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声音

2024-07-04

聆听历史的声音(共10篇)

1.聆听历史的声音 篇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后人泪满襟。”邓世昌的以身殉国,展示的是中华男儿抗击侵略的豪迈气概,昭示的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那一年,我来到威海。作为名胜古迹的刘公岛自然列于行程之中。

十月上旬,北方各地都已入秋,印象中,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广阔的淡泊致远的感觉。坐在轮渡船,北风在海上肆意地吹着,走到甲板上,环视四周,面前的这片海却带给我一丝沉重、压抑的感觉,是源于长眠在此处的英烈们吗?也许是吧。

初入岛上,便可以看见一座约莫二十米高的雕塑。这是一尊头戴官翎的清将头像,他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的海,似看着那些尚未收复的故土,尚未解救的百姓,不由得让人屏气凝神起来。

在岛上,最常见的树木即是松、柏了,不错的,松柏常青。最常见的路都是花岗岩铺就的,坚韧不屈!沿着石阶路向前行进不远,即是海军衙门。踏入门口,这里早已不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号称亚洲舰队的北洋海军的指挥枢纽了。物是人非,如今有的只是三五成群的游人和几棵参天古木罢了。

离开海军衙门,依旧是迈着沉重的步伐在行进。已是正午了,天也放晴了,让人不由想起一个词“如日中天”,可这与眼前的景象却毫不相符。

不远的小山丘上矗立着几幢英式别墅,这才想起威海卫也曾是那个日不落帝国版图中的一块,这是国人不愿提及的一段历史,却也是我们不容忘却的历史。以前不知闻一多先生在创作《七子之歌》时是何种心情,可现在亲自来到了这个地方的我似乎也能体会到了。

刘公岛的一切都在向我诉说:曾经,我们沉浸在遣唐使东来、鉴真东渡所渲染的盛世景象中,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却毫不留情地击破了清朝“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国的近代史无疑是一段耻辱,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抗争史。我们不能忘却这段令我们不堪回首的历史。因为,忘却它就等于背叛。

以史为鉴,拿出我们的智慧、勤劳与拼搏,让中国雄踞于世界的东方,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这决不只是一个梦!

2.聆听历史的声音 篇二

Youth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the season of every student is a budding flower others, experiencing the sunshine rain and dew, sweet, experiencing the attack of wind and rain, the suffering of the night, to meet the beautiful bloom. In the process, need someone to share, need someone to help. The flower of youth only one season, and as a teacher in charge of communication with your heart, I appreciate with love, with love,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flowers.

第一, 用心沟通

班主任工作中有时不自觉就以教育者的身份, 居高临下, 或批评, 或教育, 或指点人生迷津, 或指出缺点和失误, 不自觉地就带上了说教的口气, 总觉得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青春期的花儿是敏感而自尊、冲动而激情的, 他们的心像一把上了锁的大门, 任再粗的铁棍也撬不开, 轻易不让人进去, 唯有关怀才能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 进入学生的心中。真诚的沟通才能去除心灵之间的围墙, 得到关怀和尊重, 得到宽容和理解。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疾苦,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做什么? 有什么高兴的事, 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 有什么困惑; 是方法的问题, 还是心理的问题; 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 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可以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沟通从心开始。开学新组建的班级, 同学之间大都不了解, 师生之间也存在着隔阂, 我开展了“精彩二八精彩的我”、 “我多想说”等活动, 增加了学生间的了解, 消除了师生间的一些隔阂。当我的急躁和学生的言行发生了冲突, 我愤然离去, 学生为我们举行了一次 “心与心的沟通”。那天我带着委屈来到教室, 一刹那我惊呆了: 黑板上大大的三个心, 带着笑脸手拉着手, 书写着 “心与心的沟通”, 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着自己的感受, 说着对这个班级的信心, 说着对我的感觉, 那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所有的误解悄悄融化在心的沟通中, 所有的矛盾消失在彼此的包容中, 心中的感动在快乐中蔓延。

第二, 用爱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 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用心沟通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这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 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 而且要学会接受学生的缺点和失误, 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快速成长。“世界上没有垃圾, 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说 “人没有不良品质, 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每一朵花都是可爱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优点。只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 欣赏学生, 就一定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放大优点, 缩小缺点, 给予一定的鼓励, 就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也建立起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 对美好人性的热爱。或许有的孩子成绩不好, 但他却有表演天赋; 或许有的孩子纪律性不强, 老迟到, 但他极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或许有的孩子内向不善交流, 但他剪得一手好剪纸; 或许有的孩子年少不更事, 参与了打架, 但他事后努力改正, 我们可以欣赏他的人际关系好, 有号召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渴望走好自己今后的路, 只要心中有爱, 只要善于观察, 一句话, 一件小事, 都可能成为我们欣赏孩子的一个机会, 加之耐心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不断的强化优点, 相信孩子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大增强, 一定会明辨是非, 改正坏习惯, 逐渐绽放成一朵绚丽的花。

