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2024-08-25

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共11篇)

1.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一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元素相互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比都有确定的数值,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化合物。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决定了原子间是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讲授新课:

一、化合价(板书)

1、概念:见课本第62页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对比)

二、化合价的一般夫律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板书)

阅读:课文第80页[表4-6],根据此表总结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

化合价实质要认准;金正、非负、单质零

说明:非金属元素与氢、与金属化合显负价,与氧化合显正价

氢1(+1)、氧2(-2)应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

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常见金属元素化合价顺口溜: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正价负价

要分清,莫忘单质价为零,化合价在计算,正负和为零。

三、根据化学式会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会写化学式(板书)

1、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板书)

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正负总价和为零的原则。

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氯化锌

金属锌

氢氧化钠

解:先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ZnClZn

NaOH

然后在各化学式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出相应的的化合价(略)

注意:标化合价的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不同。

3、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板书)

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解:见课本第81页(并介绍交叉法)注意:只有确实知道有某种化合物存在,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切不可应用化合价任意写出实际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练习:课后习题2、3、44、化学式的读法

化学式的读法:先写的后读,后写的先读。

氧化物:“氧化某”、“氧化亚某”“几氧化几某”

酸:“氢某酸”“某酸”

碱:“氢氧化某”、“氢氧化亚某”

盐:“某化某”、“某化亚某”“某酸某”、“某酸亚某

总结:略

作业:习题教学反思:

2.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二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必修课程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予以实施。在新课程化学教学大纲中, 明确规定要在高中化学开设“课题研究”的学习内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 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价值, 给人们带来了视野广阔而又深邃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这为化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既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更能使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和能力, 进行渗透式学习, 联系各科知识, 并进而学好高中其他课程。因此, 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化学课题的内容

1.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选好课题, 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有益”和“可行”。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一些课题, 老师可推荐一些课题, 同学们在研究某课题中还会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可另立新课题。同学们在确立课题前可征求老师的意见, 但课题确定的决定权在学生身上。选题时可以结合当地学校及化学学科教学的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以及实施的可能性等因素。

2.具体研究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生可学习逆向思维法、移植借鉴法和缺点发现法等思维方法。课题的内容决定使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因为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和实验探索法以及文献法。

三、研究性学习化学课题指导的探索和实践

在过去高一第一个学期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的主要方法途径如下: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 主要考虑学生基础差, 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水平不高, 没有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课题由教师选择统一布置, 课题内容主要选择与教材同步的较简单的调查性论文课题。学生完成课题主要采用上网或上图书馆查资料的方法来完成研究性课题论文,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还加深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程度。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既是必需的,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常常是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结合进行的, 管理在一定的意义上讲, 也是一种指导, 是对学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指导。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计划在第一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广泛开展了以化学课题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阶段建立课题小组, 确定研究课题。

我们指导学生按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组成研究学习小组, 合理分工, 明确责任。化学课题研究小组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 组长一人。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通过自由选举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小组长每个研究小组都选一个调查研究课题和一个探索性实验课题。

第二阶段是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实施研究计划。

每个研究小组由组长负责开了一次课题讨论会, 初步确定研究方案, 包括:研究目的, 资料检索, 调查研究,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时间安排等。组内计划确定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开了一次小组长会议, 进一步完善了研究计划, 研究方案确定后, 在组内合理分工, 明确了责任。

第三阶段撰写结题论文, 评价交流。

由组长负责整理资料和实验事实, 撰写结题论文或实验报告, 最后由教师负责评价反馈, 优秀论文在班级进行交流。

四、收获与反思

在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探索与实践中, 如下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1.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化学教学大纲中有关“能力方法”, “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的落实。我们不仅在课题研究中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也要适度地引入研究性学习。随着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当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 高中化学的教学就会成为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并存互补, 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成为教师和学生一种自觉的教与学的方式。

2.教师角色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首先, 开展研究性学习, 对教师本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专业素质需不断提高之外, 还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其次, 教师指导、参与的双重角色怎么定位, 才能尊重学生, 既保护学生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 又让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 纠正偏差, 调整思路, 少走弯路。

3.跨学科的问题。研究型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 跨学科的当然是综合性的。要突破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 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校本课程,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新的生长点。

4.如何评价的问题。研究型学习怎样评价?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型学习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 它应该重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

