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能够做什么导学案

2024-07-03

电脑能够做什么导学案(共4篇)

1.电脑能够做什么导学案 篇一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后20分钟):

自读自悟

资料准备: 1、自己围绕一个主题准备一组照片。

2、合成图片做成海报

自主积累:我们做海报时需要:(1)先设计海报的布局,筛选符合海报主题的图片。(2)对图片进行简单编辑,制作海报。(3)通过使用画笔、填充工具等对海报进行美化。(4)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工具等发布作品。

自我感悟:

【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1分钟):

1.设计海报的布局,筛选图片

2. 对图片进行简单编辑,制作海报。

3.通过使用画笔、填充工具等对海报进行美化。

4.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工具等发布作品。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程序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整体感

内容: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与脉络、知识的框架与结构 学法:通过观察与思考,实践、小组合作 预时:10分钟 【导学1】 制作海报背景 【导学2】 将素材添加进来 【导学3】 在海报上题字、 【导学4】 在海报上画星星、枫叶等图案美化海报

1.两人小对子: 主题:制作海报背景

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2、3人互助组: 主题:将素材添加进来、在海报上题字、在海报上画星星等图案美化海报

3、六人共同体: 主题:展示成品

展示单元一

制作背景,素材加进来

展示单元二

作品个性化,海报更美观

1、把图像拖进海报后,会自动形成一个新图层。 2、边框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但是要考虑到整个画面的美观。 3、在给图片加框时,一定要注意是对图片所在图层的操作。 4、选择画笔工具,在其属性栏中可以将画笔形状设置为画星星,这时星星的颜色为前景色。 5、我们做海报时需要:(1)先设计海报的布局,筛选符合海报主题的图片。(2)对图片进行简单编辑,制作海报。(3)通过使用画笔、填充工具等对海报进行美化。(4)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工具等发布作品。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学习重点: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展示: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自主学习展示,检查预习,强调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臧克家

2、闻一多:

3、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学生的字音掌握情况,读错的字音要提醒学生改正。

四、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齐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作的关系的?(原文回答)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3、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六、本节课小结

七、当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识记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闻一多、认识闻一多。学习其品质。

2、赏析文章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作用。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主要写了哪些事迹?这些事迹表明闻一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作者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主要写了哪些事迹?这些事迹表明闻一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闻一多先生在这前后两个时期的思想品格的特点上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从前三题,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可以借鉴?

四、品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你认为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选几句或几段读一读,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 这一句(段)写得好,好在。

五、拓展延伸:

请说说我们今天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收获:

六、当堂检测:

1、背诵精彩的句子。

3.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应该注意什么 篇三

已有 907 次阅读2010-9-6 20:28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中小学教育

导学案式教学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导学案式教学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生动、活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尊重、赏识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如何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为难的声音,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语文学科上,教师担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肢解了文本的整体性,会使教学的重点难以落实。如果不讲学生就不会达到审美的高度,不讲学生就不会理解力透纸背的潜台词。我怀着一份担忧、一份疑虑参与了导学案式教学的实践。实践出真知!通过一段时间的亲自尝试,我的担忧释然了。导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科学设计学案,不仅不会使语文偏离语文轨道,而且还会让语文走向个性化解读的绿色之路。该怎样设计学案呢?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 主体性原则: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与教案不同,教案是老师用的,学案使学生用的。既然为学生服务,学案就要有学法指南。学生依据学法指导知道该怎样学。我在执教《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学案的: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抓住细节描写,品味生命的顽强。

4.学习斯科特等人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 读懂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悲剧”的“伟大”意义理解。【学法指导】

1.静思、合作相结合,加强课文朗读指导。【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从古人飞天的梦想到登陆月球的成功,从世界最高峰的珠穆琅玛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从人迹罕见的大河源头到遍野黄沙的塞外大漠……人们因为求知而探险,又因为探险而求知。这条魅力无穷而又荆棘丛生的探险之路啊,有多少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写下了行行美丽的篇章。今天让我们探险家一起走进神秘的南极。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积累雅词:(3分钟)

2、自我检验,选词说话:(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5分钟)请至少选用两个积累的词语概括文章的内容

3.预习检测:(教师寄语:书要细细读,淘尽黄沙始到金!)你读出斯科特一行人失败的原因了吗?

(5分钟)请从第二段、第六段、第七段找出相关信息。

二.问题探究:(教师寄语:与书中的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思考: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的价值在哪里呢? 学习指导: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4分钟)

2.找出让你感动的细节,再用“从……句,可以看出……具有……的品质”句式把探究的结果写在学案上。(抓住细节,读出你的理解3分钟)

3.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0分钟)

三、迁移延伸:(教师寄语:赞美英雄会让你的心灵得到鼓舞,相信你能够写出最挚美的赞语!)(5分钟)

请你用最精练的语言给课文写题记,或是赞美,或是感悟。如果能够引用更好。老师例句: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并坚持走下去,你就会永远定格在历史瞬间。

四.发现质疑:(教师寄语:读书善思考,头脑自灵秀!)

