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

2024-07-31

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精选8篇)

1.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 篇一

第六课 看谁先起跑

教学内容:看谁先起跑

教学目标:能完成自然站立式起跑动作,听到各种突发信号即快速起跑;练习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动作果断。

教学过程:

一、统一规章,身体力行 教师活动:

1、集合队伍,宣布本堂课主要内容。

2、分成八小组练习基本队列队形。

3、带领学生绕圈慢跑,并进行听哨声变向跑。

4、根据学生的慢跑情况,及时总结,提出要求。学生活动:

1、以饱满的精神迎接上课,做到“快、静、齐”。

2、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认真进行队列练习。

3、反应迅速,跑动时前后不能拥挤。

4、对照老师的要求,及时改正。组

织:四列横队

一路纵队

★★★★★★★ ★★★★★★★ ●●●●●●● ●●●●●●●

二、积极参与,认真完成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听各种突发信号的小游戏,练习自然快跑。

2、示范自然站立式起跑动作,重点提示动作要自然放松、反应迅速。

3、组织学生原地练习自然站立式起跑。

4、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提出要求。

5、集体听信号进行快速启动练习。

6、分组练习自然站立式起跑动作,看谁先起跑。

7、及时总结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活动:

1、在游戏中,注意力要集中,锻炼快速反应能力。

2、观察教师的示范,原地模仿练习,体会站立式起跑快速启动的完整动作。

3、认真参与练习,相互指导帮助。

4、能快速反应,做出动作。

5、练习中相互观摩,相互评比,相互指正,进而加深对快速起跑动作要领的理解。

6、对照老师的要求,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规范动作。组

织:横队进行

散点

★★★★★★★

★★★★★★★ ●●●●●●● ●●●●●●●

三、活跃身心,快乐游戏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官兵抓贼”游戏,讲解示范游戏方法及规则。

2、在游戏中提示学会上注意安全。

3、点评学生游戏情况。学生活动:

1、仔细观察,认真听,遵守游戏规则,队员之间相互指导帮助。

2、游戏中不能相互冲撞。

3、相互交流点评。组

织: o

o o

o x

x x

x

四、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

1、评价整节课,提出要求。

2、宣布下课。学生活动:

1、自我点评表现。

2、师生再见。组

织:四列横队

★★★★★★★ ★★★★★★★ ●●●●●●● ●●●●●●●

2.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 篇二

一、观察插图, 想象画意, 理解内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配有大量精美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 贴近生活, 有人物、情节, 色彩鲜艳, 主题鲜明, 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教学时, 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画析文, 以文补图, 让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灵动起来, 变无声的画面为有声的画面, 加深学生对主题图丰富内涵的理解, 情感的熏陶。

如, 在“加法的意义”主题图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学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在操作活动的情境中感知。 (1) 引导学生观察表述:教师将教材中的主题图用课件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对红气球、蓝气球数量的情况进行观察, 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 引导学生操作表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同桌合作, 用4个实物 (如小棒、小圆片、作业本等) 表示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情形, 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在操作活动中强化表象。 (1) 引导学生猜测想象: (教师课件出示●●●●) 猜一猜, ●可以表示什么?这个演示活动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2) 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可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如:把3朵花和1朵花合并在一起, 并把自己的操作活动和同桌说一说。

3.引导学生建立符号。 (1) 抽象算式: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来表示, “+”表示将两部分合并起来, 如:上面的操作活动, 我们可以表示成3+1=4。 (2) 领悟意义: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操作活动, 说说3+1=4的各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根据3+1=4的算式摆一摆, 并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 根据3+1=4的算式说一说, 自己生活中的哪些事可用这个算式表示。也可以结合“做一做”, 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借图释疑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 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 认真解读教材, 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功能, 激情导入, 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如, 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时, 可通过编“小猴子过生日”的童话故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 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 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课件出示“盘里有2个桃”)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 (盘里有几个桃子, 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 然后继续演示 (小猴子吃桃) 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 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再继续演示 (小猴子吃桃) 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 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 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后来猴宝宝吃完了桃子, 猴妈妈就带它来到了森林里。森林里到处是鸟语花香, 猴宝宝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鸟窝图”) 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 就靠近它, 小鸟被惊吓得飞了起来 (课件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 。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最后, 猴妈妈带着猴宝宝走出了森林, 来到西湖的荷塘边, 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 (课件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通过图文结合的故事讲述, 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动态展示, 丰富体验, 促进内化

