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销售的尺度(精选9篇)
1.把握销售的尺度 篇一
成功办事的尺度把握
一、办事要讲分寸
办一件事,不是说办就办、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要全盘考虑,要了解前因后果,也要区别各种厉害。例如:是否涉及他人的利益?是否对自己有负面影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处理、协调各种利害关系,既争取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伤害他人的原则,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
二、办事要把握处理的火候
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情发生后必须
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的目标相背离。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发生时,如果立即处理,可能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而让当事人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后再处理,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力不从心的事不能办
如果上级委托你办事,你要认真考虑自己办这件事是否能胜任。如果你办砸了,上级只会以失败的结果来评价你。所以,办事要量体裁衣,如果事情如果你无法做到,应鼓足勇气说清楚。
四、没有把握的事不能办
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我们也没有把握是否做得到。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评估自己的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乱许愿。否则,虽然平时双方关系很密切,可一旦把事情办砸了,不仅起不到增强友谊的作用,反倒把人得罪了。
五、不该管的闲事不能管
有的闲事该管,有的不该管。这里就有一个分寸和尺度。不该管的事你管了,不仅把人得罪了,还起不到好的作用;该管的闲事,就要勇敢去作为。关键是,心里要有一杆秤,要有一个是非标准和基本原则,切不可凭着自己的感情和意气用事。
2.把握销售的尺度 篇二
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是鉴定标准的问题。作为设计者要注重的是社会的反馈, 读者的需求很简单, 就是获得信息、读得舒适。尽管这里面也掺杂多种的因素, 但不能脱离普遍的受众对视觉艺术的审美习惯。版式设计要达到美的效果,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视觉流程是版面中无形的语言, 同时也是一个设计者控制版面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
由于受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人的视觉阅读范围需有一个相对的视域, 在画面上的流动有其比较固定的认知模式。视觉流程是指在视觉阅读时, 获得信息受视觉习惯和版面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一定方向和阅读次序规律的过程。良好的视觉流程是一个成功版式设计的重要基础, 因此版式的编排必须服从视觉流程的基本规律。
大众一般阅读文字的视觉规律是: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先大后小, 先左上后右下, 先视觉中心后视觉两边, 先高后低, 篇幅先短后长, 经研究发现, 画面上部的视觉诉求力强于下部分, 左部分强于右部分, 如果我们设定整个版面的视觉注意力为100%, 其左上部百分比为33%, 右上部为28%, 左下部分为23%, 右下部分为16%, 所以画面左上部及中上部为“最佳视域”, 一般将最重要的信息和内容如图形、标题等放在此位置。这种规律可以通过个人主观的方式来改变, 如现代报刊、杂志上的文字编排因为做了方向上的改变, 彻底改变了国人传统竖向的由上至下、从右到左的阅读习惯。
二
图片的阅读是先彩后素, 先大后小, 现清晰后模糊, 先集中后分散。观看颜色规律为:先鲜明后灰暗, 先暖后冷, 先黑后白。当图片和文字在一起时先看图片后看文字。
大量类型各异的版式, 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视觉元素构成, 诸如文字、图形、色彩, 还有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把握的空白区。把这些有限的视觉元素合理地加以组织和运用, 利用构成关系和视觉的审美规律, 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态, 编排出各种形式的版面。设计的本意, 就是让技巧与审美同时起作用, 一个成功的版式应该是指不同的元素用一种适合观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设计界所提倡的“最佳视觉流程”不是变相的教条, 而是设计师处理版面阅读次序的依据。版式设计不但要考虑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和生活习惯外, 还要根据媒体本身的特点和文案所要传达的信息主题, 以及设计者的审美偏好, 进而创作出不同的风格。
以报刊为例, 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下, 获取信息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报纸的主要诉求对象是社会的中、青年, 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快, 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 好读、易读才是他们真正目的。所谓视觉的逻辑性, 就是建立阅读的秩序感, 有时候通过文字部分的精心处理和巧妙构思, 即使未经图片或者图形的装饰, 也会使版式看上去非常美观, 因此, 视觉的逻辑性成为设计最重要的依据。关于设计的所有技术、手段, 如字体的选择, 色彩、空白的运用都应围绕着视觉逻辑展开。另外在报纸版面中, 设计的元素和个人的趣味, 隐藏于视觉逻辑之中, 才是最适合的选择。
三
审美能力是比较主观和难以定义的。作为设计师, 应该对形式美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力, 在设计中运用美的规律服务于版面的语言, 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 都是版面形式美的有效法则。看目前国内报刊的版式, 不难发现存在“设计过度”的问题。
设计过度是指过分追求版面的形式感, 以超越内容承载的力度而追求版面的视觉丰富性。其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 版面视觉逻辑混乱, 易读性降低。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是片面强调“感觉”的作用, 跟着感觉走;第二, 绝对化“模块”形式以及某种配搭关系的运用, 将个人趣味强加给读者。
深究“设计过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 是视觉设计与文字编辑博弈的结果。报刊历来是以文字为主导的, 版式设计人员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掌握部分编辑业务上的话语权而作出过度激烈反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设计者主动引起的, 是设计者自我的表现, 有的设计者惯于某些个人趣味, 某种固定搭配, 对时下读者的阅读方式缺乏了解。因此, 修正问题的主体是设计者自己, 解决问题的方式显得也相对简单。
