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2024-09-22

骨科医疗风险防范措施(精选8篇)

1.骨科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篇一

2017年医疗安全质量管理与风险防范整改措施督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科学化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2017年《昭苏县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月活动》要求,针对督查阶段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已完成的整改

(一)、落实各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推进临床合理检查、合理诊疗;规范诊疗行为。

1.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十三项核心制度及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落实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每月定期进行病历点评,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强化病历内涵建设,提高病历质量。

3.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要求,加强急诊工作、各科做到设备完好,人员做到及时处置应激事件。

4.据我院实际情况,对医院医疗设备进行养护及及时更换。针对我院电路老化,有发生火灾隐患风险,已要求后勤及时更换。

(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1.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完善相关工作与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2.贯彻落实《中国国家处方集》,制定本机构处方集,并认真组织培训、实施和评估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4.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

5.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6.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7.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三)、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1.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要求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职责加强管理。2.贯彻落实《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术及置管前、中、后的各项操作技术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3.贯彻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做好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工作。3.医院各临床科室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和紧急用血应对预案,并认真落实。

二、正在解决的:

1、由于我院目前未取得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较多,要求各科室及医教科、护理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并进行考评以便顺利取得相应资质。

2、针对我院信息系统落后情况,我院正在筹备资金更换新系统,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预计年底完成。

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医院力争实现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常态管理轨道,逐步形成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活动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纵深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昭苏县中医医院医务科

2017-3-15

2.骨科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篇二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骨科患者130例, 男72例、女58例, 年龄19~72岁之间, 平均 (52.73±1.64) 岁。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①护理人员加强学习, 强化护理技能: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科知识学习, 如组织讲座、集体讨论、病例分析等活动, 增大专科知识考核力度, 建立赏罚制度, 督促患者自我学习。②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法律常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讲座, 提高护士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意识, 强化工作责任心, 注重日常沟通技巧, 定期进行医疗纠纷事件讲解, 共同学习《护士条例》和医院相关规章制度, 观看法律案件视频等, 让护士自觉、自愿遵守相关制度, 按要求做好护理工作。③改善住院环境:根据病房环境规章制度, 优化住院环境。定时通风换气, 保证适宜温湿度,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备齐安全防范设备, 如地面防滑处理、张贴安全标示。对已有设备进行检测、维修、保养, 如病床床栏、卫生间扶手, 保证其正常使用。④注重护患沟通:加强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和意见建议, 并制定解决方案, 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沟通时, 收费清单及时发给患者, 并做好解释工作, 对于不报销医疗项目, 提前告知患者, 以免引发维权纠纷。

疗效评价指标: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软件行数据处理。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见表1。

讨论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骨科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患者因素:a.患者因突如其来的创伤,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又加之缺乏医学知识, 而担心疾病预后, 住院花费。患者长期卧床, 日常活动受限, 影响正常工作、生活。b.患者对医疗期望较高, 容易对医疗服务形成心理落差。②护理人员因素:a.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为主要原因:骨科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专科性较强, 不但涉及基础护理, 需要护士协助其进行康复锻炼、心理疏导等工作, 又加之老年患者居多, 多合并心血管等其他疾病, 这对护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不但能够处理骨科疾病, 还能辅助护理其他疾病, 而部分护士缺乏整体护理观念, 综合护理能力差, 服务意识欠缺, 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患者问题, 影响治疗效果。b.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淡薄, 不能严格遵循医院规章制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不能按照医院要求进行护理工作, 如不执行相关告知制度、不能严格履行护理人员义务、侵犯患者隐私权、自主决定权, 护理文书书写潦草等, 给护理工作造成漏洞, 护理记录法律效应缺失。③其他因素:科室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足, 对护理人员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及时纠正, 纵容护理人员行为均促使了风险事件发生。医疗设备欠缺, 病房环境较差, 如过多加床、病房拥挤、物品摆放杂乱, 病室空气流通差, 缺少防滑、防摔倒措施, 均增加了不安全因素[2]。

本研究结果可知,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这充分体现了护理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这对于缓解当前紧张护患关系也有建设性意义。因此, 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 促进患者恢复, 提高护理质量, 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曼青.老年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O11, 27 (26) :66-68.

