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1.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一
德州市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德州市 信息产业发展 信息化建设 调研 全面掌握 基本情况 查阅资料 桌谈会 小组 企业 单位
德州经济发展状况
德州的经济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80.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人均GDP达
到21723元。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8.7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5.40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6.69亿元,增长18.7%。三次产业结构为13.4:55.5:31.1。全市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达6.04%,提高0.1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达3.56%。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8.76万户、38.88万人和249.51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41.01亿元,增长26.0%,占境内财政总收入的46.9%,占税收总额的57.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96亿元。全市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外资项目620个,其中5000万-1亿元的项目248个,过
亿元项目127个。
宏观景气指数良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8.05%,企业景气指数为
122.64%。
一、德州市工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德州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中,德州市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工业信息化管理,着力改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外部发展环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网络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
德州市电信宽带城域网、光纤接入网、有线电视网等网络基础工程已实现对全市大部分范围的覆盖, 为用户提供“千兆到楼、百兆到层、十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通信环境。全市互联网用户数、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拥有率等都有显著提高, 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5.2万户,有线电视网络用户13.13万户,城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9万门,移动电话总容量58万门 , 人均电话(含移动和固定电话)拥有量约0.96部。
2、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改造传统产业成果初现
近年来德州市电子商务逐步扩展,很多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企业网页,通过互联网发布企业产品信息、开展产品销售和商务联络。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如毛衫行业大量引进电脑横机,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档次。通过大力实施信息化工程,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如德州凤鸣合纤有限公司完善ERP信息化工程,加强ERP对公司产、供、销、财、仓的全程、实时
2。控制,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公司各项生产、经济指标○
3、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有了改善
近年来,德州市信息化建设注重在政策、人才、宣传和典型示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初步形成了推进工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二、德州市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德州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工业信息化总体上还在起步阶段,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
1、对加快信息化建设工程认识不到位
有的人认为,计算机电脑用处不大,除了用来打打字,玩玩游戏,至多不过上网聊天,这充分说明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认识上还没真正到位,甚至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解决这个认识问题,包括工业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信息化建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到很高的地位,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树立起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抓好信息化建设,尤其要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
2、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德州市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档次较低、效益不高,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升级换代步伐缓慢,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不快。工业技术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开发的工业产品多属于一般性加工品,专业化水平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领导中懂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较少,对工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经济的带动和渗透能力不强。
3、信息产业实力不强,产品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
德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迟、总量小、层次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配套层次和附加值低,与拉动全市工业上水平、登台阶,改善工业结构的要求不适应。
4、缺少优惠扶持政策,政策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德州市对加快信息化建设在认识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尚未制定出台促进工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信息化的专门优惠扶持政策,市场竞争机制、管理体制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和加强。同时,企业在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上有一定的片面性,企业决策者对工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应用能力弱。
5、人才匮乏,工业信息化缺少强力的智力支撑
不仅是既懂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而且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也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缺乏科学的调研和合理的规划,人才的缺失导致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和技术准备能力闲置,或仅限于替代简单的人工劳动,使德州市工业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
争力缺失。
三、几点建议
政府部门要切实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管部门加强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运用各种手段共同推进,形成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具体地说,要采取以下几点行政措施:加强政府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制定实施规划,研究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示范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一、先想清楚信息化规划有什么作用
信息化规划的重要作用应当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创造信息化目标的共识,进而更有效地调动政府与社会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缺乏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目标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各方面的目标非常分散,这样工作效果会互相抵消,失去效益,而各种努力将因组不成互相支持与配合的系统而使效益大大打折。如果我们的目标不够恒定,我们就会经常自己否定自己,有效的事情会因做不到底而变成无效。而一个深思熟虑的长远规划将会大大地减少我们这方面的浪费,它将会使我们的努力更协调、更连贯,这对于各地区加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规划对我们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它会让我们想清楚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它能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政府的想法,不仅有利于公众与政府的配合,还有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管,以促进政府完成承诺的目标。规划制定的过程应当成为政府与公众建立共识的过程,这对于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地方把规划作为一种申请拨款的工具,这就不对了。我们必须从组织、调动全社会资源的高度来认识规划的作用。因此对规划的广泛宣传以及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来及时修正都是应当重视的问题。认清这些道理,会帮助我们把规划做得更好。