第二, 文字编辑人员编辑思路不清。某些文字编辑人员新闻理念模糊, 同样对当下读者的阅读方式缺乏了解, 当话语权掌握在这类文字编辑手上时, 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设计过度, 导致版面视觉效果更差, 危害性更大。其带来的也许不单是设计过度, 更会引起整个版面设计质量的下降。
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很多报纸在改版, 其新闻理念、内容设置、文风都没有变, 唯独对视觉这一领域稍加改动。因为版面风格随时都在变, 因此设计者始终在从形式到形式之间转圈, 难以形成文化层面的总结。
个人设计风格趣味是无法避免的, 设计师不应为设计而设计, 放任自己的想法会妨碍设计师做出优秀作品的。逻辑思维在西方是一以贯之的传统, 在欧美的报纸版面设计中可以看到这种视觉逻辑游刃有余的运用。我们在分析他们的设计的时候往往有这种体会: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的设计, 但是我们在他们的设计中找不出毛病, 这个范围也不一定局限在报纸设计。我们可以在广告、工业产品、公共环境、建筑设计等方面看到这种现象。而我们国内的设计, 总能从其中找到毛病, 这与我们理性思维习惯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方面, 西方的设计者很善于把个人趣味隐藏于视觉逻辑之中, 读者往往在没感觉到设计的状态下体会到作者设计的趣味及意图。目前国内的设计领域, 不单单是报纸版面设计领域,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多。
德国当代著名设计师狄埃脱·拉姆斯提倡“少设计便是好设计”, 其旨意是让一切优秀的设计都表现出谨慎、简洁、谦恭、随和、自然和均衡。
参考文献
[1]石萍李拥军.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与编排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12
3.“尺度”的把握问题 篇三
繁荣表象之下人才断层的隐忧
时至今日,音乐评论的广度与深度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音乐现象的发展速度并未成正比的确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大现状。音乐评论的依附性决定了音乐现象的先行,有了一定的音乐现象随后才会有音乐评论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专业音乐学习者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于全球各地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和去研究世界各地音乐现象的时代特征、多元化特征和音乐现象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汲取的营养与精华带回国内进行传播与推广,新的音乐现象的普及便随之带动了音乐创作活动的发展和繁荣,音乐评论现象理应随之呈现一片繁盛的景象。
但事实却与想象相差甚远,由于各方面(人才的缺失、体制的不健全和没有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的因素导致了音乐评论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完全没有跟上新音乐创作的脚步,便也导致了音乐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评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便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生态循环圈。
夹缝中的尴尬
这种音乐评论的断层现象之首要原因与音乐评论人才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缺失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相关的人才,而是高端人才这一群体因各方面的原因(或许是解决温饱的原因)没有从事关于音乐评论方面的职业。现今中国的杂志业、报业等媒体行业的评论人才达不到应有的音乐理论修养高度,而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专业人士并不愿意专职从事媒体行业的工作,更愿意随大流往专业的学校环境扎堆,永远也接触不到社会,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他们并不清楚群众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和最关心的是什么。于是,小众音乐永远只能被小众所接收,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条深深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小众音乐创作工作者也永远在追求“新”的同时完全领会不到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或形式是不是大众们所需要和可接受范围内的(据姚恒璐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出现了音乐现象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缺乏沟通与交流的音乐现象便很容易如昙花一现般随后被忘记、被淘汰,音乐创作者们得不到听众们直接的鼓舞与引导,便也陷入无限的惆怅中,这样的音乐生态环境很难成就伟大的作品。
所以,媒体行业的人士对于专业音乐或小众音乐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而专业音乐评论人才也永远地蜗居在了学校的象牙塔里面,无法将自己对音乐现象的独到见解和美学理念推广开来,这种“深度”和“广度”的尺度还把握得不够大,然而要实现恰到好处的“大尺度”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胆识,才能真正对听众们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才能对音乐家们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极端与片面
音乐评论的极端与片面化也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种现状。这种极端与片面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乐评人士过于将审美体验理论化或绝对化。由于音乐评论工作者受文化学识、音乐素养、逻辑思维、哲学理念,以及鉴赏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所限,每个评论人所涉及的角度、视野以及所看、所听、所感都不一样,在陈述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结论正确无误言之有理有据的同时,若将自己的结论过于夸大而没有将音乐现象的发生更客观和一分为二地进行评论的话,便会陷入一种狂妄和自吹自擂的死胡同。不讲究说话的分寸,一味将言语绝对化不留一丝余地,便也会很快陷入僵局,片面化的语言很容易使观点陷入尴尬的境地。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贾国平也曾发文抨击过这一现象,希望理论学习者不要学了某种现代分析方法便可随意运用于某曲甚至满谱子都是这种技法的运用,作曲家在创作和构思的时候也许根本不存在那方面的考虑。还有一种普遍现象便是没有深入群众,不知道听众们的真正需求。评论家们更应该深入群众,与群众站在同一个立场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需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性体验,然后折中取舍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既能让听众宜理解易接受,也能做到不失学术性的内容。
