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

2024-09-05

《江姐》(共8篇)

1.《江姐》 篇一

《江姐》教案设计

一、课前谈话

1、孩子们,叶老师第一次来到堰坪这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是这里的主人,你们欢迎我吗?是吗,你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那叶老师借一下你们身上的宝贝肯定没问题吧。我先来说一说关于这些宝贝的谜语,你们来抢答,知道答案就赶快站起来说答案,如果有人站起来了其他人就不可以再站起来抢答了。听好了,第一样宝贝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开门,晚上睡觉关门,走近面前一看,里面有个小人。(眼睛)你好聪明哦,就是眼睛,知道老师借你们这个宝贝干什么吗?“看东西、看书”)是的,仔细地看,就是观察、发现。老师要你们善于发现。第二样宝贝: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胖儿郎。(嘴)借你们的嘴是——(举手回答,可能会回答“回答问题、读书”)嗯,还有和同学交流、在班级展示。第三样宝贝: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看不见。(耳朵)耳朵是要——学会倾听。

第四样宝贝: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本领大,天天干活不说话。这是——(手)干什么?(可能回答:写字、作笔记)写字的时候要用手,发言的时候要举手,展示自己也要高高举起你的小手。

好了,孩子们,老师就是要借你们身上这几样宝贝,你们愿意吗?(愿意!)太好了,有了你们这几样宝贝的协助,这节课一定会更加地精彩!

2、视时间而定,如宽裕玩“你答我猜”的游戏。

3、孩子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呢?哪些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创设:学生甲:我喜欢荷花,因为它很美丽。

学生乙:我最喜欢......(适时点评)

学生丙:我喜欢月季花,因为它每个月都开放,妆点我们的生活。

师点评:好样的,孩子,你是个不只是看表面现象的孩子,还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品质。

师:老师最喜欢的是——梅花。(出示红梅傲雪图)梅花不和百花争春光,不与群芳斗艳丽。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江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幻灯片、板书:江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江姐》,孩子们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研习新课

1、师生问好。

2、师:我们来齐读一下课题。(课前板书课题)

3、师:孩子们,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知道了这一课截取了江姐临刑前的一个片段。孩子们还记得整个故事的梗概是先写——再写——最后写了——(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藏提纲、梳妆打扮、与难友话别”)

4、师:孩子们,我们知道人物的内心,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传递。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这些方法来认识江姐哟!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吧。(检查巡视,参与,注意控制学生学习时间)

5、全班交流。

(1)展示“藏提纲”部分

师:孩子们,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起来展示那个与众不同的你。哪位同学能大胆地为我们来展示自主学习中你对“藏提纲”的第一个问题的理解呢? 生举手回答。A、对第一组回答评价,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如回答“学习”、“草拟提纲”,则引导:这些都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在坐牢,江姐也在坚持—— B、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抓住“不慌不忙”、“随即”、“像平常一样”引导出“考虑事情周密”、“机智勇敢”。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语气给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吗?(出示幻灯片)

C、师:大家都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轻重缓急,把江姐不慌不忙而又娴熟的动作读出来。(2)关于“梳妆打扮”

A、师:江姐随即起身,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梳妆打扮。这就是我们导学案上的第二个问题,哪个小组再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问题A预设: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那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

问题B预设:他填的动词都正确吗?正确,哪个小组再来为我们展示一下问题C?

问题C预设:(评价)其他的小组,这一组的答案你们同意吗?是否有不同的意见?抓住动词引导出:镇定从容、临危不乱。板书(热爱生活、镇定从容)

师:江姐在临死之前细心地打扮,她是多么地热爱生活,从容镇定呀!你们能有感情地把课文的第4、5自然段读一读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出江姐的热爱生活和镇定从容。

在老师的世界里,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的声音,我们再请一个代表来读一读吧!

B、你读得很有味道,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悉心打扮的江姐。这时候特务们在干什么?(抽生回答)难友们又是怎样的呢?(抽生回答,引导出“不安”)C、师:特务们不停地催促,江姐的表情是平静的;难友们不安,那是对江姐的担心、心痛和舍不得,而江姐还是平静的。江姐,你太了不起了!孩子们,你能来读一读这两段吗?(齐读)

(3)师:江姐也舍不得同志们啊!江姐说的话也同样掷地有声,哪位同学再来展示一下自主学习中第二大部分“与难友深情话别”,江姐的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抽生回答)

A、师:你最喜欢这一句,你读出了江姐对革命事业坚贞不屈,其他的孩子们,你们也一定读出了自己的的感受。不管你的感受是不是同他人一样,请一定记得:我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这句话吧!(生自由读)(出示幻灯片)

B、师: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孩子们,“最后考验”是什么呢?(生:死亡)对,这是最后的考验,那她们以前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呢?(播放江姐受刑视频)

C、师:江姐经受了这么多的考验,她挺过来了,她告诉大家:(出示幻灯片、齐读)(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脸不变色,心不跳!)(4)刑场表现

A、江姐英勇不屈,押赴刑场。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时候的江姐的神态怎样?哪个小组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读后)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抓住“胜利的欢笑”引导:你们这些反动派,如何地严刑拷打都撬不开我们的嘴,所以,我们胜利了;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革命志士,革命也终将胜利!(板书:坚信革命必胜,为理想献身。总:视死如归)

B、师:说得很有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换作常人,我们早已两腿发软,两眼发黑,怎能像江姐那样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他们在面对着死亡时是多么地坦然,毫不畏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

三、结束部分

我们英勇无畏的、大义凛然的江姐英勇就义了。他们的伟大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诗人臧克家的诗里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江姐,她会如那傲立霜雪的红梅,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一首《红梅赞》的歌曲中深切地缅怀我们敬爱的——江姐。(播放《红梅赞》歌曲)

