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教学大纲

2024-10-01

行政法教学大纲(通用8篇)

1.行政法教学大纲 篇一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了解:行政法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等级效力,行政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区别,行政法各基本原则的内涵。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法理论和基本原则分析判断行政法相关问题。

第一节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行政行政法

第二节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种类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第二章 行政组织与公务员

了解: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公务员的概念。

理解: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国务院行政机构的种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与编制,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的区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区别,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基本管理制度。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组织法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机构的性质、行政职权的合法性和公务员的行政纪律责任问题。

第一节 行政组织法概述

行政组织法的概念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概述 国务院机构的种类

第三节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和职权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

第四节 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第五节 公务员

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义务 对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抽象行政行为

了解: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概念。

理解:行政规则冲突的解决,行政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程序、监督机制。

熟悉并能够运用:抽象行政行为的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规则合法性问题种行政规则与上位法的冲突问题。

第一节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规则的适用

第二节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制定程序、监督程序

第三节 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国务院部门规章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制定程序、监督程序 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制定程序、监督程序 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制定程序和监督程序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了解: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成立、效力和一般合法要件的概念。

理解: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标准,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取得和丧失的条件,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熟悉并能够运用: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条件问题。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事实证据确凿 正确适用法律、法规 符合法定程序 不得超越职权 不得滥用职权

第五章 行政许可

了解:行政许可及其设定、实施、监督和相关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许可的特征,行政许可制度的各基本原则,设定行政许可与市场调节、个体自主、社会自律的关系,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普通许可实施程序与特别许可实施程序的区别,行政许可的费用制度,行政许可被授予人的法定公判义务。

熟悉并能够运用:分析解决行政许可授予过程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合法性问题,以及行政许可诉讼问题。

第一节 行政许可概述

行政许可的概念 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和形式 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

第三节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法定行政机关 受委托的行政机关 行使集中许可权的行政机关 受理与办理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四节 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申请与受理程序 审查与决定程序 期限 听证程序 变更与延续程序 特别程序

第五节 行政许可的费用

禁止收费原则 法定收费例外

第六节 监督检查

对行政许可机构的监督检查 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 被许可人的法定义务 对行政许可的撤销和注销

第七节 行政许可诉讼

行政许可案件的受案范围 被告 法院对行政许可案件的审理 判决 行政许可中的赔偿和补偿及诉讼问题

第六章 行政处罚

了解:行政处罚的设定、实施、程序及相关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处罚制度的基本宗旨,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委托,行政处罚的适用规则,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和实施程序规则,治安处罚的适用和处罚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处罚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合法性问题。

第一节 行政处罚概述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设定

第三节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与适用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行政处罚的管辖 行政处罚的适用

第四节 行政处罚的程序

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

第五节 治安管理处罚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处罚程序 执法监督

第七章 行政强制

了解: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程序及相关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种类、设定、实施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强制理论和法律规定分析解决行政强制权行使的合法性问题。

第一节 行政强制概述

行政强制的界定 行政强制的性质、意义和立法 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设定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设定 设定的论证和评价

第三节 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主体 一般程序要求 特别程序要求

第四节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权限 一般程序及要求 特别程序及要求 中止执行、终结执行和执行和解

第五节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适用条件 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法院的受理、审理和裁定

第八章 行政合同与行政给付

了解:行政合同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行政合同的种类和订立方式,行政给付的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合同原理判断是否为行政合同及其合法性。

第一节 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的种类 行政合同的订立和效力 行政合同的履行

第二节 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的概念 物质和资金帮助

第九章 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

了解:行政程序、听证制度、说明理由、行政案卷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程序的意义,听证制度、说明理由、行政案卷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熟悉并能够运用:分析解决行政听证程序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判断行政机关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决定的合法性。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行政程序的概念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听证制度 说明理由制度 行政案卷制度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

第十章 行政复议

了解: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行政复议机关的概念。

理解:行政复议的功能,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机关的确定,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行政复议的决定类型,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

熟悉并能够运用:分析解决行政机关在受理和作出复议决定中的程序合法性问题。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复议范围

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行政相关人的合法权益 侵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行政规定)行政复议的排除事项(行政机关的人事处理 对民事纠纷的处理)

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和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复议申请人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行政复议第三人 行政复议机关

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行政复议的申请时间和方式 对行政复议申请的审查和处理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期间的执行力

第五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决定和执行

行政复议的审理(审查方式 举证责任 查阅材料 证据收集 撤回申请 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改变、行政复议中的和解和调解)行政复议的决定(对行政规定和行政依据争议的审查和处理 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概述

了解:行政争议的概念和行政诉讼的特征,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效力范围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争议的特点和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争议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的渊源 行政诉讼法的效力范围(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对人的效力 对事的效力)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范围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意义)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当事人有权辩论原则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合议原则 回避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 两审终审原则)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了解:受案范围的概念与确立方式。

理解: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类型和不予受理的案件类型。

熟悉并能够运用: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及其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第一节 概述

受案范围的概念 受案范围的确立方式 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行为标准 权利标准)

第二节 应予受理的案件

行政处罚案件 行政强制措施案件 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案件 行政许可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 抚恤金案件 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案件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案件 侵犯公民公平竞争权案件 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反倾销行政案件 反补贴行政案件 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案件

第三节 不予受理的案件

国家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行政机关的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 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案件

第十三章 行政诉讼的管辖

了解: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和裁定管辖的几种情况。

理解: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熟悉并能够运用: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以及共同管辖及具体适用。

第一节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管辖的种类 确定管辖的考虑因素

第二节 级别管辖

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 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 海关处理案件 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本辖区内的重大、复杂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的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

第三节 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 不动产案件)共同管辖

第四节 裁定管辖

移送管辖 指定管辖 移转管辖 管辖权异议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了解:行政诉讼当事人和诉讼代表人的概念和诉讼地位、种类。

理解: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的确认规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诉讼原告和被告的确认规则及其具体适用。

第一节 概述

行政诉讼参加人 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 诉讼地位)诉讼代表人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原告

原告的概念 原告的确认(受害人 相邻权人 公平竞争权人 投资人 合伙组织 股份制企业的内部机构 非国有企业 企业法定代表人 农村土地使用权人)原告资格的转移(转移的条件 自然人原告资格的转移 法人或其他组织原告资格的转移 转移的程序)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被告

被告的概念 被告的确认(行政复议案件 委托行政 经上级机关批准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派出机构 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 不作为案件)被告资格的转移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第三人的概念 第三人的确认 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

第五节 共同诉讼人

共同诉讼人的概念 必要共同诉讼人 普通共同诉讼人 集团诉讼

第六节 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的种类(法定代理人 指定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程序

了解:起诉与受理的概念,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步骤。

理解:起诉与受理的条件,行政诉讼审理前的准备,行政诉讼上诉案件的审理方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与审理。

熟悉并能够运用:起诉条件的具体适用。

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

起诉的概念 起诉的条件(一般条件 时间条件 程序条件)受理的概念 对起诉的审查 审查的结果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审理前的准备(组成合议庭 交换诉状 处理管辖异议 审查诉讼 文书和调查收集证据 审查其他内容)庭审程序(庭审方式 庭审程序 审理期限)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排除(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 排除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案件的移送和司法建议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第二审程序

上诉和上诉的受理 上诉案件的审理(审理方式 审理对象 审理期限)

第四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程序)再审案件的审理(审理程序 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对再审案件的处理 再审期限)

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的特殊制度与规则

了解: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行政案件审理中各项特殊制度的含义以及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

理解:行政诉讼法律冲突的适用规则,行政案件审理中各项特殊制度的具体内容,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与法律适用。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规则。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

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举证责任(举证责任的概念 举证责任分配 举证期限)提供证据的要求(书证 物证 视听资料 证人证言 鉴定结论 现场笔录)调取和保全证据(行政诉讼证据的调取 证据保全)证

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对书证和物证的质证 对视听资料的质证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 对鉴定意见的质证)证据的审核认定(概念和内容 证据效力大小的判断)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规则(法律、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是行政审判的依据 规章的参照适用 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 人民法院对司法解释的援引)行政诉讼法律冲突的适用规则(概念 适用规则)WT0规则的适用问题

第三节 行政案件审理中的特殊制度

撤诉(概念 条件 撤诉的法律后果)缺席判决 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财产保全 先予执行)审理程序的延阻(延期审理 诉讼中止 诉讼终结)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 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问题 合并审理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概念 条件)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

