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2024-09-29

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共10篇)

1.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一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规划研究

一、“数字城市”及其应用的现状分析

1、国外“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1)空间数据生产、使用的协调和管理

1994年4月13日,美国颁布了12906号总统行政令,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SpatialDataInfrustructure,NSDI)计划,正式在美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中开展直接协调地理空间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活动。

英国政府在认识和分析美国NSDI成功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数据框架(NGDF)发展计划。

澳大利亚联邦空间数据委员会制定了空间数据管理机构与领导机构的权利与责任、联邦公益空间数据转让等政策。

2)空间数据框架建设

美国FGDC于1995年4月提出了NDGDF实施计划,开始建立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以及公用地块地籍数据在内的.数据框架。

加拿大GeomaticsCanada负责全加拿大国家地形数据库(NTDB),已经完成1:25万地形数据库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1:5万地形数据库。

欧洲大多数国家版图较小,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生产基础较好。英国陆军测量局从1970年开始从事数字化制图,已正式向社会提供数字化地图。

法国地理院从1985年起建立1:5万全国地形数据库(BDTOPO),x、y精度为2.5m,z精度为1.0m。

德国内务部原大地测量研究所(IFAG)负责完成全国1:20万DLM和1:100万DKM,各州测量局负责完成1:2.5万DLM和1:2.5万DKM,其地物精度要求为3m。

荷兰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图形)的联网查询,有2500注册用户,完成全国地籍图数字化。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展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国家。目前已能向社会提供DEM数字地图等系列产品。

3)空间数据标准建设

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即由中央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全国范围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协调政策性事务、组织研究发展、统一数据标准和行业规范等作用。

2、国内“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

11月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刘淇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初,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制定了“‘数字北京’

[1][2][3]

2.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二

一、信息服务问题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提上一个新的高度, 不但要在个性化服务上下工夫, 而且也要依赖智能化服务打开局面, 进而推动开放式的服务。所谓知识服务, 是利用用户需求, 依赖现有的信息资源, 将知识内容和所掌握的信息相互融合, 提高增值服务水平。对于开放式的知识服务, 首先理解其概念, 在服务过程中, 利用用户的参与度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 图书馆要力争改变以往传统的服务模式, 在收集信息和跟踪用户的信息需求上下工夫, 一方面肯定信息生产者, 另一方面要促使用户变成信息提供者, 既要保证用户的需求, 又要将所有有一致需要的用户进行联结, 并以此为目标, 搭建现代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合作的桥梁。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依赖于知识机构的服务, 个性化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日常生活需要以及其特殊需要的服务[1]79, 所以对图书馆员和用户之间的联系要求较高, 建立高端用户或服务体系, 就要建立

者信息服务等, 能够有效提升读者服务的教育功能。

2. 学习提升, 打造队伍专业素养。

发展的关键是读者服务人员素质的发展。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工作内容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读者服务人员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开展一些查阅与借还工作的人员, 而要成为各种信息的整理、加工与提供者。读者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外语阅读能力、信息加工与管理能力等。另外, 由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内容与对象的变化, 新学科与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服务人员要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因此, 终身学习能力应成为读者服务人员的必备素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人员还要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 积极参加各种学历与非学历培训。而且要在实践当中结合具体工作认真反思, 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质量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3]78。管理层也要重视对读者服务人员服务理念、态度、能力的培训与督查, 制定完善的队伍建设培训计划与制度, 用制度带动系统性学习反思。

3. 不断创新, 拓宽读者服务思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是一种全方位、主动式、全天候、互动式的信息服务, 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武器是创新, 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与习惯, 才能够跟得上网络社会的发展。首先, 服务方式要由单信息服务责任制, 并作为原则来运作。图书馆个人数字空间服务特点包括以下内容:用户参与度的多少, 和用户自助服务、用户日常生活、用户学习环境、用户工作环境的全融入。