2.《江姐》 篇二

一、创作过程微探

歌剧《江姐》的剧情, 我们似乎不陌生, 但是其剧本与音乐创作的艰辛过程, 却鲜为人知。《歌剧<江姐>问世前后》 (《党史纵览》2010年9月, 王建柱) 一文, 比较清晰地还原了歌剧《江姐》的创作始末。关于创作背景, 作者认为:第一, 1960年, 由阎肃、羊鸣、姜春阳作曲, 陈沙导演的独幕歌剧《刘四姐》公演后很受观众的热烈欢迎, 并且于1961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们大受鼓舞, 创作士气倍增, 均认为应该借着这个良好的势头, 再创作一部歌剧作品。第二, 当时小说《红岩》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将这结合起来创作出一部歌剧作品是很多音乐创作者的心愿!关于创作优势, 作者认为:第一, 解放前, 阎肃曾经在革命烈士江竹筠女士的关押地重庆生活多年, 他对重庆这座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很熟悉, 而且对那里的秘密党组织也较为熟悉, 小说《红岩》中的很多情节, 他都亲眼见过。第二, 阎肃所在的创作团队生活中非常团结、工作中非常默契。关于创作中的曲折, 作者表述也较为详细:初稿的创作, 是阎肃利用赴外地探望妻子假期, 用了十八天闭门完成的, 其中的辛苦和劳累自不待言。为了使得作品的内容富于情感、更生动、更丰满, 其他几位创作人员又在北京找到了江竹筠的一些老战友进行采访, 随后做了部分改动和调整。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歌剧《江姐》的作曲任务交付给了羊鸣、姜春阳、金砂三人。从1962年底开始, 三人带着剧本先后到浙江、上海、河北等地进行采风, 并三入四川, 在当地观摩了川剧, 访问了戏曲专家和演员等。所以歌剧《江姐》的初稿, 音乐上更多戏曲化、民歌化并重。但上级领导审查后认为音乐不突出, 流于一般, 命令修改。后来经过近一年的挖掘修改和提炼, 作品再次成型, 在排练中, 众多领导现场提出了诸多极为有益的修改意见。另外, 关于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的创作, 也与刘亚楼同志有着密切关系。刘亚楼认为歌剧《江姐》必须写首主题歌加进去, 这样才能突出整部作品的主题。阎肃作词《红梅赞》, 刘亚楼看后极为高兴, 羊鸣结合四川清音, 经过反复写作、修改, 终于将曲子定稿。在随后的紧张而辛苦的日常排练中, 作者们又对作品进行了细微地修改和锤炼, 在空军内部排练成功后, 便准备向社会公演。而由羊鸣、姜春阳合写的论文《谈歌剧<江姐>——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 (《戏剧报》1964年5月) 一文, 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回顾了此部歌剧的作曲过程。他们认为此歌剧的音乐创作过程非常艰辛, 之所以能够成功, 主要原因有:第一, 坚决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创作意见, 遵循革命化的创作路线;第二, 虚心向地方音乐和地方音乐工作者学习, 遵循民族化的创作路线;第三, 耐心听取普通群众的建议, 遵循大众化的创作路线。

二、排练演出纪实

《歌剧<江姐>首次公演内幕》 (《党史纵横》2009年第1期, 耿耿) 一文, 对歌剧《江姐》的排练、首次演出的曲折过程做了详细的记述, 和前文《歌剧<江姐>问世前后》在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故不赘述。《歌剧<江姐>二度排演始末》 (《党史博览》2009年8月, 耿耿) 一文详细描述了此部歌剧公演不久即被停止的原因、第二次排演的原委。作者认为该歌剧在全国公演开始后, 江青集团出于个人利益, 乘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上海并重住院期间, 自作主张偷偷将歌剧《江姐》剧组调回北京, 仅仅在内容演出几场后, 便将其停演。而在文革中, 歌剧《江姐》剧组被拆散, 主要演员流失, 其他演创人员业务荒废。1977年, 空政歌剧团重新成立, 将昆明空军某部业余宣传队40人借调到了北京, 准备重排歌剧《江姐》。但是排练中是否要改动原来的剧本, 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原来的剧本很好, 而且之前的演出也很成功, 所以第二次排演最好遵循原作。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原作中, 江姐牺牲了太残忍, 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结, 应该修改剧本, 必须让江姐复活。这种争议, 成了重新排演歌剧《江姐》的拦路虎。后来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 将剧本做了改动: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 被游击队和解放军一起解救了江姐。另外, 音乐演释已经成为当下音乐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视域, 杨燕迪认为“音乐演释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确实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尊重。”[1]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的演释之路》 (文幸闺,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10年5月) 一文, 主要论述了歌剧《江姐》从首演至今40年的演释之路, 按照“创作初期”、“改革开放前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个历史语境阶段, 对歌剧《江姐》多次复排和复演的辉煌实况与成果、演释理念的发展变化、观众和社会的反响等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作者认为在第一个时期, 我国处于饱受自然灾害, 国家经济十分困难, 1964年, 歌剧《江姐》的首演的确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它成功地塑造了江姐这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打动了千百万观众的心, 从而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而在第二个时期, 人们刚从狂热的政治运动中苏醒过来, 经历过十年文革的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英雄精神的指引, 来滋润他们禁锢了多年的心灵, 歌剧《江姐》的排演十分符合这种需要。在第三个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市场经济的某些缺陷也日益显露,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在此情况下, 重塑人们的理想与信念, 培养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忠贞与热情便成为历史的迫切要求, 歌剧《江姐》经过精心的重塑与打磨后再次担负起了历史的重任。