在自然面前,人们的力量太渺小了。斯科特一行的壮举就像一座座石碑雕刻在后人心中。悲壮的死去,虽死犹生。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认真读书,小组交流,你会有新的发现。3分钟)

学生如果按照学案安排,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告诉他们怎样读书,加之时间的限制,相信学生会做得很好。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到什么时候也不能颠覆。使用学案不等于教师不讲,教师该出手时再出手,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授课中,学生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个小障碍,我就引领听他们通过真情朗读来达到品味生命坚韧的。二. 简约性原则:

记得《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怎样创造一个问题解决的蓬勃的环境呢?这里要说的是语文学案问题设计要简约,就是要提出一个主问题来,能够引爆学生的思维。主问题是相对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的,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在以主线索的阅读教学时,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了,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就会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主问题能够引发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下面是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的学案片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槛()深邃()呢喃()头颅()磐石()踌躇()()

3、“客人”是访问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过程:

主要事件:

二、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仔细地研读文中关于贝多芬的语句(找出相应段落),按要求说话。(1)我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巨人”,课文是这样写的(在课文中画出来)(2)我也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常人”,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在课文中画出来)

三、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样刻画的?(从课文中画出贝多芬的语句,分别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入手。这些描写是按照什么次序来写的?)

从这篇文章中,你认为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点?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写作: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片段描写,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说明:读书贵在能入能出,借鉴模仿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写能进一步感悟领会本文描写人物的精妙。)写作要求:(1)模仿本文刻画人物方法,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2)时间:十分钟(3)字数:200字左右

上述的设计,应该说是简约的。课堂线索较清晰,“自主学习—自主检测—合作释疑—迁移延伸”四大模块明快有深度。尤其是第二板块按要求说话,贵在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依据,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而且还置问题于矛盾之中,“巨人”“常人”相得益彰,让学生了解到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

赵福楼主任提倡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路径,而设计好学案主问题,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学习的路径。这只是我个人看法,这样说法不知是否妥帖,还请老师们在尝试中进行体验。三. 层次性原则:

一个好的学案应该适合各类学生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层次分明,就像金字塔。我们不是总在提倡分层教学吗,学案是体现分层的最佳环节。《伟大的悲剧》的第一环节中三个小问题是有梯度的:由积累雅词到选词说话再到“你读出斯科特一行人失败的原因了吗?” 逐渐加大难度,这样会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另外学习方式也要有层次性,像《音乐巨人贝多芬》由自主学习到合作释疑。要根据学情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四. 留白性原则:

这一原则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的人文性比较突出,学生不同读书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都会带来不同的思考,要给学生流足思考的空间。还拿《伟大的悲剧》为例,学案设计的第四个环节:

是“发现质疑”。第二课时会根据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文本。诸如:斯科特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写信,那他又是怎样去搂着威尔逊的?为什么奥茨走出帐篷时,所有人都知道他去死却没有人敢挽留?这些问题都是很有生命的。一篇课文学完了,而真正的思考还在延伸……

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学案设计整体思路

学案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编制。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新模式。学案教学强调在开发和拓展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益。教师通过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整理知识、比较归纳、讨论总结等多种实践活动,学会获得与处理知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在学案教学中,学案的质量成为影响甚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案的设计和编写、使用和管理等具体环节是影响学案教学模式运行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特别是在新的“减负增效”的教育背景之下,学案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它不应该是一种单纯为了迎合新的教育环境而进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也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更不应该是增加学生负担的变相形式的“作业”。基于当前有些学案编写的随意性、无目的性、无效性,我们备课组共同研究、探讨,认为好的学案设计应该是从语文课本的本身出发,对教学有真正的促进而非阻碍,不能因为学案的存在而加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应该是围绕文本进行不断深入、引导学习的方案。同时,也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课前预习、复习巩固等在内的一系列环节的引导,学案应该是学生的无声的老师,默默地承担着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责任。

我们还认为,教师的讲解不宜过于繁杂,要少而精,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可以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当然,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同时,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版块设计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

高一语文必修一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下面说说这四个单元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导学探究”——“我的问题”——“受业解惑”——“巩固练习”——“获益良多” 设计模式:

1.“导学探究”。举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选择课文的特点是诗歌居多,如《沁园春》《相信未来》,且作者都有必要重点介绍,如毛泽东、食指,必须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人物其他的作品。所以可以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主要是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础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难点问题——思考题。上述任务须要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探究”一般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1)字音的疏通和整理。将难读难写的字词找出来,让学生花课后时间去查阅,并自己进行字音字形的迁移整理,之后完成《世纪金榜》上配套的相应练习。

