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10-10

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共9篇)

1.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一

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 200×9= 250×4= 300×5=

24×3= 60×4= 240×2= 19×20=

30×70= 600×3= 80×90= 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 429 591 7692 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2.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因为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816×3≈2400(千克),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

(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 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是多少?(口答)

826×3 488×6 206×4 692×4 310×7

2.(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 )人,大约是( )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 )人,大约( )人.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2.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二

一、教学反思现状

1.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只进行了表面现象的记载,却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原因和处理方法,这种浮于表面的教学思考对于今后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是没有太大帮助的,我们应该真正思考教学效果不理想是教学策略的原因,还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原等等。

2. 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的时候找不到切入点,所以只能从表面空洞的泛泛而谈,对各方面的总结都比较笼统和空泛,这样的反思价值不高。

3. 很多教师将教学反思当成是例行公事的任务,在学校的要求下敷衍了事,这种应付性的工作写出来的教学反思自然也是千篇一律,不会有什么价值。

二、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1. 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

初中英语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作用和目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应该是脱离开生活存在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英语跟同学们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让学生愿意主动的用英语进行沟通,激发学习的兴趣。

2. 让英语学习贴近生活

当教学课程中出现了新的语言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多用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内容来进行举例讲解,比如说到日常问路的词汇句式的时候,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地名来举例,提升学生的亲切感,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死板。在讲到电话用语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模拟通话,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容易提高兴趣,同时也更加灵活。比如说在音标的教学中,可以用口诀来辅助教学,如[i: ]———谐音为: yi; 像数字1,记忆就非常简单了。

3. 建立宽容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而平等的师生感情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容易接受,初中的学生年纪不大,刚刚步入初中环境有很多地方不够习惯,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学生也更会和老师建立宽容友好的关系,这样无形中也会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不管是教学设备还是各种高科技运用都日益完善。多媒体教室、语音听力室不断建成,投影仪、电脑也都走进了课堂,这些都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多样性,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各种结合起来,也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后,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时候这一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能在一时有效果,但是如果不能真正培养起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主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做相配套的练习题,这样对于课程的难点就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针对这些难点要点来进行讲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通过这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模式,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翁。

2.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如果没有学生的中心作用,那么教师唱独角戏是没有作用的。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各抒己见。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活动的条件,通过各种小组活动、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比如学习“Al-though”这一词汇的使用时,有一个同学造句为“Although I’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点评一下这个句子,但是跟学生交流显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反问“But Call you find the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回答道“There should be no but in the sen-tence。”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也解决了英语学习的问题。

3.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面向部分优等生而开展的,全班同学虽然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观念上有所偏颇,那么只会出现课堂上只有优等生较为活跃,而后进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四、将西方文化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开放以及网络的广泛运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渗透也逐步深入,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文化、节日和习惯等,并且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西方的风土民情、文化习惯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the United States》一课时,就可以跟学生讲解美国的许多知识,展示自由女神像、大瀑布等美国标志性的景观,让学生加强对美国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兴趣。

五、重视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来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在娱乐中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避免了枯燥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厌恶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3.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天气要素的分解诠释,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图表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设计思路

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参与活动为形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探索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方式,由学生集体探究合作完成相关主题,培养其团结协助精神;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其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生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降水的概念;阅读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知道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降水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通过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六、教学过程(表1)

4.人教版估算教案 篇四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 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板书设计:

124÷3≈40(箱)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4 124÷3≈41(箱)

5.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五

课    时 第 3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设计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运用乘法进行估算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针对各类信息提出乘法问题,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猜一猜够不够。

探究得出估算方法: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运用乘法进行估算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自由发言。

完成课堂作业。

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8×29≈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教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设 计 者 陈晓宏

课    时 第 4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中,体会到乘法来自于生活,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练习题,投影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举例吗? 学生回答并举例。 回顾刚学过的新知识。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 1、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案。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用多种方法解决。

4、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中,体会到乘法来自于生活,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发言。

四、作业 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计 练习课 教

6.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

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

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估算过程。

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

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

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教师:怎么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示下表)

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7270687069

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

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297300305300300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

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要用到估算的地方?举一、两个例子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4=10×4=12×4=

3×2=20×2=23×2=

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把你会算的算式计算出来?

其他的题同学们会做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茶杯图。

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12×4。

为什么?