第三, 用情赞赏

用情浇灌的花是有动人的, 用赞赏培养的花是灿烂的。用情赞美是欣赏的结果, 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 是对沟通和欣赏的巩固。赞美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 是增强自信的有利措施。赞美可以是当面的, 直接的说出孩子的优点, 也可以是间接的, 在学生背后的赞美。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本学期我建立了 “感动本”, 学生轮流记下心中感动的人和事, 每次读来心中都暖暖的。班上两个孩子闹矛盾出现点小摩擦, 成了两个互相仇视的人, 如何能把彼此的心结化开呢? 我让每个人写出对方的所有优点, 然后我分别交给对方, 当时拿到优点的孩子表情一怔, 后来这两个学生分别找到我时说了相同的一句话:“老师, 我错了, 当时我要是忍一下就过去了, 其实他也挺好的。”就这样矛盾烟消云散了, 恩恩怨怨也归于乌有了。学生不小心犯一些小错误时, 我会让他写其他同学有具体的事例的优点作为惩罚, 我自己也常常观察着感悟着, 记录着, 积累得多了, 整理出来, 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在特殊的日子送给相应的同学。用心的交流不是假的, 用爱的欣赏不是做作出来的, 当学生听到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时会从内心深处感动, 会信心十足的自觉地在正确的方向上, 迈出步子。

3.聆听花开的声音 篇三

是谁在全市检察机关公诉业务大比拼中独领风骚,连连摘桂……

是谁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弘扬着法治的时代价值,打造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她,就是全国十佳公诉人、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主诉检察官、湖北省“优秀公诉人”向华同志。她2000年被授予鄂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光荣称号;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公诉人”,被共青团鄂州市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被鄂州市委政法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人民满意检察官”,并被湖北省省院记二等功一次……

如果把荣誉比作鲜花,把名节比作花香,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向华同志的世界,去聆听一种花开的声音……

一身正气嫉恶如仇

作为公诉人,与邪恶的较量是永恒的。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公诉人在法庭上所闪耀的光芒,却很难想像法庭外他们与邪恶的较量竟也是那样的激烈,有时甚至是十分残酷的。

2000年7月,向华承办了“12·6”熊海平故意伤害一案。犯罪嫌疑人熊海平是长期在鄂州市鄂城区一带为非作歹的犯罪团伙——“太和帮”的一号头目,此案带着明确的涉黑性质,案情重大、背景复杂。通过初步审查,她发现此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遂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岂料公安机关因人事变动,该案已几易人手,成了无人过问的“老大难”。于是向华同志主动请缨自行补查。通过补查,发现公安机关和法院均在相关案件中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公安机关遗漏了重要的嫌疑人,法院对一名已判决的同案人量刑畸轻。

从1998年案发到2002年部分嫌疑人陆续到案,“12·6案”三年悬而未决,检察机关依法追捕的对象迟迟到不了案,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事项一条也得不到落实,所有的迹象都向向华表明,自己在和一种看不到的强大力量作战,单凭个人力量是无法使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必须得勇敢地站出来,将案件背后的种种丑恶揭露出来晒晒太阳!

就在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面对她说:“你年纪轻轻,前程远大,可要走好哇!”该案的涉案同伙也时不时地往她家里打恐吓电话。她失眠了,思想斗争激烈到了极限。但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却又时时在提醒着她,告诉她不能也不应该放弃。终于在2002年3月23日晚上,她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这样犹豫下去了,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仅仅发发牢骚了事,我却不行,我是承办人,依法监督是法律赋予我的职责,我不站出来就是失职,就是对法律神圣的亵渎!”于是,她连夜开始起草关于“12·6案”真相以及该案涉嫌司法腐败的报告。第二天一早,她就等在了鄂州市检察院检察长袁建军的办公室外。

袁检察长看了报告震惊了,拍案而起,马上令鄂州市检察院渎职案件侦查局介入此案,会同公诉处共同查清“12·6案”的真相和案件背后存在的司法腐败。渎职案件侦查局的介入,仿佛平地一声惊雷,惊醒了那些企图以金钱开道保太平的不法分子,震慑了那些三年来一直充当涉黑保护伞的执法人员,他们纷纷收敛起羽翼。由此,“12·6案”发生重大转机,由向华亲自展开的补充侦查工作势如破竹。到2002年底,检察机关终于彻底查清了买凶伤人致死的全部真相。因为向华在办理此案中的突出表現,她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授予“严打”整治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论语》言:“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一切坚韧,源于宁折不弯;一切正气,源于嫉恶如仇;一切光芒,源于超越升华。向华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注解!

对法律的忠诚

“对接手的每一起案件,我都将它作为一次严峻的考验,像工艺品一样去雕刻,不容有半点瑕疵,为的是让是非善恶清晰淋漓。”向华办案有一个准则:要么不办,要办就办好。缜密的分析判断、深刻的演绎推理,是向华得天独厚的优势。办案中她充分发挥女性“细致”的特点,往往能发现被人遗漏的重要线索,从而取得关键证据。

1999年6月,向华承办了由监所检察部门转交的保外就医的罪犯徐涛特大抢劫案。按理说,该案经过了监所部门的审查,而且监所部门的承办人甚至将起诉书都拟好了,如果工作图简单,本案只需例行公事去办有关手续即可。但向华没有草率从事,而是重新认真对该案进行了审查。结果发现,原监所部门认定的被告人徐涛,伙同他人在浠水至武汉的客车上抢劫乘客钱财一事,虽有同案人供述和部分证人证言证实,但被告人徐涛自归案后一直拒不供认,此笔事实的证据不充分。向华分析除了案卷上提供证言的受害人外,应该还有别的受害人可以提供证据。她不畏困难,积极地与这些受害人取得了联络,从而完善了证据锁链。最后,被告人徐涛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只好认罪。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抢劫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徐涛死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一名优秀的公诉人注定是一名优秀的猎手,除了要有一双锐利的火眼金睛和聪明的头脑外,更要有一种执着的求真精神,向华具备了这些。而这一切均源于她对公诉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法律的无限忠诚、对正义的无限执着,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检察官的情节

