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精选10篇)
1.《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一
《触摸春天》导学案
课前导读(生)
温馨寄语:
同学们,春天到了,多美啊!在这样的五彩缤纷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盲孩子安静的世界,和她一起去触摸多彩的春天!
预习目标:
1、能自己弄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也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基本弄懂。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初步理解关键性语句,针对课文提出疑问。
我是预习小能手:
1、我已将全文读了()遍。我积累的词语有如下一些:
2、我知道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的女孩的故事,她是一个()。读她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她是一个()的孩子。
3、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个句子很有哲理,对这个句子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要把它写下来,课堂与同学交流。
4、课文中有些问题我不大明白,我要把它提出来,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中导学(生)
一、课前创设情境,播放春天课件导入新课。学生先分组检查课后字、词的预习情况,再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认读,并由学生指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教其他学生认读。小组分段朗读课文后推荐一名学生参加“我读得最棒”课文朗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后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再交流读文感受及读后疑问,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三、引导学生勾画出盲女孩的神奇的词句走进文本,探寻人物内心。并抓住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
课后导练(生)
一、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花香()的经历()的曲线
()的早晨()的灵性()的世界
二、我能照样子写词语。
1、打打闹闹:
2、多姿多彩:
3、一瞬间(形容时间极短的词)
三、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邻家的盲童安静。(缩句)
2、这是奇迹!(扩写)
3、她的手指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四、阅读课文第三——六段,答题。
1、我会查字典。
“袅”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袅袅”的意思是,与它字形相近的汉字有:
2、第五段中描写安静的动词有:。我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安静对、对的热爱。
3、填空。
① “悄然合拢“一词中的“悄”读音为,“扑腾”的意思是。
②“全新的经历”是指,此时的安静一定在想:。③“我”没有惊动安静是因为:。
④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4、安静明明是个盲人,作者却用上了“张望”,你体会到了什么?
导学案(师)
导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导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
2、运用适当方法体会,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导学时数: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导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些个季节?说说原因。
2、播放课件:美丽的春天
你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3、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组检查课后字、词的自学情况。
2、出示字词,学生认读,并由学生指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教其他学生认读。
3、齐读重点字词。
4、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5、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参加“我读得最棒”课文朗读。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归纳整理: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穿梭于花丛中,用双手拢住了一只蝴蝶,最后又将它放飞的故事。
四、交流初读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导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导学难点: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一、走进文本,探寻人物内心。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出盲女孩的神奇的词句。
2、分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重点词句。教师抓住第四、六两段引导学生交流。
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A、“竟然”“ 惊讶”一词写出了什么?
B、在这神奇的瞬间,安静的心里会闪现出怎样的画面,她会想些什么呢?
C、指导朗读第四段。
②“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
A、理解“张望”的含义,安静明明看不见为什么还要张望?
B、安静用心在感受着春天,她仿佛看见了……请同学们有“她仿佛看见了”开头,同桌间说说此刻安静心中的景象。
C、学生配乐朗读
二、升华情感,领悟人生真谛。
1、一个盲女孩竟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一个盲女孩竟能拢住精灵般的蝴
蝶,一个盲女孩竟能用自己的方式触摸春天,她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灵性呢?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全班交流。
3、出示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谈对中心句的理解。
三、回归文本,总结品读,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因为爱能创造奇迹!感谢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感谢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境再次朗读这个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吧!