一般来说,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教材中都是静止的。因此, 教学时, 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主题图创设“百羊图”动态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 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 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具体操作为先课件出示:草原上跑来了一群羊 (20只) , 让学生先估一估、数一数, 并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有20只羊。然后课件再呈现从四面八方的草原上跑来80只羊, 从中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多得多, 引导学生估一估羊的只数, 感知100有多少, 再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方木块、塑料小棒、小圆片等试着数数, 感知整十数。最后教师可用课件在草原上画出100个小方格 (每行10个, 共10行) , 小羊排好队准备在草原上休息, 分批进入小方格, 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 当全部进去后说一说这个小方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通过创设这样的动态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有效地增加课堂活力, 培养学生数感。

四、把握时机, 激活思维, 培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看主题图, 看懂主题图, 理解主题图的图意, 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数学能力。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和灵活把握呈现主题图的时机, 使主题图体现出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时, 可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 在学生已经归纳出多种算法的基础上, 教师课件出示“游园活动”的主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参加游园活动的场景, 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此时, 学生很快地从主题图丰富的素材中回答道:“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生:“12-7=5 (个) 。”师又问:“这里的12、7各指什么呢?”“12指小华套圈套中了12个, 7指小雪套圈套中了7个。”教师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答道:“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紧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观察踢球的, 然后看看赏鱼的、买风车的, 最后看买气球的情境。在观察中,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系统地梳理和构建数学知识, 从而获得解决减法计算问题的思维方法, 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五、了解图意, 教给方法, 再现情境

数学教材中有不少主题图不仅是创设情境的载体, 而且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载体。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了解图意, 并依据图意进行有序的思考。

如教学“比多少”一课时, 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 并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 然后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小兔家盖房子, 有几只兔子来帮忙?2.每只兔子搬了几块砖?3.小兔是怎样搬砖的? (引导学生说出:1只兔子搬1块砖, 没有多余的) 在此基础上, 教师把小兔和砖一一对应连起来, 并说明:像这样, 1只兔子搬1块砖, 正好都对上, 没有多余的, 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与此同时, 教师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引导学生说出:1只小猪对1根木头, 小猪没有多余的, 而木头有多余的, 就是木头多, 小猪少, 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 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可见, 通过这样有序地指导学生看图、读图, 掌握读图方法, 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4.一年级人教版分类教案 篇四

廖志璟

教材背景: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具学具:

课件、各种图形(每组16张)、动物植物涂色卡、动物头饰 教学方法:

演示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看过哪些动画片呢?(并教育学生不能看很久的电视,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3、出示小朋友们动画片中熟悉的朋友----蓝猫;

二、新授

1、最近蓝猫开了一家文具店,他想请大家一起去参观参观,〈出示蓝猫的文具店〉

2、你们看文具店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怎么放的?

3、这样放有什么好处呢?

4、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不仅整洁美观,而且方便顾客购买;

5、出示小熊的文具店;

①、你们觉得小熊的文具店怎样?(太乱了)②、你们想怎么做呢?(整理)③、小熊文具店内有些什么? ④、你们准备怎样整理呢? ⑤、指名说说是怎样整理的; ⑥、出示整理好的小熊文具店;

6、刚才小朋友们把书包放在一起,把五子棋和橡皮放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出示课题分类)

7、那什么是分类呢?分类有什么好处呢?

8、引出分类可以让超市、让我们的家变得更整齐美观,也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整齐美观,更有秩序;

9、蓝猫觉得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们太能干啦,于是出了一道难题;

10、每组组拿出黑色袋子,倒出里面的东西,看看里面是什么?(图形)

11、这组图形的颜色、大小、形状一样吗?

