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2024-08-09

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通用11篇)

1.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篇一

心得

长沙市实验 邝中意

在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期间,我认真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感到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需要根据学科、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认真的研修和自己的学习,开阔了眼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通过远程研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次通过培训学习和专家的点评,从讲座中、从作业中,明显感受各位老师的智慧。研修培训不仅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舞台,让更多的老师在这里大展身手。同时也让我不断的翻动积累,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向,反思我的教学行为。人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2、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要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3、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绽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了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篇二

一、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忽视甚至缺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素养不能引起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了转变,许多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其原因恰恰是他们缺少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使用或正确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前提条件。改变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 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例如,现在仍有一些教师还不懂得从网络上获取其所需的资源,对包罗万象的网络未能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很 重要。其实, 在各学科教学中,课件的展 示可以使 抽象的知 识具体化,其便捷性和多样性更是让人振奋。只要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

二、营造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 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校可以 鼓励教师在网络上阅读学习,使网络阅读成为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利用电脑写作,除了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经常在电脑 上作业 (如完成教 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多利用多媒体平台上课,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学校应当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教师不要等自己的水平很高后再用信息技术,而应该边用边学,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尽可能用电脑来做,如学生评语、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等。

三、明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前,要对教师的现有水平做一个全面具体的调查,摸清现阶段教师信息素养状况,根据教师现在水平进行分组培训。例如,有些教师 只会使用一些网络聊天软件,那么,可以把这些教师分为一组,利用他们已掌握的打字技术,从简单的Word文档处理开始,逐步过渡 到简单实 用的Excel处理,还有PowerPoint编辑运用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这部分教师逐步掌握教育教学工作常用的办公软件。对具有一定信息技术 能力的教 师,则另外编 成组,快速提高。 然后,再把初级组和高级组搭配组合,以快带慢,共同提高。

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信息应用,即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方面能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能,另一方面加深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理解。鼓励教师每学期都上一些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展示课,并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五、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比赛

信息技术知识是在不断的培训、学习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搭建教师展示平台,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应该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总之,我们身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 时代,只有不断 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新知识新科 技的前沿,应用新知 识,不断创新 发展。 信息技术为我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愿每位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并改善心智,一步步成为优秀的教师。

摘要: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顺利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的必备技能。首先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该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供智力支持,指明教师的学习途径和方向,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并通过组织信息技术比赛检验教师学习成果,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小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化成为各个国家各个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伴随着商贸电子化、政务电子化,网络社会的雏形已经形成。为使教育和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融合、接轨,教育信息化变得刻不容缓。在传统教育模式向教育信息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水平将是这场革新的关键性的人本因素。

一、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应首先提高教师对信息化认识

21世纪的教育是媒体教育,而且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为必然走向社会的学生进行必需的信息技术启蒙等方面意义重大。

为此,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的宣传导向,或者是教师群体,都应该展开强势的形势教育,形成浓郁的教育信息化氛围。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采取生动有效、因地制宜的形式,如学校广播,教研小组活动,发放有关教育信息化作用、意义的文件、小册子,组织教师观摩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实例等,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应用兴趣,从而让他们主动去学、主动去练、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教师素质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实现人的信息化。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居于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培训的目标在于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手动操作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达到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即利用信息技术去优化学科教学,并能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便利学习、改进学习;三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自我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培训亦应注重效果,注重效果评价。培训效果的评价应该客观、具体,主要依据教师在培训期间创作的学科教学软件、教学案例,撰写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等。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书面的认证,教师信息技术资格认证不仅是对教师知识量、应用能力的肯定,同时也作为教师今后从事现代化方式教学资格的关卡,并辅以不同的等级,这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富有正面作用的压力、激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教学设施,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其基本意义在于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实践,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充分融合,使之不断强化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素质,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学应用软件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的基础。有了硬件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注重教学应用软件的充实、更新和应用。因此,有计划、适时地充实、更新教学应用软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更新颖、更精彩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和能力,更可以使教师在这些软件的应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四、重视教育信息化经验理论交流载体建设,为教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一个活动平台

