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2024-10-06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共11篇)

1.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一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 ,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 ,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 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5分)

(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2分)

答: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

2.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2分)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答:___________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答:___________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答:___________

5.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 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5分)(1)(2分)介绍了榫卯的平衡与耗能两功效。(2)(3分)不能调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④段和⑤⑥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2.(2分)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3.(3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 答出作用的,给1分;分析合理,给2分。

4.(4分)(1)(2分)“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2分)“迄今为止” 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二

一、问题

仔细分析当前试卷中的阅读题, 就不难发现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1. 基础知识考查的比例过重

纵观各地区试题的阅读板块, 不少命题者对命题的目的不清晰, 试题边际含混, 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小学是基础教育,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是无可厚非的。从各地区试卷上的语基、阅读、写作的分值比例看,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最终应该落实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方面, 特别是中高年级阶段, 基础知识考核的比重高于读写能力比重, 这是否正常, 是值得探讨的。一张试卷中基础知识题所占比重已经很大, 还有必要在阅读中包含数量不少的基础知识考查题吗?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2. 拓展题的答题取向与语文无关

不少阅读题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 (1) 由本文所讲的事, 你联想到什么? (2) 本文所讲的事, 你生活中遇到过吗? (3)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做?这种试题直奔文本的主题, 但因为没有其他要求的限制 (语言形式上的要求, 字数的要求) , 实际操作时, 显得漫无目的, 只要学生有点自己的想法, 都可以写几句, 即使跟主题没多大关联, 也不能算错。无需阅读方法, 也无需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标志就是言语形式, 即通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来掌握特定的表达形式。因此, 文本言语形式是阅读考试的重心。这种貌似语文的试题, 更多的是反映学生的生活认识水平, 而非阅读理解力和语言感受力。

3. 质疑释疑缺乏思维深度

有不少阅读题都会出现看题目提问, 自己解答这样类型的题目。比如:

初看文题《抉择》,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问题:________。答案:________。

这样的题目乍看起来符合课程标准, 训练的是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阅读能力测试不能等同于阅读策略训练, 混淆了教学与考试的功能, 也就模糊了这道测试题的目的。因为学生初看文题后想知道的问题千差万别, 而问题的思考价值也各不相同, 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甄别问题的思考价值, 提高质疑水平, 将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上来, 进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训练过程。上述试题实际上仅仅能测试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联度, 而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质疑水平, 因为越是有深度的问题, 学生就越难独立释疑。所以, 学生为了得分, 答的都是比较简单、表面的问题, 缺少思维含量。这样的试题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现有阅读能力的高下, 缺乏“效度”。

4. 主观的理解与感受没有“度”的要求

有的阅读板块, 经常会出现“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体会”“你读了之后想告诉别人什么”“你想对某某说些什么”等测试题。学生根据文本可以解读各种个性化的感悟, 其答案呈多元化和开放性。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类题目设计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从评价阅读能力的角度审视, 这类题目的合理性应受到质疑。因为学生的答题很难区分阅读能力的高低, 只能从表达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出评价。学生什么都可以写, 什么都可以答, 没有界限, 没有标准, 表面看是所谓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或者是“创造性理解”, 而实质上是对这些概念的曲解和误读、错用。“多元解读”亦“有界”, “个性化理解”也有“是非对错”, “创造性理解”更应追求“最优化”。阅读测试需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思想感情的准确感受, 但是应该有“度”, 要有明确的要求, 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情感积累。

5. 重视思维结果, 忽视思维过程

有的阅读题为了测试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水平, 用的是选择题的方式。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鉴赏, 有时几个答案从不同的阅读视角看, 都是合理的, 没有孰对孰错。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单项选择, 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选择题只能反映思维的结果, 不能反映思维的过程;只能测试求同思维, 不能测试求异思维;尤其是不能测试出学生实际的言语操作 (表达) 能力。因此, 这类试题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或许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 从当前许多阅读试题内容看, 看似考查的面较宽、题型较丰富, 但尚未能完全围绕“阅读能力”这个核心来设计命题。这或许是现时阅读测试题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命题者命题全凭经验、凭感觉, 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阅读理解题目的编制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对策

根据国际通行的阅读评价方式, 结合我校对阅读命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 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感知能力

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对字、词、句含义的理解与把握。题型有: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选词填空、写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或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等等。

2. 归纳、总结能力

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主要情感的把握和概括能力。题型有: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这篇文章,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分段, 写出第几段的段意等等。

3. 提取信息能力

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处理主要信息的能力。有的文中有现成的答案, 通过阅读可直接从文中提取, 有的还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 经过整合加工, 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回答。