5.加强管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一是要抓好开题、搜集处理资料、结题三环节的管理。原则是开题决不能草率;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组织活动必须严密;结题必须人人动手。二是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 课程的开放性使得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除了制定有关的制度与布置要求外, 对学生小组的每周活动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 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出勤、安全、态度各方面做好管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 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 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当然, 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探索实践和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的思考远远还不够, 有待于全体教师更深入的进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

3.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三

[关键词]课题探究 教学实践 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需要给学生树立系统性知识理念,以引导学生明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引领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居高临下的整体意识,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不过,传统的化学教学却将追求化学教学系统性与教学材料系统性混为一谈,使得教师常常将精细讲解后的知识点一一硬塞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而非系统性的,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课题探究教学则能够助推教师解开这一困扰。课题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有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其基本程序如下:(1)提出学习课题;(2)引出假设猜想;(3)实验探究验证;(4)归纳结论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欠妥,使得课题探究教学宛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从源头上促进教师的课题探究教学的深化,有必要打通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探究

课题探究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通过提出某一问题与解决某一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需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课题探究中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我借助通州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契机,加入到了社区创建行列,设计了《我是社区环保卫士》这一课题。该课题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活动方案、结果呈现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社区中各种不良现象,了解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这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此,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倡议书”、树“警示牌”、知识竞赛、小品表演、问卷调查、“亲近自然”征文演讲等。同时,组建了环保教育义务宣讲队,先后多次深入周围社区、附近学校进行广泛的宣讲,让听众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意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的推出,为实现化学生活化架设了桥梁,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专长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此,在进行课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能随意,要让课题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跨入化学门槛的航标灯,由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促成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最终实现教学“以诱达思”的高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想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前面环节的实施,此时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也能和教师一样进行课题探究,不再认为课题探究只有教师才能担当,从而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长期的积极探究,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性质时,我将“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变质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首先准备了十袋“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故意将其中的五袋敞口放置一两天,有些白色粉末结成了硬块。我将十袋干燥剂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这袋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作干燥剂?

(2)观察后如何推断干燥剂是否变质?

(3)变质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5)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6)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干燥剂已经变质?

……

针对上述问题,我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自行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实验的设计(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我把设计收集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顺利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由于此类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定,学生自由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就多了,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动力之中,因而能够针对问题,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独立观察、分析、联想、辨析、总结等,极大地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得到了肯定,学习心态得到调整,促使学生由“学习者”上升到“研究者”,这让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质的提升。

三、通过师生的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反思感悟

这个环节立足于师生的相互促进,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因为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部分学生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静心思考,努力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表现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帮助学生反思、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识与观念的升华。例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我布置了“用石灰水、食用醋试验花瓣或果皮中的植物色素”的家庭实验。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石灰水或食用醋滴入花瓣或果皮中,颜色变化不大,难以区别,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在了解了不同植物的色素性质后,共同采集植物,成功提取了色素。可见,尽管家庭实验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探究课题,但家庭实验毕竟有别于课堂实验,尤其在仪器的选用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制仪器,合理使用替代品,凸显了探究的魅力。又如,“粗盐的提纯”家庭实验,其过滤器的制作是实验的关键,如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则会使该家庭实验失去意义,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反思,结果却使我大开眼界:有根据毛细现象设计出的棉线过滤器;有根据渗透原理设计出的玻璃纸过滤器;有根据净水原理设计出的纱布过滤器;等等,效果相当不错。在此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了创新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显然,“反思”其实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融合,这既是课题探究教学后的必要延伸,更是一个主动认知的提升过程,能够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适时作出调整、改进、完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以下几个关键点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教师的综合素养。课题探究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对其本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习惯用“新瓶旧装”的老套方式进行,于是便出现了“形象而神不似”的肤浅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此,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宗旨,教师不必为学生设计一个完美的课题探究方案,但要避免将课题探究的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传授。

3.课题探究的基点。科学才是探究的本质,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题探究的基点重在过程的参与,应把探究的着眼点放在引领学生发现化学规律和应用化学规律上。

4.模拟精度的掌握。课题探究教学其实是模拟了科学的探究,二者虽然有些相似但绝非等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探究课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适当调节模拟精度。一般来说,精度与目标成反比关系。精度高了,容易偏离教育目标;精度低了,可能背离探究实质。

