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能论文(精选10篇)
1.信息技能论文 篇一
2013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项目实施方案
一、竞赛项目及内容
(一)竞赛项目说明
本竞赛项目为团体赛,仅设中职学生组,每支参赛队由同一学校3名选手组成。
(二)竞赛内容
通过竞赛,重在考察选手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维修工具的使用、计算机主板构架及元器件基本知识、计算机主板电路结构和原理、计算机硬件故障的维修思路及方法、以及掌握这些知识所衍生的数码产品的检测、维修与调试的技能,提升学生在计算机产品故障检测维修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赛选手利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完成台式机主板的检测和维修,并完成相关报告撰写。在竞赛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台式机主板的故障检测;
(2)台式机主板故障检测报告的撰写;
(3)台式机主板的故障维修;
(4)台式机主板的故障维修报告的撰写;
(5)整理工作平台。
比赛结束后,选手须提交实物及电子文档,包括:
(1)维修后的台式机主板。
(2)台式机主板故障检测报告。
(3)台式机主板故障维修报告。
考核要点:
开机电路检测与维修;
CPU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内存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南桥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北桥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音频电路检测与维修;
以太网(LAN)电路检测与维修;
实时时钟(RTC)电路检测与维修;
键盘鼠标(PS/2)电路检测与维修;
PCIE电路检测与维修;
PCIEX16电路检测与维修;
硬盘接口电路检测与维修;
VGA接口电路检测与维修;
HDMI接口电路检测与维修;
CPU风扇电路检测与维修;
USB电路检测与维修。
(三)竞赛时间
本项目竞赛时间为180分钟,为操作技能考核。
二、竞赛命题及裁判
(一)竞赛命题
由大赛组委会从多份竞赛试题中随机抽取一份作为正式竞
赛试题。
(二)裁判
聘请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高级考评员、业界专家等之一的计算机专业专家担任裁判员,大赛裁判工作按照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
三、软硬件环境要求
(一)赛场提供的硬件环境
(1)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工作台(厂商:北京中科远洋科
技有限公司 型号:ZK-JSJB013);
(2)维修工具清单表
(二)赛场提供的软件环境
(1)工作台配套的计算机芯片检测软件zk2013;
(2)Microsoft Office2007(含Microsoft Save as PDF
插件)、Visio 2007(中文版)
(3)输入法:Windows自带输入法,搜狗拼音6.5版本、极品五笔输入6.9版本
四、竞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一)竞赛规则
1.选手出场顺序以市为单位由抽签决定,同一代表队同组别同项目的选手安排在同场次竞赛。
2.参赛选手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并携(佩)带参赛证按竞赛时间,提前30分钟检录进入赛场,由竞赛现场工作人员组织本批次参赛选手抽签确定工位,并由各参赛选手对抽签结果签字确认。然后,选手进行竞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竞赛现场工作人员负责对各参赛选手的身份检查。迟到15分钟者不得参加竞赛。
3.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操作技能竞赛除携带竞赛必备的用具(如笔、双绞线制作工具等)外,不得带入任何技术资料和工具书,所有存储设备、通讯、照相、摄像工具、维修工具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
4.参赛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如遇设备故障等问题需举手向裁判员提问,经确认后由裁判长决定是否更换设备。不同组别的选手之间不得互相询问,否则按作弊处理。
5.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竞赛过程中,选手若需休息、饮水或去洗手间,一律计算在竞赛时间内。
6.如果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应向裁判员举手示意。竞赛终止时间由裁判员记录在案,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并不得提前离开赛场。
7.选手提交作业时应进行必要的清理,并提请裁判员到工位处确认。同时,参赛选手在裁判员记录的竞赛情况记录表上签字确认。
8.竞赛结束前10分钟,吹响竞赛结束提示哨音,各参赛选手应准备停止操作。当竞赛结束时间到,吹响竞赛结束哨音,各
参赛选手应立即停止操作。随后由参赛选手进行工位的清理工作,经裁判员检查许可后,参赛选手方可离开竞赛场地。
9.各参赛选手必须严格按规程进行操作,出现较严重的安全事故,立即取消竞赛资格。
(二)注意事项
1.各类赛务人员必须统一佩戴由大赛组委会印制的相应证件,着装整齐。
2.各赛场除现场裁判员、赛场配备的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赛点领导小组允许不得进入赛场。
3.新闻媒体人员进入赛场必须经过竞赛领导小组允许,并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能影响竞赛进行。
五、成绩评定
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台式机主板构架、各功能电路模块结构和原理及元器件基本知识;正确掌握计算机硬件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规程、台式计算机主板硬件故障的检测维修方法、以及掌握主板故障检测维修综合能力。裁判在竞赛过程中对参赛队的组织情况、安全操作等进行评判,并对各参赛队提交的竞赛结果经选手现场确认后评分。
成绩比例:职业与安全意识5%,台式机主板检测与维修70%,工艺及规范性10%,检测及维修报告15%。
评分依据:
选手有下列情形,需从比赛成绩中扣分:
(1)违反比赛规定,提前进行操作或比赛终止后仍继续操作的,由现场裁判负责记录并扣1-5分,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2)在竞赛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未造成设备损坏或影响其他选手比赛的,扣5-10分,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3)在竞赛过程中,造成设备损坏或影响他人比赛、情节严重的报竞赛执委会批准,终止该参赛队的比赛,竞赛成绩以0分计算,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4)在竞赛过程中,对于不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视情节扣5-10分,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六、申诉与仲裁
1.参赛选手对赛地提供的不符合竞赛规定的设备、实验材
料,对有失公正的检测、评判,以及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均可有序地提出申诉。
2.选手申诉均须通过本代表队领队、指导老师,按照规定
时限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或仲裁组)提出。仲裁委员会要认真负责地受理选手申诉,并将处理意见通知领队或当事人。
3.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参赛选手不得因申诉或
对处理意见不服而停止竞赛,否则按弃权处理。
七、其他
1.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由赛点赛务工作小组统一安
排食宿,费用自理。
2.本技术文件的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织委员会。
2.信息技能论文 篇二
关键词:技术推动学习,语言技能,信息素养技能,英语教学
电脑、互联网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每个人都影响深远,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教育也不例外,可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可选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多样,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到后来的多媒体辅助教学(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再到今天流行的信息技术推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可以说,现代教育呈现了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平等化等发展态势。本文首先探讨技术推动学习框架下英语教学的定义和特色,然后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不同的阶段举例展示此框架下的英语教学模式。
1. TEL综述