二、信息化规划必须要与本地区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信息化规划不应是独立的,它必须是地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一定要为地区整体战略服务,脱离地区发展战略的信息化规划,一定是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一定要有地区发展战略的特色。
为什么没有通用的信息化范本,而必须要有地区战略特色呢?正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信息化首先要用在地区发展的优势项目上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的资源
是有限的,一定要挑选更有效益的事情来做,结合地区的优势战略来做事,使强势更强才会更有效益。
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不一样,发展战略重点也必须不一样,所以信息化的规划方案也应当不一样,这是不能照抄的,照抄的规划必定脱离本地区的战略目标,肯定不会有好效果。同样,地方的规划也不能照搬照抄照套国家的规划,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特点,有针对性才会有效益。我们选择地区信息化特色的工程就是选择效益的过程,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三、多做政策的规划,少做工程项目的规划
现在我们很多规划的一个共同毛病是太热衷于做工程项目的规划,而疏于对政策的设计,实际上政府规划的着眼要放在如何用政策的杠杆来调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实现预定的目标,要重视创造社会性组织的发展。
实际上政府直接计划工程建设项目弊病很多,政府的经费有限,即使做了一些项目,也是挂一漏万的,还不如把重点放在组织社会的资源来做事,让企业多做,要利用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所设定的目标。政府直接来做的项目要更多地围绕着政府的改革,多为社会提供政务工作的服务。对于那些有可能产生效益,而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服务的事情,政府应当退出去,多让市场来做。政府介入赢利性信息服务不仅效率不高,还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加腐败的机会。
我们应当看到信息化是一个社会改造工程,重要的不是政府来建某些资源库,而是推动社会资源的重组,让社会信息化的应用与服务繁荣起来,这里政府最有效的工具是政策,我们应找出那些最关键的位置让政策的杠杆来发挥作用。为了推动上海浦东的开发,上海市的领导撤消了黄浦江的路桥费,大大提高了社会对浦东房地产投资的积极性,有效地推进了浦东的繁荣。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也要来积极寻找这样的关键点,用政策来放大我们的能力。
实际上,要繁荣信息服务,政府并不需要来亲自建库,而是需要做好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政府信息开放做好了,自有人会利用这些资源来建库,这些库会比政府做得还要好。
四、政府的项目规划一定要少而精
信息化工程项目对于大多数政府部门来讲,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由于缺乏认识,它们呈现着“冰山”的特性,即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成本与困难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困难被隐藏在水下,这是我们所未估计到的。如果不留有充分的余地,最后将会狼狈不堪,所以政府主管的项目数目一定要少,规模要小,待有了经验再扩展。信息化工程效益的取得,配套是最关键的。好像一个木桶,每块板均衡装水才会多。我们不能只看到信息技术的支出,还要看到完善各方面工作的支出,后者的支出常常会比前者多很多。因此我们必须集中足够的人、财、物资来做少一点的项目,从小做起,要遵守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律,“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其中起
步要小最为关键,只有起步小一些,才能集中力量取得成果,一项应用只要真取得了成效,自会迅速地成长起来。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条件不一,所以信息化不能搞“齐步走”。应让那些条件好的部门先行。先行者成功后再来扩展,这样能大大降低整体的学习成本。“雁行式”的发展比“齐步走”的发展不仅经济,失败的风险也会小得多。
五、培育生命业务,不要拔苗助长
对于信息化来讲,我们将直面两类工程:一类是“机械型”工程项目;一类是“生态型”工程。铺设光纤,安装设备属于前者,其成功主要取决于外部投资,如同我们盖大楼、建公路、架桥梁一样,如果资金到位,进度容易控制,成功率会很高。但是有很多信息化工程并不属这一类,例如我们要建一个数据库,麻烦并不在于我们能不能开发出系统,装进去数据,而在于能不能让这个数据库长期服务下去,并在服务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一个新业务如何存活与成长的问题,我们称这样的业务为“生态型”工程。对于这类生态型的业务,用机械的外力来管理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按照业务自身成长的规划,创造有利条件,让业务本身自然成长,拔苗助长是不行的,两类业务必须有两种方法来规划。
在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型的业务很多,这类业务主要是生态型业务,其难点主要在于业务的可持续性。例如社区便民服务,难点不在软硬件设计,而在于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性。虽然这项工作对公众有益,并能提升政府形象,但是对于具体执行单位来讲,能否建立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利益循环机制成为关键。如果这项服务带来的资源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业务就必然会萎缩。因此我们的规划就要多考虑机制的设计,创造环境,让合理的运作机制成长起来,此时政府应多扮演培育的角色,以浇水、施肥来促进业务成长。
黄建伟;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2.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各工业行业协会, 中国质量协会, 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部直属单位, 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现就2014年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点工作内容
(一) 实施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
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组织实施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 (以下简称专项行动) , 重点围绕推进工业品牌创新发展、推动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塑造中国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国际形象、提升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以及提高家电、服装等消费品自主品牌竞争力和提振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信誉形象等方面开展活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和工业企业要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附件1) 的要求, 统筹策划实施, 务求取得实效。
(二) 推进标准贯彻, 提高企业质量信誉水平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工业标准宣贯和实施, 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通过“工业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平台对产品特性相关指标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自我声明发布, 满足顾客知情权和选择权, 提高优质产品的竞争力。各行业协会要制定本行业重点产品自我声明规范, 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承诺质量责任, 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重点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指标体系研究, 组织对标和实物质量比对活动, 提高企业采标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四院、电子五所要完善“工业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平台建设, 会同有关工业行业协会和技术机构积极推进工业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的实施, 依靠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平台更广泛应用。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引导企业自觉承诺并履行质量责任, 提高质量和信誉水平。中国工业产品质量网要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www.quality.org.cn) , 会同活动组织单位建立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 加强对承诺企业的宣传。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实施, 提高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水平;配合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
