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秋天的作文

2024-11-05

那个秋天的作文(共13篇)

1.那个秋天的作文 篇一

那个秋天,夕阳下的风景作文

秋天的黄昏,凤凰展翅般的云彩还托着那一轮即将落暮的残阳。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倘若你仔细地看,你会看见那云絮在空中飘动,就像置身于轻纱般的美梦似的。微风徐徐,温暖而又舒心。我坐在树下,背靠树干,屈伸着腿,把书放在上面,时不时抬眸,看一眼那个穿着白色裙子,散落着头发,站在草地上唱歌的女孩。她的脸洋溢着的满是微笑。突然有那么一刻,我希望时间停住,地球不再转动,留住这一刻的幸福。

那样的夕阳,那样的女孩,那样的清脆优美的歌声,甚至于空气中散发的幸福的味道,无疑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道独特的、闪着光的风景。

我曾无数次想,倘若我没有遇见她,是否我的生活如同先前所规划的一般,那样的死气沉沉,孤独而单调。直至那个傍晚,我看见独自在歌唱的她,是那般孤独、凄凉。我一步一步向她走去,在离他不远的大树下坐下,望着她纤细瘦弱的背影,看着她脸上无处不在的忧伤,让我有种想保护她的冲动。她似乎发现我了,回过头来,惊慌失措地逃离,我起身向她跑去,微笑着对她说:“别怕,我只是想做你的听众,你的歌声很美。”她回予我一个甜美的微笑,向刚刚的位置走去,我的耳边又响起她那天籁般的歌声。

后来,她曾告诉过我,她从小体弱多病,学校里的同学都不愿跟她来往,总是一个人形单影只,她说:“我想尝试一下拥有朋友的感觉,我想体会两个人在一起进进出出时的那种和熙,我想感受当我被人欺负时,有人为我挺身而出的那种温暖。”我握住她的手,坚定的对她说:“从今天开始,我就是那个保护你的人。”于是,孤零零的她身边有了我,我们一起在傍晚空无一人的草地上,她唱歌,我做他的听众;她吃药时,我在旁边给她递糖果;看恐怖片时,我们被吓得一起所在被子里,听着彼此的呼吸声,安然入睡……

有人说,友谊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是一把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幅宏伟乐章的两个音符,但在我看来,友谊是那个秋天,夕阳下的风景,一个女孩唱歌,另一个女孩在聆听,那一道风景,是友谊的专属,唯美而又温馨,在我心中,永不磨灭!

2.那个秋天的作文 篇二

1978年6月24日, 我从湘西来到北京, 住进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创作小楼, 修改书稿。这一住就是三个多月,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才离开北京。三十年过去了, 回首当年, 往事历历在目。

那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高层正在博弈, 平反冤假错案的呼声不断, 各种小道消息频传。在食堂吃饭时, 作家们很少谈创作, 大家热衷于传递各自听来的小道消息。作家们的生死存亡, 也是大家中心的话题。那时伙食差, 又没有多少油水, 一斤粮票只能买2两细粮, 早餐的稀饭仅是几颗米粒和一碗清水。为了保存能量, 以便熬夜改稿, 晚饭后我们很少去街上散步, 吃完饭就到房里去, 躺在床上继续谈论各种小道消息和时局的微妙变化。夏天天气很热, 又没有电扇, 大家都是以杂志当扇, 有的干脆光着膀子, 赤膊上阵。

我住在靠近楼梯口的第一间。几天后, 曾以电影《芦笙恋歌》和《边寨烽火》享誉文坛的部队作家彭荆风, 带着21岁的女儿彭鸽子从云南来到了中青社, 他是来修改长篇小说《鹿衔草》的。没有房间了, 父女俩只好和我同住一间房。

彭荆风也不介意, 他从街上买来一块蓝布, 穿上几根线条, 晚上入睡时便把蓝布挂上, 隔成两个空间, 他和女儿睡一张床。彭荆风1957年被打成右派, “文革”中坐了7年牢。妻子忍受不了苦难, 离他而去, 他和女儿相依为命。正是女儿给了他生存的希望。

彭荆风安顿下来后, 从第二天开始, 吃了早饭就去拜访文艺界的老领导、老朋友、老战友。每次回来, 一进房门就兴奋地告诉我:“小舒, 我今日见到了冯牧!”“小舒, 我今日见到了陈荒煤!”“小舒, 我今日见到了夏衍!”那种重获解放的欣喜之情、重逢之情跃然眉梢。一天早饭后, 彭荆风正要出门, 我接了一个电话, 说是要来看望他。半个小时后, 便来了一个人, 单单瘦瘦, 脸色黑黄, 头发凌乱。两人一见面, 彼此第一句话就是“没想到你还活着!”在床沿上坐下后, 来人便说:“我才从新疆回来, 刚在《人民文学》发了一篇小说。”彭荆风说:“我看了, 《队长, 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 题目怎么搞得那么长?”来人便呵呵笑道:“我就是要搞得怪怪的。”为了方便他们谈话, 我有意离开, 到街上转了一圈。等我回去时, 那人已经走了。这时彭荆风对我说:“刚才来的这个人是王蒙……”王蒙?这个名字当时对我来说十分陌生, 我“哦”了一声, 并不在意。没想到, 这个其貌不扬、有点邋遢的人, 后来竟然当上了文化部长。

2. 姚依林的妹夫李克异

彭荆风到的那天, 住在我对门的李克异手摇蒲扇, 特地到我们房间来坐。李克异一见彭荆风, 就轻轻唱起了《芦笙恋歌》里的主题歌《婚誓》, 彭荆风笑着说:“你还唱, 都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情调。”身材矮胖, 脸盘圆圆、为人憨厚的李克异呵呵笑道:“无产阶级革命派就不要恋爱结婚啦?”

