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雾凇教学设计

2024-07-03

23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23雾凇教学设计 篇一

四年级语文上配套练习册答案 23雾凇

一、选择读音。江畔选2,其余选1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景观

2、⑴课文用了哪些词句来描绘雾凇的景色之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①大②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多、浓厚。③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全都是。逐渐④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

三、选词填空。

吸收,变成,遇到,凝成,漂浮,变成,聚,变成。雨雪的形成过程。

2.23雾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 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不写,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上网搜索,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网上资源使学生图文结合地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教学媒体使用设计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室和I n t e r n e t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 学生通过浏览局域网了解信息。课前, 教师搜集有关雾凇的资源, 利用F r o n t p a g e制作《雾凇》网站, 把学习资源区分为美文赏读、字词学习、雾凇美景、雾凇形成、欣赏雾凇五部分, 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 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寻找合作伙伴, 组成学习兴趣小组, 进入网站的相应内容进行学习, 并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 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 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 进行交流, 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 分析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初识雾凇景观美

师:当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 如果你来到吉林的松花江畔, 沿着堤岸望去, 你会发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线。松柳凝霜挂雪, 披银戴玉, 如朵朵白云, 似排排雪浪, 蔚为壮观, 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有着“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之美的雾凇。今天, 我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吉林省, 去欣赏雾凇的奇观。 (板书:雾凇)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指导“淞”的写法。雾凇俗称“树挂”。

师:“雾凇”这个词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来说也许很陌生, 那么, 我们就先通过网络与雾凇来次亲密接触。请同学们打开《雾凇》专题学习网, 点击上面的“雾凇美景”, 尽情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景象吧!

师:看了这么多雾凇的美丽画面, 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诗, 或者一段话来说说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地说感受。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 江泽民爷爷在1 9 9 1年去吉林视察, 恰逢雾凇奇景, 他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 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 名不虚传。”1 9 9 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教师出示这两首词, 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 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 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优势, 创设美的意境, 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形, 感悟雾凇的奇特、壮观之美。

二、自读自悟, 感知课文整体美

教师指导学生读、想、画、查。

读:点击“美文赏读”, 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来解决。

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及反复读书后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在旁边批注。

查:点击“字词学习”, 指一名学生认读字词, 相机正音, 指导书写, 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 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对其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通过读、想、画、查, 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与作者对话, 与文本对话,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研读体悟, 品味写景谴词美

师:的确, 走在松花江畔, 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描写这风姿绰约的雾凇美景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细细地品读课文, 好好地感受雾凇的美。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多读读。

师生交流能体现雾凇美的句子, 赏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体会雾凇的数量多和形态多的特点, 感受它的美丽、奇特。

教师出示以下重点句:

(1)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在阳光的照耀下,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1) 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 体会雾凇之美;抓住“缀满”、“十里长堤”, 将其换成“挂满”、“长堤”, 让学生加以对比, 体会雾凇之多。

(2) 点击欣赏, 教师讲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在阳光的照耀下,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这可不是一般的美呀, 是一种奇特的美!谁能把它奇特的美读出来?

(2)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 指一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 想想雾凇是怎样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将你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3) 十里长堤上到处是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怪不得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谁来解释这个诗句?

(4) 点击欣赏, 教师讲述:看, 这琼枝玉树, 宛如银花怒放, 晶莹剔透;仿佛梨花带雨攀枝, 洁白高雅;似披着美玉, 带着白银, 婀娜动人, 随风起舞, 美不胜收,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呀。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第l、3自然段, 想一想, 这两个自然段都在写雾凇的奇特壮美, 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第1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雾凇的奇特壮美的;第3自然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反映雾凇的奇特壮美的。)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锤炼语言文字, 紧紧抓住描绘雾凇奇特与美丽的重点词句, 教师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 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赏画的过程中, 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 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 了解雾凇形成美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 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 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找一找, 把相关语句画出来。集体交流研读成果。 (1) 探究雾凇的形成条件。 (2) 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着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抓住字词, 品读文本的语言, 体会雾凇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 感悟文本语句的精妙。用网络帮助学生解决文章的重点及难点, 提供资料给学生扩充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个性实践再探美

1.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 上网收集一些相关材料, 当一回导游写一篇解说词, 力求写得清楚明白, 形象生动。