(三) 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落实鼓励工业企业学习实践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政策措施, 支持地方质量协会、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完善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功能和职能。质量协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要通过讲座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 推广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及GMP和HACCP管理体系标准。
各级质量协会要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深化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现场管理、质量技术奖等质量管理活动, 开展消费品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和分析工作, 举办“第七届全国企业员工质量知识竞赛及演讲赛”。组织开展质量标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重点推进标杆经验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 举办全国质量奖企业与美国质量奖企业质量对标交流活动。开展面向“专精特新”和创新性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宣讲与培训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专业机构要推进质量工程技术应用, 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聚集区开展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平台 (TSQ) 的推广应用, 开展产业链质量可靠性提升专题研究, 为企业提供质量诊断、质量改进等技术服务, 协助企业开展质量攻关。
(四) 深化工业品牌培育
组织品牌培育专家组加强全系统品牌建设工作策划, 研究建立推进工业品牌培育的长效机制。在前两年试点基础上, 研究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标准体系, 组织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能力评价与改进机制, 提高企业品牌培育管理有效性, 树立品牌培育管理能力强、效果好的示范企业, 进行宣传和经验推广。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品牌专业人员培养工作, 完善各级品牌专业人员知识和课程培训大纲, 规范管理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 重点培养品牌经理, 试点培养首席品牌官, 广泛培养品牌专业岗位人员。研究制定推进产业聚集区域品牌建设的制度和措施, 指导产业聚集区域品牌培育示范区建设。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落实鼓励工业企业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工作。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方法在工业企业的实施, 推进工业企业品牌专业人员培养, 推动产业聚集区域品牌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质量协会等品牌支撑机构要为地方和行业品牌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应逐步建立本地区、本行业的品牌培育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工业报和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开展全国工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和发布活动,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逐步开展本地区、本行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和发布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促进中心开展品牌力指数评价发布, 举办品牌领袖峰会。中国质量协会组织全国品牌故事演讲比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等活动。
(五) 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围绕质量提升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要制定重点领域质量攻关计划, 引导企业、技术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盟, 利用国家和地方相关专项给予支持。
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以下简称技术评价实验室) 核定和能力建设工作, 推进其市场化运营, 提高其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做好年度工业产品质量现状分析报告。技术评价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质量品牌专业机构开展服务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品牌提升专项活动, 通过建立平台、质量诊断、质量检测改进、咨询培训、技术服务等形式, 支持示范基地骨干企业提高质量品牌竞争力。
(六) 改善质量政策、社会和市场环境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质量协会组织参与全国性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活动。在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中, 加强对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各行业协会要积极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解决行业中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
加强对民爆产品、支农产品、无线电发射设备等产品生产企业的指导和管理, 开展电子信息产品有害物质替代和减量化工作。配合质检、工商等部门执法检查工作, 参与质量整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行动。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持续改善质量品牌工作社会和市场环境。
二、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长效机制。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质量品牌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计划组织, 落实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并加强与发展改革、商务、质检、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 构建合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全面策划部署质量品牌工作, 重点策划组织好专项行动, 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 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制定实施方案 (或工作计划) , 并于2014年3月15日前将实施方案 (或工作计划) 报我部 (科技司) 。
(二) 强化市场作用, 增强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和风险意识, 引导企业自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提升企业质量品牌竞争力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为重点, 支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效益水平。
(三) 创新工作思路, 发挥专业机构服务作用。
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 创新工作模式, 加强培育质量品牌专业力量。重点围绕培养质量品牌人才、推广质量品牌管理方法等工作, 搭建专业机构对接企业的服务平台, 支持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 加强工作宣传, 营造重视质量品牌的氛围。
要及时总结质量品牌工作经验案例,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发挥地方、行业和专业机构宣传渠道的作用, 展示质量品牌建设成果, 提升社会质量品牌意识。
3.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85-01
一、两化融合工作的必要性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二、两化融合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重、特大恶性事故频发,不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煤矿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煤炭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我国落后的采煤工艺和监管手段所导致的,进一步提高煤炭信息自动化程度,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矿井机械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建设是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实施的重点工程。为了全面提升煤矿的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矿井,在两化融合的建设过程中,全省部分煤矿开展了“矿井机械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进行推进。督促煤矿企业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
三、由于山西省长期以来倚重能源和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信息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两化融合长期以来的得不到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基建矿井多:太原市保留的51座煤矿中48座为基本建设矿井,由于这些矿井开采历史较长,在做初步设计时未能考虑到信息化建设方面内容,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导致信息化建设处于一个边规划边整改的两难困境,增加了煤矿对计划外建设资金的投入。
