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2024-09-19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精选8篇)

1.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篇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一、课文分析:

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难点: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 )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 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故乡之景 )和(故乡之人)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3、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 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内讨论解决)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6、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齐读背诵。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 “故乡”是谁的?

(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4、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上述三段中的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5、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交流分享:

通过本小说的学习,你掌握了阅读小说的那些技巧?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故 乡

过去 现在

景物: 蓝天 明月 阴晦 萧索

人物: 闰土——能干 快乐 麻木 辛苦

杨二嫂——漂亮平和 庸俗 卑劣

2.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篇二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3.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篇三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表 篇四

1、沁园春 雪

分(fèn)外妖(yāo)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2、雨说

田(tián)圃(pǔ)

喧(xuān)嚷(rǎng)

洗(xǐ)礼(lǐ)襁(qiǎng)褓(bǎo)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gāo)

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5、敬业与乐业

征引

心无旁骛(wù)

亵(xiè)渎(dú)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guō)不舍

百行(xíng)业为先

佝(gōu)偻(lóu)丈人承蜩(tiáo)骈(pián)进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陨(yǔn)落

灵(líng)柩(jiù)

凌驾

睿(ruì)智(zhì)弥(mí)留之际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

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

恼羞成怒

恪(kè)尽职守

诅(zǔ)咒(zhòu)

深邃(suì)怜悯(mǐn)

7、傅雷家书两则

凭吊

谀(yú)词

扶掖(yè)大惊小怪

廓(kuò)然无累(lěi)

重蹈覆辙(zhé)

涕(tì)泗(sì)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dǒu)牛

舐(shì)犊(dú)之情

颓(tuí)废

枘(ruì)凿

羲(xī)皇

创(chuāng)痛

8、致女儿的信

忐(tǎn)忑(tè)

一抔(póu)黄土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â)繁(fán)衍(yǎn)

刹(chà)那

伫(zhù)立

9、故乡

萧索

家景

如许

鄙夷(yí)

恣睢(zìsuī)

阴晦(huì)

猹(chá)

祭祀(sì)

五行(xíng)缺土

装弶(jiàng)

鹁鸪(bógū)

獾猪(huān)

颧(quán)骨

潮汛(xùn)

髀(bì)骨

愕(â)然

嘴唇薄(báo)

秕(bǐ)谷

束缚(fù)

嗤(chī)笑

恐吓(hè)

瑟(sè)索

寒噤(jìn)

廿(niàn)

青黛(dài)

惘(wǎng)然

潺潺(chán)

10、孤独之旅

厚实

嬉闹

驱除

歇斯底里

觅(mì)食

撩(liáo)逗

狗吠(fèi)

胆怯(qiâ)

掺(chān)杂

给(jǐ)予

肥硕(shuò)

撅(juē)断

咔嚓(kāchā)

逃窜(cuàn)

茬(chá)

戳(chuō)破

蓬(péng)松

抠(kōu)芦苇根

稠(chóu)密

11、我第叔叔于勒

拮据(jiéjū)栈桥(zhàn)

煞白(shà)

十拿九稳

牡蛎(lì)

撬(qiào)开

流氓(máng)

嘟囔(dūnang)

褴褛(lánlǚ)

12、心声

沙哑

发窘(jiǒng)

抽噎(yē)

出风头

琅(láng)琅的读书声

发窘(jiǒng)

咳嗽(sòu)

憋(biē)着

抽泣(qì)

发颤(chàn)

呵(hē)斥

棱(léng)角

恍惚(huǎng hū)

窸(xī)窸窣(sū)窣

纸捻(niǎn)子

蜷(quán)缩

簪(zān)子

匣(xiá)子

咽(yàn)下

毛毛剌(là)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根深蒂(dì)固

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孜(zī)孜不倦

汲(jí)取

锲(qiè)而不舍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彷徨(páng huáng)

儒(rú)家

15、短文两篇

藻饰

狡黠(jiǎo xiá)诘难(jié nàn)

伦理

滞碍(zhì)