3.骨科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篇三

【关键词】风险因素;防范;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46-02

引言

可以说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医院对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根本。由于骨科住院的患者大多都是意外所导致的,加上其治疗周期较长,对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护理风险因素。总之,应该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在不断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同时加强对骨科方面的治疗技术。

一、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护理制度不健全

造成骨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的原因是护理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由于医院在骨科护理方面的制度建设的不够全面就会导致很多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的依据,具体表现为级别护理没有在夜间进行巡视,在遇到重大手术还需要进行交接班的状况等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因素。对此,在对事发之后对患者抢救过程中还有可能医院没有按照抢救制度进行严格治疗,而延误治疗时间的原因一般是抢救器械、药品不到位延误抢救时间。同时,对于一些精神有问题的患者还需要进定期的看护以及对精神状态进行分析与护理,才能克制护理风险的发生。

(二)医疗设备导致的风险因素

此外,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院硬件设备也是导致风险因素的重要因素。骨科患者80%的患者都是腿部骨折,因此需要借助拐杖行走,那么医院的地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医院设备的不完善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幼儿以及老年人的床位没有加护床栏;在牵引阶段没有护士护理不慎碰撞;入厕时地面没有专业辅助措施,这些都是导致护理风险因素发生的重要方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护理人员方面,由于对医疗设备的检查不够细心与专业,在强求病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应急能力差,不能以最快速度对患者进行治疗。

(三)护士的个人素质导致风险因素

由于当前医院的患者较多,护士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工作繁忙的护士在对个人素质提升方面缺少系统性与主动性,那么导致护理风险因素的种类与护士的个人素质具有直接的关系。主要包含病人由于翻身或者坐姿不正确而脱臼;病人没有按照规定时间以后下地而导致钢板断裂;术前没有禁食而推迟手术时间。

二、骨科护理风险因素的防范对策

通过对当前骨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需要从护理制度、医疗设备管理以及护士素质等方面入手。

(一)完善各项护理制度

要想更好的对骨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防范,其完善各项护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可以在骨伤科内部由护士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任务是对现阶段骨科相关护理风险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分析后制定合理的策略;然后对护理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实际分析,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处理;最后还需要定期对之前的护理状况进行总结与上交,经过上级部门同意后制定更完善的护理制度。

(二)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

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完善对于医院的医疗质量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针对于骨伤科的患者来说,医疗设备的完善程度对他们的康复与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个设备仪器的性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医疗在购买医疗设备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具体可以从工作流程、检测标准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真正的将控制工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可以说医疗制度的构建对于医疗设备运行的状况是决定性作用,还关系到患者的恢复速度,对此需要完善医疗设备、及时维修设备,同时重视医疗环境安全,如在湿滑的地面放置明显防滑标志,为使用双拐的患者准备双轮助行器。对牵引装置施加保护,避免意外事故发生,进而降低骨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

(三)培养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

当今医学的发展使得骨科医学的护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护士的要求更加严格。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专科护理技能,还需要了解和熟知相关学科的掌握,例如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此外,为了提升医院护士的个人能力,还可以进行定期的讲座培训,日常考核等,进一步加强护士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在骨科护理风险因素的控制中,护士也是重要的角色,从护士的江都降低护理风险因素,其首要任务就是需要保证医院具备充足的护士数量,然后护士长应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对护士的工作安排、护理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针对于实习护士,应该对她们的护理工作重点监督,降低护理风险。

总结

总之,通过对当前骨科护理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对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风险在骨科治疗中的作用,才能更快的降低骨科护理风险。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从有效的风险管理入手,从根本上来提升骨科的护理质量,给予患者一个更好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利平.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 安徽医学. 2009(04).

[2]崔改芳,曹信桃,杨红丽.骨科护理中医疗纠纷的潜在因素与对策[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01).

[3]贾雪玲,贾雪琴.护理人員临床工作中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及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13).

[4]马士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10).

4.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 篇四

一、目的

为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碍政策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防范预案

1、本科室医护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

3、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严禁在患者面前诽谤他人和他科,抬高自己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4、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

5、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3)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4)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5)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6)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7)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8)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9)住院预交金不足者;(10)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11)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2)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倭责任者;(13)患者选医师诊疗者;(l4)特殊身份的患者。

6、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7、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

8、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禁止将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于8岁以下人群。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严禁滥用抗生素,第三代头抱类抗生素一般不得预防性使用。

9、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院、科感染监控人员的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登记报告,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10、病历书写。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进行书写,严禁涂改、粘贴、刮擦、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

住院病历:

(1)首页的填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要求进行填写。各病区主治医师必须及时检查进修医师、住院医师病历质量。

(2)科主任对病历终末书写质量负责,上级医师对运行各环节病历书写和管理质量负责。

(3)各科室必须认真对待质控科签发的不合格病历通知书,3d内对病历进行完善,填写整改意见答复表,以书面形式上交质控科。

(4)住院病历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

(5)主治医师必须在24小时内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查房意见。

(6)急诊患者入院2天之内、门诊患者入院3d之内必须有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查体,并在病历中体现。