这种极端与片面同时也体现在极端的另一端——非专业人士身上,他们是最能代表群众的爱乐者,他们从群众中来,甚至可以等同于群众,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促使他们自愿去音乐厅感受各式各样的音乐现象,并怀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将自己的感受化成文字吐个痛快。吐的文字虽从心而发,能体现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也能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但是他们无法达到一个集哲学家、音乐家、美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高度,永远代表着群众,却无法从作曲的角度剖析每一个音的意义,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判断这一音乐现象长远来看所起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美学方面的评论往往是最能直接反应、检验和引导作曲家创作方向的一个分支,而整理音乐现象所体现出的理论价值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的,而将抽象的音乐现象和感性体验化成文字有时候是很苍白无力的,因为音乐本身很抽象,有时候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便很难将音乐的实感“说”出来。要真正实现音乐评论家集音乐家、哲学家、美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才真是凤毛麟角,其中音乐家倒不缺,美学家也不少,文学家也有,哲学家更是不乏其人,但这些大家们做到一定的学术程度很少有“大家”能再深入群众去了解大众所需,但从大家的这一端走向群众那一端去是比较现实和可实现的一种愿望,只是需要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
期待体制的健全
4.关于把握尺度的简短名言名句 篇四
2. 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英国
3. 鱼放三天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富兰克林
4. 用物过度妨于财,用气过度伤于身。——佚名
5. 要求过高,反难成功。——英国
6. 隋侯之珠,国之宝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汉·刘向
7. 过头饭别吃,过头话别说。——佚名
8. 过分苏累于人无益。——英国
9. 过分的行为导致灾祸。——意大利
5.把握销售的尺度 篇五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杨屋第二小学曾凤贤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但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内容,教师对略读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这类课文的教学和研究,对教学目标和策略更是模糊不清,教师只能“摸黑走路”,导致出现了无效教学。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略读教学,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适当地把握略读课文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正确认识
目标的确立
有效策略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重要内容,略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场。下面,我想从对略读教学的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确立、有效策略等方面,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略读教学的“尺度”,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对略读教学的正确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死读书”、“教而不教,学而未学”、“一刀切”等无效教学。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正确认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关系,而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略读教学的“尺 度”所导致的。我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必须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正确认识略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精读课文,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同时也导出了略读和精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他们只是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但就教学而言,两者的作用同等重要。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适度拓展、眼神,使得略读课文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
(二)正确认识教材编排意图
教材的编排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的,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点之一。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人教版实验教材特别强调了“组块”功能。第一,思想或内容大致相同或相似的课文一般安排在同一单元;第二,一篇精读课文后面紧跟着一篇略读课文。这种组块安排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迁移,从而实现多方面的互补与协调。
