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精选10篇)
1.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一
机械原理学习体会感想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机械原理这一门课程。机械原理,英文为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主要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器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这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
而我们学习的这一本《机械原理》第七版的内容了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平面机构的平衡、机器的机械效率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和一个学期的学习经验,《机械原理》这门课挺有意思的,它大部分是理论的东西,而且各个章节互相联系,平面、空间机构的讲解及自由度分析、各种连杆机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靠自己理解及记忆。在期末,戴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上台讲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分配有自己的讲课内容,或是理论概念,或是习题解析。我们小组的课题是作业集上57页的8-11习题,是关于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的,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根据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来设计铰链四杆机构。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是根据所要求的运动条件,动力条件和运动连续性条件等选定机构的形式并确定各机构的尺寸参数。
设计方法有图解法,解析法和实验法(图解法是重点)。
根据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可利用机构在极位时的几何关系再结合其他辅助条件进行设计。实质是确定曲柄的固定铰链中心A的位置,进而确定其他杆的长度。
而该题目我们首先根据行程速比系数求出极位夹角,再根据几何条件和按比例尺量出的长度就可作出从动件的另一个极限位置C2,再由公式和其他附加条件确定四杆机构。
联系其他同学的讲解,我了解到在该章的习题中,大多采用图解法,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定性简单,检查正确性方便的特点。
在听其他同学讲课和提问的过程中,我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我在学习中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要做好预习,提高抽象思维能力2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3提高综合分析能力4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5学会自学6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在这次亲自上台讲课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教学的感受,这是平时在座位上所体验不到的。我觉得戴老师的这种方法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平时听课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努力学习,真正掌握书本知识才能像老师一样在台上坐到条条有理,从容不迫。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有责任感,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不断思考,并且耐心细致地对同学负责,再学习中养成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借此我也谢谢戴老师给我们的这次机会,我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机制2班1008030121伍德宇
2.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二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言必为民, 行必立果, 正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 也是新时代的精神内核!
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领导的言行, 感叹多多, 不宜罗列赘言。但联系到我国集体经济的现实, 深感必须沉下心来, 认真思索, 真正做到真抓实干, 抓住难点、焦点, 注重实操实效, 在深化改革创新上下番功夫, 真正把集体经济搞上去, 为中华复兴、实现中央规划目标倾尽全力。
万事贵乎始。在国家事务中, 需解决的急迫问题很多, 但中央从反腐败、改官风作起, 成效立显, 后果可待。对集体经济领域而言, 何尝不是个千头万绪, 各地各行业均有大量疑难问题亟待解决。到底应从何抓起?实在是需要冷静研究。不过, 思之再三, 深感要实现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发展, 亟需从关键性焦点入手, 才能推动全局、实现科学发展。其中, 抓住深化改革关键, 力求实质性突破, 是个现实关结点。
大力深化改革, 是十八大的最强音, 也是广大群众的心声。
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深水区, 需要更大勇气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特别强调:“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强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设计规划, 更加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段话讲得十分具有针对性, 十分深刻, 很值得好好琢磨, 大力推行。
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 其地位和发展意义, 众所周知。集体经济各种改革也确已取得大量绩效。但是, 不可否认, 仍有许多改革并未到位, 存在走过场、摆形式, 缺乏动力, 不讲实效的问题, 亟待抓住此次巨大推力, 使改革走向实质深化。
深化改革的关键仍在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以及运行机制这些重大问题。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实质性变革, 不仅是市场经济型改革实质, 也是集体经济改革现状的焦点。
传统集体经济体制的本质弱点是“二国营”模式, 名为“集体所有”, 实质上是“谁也没有”。这一点, 已较普遍得到认识并进行了改革。但是, 仅仅名义上划归职工所有, 并组成了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组织, 并不见得真正解决了企业产权制度实质问题。产权制度的实质在于:明确产权归属要解决企业投资者的经营动力、治理结构、经营监管、经营管理机制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进展, 只有名义, 则毫无意义。现在的问题是:一是政企分离问题, 不少企业并未真正解决。企业领导层、经营层以及内部体制, 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行政任命、行政指派、行政体系的传统;二是由于根本利益的命脉仍在行政体制, 从而使名义上的“所有者”、股东、利益相关人, 仍然关注权势地位、短期收益, 而忽视企业经营的长期效益和企业基业, 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指令、个人决断仍在左右着企业的命运;三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创新机制等缺乏实质性动力, 从而造成经营团队、各类人才缺乏持续性动力和涌现环境, 这成为集体企业维持现状、不求激进的重要根源。这种种弊端, 很容易造成不少集体企业在时代激变、竞争激烈的条件下, 难于创新转型, 只是满足于不被淘汰的僵化状态。
要真正改善这种状况, 企业深化改革, 必须狠抓以下几点:
1、改善股权结构。
在保持职工持股、联社持股的条件下, 吸引外部资源, 增加重大持股人或投资者;壮大内部主要经营层的持股比例 (配股或增投) ;设立职工资本账户, 利益分配转为股权增量, 促使职工持股者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关注。这种改革的结果, 可以使企业的三大决定性产权主体结成动力团队, 助推企业的基业长青和持续发展。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改善产权主体的条件下, 强化股东代表大会对董事会、监事会的制约作用, 促其决策科学化和长效化;在完善股东、决策机构的条件下, 要十分关注壮大企业经营层的团队动力, 同时, 引进职业经营者, 并在董事会与职工团队的双重监督下, 不断改善企业经营与创新, 促使企业割断行政体制, 走上企业治理的完善之路。
