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警务工作论文(共7篇)
1.民生警务工作论文 篇一
(评论)信息化建设更多惠民,有待基层领导发力
连日来,在北京、天津等6市就业外地人员和在读大学生可以异地办理护照的事情受到广泛关注。截至8月23日下午16时(随时更新),仅腾讯微博“办护照不用回老家”话题,就引发600多万条博文,绝大多数网民都对公安机关出台这一便民举措给予肯定。
“6城市可以办理异地护照”,是近年来公安机关利用信息化手段便民利民的举措之一。经过多年努力,信息化建设成果凸显,在整合基层基础信息、打造“阳光警务”、服务实战等工作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服务百姓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同样体现出了其巨大价值。
《本期关注》报道的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和福建省三明市公安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做法,在全国公安机关并不多见。是两地公安局的做法不具备可复制性,还是他们遇到的百姓诉求其他地方不存在?显然不是。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地尤其是大城市普遍存在公安类民生诉求事项多、渠道多、多头重复办理、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全程监督考核等难题。不只一些百姓抱怨自己的诉求得不到重视,就是一些民警也有牢骚:同一件事情,百姓通过不同渠道反映到各个部门,如何办理?但有了这个民生警务平台,就不一样了:百姓各个渠道的同一诉求可以汇总整合、百姓诉求办结时间也缩短了七成,并且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监督。
再如三明市公安局突破互联网与公安内网隔离和网上支付、发票打印等难题开通的“网上警局”,让三明百姓不论身在外地还是在当地,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50多项业务。既让百姓少跑了腿,缩短了百姓的等待时间,也从程序上避免了个别民警拖延不办等问题。
综合来看,无论是在6城市就业外地人员和在读大学生可以异地办理护照,还是济南市公安局搭建民生警务平台、三明市公安局上线“网上警局”,共同特点都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服务百姓:把麻烦和难题留给自己,把便利送给百姓。这些做法既可以解民忧,节省百姓的办事时间和精力,也有利于树立公安机关的形象;还可以提高警方工作效率,实现传统工作方式难以达到的工作效果。
据统计,公安机关服务百姓项目达280项之多,深度应用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的空间非常之大。另外,当前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百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近年来百姓对公安机关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安机关担负的治安保卫任务越来越重,在警力和经费短时间不能大幅增加情况下,必须最大限度整合资源,花费最少的人力和物力保质保量地做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安机关已经有了成一定的技术积累,技术开发层面问题不大,只要有思路,许多传统模式下的公安业务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完善提高。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效率,是唯一路径。
知易行难,要把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百姓工作质量和水平变成现实并非易事。信息化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只有赋予其思想和具体内容,才能体现公安信息化的价值。公安信息化的思想和具体内容来自哪里?就来自公安工作,来自日常警务工作。
服务群众工作分布在各警种和部门,比如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涉及指挥中心、派出所、治安、户政等部门和警种,在打击防范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负责具体工作的民警普遍没有精力考虑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这一工作水平,而相关部门警种领导因为分管业务太多,也无精力来考虑。
所以,基层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是否真重视此项工作非常关键,只有一地公安机关身怀爱民便民之心、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虑,才能找准工作目标;只有主要领导具备强烈的信息化意识、创新意识,才能选择好工作路径;只有主要领导具备敢想敢干的工作作风,才能穷尽一切方法攻克难题,把想法变成现实。
评论“6城市可以办理异地护照”新闻时,一位网民表示:“网络信息如此发达,什么事都要回户籍地才能办必将成为历史,以后会有更方便的举措。”相信各地各级公安机关不会让这位网民失望。各地公安机关应当抓住“三项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调研思考,不是看哪项公安工作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而是要看哪项工作还没有放到信息化建设的框架里,着力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百姓工作质量和水平。(孙贵田)
2.民生警务工作论文 篇二
刘健:便民服务在线可以为公众提供11类228项公安业务的网上办理, 业务主要包括公布各项公安业务的办理手续、标准、流程、时限、费用等政策和规定;提供与各项公安业务办理相关电子表格下载;回答群众在业务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具体业务的网上预约、全流程服务或部分流程网上办理, 包括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预约、在线申办、状态查询等栏目。通过一条龙式的功能设计, 使公众在办理公安业务时只需要到现场去一趟甚至直接就可在网站上办结, 变以往公安机关“坐等群众上门办事”为群众足不出户在家“敲敲键盘, 事情办完;点点鼠标, 业务办好”, 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 让群众少跑腿, 服务群众零距离”。
记者: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成为山西警民互动的一个最有力的平台, 实现警民“零距离”,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有着什么样的创新性?