估计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这道题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要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还要用到笔算。我们具体来算一算。

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

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

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教师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

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最后的乘积是多少呢?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吗?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32×2,21×3,22×4。

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吗?

教学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1大题第2小题和小棒图。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看着小棒图,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34×2。

请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大题第1,2组各小题。然后列竖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像这样说出有联系的三道乘法计算题吗?

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1横排的4个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的。

四、课堂小结

7.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七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古代诗歌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古代诗歌教学片面追求默写代替品味赏析, 局部分析代替整体感悟, 一元分析代替多元思考以及滥用多媒体手段等。看似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却丧失了“诗教”的真正功能。笔者看来,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有四方面问题。

(一) 古代诗歌选编的不足

首先, 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选编太少。

其次,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 从所选的古代诗歌数量上来说, 唐朝文人的作品占绝对优势, 达到46%以上, 宋代文人作品比例也达到了24%。虽然唐诗宋词的确是我国古代传统诗作的巅峰, 但是, 其他朝代也不乏精品佳作, 因此对其他朝代作家和作品的忽视, 会使学生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其他朝代的作家作品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

此外, 从内容上来说, 89首古代诗歌无外乎书写友情, 描写思想爱国之情, 描绘美丽风景, 寄托人生哲理等, 很多诗歌并不能全面的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一些联系, 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9首古代诗歌中收入诵读欣赏的有60首之多, 但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26首在六册单元中选编并纳入新授课的教学计划, 即一学期只学习5首, 这样少的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略显不足。

(二) 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当前, 功利性教学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愈演愈烈:不少初中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 甚至反复默写, 以达到做试卷不错一字。布鲁纳认为知识, 是过程, 不是结果。学习结果固然要重视, 但更要重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里不是片面地认为背诵、默写可以“一刀切”, 毕竟, 语文素养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一定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若简单地为了迎合考试, 机械地背诵默写代替了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赏析, 那么学“诗”就不再是真正的学“诗”, 诗歌被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符号, 对诗歌审美因素的体验感悟自然无从说起。

(三) 古代诗歌教学手段“泛多媒体”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一方面, 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一种“泛多媒体化”的现象日益显露。这种“泛多媒体化”即不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动辄使用多媒体手段;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 甚至达到了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尴尬境地。

(四) 古代诗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个性、轻视过程等问题存在于古代诗歌教学评价中。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积淀, 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但是, 现在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所以, 现在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明显。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了一卷定终身, 导致了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临时抱佛脚。进行评价改革,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已势在必行。也许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诗歌学习的正常进行, 从而让“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根本的依托。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提出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对策建议如下。

(一) 完善课本古代诗歌选编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用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选编的古代诗歌加以重组和整合, 增选适当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 进一步扩大现有教材编选的特点, 深化古代诗歌教学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 增加生活化的选篇。

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 (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 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 只要文章选得好, 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 (1) 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 不仅要“文质兼美”, 而且还要看“可接受性”。所谓“可接受性”,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智发展的阶段, 对于选文的生活化、趣味性就更加关注。

2. 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践。

人教版初中《语文》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 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 肯定自我价值, 发展兴趣与专长。分析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却呈现这样一种情况:《语文》 (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中选编了四首古代诗歌:《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下做为精读课文, 仅选编了一首《木兰诗》。如果七年级上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 让学生亲近自然, 关注自然, 但是七年级下侧重于人与自我,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 增强责任感, 但是到了八年级上选编的《使至塞上》、《登岳阳楼》等又侧重关注自然, 与七年级上的选编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初二学生进入叛逆期, 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 此时语文教材的编排多设置一些关注自我, 关注内心的诗歌, 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到了初三, 学生除了迎接中考这一人生第一次转折之外, 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社会, 这一时期如果选择一些侧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思考个体所承担的责任, 理性地对待周围社会。

3. 科学整合选编诗歌。

根据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灵活运用, 扬长避短, 例如进行比较探究。比较, 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较好方法之一。比如, 可以将七年级上附录的古代诗歌《如梦令》和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作品进行对照阅读教学。