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同等原则 对等原则)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第十七章 行政案件的裁判与执行

了解: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和决定的含义、适用范围及效力,行政诉讼的执行与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含义。

理解: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与适用条件,行政诉讼的执行和非诉行政案件 的执行要求。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行政诉讼判决 行政诉讼第一审判决(维持判决 撤销判决 履行判决 变更判决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确认判决)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改判)再审判决 行政诉讼裁定(概念与特征 适用范围及法律效力)行政诉讼决定(概念 适用范围及法律效力)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执行与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行政诉讼的执行 执行主体 执行根据 执行措施(对行政机关的执行措施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执行措施)执行程序 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适用范围 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

第十八章 国家赔偿概述

了解: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的概念与特征。

理解:国家赔偿与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

熟悉并能够运用: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第一节 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的概念 国家赔偿的特征 国家赔偿与相关制度的区别(与行政赔偿 与国家补偿 与民事赔偿 与司法赔偿 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

第二节 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法的概念 国家赔偿法的作用

国家赔偿法的适用

第三节 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概述 国家赔偿的主体要件(主体要件的概念和特征 侵权主体的种类)行为要件(界定执行职务行为的标准 执行职务行为的分类)损害结果要件(损害的范围 损害的对象 因果关系)法律要件

第十九章 行政赔偿

了解:行政赔偿、行政赔偿范围、行政赔偿请求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认规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赔偿的范围与程序。

第一节 行政赔偿概述

行政赔偿的概念 行政赔偿的特征(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 行政赔偿与司法赔偿)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违法归责原则)

第二节 行政赔偿范围

侵犯人身权的行为(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 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侵犯财产权的行政处罚 侵犯财产权的行政强制措施 违法征收财物、摊派费用 其他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请求人(概念和特征 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概述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认)

第四节 行政赔偿程序

行政赔偿程序的概念 单独提出赔偿请求的程序(含义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先行处理程序 对行政事实行为单独提出赔偿请求的程序问题)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程序(行政复议程序 行政赔偿诉讼程序)行政追偿(概念和条件 程序)

第二十章 司法赔偿

了解:司法赔偿、司法赔偿范围、司法赔偿请求人、司法赔偿义务机关、司法赔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司法赔偿义务机关的确认规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司法赔偿的范围与程序。

第一节 司法赔偿概述

司法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

第二节 司法赔偿范围

司法赔偿范围概述 刑事司法赔偿的范围(侵犯人身权的刑事司法赔偿 侵犯财产权的刑事司法赔偿)民事、行政司法赔偿范围(违法采取排除妨害诉讼强制措施的赔偿 违法采取保全措施的赔偿 错误执行判决、裁定和其他生效法律文书的赔偿 司法工作人员侵权的赔偿)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第三节 司法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司法赔偿请求人(概念和特征 确认)司法赔偿义务机关(概念和特征 确认)

第四节 司法赔偿程序

司法赔偿程序概述 司法赔偿处理程序(含义 步骤)司法赔偿复议程序(含义 步骤)司法赔偿决定程序(含义 步骤)司法追偿程序(范围 程序)

第二十一章 国家赔偿方式、标准和费用

了解:国家赔偿方式的概念,国家赔偿费用的来源、支付和管理。

理解:国家赔偿的不同方式及要求。

熟悉并能够运用: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

第一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

国家赔偿的方式 金钱赔偿 返还财产 恢复原状 国家赔偿的其他方式

第二节 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

人身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人身自由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 生命健康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财产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费用

国家赔偿费用的来源 国家赔偿费用的支付与管理

2.行政法教学大纲 篇二

一、教学方法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 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 《墨子·天志中》提到:“中吾矩者谓之方, 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 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以及有机统一,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 老师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主动的建构者,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按照高等教育学的普遍解释,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 怎样把列举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少分析能力、发展能力, 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1]因此, 对法学本科教育而言,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意义特别重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高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唯一一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且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涉及的法律规范都非常的多, 且不存在一部统一的法典, 因此, 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而言, 其教与学的难度均比较大。在国外法学院教学中, 这种教学的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 甚至有教授认为, “行政法始终是被认为是最为烦闷的课程, 而学生也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最为缺乏头绪的”。[2]这些由学科本身的因素导致的困难都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因此, 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 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仍然不够

虽然各个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 但是, 这种重视程度只停留在表面,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比如, 根据笔者所在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时只有51课时, 而实践教学也仅仅6课时, 有些实践环节如果认真做, 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的, 但给老师的课时量却很少,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从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 对实践教学的关注也是不够的, 没有认真研究不同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 经常流于形式;从学生来说, 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 很多实践环节都没有认真去做, 最后交一份报告了事。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使用随意, 教学效果不佳

就目前教学实践而言, 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选择, 整合各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要么只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 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使用, 使得课堂缺乏一种凝聚力, 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在教学当中, 很多老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很随意, 并没有考虑到主题或者教学目标的实现, 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这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爱尔坎德 (David Elkind) 教授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法学教学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团, 当今法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 坚持的原则

第一, 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应该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应该说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法, 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就比如讲授法, 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 让学生能够收获系统的知识, 但是其屡遭诟病。其实质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自身, 而是具体的操作运用是否恰当。

第二, 从实际出发原则。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指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 要做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 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 使之为其服务。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

第一,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概念的讲解、理论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阐释为主, 虽然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 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 需要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为了克服其弊端, 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课堂教学,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事先布置讨论议题, 让学生组织材料, 充分准备, 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 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 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 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 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 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 对于某些偏激的观点, 教师要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三, 案例教学法。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 更重要在于把法律运用于实践。[3]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分析以及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扩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分析生动的案例过程中, 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实践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 诊所式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培养在行政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行政相对方进行权利救济的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教学, 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诊所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 通过让学生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的处理, 亲身体验律师的社会角色,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法律实际运用能力, 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摘要:目前, 在我国法学教学中, 讲授教学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 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 教与学都非常难。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 因此, 改进现有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 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213.

[2][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25.

3.行政法教学大纲 篇三

摘 要:行政法案例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引入典型案例或事件,从行政法的知识体系出发,运用法律实证的方法,构建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体系和模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体系;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通过引入相应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强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践运用体系和模式

行政法涉及的法律规范文件数量众多且位阶各不相同,行政法本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完全凭借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很难让学生学以致用,去解决各类现实生活中的行政案件的。教师在系統完整地讲授法律制度理论知识时,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种课堂教学下形成的惯性思维制约着案例教学法的采纳,影响其效果的发挥。因此,行政法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类型分为如下几个:

(一)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的释义型案例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会对特定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讲解,然后引入与知识点相类似的案例,进行法理分析,为巩固行政法学知识点对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起到的是对现有教科书基本知识体系的补充和释义的作用。例如姜明安主编的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中,在探讨第六章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时,首先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进行讲授,为了说明此概念,引入“田某诉北京某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进行明确的释义,然后进行法律的分析,探讨职权性行政主体与授权性行政主体的区别,加深对被授权组织概念的具体认识。

同时,在具体的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经常发生或者正在热议的切身事件,引导学生以理论原理进行分析,从而唤起共鸣的教学案例。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现代行政执法理念结合起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相关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类型的案例教学主题明朗,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各个行政法的结构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此方法,这是案例教学的初级基础模式

(二)以典型司法实践案例为基础的指导性案例教学体系

法律客观上来源于社会,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一部法典、每一个法条都会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要在学习法律、法理的同时,研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研习案例。因为一个案例,特别是一个典型案例,通常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1]

权威的司法部门发布的指导性和典型性行政案例,侧重于案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对于全国行政案件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涉及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行政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十大征收拆迁典型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十大政府信息公开典型案例。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登载的行政案例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登载的抗诉行政案例,涉及普通行政案例、抗诉行政案例和国家赔偿案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典型的案例,在详细梳理和介绍整个案件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之上,找出重点的法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理解法律的立法意图。例如: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中,对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使行政权的行为的理解,运用[最典民2003-1]中的鲁瑞庚案来分析行政权的实际运用可以成为具体行政行为成立的权力要件。[2]这些案例由于由权威部门编制并发布,因此具有相当权威的指导意义。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和模式