以上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题探究最终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建构,否则只能是机械式记忆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

[2]崔允郭,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4.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四

学习要求:

1、记得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能读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学习重点、难点:会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 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化合价的应用和化学式的书写两部分内容。化学式的准确书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里面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加强练习。

学情分析:学生对常见的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不牢固,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教学中要注意强化。

教学时间:2013年10月21日上午第四节 上课地点:245班教室 教学过程:

一、以下练习引入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氮气—N 氖气—Ne2 氧化镁—MgO 二氧化锰—MNO2 硫化钠—SNa2

碳酸钠——NaCO3 氢氧化钠——Na(OH)通过练习归纳书写化学式要注意的事项:

1、元素符号的书写要规范

2、书写化学式时要正左负右

3、化合价的代数和要为零(书写原则)。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

1、书写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为零的原则)练习1: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四氧化三铁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锰

书写步骤:一排,二标,三交叉(化合价为零的不交叉),四整检

练习2:氧化钠 氯化铝 氯化铵 氯化氢 硝酸钡

氧化镁

氢氧化钠

硫酸亚铁 硫酸铝 碳酸钠 氢氧化铁 氯化钾

氯化钠 氯化亚铁 氧化钾 氢氧化钙 硝酸银 硫酸铁 氯化铜 氯化锌 碳酸钠

(分层次进行以上练习,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反馈的问题)巩固练习: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2、书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液氧

2)水银

3)水 4)氧化钠

5)氢氧化钙

6)硫酸钾

7)硝酸铝

8)硫 9)硫酸铵

10)氯化铁

11)硫酸亚铁

3、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A.硫酸亚铁(FeSO4)

B.氧化铁(FeO)C.硫酸钠(NaSO4)D.氯化铜(CuCl)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旧知识点的巩固不到位(教师平时监督不力);

5.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学案 篇五

第十二单元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2.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

1、人体内的元素 【阅读】课本P92内容,1、人体内元素有50多种,按含量多少分为 元素和 元素。水、糖类、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提供的主要为 等几种元素,其它元素则由 提供。知识点

2、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课本P93-P95实验,了解一些元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填写以下内容:

2、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缺钙容易导致、甚至骨折,所以要多吃 等食物,以摄取足够量的钙。

3、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缺铁会引起 ;缺碘或碘过量会引起 ;缺氟易产生,过量会引起。

4、人体可以通过 食物补充铁元素,食物补充碘元素。

5、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元素为、、、等。【思考与交流】

6、人体内铅含量过高危害很大,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是铅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请举例说明哪些活动容易引起儿童铅中毒。

7、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反思与小结】

三、自我测评:

8、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超纯水”“超纯蒸馏水”绝对卫生,对人体有益

B.本饮料由纯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说明氟对人有利无害。D.含碘食盐可防治甲状腺肿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9、有关人体的组成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

B.人体内的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主要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形式存在 C.人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D.由于微量元素的含量非常少,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小 10、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对在食品中的应用加以限制。按照这一要求铝在下列应用中应加以控制的是()

①铝合金 ②制电线 ③制炊具 ④银色漆颜料 ⑤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⑥明矾与小苏打制食品膨松剂 ⑦饮料易拉罐 ⑧用氢氧化铝凝胶制胃舒平药品 ⑨包装糖果和小食品

A.①③⑤⑧⑨

C.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⑧⑨ D.③⑤⑥⑦⑧⑨

11、人们每天通过摄取食物不断补充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但有时也会摄入某些有害的元素,对下列矿物元素进行分类。

①镉 ②钾 ③铁 ④钙 ⑤汞 ⑥碘 ⑦铅 ⑧镁 ⑨硒 ⑩锌(1)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2)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

12、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若人体血液缺铁,就会“贫血”;人体缺钙,会患佝偻病;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缺氟易产生龋齿;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等。

(1)市场有“朴雪(补血)口服液”、“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氟牙膏”、“葡萄糖酸锌”等商品,这些铁、钙、碘、氟、锌应理解为(填写编号)。①元素 ②原子 ③分子 ④氧化物

(2)市售麦片中含有微量极细的还原铁粉,饮用这种麦片后,铁在胃液中变为亚铁盐的化学方程式为。

(3)市售AD营养布丁的配料为:①蔗糖、②奶粉、③乳酸钙、④柠檬酸、⑤维生素A、⑥维生素D、⑦食用色素、⑧食用香料、⑨防腐剂。其中属于营养素的有(填写编号)。

13、可溶性钡盐、汞盐、铅盐等重金属盐均能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从而使人中毒。

(1)在硫酸铜、硝酸银、硝酸钡、氯化银4种物质中,无毒的是。

(2)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能否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为什么?