图书馆馆内个人数字空间服务很具优势, 虚拟个人数字空间服务也当仁不让, 各有特点, 二者结合方便、快捷。相比较来说, 虚拟个人数字空间服务更便捷, 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信息交流。而馆内个人数字空间服务的优势, 得益于图书馆特殊的文化氛围, 用户可以随时求助于专业馆员的帮助, 也可以利用馆内的先进设备上网获得所需信息。图书馆在建立个人数字空间服务时, 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 将馆内与虚拟进行融合, 扬长避短让其优势更集中。用户既可以通过馆内个人数字空间获得信息, 也可以通过馆内提供的网络设施获得信息, 用户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公开资料库取得信息。总而言之, 无论用户有什么个性化要求, 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与图书馆服务进行联系,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用户提供及时的服务, 并将信息服务作为长久的工作来落实。

二、图书馆个人数字空间的构建

1. 图书馆个人数字空间构建的必要性。

(1) 用户知识结构的不同导致图书馆服务模式必须要改变。目前的知识环境下, 图书馆的用户不是单纯的信息使用者, 而是极具潜力的信息生产者。知识环境是一个特殊的共享环境, 旨在人人参

一、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导向式服务, 读者服务人员要能够在建立信息导航与检索工具、提供数据处理与传输、开展与读者互动服务等方面大力创新, 拓宽服务渠道, 提升服务精度[4]102。其次, 要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与平台, 网络空间潜能巨大, 网络发展速度惊人, 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我们要充分发掘、开发各种新型服务平台与服务项目, 如国际联机服务、跨馆合作服务等。再次, 要研究读者心理与需求, 在服务内容上不断创新, 深层次开展特色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就业指导、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教育辅导等。另外, 还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引进一些新技术与新设备, 为提供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与内容提供新的平台。

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要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精神, 抓住网络带来的图书馆发展机遇, 对“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以促进图书馆及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思考[J].图书馆档案管理, 2012 (4) .[2]胡烂漫.图书馆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科技情报与经济, 2009 (14) .[3]周琦.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0 (2) .

[4]王也扬.辛亥革命是“预备立宪”引爆的[J].中国图书评论, 2011 (4) .

★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部高校图书馆区域联盟建设机制研究—以四川省高校图书馆为例》 (编号10YJA870011) 系列成果之一。

与信息;传统模式中, 知识链的结构很单一, 知识环境功能性很差, 在这种状态下, 就要求图书馆进行变革, 知识链可以灵活变动, 不再依赖中间商, 信息流通渠道很广。传统知识链中的供应商、中间商, 现在可以随意改变身份, 谁在这个领域发展, 都是可行的, 主要进行信息发布, 或者依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知识传递, 知识出版商可以变为知识供应商, 身份可以互换。综上所述, 图书馆的当前工作是为用户提供展示其优势的平台, 既要促使用户成为信息提供者, 又要促使原供应链中的各角色进行随意地变动, 旨在促进图书馆服务发展, 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要资源。

(2)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改变。知识环境竞争日益严重, 信息交流系统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知识出版竞争激烈, 信息产业市场也被推进了竞争的浪潮中[2]78。要想在市场中立足, 就要依据市场变化作调整。图书馆要想发展, 实现产业化, 有些人持怀疑态度。图书馆何去何从成为焦点问题, 有部分人主张, 图书馆应该走企业化管理的途径, 充分利用一切信息集中为产业信息, 以立足市场需求, 追求图书馆良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并根据对市场的分析, 对信息资源的分配、交换和使用提出不同的意见, 建议在企业化经营模式下变动消费环节, 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 促进图书馆的发展。而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 企业化管理, 产业化运营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并不适用, 产业化不但改变了图书馆的性质, 而且也偏离了发展方向, 会改变图书馆原有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性的特性, 所以不支持图书馆产业化。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 图书馆是必须要做出改变。

2. 图书馆个人数字空间构建的可行性

(1) 社会信息观念转变为其提供了思想条件。当前条件下, 云计算、智能以及Web2.0等新技术飞速发展, 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 这就使得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交流、共享以及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并出现了知识社区、图书馆2.0等词汇, 充分表明人们身边的信息环境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信息的改变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改头换面。与此同时, 人们也高度希望图书馆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 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图书馆的变化, 划时代的“知识环境”的观念已经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2) 泛在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图书馆向来都追求技术的先进, 并率先在实践中利用, 如很长时间之前图书馆就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自动化。而今, 云计算、流媒体以及Web2.0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构建图书馆的个人数字空间在知识环境下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 成为现实已经成为可能。