TEL的全称是技术推动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发展的第三阶段。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重点在于语法及大量的强化练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计算机逐渐进入课堂,很多教学活动开始在计算机的辅导下进行,正式拉开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序幕。CAI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而采用崭新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增加了人机互动环节,强化了英语教学的效果。最初的二三十年可以说是CAI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计算机主要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帮助老师传授上课内容,教学的重点仍然是教,而不是学。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可称为计算机的一场革命,它的出现也让CAI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多媒体辅助学习(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简单说,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图形进行综合处理,可以模仿人的感觉器官将信息细化及形象化,在教育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能。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用多媒体及超文本结构制作成课件或者更高级的课程软件,用来传递、处理和存储的教学信息越来越多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吸引了学生,更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强化了学习的综合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教学变得可存储、可模拟,远程教学成为了教学的新形式,让教学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为更多的人服务。
进入21世纪,网络化又进一步推动了CAI的发展,这一阶段可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信息技术推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简称TEL。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无机不联”是当今计算机使用情况的真实写照,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外,各种新型电脑及手机都可联网,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率。在教育领域,网络不但拥有从幼儿教育到当前最前沿科学的所有知识资源,还跨越了国家等传统界限,让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让学习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平等。老师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大洋彼岸的同行一起探讨和学习。学生、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教学科研中可以平等地交流和分享,我们的学习模式因此受到了颠覆,在这个知识更新极快的时代里,开放式学习、终身式学习让任何人都变成了学习者,教师的传统优势不再,也不再是以前教学中的权威者,教育的重点和目标从“教”转移到了“学”。
2. TEL模式的新思考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迅猛发展,这些新技术不断被我们所认识,所接受,并很快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得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用技术推进学习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即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应用,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分析、评价及整合利用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空间里,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拥有一席之地。
英语教育在TEL模式下,也接受了信息技术的洗礼,教育的信息化、科技化、数字化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流行趋势。随着外语资源的日益多元化,师生知识差距不断缩小,教师如何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力图让外语教学更有效呢?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TEL模式下信息技术也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它们除了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外,实际上正在改变、重组和推动着语言的更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育者,高校英语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如何将外语的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培养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3. TEL框架下的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成为大部分信息的媒介语言,因此英语的语言能力与信息素养技能经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现代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更多元化,英语课堂不仅要展现更形象更地道的外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即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分析、评价及整合利用能力。
TEL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可以用下图展示。语言的学习与信息的处理有效整合到一起,体现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平等化和数字化的三个最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第一阶段课前导入部分的重点是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让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有所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可用的资源既包括相关的文章及作者的背景介绍,又包括相关的多媒体信息,从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不同角度开启学习之路。此外,教育的信息化还体现在不同国度学习资源的整合,这样真实地道的语言信息更有助于英语教学。
第二阶段文章主体部分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教育平等化。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处于较高级的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较低级的接受者地位。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以更快更广泛地接触到国外的信息,并能够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模仿并搭建类似的环境,促进学习。在这样的平等化进程中,教师的资源优势不断被缩减,大大缩短了师学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角色也从教学的权威者逐渐转变为学习旅途上的同行者。因此TEL模式下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优势和力量,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摸索甚至搭建更加真实可靠的语言环境,并由此学习英语相关的语言技能及文化内涵。
第三阶段的课后作业及展示部分着重体现教育的数字化。传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在信息时代也被多元化及数字化了。比如现代的阅读不仅包括文字的阅读,而且包括读图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现代的写作包括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短信等,甚至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制作短片表达思想,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也要更新,适当增加数字语言能力(digital literacy)的作业,并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平台多分享多交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语言要求。
3.注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 篇三
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差异性的原因
