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2024-11-03

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精选8篇)

1.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一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6届“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总结

我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重视对“双困“生的帮扶工作,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得到真正的帮扶。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30名,已全部建档立卡。我院对学院建档立卡贫困生展开自查,情况如下:今年3月至今,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单位248个,就业岗位813个。截止2016年6月30日,我院430名建档立卡的学生中422名同学已实现就业。

一、具体工作情况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学院副院长罗生芳任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钟柳青、周伟敏副处长任副组长,各系就业工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院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推荐、动态管理及追踪等工作。先后四次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传达学习了自治区政府及区教育厅对开展该项工作的指示和要求,理清思路,明确职责。

(二)工作步骤

第一步:制定工作方案。学院统筹安排,研究制定《2016年“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任务责任到人。

第二步:开展帮扶。加强思想教育,及时疏导和消除负面情绪,帮助“双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形式多样的就业推荐会引导他们选择就业单位。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提供切实有效的求职技巧辅导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并结合实际,积极帮助他们困生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

—1— 难。该项工作自2015年底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步:就业追踪。对离校未就业的“双困”毕业生,我院将持续跟踪,并持续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已就业的“双困”毕业生,加强就业信息追踪,做好就业复查,掌握其是否有离岗、换岗的情况,并及时更新其就业信息,并录入教育厅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我院将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相关毕业生就业追踪数据的更新工作。

(三)工作情况。

1.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活动。“一对一”帮扶就是要加强对每一位“双困”毕业生情况的了解,了解他们特点、就业意向,及时向他们传递最新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做到有的放矢的推荐就业。我院坚决贯彻“一对一”帮扶工作,有些学生是班主任对接,有些学生是系部就业干事或专业教师对接,有些甚至是系部领导直接作为联系人。例如,机自动化1332班学生覃头同学,来自一个“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山家庭,通过自身努力,各方面表现突出,他的联系人机械系党总支书记梁艳娟老师亲自向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力荐,成功被中烟公司录取。

在帮扶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对学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考取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政策咨询等服务,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多管齐下,促成其就业。在举办素质拓展训练营等各种提升就业能力的活动中要优先考虑就业困难毕业生,帮助他们激发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针对未就业学生的情况,根据文件要求展开帮扶,一对一地给每人推荐3家以上月薪均2000以上的用人单位。

2.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推荐形式,予以优先推荐。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向“双困”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主动与招聘单位联系,予以重点推荐。密切跟踪他们求职面试的结果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双困”毕业生 —2— 可以向各系部主动提出帮助提供就业岗位的申请,系部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时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模具1333班黄庆杰同学,来自父母双方均务农的经济困难家庭,且父亲身体不好。来自家庭的重压激发了他积极向上的斗志,来自学校的关怀让他倍感温暖,在校期间他各方面表现优异,注重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并在学生组织中担任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他参加了由机械工程系组织的SIYB创业培训,并拿到了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为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院“双选会”上,根据老师对其针对性的筛选、指导和帮助,选择了机械工程系校企合作企业“亿山精密实业(深圳)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面试及考核,现在企业中担任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3.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训。宣传发动“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培训及推荐就业单位;积极鼓励、引导“双困”毕业生参加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训以及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启发他们开阔视野,拓宽就业渠道。

例如,汽车工程系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生进行政策宣传和创业指导并组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其中17名贫困生获得国家颁发的创业培训证书,一名学生成功创业。

为了引导贫困生正确择业就业,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石化系还特意召开201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了解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展开推荐工作。

4.政策帮扶。积极帮助“双困”毕业生利用国家及省市有关优惠政策,为其提供政策引导,主动帮助他们联系各地人事、工会、妇联等部门落实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等专项帮扶计划。

5.加强对“双困”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提高他们自我调适

—3— 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各系专门设立了就业心理咨询团队,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注意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观察他们思想和心理上可能产生的不良苗头,疏导他们因就业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双困”毕业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少部分身体上有疾病,如乙肝大小三阳,有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较差或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困难。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对每位求职有困难的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自我定位。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对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疏导,尤其注意对“双困”毕业生进行日常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另外,系部就业专职干事配合班主任、辅导员一起负责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工作,确保他们思想稳定,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2016年6月29日

