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附答案(共5篇)
1.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附答案 篇一
社戏
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 dāo)
怠.(dài)慢 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 潺潺..(chán)蕴藻.(zǎo)家眷.(juàn)皎.(jiǎo)洁 漂渺.(miǎo)纠葛.(gé)
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歌吹:歌声和乐声。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2)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交流点拨】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交流点拨】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深层探究
1.朗读第1至3自然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交流点拨】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
5.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板书设计
社 戏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略)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略)看戏前
C、看社戏前的波折;(详)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看戏中
E、去赵庄看社戏;(详)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
看戏后 G、六一公公送豆。(略)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点拨】例: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人物赏析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交流点拨】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
兄长一样。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3.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二)语言品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句中哪几个动词运用巧妙?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蕴含着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4.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手法探究
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等。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四)课堂小结
平桥归省乐趣多,钓虾放牛多快活。登船看戏心难耐,月夜行船景动心。船头看戏难尽兴,月下归航拾豆趣。童年美好易消逝,劝君惜取眼前时。
三、板书设计
社 戏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友爱、热情、善解人意、考虑得周全
桂生:热忱。
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幻觉 比喻拟人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
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吗?请你应用刚学的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100字左右)【交流点拨】黑天鹅似的夜幕上,一轮残月静静地。站在尖顶高塔上风吹起蔷薇的花瓣轻抚过脸颊。点缀着水晶般星星的夜空,寂静幽邃,宛如镜花水月,一触即逝。雏蛙高唱着梦的旋律,缓缓流入我的心中。再树的黑色剪影下,一片落叶掉落,那枯黄,在月夜燃烧,掉落,静止......在一个寂静的月夜,我漫步走过荷花池边,微风如婴儿搬轻轻的抚摩着我的脸庞,那么惬意,那么舒坦。耳边传来一阵阵蛙鸣,青蛙们都不甘寂寞的从荷花池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着,好一片和谐的初秋夜景。
2.最后的常春藤叶 导学案附答案 篇二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人:孟凡翠
审核人:穆君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悟人性之美。3.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资料链接】
欧·亨利(1862~1910)美国 短篇小说家,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 ”。
代表作 《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锡镴
昵称
苔藓
气喘吁吁
一幢楼
窗槛
瞥见
一筹莫展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参考答案: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最后琼山活了下来,贝尔曼病逝了。
3.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叶的句子,并仔细体悟其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处:第 18 段,“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心情: 绝望。
第二处:第 40 段,“仍然有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
心情:消沉
第三处:第 46 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心情:振作 【文本研习】
1.是谁挽救了琼珊,让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参考答案:(1)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2)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3)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小结:
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而这片叶子正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上去的。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2.结合文本,请分析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处:第30节。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
第二处:32-35节。(跟苏艾的对话)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 第三处:通过苏艾之口转述。牺牲自我的,平凡而有伟大。【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参考答案:
(1)逼真,连两个画家都没有看出那是假的;