(二)基础差:兼并重组前,各级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不是很具体,大多数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安全监控、产量监控、人员管理等上级管理部门强制安装系统的基础上,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新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到煤矿全面的经营管理中。
(三)任务重:太原市大部分煤矿已进入建设期,并有个别矿井陆续申请投产验收,在联合试运转前,除省、市政府要求的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外,还需按照要求开展调度室和信息监控系统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因此,信息化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四)安全隐患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多数煤矿是由原来的小矿整合而来,矿井资料缺乏或者不健全,部分矿井对周边水文地质条件还不是很明晰。对此,在建设过程中煤矿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周边地质条件和本矿古空区的监控,尤其是对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监测,以及周边积水、火区的掌握。
(五)人员素质低: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煤矿常期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已形成惯,加之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速度较快,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常处于升级更新状态,煤矿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造成相关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无法组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队伍来开展这项工作。
四、两化融合监管措施
两化融合的本质是材料、能源、信息三种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综合、协调、高效利用和均衡优化,我们应该加快创新步伐,由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建设矿井在矿建过程中严格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开展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融合。根据六省煤炭厅制订《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应用,在完成机械化开采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建设内容,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工作。
(一)建立信息化建设标准。要科学制订信息化建设标准,对信息化的建设流程和建设方式方法以及后期维护升级作出科学规定,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化各项子系统,逐渐完善矿井上下的信息化系统,带动煤矿工业的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各级煤炭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
(二)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和日常检查的重点内容,制定信息化考核管理办法,将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计入绩效考核项目,定期开展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并按照考核评估结果优化信息化系统,搭建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煤矿投产验收、复工复产验收、生产许可证办理和年检等依据;
(三)加大煤炭信息化融合。在煤炭专网现有的9项子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将综合自动化、井下工业视频、顶板离层等实时数据联网监测,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对矿井安全生产实施有效的管理,促进信息化和生产过程的融合过程。
(四)加强对两化融合的领导和组织。成立两化工作领导组,加强和完善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各项部署和安排,对信息化的建设、维护、更新作出工作计划,积极推动两化工作顺利开展。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任到人,明确职责和工作思路,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五)开展两化培训工作。适时举办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班,通过理论教学、实际操演、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两化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及时充电,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科学技术,更好得为实际生产作出贡献,为两化工作顺利完成提高人才支持。
4.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我国彩电行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转载自政策百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实施彩电行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培育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竞争力的彩电企业,促进彩电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据《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 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科[2011]347号)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彩电行业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我国彩电行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市 场占据优势地位,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多家企业跻身于全球十大彩电制造企业行列。但是,我国彩电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仍然比较突 出,自主品牌价值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以加工制造为主,行业利润薄,亟需提升品牌价值。
当前,彩电行业正在面临新的重大变革。产业升级加速,网络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一体化趋势明显。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产业 生态环境和市场格局,制造商与品牌商一体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品牌、创新能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成为彩电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加快彩电行业品牌建设,围绕品牌建设优化配置资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品牌效益的转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优势地位 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国家实施信息消费战略的重大机遇,以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和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线,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 场导向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坚持品牌建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坚持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彩电行业公平竞争的品牌建设环境,积极推动企业从 规模成本优势向品牌效益优势转型,实现我国由彩电大国向彩电强国的转变。
(二)主要目标
我国彩电行业品牌培育意识和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品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自主品牌价值明显提升。到2015年,行业主要企业90%以上制定实施明确的品牌 战略和目标。自主品牌国内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低于出口总量的40%。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培育形成3 至5个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以品牌引领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深刻认识品牌培育对于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引导彩电行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 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发展意识,深化品牌竞争意识,巩固品牌保护意识,使培育和爱护自主品牌成为共同意识和 自觉行动。
(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品牌建设机制。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定科学的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品牌运营体系,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 度。加强政策
扶持,引导产业资源向优势品牌企业集聚,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及第三方社会组织为企业品牌建设做好行业自律、行业维权、技术服务支持、国际 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多方支持”的品牌建设机制。