3、形成强劲和持续的动力机制、团队协作机制和创新机制。
一般说来, 企业治理制度、企业文化理念是基础, 而具体的运行机制是保持科学制度理念的不竭动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是多方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 但其中, 上述三项机制则是所有企业机制运行的核心。激励机制, 相对于只服从上级指令或简单化尽职而言, 是企业产权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它绝不限于物质激励, 它应是扶持、奖惩、包容以及荣誉、环境的共生物, 无规则、不坚持, 绝对形成不了有效机制。
4、切实贯彻“人本”理念,
特别要把转变干部作风、大力激励各种创新人才, 提上重要发展日程。党中央早就提出“以人为本”的方针。新的中央常委班子, 已经把切实转变会风、文风和干部作风, 作为首要之举, 必须认真对待, 立即贯彻在各项工作之中。“以人为本”, 首先是“以德为本”, 把务真求是、为民执政的作风落到实处。这在集体经济领域, 更应加以突出落实。除了坚决反腐败、反“三公”浪费等大项外, 反对走过场、搞形式、好作秀, 以及反对说套话、说空话、只说不做的积习, 应该引起强烈的关注, 只有各层次干部作风都能真抓实干, 才能使干部表率获取民心, 并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革创新成为现实。当然, 在抓干部作风的同时, 狠抓各类人才, 特别是改革创新人才的培育、激励, 也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企业本身是个务实的组织, 经营管理、改革创新, 都不是只有愿望、只喊口号所能奏效的。人的激情敬业和团队的协作共赢是企业兴旺发展的根本。在各类人才的激励涌现中, 强化机制能量 (如上述) 非常关键, 但同时, 要大力营造一种尊重、鼓励创造性的企业环境, 把那种被动听命、只求无过、得过且过的老作派, 以及行政惯性、人治思维等彻底清除。其中, 从尊重各种创意, 走向激励各种创新, 再走向有效创业。企业的不断创业 (不是单纯地独立门户型的创业) 并不断涌现新生力量, 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只有整个经营团队、职工团队, 都把创意、创新、创业放在敬业的第一位, 各种改革创新的人才, 就能不绝涌现, 企业就能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 不断前进。
3.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下面就让我来说下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内容的认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自有人类以来,思维和存在就是两类最基本的现象。两者的关系是人和世界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任何哲学问题都无法回避,首先要回答;在哲学上,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释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全部哲学的方向、性质、进而成为一切哲学争论的基础,是划分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世界生活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决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总的来说,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了解到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认识到辩证法就是指导人们正确把握概念的灵活性与确定性的关系,它通过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几对范畴关系的恰当把握来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正确的运用辩证法就必须掌握辩证法的精髓,即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这两对范畴和其它辩证范畴一样是相互依存,因而是相互蕴含的,个性即指个别东西的属性,其中不仅有它所独具的属性,也有它与同类个体所共有的属性。个性也包含了共性,个性离不开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学习中既要认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前人,勇于创新;生活中,不卑不亢,灵活机动,避免钻牛角尖。
4.学习体育经济学感想 篇四
姓名 徐韬
学号 201420206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1996年,中国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也制定了《1995 年至 2010 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使中国体 育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向产业公益型转变,体育产业作为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即:体育的产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得以重新认识,“体育产业”一词也就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从产业划分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原本是以体育服务为主要劳务产品的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但是,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很难对各产业之间进行具体的区分。不少西方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统计体育产业产值时都把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产值统计在内。因此,如果把体育产业仅仅界定为与体育服务产品有关的产业,一则范围太窄,不能反映体育产业的实际范围;二则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现阶段,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它包括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第二类为体育相关产业类,指为体育服务产品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品。第三类是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体育产业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体育产业是由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其它产业所组成。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通过发展体育的相关产业和兴办其它产业来积累发展资金。由于体育本体产业主要受政府调控,行业垄断性较强,其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关产业中,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我国体育用品从整体来看,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以来料加工为主,还没有形成自主开发的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而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有效地发展,应确定体育产业的合理结构,优先发展体育本体产业,通过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2.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部分项目在投资、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钓鱼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恶性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广东省各地的高尔夫球场已立项48个,现已建成27个,深圳仅保龄球场就已有34家,500多个球道,北京市仅保龄球球道就已达2000道。在这些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过分追求短期超额利润,导致部分企业服务质量差,社会效益不明显,经营业绩不佳。3.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综合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由于体育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仅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5.经济法总论学习感想 篇五