6.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六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体的组成元素

(2)

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

讨论、查阅资料法,了解钙、铁、锌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食物来源。

(2)

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锌等保健药剂、食品,查看说明书,了解其主要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均衡饮食习惯,形成辨证地看待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主要组成元素、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四、教学准备

1、学生以“人体内含有哪些元素”为题,进行课前资料查找。

2、教师制作好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视频——迪巧广告,请同学们谈一谈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评价,展示图片,介绍一些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请同学们针对课本97面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

讨论,发言。

[教师活动]

评价,归纳。

通过刚才的视频、图片及讨论,学生们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具体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播放视频]

知识导学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知识导学,大家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阅读课本97-98面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评价,总结重点。

[学生活动]

完成猜猜看。

[教师活动]

猜猜看活动中涉及到常量元素钙,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硒等,那么这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展示课件]

讲解重点内容。

[学生活动]

记录重点内容,完成课本讨论。

[教师活动]

评价,归纳。

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少,有些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必需微量元素以及缺乏对应症状、食物来源。

[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任务,回答。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微量元素都是人体必需的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

总结,强调本课重点内容。

请学生归纳: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随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的组成元素

1、种类

2、常量元素(>0.01%)O

C

H

N

Ca

P

K

Na

Cl

Mg等

微量元素(<0.01%)Fe

Co

Cu

Zn

Cr等

3、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a

二、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钙元素

(作用、食物来源、缺乏时对应症状)

2、钠元素与钾元素(作用、食物来源、缺乏时对应症状)

3、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作用、食物来源、缺乏时对应症状)

非必需微量元素

有害微量元素

八、教学反思

7.实验法在化学课题研究中的运用 篇七

实验检测是验证实验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检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发扬优势, 解决问题, 必要时还要纠正实验前设计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检测和纠正中总结出完善的、可操作的、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检测的目标:一是反馈实验、定性实验, 必要时纠正实验程序, 争取实验的成功。二是测算实验目标的达成度。三是为撰写实验报告提供佐证。四是为撰写研究论文提供论据。

二、主要参数体系

1.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人数 (样本容量) 大于30, 用Z检验法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用计算机处理) 。

(1) 实验班:, X1为实验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1为实验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1为实验班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12=∑ (X1-1) 2, 标准差:。

(2) 对比班:, X2为对比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2为对比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2为对比班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22=∑ (X2-2) 2, 标准差:。由上述 (1) 和 (2) , 运用Z检验法推算得出:

当0≤Z≤1.96时, 实验班和对比班化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当1.96<Z≤2.58 时, 实验班和对比班化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若1>2, 实验班优于对比班;若1<2, 对比班优于实验班。

2.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人数 (样本容量) 小于30 时, 用t检验法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用计算机处理) 。

(1) 实验班:, X1为实验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1为实验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1为实验班平均分。实验班离差平方和:∑x12=∑ (X1-1) 2。

(2) 对比班:, X2为对比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2为对比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2为对比班平均分。对比班离差平方和:∑x22=∑ (X2-2) 2。由上述 (1) 和 (2) , 运用t检验法推算得出:

计算自由度df=n1+n2-2, 查t值表, 找到概率P=0.05, 0.01 时的t值 (记作t0.05, t0.01) 。当0<t≤t0.05时, 无显著差异;当t0.05<t≤t0.01时, 有显著差异;当t≥t0.01时, 有很显著差异。

三、检测对象和方法

检测对象是实验班和对比班。检测时两个班同时进行, 以降低检测的误差。分阶段检测, 一般进行3 次, 即实验前检测 (前测) , 实验中期检测 (中测) 和实验后期检测 (后测) 。实验前检测, 是未进行实验时的检测, 意在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有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实验班和对比班的选择要求, 检测结果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中期检测, 意在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 实验班和对比班有无显著性差异。若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比班, 实验可按设计进行;若有显著性差异且对比班优于实验班, 需修改已设计的教学模式;若无显著性差异, 分析是否需要修改已设计的教学模式。实验后期检测的目的同实验中期检测。