(7)住院病历的其他内容参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执行。

(8)主治医师对于终未病历的签字必须在患者出院的同时完成。

(9)科主任的终末病历签字必须在患者出院2周之内完成。(10)死亡病历讨论必须在2周之内完成。

(11)手术记录必须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完成,第一术者必须亲自书写或审阅手术记录并签字。(12)抢救记录如未能及时书写完善,须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3)各种检验报告、影像、病理报告及各种签字单等资料必须妥善保存,不得遗失。借阅时必须登记备案,及时返还。

(14)杜绝患者及亲属未经许可,随意接触病历现象。(15)禁止病房医师私自借出和复印病历。(16)保管好住院病历,防止丢失。门诊病历:

(1)必须包含主诉、病史、体检、诊断、处理等内容。(2)处方必须符合相关规定。(3)门诊病历交由患者保管。

(4)门诊医护人员不得私自扣留患者病历,以防丢失。

11、收治病人

(1)收治患者落实急诊优先、专病专治的原则。禁止科室之间盲目抢收患者造成延误诊断治疗和医疗纠纷。

(2)对于慢性病和危重患者,各科必须以病情和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不得以种种借口拒收患者。

(3)凡具备空床的业务科室或病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他科借床患者。

(4)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时,签署《住院知情同意书》和委托书,负责代理患者履行在院期间的知情权及选择权。

12、三级查房及会诊

(1)三级查房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措施,各级医师必须严格执行。

(2)对于普通患者,住院医师每日查房2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主任问主任医师)每周查房1~2次。

(3)对于重点(危重)患者,必须及时查房和巡视。

(4)对于危重患者和病情复杂的病例,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必须及时报告医务处,组织院内会诊,必要时请院外专家会诊。

(5)收治14岁以下患者术前必须请儿科会诊。

(6)各科急诊值班医师必须是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的人员。(7)急会诊必须在10min内到位。13.术前讨论:(l)住院期间的大、中手术病例必须经过术前讨论(急诊、抢救手术病例除外),病历中要有详细记录,手术者必须参加。

(2)禁止以术前讨论代替三级查房。16.患者的知情同意内容如下:

(1)疾病的诊断、拟实施的检查、治疗措施、预后、难以避免的治疗矛盾,门诊治疗中药物的毒副作用;住院患者的主管医师、主治医师及相应的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

(2)检查、治疗措施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为矫正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住院治疗中必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3)手术中需留置体内材料。(4)医疗费用中自付费用情况。

(5)手术、麻醉及其他侵袭性操作的实施情况。(6)手术过程中发现与术前诊断不一致病灶。

(7)术中需切除术前未曾向患者交代的器官组织时。(8)危重患者因特殊检查需进行搬动有可能造成危险时。(9)输血、造影、介入、射频、气管切开、化疗等。(10)其他需患者或家属了解的内容。

上述第3~10条均应有文字记载以及患者或受托人签字。

三、应急预案

1、一旦发生医疗差错事故,需立即通知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同时报告院医政管理人员,白天为院医务处,夜间为院总值班人员,不得隐瞒。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损害,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由护理因素导致的差错事故,除按上述程序上报外,同时按照护理体系逐级上报。

2、由医政职能部门组织科室负责人查找原因。

3、由医政职能部门组织多科会诊,参加会诊人员为当班最高级别医师。

4.科室主任与医政职能部门共同决定接待病人家属的人员,指定专人进行病情解释。确定经治医师和科室负责人力差错、事故或纠纷第一责任人,其他任何医务人员不得擅自参与处理。

5、医政职能部门结合情况,是否封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所规定的病历内容。

6、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的不良后果,在职能部门人员、患者或家属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立即对实物进行封存,实物由医院保管。

7、如患者死亡,应动员家属进行尸解,并在病历中记录。

8、如患者需转科治疗,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

9、当事科室须在24h内就事实经过写出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医务处。

5.康复科医疗风险及防范对策 篇五

医疗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患者遭受伤和损失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防范医疗风险,应加强医疗风险的管理,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学习风险控制的技术,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尽可能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康复医学科是综合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学科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运动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康复医学科服务的宗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综合措施,促进病、伤、残者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能够重返社会。在康复医学科日常诊疗工作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康复医学科的全体医务人员绝不可掉以轻心,对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1物理因子治疗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1.1物理因子治疗的风险

这里所述及的物理因子治疗主要指利用人工物理能,如:声、光、电、磁、冷、热等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人工物理能通过对人体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起到消炎、镇痛、抗微生物、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加速伤口愈合、加速骨痂形成、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物理因子治疗由于无创、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施物理因子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不注意防护,未很好地掌握每种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或设备存在故障,对操作者和患者也存在着诸多风险。

1.1.1电击伤或电流损伤:

物理因子治疗中最大的风险和事故是电击伤和电流损伤。患

者受到电流损伤时可表现为疼痛、肌肉痉挛、皮肤苍白、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等严重情况。电击伤或电流损伤多因接地不良、设备故障所致。