为使教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非常必要。也就是说,重视教育信息化经验理论交流载体建设,为教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一个活动平台。教师在交流探讨中能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增长新知识,促进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赛事活动。组织信息技术比武、优秀课件、教学设计比赛、选拔优秀教师示范化讲课等活动。通过赛事活动,力求营造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学术交流环境,使教师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学、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论坛。充分利用校刊、校园网BBS公告栏等有效载体,设立论坛,为教师随时就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或总结出的经验进行交流,并使更多的教师在浏览论坛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促进信息化真正融入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提高对各学科与信息学科在教学中整合的意识,令其学会使用,乐于使用信息资源、设备,建立激励机制,并将教师的信息化提高程度纳入考核范围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1.信息设备使用计分统计制度。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作详细记载,每月进行量化评分,所得积分划到班级或教师个人,并将其作为年终评比晋级的条件之一,以激励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使其在实际历练中提高信息化素质。

4.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篇四

实践当中,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实验室管理员,都认为信息技术能力是计算机教师的事情,与已无关,计算机出了问题找计算机管理员来解决,课件不会做找计算机教师代做,不会处理音视频找电教管理员,长此以往,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一些考核和评定职称的需要。以我校为例,已经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信息技术考核,但是教师的整体信息技术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只有极个别教师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认真学习了信息技术,并使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工作过程中常会遇到我们的教师常会因为很小的问题影响上课的情况,在处理的过程中也对我们近年的信息技术考核未起到应尽的作用而感到遗憾。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有的同志去上课了,做了PPT课件,结果到教室发现OFFICE软件出问题了(注:由于众所周知的费用问题,我们常用D版软件,加之机子多人使用,不确定性增加)放不出来了,就要求管理员重装。实际上这种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我们在保存时进行打包或者将其直接存成PPS放映文件即可。再如:有的同志将上课用的资料存在优盘中,在教室打不开了,需要安装一下驱动,这又把一些同志难住了。还有,每一学期的成绩计算,总有同志不会算。每一周,总有同志不会使用投影要使用多媒体教室,而且事先不做任何准备。这些事,足以说明我们的同志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很差,还需要很多路要走,而且要自己去走。

2、时间保证不足,学习进展缓慢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师工作量较大。既要组织理论课的教学,还要上好实践课;既要搞好本职教学工作,还要考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甚至编写;大多数课程需要重新学习,这些都使得广大职校教师常感叹时间不够用,从而疏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加之考核内容新意不够,往往可以靠突击完成,所以无心学习。

3、培训思路不清,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只讲理论,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调查显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模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要。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比喻为教师集中面授,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即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何种衡量标准判明培训的绩效?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

4、制度不完善,不能起到监督作用

5.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计划 篇五

我本人承担了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工作,以及管乐团开展各项工作,在这一学期中尽职尽责,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维持管乐社团在疫情期间的网络教育教学。现将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稍有进步,但是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在课堂模式的引用、课程环节的把控、课堂紧急情况的应对等方面都还有不足。今后还是要保持谦虚,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请教学习,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多找前辈指导课堂。

二、教学方面

在爱的教育理念下明确自己的教育职责所在,教师的价值所在。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学任务,我用幽默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用爱心拉近师生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透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用心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做到透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三、在欣赏教学方面

1、重视课前的教材研究,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针对资料研究相应的欣赏方法,做好反思,写好课堂随笔,有计划有步骤的记录活动过程。

2、用心进行理论学习、说课、评课、研讨、录像赏析、外出听课等活动,以充实课堂教学活动,捕捉音乐信息,搜集教学资源,加强信息交流,以便取长补短。真正的想努力做到让音乐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从而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低段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以及基本唱功的培养。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以后要在课堂中寻求一条更加恰当的路子来。

四、其它

注意自身的学习。如:进行专业方面的在学习,提升技术能力等。

6.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起点自我分析

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发现我的信息技术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能够熟练使用基础的信息化工具,但是一旦遇到未接触的内容,还是无法应对,所以,我认识到我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需要有很大距离的提升。

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领域触及面比较小,只局限于经常使用的一些功能和软件的应用,而面对深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升。

