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
1.垫江县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2.垫江县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近年来, 庄浪县畜牧产业按照“做大做强猪鸡, 加快发展肉牛, 强化防疫冻配, 推广青贮氨化”的总体思路, 以小区建设为载体, 着力转变生产方式, 积极推进健康养猪, 带动和促进了畜牧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县生猪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规模养猪发展较快
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 十多万农民工进城务工, 千家万户养猪和“小规模, 大总量”的格局被打破, 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异军突起。2008年, 全县10头以上养猪户2410户 (千头以上23户) , 养猪10.86万头, 分别占全县总农户和生猪饲养量的2.8%和43%。
1.2 小区建设起步良好
目前, 全县已建成和开建养猪小区12处, 其中300~1 200头父母代种猪扩繁小区5处, 1 000~3 000头育肥猪小区7处。12个小区全部投产后, 年繁供良种仔猪6.6万头, 出栏育肥猪3.3万头, 可带动发展100头以上育肥大户330户。
1.3 高新技术全面应用
通过业务部门的示范推广, “五良”技术全面普及。在此基础上, 养猪小区配套了自动控温、自动饮水、自动供料、自动通风和同源引种、程序防疫、分段饲养、整进整出等现代化养殖设施和理念, 极大地改善了养殖环境, 提高了生产性能。据实际测定, 养猪小区育肥猪料肉比降到2.5∶1, 较其他养猪户料肉比3~3.5∶1降低20%~40%, 头均节约饲料48~95 kg, 头均增加纯利105~210元。
1.4 生猪集团基本建成
2007年, 以县金锁养殖有限公司为母公司, 联合县内养殖、饲料加工、生猪屠宰加工等15家企业, 成立了庄浪县生猪集团。集团下设种猪繁育、商品生产、饲料供应、屠宰加工销售四大板块。同时, 积极向省农牧厅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申报了生猪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水样和肉样化验结果合格, 认定为无公害生猪产地, 认证了庄浪县无公害猪肉产品。
1.5 防控措施持续加强
一是加强了全覆盖免疫。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制、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工作方针, 严格执行“五强制、两强化”措施, 层层落实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施全覆盖免疫。二是加强了疫情监测。在县内设立疫情监测网点20个, 确定疫情观察员293名 (每村1名) 。三是加强了市场监管。严格活畜禽市场补针、打耳标和消毒工作, 不断规范定点屠宰场肉品检疫工作。四是加强了产地检疫。在县兽医卫生监督所和18个乡镇畜牧站设立报检点, 进一步加大了产地检疫力度。通过市场监管和屠宰检疫监督, 促进了产地检疫工作, 使上市持证率达到80%以上, 进场持证率达到100%, 全县疫控工作取得了连续8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好成绩。
2 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疫病威胁依然严重
近两年, 生猪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表面看是由供需失衡引起, 但深层次分析无不与动物疫病 (如猪链球菌病、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相关。特别是随着畜禽的频繁流通和种畜禽的频繁调运, 疫病的发生更是出其不意, 新发病不断出现, 旧病又以新的姿态发生, 单纯发病越来越少, 混合感染更为常见, 给防治诊断和控制疫病带来很大困难, 严重威胁着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同源引种难以落实
同源引种是控制疫病在猪群间垂直和水平传播, 避免相互交叉感染的关键措施。但随着规摸化、集约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 对良种仔猪的需求急剧攀升, 而县内原有种猪繁殖场生产规模仍未扩大, 加之部分仔猪销售到周边地区, 致使仔猪缺口巨大, 部分育肥大户只能从外地多个猪场购进仔猪, 因基础免疫差异较大, 安全生产存在很大隐患, 疫病威胁难以消除。
2.3 品牌效应尚未发挥
县内虽然成立了生猪集团, 认定了无公害生猪产地, 认证了无公害猪肉产品, 但还未注册商标, 形成品牌。同时除新建养猪小区与正大公司紧密合作, 签定“三供一销”合同, 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和销售外, 其余养猪场 (户) 没有加入集团公司, 依然各自为阵, 自主生产和销售, 生猪集团的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尚未发挥。
2.4 粪尿污染较为突出
养猪小区选址和设计上符合建设要求, 生活、生产区建设标准高, 设施全。但废弃物处理区因设施投资大, 养殖户承受能力有限, 在具体建设中较为简陋, 粪尿和污水处理不达标。特别是前几年发展的养猪大户, 没有配套粪污处理设施, 尿液污水随意排放到沟渠和河流, 既污染环境, 又易形成新的疫病滋生和传染源。
3 思考与建议
3.1 统一产业定位, 加速产业发展
近年来, 县上立足县情,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畜牧、果品和劳务四大产业。就目前现状而言, 产业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劳务、马铃薯、畜牧和果品。但透过现象深层分析, 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当属畜牧产业。为此, 全县上下要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 把畜牧产业作为突破口, 着力实施“政策扶持、科技支撑、龙头带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畜牧富民战略, 加快产业发展, 使其尽快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2 突出防疫主线, 确保产品安全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检测系统、动物疫病控制、预警预报系统和防疫网络, 牢固树立“有收无收在防疫, 收多收少在管理”的理念,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全覆盖免疫, 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生产、流通、屠宰等环节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测工作, 落实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制度, 强化养殖过程质量监管, 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 完善检测手段, 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探索推行销区市场、屠宰场、生猪加工场与养殖场“产销两地”的对接互认和产品安全承诺制, 不合格畜产品的招回、理赔和退出市场流通机制, 实现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和无污染, 确保产品安全。