1.1.2灼伤:灼伤表现为皮肤或粘膜损伤,灼伤多因利用电、光、热因子治疗时,强度过大、温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或保护不当所致。

1.1.3过度刺激现象:由于物理因子的负荷量过大,作用时间过长,超过机体耐受力,患者除局部出现剂量过大的反应外,如:红肿、水疱,还可表现有出汗、心悸、疲乏、食欲不振,病情恶化等现象。

1.1.4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受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时,出现对药物的过敏反应。

1.1.5未很好地掌握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使患者病情加重或发生意外。对于高热、昏迷、恶病质、恶性肿瘤、心衰、出血倾向、化脓性感染、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孕妇腰骶部等,不适当地应用了直流电、中频电、高频电治疗。对于有出血倾向、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心、肺、肝、肾功能衰竭,放疗及化疗后一年内的患者,不适当地应用紫外线、红外线等光疗法。对于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炎症、持续性高热、出血倾向、消化道溃疡、心脏病及心脏安装起搏器、支架等患者及男性的睾丸、小儿的骨骺、急性关节炎、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不适当地使用了超声波治疗。对于有传染病、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动脉硬化、发热、皮肤破溃、月经期、大小便失禁、出血性疾病、过度疲劳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当地应用了水疗等。

1.2物理因子治疗风险的防范

1.2.1所有理疗设施一定要接合格的地线并使用安全的电压和电流。操作人员要有安全用电常识并告知患者应注意的问题。操作人员在治疗患者前,要检查设备的性能和完好性,发现问题,及时检修。如有电击伤情况发生时,要立即采用安全措施切断电源,对患者及时进行抢救。

1.2.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做好患者和操作人员的防护,要使用合适的治疗剂量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经常询问,随时听取患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发生损伤,发现有过度刺激反应的患者,要立即中止治疗。

1.2.3认真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杜绝风险的发生。

2运动疗法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2.1运动疗法的风险

运动疗法又称治疗性运动,该项治疗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情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以提高患者日常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并可通过患者的主动参与,起到调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的作用。但在实施运动疗法时,也应很好地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熟练掌握各种运动疗法的治疗技术,掌握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否则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1.1肌力训练过程中的风险:由于神经、肌肉、骨骼的疾病和损伤或长时间卧床可造成肌力低下。肌力低下可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肌力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肌力,恢复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肌力训练的方法很多,根据肌肉收缩形式可分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运动;根据主观用力程度的不同可分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在行主动等长运动或等长抗阻肌力训练时,常可伴有明显的升压反应;等长肌力训练的同时如果闭气可对心血管造成额外负担。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意外。另外,患者如有明显的肌力低下,过分要求患者做超出肌力范围的活动,也可产生肌肉及关节的损伤。

2.1.2牵引技术的风险:牵引技术是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器械或手法的力量,使关节或软组织得到持续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解除软组织的挛缩、痉挛、减轻或缓解神经压迫、消除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目的。牵引技术可分徒手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牵引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中常用而有效的措施。但如果有牵引的禁忌证,如牵引部位肿瘤、结核、严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新近的骨折、肌肉韧带损伤、出血肿胀、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如行牵引治疗会使症状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牵引意外。另外,适合牵引的患者,如果牵引力,牵引的角度不适当,也会影响疗效并使症状加重。

2.1.3偏截和截瘫患者运动训练时的风险:偏瘫和截瘫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除应根据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原理,促使患者正常运动模式出现外,还要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体位转移(包括:床上转移、卧-坐转移、床-轮椅转移、坐-站转移),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立位平衡),步行训练,协调训练等。在进行上述训练时,患者如有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训练;或相关肌力不足,肌张力异常;或 相关部位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或严重疼痛,平衡功能障碍;或心肺功能障碍;或设备有故障等,在训练时均可发生意外,如摔倒、骨折、肌肉关节损伤,血压升高、心肺功能不全等。

2.1.4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运动疗法的风险:运动疗法对上述疾患等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如果运动项目选择不当或运动量不合适,也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意外。

2.2运动疗法风险的防范

2.2.1医师在接诊每一位准备以运动疗法作为康复治疗措施的患者时,要认真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对患者机体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心肺功能进行仔细的评价,制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要向患者认真解释治疗内容、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予以配合。

2.2.2治疗师在实施运动治疗方案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与医师沟通,以调整和修改康复治疗方案。医师和治疗师要共同做好康复前、中、后期的评价。