初级基础的案例教学是静态的 “以案说法”的教学模式,随着行政法的发展和学界对行政法研究的深入,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成为行政法学教学领域的共识,需要通过实证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司法适用过程中更多共性的问题,形成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理论体系。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第一,构建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体系。为了防止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局限于非常封闭和僵化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可以集中分散的多个案例,进行比较和归纳,找到其隐藏的知识内容的联系和区别,避免个别案例片面化的代表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运用有效的实证研究方法,总结出司法适用中相类似案例处理的标准和原则,来指导解读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按照行政诉讼中的行政行为的具体分类来梳理,构建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体系。

第二,构建专著式的案例研究模式。通过收集多个发生在同一行政法理论谱段、但表现形式有一定差异、揭示不同层面法律问题的案件,用行政法视角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般性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全面深入地阐述该谱段的行政法理论,编著成册,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教材。例如: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案例》,以及胡锦光主编的《行政法案例分析》都是非常好的典范。

三、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法科生的法学理论素养,需要完善基础知识结构,并充分关注案例教学这一实践性教学技能。在当前的行政法学研究中,案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上必然会发挥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引功能。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案例》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行政法教学大纲 篇四

新增考点

变更考点 1.第九章基本要求“熟悉并能够运用”中新增:“解决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问题”。1.第十七章第二节:“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变更为“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相关问题”;

2.第六章基本要求“熟悉并能够运用”中:“行政处罚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合法性问题”变更为“行政处罚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处罚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删除考点 1.第十七章第二节:删除考点“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适用范围”

【新修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决定》修正)第60条变更为:第六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的;

(二)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

(三)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的;

(四)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19条变更为: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

(二)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

(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二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

(四)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备考提示】:

1、(2)注重综合考查相关知识点(3)注意新规定。

2、从整体上讲考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重点法条(2)学好基础理论(3)

把握历年真题。

3、行政法部分需考生理解掌握以下知识点:

(1)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基本原则,国家机构,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公务员制度。

(2)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的设置,行政许可的听证制度,行政许可的监督,行政许可的实施的相关制度,行政许可的救济,信赖保护原则。

(3)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设定、管辖,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救济途径。

(4)行政强制法。行政强制法的设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的区别,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

(5)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范围,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政府信息公开的受案范围,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费用。

(6)国家赔偿法,重视新变化:取消了赔偿程序中的确认程序。除了违法原则外在,刑事赔偿中部分采纳了结果归责原则。明确了双方的举证责任,同时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非正常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特殊情况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增加了赔偿义务机关签收赔偿申请书并当场出具书面凭证和赔偿义务机关处理期限的规定。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

(7)行政复议法。复议与诉讼的衔接,复议受案范围,复议管辖,复议参加人,复议决定的执行,行政复议的程序。

4、行政诉讼法部分需考生理解掌握以下知识点:

(1)受案范围。可以受案的范围,排除受案的范围,其他法律规定的行政诉讼受案对象。

(2)管辖。地域管辖中的限制人身自由管辖与级别管辖中的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管辖。

(3)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第三人的认定、申请、与追加。

(4)起诉与受理。复议与诉讼的衔接,诉讼时效,法院不作为的处理。

(5)证据,证据的种类,证据保全,质证。

(6)裁判的执行。

5.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课程编号:EX11812A。学时:48 学时。学分:3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

教材:《行政管理学》 王乐夫、许文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行政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行政管理呈现出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等特征。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宗旨在于提高国家各级行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使国家的行政活动走向科学、规范、民主与法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同学们对《行政管理学》的基础、主体、行为、规范、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了解、理解和分析三个层面。了解层面:要求了解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层面:要求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学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行政公共关系、行政责任、行政信息、行政道德、行政组织、决策、监督以及行政改革等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层面:要求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配套使用阅读材料和相关案例,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应注重自学,一方面抓住教材中所涉及的问题钻研,一方面联系实际加以深入探究。面授辅导时间一般可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教师在面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过程时,可组织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以开拓视野、活跃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1、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1学时)(1)、行政管理的含义(2)、行政管理的特点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行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0.5学时)(1)、西方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原因与形成(2)、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3、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0.5学时)(1)、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2)、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2、简述行政管理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的要点。

3、理解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4、简述西方行政管理学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5、简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二)、行政环境(4学时)

1、行政环境概述(2学时)(1)、行政环境的含义、类型和特点(2)、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及意义(3)、行政生态模式

2、行政环境要素(1学时)(1)、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环境(4)、文化环境(5)、民族宗教环境(6)、国际环境

3、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1学时)(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 附:讲解相关案例。思考题:

1、简述行政环境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2、简述行政环境问题提出的意义。

3、简述行政生态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4、论述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三)、行政职能(4学时)

1、行政职能的含义和意义(1学时)(1)、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特性(2)、行政职能体系(3)、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2、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1学时)(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职能

3、我国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2学时)(1)、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 附:讲解相关案例。思考题:

1、简述行政职能的含义、特性。

2、简述行政运行职能的基本内容。

3、试述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4、简述行政职能演变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5、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6、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总体趋势。

(四)行政组织(4学时)

1、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结构(1学时)(1)、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2)、行政组织的类型(3)、行政组织结构

2、行政组织理论(1学时)(1)、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2)、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3)、我国的行政组织理论

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1学时)(1)、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含义及意义(2)、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4、行政组织改革(1学时)(1)、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2)解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3)、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组织的含义、基本要素、特性和基本类型。

2、简述行政组织结构模式的基本特点。

3、简述行政组织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观点。

4、简述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5、论述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6、论述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人事行政(2学时)

1、人事行政概述(1学时)(1)、人事行政的概念

(2)、人事行政的特征、职能和任务(3)、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

2、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0.5学时)(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2)、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3)、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

3、人事行政与公务员的科学管理(0.5学时)(1)、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2)、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人事行政的含义、特征、职能与任务。

2、简述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

3、简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4、简述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制度。

5、简述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6、简述公务员的运行机制。

7、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8、论述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六)、行政领导(2学时)

1、行政领导概述(0.5学时)(1)领导的含义及其特点

(2)、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职责与素质结构(0.5学时)(1)、行政领导者的职位(2)、行政领导者的职权(3)、行政领导者的责任(4)、行政领导干部的素质结构(5)、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

3、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0.5学时)(1)、行政领导方法(2)、行政领导方式(3)、几种常见的领导艺术

4、行政领导制度(0.5学时)(1)、民主集中制

(2)、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3)、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领导的含义及特点。

2、简述行政领导的重要作用。

3、比较职位、职权概念。

4、简述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5、比较职位划分与职位分类。

6、简述行政领导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方式。

7、简述几种常见的领导艺术。

8、试述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内涵与优缺点。

9、简述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10、论述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要求。

11、论述行政领导者素质结构优化的策略。

(七)、机关行政(2学时)

1、办公室管理概述(0.5学时)(1)、办公室管理的含义(2)、办公室管理的特征、任务(3)、办公室管理的作用

2、办公室管理的主要作用(0.5学时)(1)日常性工作(2)、综合协调工作(3)、辅助决策工作

(4)、领导者临时交办的工作

3、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及其改革(0.5学时)(1)、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意义和原则(2)、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3)、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改革

4、行政工艺设计及计算机在机关管理中的应用(0.5学时)(1)、行政工艺的意义(2)、行政工艺设计的内容(3)、计算机在机关管理中的运用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办公室管理的含义、特征及主要任务。

2、办公室管理的重要作用。

3、简述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4、论述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必要性。

5、论述机关后勤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改革趋势。

6、简述行政工艺的含义及意义。

7、简述行政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八)、行政决策(4学时)

1、行政决策的概念、作用和原则(1学时)(1)、行政决策的概念和主要特点(2)、行政决策的类别(3)、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4)、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2、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学时)(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集思广益,拟定备选方案(3)、评估择优,确定决策方案(4)、局部试点,修正完善方案

3、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意义(1学时)(1)、行政咨询的概念和特点(2)、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重要性(3)、行政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行政咨询作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4、行政决策体制(1学时)(1)、行政决策体制的含义及作用(2)、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系统 附:讲解相关案例。思考题:

1、简述行政决策含义、特点、分类和基本原则。

2、简述行政决策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3、简述行政咨询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原则。

4、论述行政咨询的功能、重要性及意义。

5、论述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咨询的重要作用。

6、简述行政决策体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7、论述如何改进行政决策体制。

(九)、行政执行(2学时)

1、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与作用(0.5学时)(1)、行政执行的含义

(2)、行政执行活动的基本特征(3)、行政执行的作用和意义

2、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分析(0.5学时)(1)、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2)、行政执行的障碍分析