三、人物形象概观

“音乐, 作为一种人文现象, 创作它的是人, 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 音乐学的研究, 总离不开人的因素。”[2]对于歌剧而言, 研究歌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是歌剧研究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歌剧<江姐>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月, 杨郁) 一文, 认为江姐的女性形象主要是通过该歌剧的主题歌《红梅赞》旋律的婉转起伏来实现的, 认为歌曲的旋律配合歌词的自然语调进行曲调婉转的描述, 连绵起伏, 给人婉约细致的感觉, 刻画出江姐柔美的女性形象;而江姐的革命者形象主要是通过唱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来表现的, 该唱段表现的是江姐即将离开重庆朝天门码头, 前往华蓥山展开对敌工作时, 既兴奋又好豪迈的心情, 在导板音乐中, 以激昂的唱词“上征途, 挥刀枪, 巴山蜀水要解放……”刻画出江姐正气浩然的革命者形象。《浅谈歌剧《江姐》选段的人物角色塑造——以声音为例》 (《黄河之声》2011年1月, 季亚霞) 一文, 认为该歌剧塑造了一位乐观、勇敢、鉴定的革命女英雄形象, 也塑造了一位情感丰富的、淳朴的、平凡的女性形象, 使得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典型性, 也具备普遍性。在角色塑造中, 作者认为作品立足于我国民族声乐风格, -尊重传统唱腔的运用, 尤其采用了川剧唱腔的特点;另外也注意结合西洋唱法以表现人物的戏剧性。《走进江姐——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塑造》 (《四川喜戏剧》2010年1月, 龚亚虹) 一文, 作者以机智亮相、意志如钢、昂扬转变、智斗豺狼、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七个场景来论述该歌剧中江姐形象的刻画过程。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艺术处理》 (高莉, 首都师范大学, 2008年3月) 一文, 从音乐和戏剧两方面论述了剧中主人公江姐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江姐在全剧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作者认为该剧通过戏剧冲突、人物对比, 将江姐刻画成一位冷静、刚毅的地下党员形象, 也将其刻画成一位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革命领导人形象, 还将其刻画成一位视死如归、慷慨就义、鉴定乐观的女英雄形象。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 2009年6月, 邱爱金) 一文, 将江姐的形象划分为革命者、妻子、母亲、战士。并认为江姐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丰富, 主要是因为她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人群不同, 当外界的因素发生变化时, 她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硕士学位论文《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 (河北师范大学, 张杰, 2009年4月) 一文, 通过对歌剧《江姐》的历史背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作品采用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 来阐释作者赋予主人公江姐的人物气质和立体化的形象, 并通过对该剧中的主要歌曲《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绣红旗》等经典唱段的演唱技法和表现手法的的分析, 将主人公江姐的深层及的内心、性格特点充分地挖掘出来。

四、音乐特征分析

《俏也不争春——评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 (《人民音乐》1979年8月, 魏景舒) 一文, 认为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贵在有独特的创新, 它以向民间音乐、特别是向戏曲音乐学习的精神, 努力吸取民族音乐的优秀成果, 运用民族音乐的特有规律和表现手法来写作歌剧音乐, 在我国新歌剧探索前进的道路上创造了又一条可贵的经验。认为该歌剧首先在选材方面很丰富, 涉及戏曲、说唱音乐、民歌等, ;其次在音乐结构方面, 该歌剧学习我国戏曲音乐的经验, 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及人物内省感情的发展, 灵活地运用了板式的变化, 使之具有十分激烈的波澜起伏飞戏曲性, 扣人心弦;另外, 这部歌词采用了大量的独具风格的伴唱, 极大地增强了音乐表现力。《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民族歌剧作曲和戏曲音乐手法初探》 (《艺术百家》1992年8月, 金砂) 一文, 作者认为由于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是四川人, 所以在歌剧写作中, 音乐素材自然应该以四川音乐为主, 经过反复斟酌, 重点选取了四川扬琴音乐, 因为四川扬琴音乐不但与四川其他音乐形式有诸多联系, 而且在唱腔风格、音乐形式等方面都有其他音乐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另外, 在歌剧音乐的具体写作中, 较多采用了偷、躲、收、煞、接、拉、变、伸等创作手法;而且在音乐戏剧性上, 采用丰富的板式变化, 将音乐多层次渲染, 提高了音乐表现力。《主题贯穿的典范——剖析歌剧《江姐》中的主题歌和江姐唱段中起调毕曲的关系》 (《黄河之声》、杨瑞庆、1995年第5期) 一文, 认为该歌剧从1964年首演至今, 一直盛唱不衰, 而且《江姐》的其它唱段也风靡歌坛, 这种轰动效应在歌剧史上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主题歌的旋律优美、曲折、委婉、隽永, 使人迷恋, 引人入胜;另一方面是因为主题歌的旋律贯穿了全剧, 形成了歌剧的独特风格。这部歌剧共有四十一首唱段, 而江姐的唱段就占去了一半以上篇幅。由于这些唱腔都与主题歌的音调一脉相承, 特别在起调和毕曲这两个重要的旋律位置, 造就了江姐突出的主人公形象。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肖萌音, 2008年4月) 一文, 认为歌剧《江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炼出大量中国传统戏曲以及西洋歌剧的音乐素材, 并将它们有机地运用到歌剧创作中去, 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形成了歌剧音乐上的新亮点。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特征之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易婷, 2009年4月) 一文通过四个部分阐释了歌剧《江姐》中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表现手法以及对现今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认为该歌剧在音乐特色上突出了戏曲化、民族化, 音乐表现手法上突出了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和<党的女儿>音乐风格之比较》 (河北师范大学, 靖冬超, 2009年5月) 一文, 运用比较分析、实例论证、文献资料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来对这两部歌剧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并认为中国歌剧事业要有所发展, 必须走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演唱要领考略