刘健: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是山西省公安厅为实施民生警务、打造亲民公安, 创新社会管理, 回应网络时代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而在全省公安机关建设的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要求、上下互通的综合性便民服务网站群, 网站包括信息发布、业务办理、交流互动、考核评测4大功能板块, 实现了网络、热线、手机、微信等多种访问渠道。2013年1月10日,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正式开通, 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便民服务网站群。公众可通过互联网进入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 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办事流程, 打开电脑就能表达意愿诉求, 鼠标一点就能快速办理户政、出入境、交警、治安、消防、技防、网警、禁毒、法制等11类228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安业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记者:我们知道山西省公安机关以实际行动推进“民生警务、亲民公安”建设, 山西便民服务在线在两年的运行中, 如何打造这一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
刘健:坚持完善功能设计, 网站建设创全国一流水准。网站建成开通之后,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从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 不断拓展网站便民职能, 延伸网站服务领域, 完善配套功能, 先后增加了网站银联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 研发了自助问询快捷通道、身份证办理进度查询模块, 开通了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 通过网站功能不断完善, 持续推动山西便民服务在线提档升级。
不断增加办事项目, 服务形式更加丰富。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结合群众需求和各部门业务特点, 将网上办事业务从185项增加到228项, 同时, 在丰富服务形式上做文章, 先后开通了自助询问快捷通道、QQ民警在线、自动回访功能、短息提示功能等服务内容。
集约整合服务资源, 群众诉求集成受理、一站式服务。网站建成以来持续推动各项公安业务资源整合, 对各类网上办事项目及独立建设的公安业务系统都在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进行整合上线, 确保了群众办事一键登入、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站服务。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自助询问快捷通道、自动回访、短信提示等功能使服务更加智能。网站开通了自助服务、回访服务、热线服务等服务形式, 使网站服务更加科技化、智能化。自助询问快捷通道使群众在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能上网咨询、得到答案;自动回访功能是通过电话和短信的形式, 了解群众对网站服务的满意情况;短信提示功能的开通体现了公安机关主动服务的意识, 在网站注册的手机用户, 当本人的驾驶证、身份证、护照等相关公安业务, 出现过期、违章、需要审验等情况时, 网站会自动向群众发送提示信息, 提醒群众及时处理。
建立健全机构机制, 网站运行更加规范高效。网站开通运行以来,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以机构建设为保障, 以网站专管员队伍建设为依靠, 成立了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运行维护大厅, 制定完善了《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管理办法》《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考核办法》《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联席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 确立了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排名的考核办法, 建立起以考核为抓手的“倒逼机制”。
记者:我们了解到, 便民服务在线有个人信息的登记等业务, 因为都牵扯到个人的信息, 个人隐私方面等, 这方面的安全性如何保障呢?
刘健:这里我们对个人信息分为三方面进行安全保障, 分别是百姓申请、公安机关办理和网络安全。公众在网站注册、申请业务、查看审核记录等操作时, 都需要设置自己的登录密码, 并且密码修改时需要手机验证;在公安机关审核时, 只有负责相关业务的民警才可以登录系统的安全平台, 对公众提交的内容进行审核;网络安全方面, 我们的数据库服务器是在公安网内部建立的, 并且数据进入网站后是经过2次加密的, 就算原始数据被攻击、窃取, 黑客也只是得到了一些乱码数据, 查看不到与个人相关的隐私信息。
记者:目前,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的两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3.民生警务工作论文 篇三
(第2期)
主办单位:铁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0月24日
天桥社区警务室创新警务工作思路 情系百姓 服务民生
铁西区仁兴街天桥社区地处我市最繁华的闹事地段。辖区人口多,商业网点密集,治安情况十分复杂。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他们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创建人民满意警务室为载体,在不断增强发现、控制、打击犯罪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打防结合,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009年4月12日,四平市公安局第一个也是全省第一个“网上警务室”在天桥社区正式开通。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社区“网上警务室”公布了民警的QQ号、电子邮箱、QQ空间等网上联系方式,又推出了网上预约、在线咨询、警方提示、社区免费中介服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等多项服务措施,使群众可以通过QQ留言和发布信息等方式向警方提出服务申请、咨询相关法律法规或反映当前社区情况。
“网上警务室”开通以来,已有近千名群众与民警进行交流,电子邮箱点击率达几千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026条。
天桥社区警务室以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为基点,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2010年年初创办了四平市首家“社区免费中介服务站”。多年来,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管理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始终治标不治本。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类中介机构秩序混乱,由于不问出处,不问目的,交钱就介绍,使大规模的流动人群在混乱的秩序下随波逐流,公安机关难于管理。基于现状,天桥社区警务室成立了“社区免费中介服务站”。其主要职能:一是为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房屋租赁中介、招工用工信息,免费办理居住证;二是为辖区居民、商业网点、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人员就业、房屋租赁、买卖等中介服务;三是免费为招工单位、就业人员、房屋承租双方核实身份,提供协议文本并签订合同等中介服务。这一主动为群众免费中介服务的做法受到了辖区居民和流动人员的好评,也使社区警务室及时掌握了流动人口的变动信息,提升了对各类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动态掌控率。综合施策,强化落实,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今年7月中旬,“社区免费中介服务站”联合劳动、工商部门深入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中介、违规违法用工专项行动,打掉非法用工中介组织2家,查处违规用工单位3家,处罚各类违法人员11人。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社区免费中介服务