以上三次检测是必测的, 且时间也不能更改, 实验时还可以在其他时间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检测, 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情况, 矫正模式。

有关实验班和对比班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可以通过调查的方法, 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中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学生成绩检测案例

1.比较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化学成绩, 实验班和对比班是否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人数均为52, 样本容量大于30, 用Z检验法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用计算机处理) 。

实验班:初三·8 班, 依据表1 数据, 样本容量:n1=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12=∑ (X1-1) 2=13243.86。标准差:。

对比班:初三·7班, 依据表2数据, 样本容量:n2=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22=∑ (X2-2) 2=7967.19。标准差:。运用Z检验法推算得出:

因0<Z=1.043<1.96, 所以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化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2.比较初三毕业化学成绩, 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是否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样本容量都大于30, 用Z检验法进行分析 (用计算机处理) 。

实验班:初三·8班, 依据表3数据, 样本容量:n1=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数离差的平方和:∑d12=∑ (X1-1) 2=5389.01。标准差:。

对比班:初三·7班, 依据表4数据, 样本容量:n2=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数离差的平方和:∑d22=∑ (X2-2) 2=5778.01。标准差:。运用Z检验法推算得出:

因1.96<Z=2.28<2.58, 所以, 实验班和对比班毕业化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且实验班优于对比班。

t检验法在这里不再叙述。

五、结束语

利用Z检验法或t检验法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显著性差异检验时, 学生的成绩满分应是100 分, 不是100 分的要折算成100 分进行统计。在实验前检测时Z (或t) 值越接近0, 实验班和对比班的选择越符合实验要求;在实验开始后的测量中Z (或t) 值越接近2.58 (t>t0.05) , 实验班的教学模式选择得越好, 实验越成功。

摘要:实验法是化学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实验法是根据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成绩, 利用Z检验法 (样本容量大于30) 或t检验法 (样本容量小于30) 确定实验效果的, 这种用数据说明实验结果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关键词:实验法,研究化学课题,参数,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根运.课题《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简介与检测[J].科教导刊, 2013 (73) .

[2]周青.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8.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课题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针对不同课题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性的作用,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现实生活为载体,可以针对不同课题设置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开展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对保证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对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敢于对现行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坚持正确的课题选择原则,积极寻求针对不同课题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化学课题教学中的一般原则

选择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不同的课题又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课题选择的合理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甚至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课题选择原则。

(一)科学性

课题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初中化学教材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多种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课题对化学知识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和应用。化学教师只有选择更多具备科学性的学习课题,才能让学生从更多不同角度和更多层面去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化学问题和化学现象。

(二)可行性

学习课题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由于经常会受到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课题的可行性,紧密结合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配备等情况,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寻找课题教学的切入点,尽量立足初中化学学科内以及相关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课题学习的针对性。

(三)问题性

化学课题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调进行选择。对此,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或者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置不同的课题,要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并设置明确的研究目标。同时,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尽量具备开放性和吸引力,能够为学生的个性才能及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素质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是教师提高初中化学课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课题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并保证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通常情况下,会针对不同课题将教学过程分为课题选择、相关知识讲解、问题分析、方案探究、总结与评价等五个步骤。

(一)课题选择

教师在进行教学课题的选择时,一定要贴合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难点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跨学科、综合性或者学科前沿课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后最终确定课题。

(二)相关知识讲解

选择课题后,教师要根据课题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例如,教师在课题设计为“空气污染”时,不仅要涉及到教材中空气污染的种类、来源、防治等内容,还应当扩充空气污染的危害、化学分析方法、化学检测仪器等教学内容。教师要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问题分析与讨论

问题分析属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接下来,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检索工具,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指导学生就课题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更充分讨论。

(四)方案探讨

每个小组根据在问题分析与讨论环节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接下来,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在大胆假设、认真合作以及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化学课题的最佳答案。例如,针对“空气污染”这一课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制定科学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总结与评价

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个体表现和探究结果,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就每个学生以及小组的成绩给予最合理的评定。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想针对不同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学习课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初中化学学科的特性,准确寻找课题式教学的切入点,丰富课题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福安.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