计算机教学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小学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而且真正将计算机教学纳入课程表的学校也不多,许多中小学仍将计算机教学以兴趣组的形式来开展。然而,计算机教学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计算机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入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盲”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同家庭对接受信息技术是否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在小学阶段,一些地区已取消小学升学考试,部分家庭为培养孩子特长,购置了计算机,甚至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送孩子上各种电脑培训班学习电脑知识。这些孩子在校外受到计算机操作训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这些年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各地知名的教育专家,他们介绍了一些不同的前沿做法,其共同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实际所需,这些经验也为课程改革寻找着新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最新兴的课程,站在了课改的最前沿位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个模块,初中七个模块,高中八个模块。每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内的教学内容采用直线式安排,也就是把各模块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而各模块的内容又相对独立,基本上不重复。但从中小学整体教学内容上看,又呈现螺旋式的特点。比如三个学段都有操作系统简介,要求各不相同。笔者认为,这正是《教学大纲》针对我国学校的实际安排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对中小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去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而不是对工具本身进行不断的深入学习。
三、不重视学生信息能力差异产生的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下面就忽视学生信息能力差异谈自己看法:
在教学中只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教学,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教师先入为主地认定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该门课程,其信息知识和技能为零;要求所有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练习,完全没有考虑已经具备一定信息技能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些都会造成在一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时间,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部分学生的信息技能未获得进一步发展,从而阻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可以说信息技术课当前正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甚至是文化基础课明天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但目前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对本门课程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以为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的操作课。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水岭: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
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采取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每个章节的初始教学。待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技能去完成指定的任务。如讲“发电子邮件”时,任务是发送邮件,而邮件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定,汉字输入速度慢的学生内容可短些。其结果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全体学生信息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学生完成了基本内容的学习,就可以让他们开始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还会碰到没有学到的知识,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属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要单独辅导。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通过成立信息技术学科兴趣小组的形式,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较高、十分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予充分指导。让他们学习比较高级的计算机知识,给出一定的有实际用途的任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学生自己的成果跃然出现在网上,不仅创作者本人,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创新离自己并不遥远。
4.信息安全技能培训体系论文 篇四
论文在简要分析当前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我国信息安全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 引言
新时期,结合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技能培训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改进人才考核方式,加强质量保障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5.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教学反思 篇五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6.信息技能论文 篇六
关键词:运动技能,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体育教学
1 运动技能形成的本质
运动技能是在大脑皮层指挥下由骨骼肌参与的随意运动。所谓随意运动, 指的是这种运动的发生与形成, 是受意识支配, 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与任务。它与本能不同, 是后天学习和强化过程中形成和稳定的。
1.1 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与运动技能
一切随意运动, 严格地讲, 都是反射。人的随意运动是从感知开始, 以心理活动为中继, 以肌肉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从生理学本质看, 运动技能就是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1.2 运动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理假说
运动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建立在多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基础上, 并在这些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 就形成了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和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2 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传递
2.1 运动技能信息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运动技能作为随意性动作, 其控制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需要大脑皮层下的很多区域共同协调运作, 随意性动作的完成大概是:执行意志动作发生在皮层下或皮层的动机区域, 然后传至皮层联合区再次把以前已储存的动作信息和新的动作信息组合, 形成动作粗略草稿, 然后把信息传到小脑和基底神经节, 经过小脑的协调及基地神经节的心思考, 把草稿转变成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比较精确的计划, 再通过视丘中枢到达皮层运动区, 皮层运动区发出命令下达到脊髓神经元, 最后骨骼肌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 来自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信息, 将反馈到中枢神经系统, 改变原来动作的错误定性。
2.2 运动技能信息形成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
2.2.1 动感知觉
运动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 要形成和提高运动技能, 必须首先获得关于运动的感知觉。比如球类运动的“球感”, 游泳和花样游泳的“水感”, 体操动作的平衡感等, 这种专门化的运动感知觉, 是掌握某一技术动作, 形成运动技能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教学训练中学习某项运动技能, 不能忽略运动的动感知觉, 应该让学生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的反馈调节, 才能获得和强化该技能动感知觉。
2.2.2 运动表象