(三)正确认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关系 从叶老的话,我们清楚知道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三年级上册第四组以动物为专题的4篇文章,这四篇一精一略的穿插编排,而且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还用了一段简练的文字自然过渡链接。如学了《白鹅》以后,在读课文《白公鹅》之前有这样的一段话:“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真是‘架子十足’,高傲得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默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这只白鹅有那些特点。再比较一下,两位作家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这段链接语,承上启下。这段连接语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而精读课文所学习的内容,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者互相关系,浑然一体。精读与略读的整合,目的是为了创设阅读迁移的场景。让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相类似阅读实践中锻炼,从而形成能力。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允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略读课文是自成一派,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二、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教师刘-教材的理解和刘肩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进行的,因而,把握年段要求,明确教学日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略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主要是引 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 基于以上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它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当然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
第二,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三,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略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教学策略的探索指明了一个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略读教学实际过程,注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一)巧用“提示”,简化教学 在略读课文之前,通常都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小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扦训练阅读、迁移能力的功能。如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中的提示: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重要景点。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野性的美。想一想“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教师根据阅读提小,设计索溪峪的录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自己讨论提示的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这个学习难点,在诵读的过程,指导积累,最后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校园或某处景点。这样整个教学设计都围绕阅读提小展开,抓住两三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整堂课教学环节简中,收效良好。
(二)大胆放手,留足时间
略读课文教学,教师要将自己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让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中间。如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涉及到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也是一个关于科学研究发现的话题,这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可教师又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慢嚼细咽,怎么办?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给足时间,让他们逐步去读懂。在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初读之后,结合中元词语盘点,同桌互相检查,扫清字词的障碍。课文第二 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懂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又一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课外资料理解词语。最后再反复朗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仅仅是读书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也只有在这样充裕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自己去读懂课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默读速度应子以提醒,以培养学生快速吸收信息的能力。
(三)发扦个性,活用方法
略读课文的要求通常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所以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搭设平台,让他们展小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如略读课文《杜花雨》,学生根据提小边读边想象作者童年难忘的“摇花乐”,感受杜子花开,十里飘香的情景,唤起自己的童年回忆,“难忘故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这样水到渠成,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述说了自己孩时难忘的人与事,情深深,意切切,令人感动。再如略读课文《秦兵马俑》,教学中,可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档案卡,让学生运用跳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接着再整体赏读,基于课文内容,发扦想象,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向游客做介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使略读课文的教学罕见别具一格的境界。