3.3 壮大繁育体系, 夯实产业基础
良种是现代化养猪业的基础, 更是扩张总量、加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 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三 (杜长大) 四 (皮杜长大) 元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 全面推广生猪常温人工授精技术。加快目前已开工的1个1 200头、2个600头、1个300头和1个200头标准化父母代种猪场建设, 力争年内建成投产。积极实施庄浪县“十一五”生猪发展规划, 至2010年, 全县在10个河谷川区乡镇建成40个300头以上标准化父母代种猪场, 饲养繁殖母猪2万头, 年繁供良种仔猪35万头以上, 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做到“同源引种、分段饲养、整进整出”。
3.4加快小区建设, 促进标准生产
养殖小区是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清洁、健康养殖, 实现畜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此, 要在现有成功典型和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快小区建设, 提高养殖水平, 推进畜牧标准化生产。一要搞好规划。坚持人畜分离,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重点, 稳步推进的原则, 严把标准, 从严建设, 做到建成一处, 带动一片。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审批、用电和用水等方面配套优惠政策, 并积极协调解决贷款等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三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 扶持小区道路、粪污处理等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粪尿污染等突出问题。
3.5创建特色品牌, 带动产业发展
“品牌”是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知名度、确保产品进入并占领市场的前提条件。为此, 要在已认定庄浪县无公害生猪产地和认证无公害猪肉产品的基础上, 积极注册商标, 发展“品牌”战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县生猪集团的规范管理, 引导规摸养猪场 (户) 加入生猪集团, 逐步走向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的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摸式, 发挥品牌效应, 带动全县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3.6示范生态养殖, 推进循环发展
3.垫江县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一、方法
调查对象是湖北省参与新课改实验样本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是指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有代表性的、常态化的学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对高中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课程资源建设的能力与需求;课程资源的现状与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则涉及13所样本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32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726份,有效率达到99%。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认识
1.对新课改方案的了解程度
调查数据表明,93.7%的教师对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水平,其中63.6%的人回答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学科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比较一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不同职称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有显著差异,特别是特级教师与中学二级教师之间的差异,经检验达到极显著的水平。
2.对课程标准和要求的了解程度
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74.2%的人选择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22%的人“一般了解”,只有3.7%的老师回答不太了解。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语文、生物、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比较明确、易于理解,而政治、历史、外语、数学的课程标准有些教师存在质疑。
从被调查者的问卷中还发现,不论是对新课改方案,还是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回答“非常了解”的男教师明显多于女教师,选择“一般了解”的,则是女教师多。面临新的教育挑战,男教师更多地显示出自信。
(二)对新课改及其前景的看法
新课改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发起了挑战,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能接受吗?