58岁的李克异比我迟来几天。他是全家进京, 夫人姚锦、17岁的女儿李媛媛、12岁的小儿子都来了, 陪同他来修改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李克异夫妇都是珠江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的委员, 一家4口挤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客房里, 女儿和儿子只好打地铺。天气闷热, 关上房门更是酷热难熬。夫妇二人都是胖人, 怕热, 便用一块白布挂在门中间, 遮住别人的视线, 晚上睡觉便不用关门。

一天晚上, 李克异从外边回来, 气呼呼地说个不停, 夫人姚锦极力劝说安慰, 我们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李克异50年代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受牵连, 戴上了“汉奸作家”的帽子, 剥夺了他的创作权。他偷偷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史诗式的三部曲《不朽的人民》, 再现了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压榨的英勇抗争。书稿寄给北京一家大出版社, 而出版社以作者尚未平反为由暂不出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却明确表态愿意出版, 李克异便到那家出版社索要书稿, 不料对方却拒绝退还。今天是第三次登门索要未果, 性情倔强的李克异下定决心重写一百多万字的书稿。我们都劝他不要重写, 尽量找出版社做工作。李克异自知自己是个“戴罪”之人, 说话没有分量, 出版社不会放在眼里, 第二天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重写。

第二年5月26日, 书稿才仅写出40万字, 他便突发脑溢血, 猝死于客房里。中国青年出版社后来以《历史的回声》为书名出版了这部未完的书稿。对李克异来说, 珠江电影制片厂能够批准他带领全家来京创作已是十分奢侈的待遇了, 因而他非常珍惜, 在重写书稿的同时, 他又穿插写出了电影剧本《归心似箭》。痛心的是, 李克异没能看到影片的上影和获奖, 他也没有想到斯琴高娃因主演这部影片而一举成名, 影片的主题歌《雁南飞》迅速唱红大江南北, 成为当年的流行歌曲。

国庆节那天一大早, 电话铃响了。我去接电话, 是李克异夫人姚锦的电话, 她女儿李媛媛跑来接听, 放下电话, 李媛媛欢喜地说:“妈!舅姥爷要我们到他家去过节!”可李克异坚决不肯去, 姚锦就耐心地劝他, 渐渐地两人争吵起来, 房门关上了, 我就听不见了。过了许久, 突然听到瓷器被砸烂的响声, 随后是儿女们的哭声。我特别惊讶, 靠近门口想弄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姚锦猛然拉开门, 拖着儿子往楼下走去。李媛媛似乎想陪伴父亲, 犹疑不决, 李克异要女儿快去。李媛媛把地上的碎瓷片捡完, 便下楼去了。

一会儿, 楼上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聚集到李克异的房间里, 询问是怎么一回事。李克异摇摇头, 苦苦一笑。原来姚锦的哥哥是姚依林, 时任国家商业部部长, 后来担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庆节到了, 姚依林想请妹妹一家人去他家过节, 改善一下生活。姚锦没想到丈夫怎么也不肯去, 任你好说歹说, 他就是不去。姚锦气得什么难听的话都蹦了出来, 李克异被激怒了, 将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我们都劝李克异, 说现在物质紧缺, 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出版社伙食又差, 去改善一下生活补补身子也好。李克异似有难言之隐, 觉得我们不理解他, 颇感委屈, 沉默片刻说:“我是个什么人?人要知趣, 不要自讨没趣。我去了, 能替人家增光吗?”听这么一说我们不再说什么了。

3. 诗人公刘

51岁的公刘是颇负盛名的军旅诗人, 早在抗战时期就发表过大量诗作, 而以长诗《阿诗玛》享誉文坛, 1955年即成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员, 心性耿直, 豪情奔放, 1957年被打成右派。历经几十年的苦难折磨, 耿直的性情没有丝毫改变, 浑身棱角依然, 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我们特别喜欢听他讲话, 哪怕在食堂吃饭, 公刘也是毫无顾忌地发表对时局的看法, 尖酸刻薄地嘲笑抨击“凡是派”的种种做法。

那天吃晚饭时, 公刘从北戴河回来, 他买了饭在桌边坐下来, 来不及吃, 就气愤地讲述在北戴河与一位“凡是派”作家发生争吵的过程。他说, 那家伙以“文革”中的红人自居, 为“文革”评功摆好, 我气得抓起茶杯朝他脚下摔去, 吓得他跳起好高。下次如果他还要在我面前为“文革”评功摆好, 我就要扇他的耳光。

姚雪垠为了创作《李白成》, 想到清东陵去实地考察。中秋节这天, 出版社特地安排一辆大巴车, 组织改稿的作家和编辑一同前往。这天下大雨, 天未亮就出发, 到了遵化县境内。清东陵尚未开放, 残碑断石, 杂草丛生, 非常冷清, 只在慈禧太后陵墓前有一块木板, 上面写着简介, 介绍当年修建陵墓时动用了多少万民工, 耗费了多少万银两。有人大声朗读了一遍, 话音一落, 只听公刘说道:慈禧的坟墓再大, 也不过是一个大土包子, 比起当代某些人, 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柳青早在6月13日就病逝了, 这位行政九级的高干大作家, 为了写作《创业史》, 主动放弃京城的优裕生活, 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 一住就是十多年, 在这里写出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柳青是为写作《创业史》第三部而来到中青社的, 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十几天后, 我们统一坐车去八宝山参加柳青的追悼大会。

会场庄严肃穆, 原总政文化部长刘白羽致悼词, 他缓缓地念道:“敬爱的江青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会场上立时涌起一阵骚动声, 所有的人都抬头朝台上望去, 只听公刘在我背后说:“这种场合, 怎么想到江青去了呢?如是早两年, 江青不把你杀头才怪哩!”刘白羽意识到自己念错了, 又从头念了一遍:“敬爱的柳青同志与我们永别了!”