运动表象练习法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练习方法, 动作技能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表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 并根据教师对该动作技术概念和要领的形象化讲解学习某些动作技术, 因此运动表象是以视觉感知为基础, 通过概念化的动作技能讲解形成的。体育教学训练中, 最初的运动表象是模糊地, 视觉和动觉的信息联系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联系, 因此在学习动作的初级阶段, 学生很难做出规范的姿势优美的动作, 教师只有通过要不断强化运动表象, 才能使视觉和动觉得联系更加稳定, 学生的运动表象也会逐渐清晰。比如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也会经常采用表象训练法, 使动作技术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加深对动作的记忆。
2.2.3 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一般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很短, 而长时记忆可以长时间的储存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的解释区, 当某些运动技能需要该信息时, 大脑会潜意识的把信息提取出来并和相应的运动技能相结合。从而激发相应的运动部位完成某项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教学中过多的讲解示范只能变成学生的短时记忆, 不能转变成身体内部的信息, 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多做多练, 并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教学,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才能强化动作记忆、将信息储存在大脑库中。
2.2.4 反应的控制
到达人体内部的信息必须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处理, 才能将不同类别的信息分配到相应的运动系统, 引起该区域运动部位的指令执行。因此, 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清楚地把握学生大脑的兴奋状态, 如体操教学中, 如果学生状态低迷或者过于兴奋, 此时就不易练习一些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应该转换练习方式或者降低动作的难度。
3 运动技能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运动技能的信息源 (刺激) 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 从信息处理过程来看, 可以将人看成是信息的处理器, 人从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到发生反应, 就是信息处理过程。运动技能的学习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大脑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保留传入信息。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讲解示范某一简单技术动作时, 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观察并模仿学习。第二类是缩减信息。例如, 学生把教师讲过的体育技术和概念, 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经过大脑的分析做出判断, 采取其中有用的信息, 去掉没有用的信息。第三类是改造信息。例如学生在学习舞蹈时, 不仅能够完成教师讲解的动作和套路, 还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编花样和改变动作姿态, 从而创编出新的舞蹈组合动作。因此教学训练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某些动作技术, 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去分析动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动作技术教学训练变成一种富有趣味的技能学习。
此外, 还有人体内部的信息, 正如人们所获得的吃饭讲话等基本的技能一样, 这种运动技能的信息也是人们在过去学习时所获得的并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例如, 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游泳, 这种技能将会转化成该学生的一种内部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并且这种信息能汇集视觉、听觉和动觉所获得的各种输人信息, 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运动记忆痕迹, 这种痕迹是一种长时记忆, 能够长时间储存在大脑皮层的解释区。经过一段时间后, 该学生继续去练习游泳技能, 这种与游泳技能相关的记忆痕迹就会被潜意识的提取出来, 并与游泳动作相关的运动部位产生一定的联系, 从而激发脑部的不同运动系统, 使记忆的痕迹再现出来, 进而完成动作技术。
4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的理论, 可知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是由一种由简到繁的过程, 是一种由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动化的过程, 因此在体育运动实践中, 运动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并不是毫无联系的, 而是一种逐渐过渡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裂的过程, 各过程的出现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受体内体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既与学生本人的素质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密切关联又与教学方法和训练水平有关。
5 结语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和信息的传递、加工, 反馈与处理等分不开的, 教师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在完成某项运动技能的学习时, 教师既不能忽略运动的初级阶段, 还要不断的强化运动表象的学习, 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的动作记忆信息长时间的储存在大脑库中。从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动作记忆不断强化和创新,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动作技术教学训练变成一种富有趣味的技能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杨锡让.实用运动技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4]胡声宇.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7.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技能研究 篇七
关键词:就业信息 搜集 技能
一、研究就业信息搜集技能的重要性
“就业信息”,主要是指与职业、就业有关的消息和情况,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和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人才供需情况、用人单位信息等。就业信息搜集,是综合利用各种方法、途径获取和处理与就业有关信息,用以作为择业参考的过程。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信息的搜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息搜集技能,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抢占求职的先机。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再没有了以往的就业优势,快人一步掌握就业信息,将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出脱颖而出。信息化时代,就业信息涵盖面广、纷繁复杂、瞬息多变,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信息搜集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求职效率,也可以节约就业的成本;在大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主体需求个性化等特点的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信息搜集能力将有利于加强就业信息对学生个体的适用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搜集就业信息的技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的技能
当前大学生信息搜集的渠道主要可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劳动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和职业介绍所等职能部门;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互联网、新闻媒体等传媒渠道;人际渠道,通过社会关系网搜集就业信息;社会实践和实习等。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决定了就业信息搜集过程中,必须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掌握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既要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也要根据自我制定的职业方向如求职行业范围等来收集求职信息。