(四)有的放矢,略中有精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低。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用在“刀刃”上。如略读课文《珍珠鸟》中的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卒章显志,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芒,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再找到作者细心照料、呵护珍珠鸟的语句,反复诵读,讨论交流,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整堂课,教师抓住了这一个着力点,重打细敲,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也就明自了只有爱护动物,人与动物才能和谐相处,这就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了。
如果说精读课文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那么略读课文就是粗线勾勒的山水画,无论哪幅画,都“画画精彩”。
6.育儿:如何把握‘自由’尺度?! 篇六
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自由,虽然定了规矩,但执行的力度差了很多,尤其爷爷奶奶和小姨在照顾他的时侯,再加上我们一忙一累就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他一喊一闹有时就坚持不住了,结果可想而知。上了幼儿园他反抗得更厉害,我估计是他在幼儿园受到限制后,在家就更加向往自由了。
前些时日幼儿园的老师说,儿子各方面表现都好,只是一让他自已动手脱穿衣服鞋袜就不干了。我们承认在这方面是我们包办太多,尤其是早上上班都来不及了,让他自已穿都会急死人,着忙之中我们就手忙脚乱地给他套上衣服了。我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有太多的理由限制了让他自已做的机会。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开始在生活中加以注意,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会让儿子自已动手尝试去做,其实小家伙远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笨,他会做只是有点懒而已,现在他脱穿鞋一点问题也没有,脱衣服也没有问题,只是穿时会穿歪,需要我们协助一下。
昨晚从幼儿园回来后,儿子要求在外面骑一会儿自行车,我看天还好就同意了,事先说好,骑半个小时就回家准备晚饭,儿子答应得很好,我担心他没有时间观念,就说天稍黑一点就回家。谁知天快黑了,小家伙死活不肯回家,最后竟哭着喊着自已丢下小自行车跑向道边,吓得我赶紧将他拉回,并告诉他说好的事情一定要照办。但是小家伙却说:“可现在天并没有黑呀!我不回家呀!”我一时很为难,也怪自已用天黑来让儿子选择实在是个错误,我想将错就错地将他强行拉回家,但是这样下去以后该如何再面对这样的事情。我蹲下身来:“儿子,刚才是妈 妈说得含糊不清,妈 妈认为天快黑了,但你却认为天未黑,这怎么办呢?妈 妈还想回家做饭呀?你告诉妈 妈该怎么做呢?”“妈 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还不饿呀!”儿子这么一说,我倒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行,那咱们就再玩一会儿,但是以后你不能这样再耍赖似地跑向道边,那样车多太危险了!你可以告诉妈 妈,你自已的想法,知道吗?”“好吧!”儿子痛快地答应。后来我们又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对我说:“现在玩好了,我们回去吧,妈 妈!”听到儿子说这样的话,我一下子觉得自已先前的大吼大叫,真是有点过份了,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其实孩子只想在外面再玩一会儿而已,而我们因为我们自认为的理由和借口拒绝孩子,结果就导致孩子大哭以示抗议。
7.恰当把握尺度,还原生态课堂 篇七
然而, 随着生态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 好的课堂形式在被无限推广的过程中, 出现了生态课堂模式化的现象, 形式逐渐大于内容, 生态气息逐渐弱化。笔者认为, 对于语文生态课堂的探索, 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反思、调整, 在取舍进退间, 恰当把握尺度, 还生态课堂应有的真实和活力。
现象一:感情朗读的缺席
随着语文工具性的再回望重构建, 语文教学在从言语体会走向语用发展的过程中, 不少教师对生态课堂追求“高效”理念的认识发生偏差, 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发展, 把朗读教学视作“无效”或“低效”环节, 不自觉地开始弱化或甚至忽略教学, 只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果, 而忽略了朗读教学所创造的思维过程。
反思:让感情朗读点燃生态课堂的情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语文教学, 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它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朗读是帮助学生感知教材内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 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朗读教学的落实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情真意切的散文时, 就非常重视朗读教学, 以丰富的朗读形式为依托, 指向课堂教学生成的实效。学生在初读中感知课文, 在展示交流朗读中学习技巧, 在品读重点句段中体会情感, 在窦老师的循循善诱下, 学生们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情感, 品出了文本的真味。学生融入了情境, 自然是真情投入, 妙语连珠, 能力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这样的课堂, 学生主体地位非常突出, 教师、学生、文本情感和谐共鸣, 课堂情意弥漫, 效果卓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强调“重视朗读”的同时, 也提出:摒弃、防止矫情做作的“读书腔”。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堂, 发现不是“感情朗读”这一课标要求出了问题, 而是我们的“朗读教学”出了问题———教师自身的朗读功底不扎实, 对学生的朗读缺少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示范;教师“朗读教学”备课不够, 读之前不提要求, 读之后缺乏点评和指导, 这样无效的朗读教学成了语文课堂的鸡肋。特级教师于永正一个“读”, 能教得风生水起, 出神入化, 学生读得渐入佳境、精彩纷呈。那是因为于老师“读”的指导指向学的需要, 是有知识背景的, 有方法技巧的, 有层次铺垫的。因此, 笔者认为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的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 不应该在生态课堂上缺席, 它能点燃课堂的情意之光。