【根据我的来访记录,我知道很多教法本的经济法的老师都喜欢布置这样的作业,也有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我这篇文章。我说一点,这篇文章纯属是对课本提取主要内容。你们就不要抄了„„我们的教材不一样的。。】 ——关于经济法体系的思考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关于经济法的总论部分已经告一段落。经济法总论部分介绍了关于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原则、经济法体系、经济法律关系以及经济法的主体等内容。通过总论的学习,我们对经济法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但要深入理解总论相关部分的内涵,还需要对相应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思考。其中,由于经济法体系涉及到对经济法整体结构的把握,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本人查找了相关资料,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本人学习经济法总论后,对经济法体系进行深入思考得出的体会。
一、经济法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由此可见,法律体系的组成单位是法律部门,而这些法律部门时间是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协调性和统一性保证这一国法律调整的共同任务。经济法作为中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对其内部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法律体系
经济法律体系是由经济法个子部门构成的一个整体;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由经济法规范的特定性决定的。因此经济法体系的划分,应当体现出其规范的特定性。
目前对经济法的研究主要有许多不同的主张。其中包括“二块说”“三块说”“四块说”“五块说”和“七块说”。这些学说对经济法体系的划分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理论基础,划分的依据涉及到经济法的法律职能、经济法自身的协调性和经济法与外部法律的统一。
本人认为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经济法规范,经济法规范与民商法和行政法相比,是对二者在市场经济调整方面的补充。其宗旨在于保障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而为了体现这一宗旨,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法律的调整促进国家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有机结合。从功能的角度对经济法体系进行理解,我认为二块说更占优势。即经济法律体系主要由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市场,调节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此看出,市场规制法的作用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意思自治。宏观调控法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宏观调控法的作用在于规范政府经济行为。
三、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与联系
以上二者的区别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调整对象、调整范围、立法对象和目标等方面。
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二者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体现在:
(一)宏观调控法以市场规制法为基础
由宏观调控法的功能可以看出,其所确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市场规制法为其创造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来实现。因此,宏观调控法以市场规制法为基础。
(二)宏观调控法是市场规制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由于宏观调控法设立的宏观目标为市场规制法确定了方向,并且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所以宏观调控法是市场规制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二者只有在不同的经济运行层面上对经济秩序进行调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帮助。
四、经济法体系的意义
经济法体系是对经济法内部结构的分析。由对经济法内部结构的合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经济法内部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由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法的整体;同时也可以深入的了解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调整内容、调整方法以及功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终对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五、总结
6.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六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 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 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 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 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 教职工近18.92万人, 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 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 (西藏和港澳台除外) 。如今,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 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 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 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 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 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 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 但个性比较突出,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 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 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综合素质强, 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 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 物质条件优越, 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 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 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 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 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 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 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 (本校) 、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 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 