(2)人物名片。将人物的相关介绍直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透彻地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等,知人论世,尤其是让学生关注此作者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的经历,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相信未来》的作者食指,如果学生不知道他是在文革期间被批斗,经历的是一个他们难以想象的年代,他们就不可能对诗的主旨有更深透的理解。

(3)背景资料。一篇文章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背景或人生阅历而单独存在,因而背景也往往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可事先在网络上寻找到相关背景,印在学案上,让学生在预习时候找到与课文的相关的点,往往就是以这样的问题来检测“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课堂上可以抽查预习情况。

(4)相关知识。基于诗歌的跳跃性很强、难以被学生所接受,“意象”这

个概念的引入是很重要的,必须作好课前准备,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叫“意象”,以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可以选择初中学过的诗歌作为例子,使之成为一个生长点。

2.“我的问题”。鉴于诗歌的朦胧晦涩、含有多种理解这个特点,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诗歌的同时,肯定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因此,这个单元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提问上面。在教授诗歌之前,可以搜集学生普遍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学案上专门腾出一块地方,让学生写下自己阅读的困惑,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体会与感受,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教学,避免了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在布置学案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阅读要忠实于自己的体验,不能盲从于他人的意志,教育学生可以提出大大小小的各方面的问题,以便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掌握学情,避免教浅了怕亵渎了文本、教深了怕揠苗助长毫无效率的尴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格式: 我的问题是:

3.“受业解惑”。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集中体现,包括三方面:

(1)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开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的问题是否提得有价值。

(2)解决疑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然后将之记录下来。这是这一板块学生必须要做的。(3)方法指导。语文课也有方法的指导,如鉴赏诗歌的一些角度,如《沁园春》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赏析的时候主要是抓住关键字“击”“翔”,如何鉴赏?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分析方法,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了,让学生记下一些常用的赏析角度及鉴赏方法。

再如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方法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文言文应该注重积累,将各类文言现象要能够自主地归纳出来。这时候老师如果光讲解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只是单纯地去翻译文言文,肯定不可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不会得到相应提高。能力应该就从课内的方法学习衍生出来,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候的方法指导会带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4.“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基本上每个学案都要有,能够有效地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可以设计在课内当堂完成,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在课外完成。如《沁园春》鉴赏景色的时候,重点应该是鉴赏方法,可以试着让学生在课外诗歌中找到规律,可以布置“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好在何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5.“获益良多”。侧重学生学习的反思和总结,很多课文都有情感目标,这也是语文课堂与其他课的区别之处,语文课承载着更多的教育的任务,或许在无形之中教导着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内心世界中找到与课文与作者的共鸣点,让学生写下这一节课的收获,情感上受到多少触动,或许也是检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吧。

三、注意事项

1.注意“目标”的表述。老师在学案上向学生展示“目标”,其动机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当了解什么,应当知道什么,应当记住什么,应当理解什么,应当学会什么,应当做到什么,所以“目标”的指向是学生的学习,因此所展示的“目标”,自然应称为“学习目标”。但有不少老师却称之为“教学目标”。这显然不妥,是不准确的,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影响甚至是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看到“学习目标”时,不仅知道是自己应完成的任务,应达到的目标,而且会产生一种努力“学”从而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力量。而当看到“教学目标”时,学生会误认为是老师的目标,是老师要完成的任务,自己只要等着老师“教”就自然学会了;即使学不会,那也是老师的责任。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性,削减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4.电脑能够做什么导学案 篇四

精彩开篇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慷慨(kāng kǎi)迭(diã)起 赫(hâ)然 淋漓(lín lí)目不窥(kuī)园 兀兀(wù)穷年 沥(lì)尽心血 无暇(xiá)及此 迥(jiǒng)乎不同 仰之弥(mí)高 锲(qiâ)而不舍 炯炯(jiǒng)目光 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

⑴校(xiào校规;jiào校订)(2)壳(kã弹壳;qiào地壳)(3)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4)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5.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句和总起下文的‚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的过渡句,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交流点拨】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深层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 ………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写

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闻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闻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2.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心血一滴滴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

3.我认为‚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处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深夜唯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先生却在这盏孤灯下畅游书海,他全力投身学术研究,乐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4.我认为‚不动声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处写得好,‚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写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5.我认为‚十年坚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一处写得好,‚赫然而出‛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做150字左右的评价。

【交流点拨】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 臧克家:《老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2.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二)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⑵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点拨】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文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2.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上一篇:八年级下语文30课下一篇:《爱和自由》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