现象二:方式选择的迷失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开放的形式, 它的呈现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合作的、探究的、高效的。这一理念支撑下的生态课堂的呈现方式不再单一, 从个体思考转向小组合作探究。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的合作形式成了生态课堂的宠儿, 拥有了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撼动的地位, 大家热衷于将这样的形式作为甄别是否是生态课堂的标识。非此即彼,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独立思考、安静聆听成了课堂的“尴尬”, 课堂少了应有的沉静和悠然, 而刻意的追求、肤浅的认识, 也让合作学习限于困顿。
反思:让多元方式生发生态课堂的智慧
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合作学习, 它的指令能助燃学习的愿望, 助推问题的解决;它的呈现能体现个体的价值, 实现共赢的效能。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 重形式呈现, 轻方法引领, 重团队成果, 轻个体价值。课堂上一有问题就合作学习, 且指令模糊, 方法不明。学生在这“变味”的合作中, 丧失了静心默想的空间, 缺少了独立探究的机会, 弱化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得形象: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就像吃饭, 别人吃饱了, 不能等于你吃到了, 这是旁人不能代替的。“理性的顿悟, 灵性的生发, 需要静心思考。”安静的独立思考能提高个体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 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和严谨。有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 才具有深度和厚度。
静心阅读和热烈交流, 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不是矛盾的对立面, 它们是实现教学目的路径和手段, 和谐地共存、适宜地取纳, 让课堂呈现多元互补的“生态场”, 才是生态课堂的智慧之道。
笔者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 第四自然段樟树外形的学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圈画关键词, 思考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顺序, 写出了樟树生命力的旺盛。学生通过静心阅读、思考, 拥有自己的表达和理解。“关联词在第五自然段中起到的作用”作为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具有合作探究必要性和价值。笔者给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并出示了合作探究要求: (1) 组内合作, 给这些关键句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 将去掉关联词的句子和原句对比读, 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 记录员做好记录; (3) 汇总各组员的思考, 由代表交流这些关联词在本段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 (4) 小组选择合适的方式诵读这些关键句, 读出认识和体会。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笔者介入小组, 及时调控, 在展示合作成果时, 笔者又是“引导者”, 以导促学, 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更深层。有效的组织和明确的要求, 使得问题的解决有了一定凭借。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也获得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成果, 适宜的学习方式让生态课堂呈现出圆融共生的优势, 实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
现象三:评价语言的失据
生态课堂是促动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和生命性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不断动态生成的。这一理念下的课堂尤其注重课堂评价语言的功能。语文生态课堂推行以来,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不绝于耳, 关注人性的课堂教学趋势令人欣喜, 但当“鼓励和肯定”视作“万能的灵药”时, 不难发现, 教师对评价的理解失当, 运用失度。那些言过其实的、单一苍白的评价语言狭隘了评价的多重功能, 滞缓、阻碍了学生语文生命的进程。
反思:让适切点评助动生态课堂的生长
合理适切的评价应该能够凸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具有诊断、激励、导向、调控等多重功能, 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长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课堂主导的老师, 他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语言, 应该是妥帖的良方,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及时调整思维的方向, 还能有效调控课堂, 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生成的、充满魅力的生命场。
适切点评是有内涵的, 它在学生正确时及时激励, 言之有物。好的点评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 对行动的鼓舞, 对思维的再启发, 绝非“你真棒”“非常欣赏你”这样空洞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语言, 好在哪里?胜在何处?言之有物的表扬才能在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 照明成长的方向。教学《莫高窟》一文, 要求学生仿照句式, 拓展练写“飞天”姿态, 有学生这样表达:“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三五成群, 上下翻飞;有的侧身而卧, 手拉胡琴。”执教老师点评:你观察仔细, 能仿照课文, 用对称的句式、精当的语言, 写出飞天之美。难能可贵的是还注意了与课文语言的不重复, 让老师欣赏。”这样的评价除了激励作用, 还充分体现了方法的指导, 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适切的点评是智趣的, 它在学生困顿时有效问诊, 点拨得法。《小稻秧脱险记》一文, 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执教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 来,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 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 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智趣的评价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语得到了发展。
