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2024-07-24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共9篇)

1.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教育以“培养人”作为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此理应关注“人”

以及其本质性的要素,即人的生命以及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所以说生命既是教育的逻

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

学者的关注,美国、西欧的国家、澳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生命

教育。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生命教育的建设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并将2000年定为“生命教

育年”。同时,香港、澳门地区也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我们大陆的生命教育工作起

步较晚,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方

案》,以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2004年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市中

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送审稿),着力于推广生命教育。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的今天,生命教育受到如此的关注?本文着重于考察生命教育的现

状,寻找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形势利用新课程的理念

作指导,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

有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

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每年因意外丧生的孩子就有四五十万,占这个年龄阶段总死亡人

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11倍。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百人自杀未遂,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

自杀现象已成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据资料统计,自杀已成为

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在对对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最新

调查表明:有5.8%的人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而他们的父母却一无

所知。且看以下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报告,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为我们进一步地寻求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给出一些启示。

2000年7月,广东省顺德市一名初三的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上吊死亡。

同年8月吉林的一名女生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卧轨身亡。

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的14岁中学生,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一次,而不是老

师所说的四次,选择了自杀以示反抗。

相隔几日后,新疆一中学四名女生因期中考试排名在后,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

约共同服毒自杀,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

二、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到:当学生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根本无力接受挫折,不会理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而家庭、学校也不能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给出

有力的保护。因此可以说当前生命教育缺失现象既有学校又有家庭、社会的原因;既有课程、课堂教学又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原因;既有社会现实又有中华传统教育方式的原因。那么

什么是生命教育?我们将从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从而找出生命缺失的原

因。

1.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还没有达到一致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三点进行

定义的:第一,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其认为生命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

发展的原则,开发学生的生命浅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完整、全面的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人。第二,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有

价值性的活动,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关注生命,认识

真、善、美,净化心灵,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第三,侧重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即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等。(近

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P14)

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的教

育,主要是关于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培

养完整人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生命的价值,到他人、自然乃至社会的价值并涉及到生

死观的教育以及人生信仰的探讨等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价值,这正是生命教育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以此

作指导来领悟、实施生命教育,才能将生命教育做到实处。由此,我们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

涵为“

首先,生命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和教师。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长的过

程。学生作为学习者,不断地从教师那里汲取知识、思想及精神的精华,同时其学习的过程

还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个体,生命逐步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作为传授者,通

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知识、经验,同时其作为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其生命不断成长,逐步完善的过

程。新课程倡导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生命成长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不再

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园丁”了,学生也非只是等着被塑造的“花草”了。因此,生命教育应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

也在不断地加快,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面对的一方面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另

一方面是升重点、考大学的压力。这时的学生既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调节学习的压力,又

需要家长、教师与之交流、谈心以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疏通心理障碍。只有这样中学生才

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现在的学校只关注教师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也

只是向成绩看齐,使得教学只重知识轻能力。这种应试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

观的培养,没有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其也需要与教师、家长的交流,学生在这里被当作

“工具”、“学习的机器”,而恰恰没有被当作活生生的人。结果是使学生在“为何而生”的问题上不解,当遇到挫折、困难时便轻易地放弃生命。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生的需求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最后,生命教育的方式应适应学生生命的阶段特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

进行施教,进行个性化地教学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每一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阶

段,且每一阶段都有着独具特色。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因此教师应注重

学校显形、隐性因素的综合渗透,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认知、体验、励志、实践的目标。

2.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生命教育缺少社会系统的支持。这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撑以及家庭生命教育的配合等等。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我国台湾和香港的生命教育到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起了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这一些生命教育的发展均离不开国家

政府政策的支撑。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只有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联合倡导下才能

顺利铺开并逐步形成完整体系。

其次,生命教育缺少学校教育的落实。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由于传统的教育只是片面

地追求学校升学率,综合活动课要么被学科所侵占,要么被取消。从课程的实施上来看,学

科课程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可是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只能把有限的课堂用于知识的灌输、训练。这样生命教育完全失去了存在的载体。

