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内容

2024-10-23

采购管理的内容(8篇)

1.采购管理的内容 篇一

班级管理的内容

是指根据班级管理的对象,从哪些方面来管,或者说管些什么具体工作。有人说,班级管理工作是无底洞,事无巨细样样做,永远也做不完。这句话说明班级管理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但是,它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主要管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即学生德育的管理。班主任要加强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建立良好的班风。这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2)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学习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分析学习质量,严格学习纪律,建立学习制度,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树立勤奋好学的学风。

(3)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安排和学生的特点,除组织学生搞好自己的生活劳动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和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管理。

(4)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在现行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之外,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课外活动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是校内课外活动的管理,二是校外活动的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育质量。

(5)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班级体育、卫生的管理,包括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两项的管理。体育运动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卫生保健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管理,主要是督促学生上好体育课,组织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活动、竞赛活动等。班主任对卫生的管理,主要是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组织学生做好教室、寝室和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要加强安全教育。

(6)对教室设备的管理。教学设备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班主任对教室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对教室内的桌凳、灯光、电教设备等的管理。

总之,班级管理的内容较多,且具体。它包括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得班级管理工作总体的最优化。

2.采购管理的内容 篇二

美国新闻业研究所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的研究报告《We Media》认为, 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 人们惊呼, 超媒体时代来临了。超媒体不是简单的“多媒体+internet”,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强调个体的作用和形象。

1. 超媒体时代的特征

个人媒体化

超媒体时代带有浓厚的“草根英雄主义”色彩。每一个人都可以个体的力量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个人的作用和需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人认为, 不久, 在网络上将会出现个人电视台、个人制作公司等等, “山寨春晚”或许是一个雏形。超媒体思维认为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媒体从业人员, 但必须具备媒体意识。史上最牛女秘书——EMC瑞贝卡事件就是一个案例, 在一周内, 该事件通过email在全国所有知名外企内疯狂传播。这起本该在企业内部消化的事件, 却因牵起“老外和中国员工的文化障碍”的敏感话题, 数天之内成为各大外企员工和网络舆论谈论的热点。在超媒体时代, 个体的一切都将比过往更被关注, 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社会, 都必须更注重自己的信息导向与公信力, 个人的品牌与影响力对每个人将变得空前重要。

受众创造价值

超媒体时代, 能够提供怎样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决定其市场价值。新浪推出了“博客3.0”, 让用户可以整合自创的或者珍藏的音视频资料, 自由地展示自我, 展现自己的思想、喜好等等;Google推出了“i Google”, 让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地定制和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 使之成为个性化的门户。商家越来越尊重用户, 越来越尊重个人需求。在强调体验的今天, 商业策略与商业产品将重点体现在对受众的分析和服务上。

商业模式的颠覆

超媒体的思维给商业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参与性和互动性对于企业来说显得极为重要。让用户参与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产品, 将会为企业和个人同时创造更大的价值。超媒体用户战略要求企业必须超越现有的竞争需求, 站在更高、更广的领域去思考企业盈利的模式, 它不仅是个人对传统媒体意识的颠覆, 更是对商业媒体意识的颠覆, 当然, 也是对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颠覆。

2. 超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如何在新技术新科技带来的网络虚拟空间以及现实社会中, 把握话语权,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舆论方向, 将是一个新课题。

传统媒体的商业形象和商业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以体验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的经济模式将会创造巨大的市场想象力和消费想象力。在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海啸中, 许多依靠广告生存的海外媒体陷入了危机, 能够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媒体必将是重视内容、重视用户个性、实施传播流程再造的先行者。

二、媒体内容管理的现状

随着各大传媒对内容管理的重视, 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片库信息管理转化为数字化管理, 从磁带管理转变为内容管理。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1. 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传统媒体由于历史积累的内容多, 每日增量也多, 模数转存任务繁重, 内容管理人员面对海量数据, 疲于完成任务, 研究受众不够, 对内容分类以及深加工运作不够。因此, 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时, 内容储备不够, 专业化个性化分类不够。

2. 节目版权的梳理阶段

由于过去对知识产权不重视, 各传统媒体的历史节目版权混乱, 很难界定版权归属;另一方面, 在新节目的生产流程中, 尚未把节目版权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到全流程的管理, 导致版权关系复杂, 清理难度大。传统媒体既是最大的侵权者, 也是最大的被侵权者, 在超媒体时代到来时, 无法把握知识产权以及法律法规的尺度,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难以拓展新的商业战略。

3. 产业化运作的探索阶段

各传媒大鳄正在寻求和探索产业化运作的模式和规律。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积极探索制播分离, 确立专业化频道, 努力探索多元化营销模式, 以实现多媒体、产业链和跨地域的发展。但传媒集团的内容管理和运作还远远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节奏, 亟待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产业链, 以适应传播流程的再造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

三、我们的应对和发展

作为媒体内容的管理部门, 未来的用户将建立在三大部落:一是广播电视专业化播出机构, 包括传统播出频道、频率和新媒体;二是制播分离后的专业化制作公司;三是广大的社会受众群和博客主们。媒体内容的价值和增值效应均将通过这三大用户群体现。为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现行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上, 应当部署以下内容管理策略。

1. 内容储备:超越载体形式, 实现内容重构

内容储备是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内容储备不能停留在对现有音视频资料的收集和管理上, 应当利用新技术手段, 超越载体形式, 实现内容重构。

规模化信息汇聚, 打造内容高地

数字化网络平台上, 必须大量汇聚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源信息, 将广播、电视、图书、图片以及用户反馈等都聚合到内容高地上, 利用技术手段, 将网络资源无缝链接到此平台上。巨量的信息资源在被分类整理比较后, 会产生巨大的价值。灵感、创意、新的模式将会在此内容高地上汇聚、迸发。例如, 可以借鉴Google搜索百宝箱的做法, 在内容高地上开发“时光隧道”功能, 提供围绕一个关键词的历史大事记;开发“神奇罗盘”功能, 可视化地展现相关联的内容资源, 带给用户神奇的内容整合检索体验。

尊重受众个性, 体现能力导向

不同的用户群会有不同的内容需求。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聚合, 是互联网的趋势和未来, 也是内容管理的趋势和未来。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上, 内容管理者需要结合用户特点, 细化内容分类, 将内容推送出去, 以体现能力导向。例如, 针对播出平台, 需匹配频道频率定位, 提供符合其宣传方向的内容, 给新闻平台以政策宣传导向的资料, 给生活时尚频道服装元素、人气美食的相关报道等等;针对广大社会受众群和博客主, 提供细分的个性化内容, 也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美国博客搜索公司Technorati的研究表明, 最受欢迎的博客中, 不乏一些受众很窄的主题博客, 如烹调、音响等。这一点和著名的“长尾理论”、“蓝海战略”有着相通之处。

变化表达方式, 适应多种渠道

任何内容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传播渠道, 但任何内容在改造后都可能在所有的传播渠道中传播。一个视频节目, 剪辑成不同长度的片子后可以用于手机、网络、公交站牌, 声音剥离后经过再加工可以用于广播, 解说词可以用于图书出版, 配上动画又变成一个新的节目等等。这些内容表达方式的变化将带来内容的增值。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必须提供相适应的流程, 以适应内容的动态表达。

2. 版权储备:超越版权界限, 实施版权代理

2009年音乐家协会提出音乐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播出必须收版权费, 引起全社会的震动, 对版权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版权节目是否需要保存, 版权不清楚怎么办?笔者认为, 内容管理部门首先定位要明确。版权要清理, 但并不意味着无版权的节目没必要保存。内容管理可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梳理版权范围, 规范版权管理

有资料价值的无版权节目也需要数字化, 但开展细致的版权评价工作是内容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弄清内容的版权状态, 包括版权保护期、版权类型、版权归属、版权取得方式、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力管理信息等等;同时还要掌握授权条件, 评估授权成本, 将版权管理纳入到内容管理的全流程中。

储备原创节目, 掌握网络话语权

随着超媒体思维的运用, 网络的互动性增强, 来自公众的原创新闻或节目将增多。例如, 汶川地震的实况录像就是由游客用手机拍摄下来。内容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与在先权利人的版权关系, 对涉及到的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版权策略, 积极购买和储备原创节目, 掌握网络的话语权。