2.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 如彩虹、火烧云、溶洞, 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 并选用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 上传至网站论坛, 向同学们展示你的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读写结合, 以导游身份写解说词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向深度延伸,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教学反思

1. 以学定教,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 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 与学生共舞。让学生“多读读喜欢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朗读体悟, 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3.万树梨花话雾凇 篇三

《雾凇》一文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首先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接着以准确、科学的语言解释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写了人们清早观赏雾凇的情景。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为什么会对雾凇这一景象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这是因为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如第一自然段中写道:“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雾凇背靠“松花江”,生于“十里堤”,长在“阳光下”;“缀满”说明了霜花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霜花之美;此情此景,怎能不“美丽动人”呢?再如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这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飘荡”、“涌向”、“笼罩”赋予了雾气一种动态的美感,“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则把雾凇形成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瞧,写得多么细致,多么富于感情!

同学们在写同类型的写景文章时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对景物(比如雨景、雪景、雾景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要做到这一点,一要细致观察,注意选取观察的角度,或远看,或近观,或仰望,或俯视。二要注意观察的时间,“夜看雾,晨看花,待到近午赏落花”,即使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呈现不同的景象。三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景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和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四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文章描写细腻,条理清楚。

4.雾凇教学设计 篇四

旧城小学 庞爱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学情分析

薛法根老师曾说过,教材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雾凇虽美,但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却离他们的生活实际都太过遥远。四年级的孩子虽然在朗读感悟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雾凇这种自然景观缺乏直观的认识,所以需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展示,教材展现的是美丽的北国风光,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能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其中一个说话。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但是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却有一种自然景观,以其“严冬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江泽民主席还曾亲自为其题词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去松花江畔走走,去欣赏一下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雾凇。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凇”的读音和写法。

3、围绕课题质疑。如:什么是雾凇?它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形成的?„„

4、引入新课: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指名交流: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精读训练

(一)欣赏雾凇(学习第一自然段)

1、色泽美。

①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雾凇有什么特点,找出关键词来读一读。②交流:洁自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2、姿态美。

师:除了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呢!赶快找一找(千姿百态)。

(1)出示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并为它取名,如雪浪排空,银菊怒放,玉树临风,少女起舞,银发飘飞„„

(2)学生练习说话,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了解雾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中哪句话概括出了雾凇的形成呢?

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洁而成。

2、引导质疑:(1)水汽从何而来?(2)水汽遇冷怎样凝洁形成雾凇?

3、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1)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指名朗读

(2)雾气遇冷是怎样变化的?

①出示:每当夜幕降临„„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

②出示:雾气淹没灯光,树影图片,感受雾的“浓”即水汽过于饱和。

3、雾凇怎样形成的?

①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②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谁能用“慢慢地”或“轻轻地”说一句话,体会它们的不同。

③指导朗读,读出“慢慢地、轻轻地”的感觉

5、小结: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三)赞美雾凇(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雾凇不同图片,配乐欣赏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2、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在一夜之间,报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样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指导学生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配以音乐和雾凇图片,再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总结

本文作者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同学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真情的表述,让大家再次领略了雾凇那飘逸、绝妙的风姿。其实,雾凇的美还远不止这些,欣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搜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把雾凇的美永远地记下来。

2、搜集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推荐阅读《桂林山水》、《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奇观

千姿百态

教学反思

本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吉林雾凇奇观,给人一种恍若梦境的奇特美感。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二:

第一、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让远离学生生活的景物鲜活、灵动起来。课堂上,我首先通过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面自己不太熟悉的景物,激发好奇,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并通过想象说话,在头脑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雾凇。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就进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在本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利用图片将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慢、轻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我又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雾凇的形成条件。最后,当大片的雾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学生虽然没有见过雾凇,但通过本课的学习,雾凇的美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第二、课堂上的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比如:欣赏完雾凇图片后,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的说话训练,学生因为脑海中有了鲜明的形象,所以说起话来轻松自如。这让我想到许多次的语文课上,面对教师的说话训练或是小练笔,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法交上满意答卷的现象,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上的疏漏吧。

5.雾凇教学设计 篇五

----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科 目:语文 班 级:四(2)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课文《雾凇》,掌握写景的方法,能对雾景或雪景进行描写。

2、过程与方法:

(1)复习课文雾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写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明确本次练笔的要求。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欣赏雾景和雪景图片、老师的例文以及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描写出一处雾景或雪景,让学生在师生的共同点评中改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美景,只要有心就能发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写景的方法,能对雾景或雪景进行描写,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描写出一处雾景或雪景,让学生在师生的共同点评中改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忆《雾凇》的课文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雾凇》。

3、归纳并板书写景的方法。

抓住特点:形状、颜色等

写景 展开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写法

4、过渡,引出新课。

二、练笔: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1、说说你印象中的雾或雪。(指名说)

2、课件出示雾景和雪景的图片,学生欣赏,并用几句话说一说。

3、每个人眼中的雾景和雪景可能会有所不同,老师眼中的雾景和雪景是这样的。(老师读自己的例文)

4、出示《雾凇》课后第三题。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1)学生齐读题目要求及词语。

(4)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是用来描写雾景的,哪些是用来描写雪景的?哪些词语两者都能用呢?(指名说)

5、小组讨论:确定说什么?描绘什么?(小组内互相说说。)

(1)小组内说。

(2)指名说。

6、学生练笔。

(1)师:根据刚才的讨论,结合自己对雾或雪的认识,有序地把雾景或雪景写下来。

(2)学生试写。

(3)教师巡视指导。

7、点评学生的练笔。(1)学生上台读自己的练笔。

(2)师生共同点评,找出练笔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总结。

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四、作业

修改练笔,然后认真誊写。

五、板书设计:

23、雾凇

------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抓住特点:形状、颜色等

写景 展开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写法

教学反思: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第23课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学生的语言积淀和练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我利用课后第三题设计了本堂课的课内练笔----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也是老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根据本课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课文《雾凇》,掌握写景的方法,能对雾景或雪景进行描写。

2、过程与方法:

(1)复习课文雾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写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明确本次练笔的要求。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欣赏雾景和雪景图片、老师的例文以及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描写出一处雾景或雪景,让学生在师生的共同点评中改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美景,只要有心就能发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但一堂课下来,似乎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还是无从下笔,无话可写,写出了的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完整有序的段落。我班学生现在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爱说。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总是显得很安静,就拿今天这堂课来说,站起来说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这个情况的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不爱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说就很难进步。我想是不是我比较严肃造成了这种情况。

2、学生对雾景和雪景的认识不具体,比较抽象,由于本地的情况,学生很难有亲身经历大雾和大雪的体验,导致学生写不出来。

3、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语言不够简练。

6.雾凇教学设计 篇六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课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 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 交流:

xx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齐读)

(3) 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xx句二: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xxx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xxx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齐读。

到了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xxx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7.中国雾凇冰雪画“凇”的技法 篇七

关键词:雾凇技法,陈侃大,雾凇冰雪画

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陈侃大的“雾”“凇”“冰”“雪”系列技法已经发表了。为了让更多年轻画家不断创新, 特此解析成文“凇”的技法。陈侃大 (1936-2005) 生于大连, 先世山东蓬莱人。自幼随母亲、伯父习画并有家庭教师指教, 这其中有在海外学成归来的美术博士。十几岁师从柳子谷 (擅画雪景) 。1956年陈侃大来到吉林市工作, 自此与吉林雾凇结缘。冬季里每天早晨上班路上、办公室窗外都是雾凇, 映入了这位年轻画家的眼帘, 激发了以吉林雾凇为背景的雪景创作灵感。由于松花江丰满水电站建于吉林市, 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江水通过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 巨大的热能顺江而下, 因此, 江水终年不冻, 江面白雾袅袅。松花江水环城流过, 形成了面积巨大千姿百态的雾凇景观。下面将要介绍的是不同形态、不同时段的画凇十二法:“点凇法”“线凇法”“点式法”“光线法”“大点法”“美凇法”“蓬蓬法”“块式法”“面式法”“条形法”“芦凇法”“草凇法”。