第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缺乏。教师自身的生命素养,往往在实践教育目的中处于关

键性的因素。从以上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和感情的情况,还存在着体罚学生、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教师本应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可是这一些不尊重学生生命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无以弥补的伤害,而且给其他同学心理也带来了不可消除的阴影和心理障碍。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生命教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是关键的一环,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尝试进行生命教育是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的必要途径之一。生命意义的缺失正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因此,从新的角度确定课程教学的理念,实现课程教学生命意义的回归就成为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新课程向生命意义的回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课程提倡全面性和个性化。新课程在要求培养全面人的同时也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适应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当前的教学应该实现从以知识为重心的教育,转变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实现从重结果的教育向重过程的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才能给予学生完整的人生。个性的完善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人生经验的情感体悟,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识,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贫乏单调的情感体验只能带来不完整的人生和人格的缺陷,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情感的因素,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个体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新课程的内容应体现了生命的现实性和阶段性。生命的现实性即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最贴切的课堂教学资源,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发现学生的真正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生活的热情,从而热爱个人生命,乃至其他生命,才能让学生体会出生命之伟大,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对于中小学生,重视激发他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转引多维度下的生命教育)台湾地区目前在中小学所进行的生命教育,已有相当的系统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上也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值得大陆教育界借鉴。例如其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这一些教学内容以及相应教学活动的展开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他们人格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3.新课程的实施上强调生命化的教育。新课程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的智慧,遵循学生的天性,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提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现的教学,使教学触及生命的灵魂。新课程所倡导的认知、体验、励志、实践这四种教学方法与生命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进行感悟、反思、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新课程的评价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成性。新课程确立了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提倡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为生命的健康成长构建了良好的环境。总之,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及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保障机制。

四、在新课程师职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防教师(proof-teacher)’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新课改的走向。”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8.生命教育是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前提是教师的生命素养,而在现实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多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生命教育意识和提高生命教育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具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敬业精神,即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即研究学生,研究其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只有在新课改的背景中,不断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的生命教育素养和质量,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

总之,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提高生命质量为本质的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奉献爱心,完善自我,它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管。只有在充满人性化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意识到自我生命的丰富性、多彩性,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孩子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也意义。

2.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二

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于美国产生的,中、小学校基本都认可了生命教育理念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用以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张扬和发展学生个性。此外,还通过挫折及逆境教育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追求。在我国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则相对较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才首次出现“生命教育”理念词汇,而当前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生命意识理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心中,生命理念教育模式也走入了中小学中,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在我国现行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生命意识的培养也囊括在内,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其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的学习从各个角度去认知社会、自然,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作者价值观念影响,而任何作品在本质上都会展现对于生命的态度,讴歌生命,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加深,更懂得珍爱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更容易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注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实行个性化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一)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生命话题的探索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对生命教育理念占有重要部分,比如在一年级课文中有篇叫《放小鸟》,文章作者使用通俗易懂却又精炼的儿童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对爱护小鸟生命的场景,借此表现对生命的爱护及尊重。又如三年级教材中《作一片美的叶子》,文中采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关于大树和叶子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恩、热爱。

(二)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引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评价也与双方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传递出来的理念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教师的指引作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以教学、提问、辅导等方式,身体力行,将积极的价值观、生命观传递给学生,促进其生命意识的构建。

(三)课外阅读和实践中来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白岩松曾经说过:“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阅读是人生里程的坐标”。因此,阅读不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会影响人的一生,阅读在一方面促进学习者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丰富其对生命的情感体悟。所以教师应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发展层次不同、个性发展方向不同等,指导其选择符合心理需求,易于激发感情共鸣的书籍,使之丰富自身对于生命的体验,在阅读中加深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包括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学习中,也可以通过一些与生命教学有关的主题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情绪表达的机会。比如游戏、单人演讲、绘画比赛、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的互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

三、实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想要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们就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去,爱护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学习累积心理学知识,懂得去理解学生的内心语言。最后,要逐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由于一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这时期学生的记忆量会明显增加,而给记忆的方式主要是从无意识的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因此,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们认真负责的指引。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生命教育概念的论述以及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师在其中担任着无比重大的责任,所以教师们应先利其身,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以及信心,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知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周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三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源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强调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理念。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应该绽放生命光彩的语文课堂往往却忽视了生命的完整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學出发,探讨生命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给学生独特体验,让其感受生命的意义

情感和感悟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并不是说要老师去传授。语文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借助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也是因为个体的不同而独具个性。教育就是需要在尊重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上进行。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通过给小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的阅读,通过这些阅读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或者,通过学生写作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比如,教师让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申请成功的视频后让学生自由写作。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赞美祖国的伟大,有的学生对祖国充满了信心等等。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得以提高,而且还发挥了自己的见解、感受。体验使得语文学习进入了学生的生命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生命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观点,让学生生命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缺乏尊重学生感受的意识,最终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生命力被扼杀。在教学《司马光砸缸》后,教师不仅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有学生提到:小孩子不应该在水缸旁边玩耍,而且有人掉进去以后不能直接跳下去救,而是想办法砸缸,还有其他学生说要尽快告知大人,我们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跑掉,应该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处理问题。对于这样的见解,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助课堂学习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语文课堂是丰富的,通过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生命、感悟生命是可行的。而且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现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06).