4. 推断、想象能力

大多数阅读材料中, 都会有留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想象阅读材中省略的内容, 这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

5. 反思评价能力

这是阅读思考的向外扩展, 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 能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包括新的认识、新的想法,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等等。

阅读题的命题除了围绕学生阅读能力展开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要依据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选择阅读题材料。学生在生活中所阅读到的文本各式各样, 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选用不同文体的文本作为试题材料, 可以测试学生对不同阅读方法的运用水平, 即阅读能力。而我们的阅读试题所选用的阅读材料, 以文学性作品为主, 忽视了其他文体的阅读考查。

尽管测试是相对于真实阅读活动的, 但如何还原阅读活动本身的生活真实, 缩小“常态阅读”和“考试阅读”之间的落差, 实现阅读评价的儿童本位和生活本位。国际阅读评价PISA、PIRLS根据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区分并选择试题材料, 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PISA将阅读情境分为四种: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 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 为了教育而阅读, 为了工作而阅读。相应地, 阅读测试材料也分为四类。PIRLS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 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 阅读的材料属于文学性文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 主要目的是了解周围的世界, 阅读的材料属于信息性文本。根据阅读目的划分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阅读常态,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尤其是PISA强调的表格、图表、地图等类型的阅读材料, 是我们以往阅读试题中所忽视的, 却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这样的阅读试题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其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 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需要的僵化、枯燥的语言知识。这样的阅读试题, 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也才是促进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

第二, 阅读主观题要关注言语表达质量。新课程实施以来, 阅读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放题, 其主要特征是答案多元化,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纵观《小学语文评价与测试手册》中三至六年级的阅读题, 检测的梯度模糊不清。各个年级都出现了“读了这篇文章, 你想对某某说些什么”这样的命题。既没有字数的规定, 又没有答题形式的要求, 更没有思考路径即概括要点的具体要求, 试题指向模糊, 缺乏考试效度。这样的开放题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多尴尬。如:

读完这篇文章, 你想对海伦老师说什么? (《苏珊的帽子》)

不少学生的回答是“海伦老师, 你真了不起!”“海伦老师, 你太有爱心了!”“海伦老师, 你真是一位好老师!”等短语, 可谓是点到为止。阅卷老师尽管觉得这样写不尽如人意, 但又不能说不对。既然是要求学生自由表达, 自然学生说长说短都行。但是从阅读能力评价的角度看, 这样的效度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作为命题者, 就要想方设法避免这种的情况发生。同样是这个题目, 可以这样出题:

读完这篇文章, 你想对海伦老师说什么?要联系文章内容, 至少用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 不少于30字。 (《苏珊的帽子》)

提出具体要求, 规定答案字数, 对于提升主观表达题的评价效度, 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可改变套话满天飞的窘境, 能起到好的导向作用。同样对于评价概括能力的题目, 则可以根据年级特点,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提出具体要求:总之, 主观评价不仅要关注是否准确, 还必须关注学生表达的言语质量。

3.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三

【关键词】 说明文 阅读题 解题思路

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文体之一,也是语文科测试必考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能从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这样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涨。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节省答题时间。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如2011年济南市中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2012年西安市中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另外,语言还需简练精要。

三、准确辨析,深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2005年安徽省中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3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同学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直接可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2006年甘肃省中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同学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五、发散创新,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

解答开放性试题要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解答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是: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再次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同时还要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4.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四

【两个传说】

古史上说轩辕黄帝最后驾龙升天了,老百姓舍不得他,奔走呼告。黄帝驾龙升天的日子是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希望能看见黄帝乘巨龙归来。

汝南桓景听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到要到人间走一走,把瘟疫带到人间,于是,他上山向费长房学习仙术。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家乡有难,让他赶回家乡救百姓。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给每个人分了一片茱萸叶,又让每个人喝一口菊花酒,然后他独自回到村中。瘟魔上了岸,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只好进村,等在村中的桓景用青龙剑杀了他。

【三地风俗】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各种礼物】

36岁的沈钟在事业单位工作,早在9月中旬,他就为全家人报了华东五日游的旅行团。他说,父母都是退休教师,酷爱旅游。平时为自己带孩子太辛苦,今年十一长假恰逢重阳节,正好全家同游同乐。80后企业职员小李说,父亲是数码发烧友,今年重阳节,送父亲一个新款DV机。而网友七七考虑到奶奶记性不好,今年重阳节准备送老人一个陶艺娃娃计时器,还能录自己的声音,“奶奶,到点啦,锅开了!”给老人关怀和快乐。“重阳节,常回家看看吧。哪怕陪爸妈聊聊天,说说话,做做饭。相见就是亲,孝在点滴中啊。”做大学教授的尚重生格外动情。