3、行政执行的过程(1学时)(1)、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2)、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3)、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 附:讲解相关案例。思考题:

1、简述行政执行的含义和特征。

2、论述行政执行的作用与意义。

3、论述行政执行制约因素及主要障碍。

4、简述行政执行过程具体环节及基本要求。

(十)、行政协调(2学时)

1、行政协调的含义和体系(0.5学时)(1)、行政协调的含义和特点(2)、行政协调体系

2、行政协调的原则、功能和社会作用(0.5学时)(1)、行政协调的原则(2)、行政协调的客观必然性(3)、行政协调的目的和功能

(4)、行政协调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3、行政协调的程序和方法(0.5学时)(1)、行政协调的程序(2)、行政协调的方法

4、行政沟通对行政协调的意义(0.5学时)(1)行政沟通的含义和特点(2)、行政沟通的类型

(3)、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4)行政沟通的改革 附:讲解相关案例。思考题:

1、简述行政协调的含义、特点、方法、常用手段和原则。

2、简述行政协调体系具体构成。

3、论述行政协调的客观必然性、功能及作用。

4、简述行政协调的具体程序。

5、简述行政沟通的含义、特点、类型。

6、简述行政沟通的作用。

7、论述行政沟通的制约因素和改善办法。

(十一)、行政信息(2学时)

1、信息与行政信息(1学时)(1)、信息的含义、特征与作用(2)、行政信息的含义和分类(3)、行政信息的基本特征

2、行政信息系统(0.5学时)

(1)、行政信息系统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行政信息系统的特征(3)、行政信息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3、行政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0.5学时)(1)、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要求(2)、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序与方法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信息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

2、简述行政信息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3、简述行政信息系统的含义、构成要素、特征。

4、论述行政信息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5、简述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具体要求。

(十二)、行政监督(2学时)

1、行政监督及其作用(0.5学时)(1)、行政监督的含义和特点(2)、行政监督的作用

2、历史上的行政监督制度与理论(0.5学时)(1)、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监察制度(2)、近代西方行政监察思想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0.5学时)(1)、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2)、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4、我国行政监督作用的发挥(0.5学时)(1)、我国行政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的表现(2)、加强我国行政监督的途径 附:讲解相关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监督的含义、特点。

2、简述行政监督的作用。

3、简述行政监督制度的历史发展。

4、简述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构成部分。

5、论述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6、论述完善我国行政监督的途径。

7、试述舆论监督的意义。

(十三)、财务行政(2学时)

1、财务行政含义、职能(0.5学时)(1)、财务行政及其含义(2)、财务行政的基本职能

2、国家预算(0.5学时)(1)、国家预算的含义与作用(2)、国家预算体系(3)、国家预算的编制(4)、国家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五)、国家预算的执行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0.5学时)(1)、财政收入的含义(2)、财政收入的形式(3)、国家税收

(4)、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共产品(5)、财政支出的原则与分类(6)、政府采购

4、预算外资金及其管理(0.5学时)(1)、预算外资金的含义及其特点(2)、预算外资金范围。(3)、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财务行政的含义、职能。

2、简述国家预算的含义、作用。

3、简述国家预算编制的类型。

4、简述财政收入的含义、形式。

5、简述国家税收的含义、特点、分类。

6、简述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7、简述财政支出的含义、原则、分类。

8、简述政府采购的含义、特点、原则、方式和具体程序。

9、掌握预算外资金的含义、特点。

10、论述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

(十四)、行政法治(4学时)

1、行政法治的概念与意义(0.5学时)(1)、行政法治的概念(2)、行政法治的地位和作用

2、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1.5学时)(1)、行政职权法定化(2)、行政机构法定化(3)、行政程序法定化(4)、行政责任法定化

3、行政法治的实现途径(2学时)(1)、加强立法工作(2)、提高执法水平(3)、严格法律监督(4)、保障司法独立(5)、争取社会认同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法治的含义、基本内容。

2、比较人治与法治、法治与法制的异同。

3、简述行政法治的重要作用。

4、论述实现行政法治的现实途径。

(十五)、行政方法(2学时)

1、行政方法的含义、作用和科学化(0.5学时)(1)、行政方法的含义(2)、行政方法的作用(3)、行政方法的科学化

2、行政指令方法(0.5学时)(1)、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和特征(2)、行政指令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3)、运用行政指令的原则

3、经济方法(0.5学时)(1)、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征(2)、经济方法的作用和局限(3)、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改进

4、法律方法(0.5学时)(1)、法律方法的含义和特征(2)、法律方法的作用及局限(3)、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改进

5、心理行为方法(不讲授)(1)、心理行为方法的含义和根据(2)、心理行为方法的主要方式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方法的含义、作用和科学化途径。

2、简述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特征、原则。

3、论述行政指令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4、简述经济方法的含义、特征。

5、简述经济方法的作用。

6、论述经济方法的局限及改进方法。

7、简述法律方法的含义、特征。

8、论述法律方法的局限和改进方法。

9、简述心理行为方法的含义、主要形式。(十六)、行政道德(2学时)

1、行政道德的含义和作用(0.5学时)(1)、行政道德的含义(2)、行政道德的特点(3)、行政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2、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0.5学时)(1)、行政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含义(2)、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构成

3、行政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0.5学时)(1)、行政道德规范的特点(2)、勤政为民方面的道德规范(3)、廉洁奉公方面的行政道德规范

4、行政道德建设(0.5学时)

(1)、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自我修养与道德自律能力的提高(3)、外在道德教育和约束的强化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道德含义、特点、功能和基本原则。

2、简述行政道德的能动作用。

3、简述行政道德规范的特点、具体要求。

4、论述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5、论述行政道德建设的途径。(十七)、行政效率(2学时)

1、行政效率概述(0.5学时)(1)、行政效率的含义和特点(2)、行政效率的要素(3)、研究行政效率的意义

2、行政效率的测定(0.5学时)(1)、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和标准(2)、行政效率的测定方法

3、行政效率的提高(1学时)(1)、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2)、我国目前行政效率不高的表现及原因(3)、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办法 附:讲解相关案例。思考题:

1、简述行政效率的含义、特点和构成要素。

2、简述研究行政效率的意义。

3、简述行政效率测评原则、方法。

4、简述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5、简述我国目前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表现。

6、论述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7、论述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十八)、行政改革(4学时)

1、行政改革概述(0.5学时)(1)、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2)、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2、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1.5学时)(1)、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2学时)(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行政改革进程(2)、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及难点(3)、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 附:讲解阅读材料。思考题:

1、简述行政改革的含义、基本方式。

2、简述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3、简述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点。

4、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5、简述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及难点

6、试述中国行政改革的总体趋势。

四、参考书目

1、《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行政管理学》,张永桃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行政管理学》,夏书章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

4、《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彭和平、竹立家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公共行政管理》,彭和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公共行政学》,邓庆生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行政法教学大纲 篇六

第1章 投资概述

一、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投资定义、产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投资学的基本框架。

二、学习重点

1、深刻理解投资内涵;

2、投资基本类别;

3、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

三、学习难点

投资基本类别的共性与区别。

四、知识点

1、投资的内涵及其几个要点。投资是一定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不确定的收益而将现期一定资源或经济要素转化为资本的行为或过程。要全面地投资的定义,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点:投资主体、投资动机、投资要素和投资成果。

3、投资的特点。投资具有收益的不确定性、运动过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空间和产业上的流动性、在宏观层面上具有同时创造供给与需求的二重属性、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不可逆性等特点。

4、投资的种类。产业投资与证券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定义与特征、内容。

5、产业投资运动过程。产业投资运动过程包括投资筹集、投资分配、投资运用和投资回收四个阶段。

第2章 市场经济与投资决定

一、学习目的

投资制度是投资活动运行的制度平台,不同的制度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主体格局、不同的投资偏好、不同的投资行为、不同的投资方式以及不同的投资效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投资决定的两种基本类型,了解不同的投资制度以及中国投资决定模式的历史演变与改革的方向。

二、学习重点

1、投资决定的两种基本模式;

2、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难点 投资体制改革问题。

四、知识点

1、投资决定模式的定义、与分类。

2、集权型投资决定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下的投资决定。

3、市场化的投资决定模式。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下的投资决定。

4、中国投资制度的变迁、现状。重点介绍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

第3章 产业投资概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产业投资的种类、过程,了解固定投资的特点、固定投资的影响因素,把握其决策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学习重点