2、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
面对众多的信息搜集渠道,想要及时高效得获取其中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还需具备一些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技能。首先,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指能分析信息需求、理解信息需求并加以明确的表达。其次,能够快速地检索信息。指能了解各种信息源,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专门的工具,从大量信息、文献中迅速、准确获取所需信息。以网络信息渠道为例,从庞杂的信息中搜索需要的信息,对信息搜集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对新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和嗅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最后,能够正确评价信息。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评价其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通过实践、专业、岗位性质、就业地点的设定将过时、虚假及无用信息剔出,并按重要程度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
3、具备信息沟通与协作的技能
在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有些信息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可对他人十分有用,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输出对他人有用的信息。在搜集就业信息时保持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也会从别人手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和其他的求职者组成一个团体,一起搜集信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搜集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涉及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就业意向等,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43份,有效问卷500份。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5%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就业信息搜集。57%的学生选择通过宣讲会、招聘会搜集就业信息,亲朋好友推荐、实习和社会实践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4%和21%的。有76%的人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困扰的问题,44%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导致就业困难;40%的学生承认“职业规划不明确”是最困扰他们的问题;认为“就业信息不足”是就业中最困扰的问题的比例只有25%。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担忧,远远大于对“就业信息不足”的重视。其实,“职业规划的不明确,个人能力的不足”都与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和掌握不足有关,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就业信息,有助于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
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搜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对于就业信息搜集的技能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同学从大三或者大四年级,才开始关注就业信息。更多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就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消息,找工作的时候才用得到,对就业信息的搜集存在应急心理,缺乏系统观。第二,从利用信息工具的技能水平上来说,多数大学生都停留在比较低端的程度。很多学生不了解网络检索的基本技术,不知道应如何查找所需信息,或检索不当,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无法找到所需信息,极大削弱了利用网络搜集就业信息的信心和欲望。第三,简单地对待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以职业角色定位为核心进行融合的实力。在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性比较大,缺乏立足自身素质,按照专业匹配度、工作地域、工资薪酬、发展前景等个人因素对就业信息进行有重点的分类、加工、整理的技能,“海投简历”就是这种心态的代表。
三、对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技能培养的建议
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搜集技能,首先需要加强就业指导,进行搜集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信息网都知之甚少,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正确使用就业信息网,主动获取就业信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信息准备。
毕业生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存在问题,要注意指导毕业生对其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筛选和甄别,剔除虚假信息和过时信息;其次要指导毕业生立足自身素质,结合个人专业、职业兴趣、实际能力等方面因素适时调整个人求职的预期目标,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信息,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同时引导毕业生充分解读信息,针对信息透露的单位性质、岗位要求等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技巧,增强求职择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成功率。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社会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将更加依赖社会服务体系。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到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和就业咨询指导机构,都会成为为大学生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
规范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尤其是加强对这些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信息流通的监管,将为大学生择业提供规范标准的信息平台,缩小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周期,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提高信息素养,强化敏锐的信息意识,着力掌握搜集、鉴别、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各种能力和技能;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资源及使用方法,掌握以职业角色为核心的行业信息的规范性搜索技术,培养融合贯通、表达交流、判断分析的信息处理能力。
总之,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學生就业信息搜集的各项技能,才能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进行搜集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就业信息素养,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就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8.信息技能论文 篇八
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
赛事说明
一、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二、承办单位: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各地分、子公司
三、协办单位:
各省市高等院校
四、技术支持单位:
北京朔日科技有限公司
五、大赛目标
加强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认识,锻炼学生对管理信息化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为国内企业选拔优秀人才。
六、大赛形式
本次比赛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格赛,主要考察学生的处理企业基本财务业务的信息化技能;第二阶段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比赛(即全国总决赛,以下简称总决赛),考察学生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
