本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数量质量大幅提升。“800”优苗,“100”精英教练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教练员、体育教师、裁判员、竞赛管理人员等人才队伍逐年壮大。督导、测评、考核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水平逐年提升,体育强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市体校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市体校增挂“抚州市体育实验学校”牌子,纳入义务教育办学系列,根据教学需要逐步增加学科教师,使其在办学经费、项目建设、教师和教练员待遇等方面享受中小学校同等待遇。突出市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建立抚州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构建高水平运动队伍,可面向全市选拔优秀体育苗子,将选拔推荐的运动员入学、升学、转学等纳入市体校统一管理。鼓励市体校与县区或中小学校开展重点训练项目合作。构建项目网点,形成重点项目体育人才梯队。继续抓好省级举重训练基地后备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划船水上项目训练基地建设,落实9个训练项目(划船、举重、摔跤、射击、跆拳道、拳击、田径、乒乓球、羽毛球),适时拓展新的训练项目(如:足球、篮球)。加强体育苗子选拔,扩大在训运动员规模,力争在训人员达200人。实施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战略,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运动员的成才率,积极向国家、省输送高质量体育人才,周期内输送率达6%以上。压实责任,实施训练项目和教练员省运会目标任务。
2.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形成“一县一特”。县(区)应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办好一所体教融合的体校,县(区)体校要做到有训练场地设施、有教练员、有训练、有经费投入。在训练项目设置上,实施“一县一特”的竞技体育项目,形成临川举重、黎川幼儿体操、南丰乒乓球、东乡篮球、广昌足球、南城武术、乐安散打、金溪田径、资溪跆拳道、崇仁举重、宜黄划船选才项目。在抓好传统特色项目的同时,做到大县有3-4个训练项目,小县有2-3个训练项目,每个县(区)体校有训练人数50至80人。依托当地中小学校,突出少年儿童运动员“读训并重”理念,推动体校---中小学校联办模式,加强体校---普校(小、中、高)一条龙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广县队校办、县校联办运动队模式,明确输送任务,压实输送责任,每年向市体校输送优秀苗子。
3.加强学校体育建设,实施“一校一品”。鼓励学校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建设,不断丰富校园体育项目,扩大体育项目普及面。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落实每一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强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名校办名队”、“名队进名校”体教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学校体育项目布局,建设一批田径、举重、跆拳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全市建设覆盖高中、初中、小学的足球特色学校70所;加强体育苗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优秀体育苗子入学、转学、训练和比赛开通“绿色通道”。按照体育特长班开设要求,县(区)具备特长生办班条件的重点中学,每年可安排一定的统招计划用于体育苗子体育特长生的招生。根据竞技体育项目要求,建立与高水平运动队合作关系,积极选派优秀教练员到校定期指导训练和竞赛,协助制订训练和竞赛计划,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青少年科学训练和竞赛水平。
4.开放体育俱乐部训练,夯实人才基地。公共体育场馆建立的体育俱乐部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培训指导服务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市体育中心实施“一个中心二个基地”的项目布局,落实羽毛球、游泳二个训练项目;中小学校校内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要引导学生每人参加1个以上的体育组织的体育训练活动,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或体育俱乐部,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补充我市部分项目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市、县(区)体育总会要积极引导社会群众性体育组织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5.把握人才培养规律,选好体育苗子。一要定期深入学校选才。每年定期组织市体校全体教练员到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体育苗子选拔试训工作,把有天赋有潜力的体育苗子充实到市体校各训练项目中,形成运动员年龄梯队,为备战省运会储备人才,打好基础。二要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按照教练员分级管理的原则,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各级训练单位的教练员参加国家、省级教练员初级、中级、高级岗位培训,完善教练员注册、登记和管理制度。每年对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的运动员注册登记,建立运动员注册数据库。三要表彰奖励体育人才。对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出贡献的单位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省级运动会、体育赛事上获得奖牌和分数的运动员及教练员、体育教师、输送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先、职称评定、晋级等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获奖人员。
6.构建特色竞赛体系,提高竞技能力。探索新的办赛模式,整合全市青少年锦标赛、市中学生运动会,青少年足球和篮球三级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年龄、分学段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通过赛事杠杆撬动全市青少年体育普及,促进青少年运动技能提升。组队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促进更多本土运动员在赛事中提高竞技水平。一是举办全市青少年竞赛活动。每年举行全市青少年锦标赛2至3个项目的比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举办全市足球、篮球等项目比赛,逐步形成市县校三级联赛;每二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学生体育运动会。县(区)、学校每年须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二是参加年度全省比赛。组队参加全省年度青少锦标赛不少于10个项目;全省阳光体育大会;百县运动会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的比赛;全省中学生阳光体育系列竞赛及足球夏令营活动。三是举行抚州市体育运动会。市运会每隔四年举办一届,在竞赛组别、项目设置、参赛年龄既与省运会接轨又与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及学校阳光体育竞赛相衍接,实现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推进教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后备人才培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抚州市体育后备人才、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我市教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经费保障,充分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政策,逐步提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市队校办、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器材、训练场地和体育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予以保障。
3.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或体育俱乐部,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和资金来源,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4.强化督导考核。加强与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推动全市教体融合发展。将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教体融合发展情况纳入县(区)中小学办学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履职考评的重要内容。
2.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篇二
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引起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重视, 尤其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抓住方案中相关信息, 提高个人能力, 包括足球技能、规则、竞赛组织及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等能力。因为在校的这批大学生生正是毕业后走入社会, 去支持和填充到足球改革发展中的主力。对于我们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因此高校和教师必须要考虑有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问题。
但是, 有研究者研究得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所需不能很好结合,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正如赵嘉宜, 李广学所阐述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 发展过于超前, 没有跟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点多, 规模小, 小成熟。甚至有的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 对学生的培养存在很多的问题。
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 课程设置优化, 加大实践课学时比重