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利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能力提升目标,阐明目标能力点及其达标后的效果。

一、G4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

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平台能对学生在在线学习的平台的使用情况,包括各科目、章节的点击情况等,相同资源的不同展现形式的点击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方向、习惯等。平台能根据学生在论坛和课堂的表现对其进行分类和分 级,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习题、测验、实验等的.完成情况,总结他们的学习弱点,使其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而推荐相关课程,以激励学生发表有价值和有趣的观点,促进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二、B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个别化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获得相映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三、G7智慧教育背景下教研活动组织或参与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承担着实施新课程、研充新教学、组织新教研培养新教师、生成新文化的新使命教研组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展校本教研、进行校本研修的“真组织”

研修内容及方式

一、研修方式

1.网络研修,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三个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络平台阅读与教学相关的刊物、学习多媒体技术、观课磨课、听讲座等,汲取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2.教学实践.利用手段编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發,积极參与在线研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宇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科组教研。积极參与学校科组的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参与集体备课、教学实践、观看评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课例开发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今年至少撰写一籍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市教育系统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

二、具体措施

1.每天花至少1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所选能力点的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观摩示范课例,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

4.多阅谈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水平。

7.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篇七

学校在今年3月份选择了12位教师开设校内公开课, 引起反响最大的是50多岁的钱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份激情, 触动了大多数依赖PPT教学的听课教师。精选的例题、抵及数学思维的设问、详尽的黑板演算, 无不揭示着数学学习方法, 迸发着数学学科的理性光芒。

在肯定亮点的同时, 大家也认识到这是一节以教师为主导、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 课堂容量相对较小, 课堂信息呈现形式单一, 师生互动不够充分, 等等。如果这节课还需要优化, 那么优化点在哪里?大家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钱老师是一位老教师, 他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强可理解为在教学中想得到、用得到和用得好信息技术。如果钱老师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他会如何改进他的教学呢?我认为, 一位学科教学功底好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其更好的专业发展。

自近代夸美纽斯形成班级授课制以来, 课堂教学成为了教育的核心活动。以下的思考是基于目前全日制班级集体授课、教室配备多媒体讲台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掌控下, 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方式下, 学生的“海绵式”学习思维得到了训练, 但“淘金式”学习思维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 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新的教育观, 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 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虽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 且具有缄默性特点, 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范围、创造性应用和结果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在教学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的水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到,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 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中写道: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 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首先,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有三个来源, 其一是知识, 主要来源于教材, 属原生性来源;其二是学生, 属内生性来源;其三是社会, 属外生性来源。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 外生性资源几乎为零。在备课阶段, 具备较强信息获取能力的教师, 能够借助信息检索工具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整合信息。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完成对教材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习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和整合者。

其次, 优化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这节课中教师呈现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和板书。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事实和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教师要将事实与概念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 调动学生先前的知识建构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情境和呈现知识, 除了教师的语言和板书, 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所示, 它形象地显示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 (平均学习保留率) , 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做法很多, 例如, (1) 通过课件突出信息的重要特征。课件的作用是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提示难点和重点, 辅助讲解, 总结、概括、提炼。 (2) 利用概念图建构知识体系。概念图能形象化地表征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帮助学生整合信息, 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3) 变信息抽象感知为直观感知。这节课的课堂练习中, 钱老师让学生口述解题的过程, 完全可以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练习本, 并在展台上“直播”教师批改的过程。另外, 在一些课堂中播放语音、视频文件, 既可以丰富教学的情境, 又提供多元的思维角度。

再次, 丰富师生互动方式。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 教育现代化等于“情感化”加上“技术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因素。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互动实现信息交流。师生互动方式包括学习辅助、疑难解答、师生对话、小组对话、情感激励、活动示范等。这节课上, 师生互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可以通过技术要素的介入使互动关系发生变革, 形成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生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探究关系, 让学生获得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比如,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用Excel模拟概率实验, 既解决了课堂中无法进行大量重复的实验问题, 又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理解概念、猜想结论和探究数学规律。让学生与几何画板对话, 利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变动的状态下感悟不变的数学关系。教师还可以将互动延伸到课后, 通过信息化平台, 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又可以使其实现自我检测和及时交流。