加强与著作权人和出版商的合作, 实施版权代理

未来, 数字化的内容将会在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中运用。为适应传播的需要, 内容管理者必须加强与著作权人和出版商合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著作权人, 制定不同的策略, 尽可能实施版权代理, 从源头上解决内容资源的建设与使用问题, 奠定多渠道传播和互动共享的基础。

3. 服务储备:超越服务模式, 实施web3.0

超媒体时代强调共享和体验, 能够赢得受众青睐的企业, 一定是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的聚合而构建的人性化服务模式。以google为例, 2008年下半年, 谷歌中国个性化首页iGoogle正式发布。它借鉴了门户 (Portal) 与门户块 (Portlet) 思想, 以个性化主页为核心,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 在同一页面上整合不同应用和鲜明主题, 融文字、视频、音频为一体, 内容涵盖新闻、股票、天气、热门音视频等资讯, 让用户可以创造独具个人特色的首页, 作为Google传统首页以外的一个个性化选择。又如, BBC广播公司新的市场战略中, BBC网站将为受众Blog提供链接, 使其与健康、自然、历史等频道发生互动。BBC有一个在线项目叫做《目击》 (Eyewitness) , 将会为过去一百年的每一天制作一份国家档案。任何就某一个特殊的日子有故事要讲的人都会被邀请来做录音, 并与其他人分享记忆。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 超越现行的服务模式, 将“体验与共享”、“随需应变”的web3.0服务模式引入到内容管理和服务中, 将带来资料服务和内容增值的一片蓝海。

4. 战略储备:打造内容管理产业链, 实施“内容创意产业基地”品牌梦想

3.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篇三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此,卡斯特指出:“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是每个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分系统。社会价值观反映出一系列的有关人类行为规范和理想目标的共同信念。组织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内部参与者与外界社会间的最低限度认同的价值观。”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卡斯特认为,组织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以便企业履行相关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并正视的。同社会价值观不吻合,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组织目标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这个问题,卡斯特提出,一个组织的目标影响着它与环境超系统以及其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达到目标的努力影响着它从较广的社会环境中接受资源投入的能力,从而使它的生存正当化和合理化。目标可以把参与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与组织有关的行动上,为组织成员提供衡量成功的标准。目标还有助于决定企业运营所需的技术,并且为组织活动的专业分工、权威形式、信息沟通、决策网络以及其他结构关系奠定基础。总而言之,组织目标的性质影响着组织的本质特征。

卡斯特对于组织目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三个方面:①环境方面—社会对组织的各种限制;②组织方面—作为一个系统的组织目标;③个人方面—组织参与者的目标。

卡斯特借用汤普森(J. D. Thompson)和麦克尤恩(W. J. McEwan)的观点来表明他的立场:环境对组织目标制定的影响具有以下四种方式。①竞争。比如,公司组织为原料来源、劳动力的投入和顾客而竞争;政府机构为税金而竞争;大学为学生和教职员而竞争;医院则为病人而竞争等。②磋商。通俗地讲,就是集体讨价还价。比如,管理者和工会谈判的事情司空见惯。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每一方必须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以迎合对方的需要。资方竭尽所能想把劳动费用压到最低,而工会却要使雇员挣到尽可能多的钱。③合作。合作可以看成是为了吸收新成分到组织的领导或决策机构中,以对付来自外部的威胁。我们经常看到的工商业组织的董事会中有银行或其他财政金融部门的代表、医生是医院的理事会成员等现象,就是成功运用合作方式的典型写照。④联盟。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达到共同目标的联合。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环境对目标限定的极限。

谈到组织的系统目标,卡斯特认为,它和组织作为独特实体所寻求的目的和所需要的条件有关。比如自身的生存、经营的稳定、投资的回报率、组织的发展、参与者的满意度、行业地位的提高、技术的领先和革新等,都是组织的系统目标。

关于组织参与者的目标,卡斯特认为,个人参与者目标和组织目标经常是既一致又矛盾的。组织目标必须满足参与者一定程度的需要,使他们对组织做出贡献。在这里,卡斯特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互惠,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互惠。个人和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它可以帮助完成各自的目标。当这种心理契约破裂时,会对组织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当宇航工业受挫时,航天组织解雇了许多长期雇员,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这种雇员对他们自己的组织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忠诚和感情,解雇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个人和组织的互惠契约越坚固,一旦这种关系破裂时,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最后,卡斯特也坦率地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期望个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完全一致和最理想的吻合是不现实的。

从目标和价值分系统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和社会具有天然的、密切的关系。组织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组织只有服从社会的需要,具有达到社会目标的功能,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技术分系统

技术分系统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凡是组织中工具性的因素,都属于这个分系统,包括在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时所运用的各种技术。它取决于组织任务的要求,而且随着组织活动的特殊性而变化。可以说,技术分系统是一个组织有别于其他组织最鲜明的标志。制造汽车的技术和炼油厂的技术就大不相同。同样,医院的任务要求和大学的任务要求也大不相同。总的来说,技术分系统的形式是由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种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机械设备的类型以及设施的布局所规定的。

技术分系统会影响组织的结构系统。对此,卡斯特一语道破:技术与结构之间具有一种直接的关系。比如,在直接生产部门,随着技术由小批量生产发展为连续的程序性生产,垂直的管理层次就会增加。如果说经理的控制跨度在小批量生产中是四个人,那么,在大批量生产中将会增加到十个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在那些技术先进的公司里,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参谋人员,按比例来计算通常会更多些,也是这个道理。

同时,技术分系统还会影响组织的社会心理系统。传统管理理论对于这一点很少加以考虑。传统管理理论认为,技术系统是既定的和不变的,是由人来适应技术系统的。然而,卡斯特明确指出,技术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人。他借用布劳纳(Robert Brauner)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工人的心理差异试验来佐证他的观点。在装配线上工作的工人,其疏离感和不满意感,就大于在手工的和非流水线工作(这种工作能够完成相对完整的产品)过程中的工人,而后面这些行业,对工人来说,比装配线具有更高的激励和满足作用。

技术分系统还会影响组织的管理系统。卡斯特得出结论说,机械式管理系统适合于稳定技术的生产活动,与此相反,有机式管理系统则适合于技术条件发生急速变化的生产活动。有机系统的无结构特性和高度的动态特性,会使那些习惯了结构明确的机械式系统的管理人员产生不安和不可靠感。

简单来讲,技术分系统是由企业按照任务要求由技术要素构成的。它将影响组织的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在这一方面,卡斯特没有超出泰罗和梅奥的思想,但是,他把技术分系统和组织结构、社会心理、管理紧密联系到一起,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认识技术的作用,这是他超出前人的地方。

社会心理分系统

社会心理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所组成,它包括个人的行为和动机、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和影响系统,也受组织中人的感情、价值观、态度、期待和愿望的影响。它是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任务、技术、结构影响的纽带。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少有关传播沟通的简洁明了的新概念。例如,“相互作用可以广义地解释为任何形式的沟通—书面、口头、姿势乃至面部表情。” “权力,是从事或影响某些事情的能力。”“影响,是一个包含一切能使个体或群体发生行为变化的方法在内的总括性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传播思想。他们认为,群体动力的核心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即沟通在群体动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地相互作用以保证取得充分的理解。他们指出:相互作用有两种沟通方式,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沟通的技术问题是十分棘手的,更令人关心的是语义上的困难。”与单向沟通相比,如果采用双向沟通,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接受者的信心都会增加。因此,在选择采用哪种沟通方式上,应根据环境的考虑来进行费用与收益的分析。对于组织冲突,他们指出,冲突“对人、群体和组织具有促进功能和使功能失调的两种影响”。对于后者,要适时化解与控制。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避免冲突,不应忽视“冲突在培养创造与革新方面的建设性与积极性的作用”,“有些摩擦应在小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以作为产生新鲜主意的一个条件。一个没有冲突的群体可能是静止的,其所发挥的作用就会大大低于其能力。”对于影响行为的方法,他们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列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方法:模仿、建议、劝说和强制。

此外,与其他行为科学家不同的是,卡斯特在这个分系统里特别强调了地位和作用的心理意义。他认为,地位和作用系统是组织的社会心理系统的基础。它们提供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对地位的知觉认识会影响并激励个人的行为。