12、分组动手整理,并贴在白色的纸上;(放音乐)

13、组长上台展示自己组的作品;

14、每组组长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引出按形状、颜色、大小分;

15、找一找画一画;(放音乐)

①、小组合作找出动物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②、每组展示作品;

三、练习巩固

1、把物品分类,放进相应的箱子里;(出示练习题)

2、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人物可以怎样分;(出示书第41页第5题分一分)

四、说一说

教完里面所有的人可以怎样分?

五、总结全课

1、什么是分类?

2、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分类?

3、用今天学会的分类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

六、做游戏离开教室(放音乐)

学生戴头饰,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分组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5.人教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能熟练地运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在形象感受四季的基础上,说说四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愿意认识吗?(乐乐旁白:HI大家好,我叫乐乐!见到你们真高兴!今天由我来做小导游,开始我们共同的旅程。请跟我来吧!这里的桃花红红的;这里的草地绿绿的;这里是花果飘香、硕果累累;这里是银装素裹、白雪茫茫!小朋友,你最多我们刚才都走进了那些季节呢?)(春、夏、秋、冬)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2、没错,我们和乐乐小朋友一起结识的是大自然妈妈的女儿:四季。(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四位漂亮的姐姐各有各的本领,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晒得我们大汗直流;可以让树叶变黄,果子成熟;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请大家再一次喊出她们的名字吧!(春、夏、秋、冬)

2、这四位漂亮的姐姐,被一位作家爷爷的请到了一首诗里,小朋友们想了解她们吗?(想)同学们仔细听,我保证你一定喜欢她们。(课件课文范读)

3、美吗?小朋友们请打开书本61页,尽情的享受这份美丽吧!在读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你有什么好办法?(让生自由回答:请拼音朋友帮忙、问问同桌和教师。)

(要求: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圈出本课生字娃娃。)

4、老师也把这些生字娃娃找出来了,我们一起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生字课件,全班齐读。)

5、谁愿意当小老师?请小老师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6、嘀嘀!哪位列车长愿意开起你们组的小火车呢?小火车开得真棒。咦,生字娃娃把小帽子摘掉了,这能难住你们吗?(适时评价奖励)

7、大自然妈妈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可高兴了!她决定送给大家一个神秘的小礼物。要吗?(要)不过我们要接受她给我们的挑战才可以拿到那礼物哦!有没信心呢?(多种形式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感受美丽

你们可真了不起,只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记住了这么多生字娃娃。调皮的他们又藏到作家爷爷的诗里面了,你们还认识吗?老师想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来,拿起课本,再试试。

1、学习“春天 ”

(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瞧!草芽从大地妈妈的怀中伸出了小脑袋(出示春图)睁大你的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芽?(尖尖的)

(2)尖尖的东西有很多,草芽尖尖的,你还知道什么也是尖尖的?(3)春天来了,到处都可以看见尖尖的、绿绿的、嫩嫩的草芽,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棵,心情怎样?该怎样读这一段呢?(自由读--指名读)

(4)还有谁也喜欢春天?你能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吗?

(5)还有很多小朋友想读,我们一起看着图,把自己想象成草芽,美美地读读吧!我来看看哪棵草芽最高兴。(齐读第一段)

(6)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除了草芽,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物?(交流词语)

2、过渡: 春天走了,夏天该来了,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夏天太热了,我不喜欢,你们喜欢吗?

(1)说说你的理由,你为什么喜欢夏天?

(2)瞧!青蛙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夏天呢!(出示课件 夏)(3)青蛙在干什么?荷叶圆圆的像什么?(4)指导朗读

一片片荷叶就像青蛙的游乐场,它们在上面跳来跳去,真好玩,这时候荷叶也有话对青蛙说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这段话。

谁告诉我你是怎样读这一段的呢?指名读(还有哪个小朋友喜欢夏天?也来读读)

喜欢夏天的人真多,的确在夏天可以游泳、穿花裙子真漂亮,老师请爱美的女同学站起来快快乐乐地读一读。

3、过渡:又一位姐姐要考考我们,猜猜她是谁?(1)出示谜语:

左边绿,右边红,左边最爱及时雨,右边最怕水来浇。大家猜猜他是谁?(秋)

(2)哦,是秋姐姐。瞧!她给我们带什么来了。

(出示课件 秋)

(3)教师引读: 谷穗弯弯,鞠着躬说~~~~~~~~(4)谁会鞠躬,谁来做个鞠躬的动作?