资格赛:采用网络竞赛形式,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比赛,资格赛采用用友软件U872为蓝本,以熟练处理企业实际财务业务为目标。
资格赛涉及到用友软件U8总账,UFO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
收应付管理5个部分。
资格赛在各个院校当中进行,作为总决赛的选拔赛
总决赛:采用网络竞赛形式
总决赛采用用友软件U861为平台,涉及到到用友软件U8总账,UFO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及供应链业务处理。
七、比赛内容及优胜条件
1.资格赛内容及通过条件
资格赛主要考察学生处理企业基本业务的基本技能,资格赛为最终总决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资格赛,才可以报名总决赛。资格赛成绩不带入总决赛。
参赛资格: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比赛形式:网络竞赛,由各个参赛院校自行组织
比赛题型:企业业务模拟试题
软件版本:用友U861
通过条件:试卷成绩达到60分
2.总决赛内容及优胜条件
全国总决赛在考察学生处理企业基本财务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供应链方面的技能考核内容。
参赛资格:
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经过资格赛且资格赛成绩在60分以上者,由参赛院校组团形式参赛,每个团队由5人组成,每个参赛院校可报名最多两支参赛团队
比赛形式:网络竞赛,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同时开始比赛
比赛题型:企业业务模拟试题
软件版本:用友U861
取胜条件:
1.个人竞赛成绩及竞赛时间
2.团队综合成绩及综合竞赛时间
参赛费用:600元/队
八、比赛地点
1.资格赛:由各参赛院校自行安排。
2.总决赛:由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各地分公司统一安排。
九、其他活动
“我与大赛征稿活动”
“我与大赛”征稿活动旨在展现参赛老师和学生另一面的风采,稿件可以采用任何形式,例如可以是日记、文章,也可以是照片、短片、flash各种形式的稿件,征稿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备战经历、参赛经历、参赛感受、奇闻趣事、团队故事、精彩瞬间、获奖感言,感谢恩师、畅想未来等各类主题。
征稿截止到比赛结束后两周,对于征稿有以下要求
征稿内容必须为原创
征稿内容需积极向上
一个人不限制稿件数量
单个文件小于10M
优秀征文将予以物质奖励,并在技能大赛网站上用专题登出。
“激扬梦想——校内创业活动
活动宗旨:
1.为信息化企业培养ERP专业技能人才,为ERP行业储备人才力量。
2.鼓励并扶持学生,进行校内创业实践,通过提供产品、技术、资金、渠道等方面的实际支持。增强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降低毕业后创业的风险。
3.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当前企业信息化实际运作模式,辅导学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竞争力。
4.帮助学生了解现实中各行业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和人才标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对职业进行早期的准备。
5.根据信息化企业的需要,为用友公司以及用友在全国80余万家分布在各行业的企业用户,发掘并推荐优秀的ERP人才。
创业主题:
1.ERP人才的培养与在校内开展ERP知识的普及及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培训。(形式可以通过组建校内ERP协会,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课件、小规模讲座等)
2.在校内普及信息产业部ERP工程师认证。
3.向院校所在地企业提供管理信息化的培训服务。
所有参赛团队均可以根据给定的创业题材,自由选择,提交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截止时间:决赛后两周。
奖励方案: 用友公司将组织专家团队,对商业计划书评审,并挑选优秀团队,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团队实现校内创业梦想。
说明:该活动采取自愿的原则,要求参加团队所有成员必须具有创业激情和梦想以及持续为梦想奋斗的精神。
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将设置学生个人奖项、学校团队奖项、指导老师奖项及其他奖项几类
学生个人奖项
一等奖:3 名(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二等奖:6名(获奖证书及奖金各500元)
三等奖:10名(获奖证书及奖金各100元)
优秀奖:30名(获奖证书)
学校团队奖项
一等奖:1 支团队(获奖证书)
二等奖:2支团队(获奖证书)
三等奖:4支团队(获奖证书)
优秀奖:20支团队(获奖证书)
指导老师奖项
获得团队奖的所有带队老师,将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凡是参加资格赛并通过的学生,可以免试申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
带队参加总决赛的老师可获得带队老师证书并进入网上师资库,获奖团队的老师可以免试申请653证书
其他奖项
优秀征稿奖:
9.信息技能论文 篇九
(一)初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分析制度。
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1993年建立的,而正式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报表制度则是在1996年。1996年,原劳动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劳办发[1996]262号),以地方和行业为支撑的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报表制度开始确立。1999年,被正式纳入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体系。之后,根据工作需要,统计报表不断进行调整,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的同时,在我们周围,逐渐成长起一支系统的、能吃苦、有战斗力的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工作队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繁琐复杂,往往不被重视,而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通常是在专职从事其他工作的同时,兼职承担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一支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的统计工作队伍。大家面对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出现的新课题,能够积极学习,不断开拓思路,努力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保证了鉴定信息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信息统计工作的作用日益明显。
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以服务于就业为宗旨,为各级领导综合把握工作全局、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数据,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职业技能鉴定与国家就业、职业培训政策的关联性,及时了解全国以及各地区、各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总体运行情况,准确反映我国新增技术工人等级结构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等;从微观层面上讲,我们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评人员、鉴定合格率等基本数据,反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检验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等。
(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开始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我们在加强鉴定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建设的同时,以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目标,强化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2010年,我们组织开发并在系统推广应用单机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系统。这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管理的变革。实践表明,通过计算机化管理,对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统计系统软件应用得较好的地区和部门,其鉴定信息统计工作基本做到了效率高、质量好、数据全
总的来说,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面这两件事情也许能够印证这个观点:第一件是,全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综合情况汇总数据在向外界公布前,必须由我部分管劳动保障统计工作和培训就业统计工作的两个业务司局——规划财务司和培训就业司会签后,报部长审签;第二件是,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的统计数据,已经被纳入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定期向系统进行通报。
