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

2024-08-11

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精选10篇)

1.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 篇一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历史课后,发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有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那么可能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如果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如果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如果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却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课件。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应让 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将大量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使学生的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 后在 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2.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 篇二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如今, 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填鸭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学不延伸到课外, 只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课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考试时只是考书本上的知识。这一套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对于历史的知识掌握度差, 而且也非常容易忘记。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法, 使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停留在为了考试的层面上,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教科书, 不会去看教科书以外的有关历史的书籍, 导致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 而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想而知, 拿历史当作科目来学, 为了考试而学, 课堂上的气氛一定是紧张沉重的, 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愉快而又活泼的。

二、口述历史教学法的特色

1.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以“学生主体, 体验过程, 生活经验, 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口述历史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 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去搜集史料, 并且进行相关的整理与自己的思考, 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 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 体验调查过程的快乐, 把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外, 也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述历史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教学法, 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 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好感, 好过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历史知识, 锻炼了能力。一方面, 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 也会使知识记得更牢。

3.知识与能力并重

口述历史法锻炼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 不仅是知识的掌握, 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提升。在口述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设置相关问题, 如何与长辈接触交流, 如何提问题, 如何记录问题, 如何整理记录的问题答案, 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评价采访的内容等, 这些都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

三、口述历史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准备阶段

口述历史法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访谈技巧、小组合作、寻找访谈人物、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等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是口述历史法的关键一环, 调查阶段能否成功, 取决于这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 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去做这些工作。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可以分别把各个小组内部负责相同事情的学生召集到一起, 给予专项培训。比如一个小组找出一名负责采访的同学, 而教师可以针对这几个采访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 这会比讲解给全班同学更有效果。

口述历史法寻找史料的阶段可以定位在这些人群与机构上:博物馆、古建筑中居住的老人、史学家、史学老教授等, 由于学生接触的人群有限, 加上一些地区史学资料的有限, 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被采访对象, 全班选择三到四个即可, 但是要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为准, 否则不计算在被采访对象之内。

访谈技巧适合讲给采访小记者, 而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以及寻找人物则是小组内部讨论的重点问题, 这一部分先由教师进行统一指导, 再由小组讨论, 最后确定一个方案, 提交给教师, 教师通过后即可实施,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给予指正。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 在外出时, 可由教师带队, 但具体实施项目则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只是负责引导。

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其实就是具体实施, 按照计划原样实施就行, 可是实际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采访时应该携带的工具和访谈时的礼貌问题, 都应该由教师指导。采访时应该由两至三名同学在场, 一个负责提问题, 另外的同学负责录音和拍照, 这样可以保证现场不出任何状况。如有必要, 教师也应该在现场配合学生的工作, 准备工具则包括笔、纸、录音笔、相机等;而访谈的礼貌问题则是关系到被访谈者对采访者的印象的问题, 也是会使被访谈者决定是否要将重要的内容告知采访者的重要问题。在访谈时, 采访者应该亲切、大方、保持微笑, 语气谦逊, 衣着合体, 拍照时不要开闪光灯, 室内灯光要亮, 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思路。在采访结束时, 应该表达谢意, 并且询问被访谈者的常用联系方式, 以便在整理采访稿遇到问题时, 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答复。

3.整理阶段

整理阶段是学生整理被采访者口述历史史料的阶段, 可以由小组内部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来整理, 也可以由采访者来亲自整理, 因为采访者参与了采访的全过程, 对于被采访者说了些什么都有着一定的印象, 可能会节省一些力气与时间。整理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首先应将录音笔中的口述资料整理成文字, 并进行符合史实的调整, 然后检查错别字与遗漏的地方;其次要取好标题, 形成word文档, 打印出来再次进行修改, 并交给老师进行审阅, 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标题要注意尽量要覆盖访谈所有的内容, 即对访谈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做到精炼而有深度。