(5)谷穗为什么会弯弯的 ?仔细观察图画

(6)你对谁鞠过躬?或你看见过谁鞠躬?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谷穗会对谁鞠躬呢?为什么?

(7)小朋友带着动作读读这一段。(指名1 2做动作读)

(8)把自己想象成弯弯的谷穗,让我们弯着腰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9)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不仅农作物成熟了,很多果子也成熟了,你知道哪些农作物或果子成熟了。

秋天到了,()成熟了。

秋天到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大地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你发现了吗? 秋天到了,天气变()了。秋天到了,草变()了。秋天到了,很多树叶变()了。

4、过渡:送走秋姐姐,冬姐姐又向我们招手了,你们喜欢她吗?(1)你为什么喜欢?

(2)对!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瞧!小朋友堆的小雪人多神气呀!(出示课件)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雪人?(4)谁来当顽皮的小雪人,带上动作给我们读读这段?(5)你真是一个顽皮的小雪人,谁来向他挑战?指名读

(6)大家都来做顽皮的雪人吧!(全体起立加上动作感情朗读)

三、拓展练习

1、一年四季中美丽,可爱的事物可真多,他们也像草芽、荷叶、小鸟、青蛙一样在说着悄悄话呢!听!桃花红红,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出示课件练习说话

3、老师看哪个小朋友是小诗人,能把自己在喜欢的季节里听到的悄悄话像课文中一样编成诗歌。

四、轻松愉快地儿歌中结束课文。

6.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 篇六

第一课时

活动“寻找生活中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的奥秘产生兴趣。

2、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熟悉的声音。

3、能用声音表现一定的情景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学过程:

1、导入:在学生步入教室时,教师就播放风、雷、青蛙等大自然以及动物的音响,把学生带到美妙的大自然的场景中。

2、聆听、模仿声音

(1)请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课前准备的各种音响。学生仔细听辨是什么声音。(2)学生模仿教师播放的各种声音

3、编创声音故事

(1)将学生按自然界、动物、人类生活三个类别分组,请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模仿各种声音

(2)将学生分组,设置上学路上的场景,请学生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

唱歌《大雨和小雨》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

3、能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并与小组同学合作编创动作,参与歌曲表现。教学过程

1、导入: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教师播放雨的音响,请学生分辨是什么声音

2、学唱歌曲(1)聆听歌曲范唱(2)听唱法分句教唱

3、表现歌曲

(1)学生学会歌曲后,播放大雨和小雨的音响,请学生仔细分辨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提示学生,注意曲谱上方的雨滴图示,大雨的声音应怎样唱?小雨的声音应该怎样唱?(大雨的力度应该稍强,小雨的力度应该稍弱)

(3)学生分组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边唱边模拟音响为歌曲伴奏(4)学生分组编创表现大雨和小雨,边唱歌边表演(5)完整演唱歌曲,并用模拟音响参与歌曲表现。

第三课时

知识“声音的强弱”、唱歌《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分辨声音的强弱

2、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3、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以更好地塑造歌曲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知识“声音的强弱”

(1)播放强弱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2)认识力度记号“f”(强)、“p”(弱)(3)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设置情景,表现声音的强弱。比一比哪个组设置的情景多且声音的强弱表现恰当

2、学唱《大鼓和小鼓》(1)听辨声音

教师演奏大鼓和小鼓,学生聆听,说一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强弱)(2)聆听范唱

①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②再次聆听,随歌曲在“咚咚”、“嗵嗵嗵”处跺脚、拍手(3)学唱歌曲 ①教师分句教唱歌曲

②用手势辅助学生唱准四度音程

③第一乐句的第二小节、第四小节之后可以唤气,而第二乐句尽量不换气 ④在学唱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4)表现歌曲

①启发学生分组为歌曲设计强弱不同的力度,试试哪种强弱力度更适合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②边唱歌曲,边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 ③分小组边唱歌曲边列队行进

第四课时

欣赏《青蛙音乐会》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2、感受欢快与抒情的情绪对比

3、随音乐用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夏天到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的荷塘中有哪些声音?请模仿