[2]王秀芳.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

4.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 篇四

湛江财贸学校 管理专业科 吴宏杰

一、“生本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结合他在多所中小学开展的关于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情况,撰写了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从生本教育的概念、意义、产生的背景、主要观念、操作体系、操作方法,以及哲学思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中关于生本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广东教育界的瞩目。

郭思乐教授在该书给生本教育下的定义: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力求在教学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往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忘我地进行学习。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老师在课堂的角色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高度学习的热情,学生的角色也由师本教育下的“要我学”转变为生本教育下的“我要学”。

二、“生本教育”的理念特征

(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 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的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出一个和谐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在人格、道德理想、审美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正确认识,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教育的育人功能来实现的,教育与人是统一的两个方面。

(二)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一直把学生仅仅当作教育的对象,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学生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个体发展是学生自我的潜在动机,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在需要,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那这种“教学资源”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收益,而收益例如提升学习的能力和增加的知识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生本教育”把学生当作自觉的、但需要被激发的教学资源,此时教育的意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

(3)

教育不应是阻力,而是推力。

从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师本教育因为采用相对固定的程序例如固定的教室、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观点或一成不变的课程考核方式等等来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等于一种约束和限制。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这样的学习,具体、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她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 2 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下的教育是“推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自身来进行教育,而获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学定教”,促进教师成长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师是实施高素质教育的关键。

生本理念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也突现出教师职能的转变,简单点讲就是由师本教育下的“我要怎么教”转为生本教育下的“我怎么让学生来学”。学。相对来说,教师的角色就更加重要,因为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课堂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共同学习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者。生本理念的教育,在客观上从学生的需求这方面也对教师形成了一种促进教师“我要学”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探索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向教育教研型、专家学者型转变。

三、“以生为本”的“1+5”教学模式

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生本教育的理论和特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尝试建立了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1+5”教学模式,其中“1”指的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5”指的是围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的其他5个教学环节,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设计、教学互动过程以及教育评价五个环节。五个环节以理念为中心,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以求达到生本教育的目的。

(一)“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取得一项工作的成功,首先要有好的理念。教学工作要取得丰硕的成果,也首先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生本教育”以“生”为本,不仅符合教育的基本宗 3 旨、根本目标,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生本教育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适应能力,它的作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影响到中国教育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昌盛。虽然在生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应该坚信真理的无穷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且不断将其完善发展。

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我以为有以下四个重点:

1、要明确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

2、把学生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要懂得如何开发这种资源,让其通过自我学习产生教育收益,自我增值。

3、思考如何让教育这个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4、明确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引导者,不是高高在上,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符合生本教育的要求。

(二)“5”:围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5大教学环节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动机理论出发,人的某个行为的出现是由其动机引发的,而动机又来源于人的需求。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根源于他的动机和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行为,必须激发其动机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呢?简单点可以这样认为: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上每一门课程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了解本班同学对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或者他们对内容的兴趣点集中在哪里,或者他们希望用什么方式来学习等等,了解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等,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来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上课的内容以及过程都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同学能 4 自觉甚至忘我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2、建立课程目标体系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高效为目标,要取得应有的效果,课堂设计不应该离开课堂目标的设计。但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目标例如难点重点不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难点和重点,只有相对的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在每一位(组)同学心中是不同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在确定课堂目标时,可以采用建立课堂目标体系的方式,即有课堂的总目标以及分目标,教师可以先从整个课堂宏观的角度结合课堂内容来设计一个课堂总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学生的分目标,甚至可以做到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最后,课堂结束时,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与预先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估,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果学生未完成目标,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力求下次完成课堂目标。建立目标体系,一是设置合适的目标可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二是可以减少传统教学课堂目标单一的问题;三是目标体系下的目标的多元化、个性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课堂目标不应是仅仅由老师来决定,而是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商定,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另外,尽可能做到课堂总目标与分目标保持相对一致。

3、课程内容设计

课堂内容的合理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设计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取不要太难,先易后难;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前置的问题要“简单性、开放型、核心性”,尽可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理解、都想去说、都懂得去做和懂得去用;

2、内容方面尽可能有时效性和生活性,例 5 如选择近期的新闻热点,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等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包括在案例的选择也要做到这一点。