“我是一个平民子女,凭着自己认真读书获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和热爱我的职业,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每当有人问起向华:“为何能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而不觉辛苦劳累”时,她总是笑着这样回答。

2001年6月,公诉处添置了一套多媒体举证系统,因为向华懂电脑,处长安排她用这套设备开个试点庭。这套设备虽然开庭时用着方便,但庭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却令人难以想像。“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个样来”,向华决定将这套设备用在孟卫平、姚震挪用公款、受贿案的庭审举证上。她用“十一”国庆节放假之机加班加点,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账证、视听资料尽数输入电脑。在那一个星期里,她把白天,晚上、吃饭的时间全都利用上了。到该案开庭时,因为采用了多媒体举证,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审判长连连点头说:“这样好,以后就这样开庭。”然而他哪里知道,为了这次开庭,向华付出了多少汗水!

向华整天忙得像打仗。忘我的投入,常常让她忘记了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应当承担的责任。母亲病了她没法孝敬在床前;丈夫工作上遇到困难,她没顾上送去一句安慰鼓励的话;儿子需要母爱,她没法抽出时间去考虑,以致每当夜深人静回到家中时,常常会听到儿子在梦中的呓语:“妈妈,今天不加班好不好?” 望着儿子睡梦中发自内心的哀求,她的心又酸又疼,多少次她都只能俯下身子,抱着儿子,轻声地说:“儿子,妈妈对不起。”一任两行热泪悄然滑落。

从检8年来,向华所做出的牺牲没有人能用具体的数字进行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她是在汗水中泡过来的、趟过来的、拼过来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是一位平民子女、一位女检察官的检察情结。

挑战司法腐败

只要参加过向华出庭旁听的人都说,向华在法庭上不温不火,镇定从容,有种非凡的震撼力和威慑力。

1999年10月,原鄂州市华容区法院告申庭负责人赵火木、原中级法院法医潘少明徇私枉法案在雷山法庭开庭,向华和公诉处副处长徐向京出庭支持公诉。由于两名被告人的特殊身份,开庭时旁听观众大部分都是法院工作人员。他们对检察机关查处法官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偏激,还未正式开庭,参加旁听的法院系统中就有人对审判长说:“开个什么庭,直接宣判无罪算了!”开庭时,三名辩护人异口同声地作无罪辩护,并大肆挑剔起诉书的遣词造句,指责公诉人水平低,指责检察机关搞错案。在这种庭审气氛下,向华和徐向京检察官巧妙配合,综合反驳辩方观点。他们抓住辩护人自相矛盾的观点,迫使其中一名辩护人当庭放弃无罪辩护改作轻罪辩护。最后,向华又结合案情痛斥了司法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取得了参加旁听的法院系统人员的理解和认同。

理直则气壮,义正必辞严。一名公诉人在法庭上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把庄严的检徽牢记心间,这种公而忘私的情韵所爆发的威力,岂能不让犯罪分子胆战心寒!

绽放一路鲜花

“为了不让自己的青春岁月被贴上平庸的标签,对待学习,我不曾有丝毫的懈怠。”

1995年9月,向华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分配到鄂州市检察院。当时,她头顶汉语言文学和法学“双学士”的桂冠,加上她是一名女同志,领导有意安排她在办公室从事比较轻松的文秘工作。但她自加压力,主动要求到任务最繁重的业务部门公诉处工作。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一方面虚心向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请教,自己也挤出时间刻苦学习,另一方面主动要求多办案,办大案,在办案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

4.聆听历史的声音作文550字 篇四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得时期,因为春天代表少女的阳光,多少人一直期待着春天的来临,想投入到激情中,如今秋季时节越来越冷,更加让自己思念春天,因为春天犹如一粒种子,满载着希望和梦想,也是雨后的彩虹,缤纷绚烂,春天是复苏勃勃生命带着泥土的气息静静地在春雨中绽放,婆娑的柳枝吐出了嫩绿的新芽。春天是孕育,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勤劳的蜜蜂在花间飞舞,煽动者像水晶一般的翅膀,唱响这如梦幻般的歌谣,只有它们才见证花朵孕育种子的梦想,春天是希望,给予期待未来的少女,充满希望,腾跃的双足踏上理想之路,如舞蹈般翩跳。

三月,透过雾,从天的一边妩媚地走来,带着温暖,带着希望,太阳出来了,暖暖的,几日来的隐雾一散而去,阳光露出了妩媚温馨的面容。打开紧闭的窗户,迎接阳光带来的温暖,那份暖意穿透清冽,伸展开和煦的阳光夹着微微的风。。。。。。

非凡的努力和肯定的掌声,将浇灌心底那最芬芳的鲜花,听,这声多美好。

5.聆听自然的声音 篇五

——读《昆虫记》有感。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美妙,它孕育了万物,滋养了无数伟大的生命。在这浩瀚无穷的生命中,有一群小可爱,它们是自然的精灵,是生命的圣歌——昆虫。为了让更多的人聆听这圣歌,自然的聆听者法布尔带着他的《昆虫记》,像一把钥匙,为世人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

法布尔是中外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昆虫学家,他在整部《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数不胜数的昆虫,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昆虫有很深的畏惧,认为它们就是冷血的动物,有一些非但不美丽可爱,还带着锋利的武器,对于它们的了解,也只局限于生物书上公式化的文字,仿佛和昆虫本身一样,不带任何感情。