尽管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同地区和部门间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报表质量参差不齐、被动应付统计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统计数据滞后于培训就业工作、滞后于政府决策需要的问题重视不够,成效不明显。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适应,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重点是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建设。要根据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鉴定统计信息报表制度,对统计指标体系及时进行更新。二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鉴定统计工作队伍,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各级鉴定部门要多关心统计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加强鉴定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随着鉴定统计指标不断增加,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今年,我们对全系统提出了按季度统计和分析职业技能鉴定数据的要求,相关文件已作为会议材料印发给大家。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此专门组织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在线统计系统,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在地方和行业全面应用。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部署和落实季度统计要求。这件事情务必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四是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原数据的采集和应用。鉴定信息统计工作要走到第一线,要和命题管理、考务管理、证书管理等工作接轨,为每一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劳动者构筑一条完整的数据链,服务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10.信息技能论文 篇十
关键词:技能竞赛;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25-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张永亮(1979-),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主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广东 广州/510550)
罗 兵(1980-),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高频电子技术。(广东 广州/510550)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以技能竞赛引领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3JK200)、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1059)、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术的人才。当前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技能人才达92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1万,技能人才的市场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平均位于1.4以上,高于市场1.05-1.1的总体水平,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更是位于2.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珠三角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实现总产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7.6%,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兴起,珠三角电子制造企业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迫切需要大批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领域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操作技能,能够高效获取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并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创新,不断解决新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的人才,即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培养人才,而技能竞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精神以及务实的做事风格,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举办的技能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挑战杯比赛以及各省举办的国赛选拔赛,同时,还有飞思卡尔、合泰等企业举办的电子设计竞赛等,旨在考核学生的电子元器件识别、应用能力,产品设计、调试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2010年,广东首次以省政府名义高规格开展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参加赛前训练和竞赛的人数达630多万人次;2011年,全省开展争当岗位技术能手活动,参与规模达到320万人次;2013年,广东举办68个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全省通过竞赛带动180万人次参加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产生297名“广东省技术能手”。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也指出,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这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可以发掘一大批民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可以调动了广大劳动者学技能、比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广东省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技能竞赛引领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注重全面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教学和培训体系。纵观历年各级电子设计竞赛的题型,几乎全部来自生产、生活实际,具体又可分为电源、仪器仪表、无线通信、高频、数据处理与控制五大类,完全涵盖了电子信息专业的全部知识点。通过技能竞赛培训、题型解析、现场指导对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因此,培养电子信息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就要从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竞赛人才竞争性选拔和培训机制、竞赛氛围、专业发展和“双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训练,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技能竞赛引领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校企深度互嵌,建立以行业为依托,工学交替,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创新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模式,夯实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采用“资源共出、内容共定、师资共派、成绩共评”的“四共”联合培养方式,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加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协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与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实现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构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模块式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开发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实验课程内容与管理模式的更新,优化三层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创新实验)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实验预习、总结实验技能,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促进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革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寓教于研”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能力,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以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企业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的项目、单元、产品等教学模式。