2.2.3治疗师在使用器械前,要常规检查设备的完好程度,以确保使用安全。不允许患者未经许可自行操作康复器械。

3封闭治疗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3.1封闭治疗的风险

封闭治疗是指在局部组织,如:肌肉、肌腱、腱鞘、关节腔、硬脊膜外腔等部位注射药物,以达到改善组织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致痛物质释放、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封闭疗法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是康复医学科常用的治疗措施。但该项治疗在实施时如不注意有关问题,风险会随时发生。

3.1.1消毒不严格,致使封闭部位感染,特别是关节腔、硬脊膜外腔的感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1.2基本功不扎实,对封闭部位的解剖结构不熟悉,特别是胸部、神经节、硬脊膜外腔等部位,封闭针可误伤胸膜、硬脊膜、神经干,严重者发生气胸、全脊髓麻醉、脊髓蛛网膜炎、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3.1.3忽视封闭治疗的禁忌证,如:全身感染、出血倾向、明显高血压、高血糖等,致使封闭后原有疾病症状加重。

3.2封闭治疗风险的防范

3.2.1封闭治疗前要明确诊断,排除封闭的禁忌证,确定封闭部位,选择好封闭用药。

3.2.2严格按照要求消毒治疗室的空气,治疗人员的双手及封闭部位的皮肤。

3.2.3认真学习常用封闭部位的解剖结构,掌握进针部位的解剖层次。

特殊部位的封闭,如:胸部、硬脊膜外腔,操作时要十分谨慎,最好要有其他医务人员在场。

3.2.4封闭治疗室必须准备抢救药品及氧气。

4针灸治疗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4.1针灸治疗的风险

①基本功不扎实,解剖知识及中医经络、穴位知识缺乏,选穴不准,操作不当,造成内脏、神经、血管等组织损伤,如气胸发生、神经损伤。

②针具、穴区及治疗人员双手消毒不严格,引起感染。

③刺激强度过大,患者过度紧张,加之,针具陈旧,易造成断针。

④患者因紧张、劳累、饥饿、虚弱产生晕针。⑤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针灸治疗时,特别是使用较粗的针具治疗时,出血不止。

4.2针灸风险的防范

① 熟悉解剖结构及穴位的部位,掌握不同疾病选穴的原则,特别是对有风险的穴位要熟记在心。针灸时一定严格操作常规,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好针刺的深度、方向和强度。

② 严格针具及皮肤的消毒,包括患者针灸部位的皮肤和治疗人员的双手。③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对发生的意外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治。

④要善于和患者沟通,打消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5按摩治疗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按摩疗法是通过手和器械,以不同形式的力作用于人体,使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消除症状,改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按摩疗法因其疗效可靠,一般无副作用,深受患者欢迎。但如不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或按摩的手法不得当,在治疗时也会发生问题。

5.1按摩治疗的风险

①治疗人员对解剖结构不熟悉,对肌肉、血管、神经的走行及体表投影,知之甚少,未掌握按摩的适应证、禁忌证,从而影响按摩的疗效,严重者可发生骨折、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等意外。

②治疗人员未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不了解患者疾病的情况,在按摩的部位,按摩的强度,操作的顺序,持续的时间等基本问题上未能体现因人而异,个别对待的原则,造成患者症状加重。

5.2按摩风险的防范

①治疗人员必须掌握人体解剖和生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按摩的适应证、禁忌证,了解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②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耐受力,选择合适的按摩部位、手法、强度、顺序和持续的时间,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需要,予以调整。

③治疗人员在施治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也应洗澡,换干净的衣服,以免交叉感染。

6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6.1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风险

脑卒中早期开始康复可使患者的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因此早期康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如下风险。

① 再次脑出血发生,在患者病情尚未平稳时,康复训练不适当的介入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如再次脑出血。

②脑卒中患者因较长时间卧床,深静脉易形成血栓。在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功能训练,易使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或再次脑梗死。③对卧床的患者未行渐进性坐位或直立位训练,直接让其坐或直立,可造成体位性低血压。使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障碍,出现晕厥,心功能障碍等症状。

6.2脑卒中早期康复风险的防范对策

①要选择好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目前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观察2—3天后,可作为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

②注意观察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反应,学会识别风险的先兆。早期康复时,治疗师应注意动作要轻柔、和缓,注意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神经学体征的变化,并及时与主管医师联系。在有条件的医院,康复前要给患者做上下肢动静脉的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血栓性问题的隐患。

③患者直立位的康复训练要有一过渡阶段。在经过逐渐增加倾斜角度平台的康复训练后,患者无头晕症状时,方可进行直立位的训练。

7骨关节、肌肉、韧带损伤早期康复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7.1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损伤早期康复的风险。早期康复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根据组织愈合的规律,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内容的康复治疗措施。否则,不恰当的早期康复也存在着许多风险。