2、学生配乐朗读全文
3、介绍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附板书:
17触 摸春天
流连花丛
拢住蝴蝶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安静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放飞蝴蝶
2.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2、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
二、品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透过文字走进盲女孩安静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感受美好的春光吧。先请快速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画出使你好象深刻的句子,再大声读读,在旁边写感受)2.品读课文。(出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品读分析,再读)(1)预设一:
句子1: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哪个句子也让我们感受到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句子2: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句子3: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露珠的月季花。
流畅:很熟悉
极其准确:一个盲童能极其准确地将手伸向一朵月季花,这可能吗?为什么?(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过渡:她,一个盲童,看不见鲜艳的花朵,只能闻到浓郁的花香,却整天流连在花丛中,她爱的是什么呀?(安静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出安静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请个别同学读读这两句话)(2)预设二 句子4: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这真是一个奇迹?是什么给安静创造了奇迹?(灵性)悄然:解释 灵性:解释
师:这灵性来源于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这奇迹的触摸,给安静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继续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生回答问题,带着前所未有的惊讶再读该句)
6、过渡:这奇迹打动了你,打动了我,更打动了作者。自由读课文5~7段,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也认为这是个奇迹? 出示重点句子5:
⑴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①
“多姿多彩”是什么意思?让我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你们的眼前是什么颜色?作者却用了“多姿多彩”这个词来形容盲童的内心世界,合适吗? ②
为什么能说一个盲童的内心是多姿多彩的呢?(因为她的心中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的心中有些什么?(鲜花、蝴蝶、小树、小溪、叽叽喳喳的小鸟„„)是啊,她的心中装着整个春天,怎能不说她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呢?
(2)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
张望:安静是个盲童,她为什么仰起头张望?(喜爱、留恋蝴蝶)此时此刻安静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所以她才会仰头张望。)
安静会对蝴蝶说什么? ③
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的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你觉得安静用心看到了什么?
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④
是啊,她不仅看见了鲜花,蝴蝶,还看见了蝴蝶划过的美丽的弧线。
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安静用“心”也同样能看到,她用自己的方法来“看”春天,享受春天。
正因为她热爱生活,即使她失去了色彩,形状,她依然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因为她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三、总结升华
1.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2.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教师随机旁白: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如: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张海迪高位截瘫却掌握四种语言,被誉为“当代保尔”。
(1)你还知道有谁?(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仍能弹出美妙的乐曲。张海迪高位截瘫却掌握四种语言,被誉为“当代保尔”。霍金用他的物理征服了全世界。)(2)还有谁也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媒体出示:工作在各个岗位的普通人的资料。他们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________有生活的权利,________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是啊,无论你是健康还是残疾,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这个括号里可以填上他,你,我,可以填上我们每一个人。这也是安静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3.齐读中心句:
再读,让我们的声音飞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能听到安静告诉我们的道理。
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同学,送给朋友,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再读。
四、拓展延伸
1.阅读课后《阅读链接》:(1)简介海伦·凯勒。
(2)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
(3)推介学生课后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收集、积累人生名言:
(1)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丁玲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奥斯特洛夫斯基
板书:
17、触摸春天
拢住
放飞
3.《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
1、听写生字:流畅、一瞬间、拢住、奇迹、缤纷世界
2、校对:用这几个词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对于一个年仅八岁的盲童来说,真是一个(奇迹)呀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些奇迹?划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学文
1、(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抓“穿梭,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这一切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她为什么能走得这么流畅?
(2)出示:“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从“整天”你读懂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送到这段话中,读
师渲染:早上„„中午„„晚上„„安静一直在花香中流连。师: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一个女孩? 齐读第二段
过渡: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所以——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还从哪儿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2、出示:“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粘着露珠的月季花。”(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知指导读
(2)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惊讶,引读——我几乎要喊出来,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3、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1)再去读读,哪些词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把它们圈出来。(2)交流
抓“竟然”,谈体会,读好第一句。抓“神奇的灵性”理解,连读这两句话。(3)体验:师:是啊,太不可思议了,安静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她的手指悄然合拢,用触摸去感受蝴蝶五彩斑斓的翅膀,让我们也体验一下安静的感受,同学们静静的,在静静的,闭上眼睛,伸出手随着安静一起做动作、一起去触摸,一起去体验„„(媒体播放配乐朗读)
(4)师:睁开眼睛,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是啊,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安静的手中扑腾着、挣扎着,让安静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同学们说的太美了,来让我们把这种美好读出来,自己先练练
4、出示整段文字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1)生练读(2)生配乐朗读。配乐齐读
5.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抓“张望”。师:“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我又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
师:你体会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读好这段话。读出期望、盼望
师生合作读(在春天的深处——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2)出示: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的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
6、体验朗读
(1)你们觉得此时此刻的安静望到了什么?