(2)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出乎意料之外(叶子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的),又在情理之中(前文有伏笔: “怒号的北风,倾泄的雨水,风雨中一动不动”“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带来更加深远思索与回味。
3.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的版本翻译成“最后的叶子”,你认为那个题目更好,请探究。
参考答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更好。
(1)“常春藤叶”比“树叶”更具体且蕴含了深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2)常春藤依附在墙上,为老贝尔曼在墙上作画提供了可能,为故事情节展开埋下伏笔。
(3)老贝尔曼用画笔留下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实现了藤的“常春”,这给了琼珊希望,挽救了她的生命,给作品带了脉脉温情,给生活带了无限希望,暗示了作品的主旨。
(4)“最后一片叶子”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能力提升】
片段描写:发挥想象,描写贝尔曼画最后一片藤叶的情景。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3.语言简明学案附答案 篇三
【考点要释】
简明、得体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除在综合性语言运用题中考查外,往往还单独命题。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山东卷、重庆卷、江苏卷、北京卷等均设题考查。题型主要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一、语言简明
语言要简洁。大致要注意四个问题:
(1)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
例如: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
[解析]“谢顶”就是指头顶的头发脱落这一生理现象,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简洁了。
(2)尽量删除语句中可用可不用的词语。一些语句使用的一些词语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从表意的功能上说没有什么价值,应尽可能地删除。特别是一些虚词容易多用。
例如:我因为没吃饭,所以有点饿。
[解析]连词“因为„„所以„„”大可不必用,去掉之后,表意不变,又简洁。
(3)能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
例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解析]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上述问题”来替代。(4)语义明白
例如以下句子表意不明:
演员要演好戏。演员/要/演/好戏。演员/要/演好/戏。(停顿)由于某些原因,报名中止(终止)了。(口语误听)欢迎英雄的母亲来我校作报告。(多义词)他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语序不合理)
【方法指导】
语言表达的“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简”即“简练”,就是话语力求简练,不啰嗦,不说多余的话。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晰”,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准确理解其含意。它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
方法一.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游离中心和话题的内容应删去。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重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练习一.把游离于话题之外的一句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①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造化多情,大自然的色彩是美好的。②人类应该为永葆大自然的色彩美做出自己的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让草原永远青翠。③但是人类不以自然美为满足,艺术美的着意创造,有待心灵的加工,注入艺术家的豪情。④色彩只有注入了画家的情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答: 参考答案:② 理由:本段文字谈的是自然色彩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但是②句谈的是环保问题,游离于话题之外,删掉它,语言就简洁了。
方法二.巧用替代法——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练习二.本着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天到了,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品,外出就餐①的频率也②高了。常吃生冷食品和常外出就餐③都将④给肠道传染病的⑤发生埋下了隐患。
(1)应删除的是()(2)应简略的是()可改为()参考答案:(1)④(2)③ 这
练习三.本着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修改下面错误示例。这艘新舰艇,机器性能良好,如果按照措施上规定的延长机油使用期的方法,来延长机油使用期,就可避免不必要的人力和机油的浪费。
答:
解析:第二个“延长机油使用期”与前面重复,可用“做”代替,同时去掉前面的逗号。“不必要的”多余,浪费都是“不必要的”,没有“必要的浪费”。
参考答案:这艘新舰艇,机器性能良好,如果按照措施上规定的延长机油使用期的方法来做,就可避免人力和机油的浪费。
方法三.消除歧义法——避免含糊,消除歧义 在语言运用中,由于运用兼类词、多义词或语序不当、标点不当产生了歧义,从而影响了语意表达。为达到语意明确清晰的目的,就要消除歧义,注意遣词用句,避免语意含糊。消除歧义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添加语境法。如“班长说服了我和王佳一起去爬山”,后边加“他自己却游泳去了”,歧义即刻消除。
(2)变换词语法。此法主要运用于以下情况造成的歧义: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不确定,兼类词的词性不确定。如“同桌好说话”,只要把句中的“好”改成“喜欢”,就消除了歧义。
(3)加注标点法。如“中国女排打败了俄罗斯队获得冠军”,加上标点,变为“中国女排打败了俄罗斯队,获得冠军”表意就明确了。
(4)调整语序法。如“李明是一位博闻强识的李教授的得意门生”,调整为“李明是李教授的一位博闻强识的得意门生”,歧义就可以消除了。
练习四.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苏泽广①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于他②是徒劳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刚要离开,他③突然跳下椅子,合图④吹灭了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他⑤的腿,在黑暗中说:“爸爸,你放心吧,你⑥要是不回来,我⑦管这个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语言运用类题目时,要注意审题。题干往往明确地提出要求,或暗示答题要领。如本题题干中的“语言简明”就是要求不重复,没有歧义。如将①删除或改为“他”,就避免了语意重复,也达到了简明的效果;将③改为“合图”,使指代明确。“衔接自然,语意连贯”就是要求考生注意上下文在结构上、主语上、语势上等保持前后一致,如将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使指代明确,前后文衔接、连贯。