2、完整聆听

(1)初次聆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青蛙的叫声)(2)教师揭题

(3)再次聆听,青蛙的教师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5次)

3、分段聆听(1)引子部分

①青蛙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力度渐强)

②随录音轻声哼唱引子部分的旋律。(注意力度渐强)

③再次聆听,除了力度越来越强外,还有什么特点?(“强、弱、弱”的节拍特点)④再次随录音哼唱引子部分的旋律。(既要注意“强、弱、弱”的节拍特点,还要注意引子部分的力度变化是渐强)

⑤教师选几种打击乐器如响板,三角铁、木鱼、蛙鸣筒模拟青蛙鸣叫的音响,学生 3 随音乐参与表现(2)主题部分

①主题部分的音乐,速度以及音乐情绪与引子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慢:优美、宁静)

②聆听A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引起你怎样的联想?(缓慢:仿佛月亮初升,青蛙也进入了梦乡)

③聆听B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比前半部分稍快,仿佛青蛙从睡梦中逐渐醒来。)

④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A段与B段主题的音乐情绪。(3)尾声

①聆听乐曲尾声,与前面哪个部分相似?(引子)

②再次聆听尾声,与引子部分的音乐有何不同?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最后力度渐弱,仿佛青蛙离我们越来越远)

③用打击乐器模拟青蛙鸣叫的音响,随音乐参与表现

4、再次完整聆听

播放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要求,感受、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5、表现

(1)师生一起讨论:聆听这首乐曲时,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打击乐器、动作、线条、色彩等)

7.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 篇七

首先应该明确, 这是一项重大的教材修订任务, 但并不是新编一套教材。所以, 教材总体的指导思想、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没有大的变化, 而是在实验教材十年使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认真解决以往的疑难问题, 细致地体现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所积累的有效措施。因此, 本次教材修订是对实验教材的完善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第二, 本次教材修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清晰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的数学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要求, 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落实新理念, 实现新要求。例如, 如何使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增强“四能”等。第三, 本次教材修订, 要使教材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 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在实验教材使用的十年里, 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应该对这些鲜活的经验进行提炼并融入新教材中。

新教材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容呈现、结构安排上, 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括地讲, 下面几方面的变化是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理解、明确意义的。

一、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符合学 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和教材实验的结果, 以及相关的教材修订研究,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调整, 使教材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修订后的教材, 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的顺序更具逻辑性, 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

例如, 数与代数部分, 在二年级下册增加“混合运算”单元;将“有余数的除法”迁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 等等。图形与几何部分, 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安排的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后, 接着让学生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观察物体的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 等等。统计与概率部分, 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 降低教学要求, 只分别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统计”的教学。第二学段才开始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图表的知识, 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 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的教学后移至五年级上册。 综合与实践部分, 调整或重新设计了主题活动。中低年级每册一般只编排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提高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年级每册一般编排两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重在体现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完整过程。新设计了“量一量, 比一比”“小小设计师”“探索图形”等主题活动;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能较好地综合运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 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机会。

二、系统处理“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 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从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中我们认识到, 原实验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未能形成促进学生“四能”发展的清晰线索, 也未能为教学提供丰富而有效的案例。为此, 本次教材修订, 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作为重要的修订内容之一, 并进行了专题研究, 形成了基本思路。在修订后的教材中体现如下:

1. 结 合各部 分 知识安 排应 用所 学 数 学 知识解决问 题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 都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单元, 也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些丰富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 不仅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探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的经验。

2.循 序渐进 地 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 教 给 学 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 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 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 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在教材中的体现是:在低年级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 题时, 往往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例如, 中间一步采用“分析与操作”或“分析与画图”等提示。

3.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体 现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性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 修订的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对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 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 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表内乘法 (一) ”例7呈现的是画图的策略;“测量”例9呈现的是列表的策略,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例9呈现的是画线段图的策略;“四则运算”例5呈现的是先假设尝试再调整的策略;等等。二是许多例题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 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也展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 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 问题教学 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注意题材广泛、联系实际, 同时要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服务, 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修订教材“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了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安排。数的运算部分仍保留传统应用题内容中合理的部分, 但又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如前所述, 修订教材在大多数教学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 选择学生将会面对并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 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出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特征。例如, “有余数的除法”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例5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6则是让学生学习用有余数除法去解决以前用按规律操作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安排的例4是教学在什么情况下要用精确计算解决问题、什么情况下应用估算解决问题。“三角形”的例7是教学用所学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还有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安排了关于货币兑换问题的例题, “小数乘法”的例9是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等等。