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中的演唱——从五代江姐扮演者的视角》 (河南大学、张丹、2009年4月) 一文, 从五代江姐扮演者万馥香、孙少兰、金曼、铁金、王莉的演唱风格入手, 对于五代“江姐”的演唱特点、经典唱段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第一代江姐的扮演者万馥香, 1960年毕业于苏州专区戏曲学校, 有着扎实的戏曲功底, 所在在歌剧《江姐》的排演中, 她的演唱有着浓郁的戏曲风格, 又由于她丰富的舞台经验, 使得她在声腔的表现力上非常到位。第二代江姐扮演者孙少兰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 有着扎实的民族声乐基本功, 声音洪亮高亢, 在歌剧《江姐》的排演中, 将江姐的浩然正气刻画的淋漓尽致。第三代江姐扮演者金曼为朝鲜族人, 毕业于黑龙江艺术学校, 后经过努力考入空政文工团, 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 她刻画的江姐贴近生活、激情充沛、感情真挚。第四代江姐扮演者铁金毕业于河南省艺术学校, 后考入部队文艺队, 又后来考入河北省歌舞剧院, 舞台经验极为丰富, 她扮演的江姐, 吐字清晰、声音圆润、高音区高亢明亮、中音区柔美委婉,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王莉,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有着扎实的美声演唱功底, 后考入空政文工团, 舞台演出经验也颇为丰富, 在歌剧《江姐》的排演中, 她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于一体, 使其唱腔既有美声唱法的雄伟、宽厚, 又有民族唱法的细腻、圆润, 还有通俗唱法的亲切易懂, 成功地演绎了一位浪漫、温柔、机智、坚强的女英雄形象。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探微——以歌剧<江姐>中的江姐角色演唱艺术为例》 (上海音乐学院、王喆、2009年6月) 一文, 作者以自己亲自参与歌剧《江姐》排演的切身体会为例, 深入分析了该歌剧在演唱中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比如演唱者首先要明白江姐的身份, 要将自己想像成江姐, 要仔细揣摩江姐的内心世界;其次, 要深刻理解该歌剧场景变换的差异, 因为不同的场景中, 主人公江姐有着不同的心境和感受;再次, 要注重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尤其要注重运用戏曲和民歌中的演唱特点。硕士学位论文《歌剧<江姐>的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肖萌音, 2008年4月) 一文, 如前所述, 不但对该歌剧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而且对于其的演唱要领也进行了概要的论述, 在文中, 作者认为, 由于该歌剧在创作中较多地吸收了婺剧、川剧的演唱特色和戏曲中道白的特点, 因此, 演唱者应该积极学习婺剧、川剧的演唱方法, 也要虚心学习戏曲中道白的特点, 这样才能演唱好江姐的唱段。

从以上分类概述, 可以看到音乐理论界对于歌剧《江姐》的研究成果, 大多集中于音乐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可喜的一点是将歌剧《江姐》的音乐特点与人物形象置于其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来进行论述, 这对于深入阐释作品的音乐特色和剧中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 有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 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必然具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3]但是, 对于歌剧《江姐》中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很少涉及, 而“戏剧性是它不同于其他形式音乐的特点, 也是歌剧音乐的特殊性。”[4]因此, 对于歌剧《江姐》中戏剧性的研究有待后

浅谈百老汇音乐剧中舞蹈的地位与作用

陈超 (浙江传媒学院08音乐剧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审美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舞蹈作为其重要表现手段亦随之发展。百老汇的表演内容多以经典剧目为主, 以出色的音乐演唱和肢体语言来表现剧目主题。夸张、幽默、风趣、自然、轻松、活泼是百老汇的主要表演风格。百老汇求新求变的意识体现在舞蹈上便是芭蕾、踢踏、迪斯科、现代舞等各种舞蹈语汇的多元风格。

关键词:舞蹈;百老汇;音乐剧

音乐剧是以戏剧 (尤其是剧本book) 为基本, 以音乐为灵魂, 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 刻画人物, 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显然, 舞蹈对于音乐剧来说非常重要。

一、音乐剧中的舞蹈

(一) 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具体作用

舞蹈是推进戏剧情节, 表现戏剧冲突的最佳手段和材料, 其抒情状物、渲染气氛、展示技艺和表达心理等功能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其在音乐剧中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抒情作用。音乐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冲突, 舞蹈可以通过舞台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动作畅度的收缩表现内心情绪的变化。用舞蹈或歌舞来抒情, 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早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抒情手法。

2.交代剧情, 推动情节发展。这是舞蹈在音乐剧中最常见的一个任务, 通过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形体语言来展示剧作的基本情节, 并随着舞曲和舞步的变化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表现剧中人物间的戏剧冲突, 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舞蹈场面, 并使其具有极强的戏剧性。音乐剧中倘若没有舞蹈在不同的音乐之间穿插, 那么, 观众看到的就只能是一些风格不同的独立歌曲的罗列与拼贴, 这样必定会使观众感到乏味与混乱, 情节的存在似乎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而有了舞蹈后, 情节、冲突、时间乃至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都能够在舞蹈中体现出来, 舞蹈也就成为整部音乐剧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成了整个情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必须场面”。

(二) 音乐剧中的舞蹈类别

尽管在音乐剧的舞台上有着多种多样的舞蹈语言, 但究其根源, 不外乎以下几种:著名的芭蕾舞;由爱尔兰、英格兰民间的踢踏舞和非洲节奏结合而形成的踢踏舞;以表现现代年轻人的新生, 以呈现生活形态与风貌为己任, 在新社会的节奏下起精神调剂作用的、与现代舞极为相似的舞蹈种类, 诸如小步舞、华尔兹、加伏特、波尔卡等欧美表现性民间舞;所有不同时期舞蹈界所盛行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舞蹈形式, 如摇摆舞、迪斯科以及其他时兴舞蹈;人们耳熟能详的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舞蹈, 如伦巴、桑巴、探戈等。也正是这些主要舞蹈形式的存在, 音乐剧的上空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舞台奇观。而且这些舞蹈形式的使用并无一定之规, 编舞者可以巧妙综合地使用多种形式, 使它们衔接得自然流畅。通过这些不同风格的舞蹈更好地交代剧情、烘托感情、突出主体, 对音乐剧有着重要作用。