卡斯特指出,地位是指某一个人在群体(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等级。就某一职务来说,人们都对职务占有者的作用或行为模式有着一种预期。在这里,卡斯特运用两分法,区分了个人地位与职业地位。有很多地位是和社会系统中的特定职位相联系的,而不论职位的占有者是谁,这就是职业地位,但个人地位会影响到职业地位的作用。卡斯特举了一个例子,律师或教师的职位可能包含着比办事员或临时人员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张三可能是一个糟糕的律师,而李四可能是很出色的办事员。所以,地位与一定职位上个人的工作成绩有所联系。另外,卡斯特还指出,有吸引力和善于社交,也可以影响个人地位。某一个人的个人地位在几个不同群体中的差别可能会很大。

关于作用,卡斯特认为,它是指伴随一定地位的职位而来的文化模式的复合体,它包括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对某个职位占有人行为的期待。当个人价值系统和他所感知的对他的行为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发生作用冲突。对于如何解决作用冲突,卡斯特借用了李斯曼提出的“内导”行为和“他导”行为的概念。内导行为强调相关人员的内在价值系统,对个人关于某种特定作用的感知与期待予以最大的重视。在确认和实现某一特定组织作用上,内导行为强调创造性的个人主义。他导行为则强调他人期待的支配地位,对外来影响予以高度重视,本质是强调群体的支配作用。他导行为的极端,包含着随众行为和屈从行为。卡斯特举例说,在大多数大型的日本公司中,适合“团体”是得到雇佣的重要条件。这些公司强调观点的适中,注重个性的协调,对群体的重视胜于个体,人们沿组织等级的升迁非常缓慢。然而,工作轮换、横向调动和掌握多种技能,则是对管理人员的普遍要求。日本公司的成功表明,他导性和合作性可以在特定的文化中发挥作用。

概括起来,社会心理分系统由企业成员的行为动机、地位角色关系、团体动力、影响力等组成。同时,它的发展变化又受到外界环境力量、企业任务、技术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构分系统

结构分系统是由组织图表、职位说明、作业说明、规章、流程等决定的,它为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提供正式联系的渠道。它也与权威、信息沟通和工作流程的模式有关。要强调的一点是结构分系统的正式性,在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不通过结构分系统的非正式联系。

传统管理理论往往强调稳定的机械式结构的设计,而忽视组织结构的可变性和有机性。卡斯特明确提出了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两种结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现代组织都会经常发生组织结构上的变化。与稳定的机械式系统的特点相反,适应性有机式组织的刚性不足而弹性有余,边界模糊,可变性强,即结构度低。具体表现为经常变更的职位、边缘模糊的任务,以及各职能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不过,卡斯特也承认,有机式结构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很多处在稳定的环境中并使用标准化技术的组织,采用机械式的结构,也能有效地运行。

管理分系统

管理分系统是指整个组织的运营体系,其主要内容是计划与控制。管理活动从制定目标出发,通过组织目标使企业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为实现目标而进行计划、资源配置、建构组织、激励和控制等活动。

管理分系统的中心是企业中的计划决策机构。它综合企业内外情况,对本企业的产品方向、工作规划、作业系统、人事安排等等做出战略决策。财务部门、规划部门、研究与发展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对计划决策机构提出建议并提供相应协助,资源分配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相关战略决策。这些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掌管着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对“输入-转换-输出”的全过程实施管理。一般企业的管理分系统,都存在着明确的三级分工,即通常所说的高层、中层和基层,或者称为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

这三级通常是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是呆板的。在这个结构下,企业的运行是灵活的。卡斯特认为,注重组织结构的层次划分,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基本职能。系统理论的基本点之一,就是强调系统的层级关系。恰当的层级界定,以及重视各层级活动的整体结合,有利于了解不同层次在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正是从卡斯特开始,组织理论的关注点,由强调专业化分工的直线职能制模式,进化到了强调层级分工和整合的系统模式。

在管理分系统中,卡斯特特别强调决策信息系统,他指出:“信息对决策说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策信息系统既与个人决策有关又与组织决策有关,同时,对与过程相关的相应信息流也有关系。”卡斯特认为:“信息流系统对决策过程是不可少的,信息是情报原料,它激发制定决策的认识。信息在评价备择行动方案中是必需的。一个决策者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各种形式的信息—电子脉冲、书面或口头语言,非正式或正式报告—是决策的基本组成成分。”对于数据与决策信息系统的关系,他指出:许多关于组织设计的文献,虽然强调信息系统,但却是过于“机械化”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流复杂系统的设计,但这种所谓的信息系统往往对决策帮助不大。“实际上,关于现存设备的设计可能导致数据处理与管理永不相干的后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是以决策定向”,“把无用信息的发展减少到最低限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则应集中在“可供决策者随时询问的组织数据库上”,在发展“数据库与快速反应的相结合上”。 卡斯特所论证的这五个分系统,可以简单图示如下。

系统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卡斯特特别呼吁,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以及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重视从整体角度研究组织。和以前的管理理论相比,古典管理理论较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管理原则;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较为强调社会心理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技术分系统,以及在决策过程和控制过程中使用定量化的方法。这样一来,组织与管理的每个学派都各自侧重于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学派林立的管理学理论,都有着“盲人摸象”式的偏失,无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系统管理理论则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整体研究方式来统一各派,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实现对组织与管理理论的新的综合。

卡斯特还强调,千万不要仅仅着眼于组织内部的各个分系统,而忽视了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而,只有在开放系统的总模式下,才能很好地确定组织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确切关系。由于组织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特性,实际上,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所以,系统管理学派又提出了权变观点。也就是说,根据组织各个分系统的构型,以及管理者在具体环境中对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了解,要求管理者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践。

这样一来,从古典管理理论的组织研究到系统管理理论的组织研究,卡斯特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组织与管理理论演变的进程图。

4.5S现场管理的内容 篇四

(一)整理

对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将必需物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实行目标管理,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这些被处理掉的东西可能包括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设备仪器、工模夹具、管理文件、表册单据等,这是开始改善生产现场的第一步。其要点首先是对生产现场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在岗位上不要放置必需品以外的物品;其次是对于现场不需要的物品,诸如用剩的材料、多余的半成品、切下的料头、碎屑、垃圾、废品、多余的工具、报废的设备、工人的个人生活用品等,要坚决清理出生产现场,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坚决把现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对于车间里各个工位或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厂房上下、工具箱内外,以及车间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

坚决做好这一步,是树立好作风的开始。

日本有的公司提出口号:效率和安全始于整理!

其要点如下:

①对每件物品都要看看是必要的吗?非这样放置不可吗?

②要区分对待马上要用的、暂时不用的、长期不用的;

③即便是必需品,也要适量;将必需品的数量要降低到最低程度;

④在哪儿都可有可无的物品,不管是谁买的,有多昂贵,也应坚决处理掉,决不手软!

⑤非必需品是指在这个地方不需要的东西在别的地方或许有用,并不是“完全无用”的意思,应寻找它合适的位置。

⑥当场地不够时,不要先考虑增加场所,要整理现有的场地,你会发现竟然还很宽绰!

整理的目的是:

①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

②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

③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

④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

⑤有利于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

⑥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情绪。

因为不整理而发生的浪费:

空间的浪费

使用棚架或柜橱的浪费

零件或产品变旧而不能使用的浪费

放置处变得窄小

连不要的东西也要管理的浪费 ⑥

库存管理或盘点花时间的浪费

5S“整理”执行技巧:

定义:工作现场,区别要与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撤除不需要的东西

对象:主要在清理现场被占有而无效用的“空间”

目的:清除零乱根源,腾出“空间”,防止材料的误用、误送,创造一个清晰的工作场所

零乱的根源,主要来源于:

a)未及时舍弃无用的物品;

b)未将物品分类;

c)未规定物品分类标准;

d)未规定放置区域、方法;

e)未对各类物品进行正确标识;

f)不好的工作习惯;

g)未定期整顿、清扫。

腾出空间整理地方和对象主要表现在:

a)存物间、框、架;

b)文件资料及桌箱柜;

c)零组部件、产品;

d)工具设备;

e)仓库、车间、办公场所、公共场所;

f)室外; g)室内外通道;

h)门面、墙面、广告栏等。

整理的实施方法

深刻领会开展的目的,建立共同认识

a)确认不需要的东西,多余的库存会造成浪费

b)向全体员工宣讲,取得共识

c)下发整理的措施

d)规定整理要求

对工作现场进行全面检查点检出那些东西是不需要和多余的,具体检查要求:

a)办公场地(包括现场办公桌区域)