寻章摘句

味同嚼

(jiáo)蜡

吹毛求疵(cī)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jiáo)字

因小失大

豁然开朗

开卷有益

咀嚼(jué)

睾(gāo)

马南邨(cūn)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

诓骗(kuāng)

怀古伤今

为(wèi)民请命

求神拜佛(fï)

前仆(pū)后继

诬蔑(wū miè)

搽(chá)

脊(jǐ)梁

17、智取生辰纲

怄(îu)气

端的(dì)

干(gān)系

寻思

逞辩

勾当(gòu dàng)

趱(zǎn)行

嗔(chēn)怒

朴(pō)刀

恁(nèn)地

省(xǐng)得

着(zhuó)意

兀的(dì)

面面相觑(qù)

聒(guō)噪

18、杨修之死

沉吟

禀(bǐng)请

班师

谮(zèn)害

惑乱

对答如流

庖(páo)官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恃(shì)才放旷

食讫(qì)

厌恶(wù)

半晌(shǎng)

手绢(juàn)

麾(huī)军

阜(fù)

绰(chāo)刀

19、范进中举

倒(dǎo)运

腆(tiǎn)着

舍与

央及

管待

商酌(zhuó)

叙功

相与

唯(wěi)唯连声

带挈(qiè)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醉醺(xūn)醺

啐(cuì)在脸上

避q讳(huì)

星宿(xiù)

自绾(wǎn)头发

少顷(shǎo qǐng)

桑梓(zǐ)

细丝锭(dìng)子

攥(zuàn)紧

解(jiè)元

20、香菱学诗

腻烦

怔(zhèng)怔

笑吟吟

茶饭无心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平仄(zè)

蘅芜(wú)苑(yuàn)

宝钗(chāi)

暧(ài)

颦(pín)儿

诲(huì)人不倦

画缯(zēng)

鳏(guān)

诌(zhōu)诗

21、陈涉世家

阳夏(jiǎ)

少(shào)时

辍(chuò)耕

嗟(jiē)乎

鸿鹄(hú)

適戍(zhé shù)

皆次当行(háng)

以数(shuò)谏(jiàn)故

上使外将(jiàng)兵

为(wèi)天下唱(chā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间(jiàn)令

祠(cí)中

忿恚(huì)尉

辅佐(zuǒ)

籍(jiè)第令勿(wù)斩

袒(tǎn)右

都(dū)尉

蕲(qí)

铚(zhì)酂(cuó)苦柘(zhè)谯(qiáo)

车六七百乘(shèng)

千骑(jì)

社稷(jì)

宁(nìng)有种乎

22、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jū)

怫(fú)然

免冠(guān)徒跣(xiǎn)

以头抢(qiāng)地耳

韩傀(guī)

要(Yāo)离

休祲(jìn)降于天

天下缟(gǎo)素

寡人谕(yú)矣

23、隆中对

好(hào)为《梁父(fǔ)吟》

乐(Yuè)毅

颍(Yǐng)川徐庶(shù)

枉(wǎng)驾

诣(yì)

屏(bǐng)退

倾颓(tuí)

度(duó)德量力

沔(miǎn)

吴会(kuài)

险塞(sài)

此殆(dài)天所以咨将军

刘璋(zhāng)

存恤(xù)

胄(zhòu)

西和诸戎(róng)

箪(dān)食壶浆

猖獗(jué)

24、出师表

崩殂(cú)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

桓(huán)帝

长(zhǎng)史

猥(wěi)自枉屈

庶竭驽(nú)钝

攘(rǎng)除奸凶

咨诹(zōu)善道

夙(sù)夜忧叹

以彰其咎(jiù)25词五首

斜晖脉(mò)脉

千骑(jì)卷平冈

舴艋(zé měng)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5.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

2、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

教学重点:结构和人物。

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的双线结构。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本文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只取了一半。从这个题目来看,是个动宾词组,用“智”修饰“取”,鲜明地突出了用“智谋”这点上。把这个句子扩展一下,就变成“晁盖等人智取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智取”与“押送”的斗争,表面上是晁盖、吴用等人同杨志的斗争,实际上是被压迫的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肯定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二、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开端(19)黄泥冈军汉歇凉,黑松林吴用下钓