10.请概括重阳节各项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2分)

11.由于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重阳节多有别名,以下不可能是重阳节别名的一项是。(2分)()

A.踏青B.茱萸节C.菊节D.登高节

12.以下关于重阳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重阳节始于传说,与节气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习俗。

B.重阳那天,自制一张画有菊花、青松、仙鹤的贺卡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表达浓浓祝福。

C.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它的核心文化价值一直没有改变。

D.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重阳节作为老年节加以纪念,但也有很多青年妇女会在当天发出求取子嗣的祈愿。

13. 20xx年12月28日,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请你根据材料探究法律上作这样明确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0.(2分)纪念黄帝、防病去灾、祈求富裕、求取子嗣、安和富利、孝敬父母(答对4点即可)

11.(2分)A

12.(2分)D

5.做小学语文阅读题应注意的问题 篇五

【关键词】阅读题 解答 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二、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關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四、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 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 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 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 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 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 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 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6.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信息技术geming,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l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找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中心句,稍加改造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3句话是从第①段空格内抽出来的,请通读全文,正确排列三句话的顺序。

①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的情况,

②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

③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答:三句话的顺序是(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第②段?怪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一句,去掉”仅“字,句子也通顺,请说一说用”仅“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遥感卫星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未去掉”就“只给l分)。

2、与第②③④⑤段对应,正确顺序应为②①③。

3、指恶性循环。

7.说明文《专家与通人》的阅读题 篇七

②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③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④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⑤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才并不算少。但无论作学问,或是作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⑥要作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致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1.第①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3. 第⑤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

(1)也 更 (2)既 又

选项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浅谈提高小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篇八

一、教给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会学习,才会读书,才会解决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传授给学生方法为教学主旋律。

1.阅读方法

学会阅读,教给学生方法首当其冲。因此,在平时上课时,要把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作为第一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形成思路三步曲:“初读—细读—精读”。初读,顾名思义,第一次读,要一字一句地读,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初步感知。细读,即细心地读,弄懂文章重难点,掌握并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最后,挑选重点句段精心阅读,反复品味,即精读。同时,采用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只有用心精读文章,才能感悟到文章的内涵,才能有所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理解文章;也只有广泛读书,才能积累素材;也只有会读书,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是提高解答阅读题能力的首要步骤。

2.解题方法

万变不离提纲。阅读题的答案都来自原文。因此,解答阅读题时,要先把问题读清楚,再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碰到涉及问题的段落反复读,最后对有关内容进行推敲,并对相关语句进行梳理、加工。

二、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那么,何为良好阅读习惯呢?一是天天阅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汲取知识,养成习惯。二是养成阅读时要“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圈、点、勾、画不间断;要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三是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名人交谈。”所以要有选择地读书。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日程事务化,时时提醒,处处教育。

三、强化训练

方法、习惯固然重要,但脱离了训练就成了纸上谈兵。强化训练正是提高学生正确、快速解答习题的重要渠道。学生只有多做习题,才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取题海战术之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都掌握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养成了,辅助强化训练,解答阅读题的能力便水到渠成。

9.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新 篇九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尸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搖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妤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千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通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11.“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3分

(2)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2分)

14.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6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11(4分)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乡。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2.(4分)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3.(5分)(1)“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

(2)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说明:赏析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14.(6分)

①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

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赞女列车员

②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

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10.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十

科学家找到从源头锁定病菌的方法

在人类与细菌间展开的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中,形成“生薄膜”的能力——一种嵌入粘液性矩阵的大型微生物聚集体——是有机体用于攻击免疫系统、抗生素和其它威胁的重要武器之一。但是,最近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生物膜在细菌抵制抗生素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人类在击败细菌的道路上或许进入收尾阶段。

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当病菌作为独立细胞处于游离状态时最容易受到攻击,而当其一旦结束“浮游状态”在适当位置稳定下来——无论是在轮船的船身,还是在人体的肺部——就很难再受到攻击,并且其后会在结合致密的生物膜中聚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会激活类似于细小水泵的结构,驱散抗生素的作用,并且分享能够针对药物提供保护作用的基因,降低新陈代谢速度或是进入休眠状态,使自己免于被杀死。

研究人员称,答案在于找到能够破坏生物膜的物质。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生物膜专家戴维?戴维斯说:“自巴斯德时代开始,我们就在致力于消灭和控制浮游细菌,但是我们在控制和了解生物膜细菌方面的成就有限。现在,我们在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曾经是人类的灾难源泉。目前人类面对的那些数量多得难以置信的会使人体虚弱的慢性细菌感染疾病,通常都与生物膜有关。”