三、图书馆个人数字空间的构建

图书馆的个人数字空间主要包括馆内和虚拟两种模式, 目的是使用户充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并与用户共享信息的每一个环节, 使用户与管理员能够进行交流、互动。

1. 图书馆馆内个人数字空间。

图书馆馆内个人数字空间, 指依据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导向, 通过在图书馆的建筑物中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设备, 使任何一个用户都能享受到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内, 个人数字空间体系包括四个不同类别的模块, 第一, 识别用户模块;第二, 根据用户的需要来选择模块;第三, 特定数字环境服务模块;第四, 推送服务模块。

第一, 识别用户。这一环节主要是获取到馆用户的信息, 同时在显示屏的欢迎界面上作出响应。另外, 还需要在了解用户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归纳、分类, 保证图书馆获得研究用户时所需要的特定数据。图书馆一般通过扫描条码的方式来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条码指的是能够代表一定数字和字母等数据的特殊符号, 是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把空白和线条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当辨识条码时, 条码阅读机对其进行扫描, 会获得反射光信号, 然后通过光电对其转换就会得到一组电子讯号, 而电子讯号经过解码, 就会转换为数字和字母等信息, 最后传入电脑[3]78。所以, 用户在进入图书馆之前只要使用条码阅读器对自己的证件进行扫描, 图书馆就会获知用户的个人信息。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 并且简单、快捷、成本低。第二, 根据用户的需要来选择模块。这个模块的作用就是来确认用户这一次到图书馆需要的服务内容, 并根据需要引导用户到特定的空间。在这一个过程里, 模块要对每一位用户的需求进行跟踪和记录, 然后根据他几次需求之间的联系, 总结出这个用户在某一个时间段之内的具体要求。接着, 把用户的具体要求反映到识别用户模块上, 最后, 当同一用户第二次来到图书馆时, 在显示屏上就会自动显示出他这段时间的需求信息。第三, 特定数字环境服务模块。在整个图书管理个人数字空间中, 这个模块是核心, 它的作用就是从图书馆中调出所有和用户需求有关系的内容, 用户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 这个服务网络性质既属于智能, 也属于数字, 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具体需要。从图书馆的服务方向来看, 图书馆可以被分成若干特定空间, 热后再配备对应的设备。同时, 还可以把那些兴趣相同、需求相近的用户联系起来, 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 由专业的馆员来进行指导。我们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一个特定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可以欣赏的场所, 还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供用户使用, 如显示器、音响、录像等, 然后再由具备艺术专业知识的馆员来主持。第四, 推送服务模块。当用户停止在图书馆的活动时, 在图书馆专门设置的电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者自己的具体需求, 图书馆把这些信息都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利用这一模块把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2. 图书馆虚拟个人数字空间。

它指的是以网络作为必要的手段, 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的特定服务, 也就是利用网络收集归纳用户信息, 并将图书馆的网站作为各种数据、资料的集中地。它也包括四个类别的内容, 具体如下: (1) 登录模块。在图书馆的特定网站上, 用户可以通过申请账号, 然后根据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图书馆网站。在进入网站后,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也可以在个人数字空间进行浏览。 (2) 个人空间个性化定制模块。在这一模块中, 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具体需要来定制个人主页的设计风格和服务内容。 (3) 个人空间服务模块。用户在网站的首页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接着点击对应的链接就可以实现虚拟个人空间的登录, 享受自己定制的和图书馆提供的常规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在这一模块之中实现日志的更新, 还可以进行网上讨论、阅读、咨询等活动, 同时还可以享受专业馆员的服务。 (4) 推送服务模块。此模块的功能也是通过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 作出相应的反应, 并传递给用户有效的服务信息, 这一点同馆内个人数字空间里的推送服务模块功能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江林.社科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析[J].兰台世界, 2011 (11上) .

[2]赵娜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J].兰台世界, 2009 (8上) .