可是《昆虫记》不同,他将所有公式般的文字变成了活泼可爱的舞曲,从这些生动幽默的文字中,我重新认识了它们,花嫁娘般的蝴蝶,“虔诚的祷告者”螳螂……,原来,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它们也会给自己修建豪华的“别墅”,它们也会打扮自己,他们仿佛人类一般,它们的世界也很精彩。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首先不得不感慨的是法布尔超乎常人的耐心与细心,厚厚几卷《昆虫记》,对每一种昆虫无微不至的观察令我诧异,这是需要一颗多么细致的心啊,在观察天牛的时候,无论是从这小虫子的外形,“像是衣着高贵礼

服的小姐”,还是其飞行的妙姿,书上无一不有记载,这不见让我想起了非常有名的一个关于细心的故事:

在医科大学的讲堂上,教授拿出一个盛满黄色液体的烧杯“作为一个医者,我的孩子们,你首先要具备的,便是勇气和信心!”,”这是一杯尿液。“教授用小指沾了一下尿液,放在口中舔了一下。”下面每一位同学来一次。“教授说道,同学们非常诧异、为难。可是每个人依然勇敢的舔了一下尿液。”很好,“实验结束后,教授说”你们每个人都拥有十足的勇气,但缺少更重要的细心。“教授伸出食指,”我刚刚用小手指蘸的尿液,舔的是食指。“

我想这篇文章想说的并不是勇气,而是细心。在平常许多人缺少细心,往往追悔莫及:记得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卷子发下来后我浏览了一遍,突然发现一道题考试前老师讲过,我非常兴奋,什么也没看就在空白处写上了老师讲的解题步骤,心想这次考试应该能得高分,不料当我胸有成竹的接过发下来的卷子时却大吃一惊,分数很不理想,我翻看了一遍,发现那道我充满信心的题居然一分没得,我又重申了一遍题,结果发现题目更改了几处,和原题不一样,我的心中像灌了黄连汤一般,如果我和发布儿一样细心,我收获的也许就不仅是好成绩,更是一份成功的哲理。

《昆虫记》中介绍了一种叫屎壳郎的昆虫,他们通过滚粪球来繁衍生息,可是滚粪球过程中他们通常由于各种困

难,很难成功,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一次有一次,直至成功,看着这些弱小却坚强的生命,我不禁感慨,不禁赞叹,有时强大的人类都不一定具有这种品格:

小时候我曾随爸爸妈妈去登山,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气喘吁吁,渐渐也有些体力不支,我对爸爸说:”我不爬了,太累了,我不要遭这种罪,我们回家吧。“没想到爸爸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答应我,只是告诉我:“我们在山顶等你。”便向上爬了。我坐在石阶默默地哭了,我又累又渴,但心中却响彻着一个声音:“不能放弃,不能屈服!”我抹抹泪,直起身踉踉跄跄向山上爬去,沿路的石阶上滴满了我的汗水与泪水……当我登上峰顶,看着山下云麓缭绕,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之感,先前的委屈与疲惫一瞬间烟消云散。

6.聆听心灵的声音 篇六

午饭后的闲暇时光,我总喜欢躺在炎热后的阴凉下,眯着眼睛看着细碎的阳光,听着优美的音乐,让一天的喧嚣。烦恼。快乐都随风而逝,只剩一片自然的宁静。在心中开垦出一片良田,种上玫瑰,这样我才能嗅到梦中的花香。总听见旁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我便深沉地认为:音乐是心灵的声音。所以每天都抽一点点时间聆听心灵的声音,便是精神上最奢华的享受了。就像一朵花不一定是春天,却是一个生命一样;音乐不一定动听,但肯定会敲动心灵的琴键一般,让人随之起伏。涨落。

在这个急匆匆来,急匆匆去的时代,已不复徐志摩那“轻轻地来,轻轻地走”的飘逸与轻盈。人生路途上的行人总低着头赶路,鼻中嗅到灰尘也有花香;耳中飘过杂音也有天籁;脸上流过泪水也有汗水。但,仅此而已,他们还在无谓的赶路。鼻中只余灰尘,耳中只余杂音,脸上只余泪水汗水。这,便是平常之人过的平凡一生。

我崇拜曾皙的情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已收获满心的欢喜,所以踏歌而回。我也欣赏苏东坡的文采,唱一曲《水调歌头》是为千古名曲,流芳百世。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的车轮碾出一条给后世人走的路,但那条条“车辙”又仿佛一条条警示:停一停,一味地前进或许将会摔跤。

当时光的沙漏又转回我身上,我正在书桌前驻笔不前。我在努力疏通那干涩的灵感源泉,可无论怎么努力,也总还是差那么一点。无奈又无趣地望着窗外那缓缓掉落的枫叶似火蝴蝶般上下翻飞,“忽”地一下耳中飘过一阵“仙音”。仿佛在烈夏的午后饮了一杯凉茶般舒爽,醍醐灌顶一样冲开了阻塞的泉眼。写作的灵感便泉涌而出了。心灵的声音,绘出了我的蓝图。

所以又不厌其烦地说一句,用我还薄如蝉翼的见识和欣喜的感受给行人一个温馨的提示:驻足。顿首,聆听我们心灵的声音,洗涤我们被城市的喧嚣与灰尘蒙蔽的心灵,升华我们早已不堪的灵魂!

7.聆听历史的声音 篇七

Neil Harbisson was born on 27th July 1982.He is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world with an antenna implanted in his skull.