臭名昭著的细菌感染通常来自于绿脓杆菌,这种病菌能够感染肺部,使人体变得虚弱,甚至能使囊性纤维变性患者丧命。这种病菌会在监狱、医院甚至沙滩传播。

鲍氏不动杆菌(又名AB菌)感染,也会在受伤士兵中传播。和鼻窦炎和耳部感染这些更为普通的感染一样,这种感染可能也是由生物膜引发的。

三月版的《细菌学杂志》刊登了戴维斯利用病菌自身的化学信号迫使生物膜分解可研究。生物膜会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自动进行分解或合成。戴维斯和他的同事已经发现了一种以脂肪酸形式存在的化学信号,这种信号能够“通知”病菌进行分裂。

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托尼?罗密欧认为,这项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并且表示发现生物膜的确切形成形式和原因更为重要。

(摘自《参考消息》3月11日第七版)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于事理性还是事物性说明文?

2.第一段末说“人类在击败细菌的道路上或许进入收尾阶段”,而最后一段又说“这项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请问一个说“收尾阶段”,一个说“萌芽阶段”,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3.为什么当病菌结束“浮游状态”在适当位置稳定下来后,就很难再受到攻击了?请说明理由。

4.目前,绞杀致病菌破坏生物膜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戴维斯在消灭和控制浮游细菌与破坏病菌生物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可喜成绩。

B.绿脓杆菌的感染能力很强,不但能在监狱和医院传播,甚至还可以在沙滩上传播。

C.浮游状态的病菌很容易被绞杀,但当其在生物膜中聚集一起后,就相当难被消灭了。

D.对于如何破环生物膜,美国的专家们有共识,但也有分歧。

参考答案:

11.小学说明文阅读题 篇十一

①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20,这种像老鼠一样大小的灵长类动物被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隐藏在印度尼西亚茂密山林中。

②此前,两位印尼科学家于20在瑞林都国家公园意外地发现一只侏儒眼镜猴,可惜它误中陷阱,重伤丧命,但至少证明侏儒眼镜猴这一物种尚未灭绝。于是,美国研究人员随同一支印尼当地的科研小组前往该处海拔2100多米的山顶上探察。终于发现了4只侏儒眼镜猴,并且成功捕获了2只雄性和1只雌性个体。他们将无线电项圈套在这些侏儒眼镜猴的身上再将它们放生,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它们的行踪了。

③眼镜猴体形很小,体长一般在9~18厘米之间;体重很轻,50~150克之间,像小老鼠一样,甚至可让它在钢笔上爬来爬去。它有一对异于平常、大得出奇、直视前方的大眼睛,直径都在1厘米以上。眼镜猴不仅以眼睛大而出名,它们的两只膜状的耳朵非常灵敏,只要周围稍稍有一点动静,就能够觉察出来。

④侏儒眼镜猴是眼镜猴中的一种。侏儒眼镜猴也叫小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它的体长约为11厘米,体重50克左右,体型只有菲律宾眼镜猴的一半大。除了微小的体型外,它那直径达1.6厘米的大眼睛和浓密的皮毛也特别引人注目,这种皮毛可以让它们在潮湿阴冷的密林中保持正常的体温。

⑤利用无线电项圈,研究人员了解了侏儒眼镜猴的一些习性。例如,虽然侏儒眼镜猴的体型比其他眼镜猴更小,但它们的腿却都几乎一样长。因此,侏儒眼镜猴更善于利用其超长的腿在森林里上下跳跃。从一个树梢跳到另一个树梢。在睡眠方面,这种夜行动物喜欢藏在掏空的树干里休息,比其他眼镜猴更为安静。

⑥侏儒眼镜猴的发现是个令人鼓舞的喜讯,但也有一些环保人士为此担忧,他们担心盗猎者按照新闻线索去捕捉本来就罕见的侏儒眼镜猴。类似的`盗猎案件在世界各地都曾有所发生。印尼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这个物种的更多信息,印尼政府会更好地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

1.文章第③段介绍了眼镜猴的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介绍了侏儒眼镜猴的哪些生活习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5分)

⑴分析第①段划线句中“可能”一词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体形很小、体重很轻;眼睛大;耳朵灵敏(每个特点1分,3分)

2.①善于跳跃(1分)②在掏空的树干里休息。(1分)

3.⑴“可能”表推测,说明侏儒眼镜猴并非一定灭绝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2分)

上一篇:教学平台建设下一篇:时间匆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