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背景 篇三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2-02

一、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到馆服务的冲击

随着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了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存储和获取的途径与方式,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服务产生了冲击,尤其是到馆用户人数减少,一些大学的管理者甚至公开置疑图书馆的未来。虽然不能以到馆人数来考量图书馆的整体效益,但对传统的到馆信息服务的冲击却很大。图书流通率下降、电子阅览室使用率降低、空间的闲置等都给图书馆管理者带来压力。在今天,图书馆将如何提高用户的到馆率,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开放、多元的服务,增加图书馆对用户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从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方面来说,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舒适的人文环境、专业的咨询服务是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没法比的。图书馆要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依托技术的支持,提供信息咨询和多元化的服务,将技术和科研、学习、交流等进行整合。图书馆将提供更开放务实的服务,尽量缩短图书馆各类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较之从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要求多任务、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方式。传统的模式是读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去技术中心处理数据,在课堂上完成学习或讲授任务。但是,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今日的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这几项任务。OCLC的一项报告中通过调研得出,读者喜欢、也习惯于“无边界”使用各种分布式信息服务。这种多任务(Muhitask)信息查询、信息获取、处理方式和服务环境,让读者轻松地边喝饮料边阅读,还不会耽误与同行的交流和自我休闲。

2.用户要求图书馆支持和提供E-Learning。学习环境E-learning是基于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与教学模式。E-learning是一种具有充分体验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这种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网络化,学习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与研究方法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不局限于时空的变化,无论是在办公室、家庭或其他空间都可进行学习;学习的交流更加方便,具有和以前不同的全新沟通机制。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自主式应用方式引起了读者对信息行为的改变,获取数字化信息知识已经成为读者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迫切要求。读者要求对信息获取及其相关的各项服务直接融入学习过程之中,由对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数据库,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转向集成化、一站式、个性化的检索利用方式。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能够直接进入用户的学习空间和信息获取空间,将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推送到读者的学习活动第一线、直接融入到读者学习研究过程中。

3.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提供团体协作。读者越来越感到个人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不足,主动探索知识的行为得到充分的鼓励,学习小组方法逐渐盛行。在国外的高校中,许多课堂作业不是布置给某一个学生的,而是布置给一个协作团队的,协作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怎样为协作团体式学习提供研究空间和图书馆的相关服务,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新的开发点。

三、图书馆空间结构的重组和再利用

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到了加强,导致了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末就开始显现出来,甚至产生了图书馆“无纸化”的论断。图书馆馆藏正在经历从纸质文献为主(P-first)到数字化资源为主(E-first)的转变。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逐步完善,使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变得更便捷,也使得图书馆没有必要独立保存所有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献。这种馆藏结构的变化使许多图书馆开始考虑纸质文献馆藏的使用效益问题,并开始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减少复本量、对使用率较低的纸质文献密集存放、缩减纸质期刊的订购、不再保存过期期刊和学位论文的纸本文献等。这使一些图书馆的局部空间出现闲置现象,产生空间重组和再利用的问题。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这种变化在21世纪就更显突出,如斯坦福大学就认为图书馆通过强大的检索工具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检索,到2020年,其图书馆将不会保留印本资料,较早的印本资料将会被数字化使用,图书馆将从存储印本书刊中解放出来,转向为研究和学习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而利用这些不断解放出来的空间提供用户更高效的服务,将贯穿图书馆的整个服务生涯。从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一直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读者开始怀疑图书馆的存在是否还有价值,有人甚至已经说,传统的图书馆可能不再被读者需要了。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来应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顺应读者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方面。1990年,菲利普·托姆帕金斯(PhilipTompkins)就提出的构想,建设一个整合了教学、信息和交流资源的新的空间,为读者的学习服务。这一构想同时也在每一个图书馆决策者的脑中闪现,并最终将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21世纪IC在国外大学图书馆与研究型图书馆最先应运而生。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读者可以便利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可以一站式地享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更突出的是这个空间开始为读者的学习提供各种服务,为每位读者学习提供舒适、安静的空间,同时也为协作团体的学习和讨论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可以打破图书馆以“静”为主的传统;甚至有的IC还设置了休闲区,供小憩、交流之用。正如有学者描绘的那样:“大学生们不仅可以像过去那样阅读、写作和学习,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上网、玩游戏、听音乐,还可以与朋友、同学、教授及其他有着共同思想的人交流思想和学习心得。所以,读者们很多时候都愿意呆在图书馆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到图书馆复习。

4.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四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开发

数字图书馆用户需求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用户需求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现代数字图书馆应发现和了解用户需求特点、用户需求障碍、用户需求状况及用户需求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积极开展信息服务.