人继续关注和深入。

二、百老汇音乐剧舞蹈表现形式

在音乐剧的早期发展历程中, 传统的各种歌剧形式一般开场都大同小异, 为等待观众而来一段序曲或序舞。早期的创作以作曲家为核心, 但并不考虑曲子和剧情的关系, 喜剧笑话总是和音乐相分离, 舞蹈更像是为切换场景而外加的, 舞蹈始终都难以以独立的形式来表现复杂有深度的内容。到了20世纪初的前20年里, 轻歌舞剧和歌舞厅的小型娱乐性歌舞以新的方式兴盛于美国,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完整故事的娱乐性歌舞表演, 这为后来音乐剧的发展作了铺垫。1936年的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就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百老汇舞台剧的状况。弗洛伦兹?齐格飞早年是杂耍戏班的班主, 偶然发现大力士一身的肌肉可以吸引观众, 便将表演内容修改并取得初步的成功。后来他到百老汇发展, 创办了以美女盛装演出大型歌舞著称的齐格飞歌舞团, 赢得“轻歌舞之王”的称号。

20世纪的20、30年代, 美国音乐家与戏剧家在创作题材上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1927年《演艺船》的上演可以看作是美国音乐剧的真正开端。这个作品把美国乡土的剧本故事与歌曲、舞蹈组织在一起, 并首次在脚本和表演上都突破了种族歧视。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团的演员们, 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 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而在此前后, 沙龙酒吧、赌场和小吃店里娱悦宾客的拉格泰姆乐舞, 也就是后来的爵士乐舞已经被白人大量运用于舞台表演中, 同时它和欧洲移民的民间舞蹈为音乐剧中的舞蹈形式作了很好的积累, 爵士舞和踢踏舞成为当时舞台上的主流舞蹈。1924年的《女士, 好样的》就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踢踏舞风格, 该剧也使弗莱德?阿斯泰尔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 后来他转向好莱坞发展。

20世纪30年代通过小歌剧和歌舞的技术合并, 音乐剧中的音乐达到了一种比较严肃的水平。在百老汇已经享有盛名的乔治?格什温则以《波吉与贝丝》使音乐剧更上一个台阶, 理查德?罗杰斯和劳伦茨?哈特也推出他们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在那一时期, 还有因为美国经济大萧条而出现的时事讽刺剧。

三、结束语

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审美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舞蹈作为其重要表现手段亦随之发展。美国人称其音乐剧中的舞蹈跳出了美国精神, 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音乐剧的显著特征。在趋于全球化的今天, 音乐剧这一西方舶来的艺术品是否能够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并完美表达我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悠久的文明, 是否能够为我们民族的舞蹈突破创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进而让全球感受到一种舞蹈新节拍,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与求索。

参考文献:

[1]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年.

[2]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年.[3]于培杰、张幕明编:《艺术鉴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杨燕迪.《孤独与超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1998:273.

[2]郭乃安.《音乐学, 请把目光投向人》[J].北京.《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13.

3.“江姐”大战“鼠小弟” 篇三

“江姐”还是有“死穴”的,那就是遇到了一个特别麻烦的人物——“鼠小弟”。“鼠小弟”,个小身瘦,行动如风。据我目测,至少和“江姐”差好几个重量级,人也矮一头。如果要打架,估计两个“鼠小弟”也不是“江姐”的对手。

上五年级时,“鼠小弟”不知怎么成了“江姐”的同桌,从此他三天两头故意惹麻烦:上课的时候用手肘撞一下“江姐”,害得“江姐”的字写歪了;或者在上很重要的新课的时候,在“江姐”耳边叽叽咕咕讲个不停。“江姐”一看见他就头疼,立刻就有一股撞墙的冲动。“江姐”火了,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鼠小弟”。嘿,还有点神似,每天叽叽咕咕,手脚动个不停,长得黑,小动作多而快,让人看见他就烦——不是老鼠,能为何物?看到这里,你该明白 “鼠小弟”雅号的来历了吧。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江姐”怎么可以被“鼠小弟”打败?面对他的无聊之举,是该有些行动了。

周一早上,“江姐”照常早早来到学校,“鼠小弟”正乖乖坐在座位上朗读。“江姐”借助身高的优势俯视着“鼠小弟”,把手一扬,“不经意”之间摸到他的脑袋,小弟没当一回事,“江姐”心里窃喜。接下来,下课的时候碰见,“江姐”摸一下“鼠小弟”脑袋;大课间碰到他,摸脑袋;放学时,摸一下脑袋,又是摸脑袋摸脑袋摸脑袋……终于,面对“鼠小弟”,“江姐”打开了话匣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摸你脑袋吗?”没等他回答“不知道”, “江姐”脱口而出:“因为男生被女生摸脑袋后……就会长!不!高!”他愕然,呆住了。“哈哈哈……哈哈哈……”看他的窘样,“江姐”忍不住一下笑喷了。随后,“鼠小弟”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0.5秒后脸色突然一副“是坑我吗”的表情;又0.5秒后,脸上又是一副“真的是在坑我”的脸色。“江姐”看着他那矮一头的“海拔”,心想,身高就是他的硬伤啊。

从那以后,发觉“江姐”靠近或者用阴险的眼神盯着自己的时候,“鼠小弟”就会自动抱着脑袋向别处躲——“抱头鼠窜”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江姐”并不很愿意碰他的脑袋,她不止一次怀疑过他洗头的频率是不是一星期才一次。为此,“江姐”也不止一次去洗手间拼命洗手,差点没把皮给洗掉一层。

现在的“摸头”风波已经告一段落,“鼠小弟”安分了,世界一片太平真是美好。这场大战“江姐”胜利了,“江姐”果然厉害!