1、固定资产净投资与重置投资;

2、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

三、学习难点

固定投资决策的原则及其风险分析。

四、知识点

1.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主要区别: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连续的时间不同;它们的价值转入产品的方式不同。

2.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的特点和地位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形成固定资产,对未来的生产起着决定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采购活动就可以完成的、另一种是不仅需要采购物资,还要追加劳动才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具有不可分性,单位投资规模应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一般需要一次性垫支的资金数额巨大;由于建成的固定资产多是固定在一定地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和生产力的布局有着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资产项目形成的单件性。流动资产投资的特点是,流动资产投资的结果是劳动对象,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价值“要和固定资本的大小所决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流动资产投资,一般只需要一个购买过程,时间相当短;从实物运动来看,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周转一次,流动资产要周转多次;流动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一般是受制于固定资产投资分布的;流动资产投资不仅要根据固定资产的规模确定其投资的总量,而且要根据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技术水平决定购买何种原材料等。

3.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的联系。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有流动资产投资的配合;无论是购置固定资产还是购置流动资产,预先都要垫付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只能随产品的销售逐渐收回,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固定资产价值的回流依赖于流动资金的周转。4.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无论是从经济内容,还是从同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关系来看,购置新的固定资产和重置固定资产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前一种场合必须预先垫付一笔资金;而在后一种场合所使用的资金是前一次垫付资金的回流。与重置投资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概念是折旧。

5.固定投资要经历三个阶段:投资前期、投资期和投资回收期。投资前期即投资工程建设的前期,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资金筹措。投资期是投资的实施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编制设计委托书、委托设计、委托施工和竣工验收等活动,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是投资回流的阶段,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6.与其它投资相比,固定投资具有投资过程的长期性、项目资产的不可分性、资产地点的固定性和固定资产项目形成的单件性的特点。

第4章 产业投资方向选择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准市场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影响市场空隙大小的基本因素,市场分析方法,市场细分、产品线延伸和产品组合等知识。本章是产业投资的核心技术分部分。

二、学习重点

1、市场空隙含义及其三种类型;

2、市场分析方法;

3、市场细分、产品线延伸和产品组合。

三、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空隙的含义;

2、市场分析方法;

3、市场细分方法。

四、知识点

1、市场定位。企业选择投资方向,不应仅仅考虑企业可以发展什么或需要发展什么,而应优先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缺少什么;积极寻找市场空隙;市场空隙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包括总量性缺口和结构性缺口;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动趋势,主动地创造市场需求。

2、空隙的类别。企业投资的产品处于传统产品的空隙之中,其他企业没有同种产品,在计划期内也没有其他企业进入该种产品的生产,而该产品又为社会所需要,这种空隙我们称之为空隙I1,如果以P表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以K1表示单位产品所需耗费的投资,以I表示该产品的投资容量,则有下面的等式:I1=PK1

其他企业已生产同类产品,但该产品的社会有效需求在计划期内仍然大于供给,这种空隙可称之为空隙I2,如果以S表示投资存量,以K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占用的投资存量,那么,该产品可以追加投资的容量则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其他企业已生产同类产品,在计划期内,社会对该产品的社会需要可能等于或小于该产品的供给能力,这就是说,该产品计划期内可追加的投资容量等于零或为负数;以S转表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投资存量的转出量,那么,能提供给该企业的投资空隙,我们称之为空隙I3,它可以表示为:

3、决定市场空隙大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产品需求的制约因素,它又包括消费偏好、收入水平、产品间的关联、产品生命周期、价格水平、消费者的预期心理状态;新增投资的制约因素,它又包括产品的进入壁垒、其他企业的技术水平及融资能力、在建投资项目及投资建设期、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宏观经济政策、原材料供应状况以及价格、其他产品的价格及投资盈利情况、其他企业的预期心理状态、退出壁垒。

4、市场分析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包括确立市场目标,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等。

5、市场细分、产品线延伸和产品组合。市场细分是依据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的异质性,按一定的标准,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一个企业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投资目标,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投资机会,并有利于企业正确选择投资的市场定位。

产品线延伸是指部分或全部改变公司原有产品线的平均地位,它又向上延伸、向下延伸以及双向延伸三种方式。

产品组合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产品结构,它通常由几个产品线组成。产品组合的评价方法有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和通用电器公司法两种。

第5章 产业投资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学习目的

在通过市场分析选定投资方向后,认真进行技术分析,选择适当的工艺设备,是工程项目及早竣工投产和企业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重要保证。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产业投资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掌握制造技术选择的基本方法;理解企业技术选择与企业投资规模之间的关系,了解决定企业投资规模的基本因素,掌握企业投资规模确定的基本方法以及企业投资地点选择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重点

1、制造技术的选择的基本原则

2、制造技术的选择的基本分析方法

3、决定企业投资规模的基本因素

4、决定企业投资规模的基本方法

5、影响企业投资地点选择的主要因素

6、企业投资地点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7、企业投资地点选择的评价方法

三、学习难点

1、制造技术的选择的基本分析方法

2、决定企业投资规模的基本方法

3、企业投资地点选择的评价方法

四、知识点

1、产业投资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设备的选择、生产规模的确定和厂址选择等。

2、企业选择何种工艺设备,关系到工程项目投产后能否生产出符合特定规格和标准的产品,工程项目能否按进度获得这些机器设备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及未来的生产经营成本。

3、可靠、适用、经济是企业选择制造技术的基本原则。

4、生产工艺分析方法和设备分析方法是制造技术的选择的基本分析方法。

5、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协作条件、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缺口、投资和生产条件以及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是决定企业投资规模的基本因素。

6、盈亏平衡点分析法、经验分析法以及线性规划法是决定企业投资规模的基本方法。

7、承包制、一体化与多角经营以及化整为零是企业主要的规模战略。

8、自然资源条件、原材料供应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产品需求、技术协作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区域经济政策、投资经济效益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投资地点选择的重要因素。

9、费用比较法、评分比较法以及最小运输费用法是企业投资地点选择的主要评价方法。

第6章 产业投资资金的筹措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以及无形资产投资估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了解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筹资方式以及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掌握各类筹资方式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了解制约企业筹资决策的主要因素,理解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思想,掌握企业资金组合与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重点

1、企业投资估算的内容与方法

2、企业主要的筹资渠道、方式

3、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及其计算

4、资本结构理论

5、制约企业筹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6、企业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企业投资估算的方法

2、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及其计算

3、资本结构理论

四、知识点

1、企业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以及无形资产投资估算三个方面。

2、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系数法、生产能力指数法、主要部分投资比率估算法、主要部分投资系数估算法以及概算指标估算法是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3、比率估算法和周转天数法是流动资产投资估算的基本方法。

4、技术知识产权投资的估算、土地使用权投资的估算以及创办费估算是无形资产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

5、企业投资资金来源可分为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两大类。内部资金主要包括累计折旧、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和出售资产的收益;外部资金主要包括外部短期资金和外部中长期资金两大类。

6、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是以各种资金占总资金量的比重为权数,对各种资金成本加权平均可得到综合资金成本。

7、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货向政策)、法律环境、行业差别、企业个别因素等是制约企业筹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8、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金的综合成本。

9、企业筹资组合遵循的原则是:短期占用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占用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

第7章 产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了解产业投资效益分析的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产业投资效益的主要评价方法,了解多项目在面临外部约束和条件时的决策方法。

二、学习重点

时间价值的计算;动态投资效益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多项目在面临外部约束和条件时的决策方法。

四、知识点

1.货币的时间价值实质上是使用货币的一种机会成本,是在无风险或风险最小的条件下可能获得的收益。这种机会成本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高低,一般以一年期国债券的利息率作为确定货币时间价值的依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基本计算式为:F=P*(1+i)n。

2.为了正确分析评价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需要预测其未来营业的收益、费用及税金等,并将这些预测数据汇编成预估财务报表。

3.投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很多,其指标也不尽相同。一般常用的方法和指标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良种,现代的评价方法都是动态方法。动态的衡量指标有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等,其中的根本性衡量指标是净现值。

4.现实的投资评价中会遇到不可分性、相互依存性和资金限量分配问题,这时可用组合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

第8章 产业投资的风险分析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风险的涵义及其类别,在此基础上了解处理风险的方法,掌握风险的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了解风险的决策树分析。

二、学习重点

风险的基本含义及其类别;风险的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处理风险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风险的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和决策树分析。