3、在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设计内容框架,具体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自发去收集,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

4、教学互动过程

在生本教育体理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讨论这种教学互动形式。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课堂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进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每次讨论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设计讨论互动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注意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的角色;讨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做好讨论过程协调者的角色,老师要“少说话,多听话”甚至不说话,但老师要控制讨论的内容不要离开主题。

二是设计讨论的主题要开放性的,双方都有话可说,人人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们对问题的讨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们随时提出,可以相互质疑,而且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资料收集,使得讨论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互动交流形式。

三是注意教室环境布局对讨论的影响。合理的排列方式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就会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许多不便,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室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四种:A.秧田形,这是传统教室的排列形式这种座位的设计是学生同步学习的典型方式,对于知识性教学尤其是集体讲授而言,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好,但是这种排列方式也往往会造成师生的视觉盲区,容易限制师生的互动范围和互动方式,既不利于非邻近学生的交往。B.马蹄形(新月形),教室中座位排列的方式是“U”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处于“U”型缺口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很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教师组织讨论也极为方便,容易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但是这种方式常常受到班级人数和教室空间的限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C.长方型或圆型,这种座位的排列适用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与学生的小组学习,教学中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互动竞争的气 氛,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监控和反馈,同样也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多。D.模块型,这种座位排列的方式主要用于学生的小组活动和个别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或活动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四是结果与过程一样重要;讨论的目标其实不是非得要得出讨论的结果,而是通过讨论的过程来达到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标,因此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五是学会等待,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激烈的互动讨论后,必须腾出时间让同学去再次思考刚才讨论的一些问题,尝试让同学们去总结讨论的情况,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或情况做一个总结,并提出讨论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指出双方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5、教育评价的转变

教育评价其实指的是一个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生情况和激励学生学习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是单一的,例如成绩,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就不是好学生,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但是我个人觉得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个主客观相结合、公平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如下三个重要原则:A、无错原则。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时候,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个消极的用语,对学生有极大的负面暗示,使其丧失信心,相反,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目光或一句鼓励的话语,能使学生充满自信,从而走向成功;B、公布评价标准 有研究表明,当学 8 生在学习之前就知道用来评价他们的标准时,他们学得最好,而且也让他们感觉到评价的公平性。C、考核多样化,注重主客观相结合,改变以一份书面试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与平时的作业、提问、讨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D、必须把评价的结果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与学生共同商定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

四、结束语

生本教育其实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教育为学习而服务,为学习者服务,如何激励学生忘我地学习是生本教育的目标,本人希望通过建立“1+5”的“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将生本教育的理论实施到课堂教学上。实践证明,“1+5”教学模式的确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我也感受到了生本教育理念及实践带来的巨大威力。

参考文献:

5.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五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铎教授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观点。其在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提到,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以体验为基础的。生态体验模式的基点是三重生态因子圆融互摄,通过把某些资源调入现场、设计亲验活动、进行开放式对话、提升道德理论等,呈现适合学生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几年来,河北省沧州市水月寺小学将生态体验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德育模式的改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首先改变了德育模式,把其由理论灌输转变为情境体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不应是硬性灌输,而应该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教师将育人和教学融为一体,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将内化的道德意识外化为其道德行为,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评价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不能只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其道德行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学生的`道德水平应在某些情境下进行体验和感悟。我校几年来的活动实践证明,生态体验理念下的德育比传统的说教更为有效。例如,学校开展的感恩、责任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会感恩,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围绕这一教育主题,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在“感恩父母”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蛋宝宝总动员”“今天我当家”“念亲恩,行孝心”等活动。“蛋宝宝总动员”: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时刻保护随身携带的一枚鸡蛋,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今天我当家”:让学生感受父母平时既要工作又顾家的辛苦,懂得以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家长分担家务,担当家庭责任;“念亲恩,行孝心”:通过让学生收集自己的成长故事及照片,明确自己的成长得益于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通过生态体验活动,学生体验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懂得孝敬父母。此外,我们通过“我入队了”“十岁成长礼”“我毕业了”等体验活动,教育学生感恩教师;通过“我的小伙伴”“宽容的魅力”等体验活动,教育学生感恩同学;通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绿色出行”等体验活动,教育学生感恩自然。通过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自然,进而使学生懂得感恩党和国家,增强长大后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二、德育渠道的拓宽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我们除了利用环境陶冶、学科渗透、实践操作等途径外,还拓宽了德育渠道,实现德育与心育的结合。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的体验与反思,不仅和学生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和学生的心理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由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5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组成。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入学校课表,定期邀请沧州师范学院的心理专家,到校做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三是成立“心灵港湾”心理咨询室。17位心理咨询师轮流在规定时间为学生解除心理困扰,较好地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四是寓心育于班级建设中。通过主题班会课、相关视频观看、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感受积极和消极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影响。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的体验活动和反思表达起了积极的正向作用,提高了德育实效。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