一、柳树雾凇技法

“点凇法”与“线凇法”是描绘柳树雾凇的技法。在陈侃大先生1983年创作的《吉林雾凇》中首创。“线凇法”是结合“泼雪法”, 用毛笔顺滑出有弹性的凇柳的技法;“点凇法”是配合“线凇法”, 在或干或湿间悬腕竖立笔尖以极速撞击纸面而成闪烁的凇花的技法。垂柳雾凇技法要点:凇柳要飘逸, 凇花要灵动。表达了纯情之象征。以深邃的感蕴, 倾心咏颂着像雾凇一样纯洁心灵的现代企业职工上班路上瞬间的充满激情的、火热的生活场景, 展示了普通之中的非凡的永恒的主题魅力。1985年《吉林雾凇》 (当时作品叫化工之晨) 被选送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全国化工美摄书展并荣获金牌, 引起轰动, 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定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第一次表现雾凇冰雪画, 由此得名而被誉为“雾凇冰雪画”。

二、灌木雾凇技法

“点式法”与“光线法”是描绘灌木雾凇的技法。在1971年创作的《醒》中首次发现运用。1.“点式法”是以点状笔触, 采用光学原理, 达到透明、半透明点染而成晶莹的凇花的技法。达到了传统绘画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表现的时段是清晨瞬间印象,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此时江边灌木雾凇如出水芙蓉。“点式法”技法要点:淡墨点染留边迹。如同玉树琼枝。2.“光线法”是“点式法”的延伸。点染更淡、更润。光线折射更亮。表现的时段是上午9点前后。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光芒。折射出暖色光效应。此时江边灌木雾凇又犹如凤冠。在1979年创作的《冰凌花》中大放异彩。“光线法”技法要点:色光混合, 熠熠生辉。就好像是水晶树一样。表达出真爱之升华。

三、杨树雾凇技法

“大点法”是描绘杨树雾凇的技法。同时, “大点法”还是描绘各种形态树木雾凇的重要技法。最早出现在1960年创作的《寒江雪》。陈侃大的“大点法”极富变形, 出神入化。杨树雾凇技法要点:大点相间有序向上。在癸亥年创作的《踏月行》中, 落笔轻淡收笔圆融。杨树雾凇彼此凝聚。杨树连片的雾凇美景, 仿佛手牵着手, 表现出了执着之结晶。

四、松树雾凇技法

1.“美凇法”是描绘松树雾凇的技法之一。是挂上霜花没有空隙的松树雾凇技法。在1986年创作的《瑞雪》《雪迎》中, 采用的“美凇法”犹如美少女穿着一层层塔裙。表现了一排排松树似女神般笔直地傲立雪中。“美凇法”要点:浓淡相间有序向下。不仅突破了传统中国画松针的技法, 而且完美地表现出了寒冬松韵。

2.“蓬蓬法”是描绘松树雾凇的技法之二。在1990年创作的《雪晴》中, 我们发现了另外一种拟人俏丽的松树雾凇技法。犹如穿着白色蓬蓬裙的白雪公主, 由此而称之为“蓬蓬法”。其技法要点:晕染清淡而视觉亮丽。

3.“块式法”是描绘松树雾凇的技法之三。在1976年创作的《云山浩气》首次发现了这种半抽象的松树雾凇技法。由松针向松块开创了“块式法”。表现了雪压青松挺且直。凝聚着雄壮的力量。“块式法”技法要点:寥寥数块, 傲霜挺立。

4.“面式法”是描绘松树雾凇的技法之四。是“块式法”的发展。在1992年创作的《北疆风雪》中, 展示了现代抽象的松树雾凇技法。以大面积色块渲染出了暴风骤雪中的松树如同不畏严寒的勇者。“块式法”技法要点:节奏鲜明。形成视知觉运动感和闪烁感。

五、芦苇雾凇技法

“芦凇法”是描绘芦苇雾凇的技法。其技法要点:白宣洇染绒绒质感。在《北国银装》中芦苇凝结着雾凇在迎风绽放, 散发着亭亭玉立文雅迷人的纤纤不了情。

六、草木雾凇技法

“草凇法”是描绘草木雾凇的技法。展示了在凛冽寒风中, 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的小草之歌。其技法要点:草木穿银装。让人流连, 成为画中一道别样风景。

七、艺术雾凇技法

“条形法”是描绘树枝雾凇的技法。树冬天没有叶子了, 是完全以白色线条表现树木雾凇。在《雪柳》《春归》中采用了“条形法”。其技法要点:情感化抽象化艺术化。表达出了浪漫之风景。