站”的成功运行使派出所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实现了“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派出所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二是流动人口由以前的东躲西藏变为主动上门;三是就是辖区各类容纳流动人口的场所、单位及出租房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一些不法中介和广告就此消失。
通过实践运行,彻底改变了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被动、服务滞后”的局面,走活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这盘棋。积极探索,务求实效,开创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区综治办供稿
报: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宿威、侯川、于荔欣
4.香港社区警务工作 篇四
一、香港警方参与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组织及其职能
围绕社区治安防范工作,香港警方投入的主要组织有:
(一)网格化分布的巡逻警察队伍。香港巡逻警察的巡逻防控遍布社区各个角落,其巡逻系统根据任务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一是香港5个陆上总警区各设有1支冲锋队,包括1个总部和4个巡逻小队,每1个小队约有70名队员和12辆巡逻车。冲锋车每天分三班24小时巡逻执勤,每车5至10人,配有长短枪、防弹衣、急救箱等装备,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承诺为9分钟,实战中已达3分钟)到达现场,进行先期处置。二是每个警区均有4个专门的巡逻小队,负责社区路面的昼夜巡逻。其中,一部分驾乘摩托车,以机动方式协助其他巡逻警察处置各类事件。大部分徒步巡逻,按巡区大小、地理特征、人口密度、治安复杂程度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2至3人,全副武装,通过无线对讲机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一有情况,快速及时到达现场。同时,每个警察总区均有一支经过了10周训练和16周边境巡逻后回到总区进行20周驻守巡逻的机动部队(俗称“蓝帽子”),其人员循环更换但该组织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分工合理、专业化程度高,香港警察形成了严密的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收到了良好的巡控效果。
(二)警察公共关系科。主要职能是向市民和传媒介绍警队工作,发展良好的警民关系,鼓励市民协助警方维护治安。设有社区关系课、新闻及宣传课两个部门。其中,社区关系课负责与市民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宣传媒体和社区活动,宣传警务工作,推广预防和打击犯罪的信息。
(三)防止罪案科。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需要,提供有关保安方面的免费咨询服务,教育广大市民和各行各业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警民联系组。香港警方在每个警区设有一个警民联系组,负责组织与各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紧密合作,推广警队的优质服务。警民联系组设有1名警民关系主任(PCRO)。其职责包括:与警区内的社区团体及组织创建并保持紧密关系;塑造警队良好形象,指导、协助社区内团体组织开展活动;组织警区内的少年警讯活动、香港青少年奖励计划活动和其他青少年活动;向警察公共关系科总警司及警区内的人员汇报有关警民关系的事务;向警区指挥官汇报警区内居民对警方所提供服务的意见。警区分区内设有多名社区联络主任
(NPC),一般由1名警长带领4至5名警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与警区内的社区团体及组织建立并维持紧密关系;向警区指挥官及分区指挥官汇报警区内居民对警方所提供的服务及警务政策的意见;调查研究群众反映问题的情况,并向上级汇报;组织宣传交通安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以及开展少年警讯计划等有关内容。
(五)香港辅助警察队。现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员4500人,定期接受完备的训练,协助警务人员进行人群管理、重要部位驻守及社区巡逻等工作。
(六)交通科。除了主干道归属香港警务处交通总部(交通科)直接管辖外,各警区均设有一个区交通组,由1名警署警长带领8至10名警务人员,负责维护社区内的交通秩序。
二、香港社区警务工作中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警民关系主任及社区联络主任计划。警民关系主任和社区联络主任建立及保持同社区内的各类团体组织的密切关系,宣传并维护警察队伍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警方和社区居民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二)警队中学联络主任计划。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一校一警”计划并取得成效,校园青少年犯罪率连年下降。但当时参加计划的警员都是兼职义务性质,有时在处理校园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分身乏术。自2003新学年,香港教育统筹局和警方推出了“强化警队学校联络计划”,全港有33位由各警区精选、受过特别训练、具备较强人际沟通技巧、实用演讲技巧及青少年犯罪、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专职警长以“学校联络主任”身份进入学校,与学校、家长连成“铁三角”以遏止青少年犯罪,打击黑社会渗入学校及校园内的毒品问题。每名“学校联络主任”分管15所中学,每月要对这些学校平均走访两
次,与师生沟通并解决问题。其职责为:(1)当学生的某些违规行为可能涉及法律时,向学校提供正确意见及帮助学校解决问题;(2)对违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小组讨论,利用警方的正面形象,向他们灌输正确价值观及法律知识;(3)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学生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会活动。此外,加强与教育管理部门和社区机构的联络,参与制订有关当地学生问题的政策,并与问题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防止问题学生滑向犯罪边缘。
(三)少年警讯计划。香港少年警讯(简称少讯)是一个注册团体,于1974年7月创办,总部设在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并在5个陆上警察总区各设有一个总会。其会员均为9至16岁的少年,内部管理人员为17岁至25岁的青少年。每个警区由1名少讯警长带领4名警员负责代表警方指导少讯开展活动,并向该警区的警民关系主任负责。每个少讯总会都有一个咨询会,由15名左右少讯内部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策划、管理及统筹活动。在每个中小学均设立一个学校支会,为校内的少讯会员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主要宣传公民责任,教育会员抵制和预防犯罪、宣传道路安全及有关警务事宜。自创办以来,少讯会员人数快速增长,已有超过80万名青少年曾经加入成为会员。目前,少讯会有466个小学分会和344个中学分会,人数已达到15万余人,充分发挥了警队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作用,增进了青少年与警方之间的沟通及认识,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充实并改善了青少年的文化体育生活。