6.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六

陈丽芬

看了继续教育下的作文指导课。可谓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作文之本”就是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所感,才能写出作文,也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写的东西了才不怕作文。

1、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自由感悟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细节中去发掘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挖掘开发生活资源,设计即兴练笔,如侯老师这节课,有目的的设计了句段,看多媒体演示句段,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或事,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挚的感情用真切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表达感受生活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我体会到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在于求真,用自己的笔说自己的话,教师则创造条件、开阔活动空间,让孩子在自由中获得真切感受,感之于处,受之于心,表之于言。

2、培养观察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写作文首先要有内容,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组织写作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侯老师在课上有意让学生观察事物,观察出示的多媒体上的事物,为孩子们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从外貌、动作、表情、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观察,让学生轻松的把全身心放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在有效引导下变得丰富、生动大胆。此时,如果动笔去写,一定成竹在胸,从而改变了学生作文入手难的看法。

3、“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侯老师在讲座中说过: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在平时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基础如,字、词、句、段、篇以及修辞等方面写出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达到“我口写我心”为作文积累素材。有了鲜活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学生不会无话可说,但还需要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语言材料,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要给学生有效地引导,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修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自己成为一条涓涓细流,保证为孩子们提供鲜活的生活源泉。

7.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七

针对这一现象, 我校上下高度重视, 想办法、找对策, 始终把后进生的转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来抓, 并且确立了“转化一个后进生, 等同于培养出一个高才生”“先成人后成才, 既成人又成才”的教育理念, 力求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着太阳的光辉, 让每一位后进生都能享受着关爱的甘霖。为此, 我校在前几年对后进生“亲情结对”的基础上,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开展“四帮一”教育活动, 效果更加明显。

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充分发挥老教师教育经验、时间优势, 任课老师、家长对帮教学生的情感优势, 优秀学生的榜样优势, 形成合力, 关心、帮助后进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始终坚持狠抓问题定对象, 健全制度强责任, 注重仪式求监督, 落实岗位彰自律, 挖掘内涵重过程的工作举措, 有效地、艺术地帮助和引导后进生。

一、细排查、重摸索, 有的放矢定对象

我们在确定对象时力求辩证地看待学生。首先, 后进生是相对性的, 人无完人, 不管什么样的人, 都有其优缺点, 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的地方。后进生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而言的, 我们针对于这一时空, 对于那些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观念偏差、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存在较严重的思想、心理、学习障碍的学生作为被帮教对象。对象确定后, 我们组织“四帮一”领导小组, 班主任、任课老师、老教师、优秀学生召开专门会议, 组建好帮教小组, 认真研究被帮教对象存在的问题, 形成问题的因素, 从而研究对策。

二、立制度、明职责, 确保活动有进展

我们都知道, 教育不在一朝一夕, 也决不会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逆反与反复, 所以在帮教过程中, 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学生难免会受挫。但是, 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 只要坚持不懈, 找到方法, 后进生也不例外。为此, 我们要求帮教人员做到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对待这些学生外, 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帮教制度, 要求帮教各方严格执行, 确保帮教工作的有效推进。

如对于任课教师, 要求每周做到教育转化“五个一”, 即每周至少找被帮教学生谈一次话;利用学科教育优势, 每周给他们提供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周挖掘被帮教学生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并及时表扬;每周与班主任联系一次, 及时反映相关情况;每周教会他们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或做人方法。

同时, 大力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推进优秀学生与被帮教学生“点”上帮带, “线”上帮扶, “面”上帮促的“三维立体式”帮教模式。要求优秀学生与帮教学生做知心朋友, 努力实现优秀学生与帮教学生在思想上相融相通;生活上相促相帮;心理上相交相知。切实做到用健康的思维引领后进生;用规范的行为影响后进生;用得体的言谈感染后进生。

老教师利用每月一次的返校时间, 与学生面对面谈心, 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督促巩固工作,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 沟通信息。班主任做好联系总结工作, 及时评介、及时反馈, 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三、定岗位、求自律, 亲身体验促养成