四、知识点

1.风险是指未来信息不完全的情况。根据风险的影响范围,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风险方法。

2.敏感性分析是传统风险分析的方法,它通过分析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对主要变化因素的敏感程度,来确定项目抵抗风险的程度,并寻找回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敏感性分析有单变量敏感性分析和三项预测值敏感性分析方法。

3.概率分析通过计算项目收益指标的期望值和方差来揭示项目的风险情况。投资决策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进行项目决策。

4.决策数分析适用于多阶段决策、前一阶段的决策影响后续阶段的结构和决策的项目。其方法基础是概率分析。

第9章 产业投资的社会评价

一、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产业投资的社会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包括成本与效益项目的调整、成本与效益的度量、社会贴现率、就业、分配效益等知识。

二、学习重点

1、成本与效益项目调整的内容与考虑因素

2、成本与效益度量的方法

3、常用的社会贴现率的确定方法

4、就业效益的计算指标

三、学习难点

1、成本与效益度量的方法

2、社会贴现率的确定方法

3、社会评价理论方法的发展脉络及基本思想

四、知识点

1、产业投资的社会评价是指分析评价项目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一种方法,以确定项目的社会可行性,并研究采取何种措施,以促使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政府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像企业那样局限于企业内部成本和效益的评价,而应对项目进行社会评价。

3、常用的社会评价的方法有“李—米法”和“准则法”。

4、成本和效益项目调整的目的是要排除转移支付对项目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并将项目的外部成本和效益内部化,从而准确反映项目的社会成本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5、转移支付指社会经济系统内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成本与收益的转移。转移支付调整的种类包括税收、补贴、国内利息支付。

6、常用的成本效益度量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法、边境价格法、经济理论法三种。

7、社会贴现率的确定方法有消费增长率确定法、资本边际生产法和比照市场利率法。

8、项目就业效益可以用总就业效益、直接就业效益和间接就业效益三个指标来衡量。

第10章 证券投资概述

一、学习目的

证券投资是投资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本章学习,应该掌握有价证券的本质、特征,掌握证券投资的概念、目的、原则、运行机制等,掌握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股票价格与价格指数。收益与风险及其两者关系是证券投资活动中涉及最广的内容。应掌握证券投资风险的含义、二、学习重点

1、证券的含义、种类

2、有价资本证券的本质和特征;

3、股票的性质与特点;

3、普通股与优先股的区别;

4、我国股票的特殊分类;

5、债券的概念、特点、种类以及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4、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6、国债招标发行原理;

7、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及组织形式;

8、交易所证券交易的程序;

9、证券投资风险的含义及类型,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具体来源;

10、风险的识别、衡量与防范方法;

三、学习难点

1、理解有价资本证券的虚拟性;

2、我国股权分置问题的成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解决思路;

3、证券交易所竞价成交的原则;

4、股价指数的作用及编制原理。

四、知识点

1、有价资本证券本质上是虚拟资本,其本身并没有价值。

2、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签发以证明其股东身份的入股凭证。股票是一种资本所有权证书,是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它具有无返还性、高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等特点;

3、按照股东权利的不同通常可以把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基本类型;

4、中国公司的股票由于历史原因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国有股和法人股不上市交易,从而形成了股权分置的局面。

5、债券是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手续发行的并承担在指定时间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义务的有价证券。债券对发行者来说是债务证书,发行人必须承担按时还本付息的义务;对持有来说是债权凭证,持有人有向发行人索取本息的权利。

6、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债券一般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国际机构债券。

7、证券市场是指证券发行和流通转让市场的总和。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居于基础地位。证券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个层次。

8、证券交易所有公司制和会员制两种组织形式。非会员投资者在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必须遵循5个环节。

9、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的撮合遵循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原则。

10、股价指数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具有重要的功能。

11、广义上的风险是指在投资期间,实际报酬与预期报酬之间差异发生的可能性。狭义上的风险是指预期收益目标不能实现、甚至投资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证券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前者由共同因素所导致,对所有的证券产生影响,而且不能通过组合的方式加以分散;后者个别因素所导致,只对个别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可以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加以分散。

12、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13、证券投资风险可以通过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贝塔系数度量。进行多元化投资是防范非系统性风险的一个主要方法。

第11章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

一、学习目的

证券的价值评估是进行投资分析决策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股票、债券的价值评估原理。理解和掌握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各项基本因素,以及如何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

二、学习重点

1、理解收入资本化的原理;

2、债券的估价模型与投资价值判断方法;

3、股票红利折现模型与投资分析;

4、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周期、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

5、通胀、利率、汇率等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机制;

6、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及其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利用产业周期特征分析证券市场相关证券的市场表现的方法;

7、公司财务分析方法。

三、学习难点

1、债券的定价原理;

2、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3、股票的定价模型。

四、知识点

1、债券的价值等于未来本息收入的折现值;

2、投资者在进行债券投资前,必须对其收益率进行评估。有三种评估指标:到期收益率、当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

3、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与证券的投资价值呈反向变化关系,利率上升对引起证券的投资价值下降;

4、对于股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采用基本模型、零增长模型、固定增长模型和多阶段增长模型进行价值分析;

5、基本分析是通过对影响证券价格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发展趋势,据以正确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影响证券价格的基本因素很多,基本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分析、中观行业分析和微观公司分析三个层次进行。

第12章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技术分析的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学会看技术分析的基本图形,掌握并深入理解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并能进行投资时机的选择。理解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习重点

1、技术分析含义

2、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3、道氏理论和波浪理论基础;

4、理解技术分析的假设前提;

5、盘面信息的识别、K线理论、趋势理论、形态理论和技术指标分析法。

三、学习难点

1、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综合运用;

2、理解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前提的内涵。

四、知识点

1、技术分析是以预测市场价格变化的未来趋势为目的,以图形为主要手段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其理论依据基于三个基本假设: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价格沿趋势方式演变、历史会重演;

2、技术分析主要以价、量、时、空作为研究对象;

3、技术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图形分析和技术指标分析;

4、常用的技术分析图形有:点线图、K线图、条形图、点数图等,依据这些图形可以进行趋势分析、形态分析和缺口分析;

5、技术指标法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对证券交易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结果制成图表用以对市场行情进行研判的分析方法。技术指标和图形分析、K线分析是相互补充共同为投资决策服务的。

第13章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一、学习目的

为解决证券投资活动中收益一风险关系,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分散投资的思路,帮助投资者选择一个在收益水平一定状态下风险水平最小的投资组合;或一个在风险水平一定状态下收益水平最大的投资组合。这一理论主要包括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等。本章要求了解证券组合管理概念,掌握证券风险-收益的衡量方法,掌握风险资产定价模型及其证券组合管理理论。

二、学习重点

1、了解投资组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马克维兹组合理论的假设前提及最佳组合确定的基本思想;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思想;

4、套利定价模型的研究思路。

三、学习难点

1、组合(分散化)投资降低风险的原因及证明;

2、分离定律与市场组合;

3、CML与SML的区别;

4、APT与CAPM的比较。

四、知识点

1、投资组合理论是证券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认为投资于多种证券组成的证券组合可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证券组合的这种风散风险原理可以通过简化的数学公式推导出来。

2、投资者面临众多的证券组合,但他只需要对可行集在有效边界上的证券组合进行分析。有效边界上的组合称之为有效组合,他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确定的收益率水平下风险最小和确定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大。投资者最优证券组合的选择与个人的效用函数有关,如果用投资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来代表使投资者的满足程度相同的证券组合,那么最优证券组合是无差异曲线与有效边界的切点。

3、当引入无风险资产以后,投资者面临的选择机会增多,他们可以进行无风险借贷,这样有效边界发生了变化,最优证券组合的选择点也因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的不同而不同。

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建立在严格假设基础上的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涉及到两条线:资本市场线(CML)和证券市场线(SML)。CML是描述有效资产定价的方程,而SML是描述所有资产定价的方程。可以认为CML仅反映了SML的一部分。

5、套利定价模型(APT)是有关资产定价的另一类模型。它认为证券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影响证券价格的若干因素后,可以用因素模型表示出证券的价格。

6、套利是利用一种实物资产或证券的不同价格来获取无风险收益的行为。根据定义,套利是没有风险的。所以投资者一旦发现套利机会就会设法利用,并随着他们的买进和卖出消除这些获利机会。正是这种套利行为推动着有效市场的形成。