(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以及工业设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强对面板、芯片等产业链核 心基础环节的控制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强强合作,促进彩电制造业与运营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抓 住信息消费发展机遇,加快开发网络化、智能化彩电产品,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增强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品牌附加值,引领新的消费热点。
(四)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品牌成长环境。鼓励市场竞争,规范品牌管理活动,加强品牌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对自主品牌的舆论宣传,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品牌评价 活动,引导消费者树立重视品牌、支持自主品牌的消费理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举报,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维护品牌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提高品牌经营能力,强化品牌优势。立足我国彩电产业基础和优势,推动企业强化品牌定位,加强市场研究,实施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增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的能力。促进企业品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广先进的品牌管理机制和品牌培育方法,建设品牌管理人才队伍,增强企业营销策划、传播宣传、危机应对等方面的 能力,塑造企业品牌文化和社会形象。引导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作用,开拓创新品牌推广新渠道。
(六)完善质量、服务和诚信体系,保障品牌信誉。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贯彻实施,完善质量检测条件,提升彩电 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企业自我声明活动,引导企业自觉承诺并履行质量责任,杜绝虚假宣传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 设,加快售后服务向售前服务、应用服务延伸,提高服务水平和附加值。大力营造重视质量、讲求诚信、珍视信誉的行业氛围,增强广大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品的信 心。
四、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
(一)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中央和地方各项政策资源和财政资金围绕企业品牌战略进行优化配置,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拥有优势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彩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产业链质量整体提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政策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大对优势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和盈利能力强的自主品牌企业快速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培育具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三)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引导企业联合建设海外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参加国际展览展销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利用多、双边平台,推动企业 推广自主标准、技术、品牌,扩大影响力。鼓励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保护,共同应对贸易纠纷。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积极支持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化组织、质量检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产品质量与自主品牌信息平台,开展产品质 量控制与品牌评价、市场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活动,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监督作用,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推进企业社会 责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
(五)加强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第三方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品牌建设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彩电行业特点的品牌建设模式,加快推广先进经验,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
5.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五
工信部节[20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节能减排信息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把握分析节能减排形势、研究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工业节能减排监测预警体系建设,2011年5月我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的通知》(工信部节〔2011〕237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工作。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重点监测企业的支持下,监测系统已上线试运行,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还存在各地填报进度不一致、数据不够完整等问题。为加快推进监测系统建设,按照全国工业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通知》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工作,以此作为推进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措施抓紧抓好。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做好本地区监测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支持全国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及日常信息填报组织工作。
二、抓紧完成监测系统应用培训。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节能服务(监察)中心要加强对重点监测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尚未组织集中培训的,应在2012年2月15日前组织完成对本地区重点监测企业的集中培训,确保填报人员了解监测系统报表及指标体系,掌握操作方法和报送要求,切实承担起数据填报工作。集中培训的技术支撑工作,可联系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单位。
三、按进度要求填报企业数据。根据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的监测企业名单建议,结合各地产业结构特点、用能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分布和监测工作情况,我部统筹核定了各地区纳入监测的节能与综合利用重点企业名单(见附件1)。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组织重点监测企业做好基础信息的初始化录入,切实按照《通知》提出的进度和频次要求开展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信息的填报工作,加强对企业报送数据准确性、完整性的审核。当前要特别做好2011年度数据填报,同时抓紧补充填报基准期(2010年1-12月)数据,上述数据应于2012年1月22日前完成填报。自2012年起,我部将通过简报等形式,通报各地监测数据填报情况。
四、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监测体系建设。已建立信息化监测系统的地区,要组织技术支撑单位研究将地方已建系统与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进行对接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案,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填报。未建立区域性监测系统的地区,要研究在监测系统基础上组建本地区节能减排信息监测平台的实施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应结合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在线监测试点。
五、加强节能减排形势监测分析。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监测系统,组织开展工业节能减排动态监测分析,按月将本地区节能减排形势报送我部。同时,根据监测及产业发展情况,要适时提出重点监测企业名单调整方案,不断提高监测企业典型性和代表性。
六、加强对重点监测企业的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重点监测企业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节能减排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对重点监测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清洁生产示范、节能减排信息化技术应用等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6.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六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状况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论述了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做法,最后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