后进生因为学习和行为表现都较差, 很少被同学、老师及家长正确看待, 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容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但是作为帮教者, 我们必须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在智力方面, 有先天早慧者, 有大器晚成者;在思想方面, 同样有先觉早悟者, 有顽钝后醒者。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真心接纳每一个后进生, 给予厚爱、给予赏识、给予机会。他们中大多数没有成功的体验, 也很少能获得尝试的机会。为此, 我们在学生会、校广播站、校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方面大量增设新岗位, 让他们充实到这些岗位上去。在这些岗位上, 他们能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或协助学生干部巡查校园卫生, 或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纪律, 或协同采编校园新闻, 或合作排版校园报纸。通过岗位锻炼, 他们不仅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更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从而真正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使他们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四、勤帮教、抓落实、工作到位见成效

在帮教过程中, 帮教四方要按照计划, 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并定期召开碰头会, 交流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策作进一步改进。

1. 在职的帮教老师是主力军, 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首先, 在帮教过程中, 我们要求老师做到:“做学生学识上的老师, 感情上的朋友, 心理上的医生, 道德上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 才能给以他们鼓舞, 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充满爱心的希望之火。二是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 帮教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拿起表扬的武器, 让学生体会愉悦的成功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 从而产生追求上进的原动力, 并付诸实践。

2. 退休的老教师是夕阳红, 用真诚的爱心感化学生

退休教师大多数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威信高、思想教育得法, 对孩子们充满爱心。在帮教过程中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一月一次与结对学生谈心交流;坚持一月一次与班主任联系;坚持一月一次与家长进行家访;坚持一月一次要求结对学生思想汇报;坚持一月一次与帮教老师及学生互通情况, 总结效果。由于他们的耐

导读:求学专业和就业专业的选择与坚持, 不可随心所欲, 应当慎重。我们主张一经选定就要“不抛弃, 不放弃”。

参加高考后填报志愿, 乃至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都可能有一个专业的再度选择和如何投入专业学习的问题。这就要处理好选择专业和坚持专业的关系问题。

选择专业具有任意性特点, 但选择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 它应该包含着你对社会需求、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及职业理想的认识和憧憬。一句话, 选择专业要做到实事求是。专业的坚持具有专一性, 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亦可审时度势而改变, 但专业的改变当慎重。我们提倡一经选定, 就要“不抛弃, 不放弃”, 这样更容易学出成果。因为人生短暂, 蹉跎不起岁月。选择专业是坚持专业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专业是对选择专业的肯定和光大。

毕业后走向社会, 又有一个如何选择职业与坚持专业的问题。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呢?

如果现在选择的行业 (职业) 不是你打算永久要做下去的, 与你的专业无关, 最好请你尽早离开, 重新规划好自己的目标职业, 尽量做和其相关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报酬低也值得, 因为参加这样的工作你是给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摄取并积攒经验。任何人做任何工作, 至少都是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 一是“前

心、细心和诚心, 使帮教学生深受感动, 许多老教师与帮教学生结下了“忘年交”, 他们的一行一言、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感染了他们, 所以, 转化效果更加明显。

如高一 (7) 班学生张某, 性格暴躁, 做事好冲动、不计后果, 喜欢惹是生非。刚进校, 无论老师或领导找他谈话, 他都不当一回事, 甚至有的时候会对着老师暴跳如雷、指手画脚。退休老师陈老师与他结对后, 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与他交流。陈老师不厌其烦, 把他当做自己的孙子一样, 一次次促膝长谈、一句句赞赏鼓励, 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消除了他们的隔阂。同时陈老师不断找出张某身上的闪光点。如性格直爽、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等, 希望他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不断鼓励他树立自信, 平时还经常在班主任、任课老师面前表扬他, 为他说好话。日久见真情, 张某深深体味到老师的真爱, 体味到被人重视的感觉, 他想到要用进步来回报关心他的每个人。于是, 老是违纪的他竟连续几周未被扣除量化分, 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也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去年在学校组织的“抗震救灾, 与爱同行”爱心捐款活动中, 张某的表现尤为突出, 他将过年收得的压岁钱一千多元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 捐款数额在学校排列第一, 他被评为学校捐款活动积极分子、学雷锋积极分子。现在, 张某在校内校外无论看到哪个老师, 都能主动打招呼, 变化之大让人难以相信。