(四)扑灭罪行委员会计划。香港的18个区均设有扑灭罪行委员会,该委员会每两个月定期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只要是不涉及灭罪秘密行动的内容,允许社区居民到会旁听。在会议中,委员们就区内的治安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改善方法。警方和民政等有关部门分别汇报扑灭罪行等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通报社区内的治安情况及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动向,并就委员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答复和解释。委员会还在会上将议题形成的工作计划明确委派给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都有2名以上的召集人负责协调开展工作,并负责向全体委员汇报工作计划开展情况。
(五)广泛接受市民举报罪案。香港警方大量派发各种各样的安全防范及防止罪案的宣传资料,并通过警队设置的热线电话及电子邮箱为市民举报罪案提供简便途径。如:2002年,警方新增方便的士司机提供罪案资料和情报的举报热线电话113366,仅当年共接获13372宗热线电话举报(不包括致电999)及2332份罪案资料邮件,并成功拘捕了204名犯罪嫌疑人。
(六)推行好市民奖励计划。为激励更多的市民举报犯罪,奖励积极协助警方追捕案犯并挺身作证以及主动帮助警方防止犯罪、侦破案件和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市民,香港警方于1973年制定了“好市民奖励计划”。1985年,警方又推出了“杰出好市民奖”。香港警务处会同香港总商会分别于每年6月和12月各举办一次好市民奖励计划颁奖典礼,表扬协助警方扑灭罪行的市民,目前已有数千人被授予殊荣。
5.警务室工作职责 篇五
1.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安全保卫工作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有关规定,严格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保卫学校安全。
2.掌握学校安全情况,综合分析,提出安全保卫工作的计划和措施,为校领导当好参谋。
3.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法制观念,克服麻痹思想,搞好“四防”工作。
5.积极查破一般案件,协助公安机关侦破重大案件,配合有关部门协查案件。
6.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积极排查校园周边隐患,维护校园周边安全秩序,掌握动态反映,做好外事保卫工作。
7.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预防各种火灾事故,协同有关部门调查各类事故。
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实行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制定洪濑第三中心小学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一、安全保卫工作是学校各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部门负责人负责制,部门负责人必须把安全保卫工作和普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安全工作与部门工作“五同时”〈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同总结〉。
二、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把普法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生有读本,教师有教材,同时开展每日一法、每月上一节法制课。教育师生员工自觉遵纪守法,做到不参与赌博,不吵架斗殴,不进入“三厅两室”活动,不观看黄色书刊和黄色录像,不做违法违纪的事。
三、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并切实履行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
四、各部门要加强要害部位和消防安全防范工作。要害部位要做到“四防”〈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班级要设立安全员。各部门要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消除隐患。
五、要积极做好“双差生”的教育搀救工作,“双差生”转好率达到95%以上。
六、严格事故请示报告制度和郊游请示审批制度。今后各部门若发生意外事故必须马上报告学校领导,并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凡组织师生外出郊游,必须拟出具体行动方案并报学校领导审批。
七、学校实行二十四小时护校轮值制。上课时间,学生未经老师同意不得出校门口。
八、建立值日教师定时巡逻制度。放学后值日教师负责对各层楼,校园巡逻一次。放寒暑假,组织行政、教师轮值护校。
九、大门、楼梯铁门定时开关。上课时间和静校时间,不准外来人员到校活动。各科室落实财物保管责任人,每天下班前检查财物和关好门窗。
十、各部门〈班级〉要对本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自查自纠,迎接学校及上级检查验收,哪一部门不合格将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门 卫 制 度
1、传达室是学校形象的窗口,要坚守岗位,提高警惕,严防坏人进入,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双休日和节假日要坚持值班,传达及时准确,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
2、严格执行门卫制度。对外来一切车辆一般不得进入校门。对外来人员,应询问情况,无关人员不得放行。
3、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开、关校门。放学前不得让学生走出校门。严格执行禁止校门口设摊贩的规定。
4、做好收发报纸、杂志、信函工作,认真保管,并按要求及时分发到中小学,做到准确无误。
5、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双休日、节假日和晚上要对中小学校园加强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遇重大事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6、学校财物出校门,必须持有出门手续,无手续者一律扣物在传达室。
7、负责搞好传达室周围和大门内外水泥地、花坛的环境卫生。
8、传达室内不准搞第二职业。
值班、巡查制度
一、为确保学校内部安全,建立值班、巡查制度,白天值班、巡查由值日值周教师负责,晚上值班巡查由护校队负责。
二、值班、巡查人员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擅自离岗,有事要请假,替班人员要履行值班、巡查人员职责。
三、值班人员应切实维护学校内部秩序,确保学校安全,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1、检查、督促学校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
2、发现治安、消防隐患及时督促、落实整顿,重大隐患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维护学校内部治安秩序,积极调处各类纠纷、制止发生在学校内部的违法行为,对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处置工作。
4、检查内部治安防范设施运行是否正常,并做好日常维护和建设工作。
5、如发生突发治安事件,应按照预案进行先期处置,同时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和公安机关。