蒋钢强的研究中对13个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时、比例和学分进行统计, 整理发现实践课学时数应该在500学时, 学时数基本上都在200-300学时之间, 可以说实践课学时严重不足。由于实践课是实现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实践学时不足, 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理论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结合目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全面对足球改革发展的背景下, 应加大足球运动的教学时数, 细化足球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掌握竞赛规则, 竞赛组织。
(2) 理论与实践结合, 注重能力培养
(1) 组织能力
组织是指为了达到共同日的, 有关人员同心协力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组织能力主要要包括协调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 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完成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需要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 亲身去构思、策划、实施具体的竞赛任务, 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形成组织能力。
(2) 指导能力
指导是指导教练通过体育健身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 使学员掌握健身锻炼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进行科学体育活动的教与学的过程。指导能力主要要包括教学能力、制定计划能力、创编能力、咨询能力等, 是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时, 面对的是足球等项目的学员, 必须具备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3) 服务能力
服务是指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接待能力、沟通能力、设施使用与维护能力等, 随着体育市场的建立, 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改变, 服务质量已经是吸引体育消费者的重要砝码, 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后几年中, 各个城市会逐渐组建标准或非标准的体育场地、场馆, 包括足球场地。各级各类比赛会按着总体方案中提到的要求, 搞的红红火火, 全民参与度及学生参与度很大提升, 作为将来的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服务能力。
(4)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对外的营销和对内的管理。对外注重经济效益, 对内注重企业产品的推出, 人、财、物的管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体育经济学、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管理学等有关的课程。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很快的融入工作岗位, 必须提升营销能力。
综上所述, 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作用, 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真正培养出综合性、应用性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4) :103-106.
[2]赵嘉宜, 李广学.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学校体育学, 2013, 3 (36) :48, 50.
3.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新课标 改革 方案
在高校体育新课标改革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亲身教学前沿,致力于具体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以往教学之经验教训,从教学理论下手,寻求系统的、实际的、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方法建议,借此完成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做到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
一、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我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投身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新课改要想得到有力实现,必须先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着手。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以锻炼、考核”为主的枯燥课堂模式,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新颖、前卫的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处在前所未有的课堂内容中提高自身体育修为,比如导入实际生活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其次,是要实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身份转变,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拥有学习自主性和轻松感,减少学生因年少气盛而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满足,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素质的完善;再次,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和课堂竞赛,让学生在课间课后树立起良好的体育竞赛意识,让他们在竞赛中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合理采用因材施教方法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时,要切实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差别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方面够做到扬长避短,突出发展,激发学生个性化提升。首先,施教者要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下,科学划分学生层次,以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要求不同的教学,从而保证水平稍高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水平稍低的学生有能力接受培养,使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得到提高;其次,对学生的强弱项进行科学分析,采用重指标锻炼学生强项,轻指标锻炼学生弱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地体育培养;再次,注重对缺陷学生的特别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察,比如学生的视力状况、四肢发育情况、心脏负荷、肺部现状等,针对身体健康有所缺陷的学生,采用适当的项目进行教学;最后,要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合理下达学习任务,科学进行项目锻炼,要适当加强对男生的指标要求,但是不能将对男生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强加到对女生的体育教学中。
三、严格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员,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师对课程题材的把握,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效果,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进行严格把关,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第一,教师要对新课标的教程进行科学的研究,把握教学关键和教学方向,在现行课程纲要下进行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第二,教师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备课,体育教学同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程序进行精确规划,在教师的合理安排和预计中有序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汲取到系统明了的知识养分;第三,教师要主动负担起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责任,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怎样优化学习方法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自我锻炼、自行完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第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教学觉悟,深入了解新课标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淡化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教师身份定位为专职的指导者,改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完善学生社会适应力为第一要务,积极培养能够为我国当今时代发展作出贡献的复合式人才。
四、寻求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默契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这就说明,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强调老师或是学生的重要性,而应当追求教师与学生的默契,使两者进行双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效。这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地位提升到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利,满足学生自尊心;有感情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并被教师的教学热忱所打动;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弥补教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和职业的不同而产生的沟壑,融入学生群体中。
【参考文献】
[1]李金钟.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改革思想 大家,2011.