参考答案:①删除或者改为“他”;③改为“合图”;④删除或改为“他”;⑤改为“苏泽广”或者“父亲”。
练习五.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①小芹长大后,②跟小二黑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③她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④小二黑,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⑤她的办法。⑥她把⑦小芹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
解析:做题时我们要通读语段,先从语感上作出初步判断,再进一步确认。③⑤⑥用“她”指代不明,⑦用“小芹”重复。
参考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改对一处1分)方法四.删繁就简法——防止重复,删除多余
要注意辨析语段中的词语是否存在词义包容、交叉或重复的情况,若有,要考虑删除,还要尽量删除语段中可有可无的文字,以确保表达的简明。
练习六.下面语段中有些词语使用不简明,请找出需删去的词语。
市场管理员说:“目前,个体户收入悬殊很大。他们当中的多数是守法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已经依法给予了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顾客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 解析:“悬殊”就是相差很远的意思,“很大”可删去;“依法”和“法律”可任意去掉其中的一个;“任其”就有“让”的意思,与前面的“让”重复,可删去“任其”。
参考答案:很大、法律、任其。练习七.(2011•重庆高考)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处重复累赘,请予删除(只填序号)。要求: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损害原意。
清晨7时,重庆的①天空微微发亮,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比赛的起点南滨公园②,为即将开始的③2011年重庆④马拉松赛热身。在起点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正在进行准备⑤,慢跑,拉伸韧带,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专业素养。虽然比赛还没有开始⑥,尚在安排之中⑦,但空气中已经透露出一丝如箭在弦⑧的紧张。
应当删除的是:
解析:①因为后面有“重庆马拉松赛”,这里可以承后省略;④由于前面已经出现“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此处的“2011年重庆”可以承前省略;⑤在此处与上文重复,显得赘余;⑦“尚在安排之中”与“比赛还没有开始”重复。
参考答案:①④⑤⑦
二、语言表达得体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方法指导】
方法一.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写恰当的文字,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例如:
“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使得中国距离建立空间实验站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记者采访公众,谈谈对此事的感想。如采访对象是中学生,就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侧重谈未来憧憬:“‘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让我们的探索太空科技走在世界最前列。”如采访对象是中学教师,就应突出自己职业的特殊性,侧重谈理想任务:“‘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练习一.高考不仅是十二年知识学习的总检阅,更是一种体力和毅力的挑战和考验,是意志品质的自我较量。在即将召开的高考励志班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面对家长、老师、同学们,你会各说些什么?
(1)对家长说:(2)对老师说:(3)对同学说:
参考答案:(1)请父母放心,我们一定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您的养育之恩!
(2)请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不骄不躁,决不后退,用辛勤的汗水为母校增光!(3)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一定要用最灿烂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精彩!方法二.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
练习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请根据下面两段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1978年8月8日,时任日本外相的园田先生来北京,准备和我国政府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黄华外长到机场去迎接。不料,天公不作美,飞机刚停到机场上,就下起了大雨。见园田先生走下飞机,黄华外长迎上前去,随后陪同园田走进了贵宾室。园田寒暄道:“到北京迟到了,见到黄外长,旅途的疲劳消失了。”
黄华外长笑着说:“。”(2)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乌云密布,落下了一些雨点,顿时现场开始骚动不安。歌声一停,赵忠祥快步走到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
“ ”
赵忠祥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参考答案:(1)您带来了及时雨
(2)关牧村的动情歌声,把自己的眼睛唱湿润了,也把老区人民的眼睛唱湿润了,连老天爷的眼睛也唱湿润了„„
方法三.把握语体,准确用语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电影《林则徐》中的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两种说法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练习三.假如你获得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请你根据不同语体的要求,作出表示谦虚、上进的回答。
(1)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日常口语体。答:
(2)庄重、严肃的正规口语体。答:
(3)含蓄、富有文采的口语体。答:
(4)给你的辅导老师发一则短信,报告获奖情况和自己的心情。答:
参考答案:(1)嗨,没什么,学无止境,我还要继续努力才行。或:多谢了,这点成绩不算什么,我还得继续努力。
(2)谢谢(您的)鼓励,我还有许多不足,还得继续努力。
(3)这仅仅是开始,是我人生乐曲中的一个小小音符罢了。我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奏响我人生的凯歌。或:谢谢您的夸奖。虽然我现在在大海中找到了一颗珍珠,但大海中还有千万颗美丽的珍珠等待我去寻觅。
(4)老师,请您和同学们为我骄傲吧,我获得了一等奖。感谢这么长时间以来您对我的辛勤培育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谢谢你们!