那一段时间, 公刘的诗作遍地开花, 很多杂志争相发表他的诗作。临别时, 公刘把杂志中刊有自己诗作的那一页撕下来, 杂志不要了。他抱了一大摞杂志准备丢到垃圾桶去, 经过我房门口时, 他突然改变主意, 想把杂志送给我, 我一数有二十多本, 其中还有一本彩色画册, 是人民日报社为华国锋访问朝鲜出的特刊, 印刷十分精美, 如今这本特刊画册成了我的收藏品。

3.那个秋天的“秋波”荡漾 篇三

1

沈宁是在一个商务餐会上注意到叶妮的。

她的座位挨着沈宁,一扭头就可以看到她一张素净的脸。她静静地听身边的同事高谈阔论,常常低垂眼帘,眼波不经意间流转千回。碰到沈宁的目光,她的眼神就落下去,轻夹起一点菜,羞涩地俯下头放进嘴里,一低头的瞬间露出白皙娇嫩的脖颈,宛如高傲的天鹅。

那天沈宁显然喝高了,叶妮正好站在他身边,就伸手帮他拦了辆车扶沈宁进去。沈宁伸手过去低声道谢,他的手热,她的手凉。她抬眼,笑吟吟地说:举手之劳。沈宁突然说:借一下电话。叶妮低头把包里的电话递给沈宁。沈宁拨了一串号码,包里的手机响了。叶妮浅浅地笑,原来他是用这种方法要她的电话号码。

沈宁回到家,妻子田园正坐在客厅里做十字绣。见沈宁喝得醉醺醺地,她板起脸嘟嚷着给沈宁冲了杯蜂蜜水。

2

第二天早晨醒時,田园早已上班走了,桌子上留着做好的早饭。宿醉,沈宁的头有些疼,他脑海里又晃出叶妮那张素白的脸。

沈宁找到那个未接电话,按了回拨键,电话那端喂了一声,像拂动的羽毛落到了他的耳朵里。沈宁不出声,好一会,才说:是我,没事儿,只是想听听你的呼吸声!叶妮轻轻地笑了,说:起床吧,不然该迟到了。

沈宁突然很孩子气,说:迟到就迟到,我就想跟你说说话。

你怎么知道我一个人在家?

沈宁想了想,头有点疼,哦,吃饭时,我听你跟同事说你丈夫在援外医疗……

叶妮那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光胆大,还心细。阳光暖暖地照进屋子里,沈宁突然觉得灰暗的生活又有了光亮。

起床,换了干净的衬衫,打上团花的领带,头上甚至还喷了些保湿啫喱。一进办公室,就有人八卦:沈主任今天容光焕发啊!沈宁一整天都兴冲冲的。

晚上下班时,沈宁给叶妮发了条短信问她干什么呢,叶妮回答说:正准备下班。沈宁追过去一条:然后呢?然后回家吃饭睡觉。

沈宁几乎脱口而出:一起吃个饭吧!却猛地想起今天是周三,要送女儿去学钢琴。

送女儿的路上,接到叶妮的短信,她说:我俩有幸“邻居”,也算有缘吧。他笑了,她这不是没话找话说?不过,沈宁心里是喜欢的,并且他很想摸一摸她雪白的颈子。

那几天,他的短信格外多。不过说些天冷了,加件衣服之类的话。然后有一天,叶妮的短信里给了MSN的号码,沈宁加上她,叶妮的头像是个光着颈子向后仰着的盛装女子,似笑非笑的样子,妖娆诱惑。在这里,叶妮叫“素心若雪”。沈宁冲着屏幕轻轻吹起了口哨,很孟浪地打过去一行字:素心里面有秋波浮动吗?

叶妮发过来害羞的表情。两个人你来我往地聊。开始还都略略收着,说些不相干的话,说着说着,便无所顾及了。沈宁问:一个人的夜晚,抱谁取暖?叶妮答:抱着寂寞。沈宁发过去一个拥抱的表情,说:让你这样的女人孤单着,罪过,罪过。

田园打电话过来,让他回岳母家吃饭,沈宁“嗯嗯啊啊”地答应着,想:怎么撒个谎就那么难呢?其实,他是想说加班不回去的,然后约上叶妮去吃一顿越南菜。

3

因为合作的关系,沈宁常常可以和叶妮见面。在小会议室,他挨着她坐。他偷偷瞅叶妮的眼睛,她的眼神落在手里的案卷上,一动一动的睫毛像翻飞的蝴蝶。

她穿了件紫色的裙装,领口处配着一朵素白的小花,头发烫过,纠缠的发卷贴在耳边,很动人。沈宁甚至想伸手去帮她撩到耳后去。

中午临近时,沈宁悄悄发了个短信给叶妮,说附近有家越南菜馆不错。午餐时间,两个人若无其事地出门,在越南菜馆落座时,两人心照不宣地笑,像是一对坏孩子。

吃饭时,两个人的脚终于勾在了一起,腿轻轻地磨擦着。沈宁伸手把叶妮耳际的头发往后面别了别,她的皮肤光滑地犹如绸缎。沈宁说:我有点抵抗不住了。她吃吃地笑,那就举手投降好了。

回到各自的办公室里,沈宁在MSN上说:你那样挑逗我,我会受不了的。

叶妮回了一句:我想你。

一时两个人都停了下来。沈宁点燃一支烟。两个近在咫尺的成年人,当然知道彼此想的都是什么。

回到家,沈宁依然泡在网上。田园噘着嘴摔打着,说:你就不能陪陪我们娘俩?天天对着个电脑傻笑,花痴啊?

沈宁关掉窗口,进客厅抱住女儿。田园起身给他倒了杯绿茶说:这个周末带我跟女儿去看桂花吧,听说开得特别盛。沈宁拨弄着女儿的小辫子,心不在焉地答应着,心想:不如约了叶妮去看桂花,那附近的龙源酒店可以住……这样一走神,手里的杯一偏,茶洒了出来。田园忙问烫着没有,捧起他的手吹。他觉得挺可笑的,抽出手来,说:我没那么娇气,你当我是小孩子啦?

田园笑着打他,从前你不就这样疼我的吗?沈宁恍然间想起谈恋爱时有一次闹别扭,田园一脚踢倒了暖水瓶,水都洒在田园脚上,他心疼得不得了,帮她脱袜子时,竟然下不去手,捧着田园的脚使劲吹气,比烫了自己还心疼。

4

周末,沈宁把田园和女儿送到岳母家,说自己要陪客户去看桂花。临出门时,田园跑出来,叮嘱他早晨有雾,开车要小心。沈宁看着田园心无城府的样子,心里内疚了一下,跑去抱了抱田园,说:下周,一定带你跟宝贝去看桂花。田园捏捏他的手一下,娇嗔说:磨唧。

叶妮早早地等在十锦巷口,一条象牙白的亚麻布连衣裙配顶米色宽檐帽,有一种午后慵懒的娇媚。沈宁打了声口哨,说:叶妮,越跟你接触,越觉得你像一块钻石,纯净、风情、诱惑……