6、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四、值班、巡查人员要保持警惕,加强戒备,防止坏人袭击、破坏。
6.警务室工作制度 篇六
一、警务室值班备勤制度。警务室两名民警实行AB岗轮流制度,确保每周三个工作日有民警在警务区开展各项工作;周三、周四及墟日为固定接待群众的时间。警务室由专职协勤人员按排班保持24小时有人值守;民警每周至少两个晚上在警务室值班,并组织协勤人员和义务巡逻队开展夜间巡逻。
二、警务室内务管理制度。值班民警及协勤人员须按规定着装、佩带值班牌,文明热情接待每位来访群众,并详细做好警务室的工作日志。值班员必须保持当日警务室的内务规范、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警务室装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三、警务室定期召开会议制度。警务室每月月底定期召开一次群防群治组织联动会议,分析总结本月治安特点及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每月召开一次辖区群众代表会议,向群众报告警务工作,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每月召开一次辖区企事业单位代表、各村主干座谈会,互通信息,了解掌握辖区治安状况,共同商讨对策。
四、警务室接处警工作制度。辖区内发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警情时,民警或协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不同警情做好处置工作,及时受理查处案件,并在三日内进行回访,向当事人通报案件办理情况,落实案件回访制度。
五、警务室服务群众工作制度。警务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宗旨,做好受理有关户口申请、换发二代证、送证上门、受理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办证、提供法律咨询等各项便民利民工作,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众提供帮助,建立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六、警务室深化入户访查工作制度。警务室民警须每周安排时间入户访查,了解掌握情况,收集各类信息,做到实有人口、重点人口、监管对象、暂住人口、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无漏管、失控现象,并将有关工作信息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
七、警务室治安管理工作制度。警务室民警须把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逐个规范建档,按要求落实管理措施和安全检查制度。加强辖区民用爆炸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做到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督促整改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案件及事故的发生。
7.南京社区警务工作经验 篇七
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局长 朱建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我区社区警务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领导下,全区公安机关按照“重心下移、做强基础、保民平安、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把全面推进社区警务战略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和稳控社会治安大局的重要突破口,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社区警务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在治安防范、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初步形成了民警职责明确、工作机制规范、防范网络严密、警民关系融洽的社区警务工作格局,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预期目标,促进了全区和谐稳定,夯实了公安基础工作,推动了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安民”与“强基”的双赢目的。近年来,全区发案逐年同比下降,去年一年又较上年度下降6.7%,全区万人发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面广量大、关系民生的入室盗窃发案在全市同类城区中发案最低。具有白下特色的社区警务工作亮点和群防群治品牌在省市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公安部、省、市等领导多次到分局视察调研,对我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群防群治载体,不断深化社区警务和勤务机制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建立和完善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新机制,着力提升社区警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是公安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要求。如何使警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巩固基层政权,切实履行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公安机关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早在2003年,分局在全市率先推行派出所“三队两室”警务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为切实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就先后进行多次调研,专门研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决定》以及《社区民警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全面明确了社区民警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勤务方式、工作目标、考核评估以及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等。使民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真正扑下身子、沉入社区,全身心抓好社区警务主业。在力量配备上,对全区57个社区按照社会经济、人口数量、治安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划分为75个社区警务责任区,根据“一区一警”或“一区二警”的配置模式,将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会做群众工作、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75名社区民警配备到57个社区。同时,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专职社区保安和流动人口协管员。在勤务方式上,要求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每周五天及周六上午要在社区开展工作,其中周二及周四上午在社区警务室接待群众,为群众提供户籍、法律咨询、案件受理和调解纠纷服务。使社区民警真正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时间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明确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必须统一着装,佩带电台、警棍和工作包等装备,主动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提供便民服务,着力提高民警管事率、社区见警率和群众满意率。