第14章 投资总量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相互关系,较好地掌握需求约束条件和供给约束条件下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的平衡,对各类投资需求模型和投资供给模型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利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

1、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相互关系

2、需求约束条件下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的平衡

3、供给约束条件下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的平衡

4、投资周期性波动的阶段性

三、学习难点

1、各类投资需求决定模型的内容及比较

2、各类投资供给模型的内容及比较

3、潜在储蓄、意愿储蓄和现实储蓄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点

1、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关系为:一方面,经济增长是投资赖以扩大的基础;另一方面,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2、投资总量从宏方面来考察,有投资需求和投资供给两个方面。投资需求模型主要有凯恩斯投资需求模型、后凯恩斯投资需求模型、新古典模型、托宾的q理论和科尔内的投资需求模型;而投资供给理论主要有绝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收入假说、相对收入理论、最优储蓄理论和卡莱斯基的理论。

3、在投资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储蓄并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决定储蓄,需求决定供给。收入水平保证储蓄与投资相等(需求约束型经济)。

4、在投资过度的情况下,投资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投资供给(意原储蓄)能否增加,意愿储蓄能否与意愿投资平衡,关键取决于意愿储蓄。

第15章 投资周期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投资周期的定义及其分类,较好地掌握投资乘数原理、投资加速数原理及投资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了解科尔内的传统社会主义投资周期理论,并对我国投资周期波动的历史、特征及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1、投资周期的分类

2、投资乘数原理及其假设条件

3、投资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

4、中国投资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特征及原因

三、学习难点

1、投资乘数原理

2、投资加速数原理

3、投资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

四、知识点

1、投资波动是指投资总量增长速度升降起伏的一种经济现象,可分为非周期性投资波动(由偶然的外在因素引起)和周期性投资波动(由必然的、内在的因素和自身运行机制引起)两类。

2、投资的周期波动一般要经历:波谷→上升波→波峰→下降波→波谷→上升波„„这样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和阶段。

3、按投资增长的阶段及波动的幅度,投资周期可以分为古典周期和增长周期两类;按投资波动变化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投资周期可分为长周期(康德位惕夫周期50年)、中周期(朱格拉周期10年)和短周期(基钦周期40个月)。

4、投资乘数指总投资增加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的倍数。投资乘数取决于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方向变化,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方向变化。

5、加速原理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即收入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也就是收入对投资的决定作用。加速数是表示收入或消费的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引致投资)。

6、把加速原理的作用与乘数原理的作用互相结合起来,就叫做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的综合作用。它又被称之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7、科尔内的投资周期理论将投资周期波动的原因归之为一定的体制,而不是某几个经济变量间的技术联系。投资周期波动的因素:一是社会主义预算软约束下存在难以遏制的投资饥渴;二是投资的扩张必然遇到一定的社容忍限度。

第16章 投资结构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投资结构的定义、分类以及最优投资决定的标准和原则,较好地掌握投资结构的演变规律和投资结构的确定方法,并能够利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

1、投资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2、最优投资决定的标准与原则

3、投资结构调整的政策工具

三、学习难点

1、投资结构的演变规律

2、投资结构的确定方法

四、知识点

1、投资结构是投资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投资结构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是二者的统一。

2、投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内在的结构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投资需求结构与投资供给结构;替代性、互补性投资需求与供给;投资来源结构、投资使用结构、投资回流结构与投资主体结构;投资流量结构与存量结构。

3、投资结构的演变规律包括:投资部门结构的演变;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工业部门投资结构的演变;投资再生产结构的演变。一般而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投资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4、最优投资结构应该能促进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它可以用以下标准来衡量: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与本国资源结构相适应;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实现产业部门关联协调;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符合产业结构成长规律。

5、优化投资结构的原则主要有:正确处理投资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关系;正确处理投资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关系;正确处理存量转移与增量配置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关系。

6、在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方面,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对资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但由于市场本身存在各种缺陷,故必须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对产业投资进行引导和调节。具体政策工具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贸政策等。

第17章 投资布局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最优投资布局的标准、原则和基本规律,对投资布局与宏观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够利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

1、投资布局与宏观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最优投资布局的标准、原则和制约条件

3、投资布局的空间层次模式

三、学习难点

1、投资布局的基本规律

2、政府在投资布局调整中的主要任务及调整手段

四、知识点

1、投资布局是指投资资金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内的分布状况。合理安排投资的地区分布,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对于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投资布局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投资集聚对项目的收益水平有影响。

2、投资布局规律是指投资在地域空间上流动和组合所表现出的客观必然性。具体包括:投资空间扩张规律;投资动机制约规律;投资空间协调规律;投资地域分工规律;投资区位指向规律。

3、投资区域配置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分析:一是考虑投资区域配置的总体效应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考察投资区域配置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4、投资布局的制约条件主要有:自然资源分布状况、人口及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制度变革和市场的统一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对外开放程度。

5、投资布局的原则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地区间合理分工与地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6、投资布局的空间层次模式包括:四层次模式;三层次模式;双层次模式。不同的模式适合不同的国家。

7、政府在投资布局的调整中担负的主要任务有:制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科学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投资的区域配置;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区域配置活动。

第18章 投资的宏观管理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投资调控的目标,对投资调控的各种政策手段有清楚的认识,掌握供给约束、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投资调控方法,并能够利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

1、投资调控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2、财政和金融两种投资调控手段的特点及比较

三、学习难点

1、供给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投资调控?

2、需求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投资调控?

四、知识点

1、投资调控是国家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和调控机制,合理地分配和运用投资资金,协调投资运行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以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和宏观经济总目标实现的活动。

2、投资调控的总目标: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促使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社会投资活动有序进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投资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收入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其他辅助手段。要特别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4、供给约束的投资调控主要是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削减政府财政支出,控制政府投资的规模;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

7.高校教学行政用房管理改革探讨 篇七

一、高校教学行政用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房制度不完善,供需矛盾突出

为迎接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我校房产部门对全校现有公共用房使用状况进行了普查。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行政用房需求增长速度快,但公共用房资源有限,其间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单位教学行政用房还存在闲置浪费或被挪作他用现象。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校现行的公用房管理制度。随着我校不断发展,公共用房的使用出现了紧缺,用房矛盾也就暴露出来。分房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大;房屋使用单位和个人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各单位房屋利用率不均衡,调控困难,使用也不尽合理,教室利用率低,排课不科学;科研用房不足;用房宽余的单位宁可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老化不用仪器设备占房问题日渐突出等。我校在新校区扩建、老校区改建过程中应突出教学行政用房的管理和相关制度改革,使其更好地满足学校发展要求。

(二)房产无偿使用,导致多占多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各类房产都是无偿分配给各院系及行政部门无限期使用,由后勤部门代管,这是一种完全的“供给制”。由于不需要使用成本,从而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用房单位多占多用,建房总是跟不上对房产的需求,建得越多,供需矛盾越大。不但如此,分出房子后,房管部门再作管理和调整则困难重重,形成了事实上贫富不均现象。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功能不断拓展,房源越来越紧张,造成供需关系失衡,经营用房占用学校有限资源,教学科研用房不足,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校自建校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形成12个二级学院、20多个处室,全日制在校生已近16000人的教学规模。根据国家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为: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要达到14平方米,而我校教学行政用房目前只有10.29平方米/生。我校教学行政用房已不能适应现有招生规模的发展。房产分配和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深层矛盾仍未解决。

二、高等学校教学行政用房管理改革的探讨

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扩招,大量引进人才,使原来有限的教学、实验用房已不适应学校教学发展需要。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将资源重组,采取开源节流、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有效配置的管理原则,对外引进、对内盘活房产资源,以解决现有矛盾。为了重点保证教学科研用房,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提升学校的内涵服务,许多高校抓住高校合并和新校区建设契机,对房产管理进行了相应改革。国内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实施公共用房定额核算[1]。我校对教学行政用房合理优化配置、有效使用管理方面颁发过一套成文和完整的规章制度:指定由学校资产管理处为公共用房的管理部门,并作为全校唯一的资产管理者代表,执行校党委、校长办公会、学校住房管理监督委员会的指示和决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学校公共用房占为己有,挪作他用,并在此基础上量化了教学行政用房的分配指标。

(一)合理制定教学行政用房的定额分配指标

1. 教学用房的定额分配指标。

为了适应我校发展需要,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行政机关和教学单位公共用房面积定额标准指标,在2006年印发的《湛江师范学院公共用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中作了具体规定。表1是我校各类教学用房面积定额标准指标。