(2)美美地读好: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3)师: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一个绚丽的世界都在安静美好的心里。齐读第六段
三、升华
1、盲女孩安静虽然没能用眼睛去看这个绚烂的春天,但她却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一切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读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你都知道谁?
师补充资料,媒体出示:邰丽华、桑兰等人的资料。
师:刚才我么都在交流一些身残志坚的事例,还有谁也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还有我们这些平凡的健康人。
他们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是啊,无论你是健康还是残疾,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让我们记住: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祝福》导学案第二课时 篇四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分析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理解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
【学习重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难点】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圈点旁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圈点旁注)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阅读课文,勾画相关文字,思考其作用。
1)自然环境“四场飞雪”:
2)社会环境:
“鲁镇”世界:
“祝福”情景:
鲁四老爷的书房:
鲁镇的人们:
2.精读描写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的文段,思考这些人物性格特点。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他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何关联?
3.小说如何描写鲁四婶的?她与祥林嫂的死亡有着怎样的关系?
4.柳妈和祥林嫂同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在祥林嫂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她有无责任?
三、交流展示,互相评判。
四、学生集中问题,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检测
1.找出描写祥林嫂的文段读一读,理解其作用。
2.理解“我”在文中的角色及作用。
5.22《陋室铭》第二课时 导学案 篇五
主备: 审核: 第一课时 复习巩 固
一、默写全文
二、文学常识
⑴《陋室铭》选自,作者,字,代 家。⑵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它一般是 的。
三、字词句
(一)重点实词
单音词:⑴名: ⑵斯: ⑶惟:
⑷吾: ⑸馨: ⑹鸿:
⑺儒: ⑻调: ⑼乱: ⑽劳: ⑾形:
双音词:⑴陋室: ⑵鸿儒:
⑶白丁: ⑷素琴: ⑸金经: ⑹丝竹: ⑺案牍: ⑻劳形:
(二)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
2、本文的主旨句是?
3、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
5、用类比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6、为突出文章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六、链接中考——《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⑶不改其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二句,极交友之妙境。4.【甲】文作者 和【乙】文的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六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于贵平审核:东山八年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02
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例如为母亲洗脚、梳头、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等,做后写下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6.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名言等(简报、积累本等)
【学习目标】
1、速读并筛选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
3、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二、展示交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勇于质疑,及时做好笔记
⑴请你与小组同学合作,采用你们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法指导】
在阅读文本时抓住怀念、热爱母亲的这条感情之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筛选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概括母亲的形象,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品味文章质朴、真切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无限深情,从而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知识链接】
1.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写传记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语言可以简 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2.母亲的英文mother意味着什么?——M(many): 妈妈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
O(old):妈妈总为我们操心,白发已爬上了头 ;
T(tears):妈妈为我们流过不少泪 ;H(heart):妈妈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
E(eyes):妈妈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
R(right):妈妈从不欺骗我们,总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彻天地和宇宙,贯穿远古和未来。
【学习过程】
一、独立预学
1.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作家作品、生字、解词(要动动笔哟!)