在职责界定上,一是落实治安管理职责。组织社区民警把入户调查与情报信息搜集、实有人口管理、校园110及安全检查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摸排辖区不稳定、不安定因素及重点人员动态情况,及时发现治安漏洞,消除各类不安全隐患。从今年来看,全区社区民警收集情报信息1963条,其中稳定类信息840余条。信息的超前掌握,把握了维稳工作的主动权。今年新登记暂住人口35415人、出租户2532户,同比分别增加110%、138%。二是落实打击犯罪职责。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基础工作相结合,利用公安网络、布建信息员等方式,跟踪掌握高危人群、工作对象等重点人员的“吃住行销乐”活动轨迹,从中发现犯罪线索,开展立线立案调查,主动打击违法犯罪。几年来,我局社区民警通过基础工作抓获网上逃犯213名,缴获被盗赃车976辆。前不久,其它区发生的“4.22”持刀入室抢劫杀人案,就是我局通过扎实的社区基础工作,获取重要线索,而直接导致破案。三是落实服务群众职责。组织社区民警主动为辖区群众送平安、送服务、送温暖,推出了“调解纠纷走上门、办理证件走上门、排忧解难走上门、法制宣传走上门、征求意见走上门”的“五上门”服务,通过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树立了公安机关“和谐使者、平安卫士”的良好形象,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几年以来,全区社区民警共调解各类纠纷1176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户籍等困难813件,社区小区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等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刑事案件发案平均下降85%,其中65%的小区实现了“零发案”。在配套推进上,从完善培
训、考核机制入手,强化目标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推进社区警务工作长效、规范运作。从岗位需求、信息化应用及法律法规、群众工作等方面,对社区民警按照“三懂四会”要求,开展练兵培训,打牢从事人口管理、治安防控、群防群治等工作的基本功。在考核上,坚持把社区警务室开门率、情报信息搜集反馈录入率等10项主要指标纳入民警考核内容,由分局考核办以暗访为主,每周检查一次社区警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每月对社区民警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抽查,抽查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纳入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通过强化考核激励,有效地激发了民警扎根社区、扎实工作的热情。
2、以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科学布防,着力提升社区警务工作的实际效能。一是全面加强和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按照“六有”原则,在各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不断规范警务室建设。确保每个社区建成一个有统一标识,有民警接待时间、有辖区防范网络图、有警务公开栏、有警情(破案)公告栏、有必备办公和服务设施的“六有”警务室。目前,全区57个社区中有55个社区落实了警务办公用房,其中37个达到了“六有”标准。在全区各主要路口设置了114块含有社区警务室方向、社区民警照片、联系电话等内容的社区警务室方位指示牌,方便了群众与社区民警联系。同时,在20个重点社区警务室配备了雨伞、药箱、打气筒等40套便民器具,为到警务室求助的群众提供方便。二是坚持“科学布防、精确设防”的思路,全面加强社区巡防。实施社区“三色布防”,推进专业化社区防范,按照“分类设防”的思路,将全区57个社区划分为23个重点设防区、16个一般设防区和18个平安放心区,根据“重点设防区域集中整治、一般设防区域局部设防、平安放心区常规设防”的原则,组织民警因地制宜做好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做到重点设防区域和时段重兵把守,一般设防区正常巡逻,平安放心区群众协防,有效提高了防范的针对性和精准度,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治安防范能力。去年一年,分局民警现行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64名,摧毁犯罪团伙17个。全区盗窃自行车、盗窃汽车等街面多发性案件发案同比分别下降19%和71%。月牙湖派出所社区民警钱定才立足社区岗位,三年时间先后揪出赃车126辆。去年7月分局组织开展的打盗车行动中,钱定才一人就查获被盗助力车14辆、电动车2辆、自行车1辆,还创下了连续8天每天查一辆赃车的记录,三是实施“千幢楼设防”工程,推进科技化社区防范。通过自筹或动员社会筹资,在全区760个小区院落、4080幢住宅楼中,选择防范设施不足的老旧楼宇,建成有监控、联网报警器、门磁报警器、防爬刺等技防设施覆盖的小区130个、楼幢1800余幢,城市联网报警器覆盖用户1300余家。此外,还动员居民出小钱安装简易报警器3800余户。“千幢楼设防”工程的推广,有效压降了辖区入室盗窃案发案,技防建设覆盖楼幢发案同比下降27.3%。同时,分局还组织社区民警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警务,通过在互联网成立业主社区,以虚拟“社区民警”身份在网上发布防范预警信息。10个基层所、5个勤务大队以及分局看守所统一开设电子信箱,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在线解答居民咨询、求助,接受报警、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开辟了警民沟通新途径。
3、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群防群治模式,大胆探索市场化群防群治的新路径。2005年以来,为切实解决群防群治工作“观念转变难、人员发动难、经费筹集难、防范落实难、警民互动难”的“五难”问题,分局党委在总结慧园街4号“自治物管”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各派出所在工作中大胆实践,盘活防范资源,开展以“公安专业指导、市场模式运作、有偿防范服务”为内容的市场化、社会化治安防范,通过创建“夕阳红”义务巡逻队、“自治物管”、“治安协会”等群防群治载体,组织群众进行自防自管,构建防范网络,夯实了平安创建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了辖区的一方平安,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群防群治的新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应。《人民公安报》、省综治委简报、市委《金陵瞭望》等杂志专门刊载了分局创新群防群治模式的经验做法。创建治安协会,实行群众自防自治的小区管理模式,既整合挖掘了民力,盘活了治安资源,提高了小区治安防控能力,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目标;又改善了居民关系,促进了小区的和谐发展。另外,在组织社区民警在社区进行巡逻的同时,通过发动社区老党员、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义务巡逻队,出资聘请下岗工人、低保人员组成治安群防队等方式开展群防群治,“红灯笼”等1850人组成的82支群众性治安巡逻队在居民区及周边开展全天候巡逻,全区居民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5%。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专门批示肯定表扬分局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的做法,要求在全省公安机关全面推广。同时,结合整合警力保畅通工作,我们在全区新建69个机动
车保管站、64个交通管理站,划定4605个汽车泊位,有效解决了街巷和小区停车管理问题,全区盗窃汽车案件发案连续两年在全市城区中最低。