叶妮笑着打了沈宁一下,袅娜着上车,坐在副驾驶的位置。

雾真的很大,两米开外几乎看不见车辆。路上的车灯闪闪烁烁。叶妮开始抱怨天气不好,天气预报说有雨的。

沈宁的一只手落到叶妮的腿上,说:那岂不正好?看什么桂花啊,你比桂花香。

这句话让叶妮感觉很受用,轻轻地哼了两句歌,然后说:晚上睡不着觉时,想你,感觉……挺好的。沈宁转头看了一眼叶妮,像第一次见面时,她有种少妇少见的娇羞。沈宁想着即将到来的一场欢爱,身体像是正唱着一曲摇滚,兴奋得不行。

只一恍惚,沈宁看清了前面长龙一样的车,他一慌,脚使劲踩了刹车,车子却“咣”的一声,跟前面的车追了尾。

停了两秒钟,两个人惊魂未定。沈宁跳下车,原来是连环追尾,前面的宝莱车成了一块被压碎的饼干,一辆面包车面目丑陋地横在路中间。有一些人正在往外救人,车祸现场触目惊心。沈宁突然想:如果刚才那么一下子,自己也血肉模糊的,田园非得急疯了不可。自己的手被烫了一下,她就那样了。

原来,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一直是她。沈宁开始归心似箭,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广州雅阁,还好,只是被刮了一下。当他打开车门回到车里时,叶妮正哭着一张脸在打电话,沈宁听到她说:亲爱的,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你了……

沈宁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电话那端田园兴冲冲地说:我正说给你打电话呢,妈说晚上做桂花糕,你回来吃不?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觉得很安心,说:我这就回去,雾太大了,今天哪儿都不去,就陪着你跟女儿。

挂了电话,叶妮的脸上还有泪。沈宁拍了拍方向盘,问:我们还去吗?叶妮瞟了沈宁一眼,没吭声。他掉转车头,往回驶去。

在十锦巷把叶妮放下,关车门的一瞬间,沈宁说:对不起。不知道叶妮听没听见,她没回头,腰直直地走进了一个楼洞。

沈宁到岳母家时,田园正在看娱乐新闻。新闻里正说陈道明和左小青的绯闻。田园说:陈道明可有意思了,他说,出轨就像走神,人生那么的漫长乏味,谁能保证一辈子不走神,只是走神后知道回来就好!哎,你走没走过神?

沈宁一边抱起女儿,一边说:还好,今天有雾。

田园“嗯”地一脸疑惑,沈宁急忙说:可以不陪客户陪老婆啊!其实他心里想的是:幸好只是走了走神,幸好,幸好。

栏目管理/胡小燕编辑/曹雯

4.那个秋天作文 篇四

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季,他的初来乍到,使人们异常兴奋,农民伯伯带着丰收的喜悦来迎接他,每每它的到来,总是事先让雨伯伯通知我们。

那是一场秋天的初雨,要知道,秋天的初雨是惊心的、动魄的,他那汹涌的气势总是我们招架不住。

那一天,天气异常闷热,仿佛在警告我们,秋雨就要来临了。中午。我和我的朋友约好一起去冒险,可是想了半天我们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地方来,突然某某灵机一动脑子一转,交头接耳的对我们说,好像这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奥,她说的原来是我们乡村的最南面的边界,有一个陈旧的破院子,听说里面杂草丛生,住着一个大约年过六甲的怪老头。没有人晓得他的老伴是谁,说他是怪老头,可别怪我没礼貌,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所有的人都这么叫他,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他,新一代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他的存在,他就好比一个被世人遗弃的物品,静静地放置在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

我们几个达成协议,一起奔向那个迷离的方向……门是木制的,很窄很窄,我们蹑手蹑脚的推开了门,心咯噔一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真如世人所说,里面杂草丛生,只有一条细窄的小路通向那露天的小屋。忽然传来一阵弱弱的脚步声,那是一个骨瘦如柴的人,他好像很久不开口说话的样子,说出来的言语都是支离破碎,我们和这个老爷爷聊了好长一段时间,已经接近吃晚饭的时候,我们正要回家,忽然天气转变,乌云密布,我想赶快走,正当我迈出门砍的那一步,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然后我就回去要老爷爷和我一起去我家,他吃惊了,我说:“你住的地方没有屋顶,何况今天就要下大雨了,他再三推辞,还是说不过油嘴滑舌的我们。

我把老爷爷安置在了我家的西屋,他用感激的眼光看着我和我的父母。

傍晚。大雨倾盆。老爷爷坐在屋檐下望着远方。

第二天,我们在去看那破院子,早已经不住雨的洗涤,终究是倒下了。

5.那个秋天作文 篇五

我的身体不断的缩小,眼前的景色也不断变幻。

我回到了六岁时的秋天。秋高气爽的天空中同样是南返的大雁,但却飞得格外高,鸣叫也格外嘹亮。那树上高高垂挂的柿子就像一个个红红的灯笼,让我口水直流。我一个箭步爬上了山坡,站在巨大的石头上,踮着脚,使劲地伸长手臂,在柿子面前晃来晃去。终于我扯到了一个柿子,马上送进了饥渴难耐的嘴里“吧唧,吧唧”地吃了起来。

忽然吹来一阵大风,吹得稻田里的水稻“哗哗”作响。放眼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浪头一翻接着一翻。好奇地我快步奔向稻田,在密密的水稻间艰难地找到了割稻的爸爸,我也赶紧去帮忙。用两只小手紧紧地攥住一棵水稻,扎着马步,使劲地向后拽。稻子是被拔出来了,可我却摔了一个四脚朝天,屁股都摔成了“两瓣”。

摔了虽然不疼,但我还是照例哭了一场。旁边的爸妈看见了,连忙放下镰刀来拉起我,哄道:“宝贝别哭,来坐大卡车。”

一听便不哭了,嚷道:“快,快,我要坐大卡车!”

爸爸便抱起我,把我轻轻地放到打板稻盆的边上(木制的有一个沿),叮嘱我抓紧后就和妈妈一起抓紧板头,使紧向前推。我一看“车子”动了,便高兴得不得了,兴奋地叫着:“哦!卡车动了!”

