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共10篇)
1.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一
小学上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培训教师为核心,以教研活动为工作手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实验与研究,切实抓好品德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我校品德课程全面实施顺利进行。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要点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能高效课堂 1.建立研究团队,打造研究特色。
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每一个学校各推荐一名在任的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本部2-3名),建立临沂第六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将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观察点,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分析课、展示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倡个性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课程实施能力。
2.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学习市教研室的经验,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比如:地理专题、历史专题等。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此专题教学的整体的把握,系统地掌握教学方法。
3.努力上好常态课,做好高效保障。
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重点搞好常态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态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4.用心打造精品课,共同提高借鉴。
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1-2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5.教干深入一线,引领教师改革。
落实教干、教研员包靠村小、教研组制度,积极开展“下水课”活动,教
研员不少于10节课,要在“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促进自身内涵发展,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导水平。教干要深入参加一线教研,开研究课,做教学报告,引领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6.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个性课堂。
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调查活动、课中实践活动、课后践行活动三个方面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课堂教学,并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学习先进理念,提高业务素质。
认真钻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临沂市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新推广的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能把新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理论学习,对学习心得、体会能及时小结,能联系实际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2.加强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举行教师培训,力争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网络培训,可以是分年级、分段培训等,尽量创新教研培训形式,用最优的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3.加强骨干引领,带动教师发展。
抓好骨干教师的力量,创造研究氛围。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采取结对子、拜师傅等形式,制定帮辅措施,实行骨干教师与弱师捆绑制,重点培育有潜质有前途的青年教师。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品德教研氛围。
4.利用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益。
充分利用区网络教科研平台,依靠研究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进一步建设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平台,借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并优化网络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益。
(三)切实抓好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认真备好教案,落实教学常规。
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进一步强化课堂目标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和学生活动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2.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研究。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要涉及到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实施情况等方面,详细制订考查科评估机制,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注重课堂反馈,写好教学反思。
认真组织好汇报课、尝试课、探究课、示范课,做好课前课后的说课评课、研讨交流等,促使全组教师共同提高。鼓励教师真实地记录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困惑与反思,真正使反思能促进自己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四)精心进行作业改革,提高作业教学效益
1.保底性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基础训练,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2.自主性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拓展作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动手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改善生活、营造生活的能力。
3.实践操作性作业:此类作业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要以阅读书籍、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主,将教材内容与社会、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将书面知识积极转化为应用知识,并内化为能力。比如课前的调查体
验作业,课后的拓展践行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
(五)尝试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大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实行多把尺子量人,以单一的书面测试为基础,同时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从多个角度去考查学生,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强化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
1.书面考试和测验:相对而言,《品德与社会》中有大量的知识学习,因此,传统的书面考试和测验也仍然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采用书面考试和测验,要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4.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5.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学生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6.学生作品分析:通过对学生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1.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参加全区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活动 3.建立校级研究团队 4.召开学科教师培训会议 十月
1.参加区“课改之星”课堂教学成果巡回展示活动 2.学科常规业务专项检查
十一月
1.迎接市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省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复查 3.校级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十二月
1.迎接全区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全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定级达标活动
1.考查学科测试 2.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2.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 篇二