4、紧紧围绕人民满意标准,进一步密切警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着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坚持把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社区民警中增强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意识,几年来,通过开展“大走访”“春风行动”以及“向社会报告工作”等活动,以争做“群众最身边的人、百姓最信任的人、居民最贴心的人”为目标,组织民警主动融入社区、贴近群众、服务居民,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人民群众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白下公安形象,让居民更满意,让警民关系更和谐。建立健全“大走访”工作长效机制,把走访作为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坚持日常走访与案后回访相结合,做到发案后及时上门、破案后迅速告知,加强警民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深化“春风行动”,抓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特殊节日,抓住生日、升学等特殊时间,经常性、有计划地上门,为服刑人员子女和刑释解教人员送温暖、送关爱、送知识、送法律、送安全,最大限度地化解此类人员的戒备、反感和敌视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抓好警民恳谈、警民相约警务室、警民零距离、向群众报告工作等警民交流活动,增强警民间的互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改进公安工作,以真情换真心、以关怀换信任、以服务换支持,增进居民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几年来,先后提供各类服务5万3千人次,救死扶伤2217件次,向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宣传568场次,为5400余名常驻境外人员和3万余名临时过境住宿的境外人员提供签证提醒等服务,向困难群众和家庭捐助款项60余万元。广大社区民警立足本职,先后为群众换发居民二代身份证5.4万张,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及中、高考考生提供上门办证服务348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褒扬,与辖区居民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家住止马营安品街社区的张某,前几年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后被送去劳动教养。后来儿子王某由于没人管教,不久辍学后也学会了吸毒,爱人孙某早几年下岗在家,后来又生重病,几乎是常年卧病在床。为了麻痹自己的精神,也吸上了毒,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家庭三人吸毒,眼看就要支离破碎。止马营派出所社区民警在知道情况后,每天都要走进这个家庭,问寒问暖,并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儿子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找到了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在社区民警的真情感召和教育下,最终一家人都先后成功戒毒,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社区民警也在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成长,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省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的瑞金路所社区民警蒋自有,全市爱民模范月牙派出所社区民警钱定才,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十大爱民警官止马营派出所社区民警林化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社区警务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形成了一些特色亮点,但与当前全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相比,与动态社会治安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相比,特别是结合此次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社区警务工作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感到社区警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客观上说社区警务是一项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基础性工作,工作过程繁杂、琐碎、工作成效不容易显现。但部分基层领导和民警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对社区警务战略的内涵理解不深刻,认为社区警务改革就是简单地在社区建一个民警办公室,同时在警力少,警务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民警按时下责任区。
二是社区警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缺乏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宣传,尤其是对社区警务室职能作用的宣传。不少社区群众不知道警务室的存在,或者由于对警务室职能缺乏了解,有警情或遇到求助事宜不能就近直接去警务室解决,仍然舍近求远去派出所,失去了社区警务室第一道防线和服务平台的作用。导致的结果是:民警在社区警务室直接接处警少,接待群众咨询来访少,受理各类治安案件少。三是社区民警的工作时间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受繁重警务工作的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民警很难保证按承诺时间到警务室接待群众,或者按每周30个小时要求深入社区开展警务工作。一方面派出所值班备勤和接处警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因各类案件和纠纷调处等工作占用时间长,使社区民警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保证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警务工作,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效果。还有少部分社区民警因工作岗位调整,使社区警务工作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发展。同时,少部分社区民警受年龄、身
体等因素影响,履行社区工作职责的能力不强,还有的社区民警在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的情况下,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感到身心疲乏,导致社区警务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效还不够显著。受客观条件影响,有的社区警务室建设推进较慢,另外,一些监控设施也因为经费等问题,覆盖面不够,又不能及时维修更新。对社区警务工作辅助人员和积极分子没有专项奖励基金。同时,一些社区警务没有自身特色、没有能够按照社区人口、治安状况、经济发展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物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矫正、人民调解等工作有所交叉。社区民警也因为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与社区在关系处理上协调配合不到位,导致群众满意度不够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和对敌斗争复杂期,社会结构变化加快、社会阶层变迁加速、社会组织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对当前社会管理尤其是对社区警务工作产生了强烈冲击。