Harbisson is the son of a Catalan mother and an Irish father.He was born with achromatopsia.He grew up in Mataróin Catalonia,Spain,where he studied music and art at various schools.He began to compose piano pieces at the age of 11 and,at 16,began studying fine art at the Institut Alexandre Satorras,where he was given special permission to use no colour in his work.His early works are all in black and white and these were the only colours he used to wear.

Harbisson’s antenna,which has been permanently attached to his head since 2004,is in-stalled inside his skull and sprouts from within his occipital bone.It allows him to hear the light frequencies of the spectrum.Internal internet connection also allows him to receive colours from satellites and other people’s cameras,and receive phone calls directly into his skull.The antenna consists of 4 different implants:two antenna implants,one vibration/sound implant,and a Blue-tooth implant that allows him to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In 2004,Harbisson was not al-lowed to renew his UK passport be-cause his passport photo was reject-ed.The UK Passport Office would not allow Harbisson to appear with electronic equipment on his head.Harbisson wrote back insisting that the antenna should be considered part of his body as he had becomea cyborg.Letters from his doctor,friends and his college were sent to the passport office to give him support.After weeks of correspondence Harbisson’s antenna was included.Harbisson states that he became a cyborg when the union between his organism and his antenna created a new sense.

Why did he decide to have the antenna implanted into his skull?“I wanted to be a different kind of human being.Neil2.0?”He laughs.“I’ve been a cyborg for10 years now.I don’t feel like I’m using technology,or wearing technology.I feel like I am technology.I don’t think of my antenna as a device.It’s a body part.”He wears it to bed and in the shower.

Harbisson hears things in vivid colours.“I like listening to Warhol and Rothko be-cause their paintings produce clear notes.I can’t listen to Da Vinci or Velázquez because they sound like the soundtrack for a horror film,”Harbisson says.To him,a telephone ring sounds green,while Amy Winehouse is red and pink.

Harbisson’s art work has been ranked together with the works of Yoko Ono and Marina Abramovic as one of the 10most shocking art performances ever.His work unites technology and human body.His main 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in many famous galleries and museum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rbisson’s first performance as a cyborg was Piano Concerto No.1,in which he painted a piano with different colour paints and used his antenna to play the frequencies of the colours.When a colour was shown to the antenna,the computer picked up the frequency and relayed this to the piano,which then played the corresponding note.Neil said“the piano is playing the pianist”.

Harbisson also creates portraits of people by listening to the colours of faces.Each face creates a different micro tonechord depending on its colours.To create a sound portrait he stands in front of the person and points his antenna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face,he then writes down the different notes he hears on a piece of paper from which he lat-er creates a sound file.Since 2004,he has created live sound portraits of many celebrities including Prince Charles,Woody Allen,Leonardo Di Caprio,Moby and James Cameron.

Harbisson believes we humans have a duty to use technology to transcend our senses.“Becoming a cy-borg isn’t just a life decision,”he explains.“It’s an artistic statement.I’m treating my own body and brain as a sculpture.”

参考译文:

尼尔·哈比森出生于1982年7月27日。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头盖骨内植入天线的人。

哈比森的母亲是加泰罗尼亚人,父亲是爱尔兰人。他天生患有全色盲症。他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马塔罗长大,并在当地多个学校学习音乐和艺术。11岁时,他开始作钢琴曲。16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亚历山大·塞特拉斯学院学习美术。在那里,他被特许可以不用彩色完成作品。他的早期作品都是黑白的,以前穿的衣服也都是黑白的。

哈比森的天线从2004年开始永久地固定在脑袋中。天线安装在他的头盖骨内,并从枕骨内伸出。有了它,哈比森能够听见光谱的光线频率。内部网络连接使他还能够在头盖骨内直接接收来自卫星和他人相机的色彩,以及电话。天线由四个不同的植入物组成:两个天线植入物、一个振动/声音植入物和一个蓝牙植入物,以使他能连接网络。

2004年,哈比森被禁止更新英国护照,因为他的护照照片被拒了。英国护照局不允许哈比森脑袋上顶着电子设备出现在护照上。哈比森回信坚称天线理应被认为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因为他已经是个半机器人了。他的医生、朋友和大学也写信给护照局,为他声援。通信几周后,哈比森的天线被接受了。哈比森表示当他的生命有机体与天线联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感觉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半机器人。

为什么他决定在头盖骨里植入天线呢?“我想要成为一种不一样的人类。尼尔2.0版?”他大笑道,“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当了十年的半机器人了。我不觉得我在使用或者穿戴科技,我觉得我自己就是科技。我不认为我的天线是一种设备,它是身体的一部分。”睡觉和洗澡的时候他也顶着天线。

哈比森能将事物听成生动的色彩。“我喜欢听沃霍尔和罗斯科,因为他们的画作会产生干净的音符。我没法听达·芬奇或委拉斯开兹,因为他们听起来就像恐怖电影的配乐。”哈比森说。对他来说,电话铃声听起来是绿色的,而艾米·怀恩豪斯(已故英国著名歌手)听起来是红色和粉色的。

哈比森的艺术作品和小野洋子以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一起被列为世上十大最震撼人心艺术表现之一。他的作品将科技与人体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作品已在全世界多个著名画廊和博物馆展出。