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 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 不同于公办学校, 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 教职工流动性较大, 教师归属感弱;第三, 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 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 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 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 教师定位不明确, 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 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 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 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 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 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 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 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 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 理论结合实际, 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 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 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 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 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 每次师生座谈会, 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 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 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 学生出勤率也极高, 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 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 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 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 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 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 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从而学以致用。
2.4 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 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 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 关注时事, 思考课堂的组织, 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 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 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 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 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 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 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 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 这样更新颖, 更具备时效性。
3.2 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 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 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 2014年马航失联, 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 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 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 以及欧元区QE之路, 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 趣味性
当然, 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 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 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 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 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 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 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 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 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 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 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 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 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 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 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 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 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 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 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 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教师要求颇高, 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 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 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 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 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 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 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 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 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 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 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 是民办本科, 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 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 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 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 一学期下来, 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 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 学时有限, 而教学内容过多, 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 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 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 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 (2) 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 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 (3) 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 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 (4) 实施小班精英教学, 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 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 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6) .
[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 2009, (6) .
[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6) .
7.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七
学习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我对世界上各个国家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各国的经济、地理、矿产、人文、···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含的各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同时学习世界经济地理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内涵,让自己变成一个身处一地便知天下的人才。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其中有九个大国,他们的崛起从1500年便开始影响着世界,首先是葡萄牙,在次是西班牙,荷兰···,各个大国的崛起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经验,为我国的崛起创造条件。
葡萄牙处在西欧的最西边,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西,南濒临大西洋,东北与西班牙相连,首都是里斯本,葡萄牙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钨、铜、黄铁、轴,钨储量为欧洲第一,森林面积广大,西班牙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访,旅游业是葡萄牙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葡萄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古堡,宫殿,博物馆等随处可见。作为一个海上民族,葡萄牙人天生喜欢航海,早在1488年迪亚士旧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世界就此改变,他不仅开启了前往东方的大门,也打开了葡萄牙香料的贸易入口。每年从非洲掠夺大量的黄金,香料···,葡萄牙一举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
其实我很佩服西欧的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虽然孤居海外,但是却一直插手西欧事物,成为海上霸主,英国的国土面积不是很大,但是资源很丰富,在北海有丰富的是有资源,在英国的中部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英国也是一个爱好航海的国家,虽然比葡萄牙,荷兰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英国曾经打败了无敌舰队,夺取了制海权,从此,英国便在世界上开始殖民扩张,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这主要得力于英国的先进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以及英国的资源,开放的技术思想,之后,英国占据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建立了一个日不落帝国。
亚洲唯一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只有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我们应该从中借鉴经验,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国土森林面积广大,高达百分之六十七。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将近4000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喜爱有临海一带,多为冲击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右关东平原···,这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在以前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直到美国的舰队闯入日本的海港,用舰船厉炮打开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横须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日本幕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在次之后,西方列强相继侵入,后来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日本开始了强国探索,出示大臣访问西欧各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史称明治维新,必须承认日本学习的能力很强,在这之后,日本很快发展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我想中国也应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长足发展。
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让我们大家都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将来为祖国创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十一世纪腾飞,再次遥遥领先于世界!电信
8.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八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正因为有党中央统筹实施的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才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通过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同时,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辉煌的成绩已然属于过去,未来的辉煌仍需要保持定力,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从历史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宏观政策保持强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坚持相对稳定的宏观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现实而言,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不仅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更有助于产业规划、实体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2020年,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特别是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有关部门出台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即对地方法人银行实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予以一定激励,并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提供优惠资金支持。政策实施取得显著效果,惠及小微企业310多万户,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加以帮扶。12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对于仍处于恢复生产经营的小微企业而言,实现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起到了政策“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9.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 篇九