品社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研室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工作的布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1、认真备课:
通过学习135教学模式,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设计出学生自学的提示,使其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自学结果,取舍讲述内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可以将时间用于补充、深化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体现课堂的时效性。
(2)备课时应设计出准确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课上收获,真正实现堂堂清。
(3)青年教师备课时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4)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参与式备课活动方式为主,充分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认真上课:
(1)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新的课堂文化:营造课堂学习的合作文化,倡导共建共享;营造课堂学习的对话文化,倡导对话与协商;营造课堂学习的探究体验文化,倡导感悟、发现与创新;营造课堂延伸的践履文化,倡导生活的再次回归,让践履文化改变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在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后,通过课堂的开放,课堂文化的营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3)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实施经验。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实现组内成员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的目标。
3、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品生、品社的科学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4、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继续读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真作好笔记,期末写出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学习135课堂教学模式,谈感受。
第二周集体备课。
第三周研究如何备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第四、五、六周组内听评课。
第七、八周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交流。
第九周期中考试,写试卷分析。
第十周五一假期。
第十一周教师基本功展示。
第十二、十三周观摩课活动,请教研员指导。
第十四周讨论如何制定复习计划。
第十五周请教研员解答疑难问题。
第十六周知识竞赛。
第十七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交流经验。
3.《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三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全体《品德与社会》老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相约世博会》,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世博会的知识,了解上海的发展,接着开展调查,完成调查表。在调查、讲述、讨论中渐渐体验感悟作为一个上海小公民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抓好集体听课、评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教研组重点以观看优质课、评优质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听好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微果网 人人都是好老师
学习从分享开始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4.品德与生活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篇四
2005——2006第二学期
本学期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的显现的实际问题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重要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内容及实施等。
二、树立新的课程观,正确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生活性、国情性、活动性、主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实施性、生成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教成“看图说话”;
2、借助主题活动图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3、准确理解主题活动图的实质和目标;
4、准确把握主题活动图的线索;
5、以课程标准为首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三、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力量,领导亲扑克挂帅,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不断实践、研究,总结经验,确保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如:第二册第三单元“我的本领大”设计了“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有一双小巧手”、“探索眼镜的秘密”、“影子寻趣”四个主题活动,综合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教育,其中每个主题活动都较好地融合了课标要求,如“影子寻趣”就包括了热爱科学、爱亲敬长、尊重劳动者、关爱残疾人、善于观察、喜欢提问、乐于探究等多种教育。再如第四册第三单元“我做升旗手”、“我爱我的祖国”的主题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体会国旗的尊严和神圣地位,初步树立热爱祖国,为祖国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5.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五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六年级组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使我们中心校的品德教学素质更上一层楼,使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工作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六年级品德组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活动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研工作目标
1、继续开展品德新课程实验,努力构建“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全面总结新课程实验,大力推进品德组学科文化建设,促进品德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的深入,培植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2、继续打造品德教研组团队文化,以“教研案例策划”为载体,培育教研特色,扎根品德课堂研究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 1
教学研究幸福指数。
3、继续改进品德教学与研究管理,精细管理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内外相结合、师生相协调的课堂教学优化模式,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4、以教研组团队建设活动为契机,以“教研案例策划”为载体,认真开展、领会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课题研究的精神,深化《主体活动化德育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子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创建“有追求、有理想”的学习研究型教研组。
四、工作措施:
(一)认真开展教研工作,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教研培训
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一开学,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 观。
2、常规工作落实。
(1)、开学初制定好学科教学计划,并确定教研的主题是“生活
化 活动型 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
(2)、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每位教师集中精力备教材中的几节课,集聚智慧的火花,这也是基于任课教师多为兼课老师的缘故。
(3)、每学期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主要交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学校和区教研室的各项教学活动,并认真作好记录,回来及时与同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交流反馈,利用教研组活动的时间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共同探讨成败得失,以便及时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5)、每位教师要多积累和撰写有利于形成实践智慧的教学案例,组织案例交流、评比,学期末每人至少交一篇教学案例。
四、活动安排
教研活动共分三次
九月份:
(1)学习本的教研工作计划,了解本学期的活动安排。
(2)对教材、教学进行交流
作业:品德教学计划
十月份:
(1)全组品德教师参与组内说课比赛。
(2)集体评议。
(3)学习关于“说课”要求
(4)学习几篇优秀的说课稿。