哈比森作为半机器人的第一场演出是《1号钢琴协奏曲》。他用各种彩色颜料将钢琴上色,并用天线演奏色彩频率。将一种颜色展示给天线时,电脑接收频率,并传送给钢琴,然后钢琴奏出相应的音符。用尼尔的话说,是“钢琴在弹钢琴家”。

哈比森还能通过聆听人脸的色彩来创作肖像画。每张人脸都能依据自己的色彩产生一种不同的微音调和弦。在创作声音肖像画时,他会站在模特面前,将天线指向脸部的不同部位,然后将自己听到的不同音调写在一张纸上,随后创作出声音文件。从2004年开始,他已经为许多名人现场创作肖像画,包括查尔斯王子、伍迪·艾伦、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莫比和詹姆斯·卡梅隆。

哈比森认为我们人类有职责利用科技超越感觉。“成为半机器人并不只是一个关乎生命的决定,”他解释道,“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我将我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当作一座雕塑。”

8.聆听孩子的声音 篇八

这截然不同的表现使我困惑,家里就这么容易使儿子烦躁不安,以至要通过破坏行为来发泄7我和先生平时都很注意家庭的和谐,环境应该没有问题。难道是教育方法不对々反思之中,我开始留心他发火前后的一些细节。

那天接儿子回家后,把他安顿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就匆匆来到书房忙自己的事。不一会儿子跑来,请求道,“妈妈,陪我玩一会儿吧。”“等会好不好,妈妈写好文章马上陪你,再去看一会电视吧。”我随口答应着。不知过了多久,儿子又过来了:“妈妈,一个人看电视没意思,一起玩会儿吧。”“知道了,妈妈这会儿刚写了一半,别老在这里吵我,自己玩去!”儿子一再打断我的思路,我有些不耐烦了。然而,他不但没有独自去玩,还愈加过分地缠上来,一条腿架在我身上,一只手试图挡住电脑屏幕。我大为光火,于是径直把他拎到客厅,大声训斥道:“你给我听着,在这里玩,不许进书房!”儿子嘟着嘴,终于听话了。

忽然,“哗”的一声巨响传到耳边。跑到客厅一看,只见满箱的积木被全数倒出。见我出来,儿子又挑衅地将新买的小电脑重重地摔在地上。随着“啪”的一声脆响,不少小零件飞到客厅各个角落。儿子在气头上,我不能火上浇油。于是我一边收拾玩具,一边赔笑脸说:“乖,小电脑很怕疼哦。再说摔坏了你下次怎么玩啊。”结果他“劈劈啪啪”又将刚收在一块的玩具一阵乱扔。“你想干什么?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呵斥道。“从来都是我听你的话,你什么时候听过我的话!”儿子大叫。什么时候听过儿子的话?我一下愣住了。

突然想起前些年教职高时,有一个学生本来学习不错,后来由于一位新老师减少了对他的关注度,他的心态逐渐失衡,以至变成了问题学生,常以搞恶作剧引起老师注意。我采取怀柔策略,不但不批评,反而鼓励、重视他,这个学生的表现因此大为改观。儿子的执拗想必也是一样,只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和关心。反省之后,我便微笑着说,“妈妈陪你一块玩好吗,一起来搭积木吧。”儿子一时将信将疑,但明显平静下来,说:“好。”“刚刚把东西全扔了,要不要理起来呢?”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妈妈陪你玩一会儿,待会自己玩,这样好不好?”他点点头。原来,儿子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我能重视他的请求,陪他一小会。

9.聆听智者的声音 篇九

——说说周国平的《生命感悟》

大家好:

我要向大家说说我最近读到的一本课外书——《生命感悟》!这本书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作者是周国平。

先说说作者周国平,曾经听老师提起过这个人。在百度里查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当代有名的哲学家、学者、作家。他是国内研究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专家。他把哲学家的视野去思考现实的人生,用散文家的笔调去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使得他的散文既有深刻的理性,又有足够的情趣。

再说说我和这本《生命感悟》的缘分吧。开学不久,班主带来一批书,同学们一轰而上,把他那些封面鲜艳、题目吸引人的书抢完了,只剩下几本不起眼的书在台上。我走上去,看见讲台上有一本书:封面整体白色,下方有些素描一样的线条画,很是淡雅,毫不张扬,名字也是普通的“生命感悟”,给人一种清新安静的感觉,我于是把这本书带回来了。

那天晚自修开始,我把书翻开,映入眼帘的是“生活态度”“人生境界”“生活质量”“人生难题”几个部分,随手翻到一篇《爱生命》,看见文章说,“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精练富有韵味的文字一下就吸引了我!当晚,我连续读了三篇文章,感触很多。

在这本书里,周国平用恬淡的语言,慢慢地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总是能够给你另外的感受,他不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哲学家的样子,他又不是絮絮叨叨,让你觉得啰嗦,就像是一位历经人生沧桑后的老人在给你谈心。事实上,周国平也的在确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了!每天读几段他的文字,真的是如坐春风!

一天,语文老师看我在这本书,就像向推荐了周国平的其他著作,比如《守望的距离》《各自朝圣的路》《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尤其是提到《妞妞》这本书。我准备要好好读读周国平的书!