[2]尹雨嘉.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赵龙.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国成人教育,2010.
[4]杨杰,周游. 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的三个走向.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4.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篇四
(一)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1)训练内容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5.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篇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上完课之后就下课,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学生重视文化课程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时刻让高校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可能高校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一些体育运动和技能,整个课堂只是简单的锻炼一下,甚至有的学生都不去上体育课,导致高校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习惯就是不需要去关注体育课程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身体健康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都要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把身体锻炼放在一个高度,同时教师要引进新型的体育教育方式,让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热爱学习体育的兴趣,加深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而在体育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运动的项目,加强大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体育学习理念。因此,改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的体育学习中,真正将终身锻炼的体育理念教给学生,让大学生在高校体育的锻炼与学习当中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从而从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感受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
二、保证因材施教的个性教学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对于自己的喜好已经基本定型,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或者是身体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例如,在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学校会设立相关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运动,发挥自身在运动方面的特长,激发大学生终身锻炼的热情,从而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比如,在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中,会有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剑术、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相关的体育运动,每个大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运动来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更舒适的学习。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在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划分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些学生在初期的时候选择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体育课程的学分,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本没有树立终身学习体育的概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的时候,先要从思想方面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让大学生明白终身体育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体育,同时也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经常锻炼,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证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的良好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性作用很大,耳濡目染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细微但是却深入人心。大学生经常是群体性的学习和交流,很多的学生其习惯与行为都是在同学的引导下或者是宣传的带动作用下进行的,如果高校能够在校园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那么对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运动方面的宣传,平时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可以悬挂横幅,提醒学生重视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墙壁上画一些体育运用的图案,或者在校园的宣传栏上、LED屏幕上也可以隔段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重要作用的宣传。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艺术节表演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有关体育运动的小品、健美操、武术等节目进行展示,让大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从而被体育带来的美所震撼和吸引,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健康和运动,从而在无形当中树立体育运动甚至是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要重视大学生运动会,倡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的各种项目,并且奖励那些在运动会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从而间接传递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不断培养大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作者:张伟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6.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篇六
一、专业名称和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专业代码: 04020
1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地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就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3.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总学分:155学分
五、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六、学位课程
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基本体操、篮球、武术
七、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表一)
7.高校体育场馆增益性使用方案分析 篇七
调查得知, 西安市现有高校100多所, 其中私立院校20多所, 本科高校47所。西安市体育馆的建设面积大约三千万平方米左右, 而且每年都在稳步增加, 但是即便如此, 按照现有的学生数量计算, 人均也不到一平方米, 这说明在场馆建设方面, 相对于发达地区, 西安地区的场馆面积还是不够的, 但是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西安大多数场馆都是室外的, 尤其是各种比赛的场所, 露天的大约占到三分之二左右, 虽说在场馆种类上相对比较多, 但是大多数场馆都归属于周边的学校和事业单位, 公益性的场馆相对很少, 所以对于场馆的使用而言, 大多数都集中在高校学生使用上, 而对于城市的其他居民而言, 相对使用率就严重不足。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 陕西省高校体育馆平均为1.2座, 西安高校体育馆平均为2.5座, 作为文化古城的西安, 是教育文明的根据地, 拥有很多、很知名的大学, 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这些体育馆是西安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主要载体。具体归纳为: (1) 西安市高校体育馆主要面向本校的体育系学生和教职员工服务。高校体育系学生的教学基本都在体育馆里进行, 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公共体育课也在体育馆教学。 (2) 西安市绝大部分高校都有特招生, 球类的特招生的训练基本都在体育馆里。高校的训练队在假期正常训练, 这样就更好地利用了体育馆。 (3) 西安市高校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竞赛, 有一些球类竞赛就会在体育馆里进行。各个高校体育馆在这段期间的利用率是高的。 (4) 西安市高校体育馆有一部分时间是为了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社团球类俱乐部服务的。 (5) 西安市的高校中体育馆完全对外以有偿开放形式具体经营管理的学校几乎没有。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无偿使用的形式保证教学、训练、竞赛等, 辅助实行部分有偿开放使用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面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体育场馆增益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针对目前的状况针对场馆的收益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案, 和沿海经济发到地区的高校相比较, 我们在场馆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内地城市由于在信息开放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 所以在场馆的利用方面, 还没有办法和体育信息联系起来, 所以从现在的状况来看, 笔者认为高校场馆的利用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几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把自己的体育场馆作为自己唯一的教学用地, 这对于场馆的利用而言是极其浪费的, 随着场馆使用年限的增加, 场馆的寿命也在缩短, 但是场馆的效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针对目前场馆仅仅在上课时间使用的现象, 笔者认为学校在场馆建设和使用方面, 更多的时候可以接收外来的一些社团和公司, 允许他们对自己的场馆进行科学的使用,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需要的情况下, 可以把场馆进行合理的出租, 让周围更多的人群能有场所进行体育活动, 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创收, 这种做法可以提升场馆的价值, 也可以对于学校这样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有资金上的弥补。