检查内容:办公室抽屉、文件柜的文件、书籍、档案、图表、办公桌上的物品、测试品、样品、公共栏、看板、墙上的标语、月历等;

b)地面(物别注意内部、死角)

检查内容:机器设备大型工模类具,不良的半成品、材料、置放于各个角落的良品、不良品、半成品,油桶、油漆、溶剂、粘接剂,垃圾筒,纸屑、竹签、小部件;

c)室外

检查内容:堆在场外的生锈材料、料架、垫板上之未处理品、废品、杂草、扫把、拖把、纸箱;

d)工具架上 检查内容:不用的工具、损坏的工具、其它非工具之物品,破布、手套、喷漆等消耗品、工具(箱)是否合用;

e)仓库

检查内容:原材料、呆料、废料、储存架、柜、箱子、标识牌、标签、垫板;

f)天花板

检查内容:导线及配件、蜘蛛网尘网、单位部门指示牌、照明器具;

制定“需要”与“不需要”标准

工作现场全面盘点,就现场盘点的现场物品逐一确认,判明哪些是“要”哪些是“不要的”。

根据上面的确认,订出整理“需要”与“不需要”标准表,员工根据标准表实施“大扫除” 不需品的处理

实施分类:依分类的种类,该报废丢弃的一定要丢掉,该集中保存的由专人保管。

开展整理活动应注意事项

a)虽然现在不用,但是以后要用,搬来搬去怪麻烦的,因而不搬又留在现场;

b)好不容易才弄到手,就算没用,放着也不碍事;

c)一下子处理报废这么多,管理者有意见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d)为什么别人可以留下来,而我不行,太不公平了。

(二)整顿

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通过前一步整理后,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在最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作业。

除必需物品放在能够立即取到的位置外,一切乱堆乱放、暂时不需放置而又无特别说明的东西,均应受到现场管理干部(班组长、主管等)的责任追究。这种整顿对每个部门和岗位都同样重要,它其实也是研究提高效率方面的科学,它研究怎样才可以立即取得物品,以及如何能立即放回原位。任意存放物品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反而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思考分析怎样拿取物品更快,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系统,遵照执行。这样:

①将寻找的时间减少为零;

②有异常(如、误放、丢失、损坏)能马上发现;

③其他人员也能明白要求和做法,即新人和其它部门人员也能迅速找到物品并能放回原处;

④不同的人(生熟手)去做,结果是一样的(已经标准化)。

整顿活动的要点是:

需要的物品明确放置场所,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区域,地板划线定位,摆放整齐、有条不紊,以便于寻找,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

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例如,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经常使用的东西应放得近些(如放在作业区内),偶而使用或不常使用的东西则应放得远些(如集中放在车间某处);

物品摆放目视化,有标示。使定量装载的物品做到过日知数,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

生产现场物品的合理摆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这项工作己发展成一项专门的现场管理方法--定置管理。

5S“整顿”执行技巧:

定义: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

对象:主要在减少工作场所任意浪费时间的场所

目的:定置存放,实现随时方便取用

不方便取用的情况举例说明:

a)多种物品混放,未分类,难以寻找;

b)物品存放未定位,不知道何处去找;

c)不知道物品的名称,盲目寻找;

d)不知道物品的标识规则,须查对; e)物品无标识,视而不见;

f)存放地太远,存取费时;

g)不知物品去向,反复寻找;

h)存放不当,难以取用;

i)无适当的搬运工具,搬运困难;

j)无状态标识,取用了不适用的物品等。

整顿的实施方法

整顿的主要对象在“场所”而工作场所最大的时间浪费是在“准备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选择”和“寻找”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要想消除“选择”和“寻找”带来的时间浪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落实整顿工作,根据“整理”的重点进行

决定放置场所

a)经整理所留下的需要东西,物品要定位存放;

b)依使用频率,来决定放置场所和位置;

c)用标志漆颜色(建议黄色)划分通道与作业区域;

d)不许堵塞通道;

e)限定高度堆高;

f)不合格品隔离工作现场;

g)不明物撤离工作现场;

h)看板要置于显目的地方,且不妨碍现场的视线;

i)危险物、有机物、溶剂应放在特定的地方; j)无法避免将物品放于定置区域时,可悬挂“暂放”牌,并注明理由时间。

决定放置方法

a)置放的方法有框架、箱柜、塑料篮、袋子等方式;

b)在放置时,尽可能安排物品的先进先出;

c)尽量利用框架,经立体发展,提高收容率;

d)同类物品集中放置;

e)框架、箱柜内部要明显易见;

f)必要时设定标识注明物品“管理者”及“每日点检表”;

g)清扫器具以悬挂方式放置。

定位的方法

一般定位方式、使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标志漆(宽7-10cm);

b)定位胶带(宽7-10cm)。

一般定位工具:

a)长条形木板;

b)封箱胶带;

c)粉笔;

d)美工刀等。

定位颜色区分:

不同物品之放置,可用不同颜色定位,以示区分,但全公司范围必须统一。黄色:工作区域,置放待加工料件

绿色:工作区域,置放加工完成品件

红色:不合格品区域

蓝色:待判定、回收、暂放区

定位形状,一般有下列三种:

a)全格法:依物体形状,用线条框起来

b)直角法:只定出物体关键角落

c)影绘法:依物体外形,实际满者

开展活动注意事项

a)刚开始大家摆放很整齐,可是不知从谁,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又乱了;

b)识别的手法只有自己看得懂,别人看不懂,识别手法不统一,有和没有一样;

c)摆放位置转移今天换一个地方,明天又换一个地方,很多人来不及知道;

d)一次搬入现场的物品太多,在摆放的地方都没有。

(三)清扫

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碎屑、垃圾等,从而使现场变脏。脏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影响产品质量,使安全事故防不胜防;脏的现场更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使人不愿久留。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上的灰尘、污垢、碎屑、泥砂、垃圾等脏东西清扫擦拭干净,所有人员都应通过清扫活动来清除那些脏物,创建一个一尘不染的、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

①分配每个人应负责清洁的区域。建立清扫责任区(室内、外),分配区域时必须绝对清楚地划清界限,不能留下没有人负责的区域(即死角)。

②开始一次全公司的大清扫,每个地方清洗干净。如果对自己的责任区域都不肯去认真完成的员工,不要让他担当更重要的工作岗位甚至要对其执行处罚。

③到处都干净整洁,让参观者感动,让员工心情舒畅。

④在整洁明亮的环境里,任何异常,包括一颗螺丝掉在地上都可马上发现。

⑤设备异常在保养中就能发现和得到解决,不会在使用中“罢工”。

清扫活动的要点是:

①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不增加专门的清扫工;

②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扫设备要同设备的点检结合起来,清扫即点检;清扫设备要同时做设备的润滑工作,清扫也是保养;

③清扫也是为了改善。调查污染源,予以杜绝或隔离,当清扫地面发现有飞屑和油水泄漏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5S“清扫”执行技巧:

定义: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保持工作现场无垃圾,无污秽状态;

对象:主要在消除工作现场各处所发生的“脏污” 目的:

a)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干净;

b)保持整理、整顿成果;

c)稳定设备、设施、环境质量、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d)防止环境污染。

清扫的推行方法

例行扫除、清理污秽

a)规定例行扫除时间与时段,如:

b)每日5min5S;

c)每周30min5S;

d)每月60min5S;

e)全员拿着扫把、拖把等依规定彻底清扫;

f)管理者要亲自参与清扫,以身作则;

g)要清扫到很细微的地方,不要只做表面工作。

• 洗净地面油污;

• 清除机械深处的端子屑;

• 日光灯、灯罩或内壁之擦拭; • 擦拭工作台、架子之上、下部位;

• 窗户或门下护板;

• 桌子或设备底部;