方法四.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同样要到电视台应聘,假如你想应聘记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因为这几方面的能力是作为记者必须具备的;如果你要应聘的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突出自己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相貌端庄等特点,因为主持人既要用语言向观众传播信息,又要将个人形象展示在荧屏上。
练习四.江西卫视《娱评天下》栏目以“原创杂文剧,戏说世相百态;另类新视角,娱评真假善恶”为特色,针砭时弊,幽默诙谐。现该栏目要招聘演员和记者各一名。如果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演员”和“记者”的角度介绍自己。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各40字左右。
(1)应聘演员:
(2)应聘记者:
参考答案:(1)本人具有出色的幽默基因,具有多方面的才艺,善于揣摩人物心理,模仿各类人物的动作。
(2)本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比较强,反应机敏,善于观察分析,能捕捉社会热点。
方法五.面陈转述,恰当运用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面陈时,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相对简单一些。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谓等因素也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因素,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恰当表述。
练习五.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婷婷说了这件事。小王说:“__________”(2分)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了郭老师本人。小王说:“__________”(2分)解析:本题考查依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正确转换语言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得体”的一些基本要求。小李请小王转达的话目的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清清楚楚,说得也“客气”,包含着尊重小王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得体的。小王转述时就需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组织语言,以表达得当。
参考答案:A.婷婷,小李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你妈妈行不行。
B.郭老师,小李说他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方法六.注意遣词,谦敬恰当
汉语中不少词有明显的倾向性,有的用于自谦,称为谦辞;有的用于他人表示敬意,称为敬辞。积累一些谦辞、敬辞的使用常识,是备考的一大捷径。
练习六.(2014•江苏高考)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解析:选B B项,“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敝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练习七.(2014•北京高考)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2分)()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解析:①邀请对方进行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将“做出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②A项,“别劝了,行不?”是对劝酒人的诘问,用语太不礼貌,不得体;B项,“足下”“家父”文言色彩很浓,不适于劝酒的场合;C项,“不喝,不喝”口气生硬,另外,反问语气也太生硬。不得体;D项,礼貌拒绝,最为得体。
参考答案:①C ②D 附:常见谦敬辞的使用 谦辞
1.“鄙”字一族 ①鄙人:称自己。②鄙意:自己的意见。③鄙见:自己的见解。2.“舍”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①舍侄:称自己的侄子。②舍弟:称自己的弟弟。③舍亲:称自己的亲人。④舍间、舍下:称自己的家。3.“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①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②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③家兄:称自己的兄长。4.“敝”字一族 ①敝人:谦称自己。②敝姓:谦称自己的姓。③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5.“愚”字一族
①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②愚见:自己的见解。6.“拙”字一族
①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②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③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7.“小”字一族
①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②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8.“敢”字一族
①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②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③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9.“见”字一族
①见教:客套话,指教(我)。②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10.其他谦辞
①久违:好久没见。
②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③错爱:表示感谢对方的关心、爱护。④刍荛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⑤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时的话。⑥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⑦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⑧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
⑨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敬辞
1.“令”字一族
①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②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③令嫒、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④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⑤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⑥令阃:尊称对方的妻子。2.“拜”字一族
①拜读:读对方作品。②拜会:和对方见面。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④拜托:请对方帮忙。⑤拜识:结识对方。⑥拜辞:告辞对方。3.“奉”字一族 ①奉告:告诉对方。
②奉还:归还对方的物品。③奉送:赠送对方礼物。④奉劝:劝告对方。4.“惠”字一族
①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②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③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④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⑤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5.“垂”字一族
①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②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③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④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思念。⑤垂怜: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 自己的怜爱或同情。6.“贵”字一族
①贵姓:询问对方的姓。②贵庚:询问对方的年龄。③贵恙:称对方的病。④贵干:询问对方干什么。
⑤贵子(含祝福之意):称对方的儿子。7.“高”字一族
①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②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③高见:指对方的见解。
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⑤高堂:称对方父母。
⑥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8.“光”字一族
①光临:称对方到来。
②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9.“宝”字一族
①宝号:称对方的店铺。②宝眷:称对方的家眷。10.“呈”字一族
①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②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③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11.其他敬辞
①璧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
②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③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④恭候:用于等待对方。
⑤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⑥千金:称别人的女儿。
⑦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⑧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⑨华诞:称对方的生日。⑩海涵:用于请人原谅时。⑪大作:称对方的著作。⑫玉照:对方的照片。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不超过40个字)(5分)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这道命令由传令兵传达给连长,然后连长传达给班长,当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答: 解析:营长的命令通过多次转达竟完全“变了样”,是因为传达的内容不够简明,出现了偏差。根据实际需要,本着简明的原则,命令内容只要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和意外情况即可。
答案:(示例)明晚8点,全体士兵穿野战服到操场集合;如下雨,到礼堂集合。
2.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4分)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
解析: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但是,因为后面的③处也交代了会议的内容,为避免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唆、累赘,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处的“学术”与上文重复,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次出现会议主题,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
答案:(1)②⑥(2)⑤ 对于这两个问题
3.(2013•大纲卷)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答: 解析:考查内容涉及用词错误、衔接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语言不得体。①“一位”含有尊敬之意,一般用于称呼别人,不用于自己。“一位”应改为“一个”。②“先生”一般不用来称呼自己,应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应改为“还”,才能与前面的“除了„„之外”意思相符。④“因为”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转折关系,应改“因为”为“不过”。⑤“况且”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递进关系,应改“况且”为“而且”。
参考答案: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每改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问题而未作修改或修改错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4.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请加以修改。(5分)①我叫李明,18岁,是来自某某中学的高三学生。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精神。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谢谢!