信息技术应用情感提速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为师生都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但教师也遭遇了多种挑战, 包括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学生对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强烈诉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等。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教授指出:“在信息时代, 人们需要善于同时在三个世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一是经验世界, 在做中学;二是语言文字世界, 向书本学习;三是虚拟现实世界, 进行数字化学习。”因此, 只有对信息技术具有敏锐意识和坚定情感的教师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首先, 选择终身学习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才能被学生接受, 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 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信息时代中, 教师要在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下, 高效地利用跳跃式的超链接学习。当然, 面对皓瀚的信息海洋, 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海绵式”与“淘金式”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获得真正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知识。再次, 积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知识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师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要持开放接纳、尝试融合的态度, 并主动学习和整合有利于改善教学的技术。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技术变化、教学思想变化、教学内容变化。因此, 当今对优秀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 还要顺应信息时代中技术的变化, 形成新的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 并具备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篇八

一、教育信息化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主体,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实现者。基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选修走向必修,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引起重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坚持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做好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工作。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其他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3.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人才,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参与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是指: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校园网络资源建设、校园多媒体建设、校园办公自动化建设等。

4.中小学网络教育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网络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的查询、下载等基本知识。(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果为基础,做好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做到预习有据、解惑有方、复习有纲,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教育特色。(3)与其他教师结合,做好有关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的德育工作。青少年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沉迷于网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这方面的德育工作。

5.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

未来的教育将会与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通讯技术(如通过卫星进行的远程教育和视频会议)以及可视化技术(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对于形成未来的学校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传播者,作为一线工作岗位中教育技术的应用者,肩负着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工作。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实验探索及90年代的稳步发展,目前正处于大力普及、逐步深入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者并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软资源的主要特色。结合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需要及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新时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已突破了基本的技术层面,信息素养成为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中也将信息素养培养定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执行者,其信息素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具体来说表现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获取、分析、加工、管理、传递、创新、交流信息,优化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能力。

(1)注重自身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活动中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信息观,正确认识信息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作用,并能够明确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信息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发现并把握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能够获取、分析对教育教学有利的信息并自觉地将其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2)注重自身信息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是构成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的基础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科学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科学的新发展,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较好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2.深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要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

(1)深化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质的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方法”,要防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流于形式。

(2)正确认识信息资源及其引入和使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防止教育教学工作落入信息资源泛滥的怪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正确引入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信息,达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而不是舍本求末,堆积信息,加重学生负担。

3.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能力

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信息技术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对人们道德发展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例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的获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文化的传播者和利用者,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品德的形成和促进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自觉地选择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不良的信息,为学生树立信息伦理道德的榜样。

中小学信息技术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宣传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培养中小学生对网络的警觉能力,建立起中小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

(1)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认知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分清网络信息的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遵循符合道德要求的信息行为标准。

(2)培养中小学生道德自制能力。所谓道德自制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选择与自控。自制是使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使中小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4.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指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积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真正达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的主要方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进者。本文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新时期的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需求进行研究,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 王沛.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及其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7(1).

9.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篇九

过去的半年里,我参加了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由八个必修课程和一个选修课程组成,另外还有走进研修和培训总结过程。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

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

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将因此而振作精神,在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

10.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篇十

返岗实践学校评价:

该学员在国培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通过培训,聆听专家的演讲,观摩名家的教学,能与教师同行切磋,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同时,通过自主研修、专家答疑、论坛交流等方式,与同行们、甚至是教育专家们自由的交流,使之在国培研修中体验到了收获与成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成长。在培训中, 该学员能进一步认识到新课标理念,反思了自己以往在教学中的不足。在返岗研修中,结合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及培训结束时所拷贝的内容,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尝试运用、反思总结。它激励着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带着收获,带着感悟,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以学生为本,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该学员培训结果评价为:良好。

11.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上一篇:纪念建国60周年诗歌征文:六十年,我替日子说话下一篇:火锅店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