(四)完善竞赛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营造院校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齐参与的竞赛文化
明确竞赛的目的,规范竞赛学员的选拔,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培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明确任务分工,指导学生设计模块电路,促使训练项目常规化;融入CDIO理念,保证训练的连续和递进性,同时强化阶段考核机制,注重培训实效;将竞赛项目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向职业能力开发的转变,以竞赛促教学,促教改,章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五)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和“双师”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培养上,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补充、淘汰、晋级、奖惩、考评长效机制,采取“送出去、送下去”的办法,扩大“双师”队伍的规模;通过采用“专家进学校、骨干进协会、教师进企业、技艺进赛场”的“四进”方式,拓宽教师视野,实现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专业、行业一体化联动,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真正的“双师”教师;重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的骨干、传帮带、参谋和咨询作用,坚持按需施教、训教相融的原则,发挥兼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双师”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事业留人”的“四留”方式,“地位激励、文化激励、声誉激励、环境激励”的“四激励”方式,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三、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施过程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目前开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个专业,其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6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验收,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360万,现有在校生356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2年通过教育厅新专业验收,现有在校生329人。在技能竞赛方面,学校、学院历来比较重视,在充分研究历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基础上,将技能竞赛的能力素质分解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人文能力三部分,如图1所示。
其中,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元器件的识别和使用、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焊接技能、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信号的分析与测量、数据处理、资料的查阅、报告的撰写;专业能力包括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微弱信号放大滤波电路、AD、DA转换电
图1 技能竞赛的能力素质分解表
路设计、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高频信号的处理技术、线性和开关电源技术、单片机、DSP、EDA技术、软件算法、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通信技术;人文能力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
根据专业能力的分析,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专业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构建了三层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层次”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底层为四大电路和大学物理构成的专业基础课实验;中间层为专业核心课实验,由传感信息采集、电路设计与制作、智能信息处理、电子电器维修四大类共16门专业课程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体;顶层为综合创新实验,具体又细分为专业综合实践、个性化实验和企业实践。“三层次”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换。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2013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学员选拔和培训过程中,按照能力和素质要求,实施了三阶段的培训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方案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阶段选拔,在2013年5月底进行,通过笔试、实操考核选拔了50人参加接下来的专项培训。
第二阶段从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模块法”对学员进行传感信号采集、微弱信号放大、有源滤波、AD、DA转换、C高级编程、双机通信、PID算法等专项培训,每周一次专项知识讲课,并布置单元模块电路设计,要求学生必须做出硬件实物,等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并且通过考核淘汰排名靠后的学生。这样经过了8轮考核,最终选拔出了最后的12组共36名同学参加第三阶段的培训。
第三个阶段从7月到8月30日,采用“真题法”进行实战,指导教师从历届的比赛题目中,挑选难度适中的赛题,比赛的时间控制在4天3夜,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赛题所有的技术指标并撰写技术文档,在2个月时间内,经过4个2011和2009年真题的项目制作,最终选拔出了30人10组参加最后的比赛。虽然第三阶段的培训在暑假,但是学生们都克服了高温酷暑,勤于备战,付出总是有回报,在2013年9月份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10支代表队共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广东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四、结束语
电子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电子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能引领高职院校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这对于推动广东省及全国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调整和教学改革,提升“双师”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竞赛宗旨,培养产业界和教育界紧密衔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信息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熠.221万粤高技能人才仍存缺口[N].南方日报,2013-10-29.
[2]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Z].
[3]李胜明.借力技能竞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J].职教论坛,2012(5):55-59.
[4]陈高锋,何国荣.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高职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43-45.
【信息技能论文】推荐阅读:
教学技能比武大赛参赛相关信息10-08
信息技术系 2012年文秘技能大赛策划书10-13
操作技能论文07-03
技能鉴定论文10-29
职业资格技能教育论文07-02
班主任工作技能要素论文10-01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论文08-2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论文10-04
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微课化途径论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