作 者:吴金仲 WU Jin-zhong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市,528458 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 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2009 22(5) 分类号:G252 关键词: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用户信息需求   信息服务开发  

5.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五

浅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要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提供灵活配置的、集成的、动态的新型信息服务,为用户的学习、教育与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是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同时,要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整合做充分的分析,立足于现实情况引入功能整合的理念,实现其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另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是信息共享空间顺利进行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

作 者:梁宏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省曲阜市,273165 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 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2009 22(4) 分类号:G250 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6.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六

图书馆是指以数字形式贮存和处理信息,并用于网上服务,供广大读者更加广泛、便利、快捷使用信息资源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a.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信息空间”,不是指那种物理场所式的图书馆。b.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多媒体、多语言为依托。如数字图书馆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网上信息资源的使用,必须兼有多种语言转换和编译的能力,以此为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提供帮助。c.数字图书馆具有智能化、基于全文的检索技术。如读者可以通过上网交互,利用信息语言对查询客体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推理,最终达到在异构分布式的数据库中检索到内容全面、具有一致性的文献资料。d.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信息传播和信息发布功能。这一特征显示了传统图书馆那种单一功能的信息服务模式必然向数字化多功能的服务模式转变。

2.知识产权法的概念及其范围

知识产权是指由人们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它是相对实物财产权而言的。

知识产权的范围是指知识产权的种类。我国《民法通则》将“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与所有权、债权、人身权相并列,其范围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著作权与版权在我国是同义语;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权包括商品标记权和服务标记权。这些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三个核心内容。

知识产权法是指调整因智力成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智力成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作为智力成果主体的权利,是在这种社会关系诸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这时的知识产权在没经法律调整之前,还仅处在特定社会关系的自发协调发展之中,使其权利客体的社会价值得到确认和有效使用。笔者把它视为一种相对的`自然权利。当国家运用权力,以国家意志对智力成果这一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时,就使这种社会关系上升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律关系。这时,作为智力成果主体的权利,就从自然权利状态转变为法律权利状态。所以说,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知识产权法是对知识产权调整后的法律结果。

还要说明的是:人类智力成果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知识产权类型的多样性,知识产权类型的多样性也必然导致知识产权法范围的具体化和多元化。因此,知识产权法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虚拟概念,实际知识产权的立法中没有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这样一来,知识产权法的范围与知识产权的范围具体、多元的相互对应,主要包括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

3.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法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空间,其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把集合的信息资

7.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七

一、信息共享空间研究和发展现状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IC) 又称信息廊、信息中心、学习共享空间、学习中心, 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适应用户的研究和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其核心是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形式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 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从结构与功能来看, 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 拥有多种信息技术设备, 聚集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 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学习交流空间与学术资源空间;从服务与特征来看, IC是一个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 具有便利、专业等特征, 并注重技术、协作、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2. IC的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的Donald Beagle是IC的主要倡导人, 他于1999年发表的IC研究文献《Conceptualizing all Information Commons》奠定了IC的理论基础。他最早描述了IC发展的路线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论述了IC发展的模型, 并在2006年出版《信息共享空间手册》指导如何建立IC。Nancy Kranich从开放存取的视角, 阐述了开放存取运动与IC的关系, 提出必须争取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和共享。国内方面, 根据2009年2月对CNKI和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的检索, 通过去重分析, 得到相关研究论文90篇, 内容大多是对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的介绍、资料的引译以及案例的分析等。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IC的发展状况。

IC诞生于美国。1992年8月, 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 (Information Arcade, IA) ”开启了IC时代。之后, 这种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 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主的新型服务模式迅速在北美地区广为流行。多所大学图书馆诸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以及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图书馆、卡尔加里大学图书馆等纷纷效仿, 相继建立IC并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4年7月的调查显示, 30%的学术图书馆开展了IC服务。随着读者对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需求的不断变化, 今天的大学图书馆IC向着学习共享空间 (Learning Commons, LC) 发展。以强调对学生群体学习、互动交流和个性研究过程的全面支持为特色的LC迅速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整个校园, 许多大学也以“Learning Commons”或“Learning Center”来命名自己的IC。同时, IC开始运用Web2.0的相关技术来建设虚拟环境, 如Wiki、Blogs、Flickr等。这些促进用户互动、协作的Web2.0技术与IC的物理空间相结合, 使图书馆成为一个集研究、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公共场所, 也使图书馆服务完成了向满足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需求的转变。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