(2) 针对一些高校准备在新校区建设场馆的现象, 笔者认为投入过多的资金却在使用方面没有合理的使用, 这本身并非高校的专长, 学校可以考虑选择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场馆的做法, 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为学校修建场馆, 企业从修建的建筑当中获得其他租赁型收益, 学校可以得到相应的建筑的拥有权力, 当然对于场馆, 学校拥有全部权利, 这对于学校因为资金紧张而影响到教学的现象可以最大程度的减缓。
(3) 高校场馆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因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们知道目前在国内俱乐部化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 这是体育走向全民化和终身体育思想培育的重要实践方式, 所以在体育俱乐部化的发展中, 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联合进行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发展, 由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师和培训人员由学校管理学生和教师, 企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资助, 帮助教师对学生健身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研究成果归双方使用, 与此同时, 高校提供的科研成果可以让企业在盈利性运作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关于健康的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手段, 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有利可图的。
摘要:通过对西安市高校的体育馆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探讨如何使高校体育馆在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队的训练和学校的各种体育赛事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也充分利用高校的信、体育师资等各方面的优势, 面向社会开展有偿体育服务活动, 达到教学、创收双赢的良性循环, 以期促进西安市高校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并且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馆,场馆使用率,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跃新.奥运会举办国场地建设规划及场 (馆) 后期利用[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2]张尚权, 杜永芳.中国体育设施建设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0, 13 (4) :1-5
8.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篇八
关键词: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课程设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正逐步深化,并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思路和好的教学范例。体育要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服务,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高校体育课程更新的必要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迫切关心,对健身、养生更加重视,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加向往。所以,对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手段的体育课程,也亟须更新。虽然许多高校已实行了选项体育课教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落实。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老化,内容陈旧,导致体育教学与现实的体育锻炼项目脱节。
二、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
有些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锻炼身体,只需负责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内容上的创新、项目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则不必耗费心思。事实上,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很重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而且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置应具有实用性、创新性
笔者在调研了国内高校的棒球运动现状后,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设了棒球选修课程。据了解,不少高校已把棒球选修课程列为正式教学课程。笔者拟以棒球选修课程为例探讨一下体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1.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棒球运动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振奋人心的场面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通过棒球运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通过学生在运动中的配合程度,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团结奋进、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在各种互相配合、共同协作的训练中,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教师可及时引导他们爱护场地、爱护器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棒球教学方法很多,如讲解示范法、动作分解法、练习法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棒球选修课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棒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为技巧性强,技术通行周期长,因此棒球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由易到难。教师应根据棒球的技术动作特点进行合理地分析、归纳,把动作相似的技术环节进行合理分类整合,放在一起开展教学。
4.进行分层教学
在棒球选修课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在棒球选修课教学中应运用分层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以赛带学
比赛是棒球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比赛能增强学生对棒球的兴趣及对规则的了解,同时可提高技能,强化心理承受力。因而,在棒球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比赛的比重,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提高。这种比赛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6.教学目标要因人而异
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明确,而在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较好的分化、巩固自学阶段,则要结合任务目标和自我目标。实践证明,设置符合实际的选修课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优秀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完美个性的重要手段。
在棒球选修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大,因而在为学生升级目标定向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设置系统的定向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认识阶段、中级系统学习阶段、高级巩固与提高阶段。对于水平及基础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任务目标与自我目标同时进行。
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加大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以及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高校应注重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培养好本校的教师队伍,还要想办法引进外教。我们的教师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学思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可以考虑通过聘用创新能力较强的外教来充实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9-06
高校体育课心得07-14
高校体育特色项目07-26
阳光体育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09-06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31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11-10
健身APP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08-17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08-25
合作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29
高校人才论坛活动方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