1.对新课改的态度
调查表明,对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67.6%的老师持赞同态度,20.7%的老师不置可否,只有11.7%的老师不太赞同。不同学校的老师有显著差异,经卡方检验P<0.001。多数学校态度是积极的。
2.对改革前景的看法
至于对高中新课改的发展前景,只有51.3%的人比较看好,充满期待。认为前途未卜、难以预料的人高达36.1%,不看好的占12.6%。从数据对比来看,赞成课改的老师占67.6%,不太赞同或很不赞同的人数高达20%以上,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政治、历史、数学学科有近20%的老师持否定态度。对课改前景的展望持乐观态度的只有51.3%,有16个百分点的老师加入到“难以预料”行列。通过教师座谈得知,老师们担心的是新课改能否很好地应对高考。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
在问到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困难时,59.4%的教师首选了“缺少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其次就是“缺少课程资源52.4%”和“缺少专家指导49.2%”。然而新课改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实践,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缺乏的就是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缺少了专家指导,改革实践可能会多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
(三)关于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素质是关键。调查发现,91.1%的老师参加过各种新课改培训,74.8%的老师认为培训活动有实效。未参加过课改培训的老师高达23.1%,值得思考,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事情,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93.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研制度,形式多样。88.9%的人认为有效果,56.2%的人认为校本研修的效果较好。
(四)关于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建设的认识
数据表明,86.3%的老师对课程资源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怎样建设课程资源,只有78.4%的人选择“比较清楚”或“一般了解”,有21.6的人“不太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如何动手设计开发课程资源。
(五)高中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96.5%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量的教学资料,半数老师积累了较多或者很多教学资料,用于平时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86%的老师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94%的老师能操作运用计算机,说明普通高中的教师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年轻教师在做课件,使用计算机方面优势明显,年纪大的老师相对较弱。这也为高中新课改的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六)关于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对课程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课程改革自然离不开课程资源。91.9%的老师认为,新课改中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有意义,73.7%的人认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比较重要(45.1%)或非常重要。
2.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95.1%的人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课程专家和全体教师。不同学科的老师对开发主体的看法有明显差异,数学、物理、政治课的老师多数都认为课程开发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语文、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老师则更倾向于“课程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课程建设的任务。
3.影响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影响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是“经费投入”占76.0%,其次是“教师的能力”占65.0%。不同学校的认识有差异,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学校领导的作用大于教师能力的作用。
4.最需要的课程资源
当问到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最需要哪类课程资源时,排在前三位的是:(1)网上资源占75.1%;(2)各类设施占58.6%;(3)图书资料和各种教学素材占55.3%。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老师对各类仪器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语文、政治、历史学科更需要图书文本资料,数学、外语学科对各类素材资源有特别的要求。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各学科老师都显示出一致的重视程度。
(七)现有教学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
1.教学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有不同的看法,总起来说,42.9%的人感到满意,41.6%的人觉得一般化,15.5%的人不满意。虽然高中的办学条件一般都还可以,但是老师们还是觉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使用效率方面有待改进。
2.校园网建设及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53.8%的老师认为学校校园网管理规范,资源合适,使用效率较高,42.5%的老师认为有校园网,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次调查范围中有四所学校校园网较强大,两所学校校园网较欠缺。
3.各种课程资源使用情况
调查中发现,有两所学校不仅使用现代媒体非常不足,甚至传统媒体运用的也不多,需引起重视。笼统地谈论教师选用哪些媒体资源辅助教学似乎缺乏可比性,不同学科本质特点不同,对媒体形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分析不同学科对各种媒体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有意义的。
(八)体、音、美、技教师的课程资源观
“体音美技”老师在对待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态度方面,在对待课程资源建设的观点方面,与主干学科教师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使用教学媒体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上,“体音美技”教师除了标本模型用得较少,其他媒体都用得上,而且经常用,并且使用的效果好,他们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三、结论
(一)新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改革前景不无担忧