息化工业化航空工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1996年美国gdp增幅中的1/3来自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以应用信息技术和发展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的信息产业(如日本和韩国的微电子业、印度的软件业、台湾的电脑及外设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信息技术革命和国家信息化
1.信息技术
信息是有关事物现象的记录和说明。而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处理的有关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主要有三项:
(1)微电子技术。它是微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最主要的就是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就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目前正向着高度集成、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它是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及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
(2)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信息加工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就是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研制及使用的技术。目前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是:以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并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为主,软件和网络相应发展。
(3)通信技术。就是信息的采集、存储及传输技术。如果说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的“大脑”,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大容量光纤、通信卫星及其它现代化通信装备交织而成覆盖全球的电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现代通信网络就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2.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储存、传递、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工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信息设备业(包括硬件和软件)、信息网络业和信息服务业。目前在发达国家新兴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并将进而发展为主导产业。
3.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
就是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全面信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步推进、交互发展的。首先是信息产业化,然后是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再后是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框架由信息源(各种数据库、信息库)、数据传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各种信息应用系统所构成。
信息化不仅在物质领域,同时在精神文化领域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形成了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和知识库,信息知识和智慧成为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人们之间交往的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道德水平的提高、选择空间的扩大、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世界上多种文化的交融和共生等都反映了信息社会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将可能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二、我国社会现状分析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建立了比较庞大的工业体系,信息产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装备落后,高消耗、低效益,粗放经营,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1999年我国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只有3.4,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只有10左右。在我国,工业和农业等传统的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工业化和现代化远远没有完成,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工业农业国,属于尚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能不能跨越工业化直接驶入信息化的快车道?或者等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再来推进信息化呢?不行,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一,工业经济时代是不能跨越的。因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任何经济形态都要围绕物质产品实体来
进行资源配置。工业生产技术是人手的延伸,而信息化生产技术是人脑的延伸。“脑”的发达可以导致生产过程的知识密集和智慧化,但物质产品实体的最终完成还要借助于“手”。因此,加工制造工具在信息经济中仍然是一线“劳动大军”。虽然信息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但生产过程的展开必须配以相应的自然资源,信息经济的运转要以工业经济的一定水平为基础。
这就是说,尽管人类社会正迈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但物质生产仍将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而工业化特别是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仍然是现在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第二,不能消极等待。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从基础资源的形式看,我们可以避免以大量消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而转向以知识为资源基础来实现工业化。其次,从主导性生产工具的换代来看,我们可以减少那些以大量应用加工制造工具为特点的传统产业,转而发展以信息化生产工具为特点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从现代化发展的时序来看,既然人类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那么“后发现代化”就可能发挥其“后发优势”,不去经历那些不再必要的传统现代化历程。例如,近年来我国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产业方面跨越模拟化阶段而一步进到数字化阶段,农业上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就是证明。
所以,采取的对策应该是:既要加速工业化、又要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抓住机遇、迎头追赶、局部突破、跨越式发展。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这要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方面来做。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信息产业化
最近十年,我国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电子、邮电、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很快,信息装备提供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国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计算机硬件产业,平均每年以45以上的速率增长。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取得成效。国家公共经济信息网工程、计算机互联网工程、公用数据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启动和实施,通信基础设施和网民已经覆盖了中国的重要城市。世界上最长的京、汉、广光纤通信干线已经开通,七横八纵的光纤通信网络正在建设。国家及许多省市和部门都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1)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抓好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
(2)要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特别是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3)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快发展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4)集中力量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