4.江姐英雄事迹 篇四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5.读《江姐》有感(冯锐) 篇五

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六(3)班冯锐 夕阳西下,天边还残留着夕阳的余晖。微风吹乱了书页,也吹乱了我的思绪。书中的故事使我感受颇深,江姐是多么勇敢,多么从容啊!当我读到“万恶的敌人把竹签扎进江姐的十指”时,我的心绷紧了;当我读到江姐临刑前从容地穿上红色的绒线衣,像平常一样梳理头发时,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江姐是多么伟大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遇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总想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想:“别费劲了,明天问问同学,或者照着一抄不就完事了吗„„”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儿,我总是厚着脸皮“耗”到最后,父母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变得懒惰、胆小,干什么事都没信心,没有勇气。在江姐面前,我显得是多么懦弱与渺小啊!

书读完了,江姐那坚定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革命前辈面对屠刀都无所畏惧,我们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困难,做个像江姐那样的人。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匆匆》中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燕子可以再来,柳树可以再青,桃花可以再开,可是我们的生命一去不复返。生命是无私的,它赐给了大家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你能在有限的生命内,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那就不枉来世间走一遭。所以,我们要变得坚强起来,积极起来,用心度过每一天!

6.《江姐》读后感 篇六

在寒假中,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民族英雄的优秀书籍。其中《江姐》这本书给了我深深的感触。

这本书写的是《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的故事。讲述了江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讲述了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积极开拓,被捕后仍坚贞不屈,顽强地与敌斗争,直至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当我读到江姐被叛徒出卖,关在了一个庞大的集中营,严刑逼供,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受着非人的折磨,而江姐却咬紧牙关,一个字也没有说的时候,我被这位女英雄的坚贞不屈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呀!一般人是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十指连心痛啊,是什么超凡的力量在支撑她呢?哦,那就是一种对党的信念,对党的执着!正是这种信念、执着,使她至死不渝,视死如归!正是这种不屈不挠,坚贞顽强铸就了我们中华之魂、民族之魂!学习着英雄,回想着自己,那是怎样的不该,怎样的惭愧啊!在学习上我就是缺乏这种锲而不舍的勇气,缺乏这种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毅力呀!每当我遇到数学难题,不是去认真思考分析,而是“甘拜下风,知难而退”;每当我学一样知识,开始是兴趣盎然,途中要是碰到一点挫折就是唉声叹气,时间长了,便兴趣索然,还往往见异思迁,真是虎头蛇尾,朝三暮四啊。我真惭愧,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却不好好珍惜,而江姐在被捕后,仍在监狱里刻苦学习,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与英雄对比,寻找不足,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江姐在就义前还是那么刚强,她从容地穿上玫瑰色的绒线衣,像往常一样梳理头发……我被这位女英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震撼了。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灵魂颂》这首诗:

你是丹娘的化身,

你是苏菲亚的精灵,

不,你就是你,

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7.《江姐》 篇七

歌剧《江姐》讲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地下党员江雪琴(及江姐)在同志们的掩护下带着四川省委交托的重要任务,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乘船离开重庆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华莹山,展开新的战斗任务。途中,她得知丈夫——华莹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已经牺牲的消息,但她强忍悲痛,毅然直上华莹山,与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共同领导川北游击队开展轰轰烈烈的敌后武装斗争。江姐与同志们一起拦截敌人的军车,缴获敌人的的弹药武器,凭借智慧一次次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江队长”的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被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受尽百般酷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同时,为配合解放军全面解放全国的计划,江姐在牢房里组织和领导狱友积极筹备越狱。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在逃跑前疯狂屠杀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姐。在这紧急关头,为了不暴漏越狱计划,保护狱友,江姐毅然走向刑场。江姐牺牲后11天后, 重庆解放。

二、歌剧起源及《江姐》的地位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19世纪以来从简单的歌唱故事发展成为用音乐戏剧等综合艺术手段展演人生境界。歌剧《江姐》将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的民族音乐、戏曲表演结合起来,是中国新音乐大胆的创新。词作者阎肃认为,歌剧《江姐》唱段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音乐中充满大量民族音乐元素,同时剧中使用了多种民族乐器,这与中国人民的传统审美习惯想吻合,因此也被称为民族歌剧。歌剧《江姐》从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是我国歌剧领域里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是我们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艺术精品。同时,歌剧《江姐》也是一部充满了革命的现实意义和浪漫注意的经典作品,在我国歌剧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歌剧《江姐》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歌剧《江姐》拍摄于1987年,是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歌剧《江姐》舞台演出剧本拍摄的舞台歌剧艺术电影。由阎肃编剧,黄祖模、范莱导演,主演杨维忠、赵东兰、冯炳忠等。

歌剧《江姐》音乐结构以歌曲为主,有40多个唱段,通过音乐主题和主题歌《红梅赞》、《春蚕到死丝不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绣红旗》、《五洲人民齐欢笑》等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人物形象,通过诗意化的语言完整地讲述了故事内容,同时语言精炼,唱腔优美,感情细腻真挚,再加上演员的经常演绎,把江姐的大无畏的精神表现的淋漓景致,让人闻之动容。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语汇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 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

四、经典唱段——《绣红旗》鉴赏

《绣红旗》是歌剧《江姐》的经典唱段。在这段唱段的背景是,江姐在牢房里组织和领导狱友积极筹备越狱,当得知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时,她与狱友们一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新中国祝福。而恰在此时,江姐知道了敌人将很快要杀害她的消息。狱友们万分焦急,建议提前执行越狱计划,但江姐毅然置个人安危不顾,坦然面对牺牲,坚定地做出了按原计划执行的部署。并激励战友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祝福伟大的新中国。这一唱段就是江姐与狱友们共同憧憬全国解放后的美好生活,并带着对新生活无限的留恋与对新中国的美好祝福一起“绣我们新中国的国旗”。