2.按照上节课所理清的结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3.默读课文第5段---第12段,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完成以下问题:(要在书上圈点批注!)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
⑵请你向同组的同学展示你的预习成果。(主要是“独立预学”中的第三、四项)3)整理问题,存疑求援,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胡适身为文化名人,但文章用语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品味语言的分寸感。(结合课后习题二)
(4)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四、拓展延伸
(1)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10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周记本上).五、学案整理
7.《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七
2、下列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3、某人没有出行却能坐地日行八万里,此人的位置应当在A、赤道上B、回归线上C、极点上D、无法判断
4、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A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冬季比夏季晚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D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5、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B.各地的昼夜交替现象
C.一年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随季节发生变化
D.济南球迷上午9:00观看美国当地时间20:00举行的NBA篮球赛
6、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北半球是冬季B、此时南半球是夏季C、此时南半球白昼最长D、此时赤道上昼夜平分
7、下列关于学校所在地5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不确定
8、右图为山东某地春秋分和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其中表示冬至日的光线是()
A.1B.2C.3D.没有
9、下列节日时,我国昼夜长短相差较大的是()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
10、唐僧在取经的途中遇到了危险,被妖怪施法后藏在一枯井中,孙悟空向观音求救,观音告诉他:一年中只有一天阳光会直射到井底,到时不救,恐有难亦。请问是在我国什么地方的什么时间()A.23.5°S—冬至日 B.23.5°S—夏至日 C.23.5°N—冬至日D. 23.5°N—夏至日
1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当地球公转到一日为日,北极圈内出现现象。2)、3月21日前后,地球公转到夜状况,国庆节时,地球运行在点至点之间。圣诞节时,太阳直射点离(纬线)最近。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_____(纬线),时间是月日前后,此时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4)、地球公转到D点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
5)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1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理坐标:A,B,C,D。(2)位于热带的点。
(3)冬至日以上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4)以上四点中最冷的是点。(5)位于南半球的点是。
13、读右图回答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A点节气为日期是前后。(2)地球运行到D点时,太阳直射在上。
(3)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地球运行到_____点。今天地球运行到两点之间。当地球运行到点时,北京昼夜等长
14、读图回答: 自3月21日至6月22日
(1)读甲图,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________段。(2)读乙图,此时段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箭头的代号是_______。(3)此时段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
8.《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八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 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 ,刻画了一个 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 ,这句话的内容是 ,我们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徐秀形
9.《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九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语言品味: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1、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2、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3、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二、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三、对比手法
1、文章三个部分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分别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对都江堰和长城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水强悍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以后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2、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练习:深入思考文中的重要语句,反复品读这些语句出现的相关段落。
1、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写水的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2、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3、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
主题:
作者由赞叹工程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Kissingthefire(吻火)
一、阅读课本P92页,自学。预习提示: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要求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1、首先作者在一二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2、在第三段作者又截取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三、深入理解:细读文章,品味讨论,可以结合徐志摩的有关作品进行补充。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都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美。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到极致。
四、品味语言。
《吻火》这篇散文并不像很多纪念散文一样充满伤感与沉痛,本文语言冷静质朴,没有歌功颂德的热情赞美,而是透过两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含蓄隽永,让人深思、遐想。
10.《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 篇十
班级:九.一组名:文科组姓名:王宏祖日期:2014 年 3月 13 日课题: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型:体验学习学习过程
一、复习领航 问题探究。
1、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2、第2-3段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二、问题领航 学习探究
1、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
2、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3、齐读4个“难道”句,思考:这四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句各有什么侧重点?
4、朗读8段,思考:这段赞美白杨树和前面有什么不同?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知识链接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点: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义;而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务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5、朗读最后一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三、整体回顾
本文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说它是“极普通”的一种树,这矛盾吗?你能具体说说“不平凡”和“普通”各指什么吗?
四、技能练习: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B.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C.描写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把“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改成否定陈述句(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用这段课文中的原文,回答称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原因。
4、这段课本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没有„„,没有„„”“白扬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用转折的语气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的作用是:()
A.说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积蓄气势。C.说明白杨树不仅是“好女子”,也是“伟丈夫”。D.为揭示白杨树的心灵美作安排。
5、四个排比反问句的作用在于逐句加深内容,各句的意思是()A.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B.①第一句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人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光明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农民,至少是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象征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D.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胜利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所有中国人,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第三句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象征今天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五、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2、值得我们去赞美的精神品质很多,也许是一份执著,也许是一种无私。请你从自然界中任选一物,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赞美你所欣赏的精神品质。
六、作业
1、背诵5――7段。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推荐阅读:
17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9
《触摸春天》教案及教学反思09-25
触摸春天读后感400字09-22
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07-20
触摸磐石作文07-05
触摸春意作文800字07-29
触摸幸福初一作文优秀09-16
触摸幸福从心开始09-09
触摸赤子心感悟爱国情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