①骨关节再次骨折。骨关节骨折经复位固定后,骨组织的修复要经历2—3个月的时间。在骨痂尚未很好形成时,过早去除外固定,或虽有内固定,但不适当的过早负重,可造成损伤部位再次骨折,严重者内固定断裂。

② 不恰当的手法,造成组织的损伤。长时间制动往往造成骨质疏松、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急于求成、使用暴力的手法使关节运动,可造成关节及关节周围的骨组织、软组织损伤。损伤组织的出血、渗出、机化、粘连,加重了关节运动功能的障碍。

③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缝合术后,不合时宜地进行不恰当的运动,可使缝合处断开。

7.2风险的防范

①康复医学科的医技人员要熟练掌握骨关节、肌肉、韧带损伤后愈合过程的基本知识及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技能。做到早期康复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②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手法要做到和缓、轻柔,对患者要做到有控制性的训练,要边治疗,边观察患者的反应。治疗过程中不应使患者出现明显疼痛。

8小结

6.骨科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篇六

在门诊、住院、出院、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卫生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但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风险一旦发生,将对医院形象及医务工作者信誉均可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有效的避免医疗风险,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组织全院临床医生以科室为单位,在2013年7月到2013年9月之间由科主任安排时间组织科室成员学习并主讲培训学习内容。

2013年7月到2013年9月关于医疗风险防范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

1.如何有效的避免医疗风险。

2.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坠床的应急预案。

3.特殊患者医疗相关事宜应急预案。

4.出院患者随访制度。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的发生,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医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预防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强化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防范意识。

医务科

7.加强风险管理防范急诊医疗纠纷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过程中发生的医疗纠纷、投诉进行了记录, 经统计, 6年中共发生投诉37例、医疗纠纷8例。

1.2 干预措施

通过学习、培训, 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强化科室管理, 优化急诊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加强医护合作;加强医护患沟通、正确处理纠风苗头。

1.3 方法

对每位患者投诉内容或纠纷只计为1例, 采取调阅相关文字记录, 对当事医生进行访谈、随机访问急诊就诊患者的方式收集资料, 并运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纠纷发生率

6年间共发生医疗投诉、纠纷45例, 各年度的投诉、纠纷发生率见表1。从2010年开始实施相应范防措施后, 其医疗投诉及纠纷发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2 纠纷类别

纠纷类别主要体现在患方因素、医方因素、管理因素等三大方面。每例投诉或纠纷则根据主要原因选择一项, 见表2。2010年后, 随着各项干预范防措施的落实, 各种原因导致的纠纷均明显下降。

3 讨论

3.1 产生纠纷及投诉的原因

3.1.1 患方因素

3.1.1. 1 缺乏心理准备。

由于急诊的抢救有轻、重、缓、急之分, 不可能满足一些非危重症患者立刻诊治的要求[2], 而急诊患者多为突然发病、病情突然加重而就诊, 患者及家属尚无心理准备, 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情绪, 出现过激语言及失礼行为等不理智表现。

3.1.1. 2 缺乏医学知识。

因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 对疾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控制病情, 因而对严重疾病正常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缺乏了解, 一旦出现疗效不佳及难以避免的并发症时, 会误认为是医生不努力, 工作有过失, 诊断、治疗有问题而发生医疗纠纷。

3.1.1. 3 不熟悉诊疗程序及环境。

患者及家属应诊时对急诊就医环境不了解, 如遇急诊科布局流程不合理、检查科室不集中、无熟人或导诊人员引导时, 则感觉就诊手续复杂、诊疗过程繁琐, 一旦对所接触的医务人员的服务感到不满意时, 易发生纠纷。

3.1.1. 4 酒后失控或故意滋事。

患者及家属酒后控制能力下降, 容易发生事端, 个别人则借酒装疯, 故意制造事端, 辱骂医务人员, 引发纠纷。

3.1.1. 5 患者家属中有从医人员。

作为医务人员的患者家属, 很容易发现急诊医疗护理服务中不足之处, 一旦发现诊疗过程中的一些瑕疵, 很容易引起纠纷。

3.1.1. 6 家属中有熟人。

当本院职工或熟人看病时, 为了省钱, 擅自简化医疗程序, 减少检查项目, 以致漏诊、误诊;而且因是熟人, 主管医生不做详细的交代, 未认真进行相关告知及签字工作, 因此留下了纠纷的隐患。

3.1.2 医方因素

3.1.2. 1 服务态度原因。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通过大量的调查认为:“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的医疗纠纷占49%”[3], 急诊患者无论病情急重与否, 均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 当患者多、工作忙或遇紧急抢救时, 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不能给予耐心解释, 或表现出不耐烦、言语生硬, 让患者及家属产生服务态度冷漠, 本人不被重视的感觉, 而导致医疗纠纷。

