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共5篇)
1.昌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篇一
全面认识普查的重要性工作总结:
自今年8月以来,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我作为站长首先在思想上认识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说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意义重大.首先,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当前,我镇也出
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现象.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因此,加强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其次,我相信民族的东西永远是世界的,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普查工作.再者,做好普查工作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是让历史的脚步留下印迹.1制定详细普查计划
为了做好普查工作,首先我做了翔实的普查计划
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组织全站工作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安排专人去文体局学习普查工作指
导要点,和工作方法.并做好对全站人员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的开展普查工作,我站做了合理分工,全镇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共分4个片,每片有专人负责,每片还从村和社区中抽调10至15名普查员.并组织普查员开展4次统一学习和交流会议.做好普查宣传工作.开展普查工作的重点是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召集各村,社区的相关人员开会宣传普查工
作的重要意义,并请记者写了相关报道.3克服困难实施督促
前期工作我站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实施普查工作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下乡辅导,监督是普查工作的重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炎热不说,更是还有许多人的不理解,为此我站人员和普查员多次做了解释和学习工作.对有价值的线索,更是抓住不放,多次上门做工作.对热心普查工作的普查员,我站给予了一些鼓励,利用节假日专门拜访;对于要提供线索的需要等门拜访的,我站人员决不推脱,及时准确的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在资金,设备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普查员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搜集整理,发掘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这2个月中,我站人员不定期的实施监督工作,对工作出现的问题做了合理的处理.对普查的重点做了多次的宣传,对有排斥情绪的尽力解释工作.4.成果喜人
婚丧礼仪等民俗文化空间;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述.
2.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篇二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7.5%。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达13种。自然风光绚丽,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我县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Ji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保护工作迅速启动并全面开展,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文管所为责任主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同时,普查工作还被列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目标合同管理。为解决设备欠缺问题,文体局购置了电脑、桌椅,还派人专程到武汉购置了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器材。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祥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45个,确认县级名录32余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多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建造技术、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
(二)“非遗”普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虽经几次反复,但我县每次报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我们将吊脚楼建造技艺申报了国家、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非遗”普查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3.昌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篇三
第三期
2010年5月31日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全 面 展 开
近日,固阳县文化馆已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部工作将分为摸底调查、文字整理、登记名录等几个步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我县确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6项: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类)、陈家渠庙会(民间信仰类)、踢股子(民间舞蹈类)、圆锁(岁时节令类)、剪纸(民间美术类)及二人台座腔曲牌(民间音乐类)等。现已针对这些名录进行
了初步的摸底调查,预计摸底调查工作将在7月底结束;8-10月份,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聘请专家进行修改、定稿;11-12月份,登记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名录。
今年底,全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将全部结束,县文化馆将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进一步抢救、保护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通讯员:杨洁茹
4.栾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 篇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
为了迎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验收,高质量完成我县非遗普查工作,根据8月7日石家庄市“非遗”普查调度精神,拟认真谋划,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理清脉络,健全体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全面性
1、普查应涵盖本县所有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
2、注重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注意了解其现状。
(二)真实性
1、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
2、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
3、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三、普查范围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范围内,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此次普查以调查、记录新发现的非 1
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十五大类123项资源进行复查。
四、普查工作的要求
1、加强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善于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和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要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手册》作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并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凡从事普查工作的人员争取人手一册。
2、在普查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工作。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严格遵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4、普查队(小组)要有严格的普查纪律,遵守普查规则,所有规定上交的资料及成果,必须如实如期上交。建立严格的资料交接和保管制度。
5、创新方式,按照普查要求,拓宽普查路径,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普查的实效。
五、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8月10日—8月12日)
1、了解和掌握以往工作成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及计划。
2、开展普查人员培训。建立县、乡、村普查工作队伍,认真开展普查人员培训,明确普查具体要求,并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
(二)普查实施阶段(8月13—8月28日)
1、实地调查。普查要做到以实地调查为主,深入现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真正做到“四不漏”。完整采录
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做到材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2、点面结合。在全面普查的同时,可重点走访、抽样调查,或召开小型调查会。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富的乡镇、村落,注重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要抓住当地的民俗节庆(如节会、庙会等),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3、用多种手段采录。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技术形式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要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宣卷、鼓词、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三)整理、汇总阶段(8月29日—9月5日)
1、整理、汇总、填写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传承人情况、濒危情况等。
2、按照全市统一的体例、标识,绘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
3、总结普查成果,编纂完成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汇编。建立我县非遗项目陈列室,收集一批实物资料。
4、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做好资料的填写和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建立健全档案。
5.2012年昌图县文化馆工作计划 篇五
文化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完成了全县的群众文化辅导的各项工作。现提出 2012年文化馆工作计划 :
1、进一步强化内部改革,继续实施和完善全员聘(任)用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推进目标责任制,实行积分制,月末考核,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文化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2、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强服务发展的本领和工作的责任感,锻造一支合格的文化干部职工队伍。
3、积极参与上级部门主办的各类社会文化艺术活动。认真完成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组织好春节各项活动、广场演出等文化活动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力度,做好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工作。
5、在馆内办好各类艺术培训班,多培养艺术人才,使文化艺术在普及中得以弘扬。组织并开展美术、书法、摄影培训班搜集作品展出,择优推荐参加各级比赛。
6、组织举办乡、镇文化站站长及文化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站长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水平。
7、“送艺下乡面对面 辅导培训手拉手 公益文化乡镇行”组织专业艺术、文化机构到乡村开展书法、文学赏析、科技讲座。变“送文化”下乡为下乡“种文化”,让普通群众和农民成为文化建设主角,为农民文化艺术节提供人才。
8、组织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小戏、小品、二人转展演;老年合唱等群众文化活动设立社区群众艺术节。
9、组织“百名儿童写字大比武”活动,强化儿童从小做起写好字,练就一手漂亮的字。
10、创办《文化动态》内部期刊,发放县内各委、办、局和乡、镇、场及各文化站。
昌图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