……

渐渐地,红彤彤的太阳落下山头了。我们也收工回家了。

妈妈找出给我们蒸了一锅香喷喷的晚饭,再加上几个可口的柿子,就足以让我心满意足了。

在空旷地草地上,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望着天上玉盘大的皎皎的圆月,听着青蛙、蟋蟀悦耳的歌声,闻着桂花浓郁的清香,我渐渐地进入梦乡。

……

闭上的眼睛猛然睁开,眼前的景却截然不同。没有了黄金般的颜色,只剩下“枯藤老树昏鸦”的残景。那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色呢?只有“采菊东篱下”了,而却不见南山的踪影。

6.那个秋天作文 篇六

那个秋天对我来说是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秋天,与大多数我所感受的秋天不一样,我觉得当时那个秋天与在县城中的秋天完全就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当时我因为一场小病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星期左右,因为是秋季,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悲凉之意,我坐在医院的病床上,对着窗外的落叶感慨着人世间的悲凉,在那短短的几日中我理解了秋为何被那么多人厌烦。

出院后,从小疼我的爷爷,把我从县城接到乡下,说是给我宰了几只鸡回补身体,顺便散散心,刚到乡下我就吃了一惊,这还是我认识的秋天吗?很多人在农田里忙来忙去,从满脸的汗水中仍然遮不住那可以让人一眼看出来的喜悦,“今年收成比往年好了好多,虽然很好,但就是有点忙不过来,但这也是值得的。”爷爷微笑着对我说。一进家门我就看到了,那晒在院子里把地铺成一片金黄的谷子,每颗谷子都很饱满,微微裂开,可以让人一眼看到里面的大米。

吃完饭爷爷对我说橘子已经收完了,但谷子还没收完,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当到了谷地。望着那一颗颗低下老头的水稻以及周围山上火红的树,还有一些青绿色的树,以及三三两两树上结下的,不知名的果子,有些被鸟吃了有些没有,还有发出点声响就会窜向四周的鸟,望着这些秋带来的景色以及那满田的水稻,这些都是秋的馈赠,我心里先前对秋的厌恶一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秋的感恩与喜爱。

我跑到田里发现了还有奶奶种的花生与红薯,爷爷说花生不能拔起来就是还是要晒一下更好,不过红薯可以去挖来烤着吃,于是我随意拔了几个,就往爷爷的棚子里去烤。虽然棚子里有一个烤东西的洞,但是红薯太大了,每一个都有一两斤,根本放不下几个。于是我决定分批考时间,就这样慢慢在我享受的过程中溜走了。

眨眼间离我出院已经有一两年了,因为在爷爷那的经历我喜欢上了秋天,我明白了,秋其实并不悲凉,紧而是在给人们一个准备,如果没有了秋人们就会从炎热的夏天一下子到寒冷的冬天,试想如果这样世界将会如何,我每次一想到就觉得很可怕。

那个秋天给我留下了人世间不可多得的美好回忆,秋天是落叶之美,一阵阵瑟瑟的风吹过之后,夏走了,秋来了。树叶由原来的繁密到枯黄,再落下。这是一个过程,但也十分美丽。我走在山路上,密密落下的枯树叶铺成一条金黄色的路,漫步其中,身心好似与自然融为一体。我随手拾起一片落叶,那枯黄的叶子上还微微透出些青色。看后,啊,我心想,秋天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即使叶儿还有些眷念,也要将秋的气息带来。我又拾起了几片,夹在随身的书里。漫步走出山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别欣赏让你摔倒的那个坑 篇七

人家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同班同学, 初中三年总共六学期, 我留了五次级, 一百五十个老同学总是有的。几十年后, 回到厦门, 集美的老同学聚在一起, 有时也开玩笑地帮我列举老同学的名字, 现在在哪里, 当什么大医师、院长、教授、将领……各类专家。

“书读成这副样子!留这么多级!你每回还有脸借这么多书, 不觉得羞耻?”这是管图书出纳的婶娘骂我的话。

有时她干脆就说:“不准借!”

那些数、理、化、英文课本让我烦!不借书给我也让我烦!“有没有脸借书”这句话我至今仍觉得好笑, 借书还要脸吗?

我的第一篇文学“著作”是七十年前四五岁时写在故乡老家新房子的窗板上的, 全文是:“我们在家里, 大家都有事做。”旁边还画了几个京剧脸谱。

“稿费”很丰厚, 挨了一顿痛打。

世上多的是这号人:放下前头的好景致不看, 干脆转过身来, 一肚子气, 总认为过去的都好, 如此耽误时光, 空耗了力气, 靠回忆过日子, 苦瓜当饭, 黄连煮汤, 以为是天下第一味道。

几十年过去了, 年轻时代那些漂亮的女孩子都已成为漂亮的外婆和祖母。我希望大家都不要难过, 人生就是按照诗的安排过下来的。

我的经验是, 碰到任何困难都要赶快往前走, 不要欣赏让你摔倒的那个坑。J

8.那个秋天作文 篇八

回想到那个秋天同学们重逢的问候,越来越沉稳的脸上布满喜悦的笑容,没有步入初三的紧张与忧愁,依旧是一个鲜花般娇艳的青春。

在那个秋天,我们一起回到了学校,做好了老师口中又苦又累的初三生活,但我们却不会感到悲伤不会退去,因为那个秋天有你们的陪伴。

我的同桌是一个比我高一点点的小女孩,眼脸下有一个像牛皮糖般的大痣,仿若黑洞一般,唆取着人生中的知识,我和她算是最要好的朋友。毕竟是同桌,抬头不见低头见那个秋天,正是有他的陪伴,知识的储备量变得更大了,早晨我一进教室就能看见他的微笑的脸。脸上的那颗痣被这笑衬托着更加神秘,更加迷人,一路上的风尘被这笑脸抚平。课上难题就如阻挡在前面的大石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但这只要一经同桌的解释,大石头就突然碎裂,眼前又开阔了起来。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