[2]刘卫荣. 浅议新课程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9.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九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在宏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微观奥秘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 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游戏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已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等

宏观知识。但对物质的微粒性等微观内容没有经验和基础。一切从起点开始,在学习中应一

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渡过宏

观与微观大门。本节课给学生建立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继《课题 水的组成》引入,是因为对于水,学生只知道它是 由氢、氧两种元素的宏观组成是不够的,还需明白水是由水分子这种微观粒子构成的。这样

处理也是分散和降低了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难度。《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

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内容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是以分子为主线,介绍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知识。

三、本课题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②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运用分析归纳、想象类比、推理判断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概念,能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表述和分析,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实验探究及游戏等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②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实际一些现象。教学难点:(1)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2)形成分子、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两种变化。

四、教学策略分析

我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运用了问题情境引导、创新的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等多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结合本课题 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努力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学习环境下获得 新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 径。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在“做中学”的快乐。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花露水滤纸酚酞溶液浓氨水毛笔注射器 黄豆

3、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每组有男有女,每组四人分成若干组。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教师用手指蘸花露水在黑板上书写“水”字。【情境问题】

为什么花露水是一点一点地蒸发掉而不是一下子消失? 大家闻到什么气味?

黑板上的花露水怎么跑到你的鼻孔中的呢? 猜一猜出现如此的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分析 问题导入,从本课题的相关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多媒体投影: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学生观看

让学生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活动与探究:

1、神奇魔术 分子不断运动 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魔术实验(先在滤纸上用毛笔蘸酚酞溶液画一个笑脸,然后,把滤纸移近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提问】

大家想学这个魔术吗?(指导学生做魔术)【提问】 为什么出现如此现象呢?请大家小组讨论研究 【体验生活】

1、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10.课题4化学式与化学价 篇十

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 :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11.专题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篇十一

例1 已知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mol-1,现有CH4和CO的混合气体共0.75 mo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气体和18 g液态水,并放出515.65 kJ热量,写出表示CO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 首先计算出1 mol CO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生成水18 g,其物质的量是1 mol,说明原混合物中CH4为0.5 mol,0.5 mol CH4完全燃烧放热890.3 kJ×0.5=445.15 kJ。由于混合气体共0.75 mol,则CO为0.25 mol,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热515.65 kJ-445.15 kJ=70.5 kJ,所以,1 mol CO完全燃烧放热70.5 kJ÷0.25=282 kJ。然后写出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一定条件下,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因此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燃物的系数必须为1。放热反应ΔH为“-”,CO(g)+[12O2(g)]=CO2(g);ΔH=-282 kJ·mol-1。

点评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①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寫出化学方程式;②注明物质的状态;③根据计量系数准确计算出反应热,特别是ΔH的“+”“-”;④写出ΔH,并标明“+”“-”和单位“kJ·mol-1”。

考点2 反应热的比较

例2 已知700 K时:2SO2(g)+O2(g)⇌2SO3(g); ΔH=-Q kJ·mol-1。①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SO2和1 mol O2,达到平衡时放热Q1。②在相同条件下,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SO3,达到平衡时,吸热Q2,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Q1=Q2=Q B.Q1+Q2=Q

C.①中SO2的转化率与②中SO3转化率相等

D.2SO2(g)+O2(g)⇌2SO3(s);ΔH2=-Q3 kJ·mol-1,则Q>Q3

解析 根据等效平衡知识,不难判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达到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但是反应过程不同。Q的化学含义:每消耗2 mol O2(g),1 mol O2(g)生成2 mol SO3(g)时放热为Q。①中2 mol SO2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放热Q1小于Q。设SO2转化率为α

则:2SO2(g) + O2(g) ⇌ 2SO3(g)

①起始:2 1 0

转化:[2α] [α] [2α]

平衡:[2-2α] [1-α] [2α]

∴Q1=[Qα]

②起始: 0 0 2

转化:2-[2α] 1-[α] 2-[2α]

平衡:2-[2α] 1-[α] [2α]

∴Q2=Q(1-α) SO3转化率为1-α

Q1+Q2=Q,①中SO2的转化率与②中SO3转化率之和为1,SO3(s)比SO3(g)能量低,所以生成SO3(s)放热更多,Q3>Q。

答案 B

点评 将反应热的计算与等效平衡原理结合起来考查。解题时,首先应该准确判断等效平衡状态,然后结合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注意:两个过程达到的平衡状态等效,但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等效。