—4—

2.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二

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北京市将建立就业见习基地为其提供见习机会,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将给予政策性扶持。

目前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每年在千分之二以下,但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趋势。北京市为此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创办个体工商户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创办公司制企业的,投资人可以专利、股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对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可按照出资人的约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分期缴足。对于开办文化经纪、动漫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技术开发等科技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可注册在区县政府确定的集中办公区,也可利用住宅作为住所(经营场所)进行登记注册。各高校必须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下一步,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及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当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贷款担保等一条龙服务,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

3.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三

靶向对象,分层识别精确到“根”

要实现精准帮扶,首先要甄别出帮扶对象。据桂林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该市2016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6000人,但桂林市人才办并不知道其中哪些是贫困家庭毕业生。为了精准锁定帮扶对象,桂林市人才办的工作人员可谓费尽心思,想尽办法。

精准找,信息化手段靶中对象。窗口登记、系统导入、上门服务……桂林市人才办多管齐下收集2016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并及时更新和修改。同时,积极与桂林市扶贫办联系,收集全市贫困家庭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模式将2016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与桂林市扶贫办数据比对,找出612名2016年贫困家庭毕业生,从而摸准帮扶对象。

热心联,摸清底子靶中现况。摸准对象还不够,还要了解对象现况,才能找到帮扶的要点。帮扶从联系开始。参加帮扶的党员通过一对一电话联系,了解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职业技能、实践经历、身体条件等个人情况,摸清个人的就业实力,为“服务—需求”做好对应。

细分析,分类寻根靶中要点。桂林市人社局按摸底时登记的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现况,从就业软实力和硬性技能方面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全市612名2016年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分类,分析其未就业的主因,从而找到帮扶要点。桂林市人才办主任邓晖表示,每个毕业生的需求不同,所以要了解他们学什么专业,想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的工作,就业区域在哪,是否需要培训和就业指导,是否需要提供见习岗位等。根据他们的诉求,再提供下一步精准服务。据初步统计,这些贫困家庭毕业生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 需 要帮助。

精准发力,联动帮扶精确到“人”

确定了帮扶对象后,桂林市人才办便将帮扶任务进一步明确到组,责任到人,建立了市、县(区)联动帮扶机制,精准发力。

职责明晰联到组。桂林市人才办以党员为先锋,组建起17个帮扶小组,与分布在17个县、区的帮扶对象对应,依据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评估分类,将责任明晰到人。每一名党员,联系10家有毕业生岗位的用人单位,帮扶百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该局党员老蒙凭着从桂林市扶贫办获得的地址,从市到县,再到村,敲开了恭城瑶族自治县贫困家庭毕业生小周的家门,与其交流家庭近况,了解她的就业态度、就职素质等,同时做好就业指导。老蒙说:“精准帮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就是希望他们在就业中不掉队。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再辛苦也值当。”

复联寻找精到户。由于许多贫困家庭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已经变更,给帮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有工作人员反映,所负责的贫困家庭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无法通过电话联系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电话联系已失效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桂林市人才办的工作人员以市、县(区)联动为支点,采取“QQ+电邮+挂号信+登门服务”的方法,与贫困家庭、失联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取得联系,争取不遗漏一名贫困家庭毕业生。有些贫困家庭毕业生既不能通过电话也不能通过网络联系上,工作人员甚至通过乡镇的社保所,找到毕业生家人,最终才得知了他们目前使用的电话号码。

跟踪管理精到人。桂林市人社局要求帮扶人员每周与贫困家庭毕业生至少联系一次,了解其面临的困难,跟进其想法,更新资料,对每一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一人一个登记记录。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小黄说:“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所以我一直比较自卑,面试老被刷下,就是不知道怎么改。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跟我聊,找专家为我进行指导。我到企业面试前还发来贴心的提示短信,让我顺利过了关,找到了工作。”

做好服务,分类施策扶到“点”

就业扶贫就是要从解决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入手,因人施策,多措并举打出精准帮扶的“组合拳”。