• 卫生间之地板与壁面等。

调查脏污的来源,彻底根除

确认脏污与灰尘对生产质量的影响,如:

a)在产品无防护层的外表面上造成腐蚀班点,使外观不良;

b)在通电体造成开路或短路或接触不良;

c)造成产品成形时表面损伤,影响外装质量;

d)对光、电精密产品造成特性不稳而发生变化;

e)对精细化工产品性能变化。

废弃物放置的区规划、定位

在室内外规划与定位设置垃圾桶或垃圾箱。

废弃物的处置

不需要之物品作废品处理清除掉。

建立清扫准则共同执行

a)规定组别或个人“清扫责任区”并公布说明;

b)责任区域的划分定期进行轮流更换,以示公平;

c)建立“清扫准则”供清扫人员遵守。

开展清扫活动注意事项

a)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扫,平时见到脏物也不当一回事;

b)清洁保持是清洁工或值日人员的事,与自己和其他人无关;

c)不把所有废弃东西立即清扫掉,扫干净这个地方,会弄脏另一个地方;

d)清扫对象高度过高、过远,手不容易够着的地方,于是就不清扫;

e)清扫工具太简单,许多脏物无法除去。

(四)清洁

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进行日常维持活动,即形成制度和习惯,每位员工随时检讨和确认自己的工作区域内有无不良现象,如有,则立即改正。在每天下班前几分钟实行全员参加的清洁作业,使整个环境随时都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从而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实施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又回到原来的混乱状态。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

①落实前3S工作。

②制订目视管理的基准。

③制订5S实施办法。

④制订稽核方法。

⑤制订奖惩制度,加强执行,管理干部的言传身教、制度监督非常重要。

⑥老板和高阶主管经常带头巡查,带动全员重视5S活动。⑦一时养成的坏习惯,要花十倍的时间去改正。5S活动一旦开始,不可在中途变得含糊不清。如果不能贯彻到底,又会形成另外一个污点,而这个污点也会造成公司内保守而僵化的气氛:“我们公司做什幺事都是半途而废”、“反正不会成功”、“应付应付算了”等等,要打破这种保守、僵化的现象,唯有花费更长时间来改正。

清洁活动的要点是:

(1)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做到清洁卫生,保证工人身体健康,提高工人劳动热情;

(2)不仅物品要清洁,而且工人本身也要做到清洁,如工作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及时理发、刮须、修指甲、洗澡等;

(3)工人不仅要做到形体上的清洁,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洁”,谈吐要文明、待人讲礼貌、要尊重别人;

(4)要使环境不受污染,进一步消除混浊的空气、粉尘、噪音和污染源,消灭脏乱差。

5S“清洁”执行技巧:

定义: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面,使工作人员觉得整洁、卫生

对象:透过整洁美化的工作区与环境,而产生人们的精力充沛

目的:; a)养成持久有效的清洁习惯

b)维持和巩固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

清洁的实施方法

整理、整顿、清扫是“行为动作”清洁则是“结果”

a)在工作现场彻底执行整理、整顿、清扫之后,所呈现的状态便是“清洁”;

b)清洁,在清扫方面呈现“清净整洁”,感觉上是“美化优雅”,在维持前3S 的效果同时,通过目视化的措施来进行检查,使“异常”现象能立刻消除,使工作现场一直保持在正常状态;

c)清洁的维持与工作场地环境之新旧没有关系,一个新工作场地如果5S 没有做好,也只能算是三流的工作场所,反之一个20、30年的老场地,如果3S持续彻底执行,虽然并不起眼,但是内部却是干净清爽,一尘不染,则属一流一工作场所,这其间的区别,只在有无“决心”与“持续”而已;

d)一个按制度规定清扫的场房设施,除了可使员工感觉干净卫生,精力充沛之外,更可以此提高产品质量与公司形象。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主管们应特别加以重视。

落实前3S 执行情况

a)撤底执行前3S各种动作;

b)如果前3S实施半途而中止,则原先设定之划线标示与废弃物之盛桶,势必成为新的污染而造成困扰;

c)管理要身先士卒,主动参与; d)多利用标语宣传,维持新鲜活动气氛。

设法养成“整洁”的习惯

a)没有“整洁”的习惯,则地上纸屑、机器污物就自然地视若无睹,不去清扫擦拭;

b)环境设备,不去清拭,也就懒得去做点检;

c)懒得做点检“异常”发生了,也无法查觉,当然现场经常产生毛病和问题;

d)整洁是清洁之母也是零异常的基础;

e)设法通过教育培训,参观5S 做的好的现场等方式使员工因“看不惯脏污”而养成“整洁”;

f)3S意识的维持,有助于整洁的习惯养成。

建立视觉化的管理方式

a)物品整顿之定位、划线、标示、彻底塑造一个场地、物品明朗化之现场,而达到目视管理的要求;

b)如一个被定为存放“半成品”的地方,放了“不合格品”或是一个被定为放置“垃圾筒”的地方,而放了“产品箱”都可以视为异常;

c)除了场地、物品的目视化管理之外,对于设备、设施则同样要加强目视管理,以避免产生异常。

设定“责任者”,加强管理

“责任者”(负责的人)必须以较厚卡片的较粗字体标示,且张贴或悬挂放在责任区最明显易见的地方。配合每日清扫做设备清洁点检表

a)建立“设备清洁点检表”(根据不同设备制订);

b)将点检表直接悬挂于“责任者”旁边;

c)作业人员或责任者,必须认真执行,逐一点检,不随便、不作假;

d)主管必须不定期复查签字,以示重视。

主管随时巡查纠正,巩固成果

有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沟通予以纠正。

开展清洁活动应注意事项

a)为了应付检查评比搞突击,当时效果不错,过后谁都不愿意继续维持,称“一阵风”;

b)简单停留在扫干净的认识上,以为只要扫干净就是清洁化,结果除了干净之外,并无其他改善;

c)清洁化对象只考虑现场的材料和设备方面。

(五)素养

素养即教养、修养,要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组织纪律和敬业精神。这是“5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所以,抓“5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自觉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纪律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工作场所。如果绝大多数员工能够将以上要求付诸实践的话,个别员工就会抛弃坏的习惯,转向好的方面发展。

①学习、理解并努力遵守规章制度,使它成为每个人应具备了一种修养;

②管理干部的热情帮助与员工的努力自律非常重要;

③需要人们有更高的合作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④互相信任,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⑤勇于自我检讨反省,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

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管理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有人又添加了“坚持、习惯”或“效率”、“安全”等两项内容,分别称为6S或7S活动。

素养的推行要点是:

①制订服装、工作卡等识别标准

②制订公司有关规则、规定

③制订礼仪守则

④教育训练

⑤推行各种激励活动

⑥遵守规章制度

例行打招呼、礼貌运动

5S“素养”执行技巧:

定义:通过进行上述4S 的活动,让每个员工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到“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地步

对象:主要在通过持续不断的4S 活动中,改造人性、提升道德品质

目的:

a)养成良好习惯;

• 加强审美观的培训;

• 遵守厂纪厂规;

• 提高个人修养;

• 培训良好兴趣、爱好。

b)塑造守纪律的工作场所;井然有序

c)营造团队精神。注重集体的力量、智慧

修养实施方法

修养是5S 的重心。因此,修养不但是5S,更是企业经营者和各级主管所期待,因为,如果企业里每一位员工都有良好的习惯,并且都能遵守规章制度。那么,身为经营者或主管一定非常轻松正常,工作命令的执行贯彻,现场工艺的执行,推动各项管理工作,都将很容易地贯彻落实下去,并取得成效。

继续推动前4S 活动

a)前4S是基本动作、也是手段,主要籍此基本动作或手段,来使员工在无形当中养成一种保持整洁的习惯;

b)通过前4S的持续实践,可以使员工实际体验“整洁”的作业场所的感受从而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c)前4S没有落实,则第5S(素养)亦无法达成;

d)一般而言,5S活动推动6-8个月即可达到“定型化”的地步,但必须认真落实;

e)5S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必须进行检查总结。

建立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

a)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

• 厂规厂纪

• 各项现场作业准则、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

• 生产过程工序控制要点和重点、工艺参数。

• 安全卫生守则

安全、文明生产。

• 服装仪容规定、仪表、仪态、举止、交谈、公司形象。

b)各种规则或约束在制订时,要满足下例条件。

• 对公司或管理有帮助

• 员工乐于接受

将各种规章制度目视化

a)目视化的目的,在于让这些规章制度用眼睛一看就能了解;

b)规章制度目视化的做法如下;