3. 优秀学生是生力军, 用良好的品行感染学生

优秀学生是班内学生的榜样, 与被帮教学生朝夕相处, 共同语言较多, 有时更容易沟通。所以, 我们十分重视优秀学生在“四帮一”活动中的作用, 我们对参加帮教的优秀学生精挑细选, 并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培训, 指导他们如何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对结对同学进行关心和帮助, 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触动他们, 并在班中营景”在哪里, 另一个就是“钱景”怎样。这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刚进入职场的学生, 即使你是硕士研究生也应该在选择职业时注重“前景”而不是“钱景”。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 选择职业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爱岗敬业与“跳槽”择业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种行为。爱岗也可以跳槽, 跳槽了一样可以爱岗。“跳槽”择业不等于不爱岗敬业, 而是通过在人的实际工作过程对所从事职业进行重新认识, 对个人兴趣、能力进行检验和再培养, 对人职匹配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 对自己原来的目标进行审视。这种调整是有益的, 它有助于我们重新确立目标, 保持奋斗的动力。但这种调整不应是盲目攀比中心态浮躁的追求, 应是对社会需要、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才能的认真审视下, 对个人价值目标的理性选择, 是“走自己的路”。但是, 我们必须清楚:目标更换频繁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频繁跳槽自然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投入, 无法真正做到敬业爱岗, 影响个人才能的发挥。所以, 和选择学习专业一样, 我们同样提倡, 经过慎重抉择的职业一经确定, 就要“不抛弃, 不放弃”, 就要爱岗敬业, 干一行, 钻一行, 精益求精, 尽职尽责。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造良好氛围, 让被帮教同学深深感受到班集体真心实意的关心与爱护, 真正融入班集体中, 为班级争光夺彩。

4. 学生家长是重要的依靠力量, 用浓厚的亲情支持着学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四帮一”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 我们十分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利用校信通平台, 让被帮教学生始终处于家庭和学校的监护之下, 使学生更好地受到全程教育。平时我们还通过发送科学家教知识的短信, 或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 提高他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帮一”教育活动是防差转差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四方献爱、多方帮助, 后进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或改观, 有的学生成功考上大学, 还有的学生被推荐到优秀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的品行得到引导, 价值得到体现, 教育的成效得到彰显。

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没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将不仅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 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 在教育中, 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点亮人性的光辉, 彰显生命的价值”是社会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重大的使命。能把品行皆优的学生教育好并不稀奇, 但是能把有偏差的学生导正, 为有困惑的学生疏通, 将有可能失足的孩子拉上岸, 这才是教师最大的功劳。

当然, 后进生的转化,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 拓宽工作思路, 采取多种方式, 心系学生, 用爱心、信心、恒心去换取他们的自信、自尊、自强, 着重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用爱的涓涓细流去浇灌他们干渴的心灵, 引导他们走出“问题、偏差”, 走进“自我教育”, 彰显“生命价值”。

摘要: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素质相对不高的职业学校, 如何防差、转差激发学生求真、求知、求技的兴奋点, 如何育人、育心养成学生自律自爱自强的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本职所在, 也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着以“四帮一”教育活动中总结得出的一些经验作为经纬, 以细致、明立、定岗、勤抓四条做法来论述人本管理的精髓, 也是学校教育中生本管理的准则——“点亮人性的光辉, 彰显生命的价值”。

8.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篇八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22-0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都缺少对学生地位的正确认识,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的接收知识几乎成为传统教学的常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生命教育理念运用而生。生命教育理念的出现刷新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认知。而随着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规模运用,语文教学变得更加自然,更加真实。同时,因为生命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生命教育理念概述

生命教育理念以生命为维度,用全新的视野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与认识。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思想交流。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重视学生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生命的质量也得以提升。而在实际运用中,生命教学与生本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学生为课堂的核心,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高度尊重学生。客观来说,生命教育理念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具化,同时也为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其知识面较少,好奇心强,很多人在前期都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语文教学,学习能力较低,也缺少相应的语文学习兴趣。生命教育理念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依靠学生来推动教学的进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中尊重,依靠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并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具体来说,就是破除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弊端,给学生保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其调动起知识体系及思维来解决问题。同时,要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者产生共鸣。要让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更强,就需要教师遵从生命教育理念来推进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并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课文加强理解;其次,要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获得感情上的共鸣;最后,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进行阅读拓展。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永无止境实践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但是生命的独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本能,让教学变得更加自然。

2、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希望学生透过这扇大门发现文学的美好,感悟文字中的情感,进而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虽然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任务依然停留在识字组句的阶段,但是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投注自己的情感,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用语言,用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设计。比如,在学习《阳光》这一篇目时,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并告诉学生禾苗变绿了,小树变高了,小溪流动歌唱都是阳光的功劳,而现在看到的美景如果没有了阳光那么就不复存在了,不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当然,生命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无限的潜力。