线上跨区联合,拓宽就业渠道。桂林市人社局依托桂林人才网,联合粤桂湘黔四省长沙、衡阳、贵阳、黔南州、佛山、茂名、南宁、梧州等8城市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组织以桂林为中心的高铁三小时经济圈城市网络招聘会,设立贫困家庭精准就业扶贫登记入口,从7月22日开始至8月5日结束,历时15天共汇集8市1567家企业提供16137个职位;活动网页浏览量达58039人次,日均浏览量3869人次;据不完全统计,85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在此期间登记实现就业。

nlc202309090049

贴心就业指导,提升就职能力。“我想从事文员工作,但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不够精通”,来自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小周说。对此,桂林市人社局采取跟班学习、集中培训的方法,将其请到市区,为其提供食宿,从软件使用到简历制作、面试礼仪进行个性化培训,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

“百十一”活动中,桂林市人社局针对就业观念模糊、就业能力弱、职业技能欠缺、面试心理调适差的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常见的问题,派出专人开展一对一指导,并运用人社系统内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见习等政策,贴身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指导并不止于专家,还在于实践。参加帮扶的党员们主动联系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经理,通过模拟面试问答、应聘观摩等方式,助力贫困家庭毕业生成长。

线下约职,送岗入户到家。参加帮扶的党员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积极奔走协调。活动开展以来,桂林市人社局党员累计一对一地向贫困家庭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1920个。

在坚持就业岗位推荐的基础上,为节约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桂林市人社局加大联系力度,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对接、沟通,积极促成双方就业意向的达成,并将就业岗位(甚至就业协议)送到这部分毕业生家里。

来自灵川县潮田乡寨底村的小熊学的是医学检验专业,离校前未落实就业单位,想从事对口专业工作。党员老许与桂林市医疗机构联系,为其寻找合适的岗位。然而,桂林市各公立医院所招聘的对口岗位在学历、职称、经验等方面要求均高于小熊目前的状况,加之由于工作资历不足,小熊尚不具备报考相关执业资格的条件,故老许与其沟通,努力结合小熊“想到医疗机构工作”的想法,将其推荐给了桂林美年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桂林美年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罗总监收到桂林市人社局推荐的小熊的简历后,对其进行了面试,并最终决定录用小熊。10月8日小熊走上了新岗位。

转变扶贫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桂林市人社局在扶贫工作中不断突破难点,抓住要点,实实在在地服务了贫困家庭毕业生,得到了社会、企业、毕业生的认可。“当下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低头做事,眼界高。但这次‘百十一’帮扶活动推荐来的毕业生肯从一线做起,能低头学,也很诚恳,还是很不错的。”来自莱茵生物的易经理说。“这次活动,能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既帮助我们企业解决用工问题,也帮助了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搭起了一个良性的新型帮扶特色平台。”来自桂林某旅游类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说。

4.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四

谯城区人社局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切实促进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企业行。8月30日,走进联滔电子公司、喜宝鞋服、永刚饮片厂等园区企业,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册260份、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政策须知220份,宣讲帮扶高校毕业生310人。

二是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20,新开发就业见习基地4个,全区就业见习基地达到32家,安置170多名高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见习时间3-12个月,发放就业见习资金55.68万元。

5.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机电工程学院专门制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计划》,从工作原则、领导机构、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建立帮扶制度、分类指导、针对性帮扶、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力促就业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开展摸底工作,建立帮扶档案。

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学校的就业帮扶政策,确定帮扶对象。对8名2016届困难毕业生进行登记管理,建立了专门台账,定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情况。

二、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帮扶针对性。

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特点,按照“重点关注、优先推荐、及时服务”的原则,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毕业生等群体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计划,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三、做好跟踪服务,增强发展后劲。

对已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定期就他们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企业回访等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协调用人单位解决各种工作和生活困难。

6.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六

从7月份至今,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民政局、财政局、团委等5部门联合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经过资格审查和统一考试,在市区择优录用了1000名高校毕业生,现已全部安排到有关街道办事处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岗位。

据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青岛市生源高校毕业生约5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2万人,总数近7万人。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最近,市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中专门拿出1500万元,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在市内四区开发了1000个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安排他们到街道或社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青少年社会工作及其他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7.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七