1. 从规模划分。

Bailey和Tierney根据规模将IC划分为宏观信息共享空间、微观信息共享空间、整合信息共享空间3类。宏观信息共享空间, 即信息世界, 主要指通过网络获得数字信息的空间;微观信息共享空间, 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整合信息共享空间, 即提供用于研究、教学和学习的特定场所, 尤其强调数字信息。

2. 从空间划分。

Nancy Allmang从空间上将IC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 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 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 此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 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相互结合, 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

3. 从层次划分。

David Bollier从层次方面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3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 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 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 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 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 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

4. 从组织划分。

有学者根据组织管理形式将IC划分为独立管理型和合作管理型。

(1) 独立管理型。这种模式是指IC由高校图书馆独立负责管理与运行, 主要是在原来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基础上, 对高校参考咨询部门、计算机实验室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整合, 并对图书馆的空间作出一定的结构调整。在这种模式下, IC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图书馆, 包括参考咨询馆员以及图书馆计算机室的IT馆员, 其优点是容易协调、运行高效, 缺点是服务项目不够多样化, 不易实现与其他部门的资源整合。美国卡罗拉多州立大学Morgan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服务中心就是如此。

(2) 合作管理型。这种模式是指IC由图书馆与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共同管理与运行, 依据合作程度又可将其分为两大子类:一类是由图书馆全面负责管理, 来自合作部门的人员都要服从图书馆的组织与协调, 如爱荷华大学的IC;另一类是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 该委员会由学校、图书馆及合作部门的相关领导组建, 下设一级或多级工作组负责IC日常运行, 如:印第安纳大学的IC。

5. 从整合状况划分。

有学者从实体空间模式方面将IC划分为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3种, 其中图书馆整合型是主流。

(1) 计算机室型。这种模式下的IC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计算机室。计算机室是校园内计算机网络、软硬件设施及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区域, 是IC最基本的形式或组件。不同于电子阅览室的是, 计算机室技术装备性能高、功能强、软件丰富并且支持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 IC服务方式主要为自助或专家支持。多伦多大学Scotia Bank的IC就是这样, 它位于图书馆主楼, 与其他服务区分开, 电脑上安装有多媒体制作和其他软件, 通过互联网获取公共信息, 对读者的多媒体制作项目提供技术帮助。

(2) 图书馆整合型。这种模式下的IC一般是以图书馆为主体, 独立构建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构建。它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区域、一个楼层或与其他服务区整合, 从空间布局、服务设施、技术装备、服务项目到人员配置与教育培训等都由图书馆配备;也可以由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合作构建, 并设立多媒体制作室、IT训练与教育室、写作指导室以及就业咨询室等, 提供综合服务。

(3) IC大楼型。这种模式是指将图书馆功能与学校其他服务整合在一起, 把整座大楼构建为IC, 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IC大楼内装备多种高科技设施, 功能齐全, 可以为读者提供无缝式综合服务。在这种模式下, IC服务设施及服务项目取决于合作者的性质与目标, 合作者通常为图书馆、信息中心、教育服务、写作中心及其他部门, 重点强调在高技术装备环境中促进读者、馆员、教师、技术人员的合作与协同。亚利桑那大学的综合学习中心还在大楼内配备了数字媒体资源中心、大礼堂、教室和讨论室等服务设施。

从上面可以看出, 经过10多年的运行、演革, IC这种新型服务模式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但是其实质是相同的, 都是利用最新技术设备, 整合实体和虚拟空间中的相关资源, 使图书馆与相关部门形成良好的资源协作, 为从事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的用户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一种特定空间, 都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公共性等特征。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探索