(5)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改善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6)促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劳动者信息化技能,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
(7)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8)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抓紧制定信息化立法规划,逐步形成信息化法制体系。
2.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工业,推动产业信息化
(1)用信息技术武装、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变革。例如,在机械制造业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运用各种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把企业的技术、经营和人员集成起来,把机制的改革、机构的改组、技术的改造和科学管理集成起来,这是加速传统制造业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切入点和必由之路。
(2)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
(3)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
(4)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突出全球化的“现代意识管理”,突出知识化的“智能资本管理”,突出网络化的“模块组织管理”,突出产销一体化的“生态营销管理”,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从而盘活存量资本,提高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对航空工业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产业信息化,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研究、设计、制造、试验、生产、经营、采购、维护、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研究设计的信息化、加工制造的信息化、试验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经营贸易的信息化和保障服务的信息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抓紧三个方面的基本建设:
(1)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全行业通讯网络和各单位的园区网;
(2)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各种数据库和资料库;
(3)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包括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的应用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与各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多学科互相渗透的复合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难点。
产业信息化是涉及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具体情况,建议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笔者以为,研究设计信息化和加工制造信息化是最影响全局的重要关键,应集中力量首先加以突破。
研究设计信息化,核心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结构力学、计算材料学和数值仿真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仿真,可在加工制造之前提前进行航空产品部件、系统和整机的性能、耐久性、可靠性及重量的计算、评估和优化,减少或省去“设计——加工——试验——再设计”的多次循环,使航空产品从“传统设计”转向“预测设计”的新阶段。
加工制造信息化,核心是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质量控制(caq)、制造资源管理系统(mrpⅱ)等及其集成。cims工程的目标,就是实现多个厂所异地协同无纸设计制造航空产品。
7.工业信息化建设 篇七
(一)企业内部优势
1. 资源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遍布着煤矿、铁矿、油矿等矿山和油田,同时还拥有一批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大型工业企业。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大庆石油工业中心、哈药集团等,还有我国最古老的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黑龙江省四大煤城、林都伊春、飞机制造基地哈飞工业等,这些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和实力企业经过悠久的发展与沉淀,企业产业结构合理,业务流程清晰,为实现信息化中的业务流程重组和数据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地理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毗邻,是我国参加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中,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尤其是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加强与俄、日、韩等国在科技、能源、原材料、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构筑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实现企业信息化中,可以快速步入信息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3. 工业文化优势。
工业文化是工业信息化顺利发展的保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龙江在全国最先建成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并一度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工业化的样板和标兵。这些企业曾经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诸多奇迹。这些珍贵的工业文化已经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核心力和凝聚力,为黑龙江省发展工业信息化中人力资源的安排与分配,组织结构的重整等方面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二)企业内部劣势
1. 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由于黑龙江省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稀缺。在管理人员缺乏,信息情报缺乏专业的分析人员的情况下,无法制定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更无法按照规划来逐步实现信息化。
2. 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低。
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在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多数企业仅仅将计算机作为打字机,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在应用软件方面,买来的应用软件无法在统一的应用平台上实现数据交换和传递,更无法实现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企业往往要考虑节省资金,选择质次价廉的软件产品,无政策引导、无技术支持,给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埋下定时炸弹。
3. 适用的产品欠缺。
系统建设与应用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导致一些企业的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黑龙江省IT产业产品技术水平低,高端技术和产品仍然受控于国外企业。
4. 企业市场反应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
由于多年的科技投入不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网络,信息采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三)外部机遇
1. 政策机遇。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IT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信息产业部在“2003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9条措施中,提出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国债投资专项资金等,对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给予倾斜和支持”。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力度。
2. 市场机遇。
目前国内及国际市场处于产业转移的重要时期,而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资源、地理位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使黑龙江省各大工业企业在信息产业外包中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开展IPO(信息处理流程外包)、IO(信息技术外包)、IKO(信息知识外包)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产业外包。
3. 经济形势的机遇。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列为“五化”之一,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349.6亿,同比增长13.8%;2008年上半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为94.9亿,同比增长15.6%,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78%。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服务外包业、信息服务业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外部威胁