关键词:高职校,毕业生,就业陷阱

1 高职校毕业生就业陷阱的表现特征

毕业生就业陷阱通常是由一些招聘单位、机构或个人利用毕业生的弱势地位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 采用不正当手段, 与毕业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 ( 协议) 。当前毕业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4 个典型特征。 (1) 欺骗性, 表现为招聘单位以强劲的虚假宣传、不实现承诺的伪善行为取得毕业生的信任, 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 隐藏各种不当目的。 (2) 诱惑性, 表现为招聘单位着力包装, 夸大事实, 并以各种荣誉、待遇和发展前景迷惑毕业生。 (3) 隐蔽性, 用人单位运用各种诱人说辞, 听起来入情入理, 令人心动, 实质布下陷阱, 使单纯的毕业生难辨真伪, 成为骗取对象。 (4) 违法性, 一类是违法违规留人才, 有些为留住人才而扣留毕业生证件, 有些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设置协议陷阱、合同陷阱或试用期陷阱, 使毕业生求助无门。

2 毕业生就业陷阱的类型

2. 1 招聘陷阱

有些招聘未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打着招工名义召开双选会, 获取一些毕业生信息; 有的单位招工时变相收费, 不当场签约, 要求通过收费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 有的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严禁招聘单位在毕业生就业中收取费用。

2. 2 中介陷阱

中介收取高额费用, 招工时列出一大堆收费项目; 有些中介机构虽然介绍了单位, 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要求不符, 工作数月后再被炒鱿鱼, 理由是试用不合格; 有些中介机构相互串通, 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介绍工作, 收取不菲的中介费后, 介绍给外地中介, 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营企业让毕业生打零工, 而户口、档案被长期违法滞留。

2. 3 协议陷阱

招工时常以口头形式承诺, 在协议书中不予体现, 使之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 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由于毕业生维权意识缺乏, 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 对不平等条款要么不知, 要么不敢提出异议; 有的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 在就业协议中出现不符合劳动法的约定, 达到违法用工的目的。

2. 4 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 对毕业生和招工单位都有约束力, 试用期长短或有无由双方依法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某些用人单位规定毕业生报到就签订劳动合同, 马上上岗工作, 当毕业生感到单位不符合自己意愿想要调换工作时, 才发现自己“无意”中放弃了试用期, 如果要解除合同, 要承担沉重的损失; 有的试用期或见习期过长, 以在见习期为名不签合同, 或借故延长见习期, 使毕业生就业后的应得收益减少。

2. 5 培训陷阱

在毕业生就业中, 常有一些培训机构混杂其中, 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对毕业生进行培训, 但收了培训费却不安排工作; 有些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连手欺骗毕业生, 毕业生交了昂贵的培训费后, 被推荐到一些地理位置偏远、单位效益不好的低薪岗位, 甚至在试用期就被借故辞退; 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新进毕业生必须经过某种机构培训, 考核合格才能录用, 不少毕业生化费了较多培训费但考核过关者很少。

2. 6 安全陷阱

毕业生就业中常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机。毕业生稍不留神常会落入安全陷阱, 如被索要各种证件、签名、盖章, 这些在招聘中留下重要证据有可能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或成为敲诈勒索的对象。

3 避免毕业生落入就业陷阱的措施

解决毕业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责任,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就业改革和管理, 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3. 1 改革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机制

现行的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约束力不强, 造成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因此, 对现行就业协议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首先, 学校应退出三方就业协议的签订。高职校不应是就业协议的主体, 更不具有社会用工管理的职能, 把高职校作为协议主体一方常将处于尴尬境地, 易造成扯皮, 侵害学生权益。其次, 要将就业协议向劳动合同方向发展, 目前有的毕业生就业协议文本不够规范、内容欠全面, 常成为用人单位规避责任或侵害毕业生合法权利的借口; 就业协议内容由双方约定, 无强制性规定, 造成协议与劳动法冲突,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 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权益常得不到保障, 将毕业生就业协议朝附有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方向发展, 就能做到有法可依, 有效约束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