(1)必须删除的两个句子:
(只填句子的序号)(2分)(2)需要修改的地方:(3分)将 句的 改为
; 将 句的 改为
; 将 句的 改为
。答案:(1)③⑦
(2)② “多有建树” “小有成绩” ⑤ “鼎力” “大力”或“全力” ⑧ “慧眼识金” “给我一次机会”
5.下面是王小刚的父亲七十寿辰的请柬内容,请认真阅读,找出其中三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修改。(6分)亲爱的李安国叔叔: 您好!令尊今年七十岁寿辰,兹定于本月8日中午11:30在贵府举办寿宴。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王小刚
2014年12月2日 答: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要弄清文体及人物关系。请辞用语要客气,注意谦敬辞的使用等。“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用于此处不合适,可改为“家父”。“贵府”是对别人家的敬称,此处应改为“寒舍”。“务必”语气太强硬,应删去。
答案:“令尊”改为“家父”;“贵府”改为“寒舍”;“务必”删去。(找出一处1分,修改一处1分)6.某冬天早晨7点10分,小明到楼下车库取自行车上学,发现对门王叔叔的汽车停在楼下过道里,正好挡住了小明家车库的门。眼看上学要迟到了,小明十分着急。没办法,他只好上楼敲王叔叔的家门,请王叔叔把汽车挪开。以下是小明与王叔叔的对话,请你补写出对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6分)小明:①
王叔叔:噢,是小明啊,这么早,有什么事吗? 小明:②
王叔叔:是吗?对不起,我没注意,好的,我这就下去!小明:③
王叔叔:这是我的失误,应该的,你等一下,我穿个外套。小明:④
解析:题目给定的是一个邻里之间对话的情境,考生既要达到表达的目的,又要注意邻里关系和睦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内容的补充不难,关键是要得体,要符合说话的情境和学生的身份,还要有礼貌。
参考答案:①王叔叔,您好!打搅您了。
②您的车不巧挡住了我家车库的门,我着急去上学,麻烦您把车挪一下可以吗?