语文生态课堂理念作为一种先进而高效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推广中日益显现出它独特的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反思中, 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 取舍得当, 这样的生态课堂必将日趋完善, 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命。
摘要:语文生态课堂是在充盈着生机与智慧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学生、文本和谐共处, 各自绽放生命本色的课堂。在推进生态课堂的过程中, 也不乏一些过犹不及的失度现象:感情朗读的缺失、合作学习的失效、评价语言的失据。笔者以为应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 看到感情朗读的重要和朗读教学的症结, 尊重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应然价值, 认识评价语言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恰当把握尺度, 方能实现教学的价值。
8.把握合适的尺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篇八
一、第一学段在观察、操作、感悟中渗透方法
教师能从低年级开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阶段、分层次不断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比较系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一)在观察与比较中渗透对应的思想方法
乌申斯基说过:“观察、比较是一切思想的基础。”观察是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有关表层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渗透方法,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数“8”和“9”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练习:在“8”和“9”的后面分别画上“8个三角形、9个圆形。”
低年级学生在画图时,大部分学生只考虑数量,不会有意识地注意上下对应,我们在教学时对学生所画的材料,应有选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 ■
首尾对齐排列 上下二个对二个对应排列
■ ■
上下一对一排列上下四个对四个对应排列
■ ■
无规则排列 上下三个对三个对应排列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认识到对应的方法;还认识到不仅有一对一的对应,还有二对二的对应、三对三的对应,四对四的对应等,让学生从图中知道对应排列能很快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二)在体验与感悟中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新课标指出: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学生进入一年级时,教师就要注重指导他们戴上“数学小眼镜”去观察生活,到二、三年级就指导他们写数学日记,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日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一位学生的日记《称猫》写到:外婆家养了一只猫。全身毛茸茸的,可爱极了!我想称称它有多重,就把它放在秤台上,可小猫“喵”的一声从秤台上跳下来跑了。小猫称不成。怎么办呢?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抱起小猫,和它一起站在秤台上称,妈妈告诉我一共重27千克,我把小猫放下后,又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现在我明白小猫的体重是:27-25=2(千克)。老师引导道:将猫的体重问题转化为“我和猫的总体重减去我的体重”这一问题来解决,教师顺着引导道:“日记中是把生活中的难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数学减法题,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曹冲称象”的方法。还有的学生说:“在计算1+2+3+4+5+6+7+8+9等于多少时,我是把1和9、2和8、3和7、4和6都凑成10,再加上一个5就得45,这也是把复杂的计算转化成了简单的计算”。
利用数学日记这一特殊载体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然地渗透数学化归的思想方法,启发学生自主领悟进而自觉应用,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在动手与操作中渗透画图的思想方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亲手做一遍。”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才深刻,亲手“做”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本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或实物模型来完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教学内容。此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如能抓住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他们也是能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直观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画8个头;再给8个头都配上2只脚;(图1)
■
图1
■
图2
最后将多出的10只脚添加在其中的5个头上,有4只脚的为兔。(图2)。学生就知道鸡是3只,兔是5只。用这样直观、形象的画图方法就能解决。在低年级经常渗透较低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经过不断的操作和思考,久而久之,逐步上升为较高层次的思考,从学生在亲身画图的活动中,能感悟到此策略的优点,而且逐步发展了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获得了方法。
二、第二学段在概括、分析、应用中渗透方法
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在解决问题时,“要求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低年级能注重从直观、形象的方法渗透,到高年级就引导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灵活分析有效的解答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在探索与概括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有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表面看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析,找出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经历学习过程,然后再从中体验出数学方法。例如:“下图中共有几个角?”