8.拍雾凇到曾通 篇八

雾凇岛因雾凇多且美丽而得名,这里的地势较吉林市区低,又有江水环抱,冷热空气在这里相交,冬季里几乎是天天有树挂,有时一连几天也不掉落。岛上的曾通屯是欣赏雾凇最好的去处,曾有“赏雾淞,到曾通”之说。这里树形奇特,沿江的垂柳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江风吹拂银丝闪烁,景色既野又美。

我们都知道雾凇是白色的,但如果把所有的雾凇都拍成白色确实有些单调。只要你细心观察,会发现雾凇随着光线色温的变化也是多彩的。当太阳的笑脸快要露出的时候,天边渐渐现出一道由深及浅的橘红色,沉甸甸的雾凇宛如结满枝头的果实,它在橘红的背景中是深灰色,树下面的白在散射光下是蓝色的。此时不要错过拍摄雾凇这道风景线,太阳冉冉升起,雪原慢慢洁白,拍摄雾凇的最佳时间到了,此时你可采用顺光,侧顺光,将洁白的玉树映在蓝天下,树下或路边如偶然有个穿红衣服的人走过,蓝、白、红的对比将会特别好看。这是拍摄雾凇最简单、最传统、最讨好的方法。在逆光下雾凇是灰色的,如果加一个渐变红镜,画面是收割完的玉米地,田埂上的雾凇树下悠闲着几头牛,配以大面积的红色天空,就会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这种作品能够表现出摄影者的主观世界,雾凇在阴影下是蓝色的,在黄昏的落日里是暗红色的,当太阳刚刚消失在地平线时,你不要马上收起相机,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拍摄效果。总之,拍摄雾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每个人对大自然的理解不同,用何种技术手段去表现也各不相同,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我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作。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

蓝色梦境

9.《雾凇》教学设计 篇九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里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xxxx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29 雾凇

10.雾凇教学设计3 篇十

执教教师 新平县桂山一小 毛玉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随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淞的形成过程和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语,训练按顺序描述事件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理解词语,观看雾凇图片,感悟雾凇美景的奇妙,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知道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

知道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坐上2008次列车,驶向我国的北疆——吉林吧!出发啰!现在已进入冬季,但我们玉溪依然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然而,在我国北方——吉林,会是怎样的景象呢?那儿有令人向往的雪花,神秘壮观的冰雕,还有洁白晶莹的雾凇,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雾凇那壮观的景象吧!

二、视觉感悟雾凇的美

1、看,雾凇出现了,就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像银条,把柳条装点得婀娜多姿。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让神州大地锦上添花。

2、看了这些景象,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太美了!)

三、初读感悟

1、让我们走进雾凇,尽情地欣赏吧!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课文,读出雾凇的美。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配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感悟雾凇的美。

3、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师适当板书)。

四、精读课文,细节感悟

过渡:同学们真是爱读书啊!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课文是怎样描写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是啊,雾凇太美了!文中的哪句话写出了这种奇特之美?(指名回答)

对,作者眼中的雾凇就是这样美!

2、课件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导学习生字“堤”,注意读音)a、老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小组的同学思考,在这句话里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b、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也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是呀,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真美啊!

1、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吗?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赞美(指名赞一赞)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板书)感悟诗的意境。

3、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薄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想)其实它的形成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就让我们组成科学考察小组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一起去揭开这个奥秘吧!

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板书:形成)

课件出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l、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指导学习生字“俗”、“凝”,注意“凝”的写法)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指名汇报)

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小组合作探究,指名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

4、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零下30摄氏度左右)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用我们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5、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凝结)男同学齐读课文第二段,女同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从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请女同学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6、课件出示3个句子,进行比较: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指导朗读)

作者只用一句话,就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课件出示句子: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7、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个过程中,雾新凇从形态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谁来读读这句话?

9、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老师来和大家合作试试看!

10、用“最初„„逐渐„„最后„„”练习说话。

11、雾凇美,雾凇凝结的过程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学生练读,指名读)

五、总结全文

雾凇像雪一样洁白,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六、拓展练习

好了,今天我们的旅行到此结束了,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带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这里欣赏雾凇奇观,那时,你就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小导游的角色。那么,我们就提前做个准备,今天晚上,大家就结合我们所欣赏到的雾凇美景写一篇导游词吧!

作为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雾凇奇观?请为雾凇写一段导游词。

板书设计:

奇观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 雾凇

遇冷 形成 饱和的水汽一一凝结

上一篇:声律启蒙十一真教案下一篇:教师重庆三立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