体育应该是我最害怕的项目,毕竟我的体质很弱,而且在家里很少锻炼,但我的同桌他算一个体育健将,老师测试体育满分的都有,他这让我非常羡慕,同桌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忧愁,就主动出击,下课督促我跑步。这才给了我动力,但差距也是很大的,每当在操场上跑完一圈,就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腿脚如罐啦,船游非常沉重,而同桌总是在旁边替我加油,但到了第3圈时几乎已经是要累得趴下了,这时同桌就会把我拉起来,拉着我的手一起往前跑,每当这时我都特别感激他,体育对他来说已经是可以满分的了,但他却不惜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跟我一起锻炼跑步,初三是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的。

同桌的成绩很好,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而我的成绩只能算是中下等,而且在班级里似乎出现了,因学习太重而不太想向同学解释问题的。而我的同桌似乎没什么影响,依旧每天跟我讲不会的题目,有一次我觉得太麻烦他了,一整天都没有向他提交问题,晚上他就用复杂的眼神盯着我说“你今天怎么没有问题问我了呢?”我解释说怕麻烦他,而他却一巴掌拍到我的背上说“怕什么我向你讲解题目,我自己也可以受益呀,况且咱俩这友情你还不知道吗。”说完又把手放在我的肩上,嚷嚷着说给我讲题目,我就只好把所有有疑问的题目提了出来。

9.那个秋天,很暖作文 篇九

秋天的天气让人感觉寒冷,心也变得没有温度,发病似的寻找解药,以为付出了就可以回头,以为拼命的抓住就不会放手,错了,错的一塌糊涂,也败得面目全非,一文不值。为什么残落寒冷的天气总是要发生这么悲伤的故事。

树还是那棵树,城还是那个城,模糊的是那段记忆。瑟瑟发抖的躯体内心狂躁的隐忍像操戈待发的士兵般蓄势待发。疯狂的恨、无可补救的悔摧残我弱小受伤的心。

日子如此的重复,走过的都是徒劳,一天天变得没有安全感,神经兮兮的涣散着。

我曾经走过你的秋,在路上留下你勤鼻的余温,渐渐冰冷的指尖在寒风中变得木然,碰触不到你的温柔,连想念都是奢侈的。别样的秋却是一样的冷漠,带走了那曾让我疯狂的爱,执着的求,沉重的心像秋天飘落地上的叶一重一重的。

10.那个秋天的作文 篇十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这个”,“那个”,电视谈节目,多种语用功能

1. 引言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它是指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 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充当这种成分的可以是单个的词, 也可以是短语或小句, 它们是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 但它们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内容, 其作用不是局部的, 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 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 (崔建新, 1993) 。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孕育、确立与发展, 开始出现了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Blakemore。Blakemore认为, 在言语交际中, 话语标记语对信息的推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标记语的使用可以引导或制约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 通过构建语境, 用较小的努力就可以准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与英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相比, 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相对薄弱。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对汉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也逐渐展开, 国内有学者从关联论和顺应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 如冉永平 (2000, 2003) , 何自然 (2000) , 吴亚欣、于国栋 (2003) , 等等。屈承熹 (2004) 为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提供了认知功能框架, 许家金 (2005) 的博士论文集中探讨了汉语口语的话语标记语 (毛浩然, 2009) 。

“这个”和“那个”是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汇。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 以电视访谈节目为语料, 结合实例, 归纳分析这两个词在口语会话中的动态语用功能及语境中的认知功能, 旨在揭示这一对极为常见的标记语在话语交际中的多重语用功能。

2. 语料介绍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面对面”节目和东方卫视的“头脑风暴”节目。我从这三个节目中随机抽取12次节目作为研究语料。语料共为527.16分钟, 约合8.78小时。选择这三个访谈节目作为语料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电视访谈接近真实的话语, 以此来考察标记语的运作, 使语料研究具备真实性和交际充分性; (2) 这三种访谈节目分别属于不同类型。“艺术人生”节目属于娱乐性节目, 话题轻松, 现场气氛较为活跃;“面对面”节目属于较为正式的访谈节目, 探讨的话题较为严肃深刻;而“头脑风暴”则属于财经类节目, 话题讨论专业性较强。通过对不同类型节目进行分析, 可以更好地考察话语标记语的运作与功能。语料根据电视节目录像, 同时参照网站提供的访谈文字实录进行转写。统计表明, 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语料中共出现了591次, 其中“这个”出现了378次, 占总数的63.96%;“那个”出现了213次, 占总数的36.04%。通过对这两个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我发现这两个标记在访谈节目中主要发挥话语延缓、开启和转换话题、信息修正和缓和面子威胁等语用功能, 下面将分别举例说明。

3. 标记语“这个”和“那个”的语用功能分析

3.1 话语延缓功能

电视访谈节目的对话双方通常是面对面进行交流, 是一种动态的交流关系。在交流过程中, 当说话人在选择适当的话语表达想法的时候, 为了保持话语生成的连贯性, 他往往会借助话语标记语“这个”或“那个”来占据话轮, 避免过长时间停顿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暗示对方要说的话还没有想好。在这种情况下, “这个”的发音通常为“zhèi ge”, 而“那个”的发音则为“nèi ge”, 往往是重叠快速地说出或是拉长音说出, 直到找出合适的话语形式或内容为止。例如:

(1) 王刚:她知道我单身, 还就是打你刚才那儿, 我这还得谢谢朱军, 谢谢《艺术人生》, 咬牙切齿的, 捶胸顿足的, 她才知道我是这个, 这个, 这个什么, 我是单身。

(2) 主持人:我不是有意让您难堪, 王老师。

王刚:嗨, 这个东西他就是那个……你, 你到哪山唱哪儿曲儿嘛。

在例 (1) 和例 (2) 中, 受访者借助使用标记语“这个”和“那个”既避免了发话过程中过长时间的停顿, 同时又给自己留出了时间去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思想。统计发现, 在收集的语料中, 标记语“这个”在交流中发挥话语延缓功能为253次, 占总数的66.93%;而标记语“那个”有112次起到延缓作用, 占出现总次数的52.58%。由此可见, 话语延缓功能是标记语“这个”和“那个”的主要功能。

3.2 开启话题和转换话题功能

在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和受访者通常会对不同话题进行讨论。当会话双方开启话题或是转移话题的时候, 往往会借助“这个”或“那个”来吸引对方和观众的注意, 并暗示自己将要开启一个新话题。同时, 说话人也会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表示自己即将发话。这时, 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往往出现在话轮的开头。例如:

(3) 主持人:历史简单的回顾, 把一个关键的时点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07年十年一次的危机没有发生, 意味着什么, 在座的各位专家, 以这个为背景, 同时参考我们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讲一讲。08年股市将是什么结果, 红辉先讲。

嘉宾:这个, 我认为未来的市场面临着剧烈的震荡, 原因呢有三个。

(4) 迟重瑞:那个, 我先感谢咱们这个, 这个《艺术人生》, 今天给我们这个机会。实际我和汪粤今天这是第一次见面, 我以前没见过汪粤, 在这儿这是第一次见。

(5) 朱军:这个, 说了半天收藏了, 真的是这里头的事说不完。

在例 (3) 和例 (4) 中, 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出现在话轮的开端, 标志着说话人的发话, 同时也起着吸引听话人注意的作用。而在例 (4) 中, 主持人通过借助“这个”, 实现了话题的转移, 并暗示对方和观众自己即将开启一个新话题。统计表明, 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话语交际中发挥开启或转移话题功能的次数分别为52次和36次, 约占出现总次数的13.76%和16.9%。

3.3 信息修正功能

在电视访谈中, 主持人和受访者是动态的问答交流关系。因此, 交际双方在表达观点时往往会出现用词错误, 口误等现象, 但是说话人可能随即发现这种错误并进行即时修正。作为一种修正手段, 话语标记语“这个”可以插入话语中起到修正作用。例如:

(6) 主持人:振宁你把刚才那观点再放开一点。

李振宁:世界银行我记得85年的时候给我们算账啊, 就是中国的这个GDP它再乘个四, 基本给中国这么算。那么现在也是这个情况, 现在我们到了这一天了, 就像日本在80年代末, 他通过从360日元换1美元, 一家伙升到了80, 它完成了4倍半的, 这个, 一下子它的GDP它就增长了4倍半。

(7) 朱军:可是你们本来更有机会取到真经, 为什么放弃?

汪粤:当时有一个电影导演找我说去拍电影, 因为我想呢, 在这个拍摄之间的间余上呢, 这个, 间隙上我抽出时间来跨拍。我当时是属于很冒昧的, 但是我当时那种血气方刚的学生, 就会有这种想法。

例 (6) 和例 (7) 中, 说话人都借助“这个”对话语进行了信息修正。在例 (6) 中, 受访者在传递信息的时候, 他的语言表达出现了错误, 使其想要表达的内容不能以正确的语言表达, 因此, 他及时对语言表达进行修正, 使其能顺畅地表达思想。在例 (7) 中, 受访者对自己的用词进行了修正, 将“间余”换成了“间隙”, 语言表达更自然, 更容易被理解。

3.4 面子缓和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种种努力, 尽量做到有礼貌。礼貌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语言手段达到给对方或自己留有面子 (冉永平, 2003) 。在电视访谈中, 主持人为了使访谈顺利进行, 需要在交流中照顾到受访者的情绪, 使自己的提问不引起受访者的反感, 使访谈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 主持人在提问的时候, 往往会使用“这个”来使自己的语言变得较为容易接受, 达到礼貌待人的效果。例如:

(8) 主持人:听说您今天还带了俩学生来, 是吗?

嘉宾:对。

主持人:好, 那我给二位, 这个, 安排一任务行吗?

在例 (8) 中, 主持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 当着众多观众的面给嘉宾的两位学生安排任务是不太恰当的, 很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受到冒犯。因此, 当他在征求对方意见的时候使用了标记语“这个”来缓和威胁的力度, 让对方在情感上容易接受, 从而维持良好的现场氛围。

4. 结语

本文以电视访谈节目为语料, 对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这两个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主要起到占据话轮、延缓话语的作用, 以及开启或转移话题的作用。然而, 这两个话语标记语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就其出现的语境来看, “这个”所引导的话语信息一般离听话人认知倾向较近;而“那个”引导的话语信息一般离听话人的认知倾向较远。就其使用频率来看, 标记语“这个”的使用频率要明显高于标记语“那个”。

参考文献

[1]Shiffrin, 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陈开举.英语会话中末尾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现代外语, 2002, (3) .

[3]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 2003, (3) .

[4]崔建新.关于口语中位于句首的“那么”[J].逻辑与语言学, 1993, (3) .

[5]何自然, 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

[6]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 2003, (3) .

[7]吴亚欣, 于国栋.话语标记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 2003, (4) .

11.高一作文那个秋天600字 篇十一

屋内一片沉寂,我静静地坐在母亲的对面,享受着暴风雨前的宁静,“你倒底是怎么回事?”母亲开了口.我低头,双手绞着衣角,不敢回答“我真的对你很失望。”母亲说完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我一抬头便迎上母亲那深秋似的目光.里面充满了憔悴和失望,我心里一震忍不住甩门而出。

上初中后,沉重的学业和频繁的考试把我压得喘不过来气,连续几次的考试失利,让我彻底打消了学习的念头,走在黄昏的小道上夕阳通过叶间的缝隙温柔地撒在我的身上,梧桐树挺拔的站在道路两旁,在余晖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灿烂,又是一阵风吹来,弄得梧桐树上“哗哗”作响,树叶从我身旁飘落,我就沐浴在这场落叶的舞蹈中。树叶到地上时翻滚了几圈,结束了它这短暂的一生,刚才那场舞蹈也算是做了一个漂亮的收尾,果然再美好的东西也是会消逝的,但坐在椅子上看着太阳缓缓地接近地平线、没入地平线,像一颗种子被埋进了土里,我的心里却莫名轻松了些。

夜黑了,日光灯“啪”一声亮了,长长的小道上只有我一人在行走,秋天的夜晚是寂静的,只有那么几只顽强的蟋蟀在要死不活地喊叫着,突然听到草地上一对母子的对话“妈妈,叶子都掉光了,好难看呀。”“没关系的,明年春天就会长出来的。”“那太晚了吧,它冬天为什么不长叶子?”“因为它在蓄力!”