高潮(10-11)众军喝酒中巧计,七星智取生辰纲

补叙(12 段)打破谜底说根由,枣客原是七好汉

三、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杨志押送金银担(明)-→时间、地点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

↓↓↓

开杨志凉行热歇 内部五月十五前平坦大路秘密行动

端杨志凉歇热行 矛盾五、七日后尴尬去处秘密行动

↓↓↓

挑夫歇凉六 到七星歇凉

发杨志盘问月 黄七星巧答

展干预买酒外部初 泥白胜卖酒

杨志观风矛盾四 冈吴用下药

中计吃酒枣客送酒

高潮杨志失宝明暗相会七星取宝

补叙交代卖枣人和卖酒人是谁(暗线转明)

复习巩固。什么是双线结构?

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叫做双线结构。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组矛盾。

第二课时

要点:分析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

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分析本文的矛盾冲突。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第一组矛盾:

杨志与军汉←-→歇与行的矛盾

杨观点:早晚歇,正热走,不准歇树林。

志理由:路途不太平,强人出没。

众观点:早晚走,正热歇,要歇树林。

军理由:天气炎热,行路艰难。

杨志对军汉:谁停步,轻则骂,重则打。(专横暴烈)

对虞侯:骂他们说话如放屁。(态度不恭)

态度对都管:责备他没分晓,不知艰难。(不敢得罪)

解决矛盾的途径:买枣人的到来,化解矛盾。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第二组矛盾

军汉与杨志←-→买酒与不准买酒的矛盾

众军汉要买酒解渴,杨志不准买酒,怕被蒙汗药麻翻。

解决矛盾的途径:卖枣人先吃一桶,再吃半瓢,解除杨志疑心。

3、阅读第三部分,讨论第三组矛盾

杨志与白胜←-→买酒与不卖酒的矛盾

杨志同意军汉买酒,白胜假意不卖,故意说由蒙汗药,更减杨志疑心。

解决矛盾的途径:七星劝白胜,提酒军汉吃,杨志中计,珠宝被劫。

三、分析人物性格

1、三组矛盾冲突反映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A、身处险境,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江湖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办事精明、谨慎。B、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高度机警,严密监视对方,暗中提防,每一处都细致观察,不漏掉任何疑点。C、性情暴戾,急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军汗专横暴烈,对虞侯态度不恭,对老都管不敢得罪,媚上欺下。

2,讨论;杨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明确: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我们看节选课文以外,小说是怎样写杨志的经历和性格的?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所以一心想做大官,博个“封妻荫子”。因失陷花石纲而丢官,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泼皮牛二,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富,在梁中书门下又做了军官。最后又失陷生辰纲,只有亡命江湖,最后只好去二龙山落草。概括小说中杨志的故事,只写了三个大的情节,归结如下:

卖刀--失意

杨志升官--得志

失陷生辰纲--幻灭

他一心要做官,费尽心机往上爬,赔尽小心,结果依然落得一场空,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最后上梁山入伙。

对于杨志,他虽然最终上了梁山,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但鄙视其为人。他是一个骨子里一心想往上爬,而最终未爬上去的潦倒形象。

四、课堂小结

五、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第三课时

要点: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讨论布置的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1智:假扮客商,装怕歹人;麻痹军汉,稳住杨志。(瞒天过海计)

2智:白胜挑酒,故意不卖;激化矛盾,增强诱惑。(欲擒故纵计)

3智:枣客买酒,当面吃下;酒中无药,杨志减疑。(笑里藏刀计)

4智:故意抢酒,消除疑虑;假戏真做,巧下麻药。(偷梁换柱计)

5智:白胜装气,枣客调解;送酒送枣,杨志上钩。(反客为主计)

这五智,充分利用了押送队伍面临的困难和内部矛盾,使聪明的杨志防不胜防,最终上了圈套,智取的关键是围绕“酒”作文章。

三、思考讨论:

刻画杨志的机警和内部矛盾对八好汉起何作用?