【专题训练】

1.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

C.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能发生

3.下列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是放热反应的是( )

A.皂化反应B.铝热反应

C.中和反应D.可逆反应

4.发射火箭的常规推进剂为液态四氧化氮和偏二甲肼(C2H8N2),5.0 g液态C2H8N2完全燃烧可放出212.5 kJ热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火箭点火后,喷出的红色火焰是金属的焰色反应产生的

C.火箭燃料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D.偏二甲肼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C2H8N2(g)+2N2O4(g)=3N2(g)+2CO2(g)+4H2O(g);ΔH=-2550 kJ·mol-1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稀溶液中1 mol酸和1 mol碱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B.101 kPa时,1 mol物质燃烧时的反应热叫做该物质的标准燃烧热

C.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D.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则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6.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2>ΔH1的是( )

A.2H2(g)+O2(g)=2H2O(g);ΔH1

2H2(g)+O2(g)=2H2O(l);ΔH2

B.S(g)+O2(g)=SO2(g);ΔH1

S(s)+O2(g)=SO2(g);ΔH2

C.C(s)+[12]O2(g)=CO(g);ΔH1

C(s)+O2(g)=CO2(g);ΔH2

D. [12]H2(g)+[12]Cl2(g)=HCl(g);ΔH1

H2(g)+Cl2(g)=2HCl(g) ;ΔH2

7.已知:2Fe2O3(s)+3C(s)=3CO2(g)+4Fe(s);ΔH= +468.2 kJ·mol-1 C(s)+O2(g)=CO2(g);ΔH=-393.5 kJ·mol-1则4Fe(s)+3O2(g)=2Fe2O3(s)的ΔH是( )

A.-1648.8 kJ·mol-1 B.-1255.2 kJ·mol-1

C.-1489.4 kJ·mol-1D.-338.8 kJ·mol-1

[V(mL)] [T/ ℃][30

20

10][10 20 30 40 50][O] 8.向盛有50 mL 1.00 mol·L-1盐酸溶液的绝热容器中加入NaOH溶液,NaOH溶液的体积(V)与所得混合溶液的最高测量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B.NaOH溶液的浓度大于1.00 mol·L-1

C.V=50 mL时,混合液的pH>7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9.科学家预测“氢能”将是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测得,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则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水分解制备H2,某化学家设计了下列化学反应步骤:

① (反应条件750℃)

②2HBr+Hg[100 ℃]HgBr2+H2↑

③HgBr2+CaO[250 ℃]HgO+CaBr2

④2HgO[500 ℃]2Hg+O2↑

反应①可表示为 。你认为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 。

(3)如图是正在研究中的一种流程(硫-碘热循环法制氫气),其中用了过量的碘。

[SO2 H2O][I2 H2O][H2SO4][I2 HI][I2 H2O][I2 HI H2O][SO2 H2O][O2][HI][I2 ][H2][900℃][100℃~120℃][水] [核能][450℃]

请写出硫-碘热循环法制氢气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用硫-碘热循环法制取氢气的最大优点是 。

(4)有人认为目前利用氢气作为能源不太现实。请问你认为是否现实? (填“不现实”或“现实”),说明能够支持你的观点的两点理由:

① ;② 。

10.根据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量取反应物时,除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外,还应加入的试剂是 (填序号)。

A.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B.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C.1.0 g NaOH固体

(2)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需要测定并记录的实验数据有 (填序号)。

A.盐酸的浓度 B.盐酸的温度 C.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D.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 E.水的比热容 F.反应后混合溶液的终止温度

(3)该试验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若用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则测得的中和热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 。

(4)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存在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的盐酸溶液的步骤。若无此操作步骤,则测得的中和热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1.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Y是金属,可以和X形成1︰1和2︰1两种化合物。Z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

(1)写出WX2的电子式 ;

(2)用元素符号表示X、Y、Z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 ;

(3)含1 mol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与足量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热量114.6 kJ,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4)在一定量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中通入过量WX2,用离子浓度表示该溶液中的电荷守恒 ;

上一篇:无影无踪的近义词下一篇:小班2岁-3岁小儿的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