(5)进行评比
作业:说课稿
十一月份:
(1)由两名品德专职教师上两节教研课
(2)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3)学习课标,开展课标与教材的验证工作
(4)探讨期末认知题单的出题内容与操作。
(5)交流德育论文,交流教学与学习心得。
(6)寻找教研方式的讨论。
作业:教学案例
十二月份:
1、研讨品德科目的评价方式方法
2、期末考试的各项准备活动。
总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力争立足课改、专业发展、依托网络、课题牵动,扎实有效地完成本工作。
6.品德与社会教研主题 篇六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初探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 莉
一、“活动化教学” 的内涵
“活动化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至今还处于实践和探索中,所以对于什么是“活动化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为什么要实施“活动化教学”
(一)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革变的要求
早在1997年颁发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用)》中就已提出:对小学生多采用活动式教学。2002年6月新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际,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实施“活动化教学” 的策略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在日常的小学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动,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 为实现“目标” 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如《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材上主要写的是湖南省的物产,离我们重庆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就应紧密结合重庆儿童自己家乡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课前可组织或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些有名的物产,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的物品、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激发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如,课前准备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相机切人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课后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 的目的。如,学完《我为学校做点什么》一课后,可开展“我让学校更美丽” 的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去感受校园的美丽,去发现校园的不足,并用不同的方式去学校做点儿有益的事,如,主动拾垃圾、清扫校园、给花草浇水等美化校园的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注重情境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五)教师要做到“一条主线,四个解放”
“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线。“四个解放”指: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是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一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 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7.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七
五年级 张寅静
忙忙碌碌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开学至今,品社学科在教研这一块仍以一人之力苦苦支撑,尽管是兼职,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研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以精品与常态并存为研究思路,借助研讨,关注并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规范。以教学案例的示范和分析为载体,帮助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常态课”为研究切入口,开展研究。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层面开展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走向德育经验的提升,从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走向有效落实能力目标的研究。从活动作业的有效设计走向德育价值的凸显。真正使教师的教学感性与理性交融,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
2、加强对常态教学的研究。
提高常态课教学水平,落实德育教育功能。学科教师应进一步端正认识,深刻认识品社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 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使品社学科的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真正发挥和落实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3、梳理五年级品社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解读教材,便于一线教师能顺利开展品社课堂教学,本学期我围绕“三维目标”对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通过梳理教材知识点,可以发现本教科书在设计具体内容和选择教学材料时,特别注意贯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融入到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中,并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4、组建一支品社学科教研团队。
加强品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教研力度,本学期调整扩充中心教研组成员,以点带面,进行各年级各册教材的知识点的梳理;整理教案;收集课件及拓展资料;及时提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帮助班主任兼课老师上好各自的品社学课。同时积极发挥中心组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教学骨干教师等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培植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扩大优秀教师队伍,大面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教研团队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塑造“明理、博爱、雅慧、灵动”的童园学生形象为目标,立足学科,细化目标,课堂落实、善思慧教。
8.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八
社会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师们对于如何开展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普遍感觉到困难。我们在前期开展过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的教学研讨的基础上,本学期以中心教研组为依托,深入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研讨。
一、研究目的帮助教师们准确把握好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方法的相关理论文章。
二、研讨时间
2012年3-7月
三、研讨方式与内容安排1、2、3、4、理论学习:学习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相关理论文章。课例观摩:观摩石化幼儿园、区二幼两节社会领域教学活动 互动点评:教师点评及专家点评。集体备课与中班社会领域《我是值日生》同课异构活动展示
(1)区一幼、金钥匙五分园、依江畔园三个幼儿园各派一名教师执教同一主题
中班《我是值日生》,3月30日前执教园所集体备课设计方案。
(2)中心教研组分成三组集体备课、试教。一组; 执教金钥匙五分园;二组 区
一幼;三组 依江畔园(集体备课,4月6日,集体试教并修改教案 4月9日-13日)
(3)全区展示教学活动 4月18日
5、各幼儿园自主学习实践。结合观摩学习活动拟定园本教研方案。
(5---6月)。
6、反思总结。
以幼儿园为单位集体备课设计一篇社会领域方案。
一组:中班《我生活的小区》 二组大班《美丽的钢城--青山》三组 小班《我的好爸爸》
各组收集设计方案,提交教研活动小结
6、展示交流。将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整理,形成区级教育资源,交流分享。青山区教研室
9.品德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九
上期教学反思:从上期的检查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收获颇多。本组教师团结互助,说课看课评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年轻教师积极性高,成长很快,赛课活动深受好评。