3.1.2. 2 急诊医护人员技术原因。

分诊护士需通过准确分诊, 让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并通过准确分诊将其他亚急性或常诊患者分流到专科诊室或专科门诊就诊, 如分诊护士业务不熟悉, 分诊不准确, 导致患者来回奔波甚至延误病情;其次如急诊科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或急救技术操作不熟练, 未认真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工作中出现误诊、误治、误操作, 或病情观察不仔细, 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后果, 这些均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3.1.2. 3 未将患者家属隔离在抢救现场之外。

抢救患者时, 如家属在抢救现场, 医疗护理操作就会完全暴露在患者家属的监督之下, 一旦出现操作不熟练或操作失误, 很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再如严重复杂多发伤, 病情危重, 多科会诊讨论时, 常常可能出现意见分歧, 如果家属目睹讨论、甚至是争执的过程, 很容易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的感觉, 而引发医疗纠纷。

3.1.2. 4 文书书写不规范。

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记录与实际不符, 涂改、错填或漏填, 医生与护士所记录的内容不一致, 抢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危重患者交接班不认真, 病情变化、恶化记载不详, 出具的诊断建议书不严谨等均可导致医疗纠纷。

3.1.2. 5 医患沟通不够。

由于急诊工作量大, 患者多, 大多医院急诊人力资源不足, 导致医护人员疲于诊治而沟通不够。如交代病情不及时、不充分, 导致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 病情变化后难以接受;而有时尽管与其进行过沟通, 但如果患者或家属片面地认为医护人员是故意夸大病情、推卸责任,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于一些突发重病或严重创伤, 生命垂危的患者, 虽经抢救仍不幸死亡。这时, 家属因难以接受亲人死亡的现实, 而把责任怪罪至医护人员身上, 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3.1.2. 6 医护协作不佳。

如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所描述的患者病情不一致;口头医嘱执行随意或执行不及时, 口头医嘱执行后医生补记不及时或漏记;下医嘱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不统一;护理级别执行不规范, 影响了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认真执行文书书写规范, 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 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 无法提供对医方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工作中医护配合不默契, 未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相互补台, 影响了抢救治疗的效果等。这些医护协作不佳现象, 既影响了对患者的救治, 又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3.1.3 管理因素。

如医院绿色通道不畅通, 急危重患者就得不到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如因医疗费用不到位而影响抢救、检查及住院, 或因床位紧张, 导致急诊患者不能及时住院, 拖延或拒收住院;急诊抢救设备、药品不齐全、仪器故障, 药品过期失效等, 影响到患者抢救, 均可引发医患纠纷。

基层医学论坛2014年3月第18卷第8期

3.2 防范措施

3.2.1 优化就诊程序, 实行一站式急诊医疗服务。

急诊科增设导诊、导医人员, 陪同患者交费、检查、买药、住院, 为急诊患者提供一站式急诊医疗服务, 方便患者就诊。

3.2.2 加强法治教育, 强化医护人员法律意识。

定期进行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学习, 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深刻认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 提高识别风险, 预见风险的能力;在有可能出现医护配合性差的情况下, 分歧、意见和对医生 (护士) 的评价不能在患者面前流露[4];其次, 要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规范诊疗行为, 不能擅自简化医疗程序及告知签字手续;另外, 医护人员还要学会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故意闹事, 干扰正常诊疗秩序者, 要及时与法律部门联系。

3.2.3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教育, 加强医护人员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奉献及敬业精神,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尊重、理解、同情患者, 在就诊、抢救、检查及住院等各个环节上积极主动、想法设法为其提供方便;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 使其感觉到平等、尊重、关怀、温暖, 取得患者的信任, 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发医疗纠纷。

3.2.4 加强医患沟通, 落实告知制度。

尊重患者是沟通的基础, 急诊医护人员要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医患关系。要注重语言修养, 根据患者或家属的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谈话技巧, 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和病种实施不同的谈话方式[5], 在抢救患者时要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方语言、不同性格特点的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将疾病的演变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及需要家属配合的注意事项进行及时、有效的告知, 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理解和配合, 使其对不良预后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主动承担风险义务, 减少医患矛盾。

3.2.5 加强沟通, 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日常工作中, 要将医护良性互动贯穿于抢救治疗的各个环节中, 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检点, 抢救患者时默契配合、相互补台, 使抢救治疗工作规范实施;医护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各个层面的交流、沟通, 不断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总结经验, 调整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 提高科室应对风险的能力;一旦发现纠纷苗头或安全隐患, 应及时与科主任、护士长或其他当班高年资医护人员沟通, 及早介入, 力争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避免事态扩大。