一、自然土地论
自威谦·配第起, 古典经济学家们就非常关注土地,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个著名论断是其精华的理念。随着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理论流传, 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见解——自然土地观。即由于适合生长食物的土地面积实际上是固定的, 而耕种这些土地所提供的能量正在枯竭, 所以现有的土地不能继续为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我们称这种理论为悲观土地论。虽然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观点过于极端, 但是用于说明我国的人地矛盾还是有其意义的。
从1997年至2003年, 我国的耕地减少了1亿亩。与此相对, 我国的人口逐年增加。根据预测, 我国每年人口增加一千万人, 到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6亿的峰值。届时我国粮食的需求总量为65947万吨, 未来发展需要1 9.4亿亩耕地才能保障粮食和蔬菜等食品的安全。
我国国土资源总体上紧缺, 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十分强劲。2003年建设占地规模增大的趋势明显,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641.7万亩, 而耕地净减少3806万亩, 人均耕地由1.47亩降为1.43亩。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地区要求扩大用地规模、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增加用地指标还呼声不断。就在这一增一减过程中, 出现了富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征用问题。
二、“公地的悲剧”理论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 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简单地描述是,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 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收益, 而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 再增加羊的数目, 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 但为寻求自己利益仍然会选择多养羊以获取收益, 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 “公地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 直至无法养羊, 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在我国, 国家的土地就是大牧场, 官员们就是草场上的牧民, 明知道把土地卖出高价可以提高土地价值, 但为了自己的利益, 都情愿低价出售, 利用自己权力寻求价差来谋利。
在我国, 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改善部门福利以及腐败的捷径。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对征地的补偿只考虑了农民愿意出让的供给价格, 而没有考虑到资本对土地的需求价格, 致使出现目前存在的巨大土地差价, 并由政府索取, 引起农民对政府的不满。再如, 《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 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 虽然有法定的最低标准限制, 但由于政府的自由裁决权也比较大, 结果很多地方政府常常按照非常低的标准给予征地补偿,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看不见的手”原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写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户、面包师傅的恩惠, 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每一个人…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追求自己的利益, 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就是“看不见的手”原理, 即以利己为动机的个体经济活动, 通过竞争的作用, 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社会资源、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价格自发调节市场供求自动均衡。
关于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经济活动中的技巧有一个重要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 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经济能力。在我国, 征地价格是由国家制订的。我国目前的补偿标准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 而是按照征用土地的原用途, 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 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而且, 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当中的一些规定“空隙”太大, 导致农民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现行《土地管理法》中有些补偿标准只有最高的限制, 而没有最低限制, 如“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当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时, 政府干预经济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我国, 土地征收制度经过了三个时期的发展,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于土地征收的干预程度也是不同的。现在政府应当做的就是发现因征地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制定相关的加强土地征收监管、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的制度。同时, 注意不可过度干预。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了我国现实的征地制度与经典的经济学原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经典经济学原理中解读中国征地制度, 也许能给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具体到征地制度的研究还需要发挥“取其精化, 弃之糟粕”的精神, 联系实际, 制订具有我国特色, 能够解决我国问题的实用型征地制度。
摘要: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 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各种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已经相当滞后, 各地因征地引起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 征地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问题。近年来, 学术界对于征地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文试图利用经典经济原理来解读中国土地征收制度, 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理论空间。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经济学原理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配第.《赋税论 献给英明人士 货币略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66