10.聆听孩子的声音 篇十

标签:教育如何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这是近年来我一值探索的一个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确,生活就是作文。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又是平淡似水的,限于学生认知、情感、经历的局限,要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却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吧!作文“假”、“大”、“空”,写老师无非就是“批改作业到深夜”、“生病了仍然坚持上课”等等,而写母爱就是“孩子生病了几夜没合眼,守在孩子身边”等等,写助人为乐就是“把零花钱节约下来捐给希望工程”等等诸如此类的。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此单调、如此公式化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呢?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探索之路真实的展现给大家,希望能给您一点启示。

一、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

2001年8月《深圳晚报》推出了一块名为“校园童话”的儿童习作版,记得当时本版主编小云姐姐是这样说的:我的“校园童话”,可是小孩子们才艺大比拼的地方。如果你多才多艺又满脑子思想,你快快将它们寄了过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栏目一问世,就受到同学们的青睐。每到周六下午,街头报摊前就挤满了兴奋的儿童,他们在等《深圳晚报》,在看自己的作品发表了没有。据报摊说,一直到现在,周末版《深圳晚报》销得最俏。原因我知道,因为有块“校园童话”,它给小朋友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我连续看了几期周末版“校园童话”上的作文,真让我激动不已,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指导学生作文的捷径。因为小云姐姐选文有一个朴素的理念,那就是童真、童话、童趣。她特别忠于儿童真趣,而不是一味追求文字的完美、篇章的严谨、技法的娴熟。我与小云姐姐的观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她的选文理念为我指导学生习作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自我表达”就是走入内心,张扬自我。“与人交流”需要以心换心,以诚相待。这两点都要以“真”作为基础。真,是写好作文的出发点,也是作文的生命。

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写“校园童话”上的命题作文,并向报社投稿。我认为“校园童话”上的命题作文和现行课本上的作文比较,至少有两大突出优点:

1、“校园童话”上的作文都是学生自己命的,然后择优选取。

2、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密,学生有话可说。再者,学生的作文在晚报上发表了,他们内心的那种喜悦与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校园童话”本,专门用来写晚报上的命题作文,这也成了同学们周末的一道固定家庭作业。我跟同学们说,你们要想自己的大作在报纸上发表,必须做到三点:第一,写真话。第二,语言要幽默。第三,有儿童心理。我在向报社荐稿时,总是极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捕捉儿童的稚气,优选一些反映儿童真实生活的文章,哪怕它们有缺点,也要让这种无形的资源,生成一种希望的“种子”,让儿童的这种“真善美”在实践中写作,在写作中提高,在提高中提升,在提升中完善。因为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儿童作品,是学生(甚至家长)喜读、爱读的文章。

每到周末,我都期望着晚报快点发行。看到有本班学生的习作在晚报上发表,我总是高兴不已。捧着报纸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像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一样。星期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便成了“校园童话”点评课。我把晚报上的作文全部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同学们一道欣赏。欣赏文章的题目、幽默的语言、真实有趣的内容,如有位同学写《开学典礼》,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一开学就有什么开学典礼,真是无聊透了。早晨来到学校,就拿着凳子到操场,无情的太阳照得我头发快冒烟了,不只是这些,还要听校长没完没了地演讲,但他都是白费心机,同学们当校长是透明的,都在下面七嘴八舌,‘你暑假过得快乐吗?去了什么地方玩’等等。真是的,同学还没说完,校长已讲完,退场时总会说一句:”今天同学们精神状态很好,不开小差,值得表扬。‘哼!我看是睁眼说瞎话。唉!开学典礼真无聊。“还有一位女生写《我是一只恋网的小蜘蛛》:”大家别以为女孩子不会恋网哦,其实你们大错特错,不怕实话告诉你,不仅男孩子会上得那么疯狂,就连我也成了一个超级疯狂发烧友。每个星期7天就有两天是去上网的,而且是全天候24小时不离电脑台,手不离键盘和鼠标,脚不离地板,眼睛不离屏幕,全身不离电脑房。可算得上是’超级发烧友‘吧。„„“ 我班郑仲亮同学写了一篇《一直愧疚》的作文登在晚报上:”„„我走到六(4)班的前门时就听见了早读声了。死定了,老师定会骂我了。我一进门,全班人的眼睛看着我,老师也看着我,好像看见了怪物一样。虽然老师没说我,可我一直愧疚到现在。“

当然更搞笑的还是那些造句,如“无奇不有——一次,我去同学家玩,居然发现给他拿鞋的,既不是工人,也不是父母,而是一只可爱的小狗。你说是不是无奇不有?”“陆续——我家栽了许多花,有米兰、茉莉,还有夜来香。一到晚上,夜来香陆续开放,家里香极了!欢迎小云姐姐到我家来做客。”“不料——我的文章上次登报了,不料小云姐姐没给我寄稿费。”“不料——奶奶给了我50元钱买玩具,不料被妈妈收了去,说我太小不能带那么多钱。唉!如果奶奶在妈妈不在家时给我多好啊!”有时遇到本班同学的大作发表,我就叫文章的作者亲自给同学们读一遍。读完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时,我也会问问作者构思文章的过程,他们有些说:“边想开心事边写作。”“先想到与这个作文题有联系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写在草稿本上,再一一进行筛选,看哪个更有趣,更有意义。”“首先看一下报上有没有我的文章,如果没有,我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再看看其他同学发表的文章,对我总会有一点启示的。最后看‘下期作文预告’,便开始绞尽脑汁搜索往事、趣事。”有时,我也会问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把内容写真实的,同学们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说:“是给老师‘逼’出来的,因为老师想读那些原汁原味的话,还说这味道真棒。”“经历过的事就写,没有的就别瞎编。”“写真话有时怕别人笑,而不写真话又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童真就上不了报。想一想写真话的好处,也就有胆子写真话了。”“有时写得不是很真实,因为我身边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比如说军训吧,我只好把看过的作文书和脑子里想的写下来。”

经过一年的努力,上上届六(3)班共在《深圳晚报》上发表习作10篇,造句8个。学期快结束时,我和同学们谈心,问他们作文水平是否有提高,他们有的说:“自从写‘校园童话’上的作文,我成了一个幽默‘帅哥’。”“过去写作文总是一页不到,现在能写一页半了。”“现在写作文,感觉很轻松,像有许多话要说,毕竟是学生自己出的题目。”“以前写作文,我都是乱编,或者抄作文书,现在我学会了真实。但‘校园童话’上的作文题和考试的作文题不一样。”“我最大的长进不在写作方面,我觉得我说话幽默多了,也敢大胆

和别人交流了。”同学们把写作“校园童话”没有当成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一种愉悦,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吗?