起反衬的作用。

为什么?

1、作者越是着力刻画杨志的机警,精明干练,却仍然偏偏身不由己底钻进八好汉的圈套,越能反衬起义英雄的多谋善断,机智勇敢,比杨志棋高一着。

2、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主奴之间,奴才之间的派别等级,受宠程度和相互倾轧的重重矛盾。它决定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必然失败的命运,也反衬起义英雄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环境描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天气炎热。

(二)黄泥冈的环境。

作用:

1、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敢。

2、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们料知热渴,施计解暑,料事如神。

3、推动情节。天热难行,激化了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使八好汉有可乘之机,于是才出现歇凉、卖酒等情节。

五、课文总结

智取生辰纲是梁山英雄们第一次计划周密的联合斗争,打击了蔡京,鼓舞了起义英雄的斗志。后来,八好汉成为梁山起义队伍的骨干。因此,这回书在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我们直恁地苦如此端的热了走不得实在你这汉子忒认真太、过甚直饶我们一瓢吃让

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随便这路上不是耍处游玩之处

2、古典小说每一章回的题目,讲究用对偶句。下列句子都是《水浒传》中的回目,请给以配对。

①花和尚单打二龙山②林冲水寨大并火③三山聚义打青州④颜统军阵列混天象⑤青面兽双夺宝珠寺⑥晁盖梁山小夺泊⑦众虎同心归水泊⑧宋公明梦授玄女法(①)与(⑤),(②)与(⑥),(③)与(⑦),(④)与(⑧)。

3、下列一首诗所写何事(林冲雪夜上梁山)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4、下列一首诗所写何人(宋江)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山东省无棣县佘家中学

6.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篇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7.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 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做到与人交际时举止大方, 有礼貌,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学会认真倾听。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际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 能发现同学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训练重点: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有层次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难点:

掌握用具体事例真心实意夸奖同学的方法;培养有礼貌的、真诚的交际习惯和良好的听说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引出话题

1.老师边讲述边出示一组照片:我们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很棒。你看, ××同学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同学能歌善舞, 多才多艺;××同学是个热心肠, 乐于助人……

2.老师采访:××同学, 刚才你被老师夸奖了, 心情怎样? (高兴)

3.是呀!真诚的夸奖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快乐小天使”, (出示一个玩具“快乐小天使”) 夸夸我们的同学吧! (出示课题, 齐读一次)

设计意图:教师开场的欣赏和夸奖营造了一个和谐、快乐、温馨的“交际场”, 在这样的“场”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被激活, 情绪被调动, 自然地投入到“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中。

二、回忆“发现”, 拓展思路

1.“快乐传递”的游戏:每个同学都有优点, (出示玩具“快乐小天使”) 这是“快乐小天使”, 音乐响起时, 请把“快乐小天使”往后传, 音乐停止时, “小天使”在谁手上, 谁就站起来用一句话夸夸同学。

2.学生做游戏, 用一句话夸同学。

3.小结归纳: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看, 刚才我们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夸同学的。 (出示:爱学习爱劳动有礼貌有特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夸奖同学, 不仅让学生回忆了同学的优点, 还让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夸奖同学,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三、范例引路, 明确方法

1.我们班的××同学是个“朗读小能手”, 现在请××同学读读这首古诗。 (出示古诗《草》, 生读)

2.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3.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音准、音量、感情等方面具体评价。

4.谁能当面来夸一夸这位“朗读小能手”?

5.学生走到朗读古诗的同学面前夸他。教师相机引导当面夸别人时要注意的地方。

6.师生共同小结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有礼貌真心夸举例子说具体)

设计意图:在交际中, 学生的表述是否清楚, 语言是否得体, 态度是否真诚等, 都需要示范。引导学生夸班内的“朗读小能手”, 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为下面展开交际作好铺垫。

四、运用方法, 互动交流

1.小组内同学之间互夸。

2.指名上讲台前面对面夸奖同学。

3.引导其他学生对上来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正如叶老所说,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前面习得方法后, 教师引导学生互夸互评, 进一步展开交际, 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创设情境, 深化交际