[2].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39-240
10.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感想 篇十
摘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总是面对着三种建筑现象:真实的、图像的和意像的,建筑空
间的认识对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可以说建筑设计既是自然科学特征同时又有人文科学色彩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形式的认识和构成、建筑方案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作为一名刚接触建筑的大学生,面对建筑设计我们总会一头雾水,学习一学期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课程,对建筑设计有了一些自己的了解,这本书也很好,当我自己在做建筑设计时就可以利用到里面的一些知识,它就是我现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工具书。
面对当今日益更新的世界,面对不断改变的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我们要时时刻刻携带一颗观察世界的眼睛,要把建筑设计原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不断更新改变的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许多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兴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这些建筑设计是一个多为的现象,有很对杂乱的评论和离奇的建筑理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让我们在嘈杂的建筑环境中能清楚地了解建筑,始终保持着对建筑现象的识别能力和解释能力。
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思考的方式,家族这个领域也是一样,它的语言无非就是空间、形式、比例、尺度等等,通过这本书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的语言,作为刚接触建筑的我们,面对建筑方案时更不知道怎么下手,而这本书就介绍了建筑设计过程的一般步骤、原理和表现形式,这本书真的是开启初学者学习建筑知识的一本好书。
(一)建筑空间
我们刚接触建筑的人,对建筑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而这本书正好在这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知识,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不懂建筑的我们以为建筑就是很直白的领域,是对外观美丽与丑陋的评定,学习这本书我们发现自己的额官邸啊是大错特错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就可以知道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建筑设计不仅仅有立面外观的表现,还要具有内部功能的实用性,它的功能布局很重要,这就决定建筑的使用性质。我们所居住生活和活动的环境与范围都是建筑空间,建筑设计就是把原有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部分作为人们的生活居住空间。建筑空间就是人们用墙面等平面实体围合起来的空间。建筑空间形成后还需要通过许多(例如形状、形象等)来精心设计。我们了解建筑总会从它的外观形状先入手,所以认识了解建筑形式对我们建筑设计是很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建筑建筑空间,整体还是单一的,总要呈现出一定的建筑形式,而形式包含很多事物内在诸多要素的结构、组织和存在的方式,但是首先我们要吧视觉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万千变化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形态,但它们的最基本的要素都是一样的,都是由点移动生成线,现在生产面,面再生成体,建筑师就是使用这最基本的手法来设计建筑的外形和建筑形式,创建奇妙万千的世界,建筑是形式与空间的艺术,形式空间构成了建筑
自己本身,还传达给别人不一样的艺术思想和文 化含义,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建筑是这个城市艺术 文化底蕴的象征,我们学习建筑更要了解不同的 文化知识和艺术形式,这样才能在设计时产生更 多的设计灵感,才能更好的把这个城市介绍给世 界。就像建筑大师盖里,他通过自己的设计把他 想传递的思想达到每个人的脑海里,他的设计很 是随心所欲,但却是最直观的传达建筑的文化内 涵。
盖里-古根海姆博物馆
其实设计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不像那些死记硬背的文科,也不像那些大量做题遨游在题海里的理科,它的灵感往往就来自于你头脑中突然喷发的灵感小火花,也许就是你在无意间看到的自然界的美丽现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用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建筑设计其实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刚开始的我们也许很茫然,但是当你通过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你的设计方案时,你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是非常自由的,享受着其中的快乐,正如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一样,遨游在建筑的海洋中,心情非常愉悦,不仅感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二)形式构成和空间构成
建筑是和艺术息息相关的,艺术使建筑的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现实中,建筑的平面和体量总是由不同的形状和体块聚集而成的,但同样遵循一定的要素。在古代,建筑师主要采用对称的方式来表现建筑的,但是古代的建筑比较宏大,所以对称结构会给人稳重恢弘的感觉,但在现代非对称性是现代设计的首要要素,建筑的不对称能够平衡建筑,给人活跃有韵律感,有时某些建筑的不对称的设计就是为了给人整体匀称的感觉。比例尺度是衡量建筑实用性的视觉依据,比例的实质是韵律排列规律的表现,比例也可以使构图获得和谐,一个建 筑的尺度和比例是正确的话,这个建筑就会给人很 舒适的感觉,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形式的表现力以 及建筑美学的很多特性都是因为比例与尺度的运 用。尺度作为建筑设计和构图的基本手段之一,是 用来表现建筑形式、体量和规模的宏大程度。比例 的运用是追求一种形状相似的和谐,尺度的运用是 追求一种相称的和谐。作为初学者的我们,要想达 到和谐的比例感和相称的尺度感,唯一的办法就是
细致入微的推敲。要想建筑更加有艺术气息,就要不断地推敲尺度感,尺度感是你跨入艺术领域的一道门槛。建筑的形式有时也会通过对比来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对比中产生微小的差别,这样就能把一个建筑的形式有突出的重点,就会更好的吸引别人的眼光,例如建筑立面不同材质的对比,给人一种跳跃感,在对比中使这个里面就凸现出来了。在建筑构图中运用对比和微差能创造出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在建筑构图中,韵律和节奏均是由于构图要素的重复形成的,一个建筑的韵律感会给别人轻盈的感觉,但我认为建筑如果重复的东西太多就会给人视觉疲劳感,单调乏味,所以是适当的重复会增加的美感。从形式的美学角度看,我学到了影响形式的一些要素,建筑中的语言同一般的语言不同,在建筑艺术中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视觉表现形式来表现的。
建筑的空间构成在这本书中被深刻的解释出来,在现代设计中,如果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知识时,空间设计就会是一个很复杂的设计了。我们所了解的空间三要素就是基面、顶面和垂直面,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就是由基面、顶面和垂直面来限定的,一个独立的面可以识别的第一性特征就是形状,它是由面的外边缘轮廓线所确定,建筑中的各个面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且延续的,一个面的表面特征,材料、质感、色彩和虚实关系都是界面设计中要考虑的要素。空间的设计是要带给人们居住活动的舒适性,而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最主要的空间设计师考虑到房间的朝向、方位、开窗大小等基本要素,在倡导节能、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设计中更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个空间,它的温度最基本要满足人体所需居住的温度,不然的话人们不仅不能舒适的居住,而且也会带给身体某些疾病,这样一个建筑不仅没有带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不便。舒适性设计还有人文领域所追求的文化归属感。