我心里突然“咯噔”一声心里似乎有什么结被解开了,变得豁然开朗,太阳落下明天依旧照常升起,叶子掉光了它还会生长。

12.那个秋天那片落叶的中学生作文 篇十二

当最后一股热流拂过我的脸颊,当最后一声知了叫在我的耳边带走盛夏,当最后一丝童稚在我的思绪间融化。

我知道,再澎湃的心潮,也终于被时间的狂潮冲刷殆尽。秋天,还是不尽人意的,按时抵达了。

第一片秋天的落叶在褪热的风中摇摇摆摆不肯着陆,它迟迟不愿接受这残酷的事实。风似乎是感性的,它读懂了叶子的内心,想要助它一臂之力,让它再多飘一会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小会儿,这样也能让风好受一些。

但毕竟,叶子终究要落地归根,这是它无可选择的命运。

那片叶子,终于缓缓地、慢慢地落在了地上,悄无声息。

风也忍不住叹息,它的心意不经意间凉了;曾与那片叶子共度风雨的知了也流泪了......

而我,就只能站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看着残酷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折磨着我们?谁曾知道?那片落叶曾是上个季节中最耀眼的一片!那片落叶曾是整棵树上最有名的佼佼者!那片落叶曾是我的记忆啊!

第一个来,第一个去,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的心痛极了。我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片叶子,还有一整棵树上的同伴啊!他们,曾与我一起,有乐同享,有难同当。这些,也都不会再回来了......

时间啊!你为何这般无情?想当年,我与你并肩学习。不论是黎明攻读,还是深夜苦读,你都陪伴在我身边,不离不弃。但为什么一过了小考,你就变了副模样,让我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无情无义!刚刚吹落了我的.记忆,一霎那,又跑得无影无踪......

此时此刻,我只能凝视着那片落叶,它也选择凝视着我。我把最美丽的欢笑给了它,它却还给我数不尽的泪水与惆怅。我,就这样,默默地看着它渐渐泛黄,委屈之意无以言表......

当其它的叶子也被时间委屈的吹落地时,它被埋没了。从前的绚丽,以往的耀眼也被埋没了,它再也不会发光。我渐渐分不清哪一片才是我的叶子,它混杂在满阶的落叶中,与其它落叶一样,没什么区别。而它们,最终只能共同化作泥土。

我静静地站在那儿,两行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涌了出来。

无知的人们从那儿走过,脚下响着的是干枯的落叶。落叶碎了,我的童年梦似乎也破碎了。梦境的残骸化作了柔软的泥土,永远的埋在了我的心田......

我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那个秋天,仿佛是一个终点,童年从此止步不前,所有沉默,所有泪水都化成了句点。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梦境。然而,为什么我却没有,丝毫察觉?

13.那个秋天的作文 篇十三

在作者看来, 本书确实是为民族志找到某种归宿做了开场性的工作, 同时也将其带入现代教育与学校研究之中。

一、研究思路

本书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描述并分析小学校长的日常生活, 研究不仅仅关注一个特定群体———小学校长, 同时也关注以为特定小学校长在某一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通过对其日常工作中进行观察的方式了解其工作的概况, 另外, 从其周围人, 例如老师、学生、家长、同行和家人等的感受、看法来对这位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行为进行细致了解。对校长的工作及其家人对其工作生活的态度, 在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对这一特定的任务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民族志是一种经田野工作后写作成的文本形式, 那就研究民族志的形成的过程, 主要是方法:参与观察、重要报道人、主客位、个人生活史、问卷调查等。

这本书以针对一个人的细致研究为基础, 试图向读者讲述并描绘出一个教育管理者———校长工作生活面貌的真实画面。本书应用以下几种民族志研究方法。

(一) 参与式观察的方法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的核心方法。观察有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之分, 但教育民族志强调研究者的参与观察。本书作者主要采用了戈尔德所提出的“观察者即参与者”的方法, 观察者的角色公开, 在研究中以一位熟练的观察者的身份出现, 为研究对象及其工作所涉及到的周围的人所熟悉, 这样教学管理活动不会因为研究者在场而改变其典型的行为表现。

(二) 深度访谈法

第一, 对于校长艾德三次重要的、特别的访谈。主要涉及开学及年度规划、艾德带领新教师熟悉周围环境、艾德谈自己的家庭。

第二, 对于教职人员的访谈。

在15位塔夫特小学教职人员的系统访谈上面, 使用录音机录音。访谈从开放性问题开始发问, 逐渐深入并接近访谈主题, 利用录音机录音, 期望达到通过访谈本身来探究、重组问题, 或探索一些可能跟本研究有关的非预想主题。

(三) 分发针对性问卷法

针对20人左右群体逐一做系统性访谈庞大的工作量无法承受况且意义不大这一原因, 作者选择在学年结束之前讲过设计好的问卷发给18位班主任教师, 调查他们对校长的认识。

(四) 实物分析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资料数据搜集的方法种类多样, 实物分析法是民族志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这也是保证研究的资料和文件完整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集到许多一手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这对于研究的进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中实物分析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种信息搜集整理工作:

第一, 搜集各种日常通知;

第二, 搜集学校的记录、报告及信件的复印资料;

第三, 收集学生的印象;

以上多种收集信息的方式为研究的进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提到在对数百页的日记、访谈、书面报告等音频和文字等文件加以组织、分类之前, 历经了很长的孕育其, 用来去阅读、讨论、思考、评估。

三、读后反思———民族志, 步步深入的躬行

研究的准备和进行过程都体现着“步步深入”四个字, 先由校长日常生活开始观察, 接着, 对于艾德校长所在的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搜集和描述。最终, 像我们广大读者呈现这校长在其所在文化系统当中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同时也从校长影响新教师社会化的角度, “由外入内”到“由内而外”的社会化过程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视角, 让我们对于校长这一角色有了一个透彻的理解。

本书作者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民族志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应当是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研究资料的搜集、分析。

对此, 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 做好研究开始之前准备工作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中对于作者所搜集到的数据和材料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呈现出来了现在的这本著作, 方法得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 作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在的环境对研究工作的支持, 这一部分对于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 从收集到的信息或文件的利用度上来看, 相信文中所呈现出来的应该只是作者当时手中资源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 这本著作呈现的仅仅是某一种条理下的研究成果, 并未做到全面的展示。那么, 如果我们可以再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编排整理, 可能还会有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出现, 这也说明研究的持续性是有一定价值的。

上一篇:用爱成就梦想下一篇:过大年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