3.2.6 制定业务培训计划, 并认真落实, 不断提高急诊队伍业务水平。

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急救技能培训, 逐渐提高医护人员对危重症的识别能力,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水平及急救技术操作能力, 让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3.2.7 落实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规范文书书写行为。

要求急诊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要及时、准确、真实、完整, 避免不必要的或可能出现对医方不利的文字描述, 如酒后驾车致伤等;在抢救危重患者及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 除需及时进行口头病危告知外, 还应认真履行书面告知义务, 落实有关签字制度, 减少由此而引起的纠纷。

3.2.8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加强医疗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质控考核, 落实各项医疗护理核心制度, 防止医疗护理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3.2.9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弹性排班, 增加高危时段的护理人力, 特别是节假日、中午和夜班的护理力量;排班时注意强弱搭配, 老中青结合, 使各个班次中技术力量均衡, 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减少护理风险。

3.2.1 0 加强物资管理, 保证急救仪器设备及药品的完好备用。

严格执行急救物品管理制度, 做到“三定一专”, 保证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 在急诊工作中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德医风、规范管理、医护患沟通等各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急诊医疗服务, 其医疗纠纷完全是可以减少或避免。

参考文献

[1]董华, 程艳敏, 刘岩, 等.医疗事故与纠纷易发科室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17) :112-113.

[2]张龙妹.急诊护理纠纷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09, 10 (10) :19-20.

[3]彭娟.急诊科医疗纠纷的防范与控制策略[J].华西医学, 2011, 26 (4) :626-628.

[4]刘蔚萍.整体护理中与病人沟通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4) :73.

8.医疗安全护理隐患的防范措施分析 篇八

【关键词】医疗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7-01

1 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未按操作规程办事 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原则,是引发护理纠纷常见原因之一。由于护理工作量大,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护士怕麻烦,常以习惯性动作进行护理操作而引起病人的不满;如加错药、打错针、或给病人注射青霉素时,而未按常规询问过敏史,导致病人过敏反应,造成医疗差错事故,而引发护理纠纷。

1.2护士综合素质偏低 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目前,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多数年资较低,学历不高,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护理业务知识欠缺,护理经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能预见和发现问题。技术操作水平低或不熟练;不熟悉仪器设备性能,操作失误或错误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1.3 超负荷运作,构成工作压力大 护理人员缺编严重或者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长期高负荷工作带来护士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和压力,加之关爱不够,易出现言语、护理行为的不当或过失,造成不良后果。加之晋升及深造机会少,贡献未被社会完全认可,造成护理人员积极性低下,难以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经常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1.4 沟通方面上不协调 医疗事故近年来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患之间、部门之間、工作人员之间沟通障碍。误解性医疗纠纷是目前最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而医患沟通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人员配置不足,用于床边护理的时间相对减少,不能及时体察病人心理变化,对病人反常的情绪观察不仔细,未及时做必要的心理疏导;服务理念滞后,服务态度简单、生硬。如果护理工作者交代病情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在用药咨询,住院账目查询时,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甚至引发护患纠纷。

l.5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士在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制观念淡漠,护士只注重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缺乏潜在的意识,从而忽视了本属于病人的权利,给病人造成有意或无意的程度不等的伤害,忽视病人的权利及隐私;临床诊疗和各种护理操作中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2 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2.1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要结合医院实际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实行分级管理,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的自觉性,对违规违纪者要处理并全院警告。在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搜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规定对一些关键性、创伤性的护理操作,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记录中体现。

2.2 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护士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能调整自己的心情,而且在工作中也能用积极的心态影响病人,从而促进病人康复。不把自己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这一点很重要。看待事情应该积极、主动、全面、灵活。为此,在提高护理人员政治素质的同时,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一是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学理论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等。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医学课程的自学、高层次学历及相关专业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二是进行业务培训。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培训,学习护理理论和技术;邀请护理专家、教授为护理人员讲学、传授护理经验。三是不断总结经验。鼓励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记录,并善于总结经验,撰写护理专业论文,以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2.3 坚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医院应该开展多种形式法制教育,如定期邀请法律专家来院做医事法律讲座;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举办法律知识考试、竞赛;开展护理安全月活动等,熟知护患权利和义务,让一切护理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要以保护患者生命为原则,尽最大努力把伤害降到最低;头脑冷静,谨言慎行,勿采取过激行为;当被起诉时,可聘请律师。

2.4规范护理病历书写 随着近几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护理病历已成为发生纠纷和事故必须出具的材料之一。对此要充分认识到病历公开后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要求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数据准确,材料真实,及时完整。要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与医生记录保持一致,严禁涂改、拆装。在规范病历书写的同时,护士还应注意履行告知义务,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病情观察的重点告知病人,引起病人的重视。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定期对护理病历书写质量进行检查,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上一篇: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下一篇:医院科室上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