4.评估阶段

3.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教学效果

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求历史故事接近或者符合历史真相,因此,教师要对不同版本的故事进行对比,然后查阅相关资料,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真实可靠,除此之外,选择的故事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讲述的历史故事最好和现在有某种联系,然后以史喻今,清楚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下面就做深入的研究。

一、分析历史故事的现实作用

1.历史故事生动具体

一般故事都是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因此时间、人物、地点都有,而且有一个发展高潮和结局,在细节方面会更加具体深入,引人入胜。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晦涩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讲授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景、背景,而且对人物的一些品格也会有所了解,这样就会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有一个更加具体的了解。

2.历史故事的讲述包含很多教学方法

讲故事也是人们传授经验的一种方法和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然后合理地选择故事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方法,将历史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在历史故事中,不仅有对事件起因、发展、结局的描述,还有对其中问题的分析,对人物的整体评价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需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1.分析以人物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时,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故事进行精细讲解。汉武帝刘彻在16岁的时候就登基做了皇帝,在期间其经常带领自己的随从,到处游玩。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家要水喝,主人怀疑这些人都是坏人,然后就将附近的人都叫过来,将这些人都抓了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也就是主人公刘彻,气宇轩昂,知道其不是普普通通的小混混,因此她将主人灌醉,之后将之前的人都遣散回家,好好地款待了这些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很好地再现了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其刚强勇武,甚至是好大喜功的性格,这些素材的体现,为以后其治理国家、击溃匈奴打下了基础。

2.分析以事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采用事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要对故事进行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了解到事件最真实的一面。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会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

3.分析文学史实等故事的应用

对于史实故事而言,可以在史书中找到,因此,在讲故事的时候,具体的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等,都可以在资料中进行查证。例如荆轲刺秦王,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

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讲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时,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故事。还有些故事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故事一般都是以那个时代的历史作为背景,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上,却有不符合历史事实,或者夸张的情况,这都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因此在引用历史故事的时候,尤其是在对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被其误导,例如,在评价曹操的时候,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对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方式的分析,发现历史故事教学有很积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

高其对历史课程的兴趣,而且故事生动形象,可以截取一个小段落进行讲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历史课程中,选择不同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丽英.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2(9):98-99.

[2]王秀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8):190.

4.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 篇四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这种程式化的惯用语在大搞教法学法改革的今天,尤其对是功课紧张,学习压力大的九年级来说,显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就连自己也感觉了无情趣。随着教师要“减戏”、学生要“加戏”呼声的不断高涨,我不断反思如何在课堂上,用最经济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吊起学生的“胃口”。

一、反思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教师如果在一上课便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那么必然会引领学生自然而然步入知识的殿堂。我在工作中虽做不到每节课都有精彩的导入语,但每次上课前却总要精心设计一番。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引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有关《世纪战争》的一段话:“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多少生灵涂炭,多少文明被毁。战争使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充满了血雨腥风。回顾历史,珍爱和平。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为您精心打造大型系列片《世纪战争》,今天为你播出第一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既顺利引入本课,同时又为学生推荐了一个好的电视栏目。

二、反思提问语

提问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运用得当,会极大地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更能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他们会因表现出色而“沾沾自喜”。如果教师不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是习惯性地点花名册,则有可能导致思维未跟上者胆战心惊、颜面顿失;跃跃欲试者大失所望、兴趣转移。所以教师要珍惜和每一个学生交流的机会,呵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我的课堂上,提问的次数虽不多,不过一旦有了提问的机会,便会尽量寻找最该回答、最需要回答、最会回答的学生来回答。并注意适时调控学生的情趣。

三、反思评价语

人人都知道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功用,却往往不去把握机会并加以利用。我在这方面就觉得做的不太好。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总希望学生能张口就来,有时则等不及学生回答完就给打断,我也知道,这种打断是对学生的一种不重视和不尊重,但往往是,一着急便什么都不顾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增加自己的耐性,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与恰当的评价,通过恰当的评价,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这做起来并不是特别难,不过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

四、反思总结语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这样的总结语既无聊又乏味。我在课堂上,尽量不用这句话。而是用那些精练的,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升华主题作用的语言来总结。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我宁愿让我的课堂嘎然而止,也不愿让这节课就败在这句