目前,全区国保、法轮功等重点人员生活在社区、活动在社区;分局总接处警量从2007年的87912次,上升为2009年的129807次,群体性事件从34起972人次上升为50起1684人次。这些事件相当一部分酝酿于社区、发端于社区;另外,白下区流动、暂住人口就从2007年的13万人增长为目前的18万人。外来人口占全部作案成员比重在50%以上,这些外来人口居住在社区、管控重点在社区;同时,受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客观诱因,全区刑事发案总体平稳,但根据平台统计,各类案件发案数也由2007年的6984起上升为2009年的8359起。大量刑事案件主要发生在社区、防范重点和难点也在社区。因此,社区是矛盾纠纷的源头、群体性事件的发端、违法犯罪的始末,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分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在人口管理、治安防范、收集情报、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方面的职能作用。重点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抓好资源整合,着力筑牢社区防控网络。目前,全区有57个社区责任区、75名社区民警,平均每个社区民警管辖人口近万人,有的甚至达到2万人。社区民警警力不足问题相对突出。但是警力不足是全局的现状,现在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不现实。因此,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按照适当比例,配备暂住人口专职协管员,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运用社区智慧资源、信息资源、人脉资源、技能资源,加强社区防范与管理,提升社区防控效能,实现社区警务工作“无增长改善”。重点要推进“一个工程”、加强“三防建设”、用好“五支队伍”。推进“一个工程”,就是大力推进群众性义务巡防“红袖标”工程,借鉴“红灯笼”、“夕阳红”等义务巡逻队组建运行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加强“三防”建设,就是把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要抓住群众自我安全需求不断增强的契机,针对不同小区的治安特点和居民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防范宣传。要按照文明创建标准要求,解决门卫设置和巡逻人员不到位问题,并动员群众安装单元电控防盗门、断线报警器、门磁报警器、防爬刺、小电铃等技防物防设施,达到人防堵疏漏、技防全天候、物防立体化的防范效果,打造时空互补、动态立体的社区防范网络。用好“五支队伍”,就是依托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站,组织发动社区保安(协管员)、社区党员、治安积极分子、治安信息员、社区义工等五支队伍,开展巡逻防范、矛盾排查、信息收集等社区警务工作。社区民警既要做社区治安的维护者,也要做维护治安的组织者和宣传者,通过组织和指导,发挥群众性组织在社区管控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区管理效能。
第二,更加注重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着力维护社区稳定和谐。当前,征地拆迁、邻里争利等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到省进京上访人数也居高不下,社区民警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一要确保涉稳信息掌握到位。要按照“发现在早、处置在早、控制有力”的原则,注意在入户走访中洞悉矛盾纠纷,在服务群众中掌握矛盾纠纷,在日常交流中察觉矛盾纠纷,在网络论坛中了解矛盾纠纷,在社区巡逻中发现矛盾纠纷,超前掌握矛盾纠纷的苗头和隐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处理在无声无息之中,防止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二要确保重点人员管控到位。充分依靠党委政府,积极配合信访部门及街道、社区,进一步完善重点人员管控措施,建立重点人员管控长效机制。社区民警要落实重点人员管控责任,根据重点人员诉求类型、现实表现、活动轨迹等情况,对其实行分类别、分层次、动态化管理。对部分部队退役人员、拆迁户、涉众经济犯罪受害群众,要密切关注动态,千方百计做好化解和疏导工作。三要确保矛盾纠纷调处到位。深入推进公调对接,整合信访、法院、司法等部门以及社区干部、治安积极
分子、社区党员、老干部、楼栋负责人等资源,建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网络,依托社区警务室和社区工作服务站开展社会化大调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的家门口。同时,跟踪掌握矛盾纠纷调解的后期发展情况,对未解决的矛盾要跟踪调解,对新出现的矛盾要跟进化解,确保矛盾纠纷不出社区。
第三,更加注重抓好源头采集,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社区民警身处最基层、身处社会信息的源头和中心,是源头信息采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围绕社区的人、事、物等要素,突出抓好社区中的社会人、单位公司、矛盾纠纷、社情反映等信息的采集工作。着力增强社区民警使用信息的意识,把信息化应用作为提高社区警务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在全面采集社区各类信息,充分掌握社区地理环境、治安特点等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警务平台,依法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并加强社区重点人口信息的碰撞比对,力争从中发现逃犯。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分析社区发案规律,有的放矢地带领和组织群众开展伏击守候和巡逻防范工作,压降社区发案。
第四,更加注重服务破案打击,着力提升社区警务效能。打击和预防犯罪是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基本职能,社区民警概莫能外,这是衡量社区民警工作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数。因此,我们将把社区民警提线破案、可防性案件发案等指数纳入考核,重点提高“三率”。一是着力提高犯罪现行抓获率。努力建好物防、技防设施,保证设施全天候正常运行,组织好社区巡逻,保证人员全天候在岗在位,加强人员培训和模拟演练,确保技防第一时间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巡逻力量第一时间响应围捕嫌疑人,不断提高现行抓获率。二是着力提高主动提供线索精确打击率。组织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细心发现每一处异常,尤其是把违法犯罪高危人群和出租屋作为重点入户走访对象,通过入户调查、仔细观察发现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在社区重点人口、暂住人口、治安积极分子中广泛物建信息员,全面搜集违法犯罪线索,切实提高精确破案打击能力。三是着力提高可防性案件控制率。针对入室盗窃、入室抢劫、盗窃机动车等可防性案件,在开展群防群治、加强技防物防建设的同时,通过上门检查安全隐患、发放警方提示、召开社区防范会议、开展案例剖析、小喇叭宣传等方式,加强防范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自防意识,堵塞防范漏洞,压降可防性案件。
【民生警务工作论文】推荐阅读:
警务室民警工作职责07-23
就业民生论文11-15
时事与政策民生建设与广东实践论文06-22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07-18
警务英语06-26
公安警务改革先进10-29
警务室服务承诺06-17
警务文化建设方案09-01
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09-09
纪委民生和谐工作汇报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