IC“共享、共用、合作”的理念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和人性化服务的新思维, 是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IC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 而且也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深度与广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于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IC的理念影响着国内外图书馆, 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构建并运行IC, 受到用户的欢迎。2006年,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在其图书馆2楼构建了IC, 划分为信息咨询台、小组学习 (讨论) 区、多功能演示室、图书资料区、多媒体视听区、打印扫描区、休闲区等多个区域, 初具IC雏形。国内有些图书馆虽然没有建设专门的IC服务空间, 但是在图书馆规划中也十分注重IC理念的引入, 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学习中心按照IC的服务理念进行了布局改造和设备更新, 成为集传统与数字多媒体资源服务为一体的、面向全校师生教学科研以及文化生活需求的学科教学参考和视听欣赏的服务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IC整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 (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 , 以可伸缩性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学习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帮助读者开发教学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形式, 为师生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雅的信息服务场所。自2007年投入运行以来,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IC配合金融学院实施案例教学, 将课堂移到图书馆IC, 师生在IC教室中除了进行课程教学外, 还可以通过30多台安装了相关金融教学软件的电脑直接登录金融实验室, 使用4个教学模拟系统和2个相关数据库查找该门课程的各种案例及资料;如需对某些经典案例展开讨论, IC还可提供5间小型的讨论室供师生使用。可以看出, 国内很多大学图书馆目前在馆藏资源、文献提供能力、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资源和人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IC构建的基础条件, 并且拥有“读者第一, 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创建IC具有极大可行性, 全国高校部分馆已经开始运行。但从整体发展来看,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IC实践建设才刚刚起步, 其建设与运行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如何把IC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我国高校图书馆,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IC模式是中国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8.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八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在图书界实行的模式,流行为二十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对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构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种新的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在图书界实行的模式,流行为二十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以读者为中心,这种协作式学习环境和一站式服务模式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欢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館读者,而且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渐渐开展开来。

我国将IC理念付诸实践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复旦大学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它于2006年9月,将IC正式开放于用户。随后,上海师大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于2007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后有多个学校图书馆建成了信息共享空间。毋庸置疑,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当代大学图书馆继续发展的新潮流。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是高校图书馆新服务和管理的实践平台和重要理念。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模式和国内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和模式

大学图书馆是IC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石,现在很多图书馆已经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协作学习环境和服务设施的思想。信息共享空间涉及从服务功能和技术的整合,以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的信息环境和组织的重新调整。如果把它具体分析,那么就是通过虚拟层、物理层还有支技层这三个层次的建设、配置布局合理、大小适宜、装潢舒适、环境优雅的馆舍空间,提供功能很完善的电脑软硬件的设施,使用非常方便的互联网络,以及内容很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训练有素的电脑专家、参考咨询员,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内建设中的缺陷

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现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空间布局、设备配套到人员配置新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新建信息共享空间者最多,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皆是如此。二是在参考咨询台和现有电子阅览室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改造。在国内的很多高校这种独立的信息共享空间空间面积一般比较大,相对来说投入自己也比较多,设备比较高档,环境比较优雅,设立的功能分区比较多。但在这豪华的空间里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影响其长远发展。首先,高水平的参考咨询人员较缺失;其次,文献信息资源不完善;第三,交流互动的研究、学习、服务氛围不浓厚。

二、构建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弥补独立信息共享空间的缺陷并充分发挥资源、空间、服务整合的优势,这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我们可以把具体的阅览室与信息共享空间相结合,这样的优势在于充分的利用阅览室中原有的馆员和文献资料,从而弥补了信息共享空间在参考咨询馆员,文献信息资源的匮乏,这是主要的原因,其次可以让信息共享空间真正的走入学生教师的研究和学习中,便于研究学习的直接交流。

(二)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下,阅览室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满足了阅览室变革的要求。以前阅览室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文献资源很分散、服务效率低、设施不全。其次不能有效开发工作人员潜能,服务的层次较低。为此很多人士提出变革阅览室的服务的要求,目的是要在阅览室中整合多媒体、印刷型、数字资源等各种资源,提供联网电脑及其配套的设施。从这里分析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满足了阅览室变革的要求,解决了阅览室的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实现了图书馆整体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成功转型。随着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我们高校的图书馆真正从传统型图书馆过渡到一个数字型图书馆,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阶段讲的复合图书馆就是时代的产物,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存互补。