通过这本书这些知识的学习,我自己觉得充实了许多,关于建筑我又了解了许多,明白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了解的要素,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不断更新的周边的建筑里,学习更多 的知识有助于对城市的发展。建筑现在 不仅仅是居住生活的环境,更多的是城 市的符号,它的发展其实就是通过对这 些要素的改变与应用,建筑已经和我们 生活息息相关,连一些大型的建筑也受 到平常百姓的关注,例如北京的鸟巢体 育馆,其实它就是原生态建筑,利用钢 材质还有立面上虚实结合,给人一种韵 律感,它不仅仅使北京这座城市的符号,更多的是面向外国友人、面向世界的符号,百姓们对它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人们对建筑了解也越来越深,建筑已经走向百姓人家。作为学习建筑的我们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能了解关于建筑的理论知识。
(三)建筑方案设计
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建筑最难得就是建筑方案设计,但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环节,不过我相信万事开头难,通过这一学期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我现在做方案是有自己方法和步骤,不再是个无头苍蝇难道设计无从下手,这本书对于我们建筑初学者真的是一本良书益友。但我相信现在仍然还有初学者对建筑设计的条件、方法和原理的无知,还有对建筑设计起点的忽视甚至无知。
很多情况下,许多原理并不是来源于空想,而是来源于那些实实在在的、对于我们来讲又常常忽视的场地条件,建筑的场地条件分析既是实际过程的开始,同时又是建筑思维的开头。在一个建筑方案的开始,老师都会发一个任务书,里面就有我们所设计的地形图,但往往我们都没有充分分析利用过地形图,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而且我们还经常改造场地,从方方面面都看出来我们的无知和对场地条件的漠视或无所谓的态度。作为建筑方案的条件,我们需要仔细推敲,因为有些是明显地,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明确的,有些又是笼统的。建筑设计是自由的,但在图面上表达时就需要许多限定,建筑平面设计要有平面限定,这样才能使图纸更有规范性。场地内建筑物的高度和容量影响着场地的空间形态,反映着土地的利用情况,所以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和容量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设计中也要对建筑深度的考虑。当建筑处于保护区时,对建筑的高度限制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要的;当建筑处于居民区内,那就要考虑到楼层与楼层之间的距离对日照的影响;当建筑处于市中心和区中心的临街位置,建筑高度就要受到街道宽度对他的影响。平面限度和剖面限度明确了建筑占地内可建的最大建筑范围。然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范围能进行设计,首先进行总平面的功能设计,这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会很对,例如入口的位置,建筑的朝向,道路的设计还有周围景观的设计,每一个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思考,只有那样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在设计总平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建筑是作为什么公共建筑存在,不同类别的建筑在设计总平时其总平面功能布局往往差别很大,所以首先要了解建筑的性质。总平面计就是要合理地确定场地内的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且进行合理的配置。总平面设计完成后就要进行对于我们比较难的平面图设计。平面图设计就是把空间合理的规划,每个小空间又通过交通流线一个个紧密联系在一起,平面图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功能的合理性,还有要与外形紧密联系。平面图设计完成好,你就需要考虑你说设计的建筑物的外观,我们思考时立意和构图时不可分割的,不需满足思想新颖、作品要有意义和你所考虑的思想和你所设计的作品被人们环境所接受,能满足这几个要求是很难的,是需要我们对建筑有一定自己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最后我们所要进行的是立面构成设计,建筑立面图是建筑物外观的表现,反映建筑物的主要入口,建筑立面不是纯粹的形式主义,它是对内部的空间和外部建筑物本身的反映。现在不管是平面图还是立面图,虽然功能性不是建筑设
计的全部内容,但是,仍然占主要位置,形式固然重要,但人需要功能性来束缚。
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只是肤浅的认为所谓建筑即供人类所居住而建造的庇护的空间,我们学习的建筑学也就是单纯的设计出好的供人类栖息的理想家园。当然这种想法不置可否,但远远不止这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大致对建筑有了模糊和整体的认识,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建筑对于人类家园的重要性。对于建筑它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是建筑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判定建筑好坏的最主要的要素。但是随着建筑史的发展,建筑美学在其基础上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历史总在不停地发展,建筑也是,我们要随时接受一些新鲜的实现但同样还要保持一种对建筑理论的坚定,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现代思想的长河中,或者只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去抨击一切对建筑的外观装饰,那么建筑学得不到发展和进步,甚至后退。总之,建筑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我们所要了解的东西也是很多的,作为刚刚接触建筑的我们只有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对每一个建筑方案不断地学习推敲,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不一样的体会和对建筑有自己的理念。
作为这个行业的人,我们现在还刚刚起步,希望自己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当多了解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艺术,这一切需要我们专业的理论基础,还有我们平时的大量积累,博取众长,关心文化,关注文化,关爱环境,关注城市。建筑是一门联系到许许多多方面的知识的行业,需要我们懂得更多,这就需要多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和知识。每个人对于建筑都有自己的学习的一套方法,不过我认为建筑是一门特殊的领域,有时死记硬背不会让你有很好的设计,它的一切源自于你对建筑的灵感。人类的思想、心理及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都不断地改变,建筑也与其他所有的文化在变,尤其随着人与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建筑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更多的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而且现在的建筑和环境越来越紧密联系,许多仿生建筑也涌现出来,作为学习建筑的我们更应该了解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这样我们的建筑行业才会不断地注入新鲜的事物。
【经济学原理学习感想】推荐阅读: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09-10
微观经济学原理09-13
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09-19
经济学原理 曼昆(宏观部分答案)08-03
经济学原理第一章习题08-01
经济学原理第八-十九章习题06-25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学”学习心得09-23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体会10-03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08-24