调查获悉,教师和学生对于高中新课改的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大多数都能接受,并持赞同态度。但是师生们对课程改革的前景不无疑虑,在学生座谈会上,有学生说,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确实能提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但不知如何应对高考?教师座谈会上有的教师反映,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好把握,将来高考还是要由分数来说话,新课改的三维目标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影响知识的学习和习题训练,恐怕将来学生在高考中会“吃亏”。
(二)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信息资源成为开发重点
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加强网上资源的建设力度,保障课程必要的设施设备,配置充分的各类图书资料和教学素材,这三个方面的资源是实际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只有对各类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有了资源,不能合理使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但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具体分析各类资源的利用情况不难发现,网上资源和图书资料运用得最为普遍,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应用。幻灯片、投影片主要是历史、政治和语文学科经常使用;作品、案例等素材资源的使用似乎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至于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几乎所有学科都在使用。
(四)课程资源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水平存在校际差异
调查表明,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存在显著性的校际差异。此外,课程资源建设还需要教育专家大力配合和学生的参与,教师自身的开发能力也有待提升。资源开发也不能局限于校内资源,社区资源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更需要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向大自然。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高中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课程资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鄂基教200908.徐学俊为通讯作者。
4.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近年来,凤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近期对农业产业化现状做了一次调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特色优势较为明显。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深山药材潜山畜,川道果菜遍地椒”的布局。目前,全县花椒留存4300万株、苹果留存6.2万亩、蔬菜3.16万亩、中药材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11.3万头、土鸡饲养量达到40万只,林麝、梅花鹿存栏分别达到1407只、820只,建成了2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2个万亩花椒示范园、15个生猪专业村、2条苹果生产带、3个千亩套袋苹果示范园,凤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繁育基地。
二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果初现。引进了陕西大红袍公司、杨凌本香集团、雨润集团、片仔癀麝业公司等12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600余户、林麝、梅花鹿养殖户82余户、花椒状元24名,建立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协会32个。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农产品知名度得到提高。以标准化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和中药材GAP认证等,完成了凤县无公
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先后注册了“凤州花椒”、“凤唐苹果”和“凤州金果”等5个商标,凤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保护,花椒通过了AA绿色食品认证,“凤州花椒”、“凤唐苹果”获得陕西名牌产品。农产品销售喜人。同时加强了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同一批苹果、蔬菜经销商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保证了农产品销售,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
四是作好政府扶持,产业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县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20%用于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同时,出台了19项具有凤县特色的产业化扶持政策保障体系。如:对农户免费提供花椒苗木,新种植苹果每株苗木补贴2元,对从事花椒防霜冻、深加工和品牌宣传的一次性补贴10万元,购买花椒烘干机每台补助500元,购买未纳入国家补贴范围但符合我县推广的机具的给予30%补贴,修建标准蔬菜大棚每亩补贴1万元,购买二元母猪和饲养梅花鹿、林麝每头给予500-3000元补贴,建设标准猪舍、规模扩繁场及特种动物圈舍分别给予5000元至3万元的补助,对食用菌、地膜洋芋、秦艽、土鸡等种养均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建立了农业保险保障机制,除能繁母猪外的其他农产品,县财政按照60%比例对农户参保给予保费补贴,为农民发展产业降低了风险。
二、主要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的优势不明显。除花椒、苹果具备相应规模外,其余具有潜力的特色产业规模太小,而且多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生产和管理手段落后,劳动效益较为低下,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
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的龙头企业,普遍产量少,加工程度低,带动覆盖面小,协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导致产品链条短,商品率低,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县仅有花椒、蔬菜、果品有注册商标,且知名品牌太少,加上对市场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导致销路不畅通,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的导向作用难以传递到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严重。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四是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唱各的调,企业+协会+农户的效应没有形成。
三、解决对策