本期工作挑战:本期将有一个大型的活动专题作业的展示,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如何做到有效的批改,还需探索。教材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起始年级也将改用教科版教材,因此,研讨新教材在本期尤为重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与生活及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贯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牢牢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全面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品德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理论学习,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争取在教学中多出成绩。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不放松学生双基训练。主动积极地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及措施:
1、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每周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及校本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重读新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探讨学科发展走向。
2、本学期在教材的起始年级改用教科版新教材,因此,应组织组内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学习。重新审视教材,在新的理念下重读教材,收集课例。结合学校提出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坚持课堂教学八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好常态课。
3、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指导学习消化相关教学理论。认真进行教学十环节的评比和课例研究,在备课、教学、说课、看课、评课、研究等领域进行合作。新老教师要互相学习,争取教研组内同志在本学期都有长足进步。
4、开展好组内听课活动,认真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科任大组的每周一课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参加市赛课活动的观摩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第三学月,进行学科与现代技术整合的课例展示和经验总结。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
5、在教学中努力探索符合课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同课异构的探讨。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促进学生采用体验感受、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6、继续开展好单元主题学习下的专题作业研究和教学效果评价。专题作业一直是品德组的特色作业。在本学期,应在认真分析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作全新的一至六年级的专题作业卡,并在教学活动中投入了使用。继续探索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在高段,可以尝试对所学知识性内容进行检测。
7、配合学校学科展示要求,在四楼开办学科展示墙,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8、进行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完善学科博客,能和兄弟学校和相关单位进行网上教研,资源共享。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资源库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9、与其它组教师配合,进行综合课程教学内容纵向(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中史地政学科等)整合与横向(语文、数学、科学、心理、艺术等)整合的初步探索。
四、学月安排
9月:
1.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活动,开展片联组教研及校本教研。学习新课程标准。
3.组织教师学习新教材。
4.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5.研究大组内的每周一课的教案
10月:
10.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十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二期课改为核心,以《山西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指标》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与“关注能力培养,提升育人价值研究”为重点,紧紧围绕市、校的工作思路,聚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全面落实两纲教育渗透的同时,努力提高本校品社课教学实效。立足课堂,联系社会生活,使教师明确品社学科的课程特点,并将其落实和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上。
二、工作目标
1、认真研读“永济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以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研究重点。
2、探索教研活动的主题性。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并有举措。
3、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过程, 从关心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能力培养,提升育人价值。
4、加强理论学习和听课评课活动,更新教学观念,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研实力。充分发挥品社学科教育教学能手与新秀的引领作用。
5、继续开展《小学品社教学与集邮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主要工作
1、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1)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与组员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2)每次教研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学科的年段、单元与课时教学的基本目标、研究适合学生学情的学科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论学习、探讨交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有效地提高品社教研实效。
(3)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教研活动,汲取精华,有效利用,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4)通过教学能手、新秀引领的方式,带领组内老师依据二期课改的内容要求,对各单元内容进行重点解读,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
2、有效教学资源共享
(1)有效学习和落实教学常规。发挥教研组作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有效利用教材这个平台,拓展课堂教学信息,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2)要求教研组每位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能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我们的品社教学质量,争取在蹲点调研中有优异的成绩。
(3)以五环节为抓手,从备课入手,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1)积极参与大组课题《小学品社教学与集邮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并扎实开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2)整合积累有关于史地知识的课程资源。
(3)完成1-5年级第二学期的品社集邮小报。
4、认真完成教研员蹲点任务
结合“创智课堂”的建设任务,蹲点学校教研组,重点参与教研组的专题研究与指导,提升学校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月一次)
四、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本教研组工作计划及各年级教学进度、教学目标。
2、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基本功的分析与思考》
3、了解教研员高海虹老师蹲点的任务及要求。
明确各级组承担开课任务的老师。
4、一年级听课评课(蹲点)3/25
四月份:
1、解读文本,明确本年段单元目标及重难点。
2、黄筱莹区公开教学听课、评课。4/253、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
4、各备课组完成一份“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作业”设计工作。五月份:
1、关注能力培养,提升育人价值研究。(网络教研)
2、三年级听课评课(蹲点)5/133、完成品社集邮小报,上交存档。
六月份:
1、每位教师完成一份教学详案,包括说课、教案、教后感。
2、五年级听课评课(蹲点)6/33、拟订期末考查要求,完成《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相关内容填写。
4、、总结本学期工作,撰写本教研组工作小结。
【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07-23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研组工作总结11-18
三道岗中心小学品德教研组工作计划07-14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二下06-26
3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07-07
《品德与生活》心得体会09-11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11-08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08-21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09-16
一年一班品德与生活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