其中:(1)外语的语音实验室,艺术的音乐专业琴房、演奏厅,美术专业的各种画室、雕塑室、展览厅等专业用房均包含在实验室用房指标中;

(2)实验室用房指标中不含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电教中心;

(3)本指标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按科分类的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制定,各二级学院教学、实验公共用房定额建筑面积(M)按下列公式计算:

M=本院在校学生数×分配指标

该定额建筑面积包括走廊、楼梯、墙体、柱以及公共卫生间等所占面积分摊数;

(4)所有的教室均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穿插排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每间教室周排课不低于30个学时。

2. 行政用房的定额分配指标。

比起教学、科研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在高等学校公共用房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特殊的职能,决定了它在整个高校公共用房改革中的先导和表率地位。我校目前已经开始推行行政用房的定额分配。各二级学院、单位可自行掌握和分配的公共用房只限行政用房,全校教学用房由学校委托相关部门进行管理。表2和表3是我校各类办公用房面积定额标准指标。

其中:

(1)经学校批准设立的常设机构的办公用房均参照此指标;

(2)机关处室、教学单位公用房定额均按使用面积(M)按下列公式计算:

M=职级编制数×分配指标

(3)机关公用房原则上不考虑设置资料室、库房、接待室、会议室和值班室,因工作需要必须设置的,用房单位须书面申请,由资产管理处审核并经主管资产的校领导批准后,可追加相应用房面积;

(4)军训用品库房,基建资产物资库房,离退休人员活动用房,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活动用房等非行政办公用房,由用房单位或主管处室提出用房计划,经资产管理处审核,主管资产的校领导批准后可分配专项用房;

(5)临时机构公用房由主管处室提出用房计划,经资产管理处审核,主管资产的校领导批准后可分配临时办公用房。

以上指标的确定,结合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原则,可避免用房分配过程中的争议,为协调、理顺各单位关系,也为今后我校实施有偿使用公共用房奠定基础。两年来,通过对表1中的指标进行严格实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部分二级学院解决了用房困难,化解了二级学院之间的用房矛盾。为学院整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为我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逐步实行高校教学行政用房的有偿使用

高校教学行政用房是学校为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行政及其他业务而占有使用的资产之一。这部分资产的使用目的在于服务,在于保证行政性工作正常、顺利开展。在使用过程中,这部分资产基本上没有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其管理重点不是它的价值形式的快速周转,而主要是使用价值的合理利用。在管理中应执行以实物管理为主,通过价值管理来促进实物管理的原则。也就是在实际管理中充分运用价值尺度、经济杠杆指标,对各部门占用的教学行政用房资源进行核算,采取定额分配制度,并逐步实施有偿使用,促使各部门合理占用和有效地使用这部分资产,对不合理占用国有资产的部门,借助经济杠杆手段予以调节。

目前复旦大学把“定额使用,差额补充,超额收费”作为公共用房调整的前提;浙江大学将“动态管理,有偿使用”作为公用房使用、管理的原则[2]。房产有偿使用的根本并不在于收取费用,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用房理念。这种观念的转变实质是一种机制的转变,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对多年以来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的矫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房产配置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公共用房实行有偿使用,这是对传统的、沿用了几十年的管理体制的一次改革。高校房产有偿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产管理难、院系之间用房不平衡、教学科研用房不足等问题;对于新建有偿使用的房产,不但避免了用房部门盲目争房源,更便于新房源的管理,使房产的管理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更有利于监督违规使用等问题。

公共用房有偿使用的前提是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关键是各项数据的准确性。

1. 制定用房管理制度。

制定管理条例、出台实施细则,对教学行政用房进行分配、调整。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是各用房调整、使用、管理的前提和依据,必须制定出相关条例,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管理条例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建立教学行政用房管理系统,对学校各类用房进行动态管理、协调监督。

2. 确定各类用房标准。

参照国家各类教学行政用房标准,以及本校实际,确定本校各类教学行政用房的标准。在摸清学校各类用房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各类用房使用的标准。高校用房的调整要尊重历史,重视现实,考虑未来发展。1992年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建设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虽然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主要在科研用房上),但整体仍比较合理,可以参照、借鉴。

(三)高校教学行政用房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与学校总体改革目标相配套。推行公共用房中教学行政用房的定额分配,有效使用,应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执行方案落到实处。首先,由主管领导牵头,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等房产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领导小组,全面清理学校现有房产资源,统计用房状况,跟踪公共用房使用情况,建立公共用房管理信息系统;提出对各部门用房闲置、违规出租、挪作他用等现象的整改措施;制定一套完整的房屋管理、分配、使用规章制度。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学校产权界定、产权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取消用房“终身制”现象;从多渠道增加房产资源,缓解用房紧张局面;在推行公共用房定额分配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有偿使用,实现有效管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

要作好房产有偿使用的宣传,做好各利益关系人的思想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避免抵触和不配合,转变用房观念。

2. 做好房源清查工作。

在教学行政用房进行调整之前,首先对学校公用房进行普查,摸清学校各类公共用房的实际情况。经过各单位自查、数据上报、实地丈量、专门核对之后,真正摸清学校各类公用房的存量,并明确到具体楼层、房间、面积、用途等,对不同位置、不同使用年限、不同面积和建筑质量的房产进行分类和评估,并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对房产的现实存量进行登记和统计,防止隐瞒不报或虚报。最后,将相关数据、图纸、照片等建立数据库,便于查询、更改以及数据的合成。

3. 制定各类用房标准。

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房产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房产有偿使用标准。在制定标准时,本着整体合理、重点服务教学科研的思想,充分考虑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还要做到尊重历史,多方面征询意见,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使用者要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要使标准具有确定性、科学性、长期性、可操作性和现实约束力,而且简便,易于实施、管理。明确规定教学行政用房的用途,一次性划拨到各单位,各单位不得以转让、出租、质押等方式变更教学行政用房的使用范围。同时学校要给二级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如在分配上,院(系)可根据学校标准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用房的有偿使用办法;在二级单位超额使用部分的经费来源问题上,可以由学校确定范围,由其自己选择。我校现行的教学行政用房指标,就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所制定。

4. 建立信息平台。

对房产有偿使用的管理,要建立一个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多方协调监督管理。房产有偿使用涉及面广,牵涉多方利益,具有复杂性,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提高透明度,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高等学校公共用房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而教学行政用房是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完成学校职能的重要物资基础,也是正常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和行政任务的重要服务保障。高校教学行政用房的管理逐步社会化,必然要求高校资源市场化运作,但它又不同于其他企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要作好整体规划和布局,不能一刀切地纳入市场;要把院系、单位的房产有偿使用作为突破口,向重点专业和学科倾斜,突出优势,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弱势学科要逐步支持。

高等学校房产有偿使用是改革的产物,是一个新生事物,要想做好,不但应该制定科学的、符合校情的标准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运作中,逐步总结改革经验,使之走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尽管目前高校房产有偿使用在认识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在操作上难度还很大,但是从长远看,高校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推行高校房产有偿使用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雪.对高等学校公共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J].云南教育,2003,(21).

8.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篇八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11-01

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其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其培养的人才质量,而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我校转型发展提出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全体同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就应该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的收集、整理与转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不要力图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形象,而是要坚持把学生摆在第一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1、情景模拟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演绎其中的角色,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管理学》、《社会学》、《管理实务》与《行政职业技能》等课程的教学中,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分析,使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以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此种方法适合于理论性较强、过多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因缺乏感性认识而提不起學习兴趣的课程。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能力,通过认真的分析与讲解,给学生以全面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此种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3、五分钟演讲法。此种方法是在每节课开始部分增加了学生的课前演讲环节。在《市政管理学》、《政府经济学》、《领导科学》等多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演讲材料,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给每位同学五分钟的时间,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以演讲的方式说给大家听。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在与人沟通中的自信心,而且还引导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延伸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

4、以实训教学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政法学院为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了行政管理政务实训室,并开设了《公务员综合训练》这一课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在课堂上安排了公务考试的模拟训练,包括公务员的笔试内容和面试内容。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模拟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公务员考试的相关题型,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掌握应试技巧,为今后参加公务员考试以及在实践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教学法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应用于课堂上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高效,而且还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多种优点,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适应年轻一代学生的课堂学习的需求。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与时俱进,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应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教学,不断满足学生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制作了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三、重视实践教学,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效果

上一篇:观看央视315晚会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班主任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