一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规模生产。应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一批产业发展专业村和集中发展区。在科学安排产业布局的条件下,全面加快花椒、苹果、蔬菜、食用菌、药材、畜牧、特色养殖发展,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
二是加强扶持培育,抓龙头企业。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公有、私有、本地、外地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化的主力军。
三是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抓组织带动。激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让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减小农业生产的风险。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并要保障企业、农户等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强化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
四是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抓产品营销。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大打“天然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牌,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在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直供网络,加快占领外地市场。要注重市场引导,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
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五是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抓支持保护。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县财政要足额保证对农业的预算投入。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抓紧成立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制定降低农村信贷难度的办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与保险,不断降低农业市场风险。
5.垫江县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一、调查样本
中残联2007年下发的《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各镇、社区、村级残疾人协会中应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或协商推举方式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主要从事残疾人工作。文件中明确了专职委员设立层次分为3个:1、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3、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本文调查样本涉及残疾人专职委员包含有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1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22名,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518名,共计561人。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待遇及工作要求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工作地域有所差别,镇级专委是负责全镇残疾人工作,社区专委负责本社区残疾人工作,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农村松散型管理方式,选聘条件和要求相对较宽泛,待遇只是有少许工作补贴。以下调查将镇及社区专委按第一层次对待,将农村专委作为第二层次予以描述和分析。
二、专委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选聘标准低,合适人选难
2007年至2011年两个层次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均执行年龄要求女18-50岁、男18-55岁;文化程度要求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残疾状况以能胜任工作的残疾人为主,智力残疾人亲属、精神残疾人亲属可占20%的比例。56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年龄不满足条件的有86人,文化程度不满足条件的有127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人,属于残疾人的有523名,占93.2%,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有38名,占6.8%。年龄和文化程度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都分布在村一级。残疾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在郊县,郊县农村更为突出,完全按照选聘条件选聘,比较困难,这种现象不止在本县,其它区县情况基本类似。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市残联相继对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做了部分修改,2012年文化程度由原来的高中及以上修改为“高中及以上,优秀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文化程度”;年龄要求女18-52岁、男18-57岁。2013年在文化程度方面再次修改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特殊情况下,确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以下,但不能超过选聘总人数的5%。2014年年龄方面男女均调整至60岁,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不超过选聘总数的10%(此比例和中残联保持一致)。2015年乡镇(社区)及村及共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554名,其中第一层级36名,第二层级518名。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共22名,占3.97%,55-60岁的有89人,占16%,50岁以下337人,占60.8%,年龄最小的20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有392人,占70.8%,最高学历大专,有2人,小学文化程度有11人,占1.99%,从2006年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始至今,人员中的残疾人以三、四级肢体残疾人为主体,2015年肢体残疾的专职委员有435人,占78.5%。
2、工作待遇差,身份尴尬