3. 2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政府、社会与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主要方式。政府、社会和学校应积极开拓渠道, 创造就业的有利条件,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特别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审批制度, 加大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现象。

3. 3 加强用人单位的用人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与检查, 严厉处罚不法用工单位, 同时加强对毕业生宣传劳动法, 鼓励毕业生检举揭发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 以规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 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3. 4 提高毕业生自我保护意识

8.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 篇八

一、创新岗位开发,拓展岗位就业

一是指导市管企业挖潜增岗。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支持市管企业与本地高等院校开展“订单式”教育、定向委培合作,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此外,鼓励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二是大力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拨付6.7亿元工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六大重点工业产业稳增长,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此外,加强工业投资奖励,对新投产并完成一定工业产值的工业项目给予10万100万元奖励,增加企业用工需求。

二、创新创业平台,促进自主创业

一是依托广西首个创客城——南宁创客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新型创业平台。南宁创客城主要是融合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项目首期投资2000多万元,目前,建成的4层共6600平方米的创客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现有30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入驻。二是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中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新平台。2015年12月,南宁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借助建设中国一东盟信息港、海绵城市试点等契机,以“互联网+东盟+中关村+南宁”的模式,聚集全球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努力打造成为立足南宁,辐射西南、中南,面向东盟的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中心、示范中心和服务中心,培育与东盟市场衔接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新平台。

三、创新培训平台,推进素质就业

一是扩大就业见习覆盖面,提高就业能力。南宁市积极在六大重大产业中发展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进一步提高见习覆盖率。截至目前,南宁市认定了7个批次共121家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就业见习岗位达584个,计划招收见习生总数为5231人,涵盖460多个职业或工种。此外,提高就业见习补贴,建立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挂钩的基本生活补助调整机制。从2015年6月起,南宁市就业见习补贴执行新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750元/人·月提高至900元/人·月,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的,补贴标准提高至1200元/人·月。二是建立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助力人才培养.南宁市计划于2016年5月在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广西(南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占地300亩,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调整、项目设计方案征集等部分前期工作。实训基地将打造成立足南宁、服务广西、辐射东盟,集职业技能培养评价、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

四、创新对接平台,拓宽渠道就业

一是“走出去”,组织南宁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用人单位赴自治区外开展交流合作。近几年,南宁市每年都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联合引智”外出招聘活动,2015年共组织81家次用人单位赴西安、武汉和长沙等城市参加当地举办的招聘活動。组团招聘单位共提供适合毕业生的岗位837个,吸引720名毕业生前来咨询,收到报名简历606份,达成就业意向58人次。二是“请进来”,通过项目对接会邀请优秀毕业生返邕发展。依托“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平台,组织开展“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2015年,活动邀请了南宁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36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会,共有200多个精品岗位向学子们发出热情邀请,多名学生与企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据统计,在参加前两届活动的170余名学子中,有42%的毕业生选择了返邕发展。

五、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市场就业

一是在传统招聘会基础上,增加双选会举办次数。2015年,除举办每月专场招聘会外,还分别举办了春季、夏季和秋季3场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其中,夏季和秋季双选会每场参会企事业单位都超过500家,提供岗位47157个。二是利用专项活动,充分挖掘毕业生就业岗位。如举办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活动月期间举办专场招聘会7场,提供现场参会单位203家,提供现场招聘岗位6556个,参会毕业生人数6800多人。与本地高校联合举办了2015年南宁市民营企业招聘周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共同组织305家单位进校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800多个。

六、创新基层平台,鼓励基层就业

一是学费补偿。从2015年起,南宁市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不含县级和县人民政府驻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中小企业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给予最高限额8000元/学年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二是定向招录.在公务员招考中,2015年南宁市试点各县乡镇机关拿出60个名额定向招考本地人,2016年南宁市还调整定向招考本地人范围至艰苦边远县,共拿出115个名额定向招考生源地或常住户口为本县的人员;并首次开展面向大学生退役士兵和人民武装学院毕业生招考乡镇(街道)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部分乡镇和街道共拿出12个名额定向招考。

上一篇:妈妈+宝宝+爸爸的游戏一家人下一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