先让学生数一数,说出数的过程。学生众说纷纭:“9个、8个、11个”。而后师不作回答再追问:“为了保证不遗漏而又不重复数,我们可以怎么数?有规律吗?”此时有的学生已摸索到方法就迫不及待地说:先数单个的角,再数两个组合的角有几个,接着数三个组合的角有几个,四个组合的角有几个。然后把数得的各种角的个数相加。所以,图中共有4+3+2+1=10个角。师再问:“从解答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最后引导:用这种方法可以把看似复杂的问题通过分类再逐一求解,而后再综合求解。应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解决数线段,如■;有规则图形如:■的个数等。这样,教师经过短短几句话的概括,分类的方法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二)在分析与回顾中渗透枚举的思想方法
有些问题涉及情况较多,用算式不容易表示,需要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呈现出来加以比较,从而获得符合条件的解答。
例如:“16cm的铁丝弯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的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最大是多少?”老师引导:“周长为16cm,长、宽为整厘米的长方形有哪几种?哪个长方形的面积为最大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画一个表格,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
再让学生比较这4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就一眼看出长、宽都是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而且是16cm2。此时教师不能就此罢休,引导学生回头看看表格,问“根据表格可以看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关系?”“还可以看出长方形越接近什么图形时面积为最大?”“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有没有其他的情况?”。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对着表中列举的几种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经过由浅表层到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并能掌握用列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相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在尝试与应用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要用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将看来不能解答的转化成能解答的。
例如:“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土豆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没有现成的体积计算公式,但可以转化为长方体体积来测量,只要把土豆放入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先量量长方体容器的长和宽,再量出水面升高的高度,经过转化,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如:小数除以小数、圆形面积的推导、求多边形的面积等等。让学生看到这类问题,就能自觉地在头脑中呈现这种思想: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数学的这种方法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在尝试中不断应用,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9.如何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尺度 篇九
广西
唐作春
一直以来,广大音乐教师都有意识地把分数和等级作为评价学生音乐能力的标准,好像除了分数、等级之外,就再也没有更适合的方法了。诚然,用分数、等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检测的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体现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并附加有教师的个人情感,也就是说打“感情分”。这就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新时期教学评价的新气息,引导我们怎样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
作为课改实验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课改评价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并从中总结经验、寻求新的思路。新课程中所提出的音乐评价,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促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带更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评价的尺度。
一、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寻找学生的闪光之处,抓住时机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表现经常会出乎意料,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师预选设计好的思路去完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不能以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模式来评价学生,要随机而行,正确作出判断,及时地者评价,更好地体现评价的现实意义。
二、评价要顾及个别和全面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智力发展、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个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唱歌表演课《小蜻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由创编动作并戴上头饰表演,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这当中自然会有学生评说某基本小朋友动作编得不好、歌唱得不好听或是跳舞不好看。这时我就会让他们互相帮助,并对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表示爱心的金苹果等,让这个学生看到他自身的价值,也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当然,也有一些会夸自己如何如何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一方面鼓励他们大胆表演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向别的同学虚心学习,帮助其形成虚心好学的学习习惯。
三、评价的语言要适度,态度要亲切
评价的语言不是简单划一,不是说你好就好,说你不好就不好,而应是丰富多变的,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随能力。如,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有学生不举手就回答问题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强求其一定要先举手后发言,可让这位学生先把话说完,再跟他说“下次回答问题的时候,请你先举手好吗?”之类的建议,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要学会自律;当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对于答对的学生,教师可用“你真棒”、“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话语,或者是稍带激励性的“是不是这样呢?”你认为你答对了吗?之类的语言进行评价;如果遇上答错的或是回答不出的学生,教师不能直截也当地否定学生,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评价时教师委婉、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如同听歌曲一般,在评价的同时,受到教师语言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四、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评价时所采用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要富于变化。因为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好模仿、喜欢新事物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教师的评价对他们音乐能力的发展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不是像有了灵丹妙药一样。一种方法用得有效就百用不厌,因为同一种方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效应。所以,教师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需要花一些功夫。时下在各个学校中,评价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评价表,制作用于奖励的小物品等。依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设计,并在评价的内容、版面的设计反复琢磨,力求图文并茂,标新立异,极具创新性和激励性。如设计一年级学生学习评价表时,我力求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绘声绘色制了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又利于学生理解的图表(包括每个月和学期末的评价表),指导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让他们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评价自己或他人,使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把握销售的尺度】推荐阅读:
把握人生的坐标10-23
关于把握机会的励志文章06-30
把握瞬间的微光作文800字07-14
以把握为话题的作文(400字)09-26
把握机会的正能量名人名言08-20
国旗下的讲话:《把握青春,成就梦想》08-23
把握好人生的三角形作文09-05
请把握好你的人生节奏作文11-13
说课稿要把握好活动的三个方向10-01
把握初三作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