• 订成管理手册

• 制成图表 • 做成标语、看板

• 卡片

c)目视化场所地点应选择在明显且容易被看见的地点。

实施各种教育培训

a)新进人员的教育培训:讲解各种规章制度;

b)对老员工进行新订规章的讲解;

c)各部门利用班前会、班后会时间进行5S 教育;

d)籍以上各种教育培训做思想动员建立共同的认识。

违犯规章制度的要及时给予纠正

a)身为管理,见到部属有违犯事项,要当场予以指正,否则部属因没有纠正,而一错再错或把错误当作“可以做”而再做下去;

b)在纠正指责时,切忌客气,客气处理不了事情;

c)强调因事纠正,而非对人有偏见而指责。

受批评指责者立即改正

a)要被纠正者,立即改正或限时改正;

b)杜绝任何借口,“现在在作业中,所以无法……”等之类说词;

c)要求改正之后,主管必须再做检查,直到完全改正为止。

推动各种精神向上的活动

a)班前会、班后会;

b)推动方针政策和目标管理; c)推行礼貌活动;

d)实施适全本公司员工自主改善活动。

开展修养活动应注意事项

a)只培训作业上具体操作,对“规章制度”不加任何说明或只是把《规章制度》贴在墙上,看得懂的人看,看不懂的人拉倒;

b)急于求成,以为三两天的培训教育就能改变人的思想认识;

c)没有鲜明的奖励制度,或执行过程中因人情因素而大打折扣,人们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好坏不分;

5.采购管理的内容 篇五

自主管理

这是现代企业的新型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它可以把个人意志与企业的意志统一起来,从而使每个人心情舒畅的为企业作奉献。

新任型管理和弹性工作时间制都是自主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它是以广大员工的良好素质为基础的,企业主管不单凭职务权利和形式上的尊严去领导下级。员工自己制定实施与上级目标紧密联系的个人工作目标计划。

自主管理的根本点在对人要有正确的看法,因为经营是靠人来进行靠人来进行的,身负众人的经营者是人,员工也是人,顾客以及各方面的关系户也都是人。可以说,经营就是人们相互依存的为人类的幸福而进行的活动,正确的经营理念必须立足于对人们正确的看法之上。

怎样正确的看待人,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的回答是:“人就是万物之王,是伟大而崇高的存在”。根据对人的正确看法来看待企业,就是要自觉的认识到,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主的管理者。企业家要信任人,不要随意解雇人,而要实践“新的人道”,即要在承认人的自主性的基础上,看轻万物的天赋使命和本质,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恰当的处理和对待,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这就是人道的本义和自主管理的根本要以。

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例如,“走动式管理”就是鼓励企业主管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与各层次各类型人员接触、交谈,加强噶请沟通,建立融洽关系,了解问题,征求意见,贯彻实施企业的战略意图。这种以情感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劳资矛盾,融洽劳资关系。

情感管理是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

情感管理,就是应该诚心诚意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无论你多么忙,也必须花时间使别人感到他们重要”,“一个经理怎样才能使人们感到自己重要?首先是要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知道你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要人承担责任,就要向他们授权,不授权会毁掉人的自尊心,应该用语言和行动明确告诉人们赞赏他们。

1、情感管理就是要经常的鼓励人们去取得成功。作为一个企业家,应当意识到人人需要表扬,而且必须诚心诚意的去表扬。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这种机会。表扬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口头赞扬、请被表扬人上台接受众人的鼓掌祝贺,在刊物上公布先进名单和事迹等。虽然物质鼓励也是需要的,但是促使人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因素,远远不只是金钱”,“上台接受同行们的赞扬比接受一份装在信封里的贵重物品重要的多”。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

人本管理首先在几个基本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即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企业的发展靠什么?

1、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因此,企业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人的潜力极大,关键在于开发。一个企业要开发人的智力和潜能,就应使企业员工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智慧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能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就取得了管理企业的成功奥秘。

2、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单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企业中的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是把员工仅仅作

为机器体系的一部分?人本管理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励,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当如何取舍?这里涉及一个价值系列等级的问题。在经济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价值等级序列中,什么是终极的价值?

一开始人们可能认为经济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因为在体验其他事物之前,生活必须首先得到保障,因而应该把一切有益于维持生命、健康和活力的事物放在首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大抵与人生存发展相一致。然而这一回答却是和企业为什么这一终极价值判断大相径庭的。因为,这意味着体验价值的主体处于各种身心需要完全没有得到满足的境况之中。在这一特殊的实际情况中,认为经济价值高于一切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的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从物质上维持肉体及身心的安逸,企业的终极价值也不仅仅在于维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个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观中关于“企业的价值在于什么”的问题。

3、企业靠人。人本管理认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题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在企业与人的关系上,欧美是契约型的,日本是所属型的。所属型组织的工作要求不象契约型那样明确严格,因为员工会自动扩大其工作范围。所属型组织的等级关系不仅在组织中,而且在组织之外也仍然存在。文化的管理模式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自然长成”的,是整合的结果。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指向社会性而不是经济利益,这是考察文化管理模式的主要标准。

人本管理的实践

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新特色和主流的企业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它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柔性管理的内容。企业柔性管理强调感情管理、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才资源开发;强调组织的柔性化,如由集权向分权的过渡,金字塔形向大森林形组织过渡,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等;强调战略决策的柔性化,如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强调营销组合来吸引消费者,刺激购买,实现销售;强调生产的柔性化,如制造业采用柔性生产线来组织灵活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强调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如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强调视觉标识管理。

企业管理的柔性和刚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柔性管理并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是对传统管理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的辩证否定,是一种扬弃。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管理的柔性,使企业管理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更加科学、实用、灵活、高效。

在各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对柔性管理的认识也不是不尽相同的。在“麦肯齐7S框架”所涉及的7个变量: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中有4个是柔性指标,3个是硬性指标。日本企业固然重视战略、结构、制度这3个影响指标,但更重视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这4个柔性指标。

权变理论认为,管理行为、管理方法是和其所处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不存在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柔性管理正是为了适应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以人为核心,是因为在企业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企业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为了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所以出现了组织机构、战略决策、市场营销、生产指挥等等柔性化的趋势。权变思想渗透到柔性管理之

中。

行为科学理论也强调重视人的因素,认为员工是社会人。柔性管理正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它吸取了行为科学理论的精华,以此增强管理的柔性因素,注意做好有关人的各项工作,注意感情投资,重视倡导企业精神,重视民主管理,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系统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是一个人造的完整的动态组织形式。要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柔性管理正是根据这些理论,重视从系统的角度来制定战略、组织生产、进行营销、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并由此来全方位的实现优质化管理目标。因此,权变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扩大了柔性管理的内容,使企业柔性管理进一步走向成熟。

2、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实践。西方企业柔性管理的实践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爱企业教育,创立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柔性管理要求企业能快速的,而且无附加费用的适应形式变化,有强有力的应变能力。为了实现这种能力,企业需要全面的柔性,它包括生产过程柔性、产品柔性和基础机构柔性。生产过程柔性和产品柔性要靠新的技术基础来实现;基础结构的柔性需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建立起适应的新的技术基础需要的支撑网络来实现。

3、柔性管理的意义。传统的管理思想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以大批量、少品种,尽可能的降低平均成本和减少投资实践来提高经济效益。而今天市场发生了变化,需要追求范围经济和集约经济的经营战略,柔性管理正是适应了这种经营战略。

范围经济战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一个工厂组织生产一定数量的多种产品,其成本小于或等于由多个工厂分别单独生产出相同数量的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随着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几种产品组合起来在一组机器上生产成为可能,其成本小于或等于将它们分开、分别在几组机器上生产出相同数量的这几种产品的成本之总和。范围经济节省的费用来自将机器的固定成本分摊给几种不同的产品,或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可以共用的生产要素。这一战略思想是以小批量生产多品种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集约经济兼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特点,能实现大批量多品种,同时具有较低成本的生产特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减少人力物力消耗,实现低能耗、高质量的目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不增加附加费用的应时管理的基点正是建立在人本管理基础之上的。

柔性技术和柔性管理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还将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它将减少管理的层次。

人才管理

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是人才管理的根本。人才的重大特点是热爱学习,注意广泛获取信息。企业给员工创造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就是最大的爱护人才。