5.为学生发现数 学问题、提出 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体现培养学生“四能”是本次修订的重要目标之一。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这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极具挑战性。此次修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且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并尝试加以解决,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 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 努力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得到落实

本次教材修订注重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 特别是加强了对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 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修订后的教材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加强对数学思想 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例如, 计算教学都让学生经历探究方法—明确算理—总结算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具体题目的计算到一般方法的抽象概括是由对算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对方法的理性认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的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各册教材中的解决问题, 注意展示简洁、合理、巧妙的解题策略, 体现了奇妙的数学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丰富素材,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稳定的探索数学的爱好。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 除了以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 (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探究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等) 外, 修订教材中还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 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编排了活动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一是拉动一个用吸管做成的四边形的对角, 向相反方向拉来体会;二是通过用吸管摆平行四边形, 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 但平行四边形不唯一。增加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在习题中还设计了一些活 动性比较强的活动。如把两支铅笔绑在一起, 先画一组平行线, 再画一组平行线, 由交叉部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如, 将长方形、三角形随意交叉重叠, 看重叠部分是什么形状, 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 进行自主探索。

四、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 均根据实验教学经 验和学生数学学习规律, 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调整, 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能力

1.对 计算 法 则 的 归纳和呈 现方 式进行了改进, 更有 利于教学和学生理解

根据教材实验过程中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们的研究分析, 本次教材修订对笔算计算法则的归纳和呈现方式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随着某一计算内容教学的进展, 紧密结合算式, 分步出现所学习笔算的计算法则;二是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法则, 在让学生归纳讨论的基础上, 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文本,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叙述或填写计算法则的关键词语。这样处理, 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 理解其含义, 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 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 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2.对 估算 的 教学 内容 和编 排 进行了调整, 体现好学 习估算的意义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加强估算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理念之一。但是, 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 在实验教材中估算教学的安排比较粗糙, 未能体现好学习估算的意义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同时, 在实验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教师在估算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为此, 我们对估算教学的编排问题进行了研究, 调整了估算内容的编排思想, 重新设计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和教材结构。

首先, 对原实验教材估算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 形成修订后教材估算教学内容的结构。 (1) 估算教学的起点后移。正式的估算教学从原来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 ”后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 先结合具体情境引入“近似数”概念, 再利用已学的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通过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改变了估算教学的主要载体。由主要结合数的四则运算 (口算、笔算) 教学进行估算教学, 改为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从而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 (3) 在计算以外的教学单元, 仍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估算的应用。例如, “测量”单元中安排了估计距离的例题, 在“多边形的面积”中安排了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等等。

第二, 重视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估算即是“近似计算”, 也就是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近似数进行口算。当然, 这个近似数的选取, 通常是用四舍五入法, 有时也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具体的方法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修订后教材在估算编排中注意渗透估算的策略, 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策略中蕴含的不等式的性质。

五、系统调整“数学广角”教学内容, 使所出现的教学 内容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数学学习特点, 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是原实验教材尝试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 受到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充分肯定, 但在内容选取、教学顺序等方面都需加以完善。为此, 我们对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问题进行了研究, 形成了本次教材修订中关于“数学广角”内容选择和教学顺序的基本方案。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如下:

内容有所增减。修订后, 教材在六年级上册新编了“数形结合”的内容 , 即分别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来计算有限数列之和、无限数列之和, 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思想。同时, 将五年级上册不易体现数学探索过程的“数字编码”改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教学顺序有所调整。考虑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每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以及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 并根据实验教学的反馈意见, 我们对“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 植树问题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后移到五年级;“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的方法, 渗透归纳推理思想, 而这些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挑战性不足, 因此由六年级前移到四年级。

六、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 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 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8.一年级体育教案人教版 篇八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上一篇:党校进修班军训感言下一篇:文化中心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