二、给孩子一个聊天的机会

课程标准在习作指导方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束缚,开阔学生习作的思路。前不久,我听了一堂三年级作文课,内容是《记一次有趣的游戏——贴鼻子》。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观察两幅画,看看缺少什么?原来都少了一个鼻子。于是开始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最后落在谁家谁上黑板贴鼻子。游戏玩完了,学生开始习作。结果学生都写的千篇一律,连标题都是一模一样。我想这堂课设计游戏情景的目的应是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是要学生就写这一个游戏,五花八门的游戏都可以写,这样文章才会“百花齐放”!再说标题也可让学生拟几个如“鼻子贴到额头上”、“小鼓咚咚响”、“轻轻蒙上我的眼睛”之类的。我知道老师先创设这样的情景,再让学生写此情景,是怕学生心中没事可写。这种担心将导致陈式化作文的产生。

每位同学的经历、体验是不同的,老师应确定一个范围,放手让同学们去写。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作文的语言要求非常简单,“文从字顺”而已。我们不怕学生写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不怕“错别字连篇”,怕的是学生不敢写作文,压根儿不想写作文。有人甚至提出,把“形象”“生动”从小学作文中请出去,反对把学生的习作文学化、成人化。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保护学生作文的“原生态”,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导学生走上规范化、正规化的作文。

是不是完全不要写前指导呢?不是。写前指导必定是开启学生的思路,决不是让学生的思路都跑到你的路上来。是不是作文不能创设情景呢?不是,决不要局限于学生都来写你的情景。崔峦在一次发言中讲到,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不宜大讲写法。也就是说作文指导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样写”的问题,所以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一上来就用例文、范文、甚至情景开路,容易束缚学生。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此次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有许多内容想写,要指导学生从中选取最有趣、最喜欢的内容写。这里借用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做过这样一次作文练习。他拿了一张报纸,在课堂上折了一只青蛙,要求学生认真看,然后写一篇文章。起初学生是有些不明白。在一个班里,一个学生忽然说“坐井观天”,于是他的这种理解就左右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立意;在另一个班里,没有这种暗示,结果就显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况。从这里我认识到,作文前的帮助,就是放开束缚,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安全感的写作环境。

我看过一篇文章,有一个老师上作文指导课,尽是跟同学在聊天,当然是围绕一个话题在聊。同学们可热乎了,谈得可起劲了,到了下课还有说不完的话。正在兴头上,快要下课了,老师说:“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都上台来交流,我们把要说的话都写下来,好吗?”然后,这位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作文就是聊天。是呀,聊过QQ的老师都知道,在网上聊天是多么自由的一件事,想表达什么就写什么。先不谈主题有没有意义,内容有没有跑题,文字优不优美,能够顺利表达就行,有写的欲望就行,解决了这些再言及其他。再说,这位老师这堂作文课,没有涉及到学生写的过程,算不算好课?我认为,作文课分两种课型:指导课和点评课。要想在短短40或50分钟的时间里,解决导、说、写、评是不可能的,也是走马观花的,是上给别人看的,最终是学生没收获。要上好作文课,最起码要两个课时。一堂

实在的作文课,不需要面面俱到,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塞到这堂课完成。写作可以是下堂课或课下的任务。当然,也有的指导20分钟,习作半小时,也何尚不可,应根据需要而定吧!教学中,作文指导要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教师要大胆放手,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编排的习作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习作时如果有更适合学生表达的内容,完全可以调整教科书里习作的安排。

三、让孩子说孩子的话

对于那些典型的用词不当的地方,语句不完整、不通顺的地方一定要修改,而对于那些成人觉得不够妥当,但体现童心、童趣、童语的地方,又该如何看待呢?斯霞老师曾给我们举过这样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天地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关于例(1),老师这样说,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等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例(2),老师这样说,孩子有长度的观念,可是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在生活中他知道老师比同学高,就把高的向日葵与老师比,矮的向日葵与同学比,成人绝不会这样比。但出于孩子的思维,是可以保留的。

老师的做法对我们当前的习作教学很有启发。老师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习作,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主张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这对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

我在作文评改中也碰到这样几句,很经典,供大家欣赏:

1、风吹得河水哈哈大笑。

2、刘老师的胡须就像火灾后的草根。

3、父母虽然伟大,可是有时也很“贱”,特别是爸爸。

4、爸爸说话小声,没有男子汉气慨,经常被妈妈打败,真是个软弱的人!

5、我洗的碗、碟都会“唱歌”。

6、妈妈,这灯像光头一样亮!

这样的话语富有童真、童趣,多鼓励孩子说孩子的话。

上一篇:购房合同加名字费用下一篇:c课程设计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