5.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篇五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

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1、2班,七年级1、2班共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组织和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保持经常听本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遵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循循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基本能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长,复习内容较短,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就会有效果的。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出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制作各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强化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还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取长补短。并且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良好。

存在的不足包括:

1,本人存在惰性,平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严;

2,辅导不够,应多深入课堂,给学生以指导和辅导。这些都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2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俩个班和初一一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课堂练习,设计开放性课外习题,制作历史手抄报、电脑报,历史手工制作等,使学生动手动脑。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历史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世界历史近现代史到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6.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张掖铁路学校陈多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

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

7.初中历史教学探讨 篇七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

1.知识结构的把握

知识结构可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大部分。 科是一门线索性很强的学科, 为学生编写出所学内容的线索, 对学生的学习大有帮助。编写时往往以填空形式出现,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的知识线索。

基础知识是历史课学习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的构成、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拔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首先按课本对知识表述的顺序、知识结构的构成、教师授课的意图把各节内容的知识构成、基本知识点、教师的设问、印证的材料打印出来。

2.学习方法的传授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内容。如在学习哪些欧洲国家不是北约和华约组织成员时, 教学生记住一句话:“噢, 瑞瑞请给男孩一点爱!”其中的“噢”代表“奥地利”, “瑞瑞”代表“瑞典”和“瑞士”, “男孩”代表“南斯拉夫”, “爱”代表“爱尔兰”。短短一句话, 学生既记住了要学的知识, 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还启发了记忆的方法。

3.技能训练的加强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 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题型。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 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 有的是课下作业。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历史学习不应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 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种僵化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需要发散式、复合式思维, 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辨证、变化、发展的视野, 尤其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 是对人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 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 是思考的过程, 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 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 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思维为主, 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学案教学的有效导入

在历史学案教学中, 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犹如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求知欲望, 促使其情绪高涨, 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1.用引言、史料导入新课

历史课文中常常引用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论或重要著作中的句段, 以增强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些言论甚至会成为这个人物的代名词或象征。如在讲到“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节时, 教师可先引用李世民的一段话“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 朕亡一镜矣!”解释完意思问这段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导入新课。当讲到“魏征敢于直言, 前后上谏200多次, 指责唐太宗的过失, 太宗非常赞赏他, 信任他”时, 再次强调“引文”,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太宗纳谏的认识, 然后导入新课。运用史料、引言导入新课, 一定要注意所用史料必须是本课所要讲述的内容或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它最大的优点是能紧扣课本内容, 深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2.乡土教材的导入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十分熟悉, 而且都显得异常亲近, 更便于产生学习兴趣。因此, 用乡土教材导入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学生都会有一种迫切想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遗迹或历史文物相关史实的心理。运用乡土历史导入, 学生比较感兴趣, 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如讲解《夏、商、西周文化》时, 可用“我省周至县发现两处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这是周至县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史前遗址, 也是极少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来导入新课。学习《“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时, 可用我省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的英勇事迹来导入新课:“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序幕。在这场全民抗战的斗争中, 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远的不说, 就说我省著名抗日将领米脂县人杜聿明吧!1933年杜聿明以副师长身份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战斗, 激战三昼夜, 歼敌2000余人。1937年, 杜聿明受命组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1939年任第5军军长, 率部参加桂南会战, 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 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 歼灭日寇4000余人, 击毙敌旅团长, 获昆仑关大捷……你想更全面了解这段历史吗?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不仅更形象反映当时的历史情景,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家乡情怀, 从而达到情感体验目标。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凭借直观教具

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 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 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段重现历史, 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 提高兴趣, 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注重学科渗透

在讲课过程中, 如能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 还有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课下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要学的内容, 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 明确教师要提的问题, 明确自己不懂的地方, 明确自己听课的侧重点。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 教师参照教案, 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学与练。一般来说, 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如诱导式 (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可用于新授课) 、开放式 (质疑、探索、小结、练习, 可用于复习课) 、技能式 (示范、实践、评估、作业, 可用于习题课) 等。