1. 行业壁垒造成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搭建自己的信息平台,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自身行使政府职能的信息,作为一种牟利的手段,制约了行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行业个别管理部门的专业信息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护了钻营者和投机者,损害了广大企业的利益,行业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 区域竞争加剧。
在黑龙江省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外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从其他国家、省份转移的威胁。如,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并最先发展起来,但是,随着承接国际产业速度的加快及规模的扩大,一些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逐渐显现。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转移等,这必然会使承接省份付出环境污染和能源高消耗等代价。因此,这些地区在进一步的产业转移中有将这些代价向产业转移起步较晚的黑龙江省转移的趋势。
3. 缺乏稳定政府拨款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从事专业信息化基础研究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肢解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事情屡屡发生,造成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无发展的根基和生存的条件,为生存考虑,只抓有效益的事,短期行为,损害了长远的利益,忽略了长远的系统规划、策划、标准的制订和建设,无法开展深层次的基础研究。
二、黑龙江省发展工业信息化的策略选择
(一)扶持大型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不但在资金,还要在人才等其他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如果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了,所有产品采购、技术信息的发布都通过网络实现,必然会拉动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调能力,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
1. 整合现行工业化、信息化管理机构,建立起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统一的、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营造可靠可信、安全规范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环境。
2. 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为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引导行业内大企业联合建立服务全行业的共性信息应用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体系。
3. 为企业建立整体发展规划。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做好信息系统的总体长远规划,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制定分步实施策略和实施途径,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盲目投资。
(三)继续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
通过继续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促进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政务管理现代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尽快形成统一规范的软件系统,实现省级平台与各企业内网互联。要加强已建成网络的管理,内容要及时更新,公共服务项目都要在网上公布,提高网络使用效率。为企业在信息化实现上提供文化、教育、科技、新闻、社会保障、金融财税等领域的服务。
(四)企业从微观上加强信息化建设
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搞好功能性开发,大力发展接入网,提高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提高网络的普遍服务能力和应用普及程度。构筑满足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提高信息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覆盖率。
2. 培养企业所需信息化人才。经过大力宣传、培训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企业领导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素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对企业操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搞好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定。
3.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对完善黑龙江省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形成流通网络系统。
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也是传统产业大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作为这样一个省份,积极发展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实现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各类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多方联动,共同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更好更快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摘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在资源、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优势,也存在着人才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不到位等劣势,面临着政策、市场、经济等机遇,也有着行业信息壁垒、区域竞争等威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在宏观方面给予扶持;政府应加快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企业从微观上应自觉加快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侯文哲,张明霞,王玉.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李亚男.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企业文化创新[J].东北亚论坛,2010(6)
[3]李正治.试论区域软实力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理论月刊,2010(10)
8.重新理解工业信息化 篇八
张主任认为,信息化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不可或缺,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需要信息化,工业产品的创新需要信息化,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家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更重要的在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尤其是工业设施的信息化,它将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所以,今天国家在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关注企业运营和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包括工业设施在内的生产过程信息化。
工业设施的信息化,一方面是指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诸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设施;另一方面还包括生产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例如油、气、电等能源系统的输送控制和管理,铁路、地铁等通行控制,以及石化、钢铁的生产控制等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系统。
现在,工业设施的信息技术与普通系统的信息技术越来越趋同,ARM和英特尔的处理器、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和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工业设施的信息系统与运营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已经开始融合,所以,工业设施的信息系统也开始面临传统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所有问题——黑客、病毒等攻击事件逐渐从传统的信息技术应用扩展到工业设施的
信息系统中,工业领域也发生了震网事件、汽车杀手、工程机械的GPS定位系统和预置芯片病毒等由信息系统安全引发的事件。
【工业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07-20
省工业信息化厅安全检查汇报11-06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07-04
杜家毫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4
松江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材料提交说明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