企业竞争的利刃是人才--受过教育,又有技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企业成长的人才。人才和创造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创造的。多数企业认为创造性领域与他们无关,但是,在信息丰富、分权制以及全球化的社会中,创造性人才在工商界的重要性将日益明显。企业主管要激励和保护创造性人才和人的创造精神。企业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遵循人才管理的规律,建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储存、流动等工作科学化,真正实现人事工作科学化、合理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文化管理

从情感管理到文化管理,人才管理层次依次向纵深方向推进。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

为规范。

文化管理,就其重视人和文化的作用而言,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和继续,但绝不是行为科学的简单重复。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实与历史,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的显示出来。文化是一整套由一定的集体共享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的,使个人行为能力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模式的整合。

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不是仅仅挂在口头上的辞令,而应确确实实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企业主管应多听少谈,听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首要原则,是全神贯注的听取对方的意见,绝不可心不在焉。应鼓励部下反映来自下面的意见。

民主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人人都有自尊心。企业家在做出涉及部属的决定时,如果不让经理以外的其他人来参与,就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极力反对。如果你能让其他人参与决策,即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你非但不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反而会提高他们的士气;被征求意见的人多一些,人们的士气就会更高一些。如果员工感到自己对有关的事情没有出一份力,就会觉得自己被别人瞧不起,由别人摆布。

民主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家集思广益。办企业必须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全员经营,否则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集思广益,并不是说遇事必找人开会或商量,更不是取消自己的主见,不是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集思广益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经营者心里经常装着“要集思广益的办事”这一原则,要有随时随地听取别人意见的思想习惯。这种的态度,就会造就一种让员工自由说话的民主氛围,欢迎下级自由的并可越级提出建议。

6.合同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篇六

一、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首先,合同应由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合同是民事合同,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是—种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见,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受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合同应由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管理。

其次,合同管理应采取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和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分口管理的模式。法律顾问部门作为企业合同的统一管理部门,对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具体操作上,对合同实行分级、划块管理,各业务部门和所属各单位作为合同二级管理单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订和履行,并向法律顾问部门定期汇报有关合同的执行情况。这样.企业和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对合同的管理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二、合同管理的具体内容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所以现代企业的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根据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合同管理实践,合同管理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人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企业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2、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这不但增强了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合同法律意识。

3、重大合同审查管理。企业重大合同主要有:中外合资合作合同、企业购并合同、联营合同,独家代理协议、重大技术改进或技术引进合同、涉及担保的合同、房地产开发与交易合同等。把这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大的合同挑出

来,做为合同的重点管理对象,从合同的项目论证、对方当事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纠纷处理的全过程,都由法律顾问部门参与,严格管理和控制,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4、履行监督和结算管理。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所以;企业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可以知道企业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另外,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法律顾问部门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合同的结算关至关重要,这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具体可采取或制定贷款支付复核程序,实施有效的管理。

5、违约纠纷的及时处理。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法律顾问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生违约情形,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7.基于开源框架的内容管理系统 篇七

关键词:设计模式,MVC,CMS

现在的很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是在靠系统维护人员手工在更新和修改系统页面,如果想进行网站内容管理,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流,没有好的后台系统支持,工作量将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有一个好的后台系统来帮助维护人员提高效率,那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将系统维护的出错率降到最低。要实现这样一个系统一般至少要包含两大部分:后台业务子系统,主要用于内容的管理,新闻录入,论坛子系统、权限管理等等;另外一个就是前台系统。一般从头开发一个内容管理系统,开销非常大,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开源技术的解决方案,所谓开源技术就是一些软件开发组织开发的一些软件,公开源代码,你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做少量的修改或做二次开发,从而定制我们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前在J2EE技术平台上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开源框架技术,比如Struts,Spring Hibernate等,用这些框架构建我们的软件系统成本开销低,开发效率高。本文首先介绍有关开源框架技术,同时给出这些开源技术中用到的一些有些设计模式[1],然后根据我们的设计目标,给出了内容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最后就整个系统的优缺点做一个讨论。

1 开源技术简介

Struts是目前Web开发中比较成熟的一种表现层的开源框架,它采用了MVC经典设计模式,被大量J2EE开发人员所接受。它对Servlet、JSP、Java Bean等进行了封装,通过用户定义逻辑之间的跳转,实现页面信息的流转,而且用户自定义标签简化了数据表现的代码,为Web开发提供了具有高可配置性的MVC开发模式,它将Model、View和Controller分别映射到Web应用中的组件。Model由Action来构建,其本质是在这里调用业务逻辑接口,并不是所有业务逻辑在这里实现,View是由JSP和struts提供的自定义标签来实现,Controller负责控制流程,由Action Servlet和Action Mapping来完成[2]。

Spring是一个流行的开源轻型容器(light-weight container),其最核心概念是Bean工厂(Bean Factory),它能够很方便的配置、装配JAVABEAN和普通的java对象,通过IOC容器和依赖注入技术无缝的将各个协同工作的业务逻辑对象整合在一起。而且Spring提供了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层面的编程)的实现,用它来提供非管理环境下申明方式的事务、安全等服务;DAO/ORM的实现方便我们进行数据库的开发;Web MVC和Spring Web提供了Java Web应用的框架或与其他流行的Web框架进行集成[5]。

Hibernate是一个免费的实现了ORM的开源Java包,是java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桥梁。负责java对象和关系数据之间的映射,其内部封装了JDBC访问数据库的细节,它使得与关系数据库打交道变得十分轻松,向业务层提供了面向对象的数据访问API[6]。

2 设计模式与IOC

设计模式是在多个项目中总结出来成熟的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由于在实际项目中反复检验,可以在后续的项目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并重用。设计模式在面向对象开发领域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技术,总的可以分为三大类:创建型,主要与对象的创建有关;结构型,用于解决多个对象之间如何构建复合对象的方法;行为型[1]。在我们前面刚刚介绍的几种开源框架中,采用了我们三大类型设计模式中的多种,如著名的MVC模式。

控制反转(Ioc)是Spring框架的核心技术,其本质是减少业务组件之间的依赖性和耦合性。在传统的方式中,我们要调用其他业务类来协同工作,需要在代码中编写相应的代码来查找和定位相关类,由于是硬编码,测试和以后业务变更修改变动相当大,不利于开发和维护。控制反转(Ioc)就是把类之间的关联交由容器来完成,其实整个容器就相当于一个工厂,每个类需要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去找,而是通过注入技术来完成相关类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采用Ioc技术非常适合实施针对接口编程,在业务类中声明依赖对象只须用接口的方式,而任何实现了该接口的类都可以相互替换,只须在相应的配置文件中声明即可,非常利于代码维护和系统扩展。

3 系统架构

在前面介绍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内容管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良好的扩展性,给出我们的设计目标,具体的设计实现,以及对整个设计的分析。

3.1 系统设计目标

传统的J2EE架构方案过于复杂,在J2EE平台中由于其复杂的应用程序和整体性能的低下,特别是软件开发,测试维护成本是相当的高,因此我们采用一种轻量级的解决方案。在开源框架领域有一个已经被很多J2EE平台开发者所接受的就是Spring技术,它支持控制反转(IOC)和AOP编程,我们就是通过SPRING技术来整合其他开源技术达到我们整个系统的目标要求:采用多层设计,并且每一层之间的扩展以及可替换性要很灵活,这利于以后整个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实现业务逻辑的代码必需与表现层的代码分开;业务层的数据整合可配置性需要灵活,方便系统扩展;对于数据保存方面,能够方面的整合来源不同的数据源。

3.2 系统设计

根据前面的有关系统的目标分析,我们结合各个开源框架的技术特点,把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分为四层,数据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数据库。下面我们就结合上述分层,具体来看看每一层开源框架是怎么协调工作的。

数据表现层,在这一层里面,可以选择的开源框架很多,我们这里选择的是Struts,它是一个基于MVC设计模式的框架,通过XML格式的配置文件,很容易实现各个不同页面间的导航,但其最优秀的地方在于其是基于MVC设计模式,结构清晰,使开发者只关注如何在Action中如何从业务层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业务数据,其他内部的流转控制全部交由Struts来完成。