五、丰富历史教育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课程的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素材开展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 讲历史故事比赛, 举行专题讲座或评论, 利用社会资源, 参观遗址、古迹、纪念馆, 组织观看历史影视片等。

参考文献

[1]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8.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探究 篇八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用故事,还原历史场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们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觉触碰到的东西往往有更牢固的极易,通过情境教学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发生的情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从而将抽象的历史时间还原成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具象化故事。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避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看不明白、搞不清楚”的现象,还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环境、发生、后果有直观的判断,从而方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處,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而情境教学的场景还原,一般是以老师和同学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布置和角色扮演实现的,这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极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能够扮演欧洲中世纪的公主,还能扮演中国古代的侠客。通过老师和学生对场景的布置和对历史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枯燥抽象的历史教学被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即适合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知识和思考贯穿到情境教学表演当中,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三).参与性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由于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需要,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自己对角色进行分析定位,这种分析定位正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基础上的。这种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不但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仔细揣摩,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课外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创建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模式是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矛盾激发的结果,因此,能够应用于教学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在讲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时,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虽然会给出“起义”“逃跑”“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多种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大泽乡起义的历史环境后基础上的,都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解释,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完整的知识并对其具有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等,展示直观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想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9.初中历史教学故事 篇九

马家岗中学 王远平二〇一八年七月

我的历史教学小故事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历史课常常是不感兴趣,也不关注这门课程,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总是是枯燥的、无味的学科,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课程,参与课堂呢?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我通过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我的教学小故事。一,小故事,大智慧

我在讲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历史课,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春秋战国的历史对他们而言几乎就趋同一张白纸,这是巧妙地插入一个成语小故事《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三个成语故事对初中生说是并不陌生的,因此我请三名学生来讲述了故事的情节,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二,导演历史剧,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课堂的多样性,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北宋的建立,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通过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对于这一目内容我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小小辩论会,强强对决,展现风采,历史课堂中,有许多历史问题是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的,例如: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门为学生开一次小型辩论会,并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并且学生能通过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史实得出正确的观点。

10.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篇十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主动向其他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在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多个课时的课件,课后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做好复习工作。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知识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参加学校以及晋江市举办的各类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以提升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此丰富之际的教育教学手段,并且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征求其他老师意见,改进工作。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五、狠抓学风。

首先,我是本年段的下年段行政,学生大都比较重视本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被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各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典故,大部分同学对本学科还是很感兴趣的,学习劲头也浓,大部分学习考试成绩都不错,只有少数同学会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有针对性地在课上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

通过一学期努力,我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才疏学浅,加之年段工作繁杂,无暇顾及整个年段面积较广的差生,使考试成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做好以下几点:

1、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教好。

2、从头规范学生行为,教会学生学习。

3、辅导学习基础差的学习,力求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师讲课的起点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提问重点也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我相信只要树立新型教育观,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一点点地学,一步一个脚印,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苦心钻研,锐意改革,相信明天会更好,定能在内中创造出更辉煌的明天。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五篇【二】

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1、2班,七年级1、2班共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组织和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保持经常听本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遵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循循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基本能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长,复习内容较短,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就会有效果的。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出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制作各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强化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还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取长补短。并且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良好。

存在的不足包括:

1,本人存在惰性,平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严;

2,辅导不够,应多深入课堂,给学生以指导和辅导。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五篇【三】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三维标落实情况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历史知识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学期的历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能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中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1、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本文来自高州教育资源网

4、狠抓学风。我所教的2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5、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6、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存在的问题、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4、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想过于社会化,上课时常利用讨论空间开小差,给转化差生工作带来困难,转差效果不是很明显。

5、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6、教学反思不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

四、今后努力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心态。

通过努力,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五篇【四】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担负着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多项的任务。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一篇论文发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五篇【五】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

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

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xx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

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x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x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

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

上一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下一篇:共产党员的初心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