4. 增加辅助性知识提示。

诗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传授一定的有关诗歌的常识。 (2)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 笔者以为, 每册课本可以安排一两篇有关古诗文词法、句法、章法的辅导性文章, 以便学生掌握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提高阅读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说:“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 透过一节节课, 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己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 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但大多仅为点缀, 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 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 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实践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和素养, 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知识, 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老师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与时俱进, 不断接受新的思想, 新的观念, 新的挑战。除了阅读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素养之外, 教师还可以多参加古代诗歌教学研讨, 开展古代诗歌教学公开课等, 激发语文教师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 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如此由外而内, 内外兼修, 定能使教师的古诗词修养有所提高。

(三) 优化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1. 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 营造一种与文本相吻和、相协调的生活氛围, 将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作为为学生观察的客体, 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激起学生的情趣, 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

除了可以用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导语创设情境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则抓住“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 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 让学生谈谈成功或是失败时的感受,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即吸取经验教训, 着眼于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唤醒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受,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 变为有主观情感的积极参与,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学习方式的培养。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受动性、依赖性, 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 实践活动的指导。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 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例如把古代诗歌学习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之相连, 作为一个引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调歌头》、《蒹葭》等都曾被改编并演绎为歌曲, 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 可以增加诗歌意境的直观性,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 在学习中, 对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运用的过程和方法, 也是古代诗歌学习的内容之一。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 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再如办手抄报、为课文绘插图、制作小书签等都可以“走进”古代诗歌课堂,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更好的学习诗歌。

(四)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不是目的, 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所以, 应用多媒体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 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必须依据语文学科古代诗歌教学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多媒体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总之, 使用多媒体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使用, 为教学内容而有针对性地使用, 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 更新评价方式

当下, 即使经过了二期课改,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还是很难能真正落到实处。过于功利的评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只偏重于工具性, 而不是人文性。这种评价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兴趣、重考试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其实, 笔试可以是测试的手段之一, 但它不应代表学生的一切。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甚至给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困扰。因为, 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在以上评价方式背景下, 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信心、上课纪律及参与的主动性、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面对现实, 只有适当补充一些评价方式才能应对不容回避的现实学情。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评价方式:

1. 多样评价。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虽然反对考试, 但是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 什么地方能彻底废除考试?因此, 还是不能完全否定考试的价值。布卢姆曾提出了学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阶段终结性评价理论。在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阶段终结性评价, 能检测学生教学目标的掌握状况, 及时帮助学生反馈、矫正、巩固知识, 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笔者学校, 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也很必要。因为在纠正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同时, 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生存的基础,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面对具体的现实国情, 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评价方式最终还是要碰壁的。评价方式既要有前瞻性, 又要有现实性。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需要,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评价中也适用。

但是, 适用并不代表方式唯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口头语言评价、评语评价、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 (掌声、眼神、手势等) 等。当然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充分利用差异性, 进行“因材评价”。比如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多提问识记型的问题,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给予一些高水平的开放性问题, 然后进行评价, 让他们在这些问题和老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2. 多元评价。

教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多元文化气息, 那么, 相应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毕竟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评价方式也不应过于单一。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 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 有些学生擅长阅读,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 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写作。因而语文教学应扬长避短,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多元评价方式。

3. 过程评价。

在笔者学校, 大多数学生一般只重视期中、期末考试, 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大困扰。评价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思的指导者。比如, 笔者鼓励学生关注期中、期末大考, 但是也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平时的综合表现。对此, 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 他们平时的综合表现将记录在案。具体怎么操作?笔者将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成三大块, 期中、期末各占25%, 而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有哪些?即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 这些评价, 平时笔者都有详细记录。如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质量、上课发言的主动性、学习态度, 甚至课堂纪律的遵守等情况全部成为平时成绩的参照。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好, 即使学生期中、期末大考分数很高, 期末总评也将很难达到合格要求。

4. 多方评价。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外,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学生的自评能够使得学生理性反思自己, 学生的互相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相互竞争, 取长补短。多方评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从完善教材选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及更新评价方式方面, 力求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提出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建议, 回归古代诗歌教学的初衷, 实现古代诗歌教学的真正功能。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3]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八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苯”的教学为例,分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有机化合物”在《化学2(必修)》中列第三章,从章节的数量看,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课程的3/4,已经基本达到了“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的要求。所以,在“苯”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苯的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有关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一: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

学习活动1:交流课前就“苯的发现和来源”查阅的有关资料。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发现和来源”的文献阅结果。

设计意图:

(1)虽然文献法不是化学教学活动中获得事实材料的主流方法,但适当安排文献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体验获得事实材料的多种途径。

(2)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苯的发现和来源”入手,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学习任务二:运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对苯的观察,感知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并从记忆中搜寻嗅到苯的气味的生活情景。

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苯与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一滴墨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并讨论分离苯与水的方法。

学习活动3: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设计意图:

观察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直接感知属于自然观察,通过与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属于实验观察。这些观察活动教科书都没有安排,但确能使学生对苯的相关物理性质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学习任务三: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学习活动1:根据通常情况下烷烃的状态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关系,估计苯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取值范围。

学习活动2: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推测苯分子的组成。

[信息]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首先确定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习活动3:通过比较C6H6与乙烯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学习活动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用玻棒蘸取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进一步确认苯分子的组成。

设计意图:

(1)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于所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是在人们对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假说需要验证真伪。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认识,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多次的体验和不断的深化。

(2)本节学习任务是在改造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体验假说方法的机会。

发现问题——苯分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出假说——苯常温下是液体,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应该大于5;如果碳原子数为5,则氢原子数为78-12×5=18,超过饱和时所需的2×5+2=12,所以苯的分子式只能是C6H6。C6H6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远大于乙烯,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苯在空气中燃烧时黑烟应该更浓。

实验检验——苯燃烧时产生明亮的带有浓烟的火焰(因燃烧时的黑烟会污染环境,不宜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苯的分子式是C6H6。

学习任务四:认识苯的凯库勒式,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图片,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了苯分子的结构,苦思冥想不得其解。1865年的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里打起了瞌睡,梦见一个个原子跳跃而出,并且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一会儿眼前的蛇衔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凯库勒从梦中惊醒,绘制出了苯分子中碳原子呈环状排列的结构。为了保持碳的4价,凯库勒又在环内加了3个双键,得到了苯的凯库勒式。

学习活动2:从教师提供的上述信息中,感悟直觉思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设计意图:

(1)由于学生只有甲烷与烷烃及乙烯等基本知识,对碳碳之间化学键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难以猜想苯分子的可能结构,为此选择了直接给出苯的凯库勒式的策略。

(2)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性的,它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是由于他一直致力于分子结构的研究,才会梦其所思;同时他又懂得化合价的真正含义,才捕捉到了直觉形象。近年来,有文献表明,苯的环状结构是奥地利中学教师劳斯密特在1861年提出的,比凯库勒的梦早了4年。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不是要为谁论功,而是为了给出苯的环状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活动1:根据乙烯的性质和苯的凯库勒式,推测苯的性质。

学习活动2:进行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实验,得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苯对溴水的萃取现象)。

设计意图:

这一节的学习任务教科书原本就是按假说的模式编排的,这不仅能揭示苯的凯库勒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发现问题——苯的凯库勒式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其中的双键与乙烯中的双键类似吗?

提出假设——如果苯分子中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则苯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检验——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任务六: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学习活动1:观察苯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认识苯分子的独特结构。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纠正凯库勒式中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必修教科书中没有介绍共价键的键参数,所以用键参数等分析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宜留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进行。

(2)化学科学对微观粒子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离不开模型方法。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它能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苯分子的独特结构。而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苯环结构特殊性的认识。

学习任务七: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完成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信息1]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溴、硝酸等物质发生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分别被溴原子和硝基(-NO2)取代后, 生成溴苯()和硝基苯

()。

[信息2]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学习活动2:由苯的取代和加成等性质,体会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苯与溴、硝酸等取代反应的实验操作暂不宜介绍,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现象抽象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个别事物的推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和乙烯的加成反应,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定义出发,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既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八: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

学习活动1:阅读教科书中关于苯的全部内容。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设计意图: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在对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逐一学习以后,再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能使学生对苯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9.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

1.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复习)

二.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第6题。

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完成第7题。

1) 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 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3.完成第8题。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问:估算有什么用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复习第9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3)组织评讲。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10题。

1) 小朋友们去做什么?(同桌互说) 2)你知道了些什么?(汇报。)

3)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请生读题。)4)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5)学生自己完成。  6)核对答案。

3.完成第11题。

学生独立读题解答。

上一篇:党风党纪下一篇:在红领巾情系“希望家园”爱心捐赠活动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