③那太感谢您了,这么冷,实在不好意思。④没关系,我不着急,您多穿点,外面冷。
7.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4分)(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2)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立志将来回母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博学的老师。(学生写给老师的信)(3)热烈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征文启事)(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答:
答案:(1)将“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得体的词语。(2)将“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3)将“拙作”改为“大作”。(4)将“165元”改为“若干元”。
8.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境,加点的谦敬辞都存在使用不得体的错误,请加以改正。
(1)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2)接受朋友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3)询问长辈年龄:“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4)称呼自己的家人:“这是令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改为“名列”“位列”等,(2)改为“愧领”“从命”等,(3)改为“高寿”,(4)改为“家父”。
解析(1)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2)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3)芳龄:一般用于指年轻女子的年龄。(4)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9.下面的邀请函有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邀请函
刘教授:
您好!贵校50周年校庆将于5月10号举行,我们向您发出诚挚邀请,请您务必参加校庆活动,并请您抛砖引玉做个报告,指导同学们如何放飞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为母校增光。我们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4.《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用)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三、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四、知识链接
(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五、预习检测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樊於()期 夏无且()箕踞()()忤逆()..戮没()惛()偏袒()扼腕()...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 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 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
六、课堂学习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 见陵、偏袒扼腕(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5段)→准备匕首 淬
4、(6段)→配备副手 敢、忤
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6、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7、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提示】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七、知识积累 1.通假字积累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 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 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词积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 今义: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今义: 且至于燕 古义: 今义: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 今义: 足为寒心 古义: 今义: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今义: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 今义: 太子逢迎 古义: 今义:
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 今义: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 今义: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今义: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积累
①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②使使往之主人 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还报 使得至前 使得毕使于前 使得毕使于前 ③徙于卫 荆轲游于邯郸
北购于单于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言足下于太子也
④其先乃齐人 其后乃可图也 乃造焉
⑤以术说卫元君 酒酣以往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易水以北
柰何以见陵之怨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以次进
⑥遂发 发尽上指冠 秦王发图
4、词类活用积累
盖聂怒而目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必入臣
太子前顿首 於期乃前曰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稍蚕食诸侯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发尽上指冠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又举兵南伐楚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5、特殊句式积累
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可与谋()
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
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八、达标测评
阅读《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完成1—4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祖,取道 祭祖 .B.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 料想 .D.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掷击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 不忍杀之,以赐公 .B.北蕃蛮夷之鄙人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燕王拜送于庭 . 精兵锐卒必竭于外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愿为诸君快战 .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左手把秦王之袖 ④秦王环柱而走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D.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译文 ②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译文。
九、延伸研究
1.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提供资料】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5.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附答案 篇五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 审视千古传奇色彩》www.doc88.com/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
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二、课文探究检测
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9.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柳宗元批评荆轲 :“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朱熹则评价他:“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而司马迁称颂荆轲:“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骆宾王也作诗称赞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么,你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顾不易邪 顾:难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居顷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①其妻不识也 ②拔其剑以击荆轲
C.①以子之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去而事智伯 ②于是荆遂就车而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从中可以看出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既有谋略,又富有人格魅力。
3.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写景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 ①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6.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第二部分 对应检测
1.国别体,刘向。
2.B (A项 “淬”应读“cuì”;C项“箕”应读“jī”;D项,“卒”应读“cù”)
3.C 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4.B 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德行高的人”;今义“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B 解析:①⑨是介词,因为;②③⑧是连词,表目的,来;⑥⑦是介词,用;④介词,凭;⑤是介词,按照。
6.D 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7.B 解析:①句“说”通“悦”,②句“反”通“返”,③句“振”通“震”,④句“共”通“供”,⑥句“还”通“环”,⑦“卒”通“猝”。
8.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9.①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②荆轲刺秦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壮士,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什么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会粉骨碎身,明知会身处绝境,有去无回,但为了正义的事业仍然蹈死不顾,一往无前,此种精神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不正是“壮士”的内涵?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昭日月,可以慰苍生。这种浩然之气的内敛与蒸发,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宝贵支柱,诠释着我们民族雄心与壮怀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荆轲永远怀着崇高敬意的原因吧。
(延伸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谓之壮士的。据说,当年燕太子丹为了国家的存亡,变卖了全部家当,广招天下英才,手下有三个得意门客,一是秦武阳,一是宋意,一是夏扶。太子丹想任用他们承担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国有个隐士名叫田光的,却对太子丹说:“这三个人都不可用,刺秦乃涉及燕国及太子家存亡大事,不得勇之勇者,宁可不试!”为什么呢?田光接着说。“夏扶血勇之人也,发怒时,面红耳赤,这种人遇事冲动,不够沉着;宋意脉勇之人也,发怒脸青,这种人遇事外刚内怯,处危险而无韧性,不能持久;秦舞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虽然能沉着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环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不知所措!刺杀秦王需要神勇之人,发怒而色不变者。”于是,他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
田光真个好眼力。秦武阳果真在秦廷上成了懦夫。而荆轲在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行若无事,“顾笑武阳”,然后又从容举步,“上前”而谢,若非神勇之人,焉能如此?而在身被八创,断股倒地之后,竟又傲然站起,倚柱而笑,然后箕踞以骂,这惊天动地之举,这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虽千载之下,犹不能不使人心惊魄动,俯身折腰)
10.A 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11.C (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12.D 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3.C 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4.(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