三、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就是以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重新规划和配置,各种类型阅览室的资源、服务和空间,从而建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过程,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配置和设计要根据各个阅览室和各馆的实际情况有所改变或者不改变。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中的硬件设备要在不同的类型的阅览室中配备局域网络、无限网络接口及个人终端机供馆员和读者使用;服务设施应参考咨询台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馆员工作的性质,如文献借阅和复制、资源建设、咨询服务等。

支持层主要由各种类型的训练有素的人的相关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组成。爱岗敬业,结构合理和配备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是阅览室IC运行成功的关键。总之,两个层次密不可分,笔者相信只要措施得当,观念更新,阅览室IC的建设必能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 栾兰.浅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0(S2)

[2] 林少薇.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设想[J].图书与情报.2009(03)

[3] 李伟基.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09(06)

9.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 篇九

务平台应用的通知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数字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组成部分,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工作等,都需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升我省城市信息化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理信息服务和交换共享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切实发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市、县(市、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一)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步伐,建成全省陆海统一、三维、动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持续更新,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地下空间设施、遥感影像、城市三维精细模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多种类、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一致性处理与同步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二)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城市现有的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要的专题信息资源按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数据集成、整合和有效管理,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三)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构建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横向联通各有关部门,面向电子政务和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一)加强需求调研与分析,选择城市管理最迫切、群众最关注的领域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开发并维护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以下简称国家“天地图”网站)建设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同步完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天地图”网站市、县(市、区)节点建设,实现与国家“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

(三)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时,应当统一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应通过改造,实现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四)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地理信息及技术服务,并为其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管理、应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数据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

(一)各级政府要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纳入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加强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和平台应用工作机制。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完成后,要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运行管理、数据更新以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力量,结合应用需求及时升级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确保稳定、安全、有效运行。根据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遵照“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的原则,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专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维护工作。

(三)建立公共财政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省财政通过适当增加省级基础测绘经费,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

10.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构建 篇十

【内容提要】在借鉴国外信息处理领域本体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层次,从宏观上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3个层次结构,并从微观上为每一层次提出可操作的方法体系。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

【关键词】本体论/数字图书馆/层次结构/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而目前已有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对信息客体进行深层描述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体论(ontology)从信息客体或信息对象出发,通过建立信息客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和等级关系,将对信息客体的揭示深入到知识内涵的层次并实现对信息客体内在联系的推理。由于本体论为信息资源组织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思想,它无疑会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原本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人类行为中抽象出来的现实本质。但信息处理领域中的本体论与哲学领域中的内涵不同,国外一些学者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如:“本体论是一种概念化的关系明确的模式”;“本体论是解释概念潜在的含义的逻辑关系”;“本体论是可以在人和机器间进行交流的某一领域共同的概念表达”;“本体论是可以共享和再利用的概念化模式”。而Borst则将本体论定义为“共用概念的正规明确的具体的概念化模式”,其“概念化”指的是通过标识某一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建立的这一现象的抽象模型,“明确”指的是所用的概念的类型和用法的限制有明确的定义,“正规”指的是本体论的实例可以实现机读,“共用”指的是本体论所捕捉的知识带有一般性,而不是某些个体所独有的。

从本体论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本体论这一信息处理模式在保持原有核心特征的基础上,本身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本体论是一个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包括等级结构、概念间的关系、每个概念所具有的属性及进一步限制的定理。当使用本体论表示数字文献资源时,是在描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外在形式――题名、作者、出版者、文件格式、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文献的主题。两个方面都可以使用本体论来建立等级关系的知识模型,在等级结构的知识模型中可以定义信息客体、信息客体的内容和相关的属性与关系。

2 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

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不是单一的一个层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其中的第一层就是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

2.1 可行性分析

文本文献资源是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对揭示大量文本文献内在关系的需求更为紧迫,因而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一步。

构建本体论的核心是建立概念的等级结构及定义概念属性,从而利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本文献来说,构建本体论的实质就是建立文献之间的等级结构,并定义文献之间的关系。与其它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文本文献本身就有较为规范和概念明确的特点,所以为文本文献信息建立等级结构和定义属性较为便利。因为文本文献的等级关系在MARC上有较好的体现,所以在MARC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本体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由此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包括

上一篇:年年岁岁花相似全诗下一篇:副词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