3、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低年级段的学生往往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获得教师或者同学的认可。在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理念时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老师”。比如,在学习《比一比》时,因为它属于识字课内容的范畴,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不会的生字,并通过小组讨论或查字典的形式了解生字的含义。在准备工作就绪后让一部分学生上台教下面学生生字的读法和含义,教师也是学生的一员,认真听学生讲解。虽然一些学生还是会表现出害羞,不好意思,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学生都以当上“小老师”为荣,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设置生字分享环节,在课堂开始前的5分钟,学生可以分享一些他们新学到的生字、生词,随着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识字量都会获得有效的扩展。

4、培养学习语文,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魅力

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重要,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石,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条件便是学生对语文能够产生一定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积极运用图画、音频文件、实物等多种材料来使得课堂的内容得以丰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的核心便是阅读,而阅读实质上就是读者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的感悟文本的情感,受到文章思想的启发。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需要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而做到这一切的关键便是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参考文献:

[1] 黄 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03:77.

[2] 陈红平.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吉林教育,2015,19:74.

9.浅论生命教育的理念 篇九

——浅谈生命教育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随着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课业沉重的负担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和危机;学校对学生精神世界缺少关注,生命意识的教育不被重视,不少青少年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有调查显示,有很多学生会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引发多起自杀事件。由此实施生命教育已经到了必不可少的地位。

关键字:生命教育 内涵 基本理念 实施途径 意义

生命教育的兴起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生命价值观失落的反思:一方面,社会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人逐步异化为对金钱的追逐,权利至上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进而引发社会的精神危机,并逐渐腐蚀者人的灵魂。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且他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概念的,当数1979年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制。1989年日本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说明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生命教育几乎还刚刚起步。主要是因为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至于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把“人”只看成是处于封建等级体系中的各个群体,如皇帝与臣民,而不是有着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人,这种状况使我们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轻而易举地去牺牲个人的利益,包括生命。反映到教育上,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漠视促使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育者则被看成是传授知识的“中转器”,这种情形导致“应试教育”产生。在“应试教育”中,对生命的漠视被发挥到了极至。结果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普遍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表现为很多青少年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意识或者说是生命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思考生命让人体会到生命深层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热爱生命等等。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1.关注生命、善待生命

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每一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教育作为育人的事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以现实鲜活的生命为基础的。而任何无视生命、摧残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异化”。

2.依据生命特征进行教育

生命教育在对象上要瞄准“人”这个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把学生当做是“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鲜活的人。

生命是完整的,也是自由、自主的。教育的活动开展首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主动地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不断的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更新。而不是硬性的规划好学生发展的路径。其次,教育的过程中要凸显学生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教育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而不是教师。从学生自身的兴趣激发生命探索的本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不断的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必须在自己不懈努力和对自己的不断超越的基础之上,从而为学习提供发展动力。最后要张扬生命的个性,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服务,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崇尚分数至上的理念,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千篇一律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可言。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共性,给学生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

3.提升生命质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要提升生命质量,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就要呵护、珍惜、欣赏生命。人生意义的体现首先是建立在生命存活的基础上的,没有生命个体存在何谈生命质量。因此,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使学生敬畏生命。

当前的教育过于死板,一味的知识传达知识给学生,题海战术早就成为时尚,而忽略了如何教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方法;只是复制老师所讲的,而不产生质疑和批判;干燥,死板的知识让学生不能融入自己的主观的理解。生命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个体,不开启他的灵智,他只是一个机器而已,丧失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难道我们要生活在一堆冰冷的机器周围吗?这样,不明感情的亲疏,不懂得如何判断是非,何来的幸福人生呢?

生命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因此,生命教育的实施会有一些阻碍和不利因素。在我看来,生命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实施途径:

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时间的生命教育课,做到有老师、有时间、有教材,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有规划,有效果的教学形式。

2.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结合禁毒日、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活动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还会学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的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讲野生动物的分布时穿插保护生物的意识等。

4.校园文化渗透生命教育,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规划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命教育,规划建设生命教育园地,并在楼道、墙壁等处布置生命教育的主体内容,使校园时时刻刻渗透生命教育,形成客观生命教育的环境。

四、生命教育的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7.8

[2] 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

[3]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顾海良.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08.8

[5]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6] 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构[J].教育研究,2002

标准课程科学解读作业

姓名:何涛

学号:200751010111

院系: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陶瓷行业调研心得体会下一篇:埋在内心最深处的爱初中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