1.“我说你猜”游戏:用具体事例来夸一个同学, 但不能说名字, 让其他同学猜猜夸的是谁。先同桌练习, 一个夸, 一个猜。

2.请几名学生上来夸同学, 其他同学猜。

(1) 假如学生猜对了, 让其说说为什么会猜出来。

(2) 假如学生猜不出来, 则引导多举一两个具体事例夸。

3.“招聘《校园报》小记者”:《校园报》的主编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能说会道, 想在我们班招聘一名小记者。条件是:会举具体事例来夸同学。先在小组内练习练习, 再推荐代表上来参加应聘吧!

4.小组代表上来夸同学, 全班同学当“小评委”, 认真倾听发言。

5.全班评议, 推选出优胜者, 颁发“小记者证”。

设计意图: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 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一环节以“我说你猜”游戏、创设“招聘《校园报》小记者”情境的形式调动了学生互夸互评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交际的兴趣, 保证了学生参与面的最大化。

六、总结激励, 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夸奖?

2. (拿起玩具“快乐小天使”) 让我们继续做一个“快乐小天使”, 把夸奖的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8.“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指瑕 篇八

一、错误之处

1.教材第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行中的“般”应改为“船”。

2.教材第53页倒数第3行“吸引物体的”中的“的”字去掉。

3.教材第134页末行注释“①……单位是焦每立方米,符号是J/kg”,其中的“J/kg”应改为“J/m3”。

二、商榷之处

1.教材第9页第二自然段,原文叙述:“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1kg=103

1mg=10-3g=10-6kg

1t=103kg

笔者认为,按照这种表达的逻辑顺序,上面第一个换算关系式“1kg=103g”改为“1g=10-3kg”较为恰当,因为前面提到的是“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2.教材第41页倒数第三自然段,原文叙述:“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在教材第56页“摩擦力”节的第一自然段,原文叙述:“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这主要是自行车受到摩擦力的缘故。

对比分析这两段叙述,前一段“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与后一段中的“无论地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是互相矛盾的。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实际上“光滑”就意味着“摩擦力等于零”,因此教材第56页“摩擦力”一节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无论路面多么光滑”一句删掉为宜。

3.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教材第82页:图13.3~1甲中的文字说明,原文是:“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教材中此处文字说明进行如下修改为妥:将“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一句中的“光滑”二字去掉,将“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一句改为“什么力量使它不下掉。”

为什么呢?真的是大气压压住吸盘使之不下掉吗?

静止在墙上的吸盘受五个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吸盘受一对平衡力:大气压力和墙面对吸盘的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吸盘受竖直向下的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与墙面对吸盘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平衡。五力作用下吸盘保持静止状态。若墙面是光滑的,即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此时无论大气压力多大,吸盘在竖直方向上只受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吸盘是不会平衡的,因此会掉下来。

由此可见,吸盘能够在墙上不下掉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而是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上,使吸盘与墙面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大的静摩擦力,从而使吸盘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下掉。

4.同样地,教材第82页中倒数第7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这几句叙述还是继续误导学生认为吸盘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不下掉的,这样修改为宜:“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墙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使吸盘对墙面的压力为零,从而使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墙面上”。

再就是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中第1行“放在光滑水平板上”改为“放在较光滑水平板上”比较妥当。

5.教材第41页图11.5~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小车在三个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书中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平板玻璃、最远是木板表面,笔者认为应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木板表面、最远是平板玻璃。

6.教材第60页倒数第1行“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把词句这样修补会更好一些,即:“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因为在前边讲力的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平衡状态,那么在杠杆平衡中补上“匀速转动”,这样这两部分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便于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便于老师与之比较讲述这部分知识。

7.教材第95页第7行“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改为“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为宜。

8.教材第104页第4行“在实际中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往往还不得多做些功。”其中的“还不得多做些功”改为“还不得不多做些功”为妙。

9.教材第111页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教材第112页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将弹性势能概念中加上一标点符号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这样两个概念前后一致起来,会更好一些。

上一篇:财务公司会计制度下一篇:走进家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