音乐起,速度低缓,下行的旋律凄婉伤痛,同志们知道即将与江姐永别,心里充满了无限难过和悲伤。短暂的休止给人以泣不成声的感觉。音乐渐慢直至凝噎,表现了狱友们心中的悲痛和对江姐的不舍,而江姐却已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面对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紧接着两个65,长笛吹奏出5的颤音轻快明亮,仿佛一缕阳光从黑暗的监狱上方直射进来,照亮了手中的红旗。在生死面前,江姐表现出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她带领狱友们在黑暗的牢笼里与敌人做斗争,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黎明前的黑暗,为同志们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用新生的希望拂去战友们对黑暗的恐惧。她满怀必胜的信心与狱友们在红旗上绣上明亮的星星。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是说是悲不如说是喜”。这段唱段采用跳跃的分解和弦伴奏,生动表现了狱友们绣红旗的激动之情,饱含了对新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无限憧憬。

这句演唱既饱含了战友们在艰苦的战斗岁月中对光明的无限神往,对新中国、新生活的无比信心,又满怀着对战友即将离去的难过和不舍。

“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了你,盼到了你”,这句话由江姐独唱,伴奏也变得伸展、舒畅,表达了江姐发自内心的对新中国的期盼与祝福,也表现了共产党人在生死面前的从容与决绝。真正展现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无产阶级大无畏精神。

第二段歌词“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平日刀从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一句,让人不禁想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种种酷刑,江姐的大义凛然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表现。而此刻,面对鲜艳的红旗,江姐却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祝福之情,热泪滚滚而下。

“一针针、一线线,秀出一片新天地”表现了江姐与狱友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对新生活的展望,对全国人民的祝福。这个唱段,表现了江姐和一起经历风雨的狱友们满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以及饱含热泪的表演,感染了每一个观众。

《绣红旗》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

五、绣红旗观后感

《绣红旗》一段虽然短小,没有大段唱词,但在整个剧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她把整个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新中国已经成立, 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江姐与狱友们经历了磨难,即将走出牢狱, 与家人重聚,开始新生活,而此时江姐即将被害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打碎了江姐对未来、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但正如“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为了更多人的新生活,江姐含着热泪迎接自己的永生。想到多少年的奋斗,多少年的期盼,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和流血牺牲,终于盼到了新生活的到来,江姐面对就义是从容的。《绣红旗》也为全剧的高潮《五洲人民齐欢笑》做了重要的铺垫。

电影歌剧《江姐》让多少年久违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重又激荡在人们的心中,也让人感叹歌剧的魅力和革命情怀的感染力。

摘要:电影歌剧《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拍摄于1978年。该剧将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谱写而成,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品,全剧包含40多个著名唱段。《绣红旗》是江姐在狱中得知即将牺牲的消息后,仍然以大局为重,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鼓励狱友们坚持斗争,坚信光明必将到来的一个唱段。江姐的扮演者杨维忠以其精彩的演唱和精湛的表演,诠释了江姐这一伟大形象,感染了每一个观者。

8.丁柳元 新“江姐”的幕后故事 篇八

丁柳元说,电视连续剧《江姐》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了许多观众,其中包括很多年轻一代的观众。

丁柳元在片中扮演的江姐以其扎实的演技和细腻真实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关注。自电视剧播出以来,每天在丁柳元的博客上留言的就有几百条。丁柳元说,观众对她的赞许让她很感动。

刚一见到丁柳元,记者并没有马上认出她来。比“江姐”的头发还要短的她,穿一件绿色T恤和一条麻质长裤,没有化妆的脸略显疲惫。她说,近期每天晚上都只有三四个小时可以休息,拍新片、接受各个媒体的专访,嗓子都哑了。但一说起《江姐》这部戏,她的精神头就来了。

丁柳元说,拍摄《江姐》,对她的人生影响太大了,拍片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之旅。

演技“秘笈”——让自己回到60年前

2009年初的一天,丁柳元陪同父母去湖北旅游,和父母正在参观展览时,接到一个制片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告诉她:“要拍《江姐》这部戏,在选担任主角江姐的演员,你可以试试”。丁柳元一听就很高兴。晚上回到宾馆,她把制片人发来的资料仔细地看了一遍,虽然小时候就在课本上读过《红岩》,但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之后就是众多演员参加的试装及面试。丁柳元是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她想,这个机会离我已经很近,我就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她跑书店,去图书馆,搜集一大堆关于江姐、重庆地下党的历史资料,然后埋头苦读,摘抄笔记。她说,不能等确定下来你演,才去找资料,那样就晚了。后来,制片人找她谈话:“你是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前两位是于蓝和宋春丽),你不光要完成好,还要超越。”丁柳元曾凭借《太阳不落山》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圈内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如今虽然获得了演江姐的机会,但她“还是有些担心,害怕辜负观众的期望。”

丁柳元回答制片人说:“先不说那么多吧,先让我回到60年前。”回到家,丁柳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四十多天,她绘制了一张很大的表格挂在墙上,分别列出年代及事件。比如1945年,江姐在做什么,国际国内的形势怎样等等。丁柳元笑说自己很笨,她和别的演员不一样的演技“秘芨”就是让自己先回到那个年代,琢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是怎样的状况和心态,然后再走进人物的心灵。那段时间,只要有人给她打电话,她就会问,如果你活在60年前,你会是怎样的想法,你会为信仰而付出生命吗?她和朋友通电话时,甚至还想像对方就穿着那个年代的服装。弄得朋友都挺害怕,说丁柳元你魔症了吧。