业务层是整个架构中最为核心的层次,它为表现层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具体的业务逻辑在这层实现,同时它也负责整合来自不同的数据源。采用Spring框架主要基于如下一些方面考虑:与表现层很好的分离,为表现层提供所有需要的数据,同时能够为不同的客户增加不同的表现层,在Spring框架中我们用接口的形式提供服务,所以扩展很灵活,而且表现层的修改也不会或者很少改变业务层;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只与需求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相关,不能像EJB开发模式那么复杂;对于底层数据访问技术,采用较为高级的访问方式,采用O/R框架来完成,把尽可能多的精力放在业务逻辑上,spring在集成O/R框架方面做的非常优秀,可以与不同的O/R框架集成;spring框架是一个轻量级的容器,其本质就是一个Io C容器,利用这个特性,容器中的业务类就不用自己动手查找资源和所依赖的对象了,而是通过声明的方式,交由容器帮其去查找和加载,这样做的方式优点非常多,首先就是不必在业务类中通过硬编码的方式指定与其相关的对象,利于实现针对接口编程,以后扩展和修改非常方便,其次是利于测试开发,传统的EJB方式,由于其依赖环境复杂,很难实施测试,而采用spring方式则大大不同,非常容易测试,利于提高代码质量。

在数据持久层,我们没有采用JDBC方式来访问数据库,而是采用的是Hibernate数据持久化框架,主要考虑到在大量的业务逻辑里面嵌入SQL语句,将给以后的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编程效率太低,因此需要采用一种能够将我们的实体对象与表数据进行相互映射的技术,来屏蔽底层的数据访问细节,也就是说在业务逻辑类中只对我们的数据类对象进行操作,如何将对象转换为表中数据交由Hibernate来完成,这将大大降低开发难度,提高开发效率,同时采用相应的数据缓存技术,通过其底层的机制保证缓存中数据与数据库中的保持同步。

3.3 系统设计分析

针对我们的设计目标,我们提出了多层的解决方案,在表现层采用的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开发框架Struts,业务层为Spring框架,数据持久层采用的是Hibernate。这个设计的核心在于业务层的Spring框架,它能够很好的与表现层集成,对Hibernate的支持也非常的出色,整个系统设计在开发实施以及将来的扩展维护都非常容易。

4 总结

本文在提出了一个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针对项目开发成本开销,软件的可维护,可扩展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基于开源框架的多层设计方案,同时就具体的框架技术在项目中的每个层次中的作用做了详细分析,是一个值得采用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阎宏.Java与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2.

[2]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Alur D.J2EE核心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约翰逊.Spring框架高级编程[M].蒋培,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约翰逊.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M].魏海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优化 篇八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活动课程;微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4-03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各高等院校针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具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思路,[1]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分歧。本文针对“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重点讨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和组织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的意义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体现着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事实判断、价值定位、技术和环境等众多复杂因素。人们从确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开始,就会涉及或体现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的问题,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教学、评价及反馈的全过程。没有优化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成为空洞的条文。

其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是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源泉。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是计划形态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2]是整个财务管理教育的核心之一。它包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注重的学习、探索过程,学生应该树立的价值观的优化取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要以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为直接源泉。学生通过优化取向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吸收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其它素质,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即获得素质提高。

再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有利于学习方式转变。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课程内容,应有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可改变我国本科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获取知识途径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集体学习方式。

其四,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影响教学过程。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是提供给教师、学生的基本的、共同的教学文本,用以引发师生的教学行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影响教学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影响师生的重构和转化,师生基于课程而不受制于课程完成教学过程,实现培养目标;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应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因素相当复杂,但总的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1.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备战略性财务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关键性财务管理能力;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网络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第三,技术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与组织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如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技术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资源,扩大了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如将多媒体等教学技术运用于课程实施,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组织。

2.财务管理学科发展

财务管理学科知识的发展,至少从以下方面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一是财务管理学科知识的数量、知识的更新速度、知识的基本结构以及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影响。优化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应该涵盖财务管理学科已经形成的知识和知识体系,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知识和技术本身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要关注比较前沿的财务管理学科知识;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在数量、广度、深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学科知识分类的影响。优化取向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应包括基础性理论知识、紧贴财务管理实务的知识、相对固定的传统知识以及体现财务管理最新发展动态的新知识;三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注意核心基础课程横向及纵向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横向要上处理好金融市场、投资与定价等知识的关系,纵向上要处理好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的知识整合。

3.财务管理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二是推动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财务技能、技巧的创新。这两个层次的目标,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取向,是上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通过优化的课程内容使培养过程的效率、效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必须与财务管理培养目标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而且还要体现在水平、范围和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4.财务管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选择性课程理论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具有启发意义。[3]学生的需要影响着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取向。一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在学生,学生根据自己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内容模块,这一内容模块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个人自由组合;二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需要提供“课程内容超市”,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的空间;三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要吸纳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三、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

1.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来源的优化选择

在人类知识的数量不断增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数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课程选择少量具有代表性、价值最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因此,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优化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基本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基本性原则,反对多而杂的课程内容,重点选择一些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等,使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是基础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打好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优化性的课程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是范例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应是经过精心挑选、能起示范作用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

四是开放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在范围、来源、组织、结构上应多样化并富有弹性。通过开放性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

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范围的优化选择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范围选择涉及的主要是“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课程设置”通常受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涌跃,不同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开课思路,呈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我们认为合理且正确的选择是,政府有关部门在明确课程设置政策后,应将课程设置的权利下放到学校或基层教学单位。由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设定具体的开课计划,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

“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一层面的重点是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学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前提下,精炼教学内容,理顺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和财务管理的其它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合理且科学地安排财务管理主干课程的内容结构及知识点,解决教学中内容交差、重复、遗漏、重点、难点不明确,内容分割,教学难度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问题。授课教师要正确处理下列关系:即财务管理理论严密性和实用性的关系;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关系;陶冶知性和市场导向的关系;标准化和多元化的关系,等等。

四、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

选择好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对选择得来的课程内容加以组织,以便于学生学习。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选择一样,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也存在优化组织的问题。

1.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结合

传统的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方式,虽然强化了课程内部的耦合度,有利于循序渐进,但这种组织方式不利于学生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结构和体系,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有机结合,来整合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强调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关心财务管理知识的应用,将课程与个人兴趣和需要有机联系起来,课程与企业经验和社会需要有机联系起来。其课程内容可以这样组织:①对当地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调查;②把当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中国乃至世界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照起来学习;③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同当前的经济形势联系起来学习;④联系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学习财务管理理论;⑤结合政治、法律环境学习财务理论知识;⑥从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角度评价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等。

2.“直线式”和“螺旋式”结合

财务管理主干课程的学习顺序,可以在按知识层次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本科学生的特点,在不同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课程内容,并不断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即“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化安排。[4]比如在学习“财务管理内容”这一问题时,《初级财务管理》只需要一般地介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中级财务管理》则详细学习理论、方法;《高级财务管理》则要求学习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内容。这样的安排,既能够较完整地反映财务管理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又照顾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能够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反映在课程内容中。

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必修的学科课程而言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形式。活动课程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编排者,又是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仅在其中起指导和辅助作用。[5]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应将活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中,都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如课外读阅课程;课外参观课程;财务分析会活动课程;创业项目开发及竞赛活动课程;集会、演讲课外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娱乐等课外活动课程,等等。

活动课程要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要通过活动课程的安排和组织,融入学科课程的内容,将学和做联系起来,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坚持开放性的同时,财务管理活动课程的内容要素尽可能与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活动课程的时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活动地点可以是教室、校园乃至社会;教师在活动课程中,既是指导者,也是受教育者和学习者。

4.常规课程和微型课程结合

微型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组织形式深化的一个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型课程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微型课程具有较强学术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微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途径。[6]

财务管理专业特点,为微型课程组织提供了大的空间。微型课程开展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专题讲座、短期培训、调研实习、课题策划等,其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的方式。

常规课程和微型课程结合,要求在充分发挥常规课程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微型课程短、小、精、活的特点,确定明确的課程主题或单元。使微型课程成为:补充延伸型、问题解决型和引导创新型等课程,其内容“少而精”,并紧密结合常规课程的知识点,突出常规课程的核心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志勇.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01).

[2]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游隆信,陆建身.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选择性课堂——选择理论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指导[J].教学与管理,2008,(12).

[4]王化成等.高级财务管理学(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学丽.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启示——三中心教育原则视角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04).

上一篇:悬念短文范文下一篇:文学鉴赏论文,我眼中的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