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设立是借鉴了各地政府解决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而设立公益岗位的意见,初衷是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在近几年的运转中充分显示出专职委员地位的尴尬。主要表现在身份尴尬和待遇尴尬。就社区和镇残疾人专职委员来说,他们工作地点在镇政府或者社区,但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额外人员,不属于公益岗位,更不是有编制的吃财政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由镇残联聘任,与镇残联签订工作合同,由镇或社区进行考核,但是工资却是由县残联发放。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村级管理残疾人工作的专职人员,是聯系残疾人的纽带,但是不属于村委会人员,没有任何公职身份,地位尴尬。关于待遇方面,镇及社区残疾人专委的工资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按照一定比例从保障金中列支,标准由市残联和市财政统一制定,尽管从2006年的680元增加为2015年的1260元,但是仍属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其他岗位比较明显偏低,目前由人社部门审批设立的公益工资为1500元/月,缴纳社保;工会设立的工会专职委员工资为1900元/月,缴纳社保;人社局设立的社保协理员工资为1700元/月,缴纳社保;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待遇最低。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工作补贴在设立初期为50元/月,2014年调整130元/月,其中80元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承担。50元属于省残联下发的补贴。除工资待遇偏低外,工资发放不及时。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半年发一次工资,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年终一次性发放。2015年已进入7月,但是专委工资市残联下拨部分还没有到位,无法发放,对残疾人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待遇低还表现在社会保障没着落,残疾人有后顾之忧。从2007年设立专委以来,专委一直没有纳入社保。在各地不断的呼吁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保障明显偏低。从2013年开始,每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得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参保标准,2015年养老保险为每人每年农村100元、城镇200元,医疗保险农村为85元、城镇为180元。以上补贴仅适用于自己缴纳居民、农合农保人员。
对于专委中的下岗职工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的每年需缴纳7000-10000元的社保费用人员无任何补贴。根据调查,即使享受以上微薄补贴的人员也只占到残疾人专职委员总数的一半,13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23人、享受医疗补助156人,14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80人、享受医疗补助214人。因为多数残疾人专职委员不是低保户就是重度或中度残疾人,国家已经给他们减免了费用,有的是村子集体缴纳,他们自己不需要缴纳就可以享受。
由于待遇低,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在工作中途不断流失。调查初期有561人,现在在岗的为554人。尤其是镇及社区专委由于工作强度大,文化程度要求高,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2009年在岗人数为43人,现在实际在岗36人,根据选聘标准,镇及社区专委每3年选聘一次,只要考核合格可以连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残疾程度轻、有较高文化基础或一技之长的人员将这一岗位作为工作过度,没有长期扎根的思想,致使镇及社区专委形成了年年流失、年年招聘、年年培训的怪圈。而对于部分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考核评定不高的专委,由于没有新生力量补充,也无法更换。明显的影响了工作。
3、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以残服残、助残”,但是由于残疾人自身在身体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地位方面、生活状况方面等与健全人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以致于在帮助、服务其他残疾人时有种种欠缺和不足。鎮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及身边同事的影响,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残疾人政策法规掌握的较好,特别是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了解的较透彻,能很好为残疾人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也相当熟练,可以娴熟的将基层的一些状况反映到残联组织。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长期身处农村,自我了解有关政策的渠道狭窄,即便是参加残联组织的专门培训,接受较慢,应用不太灵活,虽然也参加有关办公自动化的培训,但培训之后没有设备,所学技能也逐渐生疏,很难为残疾人服好务,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传声筒”都做不好。比如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康复,凡是有康复潜力的残疾孩子在救助年龄内全覆盖,均可参加免费的康复训练或进行手术矫治,尽管每一个基层单位都有残疾人专职委员,但是还有失去救助机会的孩子。
三、一点建议
1、改善待遇,录用较高文化素质的残疾人进入专职委员队伍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优秀的残疾人进入专门的特殊教育高校学习,有些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学习,这些残疾人学成毕业后进入社会,同健全人平等的竞争工作岗位,难度较大。如果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并且缴纳社保,那么不仅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而且这支队伍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将会增强。
2、引入激励机制,解决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将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础性工资,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根据个人工作业绩予以发放,改变了原来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二是引入了淘汰机制,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评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对于群众评议较差的人员进行约谈,对于连续2次考核等级为基本合格人员予以解聘,这项措施提高了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心。
3、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垫江县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昌江县项目实施方案10-11
嫩江县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实施方案06-25
峡江县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09-26
蒲江县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办事指南09-20
2018年德江县第四小学“两会”安全稳定工作实施方案08-10
通江县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范文10-29
余江县简介09-21
嫩江县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10-16
中江县XX镇科技工作总结07-01
绥江县第三中学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