2009年4月是重庆正要进入酷夏的季节,丁柳元和剧组风尘仆仆来到重庆。当汽车行驶在湿漉漉的山路时,丁柳元仿佛能听到江姐他们走在路上的声音,当她走进魔窟“白公馆”和渣滓洞时,她被深深地震动了。到重庆后,剧组的人发现平日里爱说爱笑的丁柳元变得沉默寡言。丁柳元后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她在4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完完全全地沉浸在六十年前,只有这样,才能听到英雄们的声音,感悟到他们的精神,表演时举手投足才自然贴切。所以,每当拍完一个场景,导演喊“停”的时候,她还是江姐,而不是丁柳元。她在片场沉默寡言的骨子里,更有着一份肃穆。丁柳元说,他们这个剧组在拍摄期间,整个状态都是肃穆的,绝不会一个场景结束后大家就嘻嘻哈哈。肃穆代表着对先烈们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职业道德的尊重。

丁柳元说:“如果没有这个角色,我很难用自己的心去触碰她们的心灵。”江姐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人,她在受刑时很坚强,但对丈夫和孩子却是柔情万丈。正因如此,丁柳元将新版的江姐演绎得真实可信。

丁柳元的表演得到了江姐后人的认可,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当初看完片花的时候就激动地说:“丁柳元把我奶奶给演活了。”

体验酷刑——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因为要采访丁柳元,所以记者在看《江姐》时,非常仔细地观察她的表演,哪怕是一个眼神。在最后一集中,江姐与叛徒乌贼有一场对话,江姐面对叛徒表现出来的愤怒与不耻让人记忆犹新,眼神和手势都很到位。我就问丁柳元,你当时是怎样表演出来的?丁柳元说,那时那刻,她完全是进入状况的,那时候的她就是江姐。

江姐狱中受刑,是整个片子的重头戏。丁柳元之前就和导演商量过,不要把受刑的场面喧染得太过阴森恐怖,表现平实和真实最好。

丁柳元讲述了拍摄背后的故事,她说,在拍摄现场,她坚持每一个受刑镜头自己都被真实悬空地吊起来,剧组的人好心地在她脚下放了一个凳子,但她吊上去就把凳子蹬了,一天一夜下来,她被绳索勒得脸都肿了,眼珠凸出,手腕上勒出深深的伤痕。拍摄烙铁烙脸的戏时,烧红的烙铁离她的脸只有2厘米,“我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灼热像舌头一样舔着我的脸。”而当时的丁柳元发高烧近40℃,身体极度虚弱。“当我说出江姐那句著名的‘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不能告诉你们’时,声音已经非常微弱了。”她说,片中江姐被吊起来时全身发抖,那不是表演,而是身体被吊后出现的真实状况。

丁柳元说,拍受刑的戏是在江姐的老家自贡市拍的,当地政府的领导前来片场看,看到丁柳元被真正地吊起来,那种残酷的场面仿佛让人倒转时空回到六十年前血雨腥风的年代,大家在现场看了几分钟就不忍再看下去便离开了。

丁柳元说,被烙、老虎凳、辣椒水、竹签插进指甲都是没办法真实体验的,但仅仅体验到被吊,她就已经难以形容心中的震撼。在片场的时候她会经常扪心自问:“倘若我是江姐,这般酷刑我是否忍受得住;假如我是江姐,我是否会和她一样,选择为了心中崇高的信仰不顾一切的牺牲?”

说这话时,丁柳元伸出手指,她说拍摄手指被钉竹签时,她眼看着10根竹签顶在指腹上,顶出一个个深凹的小坑,很长时间都消不下去。

丁柳元说过,要演英雄,首先自己就要当英雄。拍摄时间正是重庆最热的时候,蚊虫很多,她的小腿被盯肿,最后烂了,满腿流脓,剧组的人开玩笑称她“丁小豆”,后来拍渣滓洞的戏,拍腿部特写时,都不用化妆了,因为两条腿都是烂的。拍摄中,丁柳元饱受了体力的极度透支。因为要赶拍摄进度,剧组分为两个组,丁柳元所在的这个组,每天她的戏都排得满满的,到最后整整一个星期发烧,有一天高达40度。一天夜里,心脏也开始感觉不舒服,赶紧让人送来速效救心丸。到最后,丁柳元成了被同事形容的“开拍时垂直于地面,拍完就平行于地面”的人,无力再说话,躺着浑身都在疼,手也在发抖,但只要导演一喊“开始”,丁柳元就“精神百倍”地变成了江姐。导演看见丁柳元这样的身体状况,很关切地问过她多次,能不能坚持住?丁柳元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我的身体多希望能歇一天,但我的心告诉我,一定要闯过去,拼了。

在拍摄期间,丁柳元能感受到她与江姐跨越时空的心灵感应和对话。正因如此,丁柳元在很多场景的表现都“油然而生”,也就是说剧本里原本没有设计,也不是丁柳元提前设计好的,但表演的时候,就那么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比如最后一场戏,江姐等人从渣滓洞里被押出来赴刑场的那场戏,江姐朝着老齐伸出右手,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丁柳元当时伸出手时,扮演老齐的演员愣了一下,丁柳元朝他笑了笑,那笑容是坚定的,随即老齐的扮演者悟过来,于是两人的手拉在了一起。丁柳元这样诠释自己的创作:“在六十年前的那种状态下,人们之间是没有性别的,是人性在彼此之间的照耀和鼓舞,是很崇高的,而不会顾忌男女之间的手拉在一起。”

【《江姐》】推荐阅读:

江姐观后感08-06

思想汇报:观看《江姐》07-26

上一篇:高一的语文教学计划优秀700字下一篇:关于农户存粮调查报告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